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浑水入渗机制及模拟模型研究 被引量:41
1
作者 王全九 王文焰 +2 位作者 邵明安 汪志荣 吕殿青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35-138,共4页
泥沙的沉积会改变土壤表面特性、影响土壤的入渗特性。但目前对此问题仅是通过实验研究,未形成具有物理机制的计算土壤入渗过程的模型,不利于根据现代土壤物理方法描述浑水入渗过程。该文通过对浑水入渗特性和浑水入渗规律的分析,对... 泥沙的沉积会改变土壤表面特性、影响土壤的入渗特性。但目前对此问题仅是通过实验研究,未形成具有物理机制的计算土壤入渗过程的模型,不利于根据现代土壤物理方法描述浑水入渗过程。该文通过对浑水入渗特性和浑水入渗规律的分析,对现有的Green-Ampt入渗模式进行改进,将泥沙沉积对入渗的影响归结为对湿润锋平均吸力的影响。这样有利于利用现有清水入渗模式来计算浑水入渗过程。并且利用室内模拟实验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水入渗 Green-Ampt公式 模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浑水入渗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孙存喜 吴发启 +1 位作者 王健 刘庆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60,83,共5页
黄土高原地区暴雨径流形成高含沙浑水,其入渗特点直接影响着坡面产流产沙,探求不同浓度浑水入渗规律,对于坡面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以清水入渗为对照,试验测定了不同浓度浑水入渗特征、入渗过程和浑水减渗率等项目。分析结果... 黄土高原地区暴雨径流形成高含沙浑水,其入渗特点直接影响着坡面产流产沙,探求不同浓度浑水入渗规律,对于坡面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以清水入渗为对照,试验测定了不同浓度浑水入渗特征、入渗过程和浑水减渗率等项目。分析结果表明,第1min末的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均随浑水浓度增加呈指数函数关系递减,而减渗率随浑水浓度增加呈对数函数关系递增。两种关系均随着浓度增加呈稳定趋势。清水的累积入渗量在相同时段内始终最大,随着泥沙浓度增加,累积入渗量减小,说明浑水具有阻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水入渗 特征值 减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水入渗对尾矿坝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宋志飞 王建强 赵法亮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83-186,共4页
尾矿浆体悬浮颗粒渗透导致尾矿坝体淤堵,浸润线升高,从而影响坝体稳定。针对这一现象,首先就浑水入渗对坝体的影响进行研究,然后利用自制的浑水渗流试验仪对深水入渗进行室内模拟,分析得出浑水入渗下渗透系数变化的一般规律;利用得到的... 尾矿浆体悬浮颗粒渗透导致尾矿坝体淤堵,浸润线升高,从而影响坝体稳定。针对这一现象,首先就浑水入渗对坝体的影响进行研究,然后利用自制的浑水渗流试验仪对深水入渗进行室内模拟,分析得出浑水入渗下渗透系数变化的一般规律;利用得到的一般规律将某尾矿坝的相关设计参数进行修正,通过粒径分布曲线来估算渗透性函数,其中粒径分布曲线的取得采用了激光粒度分析仪;分别将未修正和修正后的参数输入到Geo-Studio中的SEEP/W模块进行渗流场模拟,得到了不考虑和考虑淤堵后的浸润线位置和形态;最后将模拟结果代入到SLOPE/W模块中,对坝体终高时3种工况下的坝体稳定性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3种工况下的稳定性安全系数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因此,坝体淤堵会降低尾矿坝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水入渗 浸润线 渗透系数 粒径分布 淤堵效应 安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水入渗的基本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素宜 樊贵盛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8-221,共4页
依据大田土壤清、浑水积水入渗对比试验资料,揭示了浑水入渗的一些基本特性。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后表明:在相同入渗条件下,浑水入渗主要受泥沙含量的影响,由于入渗浑水中的泥沙入渗时在地表形成一个沉积层,因而对入渗起到阻碍作用,使得... 依据大田土壤清、浑水积水入渗对比试验资料,揭示了浑水入渗的一些基本特性。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后表明:在相同入渗条件下,浑水入渗主要受泥沙含量的影响,由于入渗浑水中的泥沙入渗时在地表形成一个沉积层,因而对入渗起到阻碍作用,使得浑水累积入渗量和稳定入渗率都随浑水泥沙含量增大而减小;浑水入渗也符合Kostiakov-Lewis入渗模型,入渗指数随浑水泥沙含量的增大而增大,入渗系数和相对稳定入渗率随浑水泥沙含量的增大而减小。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浑水灌溉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水入渗 累积入渗 稳定入渗 入渗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水入渗作用下尾矿砂渗透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易富 胡学涛 +1 位作者 梁冰 金佳旭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4-228,共5页
通过自制的多功能浑水渗透试验装置,配置浓度为0%、10%、20%、30%、40%的浑水做砂柱入渗对比试验,模拟浑水入渗过程中累积入渗量、渗透系数与孔隙度等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浑水浓度在入渗过程中对尾矿砂的物性参数具有显著的影响,... 通过自制的多功能浑水渗透试验装置,配置浓度为0%、10%、20%、30%、40%的浑水做砂柱入渗对比试验,模拟浑水入渗过程中累积入渗量、渗透系数与孔隙度等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浑水浓度在入渗过程中对尾矿砂的物性参数具有显著的影响,浓度越大,浑水中固体颗粒沉积得越快,入渗后砂柱的渗透系数和孔隙度越小。在浑水入渗的初始阶段,粗颗粒的沉积滞留起主要作用,随着入渗时间的增长,细颗粒的入渗和滞留对参数影响变大。研究结果对尾矿坝的设计和渗流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水入渗 渗透系数 累积入渗 颗粒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初始土壤含水量对浑水入渗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存喜 吴发启 颜秉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35,共4页
浑水入渗是黄土高原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土壤初始含水量对入渗结果有着显著影响。以清水入渗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含水量条件下浑水入渗实验特征以及减渗率等内容。分析结果表明,第1 min末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均随浑水... 浑水入渗是黄土高原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土壤初始含水量对入渗结果有着显著影响。以清水入渗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含水量条件下浑水入渗实验特征以及减渗率等内容。分析结果表明,第1 min末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均随浑水浓度增加呈指数函数关系递减,均表现出随着浓度增加呈稳定趋势。清水的累积入渗量在相同时段内始终最大,随着泥沙浓度增加,累积入渗量减小。本研究结果对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水入渗 土壤含 特征值 减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含水量对浑水入渗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杨素宜 《太原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127-130,共4页
土壤含水量对浑水入渗能力产生明显影响,土壤含水量由小变大,浑水入渗能力减小;3个入渗参数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大而减小。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浑水入渗及引洪补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土壤含 浑水入渗 累积入渗 入渗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水灌溉入渗特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锦辉 费良军 聂卫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5-270,共6页
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浑水入渗机制和浑水入渗模型方面的研究进展。从研究成果中可以得出:利用静水做浑水灌溉入渗试验的较多,而利用动水做浑水灌溉入渗试验研究的比较少;不同含沙率对土壤入渗的影响研究方面研究成... 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浑水入渗机制和浑水入渗模型方面的研究进展。从研究成果中可以得出:利用静水做浑水灌溉入渗试验的较多,而利用动水做浑水灌溉入渗试验研究的比较少;不同含沙率对土壤入渗的影响研究方面研究成果比较多,而对不同的泥沙粒度组成对土壤入渗的影响研究较少;一次浑水灌溉土壤入渗研究较多,而致密层形成后进行二次灌溉情况下的土壤入渗研究较少;在室内利用下渗环等试验设备进行土壤入渗试验的较多,而在大田实验土壤入渗试验方面的研究较少;在裸地做土壤入渗试验的较多,而在有种植作物的大田上进行土壤入渗试验的较少。为了更深入的进行浑水灌溉下的土壤入渗机制的研究,建议以后试验中考虑浑水灌溉中动水入渗试验方面的研究,并将不同泥沙粒度组成对土壤入渗的影响、大田作物的影响、多次浑水灌溉对土壤入渗的影响以及浑水灌溉条件下水肥耦合方面的试验研究和浑水膜孔灌溉方面的试验研究等作为研究的重点,逐步深入的研究浑水灌溉入渗特性,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水入渗机制 浑水入渗模型 泥沙粒度组成 肥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水膜孔灌入渗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9
作者 钟韵 费良军 +2 位作者 傅渝亮 金世杰 王锦辉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8-184,共7页
为了揭示浑水入渗与清水入渗的差异,通过大量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试验资料,分析了影响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能力的因素,研究了泥沙粒度组成、膜孔直径、土壤容重和土壤初始含水量对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膜孔灌自... 为了揭示浑水入渗与清水入渗的差异,通过大量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试验资料,分析了影响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能力的因素,研究了泥沙粒度组成、膜孔直径、土壤容重和土壤初始含水量对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膜孔灌自由入渗能力均有显著的影响,提出了各影响因素与浑水膜孔灌入渗能力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泥沙粒度组成、膜孔直径、土壤容重以及土壤初始含水量的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和稳定入渗率模型,其相关系数均大于0.960 0,根据入渗时间利用这些模型可求得相应的累积入渗量、稳定入渗率,从而进一步判断浑水膜孔灌土壤的自由入渗能力.结论可为更深入地研究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规律和浑水膜孔灌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孔灌 浑水入渗 泥沙粒度组成 稳定入渗 单点源入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面覆盖材料对壤土浑水径流入渗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进鑫 黄宝龙 王迪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8-72,共5页
通过模拟覆盖、双环入渗试验,对两种土壤质地带新造人工林地、50%覆盖度条件下,地膜、渗水膜、干草、塑料泡膜4种地面覆盖材料对浑水入渗性能的影响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浑水特性一定条件下,地面覆盖对浑水入渗性能的影响,... 通过模拟覆盖、双环入渗试验,对两种土壤质地带新造人工林地、50%覆盖度条件下,地膜、渗水膜、干草、塑料泡膜4种地面覆盖材料对浑水入渗性能的影响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浑水特性一定条件下,地面覆盖对浑水入渗性能的影响,既与土壤质地有关,又与覆盖材料的透水性和孔隙结构有关;4种地面覆盖材料,降低了土壤的入渗性能、延长了达到稳渗的历时。在常规地面覆盖栽培条件下,地面覆盖对积水型浑水入渗的削弱作用,在于覆盖材料改变了土壤表面的水动力特性,起着阻碍水分下渗的瓶颈作用。其中,尤以不透水的地膜最为明显,与对照相比,其稳渗率降幅达33%(轻壤土)~39%(中壤土);渗水膜和干草次之,塑料泡膜对下渗的削弱作用最小。覆盖对中壤土稳渗率及稳渗历时的影响大于轻壤土,稳渗历时延长60%~80%,但对累积入渗量的影响不及轻壤土。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了与覆盖材料性质和土壤质地有关的特征阻抗参数,为利用常规的浑水入渗资料推求覆盖条件下浑水入渗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材料 局部覆盖 浑水入渗 入渗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水灌溉下泥沙级配对土壤水入渗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卞艳丽 曹惠提 +2 位作者 张会敏 黄福贵 宋长吉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9-47,50,共10页
通过在测坑中开展灌溉条件下2种含沙量4种泥沙级配组合下的浑水入渗试验,发现泥沙粒径对浑水入渗过程的影响显著:灌溉浑水的泥沙越细,其累积入渗量和入渗率越小,相同累积入渗量的入渗历时更长。利用Kostiakov原理和通用公式拟合不同泥... 通过在测坑中开展灌溉条件下2种含沙量4种泥沙级配组合下的浑水入渗试验,发现泥沙粒径对浑水入渗过程的影响显著:灌溉浑水的泥沙越细,其累积入渗量和入渗率越小,相同累积入渗量的入渗历时更长。利用Kostiakov原理和通用公式拟合不同泥沙级配浑水灌溉下的累积入渗量、入渗率与入渗历时的关系,决定系数均在0.90以上。发现浑水入渗特性的主要成因并提出关键影响因子粒径小于0.01 mm的泥沙影响值,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泥沙级配浑水在同一入渗历时的累积入渗量和泥沙影响值成指数函数关系,不同泥沙级配浑水在同一入渗历时下的入渗率和泥沙影响值呈线性关系;通过建立泥沙影响值与入渗公式中各个参数的相关关系,用粒径小于0.01 mm泥沙影响值表征了相关性较好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水入渗 泥沙级配 粒径 泥沙影响值 入渗公式 含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水灌溉下的土壤入渗规律研究
12
作者 卞艳丽 曹惠提 +1 位作者 黄福贵 侯爱中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9年第8期695-696,共2页
针对黄河流域绝大部分引黄灌区引浑灌溉的特点,阐述了清水与浑水灌溉下的土壤入渗规律的本质区别以及开展浑水灌溉下的土壤入渗规律研究的意义,通过分析国内外浑水入渗规律的研究进展与现状,提出了浑水灌溉下的土壤入渗规律研究领域的... 针对黄河流域绝大部分引黄灌区引浑灌溉的特点,阐述了清水与浑水灌溉下的土壤入渗规律的本质区别以及开展浑水灌溉下的土壤入渗规律研究的意义,通过分析国内外浑水入渗规律的研究进展与现状,提出了浑水灌溉下的土壤入渗规律研究领域的结论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浑水入渗 入渗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容重对一维垂直浑水肥液入渗水氮运移特性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白瑞 费良军 +3 位作者 陈琳 刘乐 钟韵 李巧丽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6-311,共6页
为了揭示土壤容重对浑水肥液入渗水氮运移特性的影响,通过室内土柱试验,研究不同土壤容重(1.30,1.35,1.40,1.45 g/cm3)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运移距离、土壤含水率分布规律以及土壤硝态氮运移特性,采用Philip入渗模型和电容充电经验模型对... 为了揭示土壤容重对浑水肥液入渗水氮运移特性的影响,通过室内土柱试验,研究不同土壤容重(1.30,1.35,1.40,1.45 g/cm3)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运移距离、土壤含水率分布规律以及土壤硝态氮运移特性,采用Philip入渗模型和电容充电经验模型对累积入渗量进行了拟合,建立了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土壤容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同一入渗时间下,浑水肥液累积入渗量随土壤容重的增大而减小;土壤容重越大,湿润体体积、湿润体内水分及硝态氮分布范围均越小.浑水肥液累积入渗量符合Philip入渗模型和电容充电经验模型;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入渗时间呈显著幂函数关系;供水结束后土壤含水率及硝态氮含量均随着入渗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土壤水分再分布上层土壤硝态氮逐渐减小,下层逐渐增大,再分布2 d后硝态氮含量在湿润锋附近出现峰值,整个湿润体硝态氮含量分布趋于均匀.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浑水肥液入渗氮素运移提供基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水入渗 土壤容重 分分布 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液浓度对浑水膜孔灌多点源入渗水氮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康守旋 费良军 +1 位作者 姜瑞瑞 钟韵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6-161,共6页
为了探究浑水膜孔灌多点源入渗多向交汇下水氮运移特性,利用浑水膜孔灌入渗装置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肥液浓度(0,1,2,3,4 g/L)的硝酸铵钙溶液对浑水膜孔灌多向交汇入渗规律、单向交汇和多向交汇发生时间、膜孔中心和各交汇点(植株... 为了探究浑水膜孔灌多点源入渗多向交汇下水氮运移特性,利用浑水膜孔灌入渗装置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肥液浓度(0,1,2,3,4 g/L)的硝酸铵钙溶液对浑水膜孔灌多向交汇入渗规律、单向交汇和多向交汇发生时间、膜孔中心和各交汇点(植株交汇中心、行间交汇中心和4点源交汇中心)垂直方向的含水率和NO3-—N的分布规律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肥液浓度下膜孔单位面积累积入渗量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关系,入渗参数a随肥液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入渗参数b随肥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肥液浓度的增加,单向交汇和多向交汇发生时间均提前;10 cm土层深度处,肥液入渗各中心含水率较0 g/L处理分别增加10.42%,13.94%,16.38%,24.74%;各中心垂直方向含水率随土壤深度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NO3-—N在土壤上层分布均匀,而在湿润锋处出现峰值;4点源交汇中心处NO3-—N含量高于其他3个中心。研究结果可为浑水膜孔灌的技术研究奠定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水入渗 膜孔灌 多点源入渗 氮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水膜孔灌多向交汇入渗及减渗特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钟韵 费良军 +1 位作者 陈琳 傅渝亮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9-273,共5页
浑水灌溉是我国黄河流域引黄灌区灌溉的主要特点,其中浑水中的泥沙含量对土壤入渗特性有较大的影响,为揭示浑水膜孔灌交汇入渗的减渗特性,通过开展浑水及清水膜孔灌入渗试验,建立了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相对于清水的减渗率及浑水膜孔灌多... 浑水灌溉是我国黄河流域引黄灌区灌溉的主要特点,其中浑水中的泥沙含量对土壤入渗特性有较大的影响,为揭示浑水膜孔灌交汇入渗的减渗特性,通过开展浑水及清水膜孔灌入渗试验,建立了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相对于清水的减渗率及浑水膜孔灌多向交汇入渗相对于自由入渗的减渗率与入渗时间之间的量化关系,提出了由清水膜孔灌自由入渗量推求浑水膜孔灌多向交汇入渗量的模型。结果表明: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较清水的减渗量随入渗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但增大幅度慢慢变小,入渗后期其减渗量基本呈线性增加,其减渗率随时间的增大先快速增大后缓慢减小,入渗后期减渗率基本稳定;当入渗产生交汇后,入渗能力明显减小,多向交汇入渗和单向交汇入渗相对自由入渗的减渗率均随入渗时间的增长而增大,多向交汇入渗相对单向交汇入渗也存在减渗作用,3条减渗率曲线的变化率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孔入渗 减渗作用 多向交汇 减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涌灌技术要素对浑水间歇入渗减渗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费良军 丁新利 《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 1998年第2期9-14,共6页
利用大田浑水间歇入渗实测资料,研究了波涌灌技术要素对浑水间歇入渗效果的影响,提出了优化的技术要素量值,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浑水间歇入渗减渗机理。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波涌灌技术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波涌灌 灌溉 间歇入渗 减渗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een-Ampt公式在层状土入渗模拟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36
17
作者 王全九 邵明安 +5 位作者 汪志荣 张建丰 吕殿青 张江辉 丁新利 秋胜彬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66-70,共5页
通过对GreenAmpt 入渗模型特点的进一步分析和总结,概述了目前对GreenAmpt 入渗模式的发展情况,特别在沙层阻水、浑水入渗、间歇入渗和降雨入渗方面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对GreenAmpt 公式在这些方面应用中参数确定方法进行了进一步探... 通过对GreenAmpt 入渗模型特点的进一步分析和总结,概述了目前对GreenAmpt 入渗模式的发展情况,特别在沙层阻水、浑水入渗、间歇入渗和降雨入渗方面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对GreenAmpt 公式在这些方面应用中参数确定方法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为在黄土区的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Ampt公式 层状土 入渗模型 沙层阻 浑水入渗 降雨入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沉降特性 被引量:23
18
作者 陈洪松 邵明安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56-359,共4页
电解质对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或分散有重要作用 ,而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沉降特性对土壤表层沉积性结皮的入渗性能有重要影响。在NaCl浓度为 0~ 10mmol/L ,泥沙初始浓度为 5、10、2 0 g/L时 ,本文利用吸管法研究了NaCl对细颗粒泥沙静水絮凝沉... 电解质对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或分散有重要作用 ,而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沉降特性对土壤表层沉积性结皮的入渗性能有重要影响。在NaCl浓度为 0~ 10mmol/L ,泥沙初始浓度为 5、10、2 0 g/L时 ,本文利用吸管法研究了NaCl对细颗粒泥沙静水絮凝沉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泥沙沉降可分为两个阶段 ,分选沉降段和絮凝沉降段 ;在液面下同一深度 ,泥沙相对浓度随时间呈指数衰减 ;细颗粒泥沙絮凝的临界粒径为 0 .0 2 7mm ;泥沙平均沉速 ω随NaCl浓度以及泥沙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研究浑水入渗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沉降特性 细颗粒泥沙 浑水入渗 引洪淤灌 电解质 土壤表层沉积性结皮 入渗性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