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冰消融背景下北极增温的季节差异及其原因探讨 被引量:17
1
作者 武丰民 何金海 +1 位作者 祁莉 李文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47,共9页
运用哈德莱中心第一套海冰覆盖率(HadISST1)、欧洲中心(ERA_Interim)的温度以及NCEP第一套地表感热通量、潜热通量等资料,研究了1979—2011年33a来北极海冰消融的季节特点和空间特征,并从反照率——温度正反馈与地表感热通量、潜热通量... 运用哈德莱中心第一套海冰覆盖率(HadISST1)、欧洲中心(ERA_Interim)的温度以及NCEP第一套地表感热通量、潜热通量等资料,研究了1979—2011年33a来北极海冰消融的季节特点和空间特征,并从反照率——温度正反馈与地表感热通量、潜热通量等方面分析了海冰减少对北极增温影响的季节差异。结果表明,北极海冰在秋季和夏季的减少范围明显大于冬季和春季,而北极地表升温却在秋季和冬季最显著,夏季最为微弱,且夏季的增温趋势廓线也与秋冬季显著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夏季是融冰季,海冰融化将吸收潜热。且此时北极低空大气温度高于海表温度,海水相当于大气的冷源。随着海冰的消融,更多的热量由大气传入海洋用于融冰和加热上层海水,这使得夏季的低空大气不能显著升温。而在秋冬季,海冰凝结释放潜热,且此时低空大气温度远低于海水温度,海冰的减少使得海水将更多热量释放到大气中导致低空大气显著增暖。海水对大气的这种延迟放热机制是北极低空在夏季增温不显著而在秋冬季增温显著的主要原因。此外,秋冬季的海冰减少与北极近地面升温具有非常一致的空间分布,北冰洋东南边缘和巴伦支海北部分别是秋季和冬季海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冰消融 北极增温 季节差异 延迟放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海冰消融背景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34条的解释和适用争议及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8
2
作者 郭培清 宋晗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28,共13页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234条是关于北极航道的重要国际法规则。《公约》第234条基于当时条件下的环境保护目标,赋予了北冰洋沿海国管理北极水域航行的权力。该条款作为平衡沿海国海洋环境保护利益和国际航行一般利...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234条是关于北极航道的重要国际法规则。《公约》第234条基于当时条件下的环境保护目标,赋予了北冰洋沿海国管理北极水域航行的权力。该条款作为平衡沿海国海洋环境保护利益和国际航行一般利益的产物,其模糊的用语为沿海国随意扩大自身的管辖权创造了空间。海冰消融和北极航行的增加会改变沿海国海洋环境保护利益和国际航行一般利益的平衡,对《公约》第234条的法律解释和适用产生冲击,这一冲击也暴露了北极航道航行面临的根本障碍、利益博弈和主要矛盾,带给中国深入参与北极航道治理乃至更广泛的北极治理以启示。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是中国拓展在北极航道上影响力的基础,通过与航道沿岸国尤其是俄罗斯的合作推动北极航道可持续利用是中国参与北极航行事务的重要路径,推动建立北极航道合作组织是中国促进北极航道开放发展的可为之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消融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34条 北极航道 俄罗斯 加拿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伦支海东部海冰消融区波浪设计参数研究
3
作者 廖振焜 张则飞 董胜 《海洋湖沼通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共8页
巴伦支海东部区域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存在海冰覆盖。随着气候变化,海冰持续消融,使得东部区域维持开放水域的时间延长,波浪特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有必要开展研究,为在该海域服役的海洋工程结构的设计、建造与作业提供参考。本文收... 巴伦支海东部区域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存在海冰覆盖。随着气候变化,海冰持续消融,使得东部区域维持开放水域的时间延长,波浪特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有必要开展研究,为在该海域服役的海洋工程结构的设计、建造与作业提供参考。本文收集美国冰雪数据中心的海冰密集度卫星遥感数据,绘制海冰边缘线分析海冰范围的变化。根据边缘线结果在东部海冰消融区选取代表点,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最新数据集ERA5波浪数据,统计波浪基本特征,抽取波高的年极值和季节极值序列,通过GEV、Gumbel、Weibull和ME分布模型对有效波高的设计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海冰减少,代表点无浪频率显著降低,近年来几乎全年有浪。根据波浪重现值结果,夏季是最合适的作业季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伦支海 海冰消融 波浪 设计参数
原文传递
北极加拿大海盆2003年和2008年上层海洋热含量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钟文理 赵进平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34,共11页
主要利用2003年和2008年两次夏季北极科学考察的CTD数据处理了加拿大海盆上层海洋(指200 m以浅)的热含量,定量分析了热含量随深度的变化,并比较分析了这两年在夏季海冰融化期间热含量的垂向差异变化,以及影响热含量变化的因素,给出了上... 主要利用2003年和2008年两次夏季北极科学考察的CTD数据处理了加拿大海盆上层海洋(指200 m以浅)的热含量,定量分析了热含量随深度的变化,并比较分析了这两年在夏季海冰融化期间热含量的垂向差异变化,以及影响热含量变化的因素,给出了上层海洋热含量在加拿大海盆的空间分布。2008年与2003年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在加拿大海盆开阔水域的增加,导致了太阳辐射能进入海洋中的能量增加,同时海冰的大量融化带来了大量淡水,这些变化改变了上层海洋的温盐性质。海冰大量融化主要产生两个效应:一是上层海洋的普遍增暖,二是太平洋入流水体的下移。文中还分析了近年来在加拿大海盆中变化显著的次表层暖水现象,由于次表层暖水蕴含着不小的热含量,其在上层海洋热量平衡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含量 淡水含量 次表层暖水 加拿大海盆 海冰消融 太平洋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odern warm current system i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Yellow Sea since the last deglaciation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铁刚 南青云 +3 位作者 江波 孙荣涛 张德玉 李青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期237-249,共13页
To reconstruct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warm current system within the East China Sea (ECS) and the Yellow Sea (YS) since the last deglaciation, the paleoceangraphic records in core DGKS9603, cor... To reconstruct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warm current system within the East China Sea (ECS) and the Yellow Sea (YS) since the last deglaciation, the paleoceangraphic records in core DGKS9603, core CSH1 and core YSDP102, which were retrieved from the mainstream of the Kuroshio Current (KC), the edge of the modern Tsushima Warm Current (TWC) and muddy region under cold waters accreted with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YSWC) respectively, were synthetically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odern warm current system in the ECS and the YS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C and impulse rising of the sea level since the last deglacia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 KC on the Okinawa Trough had enhanced since 16 cal kyr BP, and synchronously the modern TWC began to develop with the rising of sea level and finally formed at about 8.5 cal kyr BP. The KC had experienced two weakening process during the Heinrich event 1 and the Younger Drays event from 16 to 8.5 cal kyr BP. The period of 7-6 cal kyr BP was the strongest stage of the KC and the TWC since the last deglaciation. The YSWC has appeared at about 6.4 cal kyr BE Thus the warm current system of the ECS and the YS has ultimately formed. The weakness of the KC, indicated by the occurrence of Pulleniatina minimum event (PM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5.3 to 2.8 cal kyr BE caused the main stream of the TWC to shift eastward to the Pacific Ocean around about 3 cal kyr BE The process resulted in the intruding of continent shelf cold water mass with rich nutrients. Synchronously, the strength of the YSWC was relatively weak and the related cold water body was active at the early-mid stage of its appearance against the PME background, which resulted in the quick formation of muddy deposit system in the southeastern YS. The strength of the warm current system in the ECS and the YS has enhanced evidently, and approached to the modern condition gradually since 3 cal kyr B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t deglaciation the Holocene East China Sea and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sys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极普里兹湾浮游植物群落和叶绿素α变化与ENSO的联系及其预测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海生 韩正兵 +8 位作者 赵军 于培松 扈传昱 孙维萍 杨丹 朱根海 卢冰 Hans-Ulrich PETER Walter VETTER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701-1712,共12页
对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现场(普里兹湾)实测浮游植物和叶绿素α历史数据(1990~2002年)进行整合研究,显示在厄尔尼诺/拉尼娜期间,普里兹湾海水温度、盐度、营养盐和含氧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态系统对于环境变化的反应已通过组成生态系... 对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现场(普里兹湾)实测浮游植物和叶绿素α历史数据(1990~2002年)进行整合研究,显示在厄尔尼诺/拉尼娜期间,普里兹湾海水温度、盐度、营养盐和含氧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态系统对于环境变化的反应已通过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变动反映出来,在厄尔尼诺期间明显改变了叶绿素α浓度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例,硅藻相对比例增高,甲藻降低;在拉尼娜期间硅藻比例有降低趋势、金藻和蓝藻类呈显著增加,海湾种群变动又直接影响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同时表现出极地海洋生态对海洋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同时利用卫星遥感数据2002~2011年(12月至3月)时段进行联合研究,对普里兹湾卫星遥感叶绿素α与海表温度的月际变化特征研究,发现普里兹湾叶绿素α月际变化和浮游植物的旺发开始、结束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并对应着海冰消融、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和正常年份.研究发现南极海域叶绿素α表征的浮游植物旺发开始时间提前于海表温度的变化,或浮游植物的旺发结束时间滞后于海表温度的变化,或浮游植物的旺发开始、结束时间与海冰消融、海表温度的变化相一致.研究还发现,在湾内陆架区浮游植物的旺发开始时间与封冰消融(水域面积大小)相对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对ENSO的发生具有预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普里兹湾 浮游植物 叶绿素α 海冰消融 厄尔尼诺 拉尼娜 卫星遥感数据
原文传递
北极地区快速升温的驱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7
作者 曹云锋 梁顺林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6期2757-2771,共15页
受全球持续暖化影响,北极地区近地表气温正在以超过全球平均两倍以上的速度急剧升高,称为"北极放大"效应.北极的快速升温与地气系统的能量收支异常直接相关,学术界基于模式模拟、卫星观测等多种手段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提... 受全球持续暖化影响,北极地区近地表气温正在以超过全球平均两倍以上的速度急剧升高,称为"北极放大"效应.北极的快速升温与地气系统的能量收支异常直接相关,学术界基于模式模拟、卫星观测等多种手段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证据,尝试从能量收支的角度对"北极放大"效应的驱动机制进行解释.对驱动"北极放大"的各种潜在机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释,并回顾了各种驱动机制的研究进展.综合现有研究表明,北极的快速升温既与受北极独特的地理、大气环境影响形成的多种辐射反馈机制(如海冰反照率辐射反馈机制、边界层大气逆温引起的温度梯度正反馈机制、普朗克反馈机制等)有关,也可能是由地球大气、海洋环流异常引起的极向物质与能量传输增强所致.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指出,受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缺陷、高质量且时空完整的长时序辐射产品的缺乏,以及探索不同因素之间关联机制的综合性研究的缺少等影响,目前对于北极地区快速升温的关键驱动机制仍无定论,不同理论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进一步指出,长时序、高质量的地表与大气辐射产品研发,研究方法的进一步优化与各种气候因子变化对地气系统能量收支扰动的更准确量化,以及针对不同气候因子之间内在关联机制的综合分析,将是未来提升北极地区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放大 海冰消融 能量收支 辐射反馈 驱动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