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0篇文章
< 1 2 10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WST-DFS-K2算法的洱海水环境风险溯源研究
1
作者 沈春颖 张蕊 +4 位作者 程乖梅 王铭明 左黔 张宗亮 刘春旸 《水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6,共7页
针对湖泊流域水环境污染责任量化模糊,难以准确科学进行管理及监督的问题,采用贝叶斯网络结构和K2算法学习,通过最大支撑树(MWST)得到最大父节点数,再由深度优先搜索算法(DFS)得到节点序,提出一种可对流域不确定性污染源进行责任量化的... 针对湖泊流域水环境污染责任量化模糊,难以准确科学进行管理及监督的问题,采用贝叶斯网络结构和K2算法学习,通过最大支撑树(MWST)得到最大父节点数,再由深度优先搜索算法(DFS)得到节点序,提出一种可对流域不确定性污染源进行责任量化的改进MWST-DFS-K2算法。基于此算法以洱海为实例验证构建流域污染物贝叶斯网络模型图,对其进行污染物量化分析后得出结论为,江尾站对流域内其他站点的污染贡献达90%以上,四级坝站水质次于Ⅱ类的概率为82%,该站本身存在较大水质问题,后续管理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洱海流域出湖处水文站点四级坝站与入湖处水文站点江尾站周围的污染源。与传统溯源方法相比,该方法不仅弥补了对污染源不确定性分析的不足,还对污染源进行了科学的污染责任量化,能够为高原湖泊流域的污染物溯源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网络 深度优先搜索 最大支撑树 K2算法 污染风险溯源 洱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UFER-village模型分析洱海流域不同农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
2
作者 李志刚 郑毅 +5 位作者 梁启斌 王艳霞 侯磊 李晓琳 胡丹 王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1-482,共12页
为分析洱海流域农牧系统的氮素流动特征,明确不同类型农牧系统氮素损失差异,依据农村主要产业发展类型,将洱海流域村庄划分为种植型、养殖型和农牧结合型3大类型,并进一步依据主要种植作物类型、畜禽养殖类型以及不同种养结合形式,划分1... 为分析洱海流域农牧系统的氮素流动特征,明确不同类型农牧系统氮素损失差异,依据农村主要产业发展类型,将洱海流域村庄划分为种植型、养殖型和农牧结合型3大类型,并进一步依据主要种植作物类型、畜禽养殖类型以及不同种养结合形式,划分16个亚类。最后运用村级尺度的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NUFER)定量洱海流域不同农牧系统氮素投入特征、养分利用效率及环境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洱海流域单位产品氮素投入量以养殖型最高(5.65~8.92 t),农牧结合型最低(1.92~2.96 t)。其中养殖型以养殖羊亚类氮素投入最高,农牧结合型中以林果+羊亚类投入最低;氮素利用效率从高到低分别为种植型(30.0%~48.8%)、农牧结合型(19.0%~30.8%)、养殖型(5.5%~10.4%)。种植型、农牧结合型、养殖型对应的最高氮素利用效率亚类分别为玉米、林果+羊、家禽;单位产品氮素环境排放量以养殖型最高(5.22~9.03 t),农牧结合型最低(0.66~1.27 t)。其中养殖型以养殖羊亚类氮单位产品氮素环境排放量最高,而农牧结合型中立体种养模式均较低(0.66~0.86 t)。氨挥发是所有类型农村农牧系统主要环境排放形式。洱海西部和北部存在较多高污染排放村,环境风险大,且高污染村以畜禽养殖为主。洱海流域农牧体系氮素投入量较高且养分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环境排放强度高,未来可结合高原湖泊流域特征,进一步推行立体种养模式,从而实现区域农牧系统与环境保护协同的高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系统 NUFER-village模型 洱海流域 氮素流失 立体种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守住洱海的蓝
3
作者 刘艺璇 《今日中国》 2025年第1期66-68,共3页
云南大理洱海,以其如诗如画的景色,成为无数人心中的旅游胜地。漫步洱海之畔,十步一景,一边是文艺感十足、具有当地特色的观景民宿;另一边则是“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绝美风光,山与水在这里交融,绘就了一幅动人心魄的自... 云南大理洱海,以其如诗如画的景色,成为无数人心中的旅游胜地。漫步洱海之畔,十步一景,一边是文艺感十足、具有当地特色的观景民宿;另一边则是“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绝美风光,山与水在这里交融,绘就了一幅动人心魄的自然画卷。而这人间仙境般景致的背后,是一群洱海守护者用汗水和坚持在默默付出,守护着蓝天白云下的荡漾清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仙境 旅游胜地 洱海 守护者 当地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灌区改造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4
作者 齐雪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5年第1期24-27,共4页
为了掌握灌区农田灌溉水量平衡情况,为农田灌溉改造提供借鉴,以洱海灌区改造为例,对灌区内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进行初步计算分析。针对灌区特点与实际情况,采用定额分析法对农业、生活、工业需水量进行分析预测,以及对灌区一个设计水平年... 为了掌握灌区农田灌溉水量平衡情况,为农田灌溉改造提供借鉴,以洱海灌区改造为例,对灌区内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进行初步计算分析。针对灌区特点与实际情况,采用定额分析法对农业、生活、工业需水量进行分析预测,以及对灌区一个设计水平年在不同保证率(75%、90%)下的供需水量分别进行了分析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现状水平年灌区仍然缺水,但缺水量呈现下降趋势,设计水平年可满足供需水平衡要求。研究结果可为灌区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灌区 水资源 供水量 需水量 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流域贡菜种植不同施肥量探索
5
作者 杨德飞 《云南农业》 2025年第1期77-79,共3页
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以优化产业结构、改进种植模式为着力点,探索贡菜在大理市洱海流域种植的不同施肥量,突出生态优先的综合治理,构建绿色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与单施有机肥相比,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的施肥模式株高、单... 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以优化产业结构、改进种植模式为着力点,探索贡菜在大理市洱海流域种植的不同施肥量,突出生态优先的综合治理,构建绿色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与单施有机肥相比,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的施肥模式株高、单株重、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增产效果极显著,处理E鲜产量最高;扣除成本的净亩产值以处理B最高,依次为B>E>D>C>A,处理A鲜重净亩产值为负数,加工成干贡菜勉强保本。所有处理加工干贡菜出售均有利润,从高到低依次为B>E>D>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贡菜生态施肥 经济性状 鲜干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流域科技小院集群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与对策
6
作者 秋亚迪 《学会》 2025年第1期38-43,共6页
洱海流域长久以来面临水质污染、作物产值低等问题。为此,洱海流域建立科技小院集群,统筹推进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协同系统创新。本文基于2021-2024年洱海流域16个科技小院的统计数据,通过案例分析法与访谈,研究科技小院集群在科技成果... 洱海流域长久以来面临水质污染、作物产值低等问题。为此,洱海流域建立科技小院集群,统筹推进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协同系统创新。本文基于2021-2024年洱海流域16个科技小院的统计数据,通过案例分析法与访谈,研究科技小院集群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效应与模式。研究表明,科技小院集群在促进科技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的过程中,以新兴技术为核心支撑、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基本途径、着力科技推广为主要方式;通过“科技小院+政府+企业+合作社”的新平台搭建模式、“农资转农服”新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四零”下的供需精准融合发展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合作社、企业等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实现科学研究与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无缝对接,对高原湖泊地区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平衡以及云南省乡村振兴成果转化能力提升提供示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小院集群 洱海流域 科技成果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性供水湖泊旱限水位确定方法——以洱海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严子奇 周丽垚 +2 位作者 程刚 蒋云钟 王坤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9-579,共11页
旱限水位作为干旱预警以及工程抗预案的重要指标和依据,对科学指导湖泊开展抗旱调度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控制性供水湖泊的特征,在充分考虑湖泊自身生态健康稳定的同时,结合湖泊兴利调节逆序递推计算,提出了一种控制性供水湖泊旱限... 旱限水位作为干旱预警以及工程抗预案的重要指标和依据,对科学指导湖泊开展抗旱调度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控制性供水湖泊的特征,在充分考虑湖泊自身生态健康稳定的同时,结合湖泊兴利调节逆序递推计算,提出了一种控制性供水湖泊旱限水位计算方法,以洱海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结果表明:通过设定旱限水位,在考虑湖泊最小生态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在干旱前期预留水量,可有效缓解干旱年份的湖泊周边地区的严重缺水情况;在设置旱限水位后,连旱最不利年份下洱海环湖供水缺水量减少1023万m^(3),引洱入宾农业灌溉用水减少1016万m^(3),环湖城市供水、引洱入宾灌溉严重缺水月数分别减少11、10个,低于最低生态水位月数减少15个。本研究为水旱灾害防御部门制定湖泊旱限水位、指导湖泊开展抗旱调度提供了一套通用算法,能够为干旱防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限水位 控制性供水湖泊 生态需水 抗旱调度 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格局
8
作者 胡昌平 姜健发 +2 位作者 王有兵 李亚楠 王生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24-30,共7页
目的:了解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土地利用结构及特征,掌握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为保护区整合优化及后期管理提供指导。方法:以相关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GIS技术,对保护区土地利用现状、景观格局及矛盾冲突进... 目的:了解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土地利用结构及特征,掌握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为保护区整合优化及后期管理提供指导。方法:以相关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GIS技术,对保护区土地利用现状、景观格局及矛盾冲突进行分析。结果:苍山片区以林地和草地为主(面积占比96.43%),洱海片区以水体为主(面积占比98.02%);研究区域林地、水域和草地景观形状较为规整,景观破碎度较低,受人为干扰较少;保护区的景观多样性较丰富,但分布不均;保护区各类矛盾冲突图斑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44%,矛盾冲突地块主要分布于缓冲区和实验区,以耕地和集体人工商品林为主,采矿用地、城镇建成区和村庄对保护区的影响程度最大。结论:保护区土地结构较为合理,苍山片区管理上要以森林防火、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质遗迹保护为主;洱海片区要以湿地保护,特别是水体质量维护和提升,以及水生动植物保护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矛盾冲突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动态
9
作者 李亚楠 王生 +2 位作者 王有兵 姜健发 胡昌平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31-37,共7页
目的:了解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森林资源近20年的动态变化特征,为保护区编制经营管理方案提供指导。方法:以2005、2015年森林资源调查矢量数据、2021年森林、草原、湿地监测数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 目的:了解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森林资源近20年的动态变化特征,为保护区编制经营管理方案提供指导。方法:以2005、2015年森林资源调查矢量数据、2021年森林、草原、湿地监测数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数据,基于GIS技术,分析保护区森林资源动态。结果: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中,有林地面积最大,并逐年增加;林地中,3个调查年度均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为主,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0.82%以上;保护区森林覆盖率2005—2015年间逐年增加,2015—2021年间增加值逐步趋于稳定;蓄积量以有林地蓄积为主,并逐年增加;乔木林地面积和蓄积量以栎类、云南松、华山松和苍山冷杉为主,且逐年增加;乔木林地中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比重相对均衡,过熟林面积较少;各年度郁闭度等级均以中为主,且郁闭度等级为中和密的乔木林地面积和蓄积量均逐年增加。结论:保护区森林质量和生态防护功能逐年提高,后期森林资源管理以增加栎类等阔叶林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 动态分析 森林质量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周边面山植物区系特征调查研究
10
作者 李春叶 周顺福 +2 位作者 徐丕聪 朱文洁 曾超琳 《绿色科技》 2024年第9期134-142,共9页
针对洱海周边面山选取了典型样地31个,采集到洱海周边面山植物475种,隶属于335属、121科。调查及标本鉴定结果表明:洱海面山带有维管束植物(除栽培)100科、294属、403种。其中蕨类植物8科15属21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91科278属... 针对洱海周边面山选取了典型样地31个,采集到洱海周边面山植物475种,隶属于335属、121科。调查及标本鉴定结果表明:洱海面山带有维管束植物(除栽培)100科、294属、403种。其中蕨类植物8科15属21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91科278属381种:其中单子叶植物16科63属82种;双子叶植物75科215属299种。对调查区的维管束植物科属区系组成进行分析,指出了植物科属泛热带和热带区系成分明显,这将为后期对洱海面山植被恢复选取树种提供参考,也为进一步加强洱海的保护及其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植物群落 区系特征 科属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地理
11
作者 陈有君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19-23,共5页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于2020年依托大理大学,对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开展为期2年半(2020年7月—2022年12月)的综合科学考察。其中,自然地理状况是科学考察的先导和基础。项目组采用文献资料收集...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于2020年依托大理大学,对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开展为期2年半(2020年7月—2022年12月)的综合科学考察。其中,自然地理状况是科学考察的先导和基础。项目组采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实地调查和“3S”技术等方法,梳理、分析了保护区的自然地理状况。项目成果为全面了解保护区的自然地理状况,合理保护和有效管理保护区的自然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山 洱海 自然地理 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流域不同农田生态系统的磷干湿沉降特征及影响因素
12
作者 郭树芳 许稳 +2 位作者 翟丽梅 刘宏斌 雷宝坤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01-2911,共11页
为明确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大气磷(P)干湿沉降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以洱海流域典型蔬菜和水旱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种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大气磷干沉降和湿沉降的时间分布特征、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蔬菜系统PM2.5浓度均值为4... 为明确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大气磷(P)干湿沉降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以洱海流域典型蔬菜和水旱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种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大气磷干沉降和湿沉降的时间分布特征、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蔬菜系统PM2.5浓度均值为41.6μg·m^(-3),显著(P<0.05)高于水旱轮作系统(34.9μg·m^(-3))。蔬菜和水旱轮作系统总磷(TP)干沉降量分别为0.233 kg·hm^(-2)和0.084 kg·hm^(-2),可溶性总磷(DTP)占90%以上,主要分布在冬季和春季(1—4月),且蔬菜系统显著(P<0.01)高于水旱轮作系统。蔬菜和水旱轮作系统TP湿沉降量分别为0.72 kg·hm^(-2)和0.91 kg·hm^(-2),以DTP沉降为主。蔬菜和水旱轮作两种农田生态系统的TP沉降均以湿沉降为主,分别占75.6%和91.6%,其中夏季和秋季(6—11月)沉降量分别占年沉降总量的70.7%和76.4%。风速、干沉降中磷浓度、大气湿度和降雨量是磷干沉降的关键影响因素,风速、大气温度、湿度和降雨量是磷湿沉降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可见,作物种植模式和气象因素等影响了PM2.5、降雨量和磷沉降速率等,进而改变了不同农田系统磷干沉降和湿沉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农田生态系统 磷沉降 干沉降 湿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声学和渔获物调查的洱海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13
作者 张航 梁智策 +5 位作者 匡晨亿 周婷 廖传松 苑晶 郭传波 刘家寿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29-2041,共13页
为掌握洱海鱼类资源时空动态,研究于2022—2023年采用水声学和渔获物调查方法评估洱海鱼类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分布,对鱼类群落结构、鱼类时空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共采集鉴定鱼类22种,隶属于4目8科17属,优... 为掌握洱海鱼类资源时空动态,研究于2022—2023年采用水声学和渔获物调查方法评估洱海鱼类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分布,对鱼类群落结构、鱼类时空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共采集鉴定鱼类22种,隶属于4目8科17属,优势种为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水声学调查结果显示:4个季节鱼类TS值主要集中在–70—–58 dB(全长1.2—5.0 cm),在夏、秋、冬和春季占比分别为88.40%、83.03%、84.53%和82.92%;鱼类在夏、秋、冬和春季4个季度的平均目标强度分别为(–59.08±0.08)、(–54.99±0.15)、(–55.90±0.16)和(–58.07±0.18)dB,鱼类密度分别为夏季(23851.61±889.30)ind./ha、秋季(14185.69±1106.54)ind./ha、冬季(2423.19±179.54)ind./ha和春季(3382.16±440.71)ind./ha。从各季节水平空间特征来看,夏季和春季主要集中在北部区域。在垂直方向上,夏、秋和春季均以2.5—6.5 m水层鱼类的占比较高,占比分别为32.99%、30.65%和62.78%;冬季以14.5—18.5 m水层鱼类占比较高,占比为34.05%;在冬季和春季鱼类在垂直方向上表现出明显的迁徙现象。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水温(WT)、氨氮(NH3-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等水体理化因子对洱海小型鱼类的分布具有明显影响。研究证明了水声学调查与渔获物调查相结合评估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的可行性,研究结果为洱海鱼类资源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声学 鱼类群落结构 时空分布 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2022年洱海水体营养状态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成因分析
14
作者 华兆晖 李锐 +5 位作者 杨智 文紫豪 单航 丑庆川 张霄林 曹特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39-1649,共11页
洱海是云贵高原重要湖泊,近年来经历了多次污染和治理。2017年以来,洱海全流域开展高水平保护治理,外源污染和水质发生了时空变化。为分析洱海水质的影响因素,于2017-2022年在洱海8个主要湖湾以及北部、中部、南部3个湖心水域进行连续6... 洱海是云贵高原重要湖泊,近年来经历了多次污染和治理。2017年以来,洱海全流域开展高水平保护治理,外源污染和水质发生了时空变化。为分析洱海水质的影响因素,于2017-2022年在洱海8个主要湖湾以及北部、中部、南部3个湖心水域进行连续6年的逐月水质监测,重点分析了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浓度以及透明度4项水质指标,并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法评价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结果表明,1)洱海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呈北高南低趋势,与外源污染物主要经由北三江入湖有关。2)2017-2022年,南部水域富营养化程度逐年降低,中部水域氮、磷浓度呈降低趋势,北部水域氮、磷浓度略有升高,表明中部和南部治理成效优于北部。3)洱海富营养化程度在汛期高于非汛期,北部水域富营养化程度的季节变异高于中部和南部水域。4)洱海北片区及汛期污染控制尤其是水体磷控制是洱海治理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水质 富营养化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水环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对洱海流域水稻产量和氮磷损失的影响
15
作者 张顺涛 康锁倩 +6 位作者 杜雪丽 谭丹 王睿 黄飞 危常州 郭世伟 徐玖亮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2-129,共8页
水稻是洱海流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导致水稻产量和产值较低,同时较高的稻田氮、磷损失对洱海面源污染防治提出考验。探究有机-无机绿色智能肥对洱海流域水稻产量和环境排放的影响,为洱海流域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 水稻是洱海流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导致水稻产量和产值较低,同时较高的稻田氮、磷损失对洱海面源污染防治提出考验。探究有机-无机绿色智能肥对洱海流域水稻产量和环境排放的影响,为洱海流域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于2022年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开展田间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单施化肥(常规模式)、单施有机肥(有机模式)和施用有机-无机绿色智能肥(绿色模式),分析了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氮利用效率、氨挥发、径流氮磷损失和径流水化学需氧量、产值等。试验结果表明:(1)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常规、有机和绿色模式的水稻产量分别提高了44.4%、20.8%和68.1%,绿色模式的水稻产量最高。绿色模式主要增加了水稻的穗数和穗粒数,进而提高了水稻产量。(2)绿色模式的地上部氮累积量显著高于常规模式和有机模式。绿色模式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较常规模式分别提高12.5%、8.8 kg/kg、9.0 kg/kg和13.0 kg/kg。(3)与常规模式相比,有机模式和绿色模式的氨挥发量、氮/磷径流损失量分别降低了63.3%和56.3%、38.1%和41.4%、6.5%和14.4%,绿色模式的氮盈余量降低了41.5%。(4)绿色模式的净利润比常规模式和有机模式分别提高了2.7万和2.4万元/hm^(2)。绿色模式显著提高了水稻穗粒数和穗数,进而提高了水稻产量,水稻氮素累积量和氮肥利用率均显著增加。同时,绿色模式较常规施肥模式能够降低土壤氨挥发、氮磷径流损失和土壤氮素盈余量。因此,施用有机-无机绿色智能肥在洱海流域能够实现水稻的高产、高效、减排和增值协同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绿色智能肥 洱海流域 氨挥发 环境排放 绿色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E的洱海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算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董亚坤 王钰 +3 位作者 何紫玲 王鹏 赵昊 曾维军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5,共8页
快速准确地进行复杂高原山区的土地覆被长时序自动分类,可为国土规划、资源利用提供依据。利用GEE云平台,选取Landsat影像地表反射率、植被指数、水体指数、DEM 4种空间数据集作为土地覆被分类的基础和辅助数据,分别运用CART、RF和SVM ... 快速准确地进行复杂高原山区的土地覆被长时序自动分类,可为国土规划、资源利用提供依据。利用GEE云平台,选取Landsat影像地表反射率、植被指数、水体指数、DEM 4种空间数据集作为土地覆被分类的基础和辅助数据,分别运用CART、RF和SVM 3种分类算法,实现洱海流域土地覆被信息的自动提取和精度对比。结果表明:(1)3种分类算法中,RF的总体分类精度最高,SVM的总体精度最低;RF是洱海流域LULC的最适宜分类算法。(2)采用光谱指数、地形特征等辅助数据集会进一步提高解译精度,而样本点的选取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3)Erhai_RF能够达到较高的精度,同时更加突出细节特征,在局部实际分类精度上会更高。研究结果可为洱海流域长时序土地覆被数据产品智能快速提取以及最优分类算法筛选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E 洱海流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分类算法 R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流域白族村落庭院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秀琪 王永苇 李宏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91-194,共4页
庭院经济是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促进农民增收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洱海流域白族村落是国内外有名的旅居佳地,其庭院经济发展方兴未艾且独具特色。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梳理归纳了洱海流域白族村落... 庭院经济是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促进农民增收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洱海流域白族村落是国内外有名的旅居佳地,其庭院经济发展方兴未艾且独具特色。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梳理归纳了洱海流域白族村落庭院经济的3种主要发展模式,分别为庭院种植型、庭院加工型和庭院服务型,针对其发展困境提出了提高组织化水平、提高创新能力、提升产品品牌价值以及强化宣传引导的现实发展路径,以期为洱海流域白族村落庭院经济和我国庭院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院经济 白族村落 路径 洱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苍山洱海科学考察历史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小康 王弢 杨力权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1-18,共18页
目的:梳理苍山洱海科学考察的历史工作,刻画苍山洱海科学考察的历史脉络,总结苍山洱海科学考察的历史成就,提出未来科学考察的工作建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生物科学考察历程为主线,根据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特征将苍山洱... 目的:梳理苍山洱海科学考察的历史工作,刻画苍山洱海科学考察的历史脉络,总结苍山洱海科学考察的历史成就,提出未来科学考察的工作建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生物科学考察历程为主线,根据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特征将苍山洱海科学考察历史划分为不同阶段,论述各阶段的考察工作和主要成就。结果:苍山洱海地区现代意义的科学考察于1882年由以德拉韦为代表的西方人所开启。1919年钟观光进入苍山采集标本,开中国人考察苍山洱海之先河。迄今,该地区的科学考察经历了4个主要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早期阶段(1949年以前)、新中国初期(1949—1977年)、改革开放前20年(1978—2000年)、近20年(2001年至今)。经过140余年科学考察的成果积累,对苍山洱海的植物、大型真菌及部分动物类群(兽类、鸟类、鱼、部分昆虫)的物种资源及其分布特征已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地质、生态环境资源等亦有较为全面的认知。以福里斯特为代表的植物猎人从该地区带走大量植物种质资源到欧美,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国家园艺和园林学科及其产业的发展。结论:苍山洱海科学考察的历史绵长、内容丰富,为中国所罕见,对近现代生物学,特别是植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后须针对人类强烈活动和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进一步强化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促进科学进步;统筹结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工作要求和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需求开展技术应用实践,助力苍山洱海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山 洱海 植物猎人 植物探险家 科学考察 科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事件下洱海北部主要入湖河流污染物特征分析
19
作者 聂菊芬 唐诚 +7 位作者 王俊松 郭豪 王旭 黄智刚 和弦 秦江 杨顺涛 李明民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1-319,共9页
通过研究2019年雨季(7—9月)洱海最主要的入湖河流污染物特征,对流域内6场次降雨下的污染物浓度与负荷进行监测,阐述6种污染物特征,计算入湖负荷,并评估对洱海的水质影响。结果表明:弥苴河是北三江流域径流与污染物入湖的主要贡献来源,... 通过研究2019年雨季(7—9月)洱海最主要的入湖河流污染物特征,对流域内6场次降雨下的污染物浓度与负荷进行监测,阐述6种污染物特征,计算入湖负荷,并评估对洱海的水质影响。结果表明:弥苴河是北三江流域径流与污染物入湖的主要贡献来源,径流量占北三江流域入湖总径流量的47%,氨氮、硝态氮、可溶性总氮(TDN)、正磷酸盐、可溶性总磷(TDP)和化学需氧量(COD)入湖负荷分别占总负荷的40.5%、65.0%、55.0%、55.0%、54.1%、57.1%;TDN、TDP、氨氮、COD污染负荷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降雨是影响氮磷等典型污染物负荷入湖的主要因素。雨季径流携带大量养分入湖使水体养分浓度升高,导致水体环境质量下降。因此在雨季控制径流携带污染物入湖,对防控洱海水质持续下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径流 氮磷负荷 水体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流域土壤侵蚀强度时空变化及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钰 董亚坤 +3 位作者 何紫玲 王鹏 赵昊 曾维军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6-630,共5页
采用改进的土壤流失方程(RUSLE)及热点分析研究了洱海流域2000—2020年的土壤侵蚀强度时空变化,并应用Fragstats软件从类型水平与景观水平分析土壤侵蚀影响下的景观格局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年间,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持续下降,微度... 采用改进的土壤流失方程(RUSLE)及热点分析研究了洱海流域2000—2020年的土壤侵蚀强度时空变化,并应用Fragstats软件从类型水平与景观水平分析土壤侵蚀影响下的景观格局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年间,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持续下降,微度侵蚀类型面积增加,而更强侵蚀类型的面积减少,说明洱海流域土壤侵蚀状况得到改善。(2)随着坡度增大,洱海流域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先增大后减小,在坡度为15°~25°时达到最大。(3)2000—2020年,洱海流域的景观格局也得到了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景观格局 洱海流域 热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