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污染程度评价标准的分析 被引量:190
1
作者 蔡立哲 马丽 +2 位作者 高阳 郑天凌 林鹏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41-646,共6页
Shannon Weaver种类多样性指数在国内外普遍被用来描述生物群落的生态学特征 ,也常用来监测淡水、海水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被认为是个较好的评价污染程度的工具 .根据 1996年 1月至 2 0 0 2年 1月连续 6年在深圳湾福田潮间带泥滩... Shannon Weaver种类多样性指数在国内外普遍被用来描述生物群落的生态学特征 ,也常用来监测淡水、海水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被认为是个较好的评价污染程度的工具 .根据 1996年 1月至 2 0 0 2年 1月连续 6年在深圳湾福田潮间带泥滩获得的底栖动物数据 ,分析了不同对数底H′值的空间分布以及H′值时间变动与种数变动的关系 ,比较了不同参数计算的H′值以及其它指数值的评价效果 ,比较了不同断面实际计算H′值与平均H′值的差异 .结果表明 ,以密度计算的H′值比以生物量计算的H′值更能反映污染状况 ;Shannon Weaver种类多样性指数 (H′)比Margalef、Simpson和Pielou指数更能反映污染状况 ;Shannon Weaver种类多样性指数能反映季节变化 ,但敏感度不够 .根据深圳湾福田潮间带泥滩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时空分布结合群落结构的变化以及有机质等参数的分析 ,建议将多样性指数污染评价范围分为 5级 ,即无底栖动物为严重污染 ;H′值小于 1,重度污染 ;H′值在 1~ 2之间 ,中度污染 ;H′值在 2~ 3之间 ,轻度污染 ;H′值大于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底栖动物 多样性指数 污染程度 评价标准 生物群落 生物量 海洋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维多利亚港疏浚淤泥对海洋底栖动物的毒性累积效应 被引量:7
2
作者 李纯厚 林燕棠 +3 位作者 彭炬 杨美兰 全桂英 张勤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50-453,共4页
为了评价香港维多利亚港疏浚淤泥对倾倒海区海洋底栖动物的影响,进行了两种底栖贝类和一种底栖甲壳类的生物毒性累积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底牺贝类结蚶(Tegillarcanodifera)和缢蛏(Sinonovaculaconstricta)暴露在试验淤泥中240h和4... 为了评价香港维多利亚港疏浚淤泥对倾倒海区海洋底栖动物的影响,进行了两种底栖贝类和一种底栖甲壳类的生物毒性累积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底牺贝类结蚶(Tegillarcanodifera)和缢蛏(Sinonovaculaconstricta)暴露在试验淤泥中240h和480h后,随暴露时间的延长,累积率增大.暴露240h后,结蚶对Cu、Cd、Hg、油类和Zn的累积率分别为9%、20%、97%、188%和265%,其中对Zn、Hg和油类累积效应明显.缢蛏则主要累积Hg和油类,对Cu和Pb的累积作用相对较弱,而对Zn无明显累积作用.暴露240h后,缢蛏对Pb、Cu、Hg和油类的累积率分别为0%、10%、60%和76%;暴露480h后,继蛏对Hg和油类的累积率分别增大到155%和171%,同时对Pb累积率也达到53%,而对Cu的累积效应增大不明显,累积率仅为15%.试验底栖甲壳类远海梭子蟹(Portunuspelagicus)则主要富集淤泥中的Zn、Pb和油类,其累积率分别为40%、100%和205%,对Cu、Cd和Hg累积效应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 毒性 海洋底栖动物 累积率 香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富、直观和实用的海洋底栖动物图谱——《黄渤海常见底栖动物图谱》书评
3
作者 张荣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8年第12期65-65,共1页
全球海洋生活着超过40万种海洋生物,占地球生物物种总数的80%以上。海洋底栖生物是栖息在海洋水域基底表面或内部的动物和植物,其中海洋底栖动物的种类分布十分广泛。我国海域面积广阔,拥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洋环境以及独特的洋流体... 全球海洋生活着超过40万种海洋生物,占地球生物物种总数的80%以上。海洋底栖生物是栖息在海洋水域基底表面或内部的动物和植物,其中海洋底栖动物的种类分布十分广泛。我国海域面积广阔,拥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洋环境以及独特的洋流体系,海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底栖动物 黄渤海 图谱 书评 海洋生物 物种多样性 海洋生物 全球海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底栖动物中的重金属
4
作者 朱佛宏 《海洋地质动态》 2007年第8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海洋底栖动物 重金属 营养环境 生物 化学合成 极端条件 形态适应 金属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估算模型研究进展及应用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贾胜华 寿鹿 +3 位作者 廖一波 曾江宁 高爱根 汤雁滨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0-378,共9页
大型底栖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定量估算海洋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在其功能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海洋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估算模型研究的3个阶段:起步阶段(1979-1990)... 大型底栖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定量估算海洋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在其功能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海洋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估算模型研究的3个阶段:起步阶段(1979-1990)、发展与完善(1990-2001)、成熟并广泛应用(2001-至今)。国内关于海洋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估算基本都采用Brey(1990)经验公式,采用经验公式的方式可分为3类:逐种计算、按站位计算和按类群计算,逐种和按类群计算最符合Brey(1990)给出的参考步骤。不同方法估算同一海域次级生产力结果不同,同一估算方法估算不同生境不同群落次级生产力结果偏差也不同。今后的工作应注重种群次级生产力研究,积累大量基础数据,以便建立适宜我国特定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估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大型动物 群落次级生产力 估算模型 杭州湾潮间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对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11
6
作者 汪飞 黄小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07-214,共8页
海洋沉积物是重金属的重要贮库,而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主要从沉积物中摄取重金属,这些被摄取的重金属能够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进而影响到人类健康。本文总结了近些年来在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对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有效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包... 海洋沉积物是重金属的重要贮库,而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主要从沉积物中摄取重金属,这些被摄取的重金属能够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进而影响到人类健康。本文总结了近些年来在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对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有效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对重金属的吸收途径、沉积物地球化学性质和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理等生物因素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研究重点,主要包括近海富营养化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消化道中的物理消化过程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整个生活史过程中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变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海洋无脊椎动物 重金属 生物有效性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鲎血淋巴系统的特点及其功能 被引量:5
7
作者 翁朝红 谢仰杰 洪水根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6-21,共6页
鲎的血淋巴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淋巴液组成.心脏和血管系统非常发达,而且血液量巨大.血淋巴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主要含有血蓝蛋白、α2-巨球蛋白、C-反应蛋白等.对鲎血细胞的种类,看法不一,其主要的血细胞类型为颗粒性血细胞,其... 鲎的血淋巴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淋巴液组成.心脏和血管系统非常发达,而且血液量巨大.血淋巴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主要含有血蓝蛋白、α2-巨球蛋白、C-反应蛋白等.对鲎血细胞的种类,看法不一,其主要的血细胞类型为颗粒性血细胞,其胞质中含有特征性的大小颗粒.鲎的血淋巴中含有50种以上的免疫因子,大都位于大小颗粒中,它们在鲎的天然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淋巴系统 心脏 血管 血淋巴液 颗粒性血细胞 免疫因子 海洋底栖动物 节肢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ew species of Eunice (Polychaeta: Eunicidae) from Hainan Island,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
8
作者 吴旭文 孙瑞平 刘瑞玉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34-139,共6页
Ataxonomic survey of benthic marine animals from coastal regions of Hainan Island, South China Sea, revealed specimens of a new species of Eunice (Polychaeta: Eunicida: Eunicidae), Eunice uschakovi n. sp., collected f... Ataxonomic survey of benthic marine animals from coastal regions of Hainan Island, South China Sea, revealed specimens of a new species of Eunice (Polychaeta: Eunicida: Eunicidae), Eunice uschakovi n. sp., collected from the intertidal zone. The species belongs to the group of Eunice that has yellow tridentate subacicular hooks and branchiae scattered over an extensive region of the body. It resembles E. miurai and E. havaica in having both bidentate and tridentate falcigers, but can be readily distinguished by branchial features. Comparisons between E. uschakovi and the two related species are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NELIDA Eunicida TAXONOMY coastal regions intertidal zo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ata Regard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omposition of Benthic Populations from Musura Bay-Danube Delta, Romania
9
作者 Manuela Diana Samargiu Daciana Sava +1 位作者 Dorel Ureche Gabriela Mihaela Pamschiv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B)》 2015年第11期569-573,共5页
The present paper refers to some data regarding zoobenthic communities from one of northern lagoon of the Danube delta, known as Musura bay (ROSCI0065, coded as coastal lagoon * 1150). Faunal composition is influen... The present paper refers to some data regarding zoobenthic communities from one of northern lagoon of the Danube delta, known as Musura bay (ROSCI0065, coded as coastal lagoon * 1150). Faunal composition is influenced by the mixture of waters from the Danube and the marine coastal zone. According to monitored areas, there are dominant freshwater or marine invertebrates forming populations that live in the sediment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offer a view of the endopsammic and endopelitic benthic communities from Musura bay, during two years of observations (2013 and 2014) and analyze the seasonal dynamics of invertebrates' populations. Based on quantitative samples collected from infralittoral zone, the paper presents the qualitative structure and a quantitative analyze (abundance, constancy--F%, dominance--D% and Wo%) of invertebrate populations from all taxa (belonging to Foraminifera, Nematoda, Gasteropoda, Oligochaeta, Polychaeta, Ostracoda, Copepoda, Cumacea, Amphipoda and Chironomidae etc.) found in the researched zones, in connection with variation of local ecological conditions. Some considerations regarding the role of invertebrates' populations as food resources for lagoon fishes are d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 sea Danube delta Musura bay zoobenth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