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近岸泥质区百年来浮游植物生产力的变化及对环境的响应 被引量:6
1
作者 冯旭文 段杉杉 +5 位作者 石学法 刘升发 赵美训 杨海丽 朱德弟 王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5-161,共7页
在210Pb定年的基础上,对取自浙江沿岸泥质缺氧区的柱样沉积物开展了菜子甾醇、甲藻甾醇、长链烯酮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含量及比例的分布特征,重建了泥质区110年来浮游植物生产力及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浙江近岸... 在210Pb定年的基础上,对取自浙江沿岸泥质缺氧区的柱样沉积物开展了菜子甾醇、甲藻甾醇、长链烯酮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含量及比例的分布特征,重建了泥质区110年来浮游植物生产力及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浙江近岸浮游植物生产力百年来呈上升趋势,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上升,80年代以来有显著增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则均有甲藻比例上升、硅藻比例下降的趋势。研究认为,浙江沿岸泥质区百年来浮游植物生产力的提高与我国化肥施用量和长江氮的入海通量呈正相关,营养盐N∶P和N∶Si比值的增加导致浮游植物优势种由硅藻向甲藻的转变,说明自20世纪60年代,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农业快速发展、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是导致浙江沿岸泥质区海域浮游植物生产力提高及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沿岸泥质区 富营养化和缺氧 生物标志物 浮游植物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北部晚更新世以来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结构变化的生物标志物记录 被引量:1
2
作者 梅西 李日辉 张训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47-954,共8页
冰期—间冰期引起的海平面变化会导致黄海的沉积环境和生态系统发生巨大变化。通过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对取自南黄海北部71.2m长的DLC70-3岩心进行研究,获得晚更新世以来的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种群结构变化信息,并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可能因... 冰期—间冰期引起的海平面变化会导致黄海的沉积环境和生态系统发生巨大变化。通过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对取自南黄海北部71.2m长的DLC70-3岩心进行研究,获得晚更新世以来的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种群结构变化信息,并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可能因素。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以来,DLC70-3岩心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单一藻类生产力总体上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在MIS 5e和MIS 3c时期最高,而在其他层位较低。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颗石藻在MIS 5e和MIS 3c相对含量增加,硅藻和甲藻相对含量下降,而颗石藻在其他层位含量为0。这都归因于高海平面时黄海暖流的入侵导致黄海盐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浮游植物生产力 浮游植物结构 南黄海 黄海暖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30年来北黄海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结构变化的沉积物生物标志物记录 被引量:1
3
作者 郭世鑫 张海龙 +2 位作者 刘东艳 杨海丽 赵美训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41,共9页
类脂生物标志物已被广泛用于重建海洋浮游植物生产力及群落结构变化,但是,在北黄海和渤海的应用还不多。在210Pb定年的基础上,对北黄海西南部箱式柱状样B25进行了生物标志物分析,利用其含量及相对比例变化重建了北黄海过去130年来浮游... 类脂生物标志物已被广泛用于重建海洋浮游植物生产力及群落结构变化,但是,在北黄海和渤海的应用还不多。在210Pb定年的基础上,对北黄海西南部箱式柱状样B25进行了生物标志物分析,利用其含量及相对比例变化重建了北黄海过去130年来浮游植物生产力及群落结构变化,并探讨了其变化规律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过去130年来,浮游植物生产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在1975年后显著增加。揭示了一种在我国边缘海群落结构变化的新特征,在1965—1990年间呈现硅藻比例下降和甲藻比例增加,而1990年之后则表现为硅藻比例增加和甲藻比例下降。北黄海近百年来浮游植物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与东亚冬季风的增强和陆源输入增加有密切关系,而群落结构的改变可能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浮游植物生产力 群落结构 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来东海长江口泥质区浮游植物生产力与群落结构变化的生物标志物记录 被引量:1
4
作者 郭新宇 张海龙 +1 位作者 李莉 毕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5-94,共10页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东海生态环境受到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本文选择位于东海长江口泥质区的柱状样DH3-1进行生物标志物分析,利用多种生物标志物含量及相对比例重建了东海近30年(1983-2010年)浮游...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东海生态环境受到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本文选择位于东海长江口泥质区的柱状样DH3-1进行生物标志物分析,利用多种生物标志物含量及相对比例重建了东海近30年(1983-2010年)浮游植物生产力、群落结构和陆源输入相对贡献的变化,并探究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产生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来,浮游植物生产力呈现上升趋势;约1992-2001年,硅藻比例下降、甲藻比例上升,约2001年后硅藻比例上升、甲藻比例下降。陆源有机质含量在约1992-2004年呈现增加趋势,约2004年后相对降低;海源有机质含量则呈现持续增加趋势。东海近30年来浮游植物生产力的升高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剧增与上升流引发东海营养盐输入量增加。群落结构与陆源有机质含量交替变化可能是由不同年份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的作用强度不同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自然环境变化 柱状样 浮游植物生产力 海源有机质 上升流 生态环境 相对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标志物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及群落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5
作者 丁玲 邢磊 赵美训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81-989,共9页
海洋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结构在地质年代中的变化对深入理解碳循环的演变规律和机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生物标志物方法作为一种较新的研究手段,其含量与比值的变化被广泛用于浮游植物生产力与群落结构变化的重建。讨论了生物标志物方法... 海洋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结构在地质年代中的变化对深入理解碳循环的演变规律和机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生物标志物方法作为一种较新的研究手段,其含量与比值的变化被广泛用于浮游植物生产力与群落结构变化的重建。讨论了生物标志物方法在各大洋及我国边缘海的应用现状,提出了生物标志物的细胞产生量及其在环境中的保存效率的2种主要不确定因素,使目前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方法只能够半定量地重建古生产力与群落结构的变化。针对我国边缘海,提出有必要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培养建立生物标志物含量(比值)与浮游植物生产力(群落结构)的定量关系式,以达到能够定量重建生产力和群落结构变化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浮游植物生产力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边缘海
原文传递
江汉平原长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季节性变化及其驱动因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学梅 刘璐 +4 位作者 龚森森 孟子豪 胡飞飞 柴毅 杨德国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33-843,共11页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季节性演替特征及其驱动因子,本研究于2020年4月(春)、8月(夏)、10月(秋)及2021年1月(冬)对湖北长湖浮游植物进行采样调查,同时运用黑白瓶测氧法及VGPM模型估算法分别估算了其浮...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季节性演替特征及其驱动因子,本研究于2020年4月(春)、8月(夏)、10月(秋)及2021年1月(冬)对湖北长湖浮游植物进行采样调查,同时运用黑白瓶测氧法及VGPM模型估算法分别估算了其浮游植物生产力水平,并探究驱动初级生产力季节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显示,4个季节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94种,其中绿藻门(95种,49%)和硅藻门(40种,21%)居绝对优势地位;黑白瓶法测得浮游植物水柱总生产力(P t)季节变化为:夏季((1841.24±345.93)mg C/(m^(2)·d))>秋季((1324.14±208.34)mg C/(m^(2)·d))>春季((847.50±247.72)mg C/(m^(2)·d))>冬季((711.43±133.52)mg C/(m^(2)·d)),其中M2站位在夏季采样时(2424.66 mg C/(m^(2)·d))水柱总生产力最高;在垂直空间上,浮游植物总生产力(GPP)及净生产力(NPP)随水深增加而逐渐变小。基于VGPM法估算的初级生产力(PP eu)季节性分布为夏季((3713.18±900.30)mg C/(m^(2)·d))>秋季((2643.62±1062.48)mg C/(m^(2)·d))>春季((2477.13±669.75)mg C/(m^(2)·d))>冬季((708.07±390.40)mg C/(m^(2)·d)),空间分布特征呈现海子湖区>马洪台湖区>圆心湖区的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长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P t和PP eu)相关系数为88.2%,具有极显著相关性,它们与浮游植物密度以及叶绿素a(Chl.a)浓度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P eu主要受Chl.a、水温、pH、总悬浮物和硝态氮的影响,而P t则可以通过电导率、水温和溶解氧来进行预测。该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以及渔业生产潜力评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湖 浮游植物生产力 叶绿素A 黑白瓶法 VGP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秋季真光层深度空间分布及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估算 被引量:40
7
作者 张运林 冯胜 +2 位作者 马荣华 刘明亮 秦伯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0-388,共9页
基于2004年10月对全湖67个采样点水下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和各光学活性物质浓度的测定,分析了真光层深度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实测的叶绿素a浓度,真光层深度,PAR强度,由水温计算得到的最佳固... 基于2004年10月对全湖67个采样点水下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和各光学活性物质浓度的测定,分析了真光层深度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实测的叶绿素a浓度,真光层深度,PAR强度,由水温计算得到的最佳固碳速率以及由经纬度计算的日照周期等,在垂向归纳模型(vertically generalized production model:VGPM)的支持下估算了全湖秋季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真光层深度的变化范围为0.37-5.27m(均值为1.52±1.06m),高值出现在东太湖、胥口湾、东西山之间等水生植物分布茂盛的草型湖区,而在梅梁湾、湖心区以及西南面的开阔湖区真光层深度均较小.回归分析显示,真光层深度主要受制于非色素颗粒物浓度,浮游植物和溶解性有机物的贡献相对要小得多.叶绿素a浓度和VGPM模型估算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分别1.21-53.59μg/L、77.4-2484.9mg/(m2·d),其时空分布基本一致,高值出现在富营养化的藻型湖区梅梁湾,低值出现在胥口湾和西南开阔湖区.VGPM模型和经验模式对比结果显示两者值比较接近并存在显著相关(r2=0.79,p<0.0001),两类模型全湖的均值分别为694.5±492.0、719.8±315.4mg/(m2·d),但由于VGPM模型考虑到真光层深度、温度、PAR强度以及日照周期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其变化范围明显大于经验模型,也更能反映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真光层深度 VGPM模型 叶绿素A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浮桥河水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及其管理 被引量:11
8
作者 朱爱民 刘家寿 +5 位作者 胡传林 吴晓辉 程临英 彭建华 俞伏虎 杨大兴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0-344,共5页
浮桥河水库浮游植物水柱日生产量变幅为0.34-4.99 g/(m^2-d),最低值出现在下游冬季,最高值出现在中游秋季,年平均值2.75 g/(m^2·d).季节变化:秋季>夏季>春季>冬季,与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一致;水平分布:... 浮桥河水库浮游植物水柱日生产量变幅为0.34-4.99 g/(m^2-d),最低值出现在下游冬季,最高值出现在中游秋季,年平均值2.75 g/(m^2·d).季节变化:秋季>夏季>春季>冬季,与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一致;水平分布:中游略高于上游,下游最低,与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的水平分布完全一致.表层日生产量占水柱日生产量53.81%.与1980年同期相比,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增加了1.2倍.分析表明,磷含量增加是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提高的关键因子.应用能量收支法估算浮桥河水库鲢鳙渔产潜力为772 t,516.0 kg/hm^2.从渔业管理和水质管理角度讨论了合理利用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桥河水库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渔业管理 水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程海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7
9
作者 黄立成 周远洋 +4 位作者 周起超 王玮璐 董云仙 李凯迪 常军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24-1436,共13页
2016年4月-2017年2月,采用黑白瓶法研究了云南程海单点(码头点位)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垂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同时基于全湖9个点位的现场调查和生产力垂向归纳模型(VGPM)估算并探讨了程海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2016年4月-2017年2月,采用黑白瓶法研究了云南程海单点(码头点位)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垂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同时基于全湖9个点位的现场调查和生产力垂向归纳模型(VGPM)估算并探讨了程海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显示,码头点位的年均(均值±标准误)水柱(0~3m)总初级生产力(GPPC)、净初级生产力(NPPC)和呼吸消耗量(RC)分别为5.40×10^3±0.64×10^3、2.36×10^3±0.63×10^3和3.06×10^3±0.82×10^3mgO2/(m^2·d);不论春夏季(4-8月)、秋冬季(9月-次年2月)还是全年,码头点位的单位生物量GPP(GPP/Chl.a)和单位生物量NPP(NPP/Chl.a)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均分别出现在水下0.5m和3.0m处.经VPGM估算,程海全湖的初级生产力(PPeu)年均值为6.54×10^3±0.30×10^3mgC/(m^2·d)(2.74×10^3~18.62×10^3mgC/(m^2·d)).PPeu的时空变化方面,春夏季是PPeu快速上升的时节,秋冬季PPeu的月变化则呈波动状态,春夏季与秋冬季PPeu无显著性差异;PPeu整体空间异质性较弱,仅在降水最为充沛的7、8月表现出南北向的异质性,这与降水条件和流域营养盐输入的空间异质性有关.回归分析发现,虽然程海PPeu的主要影响因子具有季节异质性,但不论春夏季、秋冬季还是全年,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是重要的影响因子,水温亦是春夏季的重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黑白瓶法 生产力垂向归纳模型 时空分布 程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湖岸带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10
作者 蔡琳琳 朱广伟 李向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7250-7258,共9页
利用高频溶解氧监测,估算了太湖梅梁湾湖岸带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高频变化特征。结合同步气象监测及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营养盐的周年逐周观测数据,分析了气象和环境条件对富营养化湖泊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发现,高频溶解... 利用高频溶解氧监测,估算了太湖梅梁湾湖岸带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高频变化特征。结合同步气象监测及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营养盐的周年逐周观测数据,分析了气象和环境条件对富营养化湖泊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发现,高频溶解氧监测估算的初级生产力变化与浮游藻类生物量的变化一致,能够反映出浮游植物生产力的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等规律。统计分析表明,气温对太湖这一富营养化湖泊初级生产力影响很大;氮的供给与浮游动物的选择性牧食也是影响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湖岸带的水华堆积过程对初级生产力影响巨大,气象、水文过程又加剧了蓝藻水华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幅度,反映出富营养化湖泊初级生产力可能存在极大的时空不均一性。研究表明,溶解氧高频监测法估算初级生产力能够捕捉到湖泊初级生产力的快速变化过程,可以用于富营养化湖泊初级生产力监测、蓝藻水华灾害预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太湖 高频自动监测 蓝藻水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浮游植物吸收系数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南海区域性分粒级初级生产力算法初探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红五一 周雯 +3 位作者 曾凯 邓霖 廖健祖 曹文熙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3-55,共13页
海洋初级生产过程是海洋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浮游植物作为海洋初级生产的主要贡献者,按粒径大小可分为小型(micro粒级,>20μm)、微型(nano粒级,2~20μm)和微微型(pico粒级,<2μm)。不同粒... 海洋初级生产过程是海洋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浮游植物作为海洋初级生产的主要贡献者,按粒径大小可分为小型(micro粒级,>20μm)、微型(nano粒级,2~20μm)和微微型(pico粒级,<2μm)。不同粒级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size-fractionated primary production,PP_(size))对总初级生产力贡献不同,在海洋物质能量流动及碳循环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本文基于2019年南海西部夏季航次12个站位的生物光学剖面数据,研究了南海西部分粒级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它们对总叶绿素a浓度和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百分比。利用各粒级670nm波段的浮游植物吸收系数[size-fractionated phytoplankton absorption coefficient at 670nm,a_(ph-size)(670)]与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的乘积[a_(ph-size)(670)×PAR]建立了南海分粒级初级生产力算法,对于小型、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数据集,log[a_(ph-size)(670)×PAR]与log(PP_(size))之间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64、0.76和0.67。交叉验证的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泛化性能。其性能显著优于仅利用浮游植物吸收系数估算分粒级初级生产力的算法,表明PAR是影响分粒级初级生产力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基于叶绿素a浓度的算法估算各粒级初级生产力时,针对小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数据集,该算法的性能与本文构建的算法近似;但针对微型浮游植物数据集时,基于叶绿素a浓度的算法性能显著较低,这可能归因于微型浮游植物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浓度间的弱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粒级浮游植物吸收系数 分粒级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光合有效辐射 分粒级叶绿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脂生物标志物重建近150年来东海陆架区DH5-1站位浮游植物生态结构及陆源输入的变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妃 邢磊 +5 位作者 张海龙 张婷 丁玲 陈蔚芳 扈治安 赵美训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6-72,共7页
类脂生物标志物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古海洋环境研究,但是在东海利用类脂生物标志物法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群落结构以及陆源输入的研究还很缺乏。本文选取东海陆架区的DH5-1岩芯进行类脂生物标志物分析,利用各种类脂生物标志物的沉积通量... 类脂生物标志物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古海洋环境研究,但是在东海利用类脂生物标志物法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群落结构以及陆源输入的研究还很缺乏。本文选取东海陆架区的DH5-1岩芯进行类脂生物标志物分析,利用各种类脂生物标志物的沉积通量及相对比例重建了东海陆架区近150a来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结构以及陆源输入的变化。结果表明:(1)DH5-1站位的浮游植物生产力在过去80年呈上升趋势,群落结构在过去近百年有甲藻比例升高,硅藻比例降低的趋势,而颗石藻比例在低值范围波动;(2)用于指示生活污水污染的两种指标(粪醇含量,粪醇/(粪醇+二氢胆固醇)比值)的值都很低,表明近150a来此站位基本未受人类生活污水污染;(3)陆源高等植物输入在1970年前是增加的,1970年后输入减少,陆源有机质指标TMBR指示近150a来陆源输入相对海源是减少的。DH5-1站位生产力的提高可能与长江冲淡水营养盐的增加和东亚冬季风的增强有关,群落结构的改变可能与近年来冲淡水的Si/N降低有关,研究区域40年来陆源有机质相对比例的减少主要与人类建坝活动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东海 浮游植物生产力 群落结构 陆源输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湖区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估算 被引量:16
13
作者 曾台衡 刘国祥 胡征宇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17-722,共6页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淡水湖泊最集中的区域,也是富营养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作为湖泊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子氮、磷等营养元素增加,会显著影响湖泊系统的初级生产力。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模型来模拟湖泊等水体的初级生产力。...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淡水湖泊最集中的区域,也是富营养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作为湖泊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子氮、磷等营养元素增加,会显著影响湖泊系统的初级生产力。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模型来模拟湖泊等水体的初级生产力。而VGPM模型和Talling模型综合考虑了水温、光合有效辐射、湖泊叶绿素浓度和真光层深度等因素,能较准确地模拟水柱初级生产力。1987~1991年、2001~2005年长江中下游湖区湖水中TP浓度分别为0.059~0.105和0.070~0.167mg/L,湖泊TP浓度升高,导致湖泊藻类初级生产力增大。15a间湖区的初级生产力由0.139~0.381gC/(m2.d)上升到0.128~0.504gC/(m2.d)。在VGPM模型1987~1991年、2001~2005年湖区固碳量由3 321.25tC/d上升到3 765.02tC/d,增加13.36%;在Talling模型中湖区固碳量由2 399.64tC/d上升到3 272.42tC/d,增加36.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GPM模型 Talling模型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长江中下游湖泊
原文传递
白令海北部陆坡全新世以来的生物标志物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海峰 王汝建 +3 位作者 陈荣华 高爱国 李丽 王慧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6,共16页
通过白令海北部陆坡区B2-9站位沉积物柱样高分辨率的生物标志物(菜子甾醇、甲藻甾醇、长链烯酮、n-C30-diol)提取和分析,获得了近1万年来浮游植物群落和初级生产力、高碳烷烃输入与陆源植被变化等相关记录,研究结果显示,全新世以来表层... 通过白令海北部陆坡区B2-9站位沉积物柱样高分辨率的生物标志物(菜子甾醇、甲藻甾醇、长链烯酮、n-C30-diol)提取和分析,获得了近1万年来浮游植物群落和初级生产力、高碳烷烃输入与陆源植被变化等相关记录,研究结果显示,全新世以来表层浮游植物和初级生产力都经历了"高-低-高"的变化过程,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能受控于陆架坡折处海冰的分布、上层海洋营养盐供应和全新世气候与环境的变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硅藻是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甲藻次之,颗石藻和黄绿藻比前两者低了1个数量级,硅藻与甲藻之间具有明显的竞争关系,前者明显占据优势,是白令海有机碳汇的主要贡献者;正构烷烃总量分别在7.8 ka BP,6.7 ka BP和5.4 ka BP,经历了3次阶梯状的下降过程,并呈现出4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其主要受控于早全新世海平面上升以及周边陆地植被源区的气候与环境变化;正构烷烃分子组合特征显示其来自陆地高等植物、且陆源植被结构较为稳定,木本植物占据优势;单体碳同位素研究表明正构烷烃的主碳峰为n-C27,对烷烃总量的贡献最大,可能与当时陆源繁盛的木本植物及输入有关,含量较高的n-C23则可能主要来源于北半球沿海广泛分布的一类沉水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 生物标志物 浮游植物与初级生产力 高碳烷烃输入与陆地植被结构 全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夏季水生生物调查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杨建新 祁洪芳 +1 位作者 史建全 姚维志 《青海科技》 2008年第6期19-25,共7页
本文通过2006~2007年两年来对青海湖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的调查和定性定量分析,推算出青海湖水生生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上世纪60年代的调查相比,浮游植物中硅藻门仍然是最重要的类群,浮游动物中咸水北镖水蚤是优势... 本文通过2006~2007年两年来对青海湖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的调查和定性定量分析,推算出青海湖水生生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上世纪60年代的调查相比,浮游植物中硅藻门仍然是最重要的类群,浮游动物中咸水北镖水蚤是优势种,底栖动物属两个类群即摇蚊类幼虫和钩虾,青海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为1.239mgO2·m-·2d-1,按Wetzel的湖泊分型标准,青海湖属于贫营养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生物 密度 生物量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青海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水色遥感产品在青海湖鱼产潜力估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班璇 舒鹏 +7 位作者 祁涛 龙奥运 祁洪芳 杜浩 杨建新 史建全 杨海乐 李君轶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71-1283,共13页
鱼产潜力可为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撑,传统的鱼产潜力估算方法在大型湖泊中往往成本高、采样率低、时效差.本研究基于20182020年非冰封期(510月)在青海湖的实测数据,通过提取和校对海洋水色遥感MODIS卫星数据反演产品(1 km分辨... 鱼产潜力可为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撑,传统的鱼产潜力估算方法在大型湖泊中往往成本高、采样率低、时效差.本研究基于20182020年非冰封期(510月)在青海湖的实测数据,通过提取和校对海洋水色遥感MODIS卫星数据反演产品(1 km分辨率)并结合垂向归纳模型(VGPM)构建了青海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及鱼产潜力估算模型,估算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实测值对比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25%.利用该模型估算20182020年非冰封期青海湖基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鱼产潜力并分析其时空分布规律,结果显示青海湖鱼产潜力在510月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季节波动规律,最大值出现在夏季(78月);空间分布上呈现湖心小,岸边及靠近入湖支流河口区域大的分布状态,全湖总鱼产潜力月均变化范围为2.5万~17.6万t.鱼产潜力的时空分布规律主要受气温、外源营养物质、裸鲤摄食等影响.研究表明青海湖非冰封期的鱼类资源承载力年累计值可达45.8万t,明显高于现有裸鲤资源的现存量和历史产量高峰值,表明青海湖仍然具备很大的鱼类资源承载力与增殖空间.本研究为同类型的大型高原湖泊基于卫星遥感的高效长期鱼产潜力监测估算提供了范例,为青海湖“封湖育鱼”政策制定和增殖放流保护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海洋水色遥感 垂向归纳模型(VGPM)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鱼产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Impact of Atmospheric Deposition of Cadmium on Dominant Algal Species in the East China Sea 被引量:1
17
作者 QUAN Qiwei CHEN Ying +3 位作者 MA Qingwei WANG Fujiang MENG Xi WANG Bo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6年第2期271-282,共12页
Cadmium(Cd) mainly derived from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can be transported through atmospheric pathway to marine ecosystem,affecting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In this study,we identified the... Cadmium(Cd) mainly derived from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can be transported through atmospheric pathway to marine ecosystem,affecting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In this study,we identified the toxicity threshold of Cd for phytoplankton under seawater conditions of the coastal East China Sea(ECS) through both laboratory and in situ mesocosm incubation experiments.The mesocosm experiment showed that Cd in low concentration(0.003 μg per μg chl a) was conducive to the growth of natural community and increased chl a productivity.In high concentration(0.03 μg per μg chl a) Cd acted as an inhibiting factor which decreased the total chl a productivity.The diatom community was found to be more sensitive to Cd toxicity than dinoflagellate,as the low concentration Cd showed toxicity to diatom but enhanced dinoflagellate growth.We noticed that the soluble Cd estimated from atmosphere deposition to the coastal ECS was below the toxicity threshold and the Cd deposition might promote phytoplankton growth in this region.In our laboratory experiments,adding Cd,similar to aerosol deposition,stimulated the growth of both dominant algal species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dinoflagellate) and Skeletonema costatum(diatom).Adding Cd on a higher level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both the species,but Skeletonema costatum seemed obviously more sensitive to toxicity.This indicates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atmospheric deposition Cd o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uccession in the E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DMIUM atmospheric deposition toxicity threshold PHYTOPLANKTON East China S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licon limitation on primary production and its destiny in Jiaozhou Bay, China Ⅷ: The variation of atmospheric carbon caused by both phytoplankton and human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东方 苗振清 +2 位作者 石强 陈豫 陈国光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期416-425,共10页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data collected in the Jiaozhou Bay (Shandong, China) from May 1991 to February 1994 and those collected in Hawaii from March 1958 to December 2007 shows dynamic and cyclic changes in atmospheri...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data collected in the Jiaozhou Bay (Shandong, China) from May 1991 to February 1994 and those collected in Hawaii from March 1958 to December 2007 shows dynamic and cyclic changes in atmospheric carbon in the Northern Pacific Ocean (NPO), as well as the variation in space-time distribution of phytoplankton primary production and atmospheric carbon in the study regions.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human beings have impose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changing trends of the atmospheric carbon.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Jiaozhou Bay presents a good example in this regard. In this paper, dynamic models of the atmospheric carbon in the NPO, the cyclic variations in the atmospheric carbon, and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Jiaozhou Bay are studied with simulation curves presented. A set of equations were established that able to calculate the rate and acceleration of increasing carbon discharged anthropologically into the atmosphere and the conversion rate of phytoplankton to atmospheric carbon. Our calculation shows that the amount of atmospheric carbon absorbed by one unit of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Jiaozhou Bay is (3.21–9.74)×10-9/(mgC·m-2d-1), and the amount of primary production consumed by a unit of atmospheric carbon is 102.66–311.52 (mgC·m-2d-1/10-6). Therefore, we consider that the variation of atmospheric carbon is a dynamic process controlled by the increase of carbon compound and its cyclic variation, and those from anthropologic discharge, and phytoplankton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mospheric carbon carbon conversion human beings PHYTOPLANKTON Jiaozhou Bay Hawai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不同水深表层沉积物脂肪酸分布特征及其生物源的空间变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义 郝宇昕 +3 位作者 阮小燕 李学杰 姚永坚 杨楚鹏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027-4035,共9页
为探究边缘海区域由陆架到深海盆脂类的分布模式及其指示的生物源的空间变化特征,对采集于南海4个不同水深断面的表层沉积物脂肪酸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表层沉积物中检出丰富的脂肪酸,包括直链饱和脂肪酸、直链不饱和脂肪酸和支链脂肪酸等... 为探究边缘海区域由陆架到深海盆脂类的分布模式及其指示的生物源的空间变化特征,对采集于南海4个不同水深断面的表层沉积物脂肪酸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表层沉积物中检出丰富的脂肪酸,包括直链饱和脂肪酸、直链不饱和脂肪酸和支链脂肪酸等.其中,高碳数直链脂肪酸(≥C20)主要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的输入,低碳数直链脂肪酸主要来源于藻类的贡献,低碳数支链(包括异构和反异构)脂肪酸主要来源于细菌贡献.高碳数脂肪酸指示的高等植物输入,在南海沿岸区的高值与河流的输入有关,而在深海盆的高值可能与洋流、风尘输入等有关.低碳数支链脂肪酸指示的细菌分布在南海北部沿岸表现出高值,在深海盆表现出较低的分布模式.低碳数直链脂肪酸表征的浮游植物的贡献在南海北部表现出高值,在深海盆局部区域也表现出高值分布.细菌和浮游植物在南海北部表现出的高值,可能与丰富的营养盐条件有关.而浮游植物在深海盆的分布模式,可能受到洋流以及其他输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脂肪酸 陆源输入 浮游植物生产力 细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