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秋季浙江南部近海带鱼摄食习性分析
1
作者 刘志豪 韩东燕 +1 位作者 高春霞 叶深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7-726,共10页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是海洋食物网营养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鱼类的摄食习性不仅受自身发育的影响,而且也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2019年8月和11月在浙江南部近海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共采集带鱼样品599尾,通过胃含物分析研究带鱼的食物...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是海洋食物网营养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鱼类的摄食习性不仅受自身发育的影响,而且也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2019年8月和11月在浙江南部近海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共采集带鱼样品599尾,通过胃含物分析研究带鱼的食物组成及其随季节和肛长的变化,并应用典范对应分析研究带鱼摄食习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以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的排序来看,浙江南部近海带鱼主要以鱼类、浮游幼体、等足类和磷虾类为食,摄食的饵料生物达60余种,优势饵料种类为短尾类大眼幼体、七星底灯鱼和太平洋磷虾等。此外,带鱼的摄食习性随季节和肛长发生明显变化,在夏季,带鱼摄食鱼类、浮游幼体和等足类的比例较高;秋季则主要摄食鱼类和虾类。随着肛长的增大,带鱼从摄食浮游幼体等小型饵料为主逐渐转变为摄食个体较大的鱼类饵料为主。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pH、海水表层温度和盐度与浙江南部近海带鱼的摄食习性有较大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对浙江南部近海带鱼摄食习性的了解,可为该海域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鱼 浙江南部近海 胃含物分析 典范对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春季鱼类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张洪亮 宋之琦 +2 位作者 潘国良 陈峰 周永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6-134,共9页
根据2011年春季(4月、5月与6月)对浙江南部近海进行的共3个航次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的鱼类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捕获的90种鱼分别隶属于2纲15目51科75属;暖水性鱼类无论在种类数量还是生物量与尾数密度方面均居... 根据2011年春季(4月、5月与6月)对浙江南部近海进行的共3个航次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的鱼类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捕获的90种鱼分别隶属于2纲15目51科75属;暖水性鱼类无论在种类数量还是生物量与尾数密度方面均居主导地位;所有优势种均为暖水性鱼类,其中矛尾虎鱼为春季三个月的共同优势种;生物量、尾数密度与丰富度指数(D)5月与6月的差异均极显著(P<0.01);多样性指数(H′)与水深、底温与底盐三者之间均为线性正相关(P<0.05),而与生物量呈线性负相关(P<0.05),这表明浙江南部近海春季鱼类的多样性(H′)随水深、底温与底盐的增加而增高,但同时却随生物量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南部近海 春季 鱼类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生长、死亡和单位补充量渔获量 被引量:24
3
作者 高春霞 麻秋云 +4 位作者 田思泉 戴小杰 Richard Kindong 苟鑫 蓝洁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25-937,共13页
浙江南部近海是东海种群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重要繁殖和育肥场所。根据2016年2月、5月、8月和11月采集的2023尾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全长、体长和体重等生物学信息,利用体长频率分布估算小黄鱼种群生长、死亡参数,并利用Beve... 浙江南部近海是东海种群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重要繁殖和育肥场所。根据2016年2月、5月、8月和11月采集的2023尾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全长、体长和体重等生物学信息,利用体长频率分布估算小黄鱼种群生长、死亡参数,并利用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评估探讨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在不同自然死亡系数和渔具选择下随捕捞死亡系数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渐近体长L∞=22.58 cm,生长速率K=0.78/a,初始年龄ta=?0.37 a;自然死亡系数M值为1.343,总死亡系数Z值为4.432,捕捞死亡系数F为3.089,开发率E为0.697,表明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小黄鱼的首次捕捞体长L50=13.11 cm,对应首次捕捞平均年龄tc=0.743 a,小于临界年龄(0.886 a)和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0.979 a),渔业主要捕捞对象为幼鱼和补充群体,无法保证资源的有效补充;根据B-H动态模型,当前的YPR值为15.279 g/ind,若降低捕捞强度到1.685,对应YPRmax为17.061 g/ind,与当前产量相比增幅11.66%;若提高开捕体长(13.11 cm→16.0 cm),YPRcur会出现显著提高(15.279 g/ind→18.766 g/ind),增幅达22.82%,表明提高开捕体长要优于降低捕捞强度。当前东海小黄鱼群系处于小型低龄化和过度开发状态,建议将小黄鱼的开捕体长提高为15 cm,保证小黄鱼的产卵亲体量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生长 死亡 单位补充量渔获量 浙江南部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鱼类分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戴小杰 杨志金 +2 位作者 田思泉 高春霞 戴黎斌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3-51,共9页
根据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浙江南部近海鱼类调查资料,采用纳尔逊分类系统整理鱼类物种组成,通过计算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INCLi)、分类多样性指数(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分析浙南近海鱼类的分类多样性。调查结果共... 根据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浙江南部近海鱼类调查资料,采用纳尔逊分类系统整理鱼类物种组成,通过计算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INCLi)、分类多样性指数(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分析浙南近海鱼类的分类多样性。调查结果共记录鱼类182种,分属18目78科130属。TINCLi分析结果显示,浙南近海鱼类种类组成中,其目、科、属所包含的(科、属、种)、(属、种)和(种)的平均数目分别为(4.33、7.22、10.11)、(1.67、2.33)和(1.40)。浙江南部近海鱼类△+值和∧+值分别为62.9和77.0。浙江南部近海鱼类△+值小于高纬度的黄、渤海(66.4)和山东近海(66.1),大于低纬度的南沙群岛(56.6)、西沙群岛(60.2)和东沙群岛(55.2),呈现随着纬度降低鱼类△+值随之降低的规律。通过分析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的分类多样性,可以为浙江南部近海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多样性 平均分类差异指数 分类差异变异指数 分类阶元包含指数 浙江南部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主要鱼类的时空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 被引量:9
5
作者 叶深 杨蕊 +2 位作者 丁朋朋 彭欣 刘伟成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8-62,共15页
基于2016年8月(夏季)、11月(秋季)、2017年3月(冬季)、5月(春季)浙江南部近海的鱼类调查数据,利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聚类分析、方差比率法、卡方检验、联结系数以及种对共同出现百分率对主要鱼类种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基于2016年8月(夏季)、11月(秋季)、2017年3月(冬季)、5月(春季)浙江南部近海的鱼类调查数据,利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聚类分析、方差比率法、卡方检验、联结系数以及种对共同出现百分率对主要鱼类种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调查共采集鱼类169种,主要鱼类共有26种;(2)在空间维度上,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生态位宽度最大(2.83),青鳞小沙丁(Sardinella zunasi)和芝芜棱鳀(Thryssa chefuensis)生态位重叠值最大(0.97);在时间维度上,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生态位宽度最大(1.34),6组种对时间生态位重叠值等于1.00;在时空维度上,龙头鱼生态位宽度最大(3.50),青鳞小沙丁与芝芜棱鳀时空生态位重叠值最大(0.97);(3)方差比率法分析表明,方差比率偏离显著,主要鱼类总体正联结显著,其中170组种对间联结性达到显著水平(χ^(2)≥3.841),联结系数和种对共同出现频率结果表明种间联结性趋于正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鱼类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种间联结性 浙江南部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夏季浙江南部近海日本鲭资源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被引量:2
6
作者 叶深 马稳 +1 位作者 陈伟峰 刘伟成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5-403,共9页
为探明海洋环境因子对日本鲭资源分布的影响,基于2016、2019、2020年5月和8月浙江南部近海海域渔业资源和水文环境调查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利用两阶段广义加性模型研究春、夏季日本鲭资源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日... 为探明海洋环境因子对日本鲭资源分布的影响,基于2016、2019、2020年5月和8月浙江南部近海海域渔业资源和水文环境调查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利用两阶段广义加性模型研究春、夏季日本鲭资源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日本鲭资源密度的年际变化较大且存在明显的季节分布规律,春季近岸水域的资源密度大于外海水域,夏季与之相反。海水温度和盐度是影响日本鲭分布的重要因素,春季资源密度和水温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与盐度存在非线性负相关关系;夏季,资源密度随着水温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29.3℃时达到最大值。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春、夏季浙江南部近海海域日本鲭的出现概率以及资源密度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鲭 两阶段广义加性模型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浙江南部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15
7
作者 杜晓雪 田思泉 +2 位作者 王家启 汪振华 高春霞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2-531,共10页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时空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6年冬季(2月)和夏季(8月)对该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并采用Bray-Curtis聚类分析、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群落多样性分析等方法研究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时空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6年冬季(2月)和夏季(8月)对该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并采用Bray-Curtis聚类分析、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群落多样性分析等方法研究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浙江南部近海冬季和夏季共出现鱼类124种,冬季出现鱼类93种,夏季出现鱼类86种,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数最多;冬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北部、南部和南部近岸3个群落,夏季该调查海域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北部和南部2个群落;调查海域的鱼类以暖水种为主(占56.9%),南部群落暖温种与暖水种种数高于北部群落,冬季暖温种数量高于暖水种,夏季反之;该海域冬季绝对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北部与南部群落同南部近岸群落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夏季绝对优势种为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北部与南部群落优势种差异较小,冬、夏两季鱼类优势种组成变化较大;该海域鱼类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冬季高于夏季,丰富度指数存在极显著季节差异(P<0.01),除冬季丰富度指数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空间上普遍呈现南部群落高于北部群落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与生物量和温度有关。本研究结果为探寻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完善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与时空因子的关系提供了数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南部近海 鱼类群落结构 时空变化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蟹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1
8
作者 丁朋朋 高春霞 +2 位作者 田思泉 杜晓雪 汤艾佳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52-662,共11页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蟹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6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对该海域进行了底拖网调查,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等方法研究该海域蟹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蟹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6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对该海域进行了底拖网调查,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等方法研究该海域蟹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渔获蟹类17种,隶属于4科6属,其中蟹类群落的优势种(IRI>100)为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银光梭子蟹(P.argentatus)、红星梭子蟹(P.sanguinolentus)、矛形梭子蟹(P.hastatoides)、锈斑蟳(C.feriatus)、长手隆背蟹(Carcinoplax longimanus),其中双斑蟳是绝对优势种(IRI>500);调查海域蟹类平均渔获质量为4.90 kg·h^-1,其中夏季(10.9 kg·h^-1)>春季(2.47 kg·h^-1)>冬季(1.26 kg·h^-1);蟹类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0.00~1.2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0.00~1.25,均匀度指数(J′)为0.07~1.00,冬季D最高,春季的H′和J′最高;冗余分析RDA排序结果表明,底层温度、底层溶解氧和盐度(表层与底层)是影响蟹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蟹类 优势种 多样性 冗余分析 浙江南部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前肛鳗营养生态位变化研究——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 被引量:3
9
作者 杨蕊 韩东燕 +3 位作者 高春霞 魏秀锦 赵静 叶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9796-9807,共12页
基于2016年和2020年浙江南部近海收集的71尾前肛鳗样品,通过测定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计算其营养生态位指标,对比分析前肛鳗不同发育过程、不同季节及不同年份营养生态位的差异,探究营养生态位的变动规律及对资源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1)... 基于2016年和2020年浙江南部近海收集的71尾前肛鳗样品,通过测定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计算其营养生态位指标,对比分析前肛鳗不同发育过程、不同季节及不同年份营养生态位的差异,探究营养生态位的变动规律及对资源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1)2016年和2020年前肛鳗平均δ^(13)C值分别为(-15.19±0.31)‰、(-15.90±0.45)‰;平均δ^(15)N值分别为(12.42±0.45)‰、(12.92±0.25)‰;(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2016年前肛鳗不同发育过程δ^(13)C值差异不显著(P>0.05),δ^(15)N值差异显著(P<0.05),不同季节间δ^(13)C值和δ^(15)N值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2020年前肛鳗不同发育过程δ^(13)C值和δ^(15)N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季节间δ^(13)C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δ^(15)N值差异不显著(P>0.05);(3)从个体发育来看,2016年前肛鳗有向高营养级饵料生物摄食的趋势,而2020年前肛鳗摄食特化现象不明显,但均随个体发育过程生态位宽幅逐渐减小,表明个体发育过程营养生态位会出现资源竞争共存分化现象;(4)种群营养多样性指标结果显示前肛鳗在秋、冬两季食物来源较春、夏两季更广泛,春季营养多元化程度与秋季相似,夏季营养多元化程度与冬季相似,各季节间营养生态位重叠较小,存在明显的时间分化现象;(5)2020年前肛鳗种群营养结构多样性指标相比2016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两年的SEAc未发生重叠现象。由于种内种间的竞争压力,研究发现前肛鳗在个体发育过程及不同时间段都出现了营养生态位分化现象,从而达到维持物种共存、保持食物网结构稳态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稳定同位素 浙江南部近海 前肛鳗 营养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鱼类资源季节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0
作者 马稳 秦松 赵静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1,共11页
根据2016—2020年浙江南部鱼类资源调查数据,运用广义加性模型研究浙江南部各季节鱼类资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基于2020年环境数据探究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最佳模型的偏差解释率分别为47.9%、68.0%、... 根据2016—2020年浙江南部鱼类资源调查数据,运用广义加性模型研究浙江南部各季节鱼类资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基于2020年环境数据探究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最佳模型的偏差解释率分别为47.9%、68.0%、56.6%和45.6%,交叉验证回归线的斜率平均值为0.74~1.02,模型拟合能力和预测能力良好。水温、盐度和叶绿素是影响浙江南部海域鱼类资源密度的主要因子,在不同季节对鱼类资源密度有不同的影响机制。水温在夏季和秋季对鱼类资源密度影响极显著(P<0.01),秋季,水温和资源密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225,P<0.05);盐度在不同季节对鱼类资源密度的影响也存在差异,秋季,鱼类资源密度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冬季则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在盐度为31.5时达到最大值;除冬季外,其他季节叶绿素浓度与鱼类资源密度均显著相关(P<0.05)。研究表明,2020年春季、夏季鱼类资源密度相对较高,秋季和冬季鱼类资源密度则相对偏低。空间上,春季,温台渔场的鱼类资源密度明显高于鱼山渔场;夏季,温台渔场和鱼山渔场鱼类资源均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27.8°~28.4°N、121.7°~122.9°E以及28.9°N、122°E海域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加性模型 鱼类资源 资源分布 环境因子 浙江南部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春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年际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寅 赵静 +2 位作者 高春霞 王士聪 叶深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55-1466,共12页
根据2016年和2020年5月在浙江南部近海采集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Bray-Curtis聚类和相似性百分比SIMPER分析、生物量谱及ABC曲线等方法,分析该水域春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稳定性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1)2016年春... 根据2016年和2020年5月在浙江南部近海采集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Bray-Curtis聚类和相似性百分比SIMPER分析、生物量谱及ABC曲线等方法,分析该水域春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稳定性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1)2016年春季共捕获鱼类65种,优势种为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和鳀Engraulis japonicus,而2020年春季共捕获鱼类30种,优势种为七星底灯鱼和带鱼;(2)通过聚类分析发现,2016和2020年春季鱼类群落空间格局相似,均可划分为南、北群落;(3)通过SIMPER分析,2016年春季南部群落典型种为二长棘鲷Evynnis cardinalis、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和鳀,北部群落典型种为龙头鱼,群落间的分歧种为带鱼;2020年南部群落典型种为七星底灯鱼,北部群落典型种为镰鲳Pampus echinogaster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群落间的分歧种为带鱼、镰鲳和小黄鱼;(4)基于生物量谱分析,2016年和2020年春季鱼类标准生物量谱的斜率均小于–1,表明生物量均随个体平均体质量的增加而减少;(5)ABC曲线结果表明,2016年春季鱼类群落处于中等干扰状态(W=–0.22),而2020年春季鱼类群落则处于严重干扰状态(W=–0.09);(6)经RDA排序分析,2016年和2020年春季影响鱼类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均为表层水温、盐度和水深。综上所述,浙江南部近海的鱼类年际变化为鱼类种类显著下降,群落特征种更替明显,群落受外界干扰影响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南部近海 春季 鱼类群落 生物量谱 AB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weedie-GAM探究浙江南部近海蓝圆鲹资源分布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稳 秦松 +3 位作者 高春霞 唐未 马金 赵静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22,共11页
本研究根据2015―2020年浙江南部近海水域渔业资源数据,利用Tweedie-GAM研究了春季、夏季、秋季3个季节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蓝圆鲹在不同季节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在春季... 本研究根据2015―2020年浙江南部近海水域渔业资源数据,利用Tweedie-GAM研究了春季、夏季、秋季3个季节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蓝圆鲹在不同季节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在春季主要集中在沿岸水域,在夏季主要集中在浙江南部近海的南、北两侧,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秋季主要集中在研究海域的向海一侧水域。蓝圆鲹在不同季节的关键环境因子存在一定差异。春季,在19.5~25.0℃范围内,资源密度随海水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22.7℃达到峰值。夏季,分别在海水温度28.0℃和30.3℃取得高峰值和低值,同时,盐度为32.3时资源密度达到最大值。秋季,资源密度随着盐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盐度29.8处取得最小值;资源密度和水深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总体呈先增加后基本稳定的趋势。本研究揭示了蓝圆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浙江南部近海蓝圆鲹的养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圆鲹 Tweedie-GAM 资源分布 环境因子 浙江南部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粒径谱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柯迩 周曦杰 +2 位作者 秦松 马金 赵静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21,共12页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的时空特征、季节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9年4个季节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粒径谱、多维尺度排序等方法,研究了鱼类粒径谱特征及其时空变动。结果表明,全年Sheldon鱼类粒径谱形状大体为单峰型,...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的时空特征、季节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9年4个季节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粒径谱、多维尺度排序等方法,研究了鱼类粒径谱特征及其时空变动。结果表明,全年Sheldon鱼类粒径谱形状大体为单峰型,鱼类粒级介于-2~11,最高值出现在6~7粒级,以小型鱼类为主。四季Sheldon鱼类粒径谱基本呈单峰型,各季节峰值和最高生物量对应粒级区间、鱼种组成存在差异,其标准化鱼类粒径谱拟合曲线均呈"穹顶"型,曲率介于-0.18~-0.09,以冬季最大(-0.09),春季最小(-0.18),表明春季鱼类生物量受外界干扰程度最大,冬季相对稳定。多维尺度排序结果表明,冬、春季鱼类群落可分为4组,夏、秋季可分为3组。分组粒径谱分析结果表明,近岸鱼类群落比远岸鱼类群落受到更大的外界干扰。总体上,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处于干扰状态,这可能与环境因素、洄游性与定栖性鱼类的季节变化等有关,也存在禁渔期及人类捕捞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群落 粒径谱 多维尺度分析 浙江南部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浙江南部近海前肛鳗摄食习性及营养级分析
14
作者 杨蕊 魏秀锦 +3 位作者 韩东燕 赵静 叶深 高春霞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32-543,共12页
为了解前肛鳗(Dysomma anguillare)的摄食习性及营养级状况,基于2016年浙江南部近海的底拖网渔业调查,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该海域前肛鳗的摄食生态学及其随季节和生长发育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前肛鳗δ^(13)C范围为-16.17‰~-... 为了解前肛鳗(Dysomma anguillare)的摄食习性及营养级状况,基于2016年浙江南部近海的底拖网渔业调查,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该海域前肛鳗的摄食生态学及其随季节和生长发育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前肛鳗δ^(13)C范围为-16.17‰~-14.73‰,平均值为(-15.19±0.31)‰;δ^(15)N范围为11.56‰~13.40‰,平均值为(12.42±0.45)‰,局部多项式回归显示δ^(13)C、δ^(15)N比值随个体发育呈上升趋势;2)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前肛鳗不同发育阶段δ^(13)C值差异不显著(P>0.05),δ^(15)N值差异显著(P<0.05),不同季节间δ13C和δ15N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计算得出,前肛鳗不同发育阶段各饵料类群的食源贡献率随肛长增长而发生变化,平均营养级较高的饵料生物平均贡献率随个体生长发育呈增高趋势;4)前肛鳗摄食存在季节差异,春秋两季除其他虾类的平均饵料贡献率高于夏冬两季外,其他5种饵料类群的平均饵料贡献率均低于夏冬两季;5)前肛鳗营养级随肛长增加而升高,其中肛长范围为81~90 mm的前肛鳗营养级最高,平均营养级为4.20±0.15,而肛长范围为51~60 mm的前肛鳗营养级最低,平均营养级为3.98±0.12。通过探究前肛鳗不同发育阶段和季节的食性和营养位置变化,可为今后开展基于生物不同发育阶段的食物网营养结构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肛鳗 稳定同位素 饵料贡献比例 营养级 浙江南部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耳石微化学Sr/Ca的浙江南部近海银姑鱼的生境履历重建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庆竹 黄慧娴 +1 位作者 李建华 高春霞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8-775,共8页
浙江南部近海是我国重要的渔场水域,银姑鱼是该海域中常见的经济鱼类。研究针对浙江南部近海的银姑鱼栖息环境进行探究,以期揭示其个体发育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史。实验基于该海域的银姑鱼耳石样品展开,并运用ICP-MS技术测定耳石微结构的Sr... 浙江南部近海是我国重要的渔场水域,银姑鱼是该海域中常见的经济鱼类。研究针对浙江南部近海的银姑鱼栖息环境进行探究,以期揭示其个体发育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史。实验基于该海域的银姑鱼耳石样品展开,并运用ICP-MS技术测定耳石微结构的Sr、Ca等元素。通过分析Sr/Ca比值,发现银姑鱼的栖息环境变动范围为3.39×10^(-3)~8.12×10^(-3),表明其存在咸淡水定居型和咸淡水-海水混合型两种生境类型,另外Sr元素也被证实能有效地示踪鱼类的生境履历。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银姑鱼生态习性的理解,也为银姑鱼洄游路径研究提供较为可行和准确的方法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姑鱼 耳石 生境履历 浙江南部近海
原文传递
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肌肉脂肪酸组成及食源指示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腾 高春霞 +2 位作者 王少琴 韩东燕 叶深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92-1001,共10页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是我国近海重要的经济和优势鱼种,在食物网结构中起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了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的肌肉脂肪酸含量并分析其组成变化特点,基于特征脂肪酸的食源指示功能开展小黄...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是我国近海重要的经济和优势鱼种,在食物网结构中起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了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的肌肉脂肪酸含量并分析其组成变化特点,基于特征脂肪酸的食源指示功能开展小黄鱼的食性分析。结果表明:小黄鱼肌肉中共检测出30种脂肪酸,主要脂肪酸包括C16∶0、C17∶0、C18∶1n9c、C18∶3n3、C16∶1n7、C20∶1、C20∶4n6、C20∶5n3(EPA)和C22∶6n3(DHA)等,其中C16∶0含量最高(23.12%),其次为C18∶1n9c(16.67%)、C16∶1n7(11.45%)和C22∶6n3(11.40%);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UFA)平均含量达到60.20%,显著高于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39.80%),DHA和EPA在机体中含量占比达15.54%,体现出小黄鱼肌肉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饱和脂肪酸含量在体长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含量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减小,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绝大多数特征脂肪酸在各季节的体长组间无显著差异,而120~139 mm体长组和>180 mm体长组的C16∶1n7、C20∶1和C18∶1n9c在冬季的含量显著小于其他季节;基于脂肪酸食源指示功能,小黄鱼属于浮游、底栖与游泳动物混合食性的鱼类,初始碳源包括浮游硅藻类、甲藻类和底栖生物等。本研究利用了特征脂肪酸稳定指示食物来源的特点,进一步补充和验证文献资料中小黄鱼的胃含物分析结果,为小黄鱼的摄食生态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脂肪酸 食源指示 浙江南部近海
原文传递
浙江南部近海主要虾类的时空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 被引量:20
17
作者 丁朋朋 高春霞 +2 位作者 彭欣 田思泉 苟鑫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942-3950,共9页
根据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在浙江南部近海的调查数据,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方差比率法、卡方检验、联结系数以及种对共同出现百分率对主要虾类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维度上... 根据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在浙江南部近海的调查数据,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方差比率法、卡方检验、联结系数以及种对共同出现百分率对主要虾类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维度上,扁足异对虾的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在空间维度上,中华管鞭虾的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在时空二维上,扁足异对虾的生态位宽度值最大;2)在时间维度上,假长缝拟对虾和细巧仿对虾的生态位重叠值最高,拥有最大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值(>0.99);在空间维度上,凹管鞭虾、中国对虾、假长缝拟对虾和滑脊等腕虾的生态位重叠值最高(0.96);在时空二维上,中国对虾和凹管鞭虾的生态位重叠值最高;3)方差比率法分析表明,主要虾类总体呈显著正关联,其中有13个种对间的联结性达到显著水平(χ^2≥3.841),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表明种间联结性趋于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为探讨虾类的生态位分化、种间竞争及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提供了数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类 重要种 时空生态位 种间联结性 浙江南部近海
原文传递
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资源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4
18
作者 戴黎斌 田思泉 +4 位作者 彭欣 高春霞 叶深 杜晓雪 刘攀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52-1358,共7页
根据2015—2016年浙江南部近海4个航次的底拖网资源调查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分析了调查期内小黄鱼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浙江南部近海的小黄鱼资源主要集中在鱼山渔场,夏季为小黄鱼资源的高产期,站点平均资源... 根据2015—2016年浙江南部近海4个航次的底拖网资源调查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分析了调查期内小黄鱼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浙江南部近海的小黄鱼资源主要集中在鱼山渔场,夏季为小黄鱼资源的高产期,站点平均资源密度达到500.74 kg·h^(-1)·km^(-2).不同季节影响小黄鱼资源密度及其分布的环境因子各不相同.其中,环境因子对秋季小黄鱼资源密度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春季,小黄鱼主要分布于水深较浅的高盐水域;夏季,水温和盐度均与小黄鱼资源密度呈负相关关系,小黄鱼主要分布于中温高盐的鱼山海域;冬季,水温与资源密度呈正相关,小黄鱼栖息于水温适宜的外侧站点水域.总体上,小黄鱼资源的分布特征符合其洄游习性,但个别环境因子与资源密度的关系难以解释,仍需进一步研究.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群体的生活习性,以及对小黄鱼资源的养护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南部近海 小黄鱼 资源分布 环境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