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东部海域甲壳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1
作者 李炳楠 胡梓阳 +4 位作者 董建宇 吕少梁 陈宁 初庆柱 王学锋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0-58,共9页
【目的】了解水深50 m以深海域甲壳类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联系,为渔业的可持续利用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方法】于2019年春、秋季在海南东部海域开展拖网调查。用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对重要性指数、冗余分析(RDA)和物种... 【目的】了解水深50 m以深海域甲壳类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联系,为渔业的可持续利用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方法】于2019年春、秋季在海南东部海域开展拖网调查。用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对重要性指数、冗余分析(RDA)和物种数量密度与质量密度比较(ABC)曲线等方法,综合分析甲壳类的种类组成、资源密度、优势种、多样性、环境因子与物种分布的关系以及受扰程度。【结果】共鉴定甲壳类60种,其中春季36种,隶属于2目14科26属;秋季49种,隶属于2目21科34属;两季共有种为25种。优势种方面,春、秋季共同优势种为卷折馒头蟹(Calappa lophos)、武士蟳(Charybdis miles)和银光梭子蟹(Portunus argentatus);秋季比春季增加了凹管鞭虾(Solenocera koelbeli)。秋季的甲壳类平均数量资源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均高于春季,但差异不显著(P>0.05)。RDA结果显示,春季环境因子共解释62.09%甲壳类总分布变化,甲壳类密度分布受水深的影响显著(P<0.05);秋季环境因子共解释74.31%甲壳类分布变化,甲壳类密度分布受水深、盐度和pH影响显著(P<0.05)。ABC曲线结果显示,春、秋季皆为中等受扰状态。【结论】海南东部海域甲壳类种类丰富,但群落均受到中等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类 群落结构 海南东部海域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在海南东部农村地区的实践向度审思——基于海经贸“三下乡”团队实践考察
2
作者 陈婷 《新丝路》 2024年第36期0007-0010,共4页
海经贸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在2021—2024年围绕文昌市、琼海市、万宁市3个样板村庄和9个不同特色村庄的发展情况展开深入调查,挖掘样本村庄特色案例,科学总结其经验和做法。通过学深悟透新时代党的共同富裕理论,带领学生针对考察村... 海经贸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在2021—2024年围绕文昌市、琼海市、万宁市3个样板村庄和9个不同特色村庄的发展情况展开深入调查,挖掘样本村庄特色案例,科学总结其经验和做法。通过学深悟透新时代党的共同富裕理论,带领学生针对考察村庄的现状提炼具有理论高度和实践应用价值的政策咨询建议,回应海南东部农村地区共同富裕建设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海南东部 农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东部自然区槟榔园土壤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珍 谭业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63-64,共2页
采用常规方法,对海南岛东部自然区不同种植年限的槟榔园土壤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缺乏、阳离子交换量中等,铵态氮处于低等水平、硝态氮处于低等水平、全氮处于低等水平、有效磷处于极缺水平、有效硼处于低等水平、水解氮根区... 采用常规方法,对海南岛东部自然区不同种植年限的槟榔园土壤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缺乏、阳离子交换量中等,铵态氮处于低等水平、硝态氮处于低等水平、全氮处于低等水平、有效磷处于极缺水平、有效硼处于低等水平、水解氮根区处于中等水平,园区却处于低等水平;速效钾根区处于缺乏水平,园区却处于极缺水平。此外,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槟榔园土壤质量发生退化,表现在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水解氮、铵态氮、硝态氮、全氮、有效磷、全磷等土壤养分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东部自然区 槟榔园 种植年限 土壤质量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东部自然区槟榔园土壤酶活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谭业华 陈珍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251-254,共4页
为了探讨槟榔产量连年下降的原因,运用滴定法和比色法,分析槟榔不同种植年限和不同区域的土壤酶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对照区土壤酶活性高于根区的是过氧化氢酶、脲酶、多酚氧化酶、还原酶、纤维素分解酶。对照区土壤酶活性高于园区的... 为了探讨槟榔产量连年下降的原因,运用滴定法和比色法,分析槟榔不同种植年限和不同区域的土壤酶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对照区土壤酶活性高于根区的是过氧化氢酶、脲酶、多酚氧化酶、还原酶、纤维素分解酶。对照区土壤酶活性高于园区的是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还原酶。根区土壤酶活性高于对照区的是蛋白酶。根区土壤酶活性高于园区的是酸性磷酸酶、蛋白酶。12年限槟榔根区土壤酶活性高于24年限的是过氧化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还原酶。24年限槟榔根区土壤酶活性高于12年限的是蛋白酶、纤维素分解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土壤 海南东部自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东部浅海锆钛砂矿物特征及成矿条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珍妮 黄蓉 《世界有色金属》 2020年第12期279-280,共2页
我国的海南岛有着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锆英石以及钛铁矿砂矿,全国资源相比,区域面积非常大,为海南岛非常优质的一类矿产资源。在对相关资料查询、实地勘察等工作开展之后,深入分析了浅海锆钛砂矿物特征及成矿条件。对之后的找矿工作... 我国的海南岛有着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锆英石以及钛铁矿砂矿,全国资源相比,区域面积非常大,为海南岛非常优质的一类矿产资源。在对相关资料查询、实地勘察等工作开展之后,深入分析了浅海锆钛砂矿物特征及成矿条件。对之后的找矿工作开展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东部 浅海锆钛砂矿物 成矿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东部地区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鼻腔不填塞的临床疗效分析
6
作者 吴李仲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6期17-20,共4页
探究海南东部地区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鼻腔不填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01日至2023年4月30日期间海南东部地区患者在本院临床诊断为慢性鼻炎-鼻窦炎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n=50),对照组采用... 探究海南东部地区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鼻腔不填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01日至2023年4月30日期间海南东部地区患者在本院临床诊断为慢性鼻炎-鼻窦炎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n=50),对照组采用在行鼻内窥镜下鼻窦开放等手术后给予膨胀止血海绵填塞治疗,试验组采用鼻内窥镜下鼻窦鼻腔手术后鼻腔不予填塞治疗。评估两组患者术后出血、主观感觉、生命体征变化、术后鼻腔近期的变化及住院时间等。结果 试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出血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失眠状况良好、术后舒适感良好均高于对照组;而头胀痛、溢泪、咽喉干痛及鼻阻塞情况均少于对照组;试验组生命体征变化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术后72 h鼻腔情况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术后30 d鼻内镜下鼻腔窦口情况显示其鼻腔鼻窦分泌物、鼻窦开放及鼻腔鼻窦上皮化均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均无鼻腔粘连发生。结论 海南东部地区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鼻腔不填塞的患者临床疗效较好,且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加快患者的快速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东部地区 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 慢性鼻炎-鼻窦炎 不填塞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东部河流、河口及近岸水域颗粒态重金属的分布及污染状况 被引量:15
7
作者 辛成林 任景玲 +3 位作者 张桂玲 邵亚平 张国玲 刘素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15-1323,共9页
2008年7月对海南万泉河、文昌/文教河河口及东部近岸悬浮颗粒态金属的分布进行调查,采用ICP-AES测定Al、Fe、Mn、Cr、Cu、Ni、V、Zn的含量,探讨颗粒态重金属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初步分析了海南岛东部河流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受颗粒物... 2008年7月对海南万泉河、文昌/文教河河口及东部近岸悬浮颗粒态金属的分布进行调查,采用ICP-AES测定Al、Fe、Mn、Cr、Cu、Ni、V、Zn的含量,探讨颗粒态重金属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初步分析了海南岛东部河流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受颗粒物粒径影响,河口区颗粒态金属浓度先随盐度升高而后逐渐降低,至东部近岸含量略有升高;以Al为校正因子归一化消除颗粒粒径影响后,重金属浓度在万泉河河流/河口分布均匀,而在文昌/文教河河流/河口有较大变化.富集因子计算结果显示,万泉河重金属污染较轻,而文昌/文教河Cr、Ni相对富集,污染严重.在影响颗粒态重金属组成的因素中,颗粒物的来源占主导地位,同时也受水体氧化还原环境及污水排放、生物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悬浮颗粒 分布 污染 万泉河、文昌 文教河河口 海南东部近岸
原文传递
海南东部河口和近岸海域总溶解态无机砷的分布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曹秀红 任景玲 +3 位作者 张桂玲 张金娥 杜金洲 朱德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20-726,共7页
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对2006年12月和2007年8月航次海南东部河流、河口、近岸及地下水中的总溶解态无机砷(total dissolved inorganic arsenic,TDIAs,As5++As3+)进行了测定.2006年12月万泉河及河口、文昌/文教河及河口、近岸TDIAs... 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对2006年12月和2007年8月航次海南东部河流、河口、近岸及地下水中的总溶解态无机砷(total dissolved inorganic arsenic,TDIAs,As5++As3+)进行了测定.2006年12月万泉河及河口、文昌/文教河及河口、近岸TDIAs的浓度分别为4.0~9.4、1.3~13.3、13.3~17.3 nmol.L-1,2007年8月万泉河及河口、文昌/文教河及河口、近岸、地下水TDIAs的浓度分别为1.6~15.5、2.4~15.9、10.8~17.6、未检出~41.7 nmol.L-1.结果表明,万泉河及文昌/文教河河流、河口TDIAs的浓度不存在显著性季节变化,较我国及世界其它河流、河口偏低,处于自然状态.砷在万泉河口和文昌/文教河口混合过程中均表现为保守混合.以文昌/文教河为例,初步估算出2007年文昌/文教河口地下水向沿岸砷的输送通量为1 153 mol.a-1,约为文昌/文教河砷入海通量的二分之一,表明海南东部沿岸地下水也是沿岸海区砷的主要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溶解态无机砷 分布 季节变化 海南东部 河口和近岸
原文传递
海南岛东部海域滨珊瑚Sr/Ca比值温度计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羿 彭子成 +3 位作者 程继满 孙铁 聂宝符 陈特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70-476,共7页
文章采用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的方法测定了1986—1996年海南岛东部海域滨珊瑚的Sr/Ca比值,建立了该海域月分辨率的Sr/Ca海水表面温度计方程:SST(℃)=170—16[Sr/Ca](mmol/mol),n=133,r=0.80,P=0.01... 文章采用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的方法测定了1986—1996年海南岛东部海域滨珊瑚的Sr/Ca比值,建立了该海域月分辨率的Sr/Ca海水表面温度计方程:SST(℃)=170—16[Sr/Ca](mmol/mol),n=133,r=0.80,P=0.01,此与韦刚健等在西沙海域建立的温度计方程:SST(℃)=169-16.7[Sr/Ca](mmol/mol)一致,这表明南海中、北部海域也出现有相似的微量元素温度计。此外,文章还分析了在某些年月份SST的实测值和计算值出现的显著差别,探讨了可能造成的海洋气象环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东部海域 滨珊瑚 Sr/Ca温度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东部外陆架水下埋藏古三角洲 被引量:6
10
作者 范奉鑫 林美华 +1 位作者 江荣华 庄杰枣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5-58,共4页
海南岛东部外陆架水深 100~150 m处,存在一个大面积的水下埋藏古三角洲。从 浅地层记录中发现,这片水下古三角洲保存有完好的三角洲沉积结构,特别是前积层的倾 斜层理十分清晰。该水下古三角洲的存在是古海岸线的一个证据。
关键词 海南东部外陆架 水下埋藏古三角洲 浅地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东部地区公示语英译现状调查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叔尉 胡晓 《琼州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02-103,105,共3页
本文总结了海南东部地区公示语的英译现状调查结果,分析了调查发现的英译问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促成此类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 海南东部地区 公示语 英译 问题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东部地区中学体育教学创新教育的调查与研究
12
作者 陈猛醒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113-115,共3页
文章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分析,了解海南省东部地区中学实施创新教育的现状,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海南省东部地区中学大部分实施创新教育,实施的目标、计划、方法、手段措施各有特色。最后对海南省东部地区中学今后实施创新教育提出了... 文章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分析,了解海南省东部地区中学实施创新教育的现状,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海南省东部地区中学大部分实施创新教育,实施的目标、计划、方法、手段措施各有特色。最后对海南省东部地区中学今后实施创新教育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东部地区 中学 体育教学 创新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东部浅海表层沉积物锆、钛地球化学特征及资源潜力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宋家伟 伍德明 +1 位作者 陈飞 邓开章 《中国矿业》 2021年第S01期217-221,共5页
本文利用海南岛东部浅海海域的最新资料,对2018年在该海域采集的78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化验分析,计算得出了锆英石、金红石、钛铁矿和白钛石4种锆钛砂矿有用矿物的折算矿物品位,并分析了这4种矿物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对锆英... 本文利用海南岛东部浅海海域的最新资料,对2018年在该海域采集的78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化验分析,计算得出了锆英石、金红石、钛铁矿和白钛石4种锆钛砂矿有用矿物的折算矿物品位,并分析了这4种矿物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对锆英石进行了异常区划分。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仅有锆英石能达到工业指标的边界品位,位于研究区的西部和北部的锆英石Ⅰ-2级异常区和Ⅰ-1级异常区是开展下一步找矿工作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东部浅海 锆钛砂矿 折算矿物品位 异常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东部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与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赵志忠 李燕 +2 位作者 赵泽阳 邢瑶丽 刘玉燕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4-152,共9页
以海南岛东部地区的4种土地利用方式(水田、抛荒地、果园、橡胶林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SOC(土壤有机碳)和ROC(土壤易氧化有机碳)质量分数的测定,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以及R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对... 以海南岛东部地区的4种土地利用方式(水田、抛荒地、果园、橡胶林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SOC(土壤有机碳)和ROC(土壤易氧化有机碳)质量分数的测定,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以及R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对SOC与ROC具有显著影响,土地利用方式通过影响植被凋落物、根系以及耕作方式、施肥收割等管理措施影响SOC及ROC的分布特征。就整个土壤剖面(0~30 cm)而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质量分数的分布特征表现为水田>抛荒地>果园>橡胶林地;各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在表层土壤中质量分数最高,并随着土壤层的加深逐渐递减。水田、果园和橡胶林地土壤的ROC质量分数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降低,抛荒地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ROC质量分数表现为抛荒地>水田>果园>橡胶林地。ROC质量分数的高低顺序与SOC质量分数基本相同。土壤的SOC质量分数是影响ROC质量分数变化的重要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田、抛荒地和橡胶林地的SOC与ROC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果园的SOC与ROC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水田土壤ROC的分配比例较低,说明水田的SOC稳定性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较高,有利于土壤碳的储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 海南东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东部热带雨林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红利 赵志忠 +2 位作者 吴慧 吴雯 董鹏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466-472,共7页
热带雨林次生林碳循环对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森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已成为研究热点。土壤粒径组成与pH值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碳库稳定性的重要物理化学因子。在海南岛东部的吊罗山、七仙岭以及五指山选取10个热带雨林次生... 热带雨林次生林碳循环对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森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已成为研究热点。土壤粒径组成与pH值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碳库稳定性的重要物理化学因子。在海南岛东部的吊罗山、七仙岭以及五指山选取10个热带雨林次生林典型样地,分层采集距地表0~10 cm、11~30 cm、31~50 cm的土样,利用有机元素分析仪测定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采用电位法测定pH值,使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土壤粒径。结果表明:在空间上,平均有机碳质量分数由大到小依次为五指山、七仙岭、吊罗山;在垂直方向上,3个区域表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呈表聚性特征;3个区域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p H值、粉粒含量无显著相关性,与黏粒含量呈显著(P <0.05)或极显著(P <0.01)正相关,砂粒含量与五指山、吊罗山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P <0.05);黏粒含量是海南岛东部热带雨林次生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主控因子,后续可考虑研究固碳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热带雨林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与累积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东部 热带次生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烟塘岩体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云平 谢盛智 +1 位作者 谢盛周 吴育波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4年第2期40-45,共6页
烟塘岩体位于海南岛东部,岩石化学成分上具高Si富K,贫Na,Fe和Mg等特点,属壳源过铝质岩浆成因侵入花岗岩。研究表明,烟塘岩体的源岩主要是海南岛结晶基底抱板群变质火山岩和砂泥质变沉积岩,其形成主要与岩石圈汇聚、挤压碰撞、陆壳加厚有... 烟塘岩体位于海南岛东部,岩石化学成分上具高Si富K,贫Na,Fe和Mg等特点,属壳源过铝质岩浆成因侵入花岗岩。研究表明,烟塘岩体的源岩主要是海南岛结晶基底抱板群变质火山岩和砂泥质变沉积岩,其形成主要与岩石圈汇聚、挤压碰撞、陆壳加厚有关,可能是古特提斯洋闭合、琼北与琼中两大地块之间"挤压-碰撞-陆壳加厚"这一深部构造作用的浅部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成因 烟塘岩体 海南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中东部农村朝天椒资源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农寿千 杨小波 +4 位作者 李东海 杨立荣 徐中亮 陈玉凯 吕洁杰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400-2406,共7页
为了解海南省中东部地区野生辣椒资源的种类及其分布状况,本文选择了其所属的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保亭、五指山、琼中和屯昌等9个市(县)16个乡(镇)中的63个村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海南中东部野生辣椒资源品种... 为了解海南省中东部地区野生辣椒资源的种类及其分布状况,本文选择了其所属的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保亭、五指山、琼中和屯昌等9个市(县)16个乡(镇)中的63个村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海南中东部野生辣椒资源品种丰富。参照中国植物志分类标准,将该区生长的野生朝天椒和野生小米椒分为9个品种;②品种分布广。9个品种分布在16个乡(镇)的58个村,占调查村庄总数的92.1%;③野生朝天椒和野生小米椒生长适应能力强。从滨海沙土到山区的各种红壤,从东部海拔2m到中部海拔339m的各地区,都有其分布;(4)生长环境脆弱,分布品种单一。仅品种5在9个市(县)都有分布,而品种9只在保亭的1个村子里发现1株;在三亚和五指山分布有6个品种,陵水有5个品种,琼海和屯昌仅分布1个品种。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种质资源保存完整,9个品种都有保存,而汉族聚居地则只发现有5个品种。文章分析了海南中东部野生辣椒资源的分布特点,并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野生辣椒资源的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天椒 资源调查 海南省中东部 农村
原文传递
The 3D magnetic structure beneath the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淑玲 Yaoguo Li 孟小红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2年第3期237-246,359,共11页
Understanding the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is critical to the study of deep structures, tectonic evolution, and dynamics of the region. One set of important data for this endeavor is the ... Understanding the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is critical to the study of deep structures, tectonic evolution, and dynamics of the region. One set of important data for this endeavor is the total-field magnetic data. Given the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magnetic data at low latitudes and with remanent magnetism in this area, we combine the equivalent-source technique and magnetic amplitude inversion to recover 3D subsurface magnetic structures. The inversion results show that this area is characterized by a north-south block division and east-west zonation. Magnetic regions strike in EW, NE and NW direction and are consistent with major tectonic trends in the region. The highly magnetic zone recovered from inversion in the continental margin differs visibly from that of the magnetically quiet zones to the south. The magnetic anomaly zone strikes in NE direction, covering an area of about 500 km × 60 km, and extending downward to a depth of 25 km or more.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geophysical data, we suggest that this strongly magnetic zone was produced by deep underplating of magma associated with plate subduction in Mesozoic period. The magnetically quiet zone in the south is an EW trending unit underlain by broad and gentle magnetic layers of lower crust. Its magnetic structure bears a clear resemblance to oceanic crust, assumed to be related to the presence of ancient oceanic crust t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magnetic anomalies amplitude inversion 3D magnetic 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复合防风策略研究——以海南岛东部城市带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晓峰 曾坚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45-48,共4页
面对日益恶化的气候环境与城市本体环境,以海南岛东部环岛城市带为例,通过对城镇建筑形态、构造方面的分析,得出适宜于高台风地区适宜的聚落形态,同时结合区域交通规划与城市设计中的细节建构城市规划中的复合防风策略,对预灾、防灾、... 面对日益恶化的气候环境与城市本体环境,以海南岛东部环岛城市带为例,通过对城镇建筑形态、构造方面的分析,得出适宜于高台风地区适宜的聚落形态,同时结合区域交通规划与城市设计中的细节建构城市规划中的复合防风策略,对预灾、防灾、救援等构建立体化的区域通路,期望对因地制宜的城市规划发展有所推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建设 复合防风 海南东部城市带
原文传递
Development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Since the Last Glacial Stage
20
作者 黄元辉 蓝东兆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07年第1期46-54,共9页
Core D (21°23′02″N, 116°47′13″E, water depth 405 m) was sampled from the upper slope from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SCS) and applied to analyze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is se... Core D (21°23′02″N, 116°47′13″E, water depth 405 m) was sampled from the upper slope from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SCS) and applied to analyze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is sea area since the last glacial stage. The results of grain size analysis, diatom analysis and detrital mineral analysis were well matched. We divided the core D into two layers. The surface sand layer (0 - 2 cm) consisted of residual sediments, which might be originally the sediment in the late Pleistocene and later suffered from being transformed in the post glacial transgression. The lower layer (2 - 130 cm) 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surface one, which might mainly result from a neritic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 the last glacial stage. Two sedimentary cycles could be detected in the core D: regression during Marine isotope stage (MIS) 4 to transgression during MIS 3 and regression during MIS 2 to transgression during the post glac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TOM grain siz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the last glacial stage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