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西北天然次生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周本智 傅懋毅 +5 位作者 李正才 谢锦忠 Manuel Ruiz Perez Brian Belcher 杨校生 吴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6-411,共6页
对浙西北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测定了群落植物生长型构成以及各层次植物物种的重要值,采用多种测度方法计算了群落各层次植物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1)浙西北地区天然次生林... 对浙西北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测定了群落植物生长型构成以及各层次植物物种的重要值,采用多种测度方法计算了群落各层次植物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1)浙西北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各层次优势种比较明显,乔木树种以青冈为主,灌木树种以柃木和木占优势,草本植物则以箬竹为主;(2)该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植物物种比较丰富,乔木树种种数最多,草本植物稀少;就各层次而言,草本层物种数最多,乔木层和灌木层比较接近,各层次的均匀度指数的趋势是灌木层最高,草本层最低,乔木层居中;以多种指标计算各层次物种多样性指数结果均显示,灌木层多样性指数最高,草本层最低,尽管草本层具有最高的丰富度;(3)封育时间长、人为干扰轻的地区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指标以及数量指标,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天然次生林 群落 多样性指数 浙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西北木瓜燕山期花岗斑岩的定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2
2
作者 厉子龙 周静 +4 位作者 毛建仁 余明刚 励音骐 胡逸洲 汪惠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607-3622,共16页
浙晥赣相邻区形成于晋宁期的木瓜岩体中发现有花岗斑岩和两期辉绿岩脉的出现。对其中花岗斑岩中锆石采用LA-ICP-MS技术测年,结果显示其侵位时间为142.2±1.2Ma,即形成于早白垩世。花岗斑岩具有高的SiO2,K2O+Na2O含量和K2O/Na2O比值... 浙晥赣相邻区形成于晋宁期的木瓜岩体中发现有花岗斑岩和两期辉绿岩脉的出现。对其中花岗斑岩中锆石采用LA-ICP-MS技术测年,结果显示其侵位时间为142.2±1.2Ma,即形成于早白垩世。花岗斑岩具有高的SiO2,K2O+Na2O含量和K2O/Na2O比值,属过铝质的花岗岩。花岗斑岩和早期辉绿岩比晚期辉绿岩富集K、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a、Zr、Hf等高场强元素,但亏损Sr和Ti。花岗斑岩和两期辉绿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为LREE富集的右倾型,花岗斑岩中负Eu异常明显,早期辉绿岩次之,晚期辉绿岩无Eu异常,反映它们的斜长石结晶程度不同。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中花岗斑岩和早期辉绿岩有较明显的Nb亏损,而晚期辉绿岩Nb亏损不明显。花岗斑岩的Y/Nb比值>1.2以及Nb,Ti和Sr亏损可能指示其来自壳源或具有来自与俯冲有关的物质。Sr-Nd-Pb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花岗斑岩的(87Sr/86Sr)i值为0.71134~0.71748,εNd(t)值为-3.3^-6.4,Pb同位素比值(206Pb/204Pb)i为18.49~18.56,(207Pb/204Pb)i为15.62~15.65,(208Pb/204Pb)i为38.57~38.68;早期辉绿岩的(87Sr/86Sr)i值为0.71408~0.73010,εNd(t)值为-0.05^+0.85。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表明花岗斑岩为壳源成因,与早期辉绿岩脉和晚期辉绿岩脉均形成于陆内拉张环境中。而两期辉绿岩均来自地幔源区,且岩浆作用过程以部分熔融为主。通过对木瓜花岗斑岩与两期辉绿岩的研究并对比浙皖赣邻区的相关地质特征,笔者认为木瓜花岗斑岩和早期辉绿岩侵位于早白垩世早期华南岩石圈伸展背景下,随着拉张的持续,有广泛的晚期辉绿岩墙的侵位;结合浙皖赣地区123~129Ma时期出现的A型花岗岩也形成于陆内造山后伸展环境,指示了从145Ma以前的活动大陆边缘向145Ma以后陆内岩石圈减薄和伸展环境转变的一系列构造体制转换过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浙西北及邻区从晚侏罗世至晚白垩世岩浆-构造演化过程如下:约170Ma开始,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构造体制下伴随有陆内深大断裂的再活化作用,华南开始进入碰撞造山阶段。从约145Ma开始至约123Ma,华南板块可能逐渐进入碰撞造山后的陆内拉张环境,在扬子地块南缘如浙西北及其邻区早白垩世形成少量花岗斑岩和两期辉绿岩脉及随后形成较多的A型花岗岩。在约117~121Ma,进入太平洋板块俯冲碰撞阶段,117Ma以后进入碰撞后的伸展阶段,在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大量的中酸性火山岩和A型花岗岩及辉绿岩墙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SR-ND-PB同位素 锆石U-Pb定年 侵入岩 岩浆演化 浙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西北建德地区休宁组沉积时限的厘定:来自凝灰岩锆石U-Pb年代学的制约 被引量:12
3
作者 邓奇 汪正江 +6 位作者 杨菲 崔晓庄 王剑 任光明 周效华 熊小辉 蔡娟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14-427,共14页
浙西北建德地区休宁组(原称志棠组)是华南新元古代的重要地层单元之一,但其沉积时限和区域对比关系长期存在争论。本文对采自休宁组下部和上部的凝灰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两件凝灰岩样品的形成年龄分别为785.0±2.8Ma... 浙西北建德地区休宁组(原称志棠组)是华南新元古代的重要地层单元之一,但其沉积时限和区域对比关系长期存在争论。本文对采自休宁组下部和上部的凝灰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两件凝灰岩样品的形成年龄分别为785.0±2.8Ma(MSWD=0.85,n=37)和727.5±7.3Ma(MSWD=0.64,n=7)。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休宁组沉积时限为~800Ma至~728Ma;野外沉积学研究表明,休宁组沉积构造发育,主体属于正常气候条件下的冲积扇和滨浅海(湖)沉积,非南华冰期地层;区域上,休宁组与板溪群及其相当地层的中上部、莲沱组、苏雄组/开建桥组、澄江组沉积时限基本相当,与下冰期(Sturtian冰期)长安组不存在对比关系,应明确为华南"四堡造山运动"不整合面之上、南华冰期之下的一套裂谷充填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西北 休宁组 凝灰岩 锆石U-PB定年 新元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西北淳安银山地区银铅锌矿床矿石结构构造、矿石成分及成矿机制 被引量:8
4
作者 胡逸洲 厉子龙 +5 位作者 毛建仁 余明刚 励音骐 汪惠惠 蔡雄祥 骆学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623-3636,共14页
浙西北与同处钦杭成矿带东段的赣东北和皖南相比,由于其地质研究程度较低,在该区尚未能找到大型多金属矿床。近年来,随着地质勘查程度的不断提高,淳安地区银山一带发现中型以上银铅锌矿床。本文选取银山矿区钻井岩芯中富含银、铅、锌矿... 浙西北与同处钦杭成矿带东段的赣东北和皖南相比,由于其地质研究程度较低,在该区尚未能找到大型多金属矿床。近年来,随着地质勘查程度的不断提高,淳安地区银山一带发现中型以上银铅锌矿床。本文选取银山矿区钻井岩芯中富含银、铅、锌矿石样品,利用显微镜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等方法,对其中的银等多金属的矿石结构构造、矿石成分及成矿机制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银山地区多金属(银、铅、锌)矿体主要分布在蓝田组上段与上覆皮园村组之间的接触带中,另有部分处于蓝田组层内岩性变化的界面以及蓝田组底部白云质灰岩和下伏南沱组含砾泥岩之间,均呈似层状展布。矿石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和交代残余结构以及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和网脉状构造。金属矿物组合主要分为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和磁黄铁矿-毒砂-闪锌矿两组,其中前者位于蓝田组顶部和皮园村组之间,属于中低温热液型的矿物组合,后者位于蓝田组下部和南沱组之间,属于中温热液型的矿物组合。通过对不同金属矿物中银含量的对比分析,得出银山地区银元素主要赋存在方铅矿中。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白云母、绿泥石、单斜辉石等,尤其在矿石中多见的细粒单斜辉石按其成分上的差异分为透辉石和钙铁辉石两类,指示了热液作用对成矿的显著影响。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浙西北银山多金属矿床成因很可能为早期层控-后期中低温热液改造的叠生型矿床。其形成机制是:震旦纪时期海相火山喷流沉积使得部分多金属成层聚集,蓝田组地层为银山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部分的物质来源,加里东期的变质变形作用及其发育的断裂构造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随后,大规模的燕山期花岗质岩浆及其流体组分沿断裂带上侵,不仅使得原有地层中的多金属元素进一步富集,而且其本身也可能带入部分多金属流体,从而使得富含多金属元素热液流体在具有地球化学障的岩性界面上富集成矿。此项研究对该地区及邻区进一步找矿勘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成分 成矿地质条件 成矿机制 银多金属矿 浙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西北银山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成彬 陈建国 +2 位作者 肖凡 吴光明 张珍玉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34-646,共13页
浙西北银山银多金属矿赋存于震旦纪蓝田组之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受褶皱和断层控制明显,在褶皱的转折段和倒转翼矿明显加厚。Fe/Ti-Al/(Al+Fe+Mn)、Co/Ni比值都显示银山银多金属矿具有热水沉积特征,结合野外矿脉穿插关系和矿石的... 浙西北银山银多金属矿赋存于震旦纪蓝田组之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受褶皱和断层控制明显,在褶皱的转折段和倒转翼矿明显加厚。Fe/Ti-Al/(Al+Fe+Mn)、Co/Ni比值都显示银山银多金属矿具有热水沉积特征,结合野外矿脉穿插关系和矿石的结构构造特征,可将成矿期划分为:热水沉积期和后期低温热液改造期两个成矿期;成矿流体整体属于低盐度流体,显示出从低盐度往高盐度演化的趋势。本文研究初步认为,银山银多金属矿属于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前寒武纪热水沉积阶段是金属元素的富集沉积阶段,但并未形成有经济价值的矿体,后来的构造运动和岩体侵入使其富集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西北 银山 银多金属 矿床地球化学 矿床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西北燕山期花岗质岩浆作用与银铅锌矿床特征及成矿机理 被引量:4
6
作者 厉子龙 汪惠惠 +5 位作者 蔡雄祥 余明刚 毛建仁 邢光福 刘锦文 励音骐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29-230,共2页
浙西北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板块南缘、钦杭成矿带上,并作为赣东北成矿带的北东延伸段。位于浙皖交界处淳安银山一带富集铅锌银多金属,该矿床现估计规模已达到了中型或中型以上。本文开展了浙西北燕山期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银山矿区... 浙西北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板块南缘、钦杭成矿带上,并作为赣东北成矿带的北东延伸段。位于浙皖交界处淳安银山一带富集铅锌银多金属,该矿床现估计规模已达到了中型或中型以上。本文开展了浙西北燕山期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银山矿区钻井岩芯中富含银、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西北 燕山期花岗岩 成矿带 银山矿 地球化学特征 银多金属 矿物赋存状态 皮园村组 矿物组合 兰田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西北上奥陶统文昌组和堰口组沉积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晓 张元动 周传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116,共16页
晚奥陶世赫南特期是地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这一短暂的时期内发生了生物大灭绝、全球性冰川和全球性海平面剧降等事件。在南半球冈瓦纳大陆上以北非为中心的大陆冰盖急剧扩增,在国外许多地区和块体上常有冰碛岩和海退序列报道,但... 晚奥陶世赫南特期是地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这一短暂的时期内发生了生物大灭绝、全球性冰川和全球性海平面剧降等事件。在南半球冈瓦纳大陆上以北非为中心的大陆冰盖急剧扩增,在国外许多地区和块体上常有冰碛岩和海退序列报道,但中国对该时期地层的沉积学研究还不多。浙西北地区晚奥陶世的文昌组和堰口组为一套海退型沉积,上段发育有华南该时期一套独特的砾岩和含砾砂岩沉积,根据该沉积及上下地层所含的笔石动物群分析,该套砾岩层的层位相当于赫南特阶Normalograptus extraordinarius笔石带,在形成时间上与奥陶纪末的全球冰川事件一致。当前研究表明,这套砾岩代表水下河道沉积,其砾石主要来自东南侧的华夏古陆。文昌组和堰口组砂岩成分统计分析显示,文昌组和堰口组的物源区具有再循环造山带性质,且砂岩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与华夏古陆构造隆升紧密相关。文昌组和堰口组的沉积序列可与北非、中东、英国、瑞典、捷克等地的同期序列进行对比,是赫南特期全球性冰川事件在华南的响应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层 冰川 文昌组 堰口组 赫南特期 奥陶纪 浙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西北及江绍断裂带分别发现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岩浆活动 被引量:6
8
作者 余心起 张德会 +3 位作者 颜铁增 邱骏挺 李鹏举 朱玉娣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58-1565,共8页
浙西北地区乃至浙赣皖相邻区早古生代受华南加里东构造活动的影响,仅发育轻微褶皱及断裂,造成上古生界与下伏前震旦系浅变质岩系—下古生界之间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而不发育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岩浆活动。在浙皖交界开化县获得445Ma±... 浙西北地区乃至浙赣皖相邻区早古生代受华南加里东构造活动的影响,仅发育轻微褶皱及断裂,造成上古生界与下伏前震旦系浅变质岩系—下古生界之间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而不发育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岩浆活动。在浙皖交界开化县获得445Ma±19Ma的岩浆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另在金华山后(江绍断裂带北侧)年龄为452.1Ma±2.7Ma的细粒花岗岩旁,发现了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334.1Ma±2.4Ma的辉长闪长岩,暗示江绍断裂带在早古生代的构造活动可能引发了断裂带沿线及其北侧偏远处的岩浆活动,在晚古生代仍有较强的构造表现。由此可见,浙赣皖相邻区的加里东构造事件远比以往所认识的更强烈。这组年龄数据对重新认识浙赣皖相邻区和江绍断裂带的构造活动及其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锆石U-Pb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江绍断裂带 浙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西北梨区6种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敏 刘文 +4 位作者 吴传伟 李荣 张丽莉 钟林炳 华爱君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3-74,共2页
关键词 梨树病害 防治方法 发生特点 浙西北 种植面积 发生种类 防控技术 病害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西北下寒武统荷塘组页岩气勘探潜力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钰 陈安清 +4 位作者 楼章华 金宠 王君 尚长健 朱晓亚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0-307,共8页
为了查明浙江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勘探前景,通过分析浙西北地区下寒武统荷塘组页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地球化学特征,矿物组成、孔隙度等物理特征及沉积、构造环境和分布情况,研究了荷塘组页岩气富集条件和勘探潜力。结果表明:... 为了查明浙江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勘探前景,通过分析浙西北地区下寒武统荷塘组页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地球化学特征,矿物组成、孔隙度等物理特征及沉积、构造环境和分布情况,研究了荷塘组页岩气富集条件和勘探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荷塘组页岩有机碳的质量分数为0.32%~4.24%,有机质丰富,生烃潜力较好;镜质体反射率在2.81%~4.83%,热演化程度高,处于过成熟阶段,有利于页岩气藏形成;页岩平均孔隙度为2.74%,微米级孔隙发育,有利于页岩气的储集;等温吸附实验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5 m3/t和5.16m3/t,吸附甲烷能力良好;页岩脆性矿物的质量分数达76%~86%,有利于页岩气的压裂开采。荷塘组泥页岩在浙西北地区广泛分布,有效厚度为10~60m,在中洲-昌化一带埋深适中,具备较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西北 下寒武统 荷塘组 页岩气 地质条件 资源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西北热液型铅锌银多金属矿成矿特征与定量预测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成彬 陈建国 +2 位作者 张珍玉 肖凡 杨梧 《地质学刊》 CAS 2013年第3期436-443,共8页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以MORPAS为平台,建立浙西北热液型铅锌银多金属矿多元空间数据库,在对本地区铅锌银多金属成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数理化的手段对与本地区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元数据进行量化...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以MORPAS为平台,建立浙西北热液型铅锌银多金属矿多元空间数据库,在对本地区铅锌银多金属成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数理化的手段对与本地区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元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建立本地区的找矿概念模型,利用证据权的方法进行成矿定量预测。通过分析,发现浙西北热液型铅锌银多金属矿与本地区的地层、岩浆、褶皱、断裂、重力、地球化学数据及其衍生变量具有密切关系。根据计算出的成矿有利度及其等值线图将研究区划分为18个靶区、2个成矿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型 铅锌银多金属 证据权法 MORPAS软件 定量预测 浙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含量排列法的地球化学异常结构剖析——以浙西北地区Cu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博 于蕾 +2 位作者 邱骏挺 石成龙 张德会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5年第2期297-305,共9页
以浙西北地区1∶20万Cu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例,通过含量排列法对由分形求和法所圈定的地球化学异常区进行了内部结构分析,认为无标度区掩盖了异常场的内部结构。借鉴前人提出的含量排列法,将异常区数据从小到大按顺序等间距自然排列,并用... 以浙西北地区1∶20万Cu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例,通过含量排列法对由分形求和法所圈定的地球化学异常区进行了内部结构分析,认为无标度区掩盖了异常场的内部结构。借鉴前人提出的含量排列法,将异常区数据从小到大按顺序等间距自然排列,并用三段直线(L1、L2、L3)进行拟合,L1为一级异常,L2、L3被归入二级异常。结果发现,一级弱异常基本不含矿,但仍有个别矿点落入该区;二级异常近似代表了矿致异常,与区域断裂、岩浆活动中心在空间上具有更显著的相关性,从中强调了岩浆源区、构造背景转换和断裂交汇的控矿意义,由此圈定出了一些重点异常作为下一步成矿预测工作的首选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量排列法 异常内部结构 CU 水系沉积物测量 无标度区 分形求和模型 浙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西北岩前高氟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新类型萤石矿床成矿关系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刘道荣 严生贤 +2 位作者 陈荫 王美华 郑丹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84-893,共10页
浙江八面山特大型萤石矿田属新类型矿床。矿体特征研究表明,其赋存形式及矿石特征与一般萤石矿床不同,具独特性。本文通过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浙西北岩前岩体富含挥发分,属高氟高硅、贫钙低钛低磷、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铝饱... 浙江八面山特大型萤石矿田属新类型矿床。矿体特征研究表明,其赋存形式及矿石特征与一般萤石矿床不同,具独特性。本文通过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浙西北岩前岩体富含挥发分,属高氟高硅、贫钙低钛低磷、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铝饱和指数ASI=0.96~1.17)岩石。岩浆来源较复杂,既有壳源,也有壳幔混合源,岩浆分异作用强烈。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岩体稀土元素含量较高,轻重稀土比值较小(2.24~3.52),Eu亏损明显(δEu=0.01~0.03),轻重稀土分馏较弱。研究还表明,岩前岩体并非过去认为的S型花岗岩,而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矿田萤石矿体与岩前岩体在空间、时间上关系密切,岩体不仅为萤石成矿提供了氟源,侵位形成的构造还为新类型萤石矿提供了赋矿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类型萤石矿床 岩前高氟岩体 地球化学 八面山矿田 浙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西北地区淡水鱼体内二恶英类化合物污染水平初探 被引量:2
14
作者 韩见龙 沈海涛 铁晓威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546-548,579,共4页
本文通过对浙西北衢州、金华、杭州、嘉兴4个地区14个淡水鱼样肌肉组织中的二恶英和共平面多氯联苯的分析,了解二恶英和共平面多氯联苯在地区的污染水平。利用HRGC—HRMS对当地居民的主要食用鱼类(鲶鱼、鲫鱼、黄鳝、鲢鱼、鲤鱼、鲻... 本文通过对浙西北衢州、金华、杭州、嘉兴4个地区14个淡水鱼样肌肉组织中的二恶英和共平面多氯联苯的分析,了解二恶英和共平面多氯联苯在地区的污染水平。利用HRGC—HRMS对当地居民的主要食用鱼类(鲶鱼、鲫鱼、黄鳝、鲢鱼、鲤鱼、鲻鱼、草鱼)进行了二恶英和共平面多氯联苯的检测。鱼体内的二恶英和共平面多氯联苯的毒性当量分别达到0.05~1.09pgWHO—TEQ/g.ww和0.02~0.80pgWHO—TEQ/g.ww。金华、嘉兴地区的污染水平明显高于杭州和衢州地区,除鲫鱼外,其他鱼种体内二恶英的污染要高于共平面多氯联苯,可能与这些地区曾使用五氯酚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西北地区 淡水鱼 二恶英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西北官话说略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越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3-116,共4页
根据实地调查的材料,详细介绍浙江西北部官话的种类及其错综复杂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历史成因与语言使用的现状。
关键词 浙西北官话 种类与分布 成因与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西北安吉港口Pb-Zn-Fe-Cu-Mo多金属矿床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16
作者 唐燕文 谢玉玲 +3 位作者 邱立明 李应栩 朱绍富 张志其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46-47,共2页
浙西北安吉多金属矿床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港口乡,西距杭州市约100 km。作为钦州-杭州成矿带浙西北段北缘边界上的一个矿点,矿区内强烈的岩浆与成矿作用发生于晚侏罗-早白垩世约150.2~139.2 Ma(LA-ICP-MS U-Pb年龄,采用标样91500处... 浙西北安吉多金属矿床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港口乡,西距杭州市约100 km。作为钦州-杭州成矿带浙西北段北缘边界上的一个矿点,矿区内强烈的岩浆与成矿作用发生于晚侏罗-早白垩世约150.2~139.2 Ma(LA-ICP-MS U-Pb年龄,采用标样91500处理),属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产物。矿区岩浆作用以脉动式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矿床 Pb-Zn-Fe-Cu-Mo 矿床成因 地球化学特征 浙西北 岩浆作用 安吉 侏罗 成矿带 铅同位素
原文传递
浙西北稻区稻-花-菜生态高效栽培技术
17
作者 邵泱峰 陶立华 +2 位作者 梅宏建 王高林 王俊奇 《农业科技通讯》 2015年第1期126-127,129,共3页
近年来,浙西北稻区开展的"‘稻-花-菜’生态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研究与应用",是一种粮、经兼顾的耕作制度,水旱轮作的循环种植模式,既实现了不同种类农作物间的分段轮作,又解决了稻区蔬菜、瓜果、花卉等作物长期连作致使土壤潜... 近年来,浙西北稻区开展的"‘稻-花-菜’生态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研究与应用",是一种粮、经兼顾的耕作制度,水旱轮作的循环种植模式,既实现了不同种类农作物间的分段轮作,又解决了稻区蔬菜、瓜果、花卉等作物长期连作致使土壤潜育化和次生盐渍化严重的问题,避开了不利的气候因子,节约了资源,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达到了"一亩菜(瓜)、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西北稻区 稻花菜 栽培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西北湖安地区花岗岩剥露程度及其对萤石矿找矿的启示——来自于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被引量:3
18
作者 闫巧娟 张文高 +5 位作者 陈正乐 王晓虎 徐正华 刘勋 丁志磊 王波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51-662,共12页
浙西北湖(州)—安(吉)地区近年来新发现一系列的大中型萤石矿,显示出该地区良好的萤石矿成矿潜力。随着勘查工作的持续推进,地表找矿难度的增加,对浙西北萤石矿深部找矿潜力的研究逐渐被大家所重视。本文选择浙西北湖安地区典型萤石矿... 浙西北湖(州)—安(吉)地区近年来新发现一系列的大中型萤石矿,显示出该地区良好的萤石矿成矿潜力。随着勘查工作的持续推进,地表找矿难度的增加,对浙西北萤石矿深部找矿潜力的研究逐渐被大家所重视。本文选择浙西北湖安地区典型萤石矿区出露的花岗岩体,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获得花岗岩体的裂变径迹年龄,分析花岗岩经历的热演化历史,通过温度-时间热史模拟反演,探讨湖安地区不同区域的剥蚀程度,推测研究区深部的找矿潜力。研究结果显示,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集中在(29±2)~(53±3)Ma之间,且年龄有自西向东逐渐变新的趋势。温度-时间反演模拟显示,湖安地区自晚白垩世以来一直处于隆升-剥蚀的状态,局部地区在新生代经历过快速的抬升和伸展作用,平均剥蚀速率为0.062 mm/a,剥蚀量在2 km以上。利用温度-时间模式曲线,计算了不同区域的典型萤石矿区的剥蚀程度,结果显示研究区西侧平均剥蚀量为2.89 km,中间平均剥蚀量为3.69 km,研究区东侧平均剥蚀量为4.08 km。结合地表地形地貌特征,以及萤石矿成矿年龄与矿区花岗岩年龄之间的年龄间隔,认为研究区现今出露地表的花岗岩可能并非萤石矿的成矿地质体,现今萤石矿的成矿地质体可能还在深部。根据研究区西侧剥蚀量低于东侧,推断西侧萤石矿深部可能具有更好的成矿潜力。这一结论可以为湖安地区萤石矿下一步勘探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剥蚀厚度 萤石矿 矿体保存 浙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西北地区寒武系物源分析及古地理意义:来自沉积学及碎屑锆石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2
19
作者 于涛 王宗起 +3 位作者 马昌前 王东升 王涛 黄凡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266-3281,共16页
浙西北地区寒武系沉积环境及物源分析是重建扬子板块东南缘古地理格局的关键,进而可以为华南大地构造演化提供证据。本文根据沉积相时空展布、斜层理与同沉积褶皱恢复的物源方向以及碎屑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综合探讨寒武系的陆源碎... 浙西北地区寒武系沉积环境及物源分析是重建扬子板块东南缘古地理格局的关键,进而可以为华南大地构造演化提供证据。本文根据沉积相时空展布、斜层理与同沉积褶皱恢复的物源方向以及碎屑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综合探讨寒武系的陆源碎屑物源方向以及物源区。浙西北地区寒武纪地层主要由碳硅质岩、硅质页岩、砾屑灰岩、砂屑灰岩、泥灰岩、泥岩等组成。沉积序列、沉积相标志研究表明,寒武系沉积构造以泄水构造、滑塌褶曲、流动构造、层间滑动、同沉积褶皱和断层等为特征,发育大量滑塌沉积及碳酸盐岩浊积岩,整体为深水盆地及斜坡环境。沉积相时空展布及古流向研究表明,水体向北西方向加深,寒武系陆源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南东方向,非前人通过古生物地层判断的盆地基底北西高南东低。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表明,物源集中于574 Ma、747 Ma、1768 Ma以及2131 Ma,与邻区碎屑锆石年龄图谱对比分析表明,江山-绍兴断裂带及浙江中部地区为主要物源区,陆缘碎屑物质主要来自于陈蔡群、双溪坞群、河上镇群及八都群。寒武纪时期,斜坡盆地沉积基底向北西倾斜,位于盆地西北部的章里地区为沉积中心,华夏地块露出水面为剥蚀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物源分析 浙西北 寒武系 古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DTOPSIS法对鲜食甜玉米新品种在浙西北地区适应性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20
20
作者 邵美红 程楚 +3 位作者 程思明 韩海亮 黄惠芳 赵福成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25-28,共4页
以浙江省建德市生产上应用较普遍的鲜食甜玉米品种浙甜2088为对照(CK),采用DTOPSIS法对11个鲜食玉米种的11个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按照DTOPSIS法Ci值结果,品种综合评价顺序为:浙甜218>浙甜811>浙甜11>浙甜318>先甜90>浙... 以浙江省建德市生产上应用较普遍的鲜食甜玉米品种浙甜2088为对照(CK),采用DTOPSIS法对11个鲜食玉米种的11个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按照DTOPSIS法Ci值结果,品种综合评价顺序为:浙甜218>浙甜811>浙甜11>浙甜318>先甜90>浙甜2088(CK)>浙甜214>浙甜815>浙甜817>Thps1>嵊科甜208,浙甜218、浙甜811、浙甜11、浙甜318、先甜90,这5个品种的综合农艺性状优于对照。浙甜218因其产量突出,品质优良,生育期、株高适中,在综合评价中表现最好,可在建德等浙西北地区进行重点推广示范,浙甜811、浙甜11、浙甜318、先甜90表现优于对照,可在浙西北地区进行一定规模的鲜食甜玉米示范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甜玉米 DTOPSIS 综合评价 浙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