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洋麻纤维地聚合物混凝土的抗渗透及抗腐蚀性能研究
1
作者 孙本佳 《交通科技》 2024年第4期151-156,共6页
混凝土中掺加纤维能够改善地聚合物混凝土的拉伸性能,添加天然纤维替代合成纤维更符合低碳环保理念,而洋麻纤维便是其中之一。文中以地聚合物混凝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物理力学实验及吸水性试验,分析洋麻纤维对地聚合物混凝土吸水性、... 混凝土中掺加纤维能够改善地聚合物混凝土的拉伸性能,添加天然纤维替代合成纤维更符合低碳环保理念,而洋麻纤维便是其中之一。文中以地聚合物混凝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物理力学实验及吸水性试验,分析洋麻纤维对地聚合物混凝土吸水性、孔隙率、抗氯离子渗透,以及抗腐蚀的能力。结果表明,随着洋麻纤维长度和含量不断增加,地聚合物混凝土的吸水率、孔隙度,以及吸附性也随之提高;0.75%,1.0%纤维含量和20,30 mm条件下洋麻纤维地聚合物混凝土,抗水渗透能力较好,比普通地聚合物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深度减少20%~25%;洋麻纤维地聚合物混凝土在硫酸盐和酸性环境中表现出抗硫酸盐和酸性侵蚀能力,但当将纤维含量为1.5%、长度40 mm时候,抗酸性能力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麻纤维 地聚合物复合材料 耐久性 耐酸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麻纤维汽车车厢内衬板制造工艺研究
2
作者 蒋丹丹 席涛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9期124-126,共3页
文章阐述洋麻纤维汽车车厢内衬板的制造工艺流程,并通过实验系统分析纤维含量、树脂黏度和成型压强等工艺参数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最终获得洋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车厢内衬板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工艺参数条件下,复合材料... 文章阐述洋麻纤维汽车车厢内衬板的制造工艺流程,并通过实验系统分析纤维含量、树脂黏度和成型压强等工艺参数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最终获得洋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车厢内衬板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工艺参数条件下,复合材料车厢内衬板的力学性能和成型质量均达到最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麻纤维 车厢内衬板 制造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麻纤维增强全降解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弯曲模量 被引量:16
3
作者 曹勇 合田公一 +1 位作者 吴义强 陈鹤梅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34,共7页
利用压制成型工艺制备了洋麻纤维增强全降解复合材料,分析了纤维体积分数、长度以及取向分布对材料弯曲模量的影响,并根据COX剪滞法和洋麻纤维在成型后被压缩的结构特点,探讨了一种修正COX剪滞模型对弯曲模量的预测。实验表明,随着纤维... 利用压制成型工艺制备了洋麻纤维增强全降解复合材料,分析了纤维体积分数、长度以及取向分布对材料弯曲模量的影响,并根据COX剪滞法和洋麻纤维在成型后被压缩的结构特点,探讨了一种修正COX剪滞模型对弯曲模量的预测。实验表明,随着纤维体积分数、长度和取向因子的增加,材料的弯曲模量增加。扫描电镜的观察显示洋麻纤维的横断面呈现多孔状结构,成型后受到压缩而变得致密,增加了材料的弯曲模量。预测结果表明,结合了纤维压缩率的修正模型的预测计算值与实验值取得较好的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麻纤维 可降解树脂 绿色复合材料 弯曲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麻纤维的表面改性及其在聚丙烯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津 王春红 +2 位作者 贺文婷 岳鑫敏 任子龙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10,共5页
采用碱处理、偶联剂处理以及碱–偶联剂复合处理对洋麻纤维进行表面改性,然后将其与聚丙烯(PP)纤维复合,采用非织造–模压工艺制备了PP/洋麻纤维复合材料。研究了上述3种表面改性方法对洋麻纤维强度及其复合材料弯曲与剪切性能的影响,... 采用碱处理、偶联剂处理以及碱–偶联剂复合处理对洋麻纤维进行表面改性,然后将其与聚丙烯(PP)纤维复合,采用非织造–模压工艺制备了PP/洋麻纤维复合材料。研究了上述3种表面改性方法对洋麻纤维强度及其复合材料弯曲与剪切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洋麻纤维表面改性前后的形貌变化及其与PP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状况。结果表明,表面改性后洋麻纤维的拉伸强度均降低,但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及层间剪切强度均提高,表明这3种改性方法均提高了洋麻纤维与PP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碱处理可去除纤维表面的果胶成分,使纤维束变得松散,使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及层间剪切强度分别较未表面改性时提高了21%和169%,但弯曲弹性模量降低了21%;偶联剂处理则使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弯曲弹性模量和层间剪切强度较未表面改性时提高了23%,7%和160%;碱–偶联剂复合处理兼顾了碱处理和偶联剂处理的优点,使复合材料弯曲强度、弯曲弹性模量和层间剪切强度分别较未表面改性时提高了26%,18%和572%,综合性能最佳。SEM结果表明,碱–偶联剂复合处理后,复合材料中纤维与树脂之间的界面结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麻纤维 聚丙烯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麻纤维精细化处理及性能测试 被引量:3
5
作者 何顺辉 王春红 吴美雅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8-31,共4页
使用碱氧一浴法和柔软剂对洋麻纤维进行精细化处理,研究精细化处理前后纤维粗糙度、成分、拉伸性能、柔软度以及可纺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精细化处理能够有效去除洋麻纤维中的非纤维素物质及表面杂质,使纤维细度降低51.1%,强度提高14.... 使用碱氧一浴法和柔软剂对洋麻纤维进行精细化处理,研究精细化处理前后纤维粗糙度、成分、拉伸性能、柔软度以及可纺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精细化处理能够有效去除洋麻纤维中的非纤维素物质及表面杂质,使纤维细度降低51.1%,强度提高14.9%,柔软度增加25.1%;可纺性对比实验发现,精细化处理后,洋麻开松落麻率下降10.0%,棉麻混合梳理落率下降37.2%,纱线毛羽指数下降41.8%,强度提高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麻纤维 精细化处理 性能测试 可纺性 粗糙度 柔软度 成分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麻纤维碱氧-浴一步柔软法精细化工艺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春红 贾瑞婷 +2 位作者 何顺辉 徐磊 郑振荣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19,23,共5页
为了提高洋麻纤维的可纺性,采用碱氧-浴一步柔软方法对洋麻进行精细化处理.利用多指标正交实验方法对总碱浓度、先加入碱浓度、双氧水浓度及碱煮时间这4个参数进行工艺优化设计,通过对纤维细度、断裂强度、柔软度3个指标的综合分析评定... 为了提高洋麻纤维的可纺性,采用碱氧-浴一步柔软方法对洋麻进行精细化处理.利用多指标正交实验方法对总碱浓度、先加入碱浓度、双氧水浓度及碱煮时间这4个参数进行工艺优化设计,通过对纤维细度、断裂强度、柔软度3个指标的综合分析评定最佳处理工艺,并对处理后的洋麻纤维进行基本性能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最佳处理工艺是总碱质量分数为10%、先加入的碱质量分数为1.2%、双氧水质量分数为1.2%、处理时间为2.5 h;精细化处理的洋麻纤维细度、柔软度、断裂强度分别为13.83 dtex、33.75 r/10 cm、4.13 c N/dtex,与未处理纤维相比,分别降低66.1%、提高25.1%、提高25.9%;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傅里叶红外光谱表明纤维杂质减少,表面粗糙度增加,可纺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麻纤维 碱氧-浴 精细化处理 多指标正交分析 表面粗糙度 可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麻纤维汽车车厢内衬板制造工艺概述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雪红 张建辉 李好 《中国人造板》 2008年第6期29-31,共3页
介绍了洋麻纤维的性能与特点,按照洋麻纤维制备工段、卷材制备工段和车厢内衬板制备工段等3个工段的顺序,简要介绍了洋麻纤维汽车车厢内衬板的生产工艺流程。
关键词 洋麻纤维 卷材 车厢内衬板 工艺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洋麻纤维/聚丙烯/橡胶板的复合板材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蔡绍祥 马茜茜 +1 位作者 王新洲 李延军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15,共6页
以洋麻纤维和聚丙烯纤维针刺毛毡、橡胶板为原料,以PE(聚乙烯)胶膜为胶黏剂,利用热压成型工艺制备洋麻纤维/聚丙烯/橡胶板复合材料。首先通过热压因子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制备洋麻纤维/聚丙烯复合板,测试其物理力学性能,选出较优热压工艺... 以洋麻纤维和聚丙烯纤维针刺毛毡、橡胶板为原料,以PE(聚乙烯)胶膜为胶黏剂,利用热压成型工艺制备洋麻纤维/聚丙烯/橡胶板复合材料。首先通过热压因子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制备洋麻纤维/聚丙烯复合板,测试其物理力学性能,选出较优热压工艺参数。然后加入橡胶板,通过优化热压因子,采用二次成型制备洋麻纤维/聚丙烯/橡胶板复合板材,与一次成型工艺制备的洋麻纤维/聚丙烯/橡胶板复合板材物理力学性能作对比。探究制备洋麻纤维/聚丙烯/橡胶板复合板材时,不同热压温度、时间和压力对复合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得出较优热压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麻纤维/聚丙烯/橡胶板复合板材 热压工艺 物理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处理对洋麻纤维结构与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灵雪 费建武 任子龙 《中国纤检》 2018年第9期141-144,共4页
采用碱处理对洋麻纤维进行了表面处理,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碱处理(1wt.%、2wt.%、3wt.%)对洋麻纤维的直径、拉伸强度、表面摩擦系数、表面基团及微观形貌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优的碱处理浓度为1wt.%,经过处理后的洋麻纤维直径降低了17... 采用碱处理对洋麻纤维进行了表面处理,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碱处理(1wt.%、2wt.%、3wt.%)对洋麻纤维的直径、拉伸强度、表面摩擦系数、表面基团及微观形貌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优的碱处理浓度为1wt.%,经过处理后的洋麻纤维直径降低了17.11%,为67.73μm;拉伸强度提高了11.87%,达到了397.75MPa;表面摩擦系数达到了0.1021。红外光谱和SEM研究表明,碱处理后洋麻纤维表面的果胶、木质素等非纤维素物质被去除,表面粗糙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麻纤维 碱处理 机械性能 表面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麻纤维-棉纤维混纺织物/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力学及吸湿性能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春红 鹿超 +3 位作者 贾瑞婷 陆鑫 左恒峰 王瑞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81-1589,共9页
采用碱氧一浴法对洋麻纤维(KF)进行精细化处理,并制备了不同混纺质量比的精细化处理KF-棉纤维(KF-CF)混纺织物及KF-CF/环氧树脂(EP)复合材料。通过纤维强度、细度测试和FTIR、TG、SEM研究了精细化处理对KF性能的影响,通过对KF-CF/EP复... 采用碱氧一浴法对洋麻纤维(KF)进行精细化处理,并制备了不同混纺质量比的精细化处理KF-棉纤维(KF-CF)混纺织物及KF-CF/环氧树脂(EP)复合材料。通过纤维强度、细度测试和FTIR、TG、SEM研究了精细化处理对KF性能的影响,通过对KF-CF/E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得到最佳混纺质量比,探究了最佳混纺质量比KF-CF/EP复合材料在湿热及化学环境下的吸湿性能。结果表明:精细化处理后的KF直径降低了30.66%,拉伸模量提高了31.24%,柔软度提高了13.20%,热稳定性得到提高;当KF与CF混纺质量比为40∶60时,KF-CF/E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最优,拉伸强度为101.90 MPa,弯曲强度为189.64 MPa;在湿热环境下,时间越长,温度越高,KF-CF/EP复合材料的吸水率越高,碱性环境会导致KF-CF/EP复合材料吸水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麻纤维 精细化处理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吸湿性
原文传递
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改性洋麻纤维对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洪康 王春红 +2 位作者 左祺 李明 王晓云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153-2160,共8页
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正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各领域,但亲水性增强体与疏水性基体之间界面不相容的问题限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本论文通过羧基化碳纳米管(c-MWCNTs)改性洋麻纤维,探究洋麻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界面改善机制。首先利用... 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正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各领域,但亲水性增强体与疏水性基体之间界面不相容的问题限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本论文通过羧基化碳纳米管(c-MWCNTs)改性洋麻纤维,探究洋麻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界面改善机制。首先利用水和NaOH对洋麻纤维进行预处理,通过观测纤维直径变化、红外光谱图和纤维束断裂强度变化,探讨不同预处理方式对c-MWCNTs接枝洋麻纤维的效果影响;然后使用含量分别为0.5wt%、1wt%和3wt%的c-MWCNTs改性洋麻纤维,通过单纤维抽拔实验,探讨洋麻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IFSS)变化。结果表明,与原洋麻纤维和水预处理过的洋麻纤维相比,经过NaOH处理后的洋麻纤维,直径变化幅度和纤维束断裂强度降低幅度最小,复合材料的尺寸稳定性较高;通过单纤维抽拔实验证明,洋麻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逐渐升高,但是有效性逐渐降低,当c-MWCNTs质量分数为0.5wt%时,c-MWCNTs处理洋麻纤维的有效性最高,达到45.09%;洋麻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得到改善,c-MWCNTs的存在增强了纤维与树脂基体间的机械锁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 洋麻纤维 纤维抽拔实验 界面性能 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原文传递
洋麻/芳纶混纺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春红 贾瑞婷 +3 位作者 白肃跃 徐磊 郑振荣 何顺辉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19,共5页
为了探究四种洋麻/芳纶不同混纺比对其混纺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对以环氧树脂为基体,精细化处理的洋麻和对位芳纶不同混纺比机织物为增强体的复合材料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并对洋麻纤维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傅里叶红外光谱(FT... 为了探究四种洋麻/芳纶不同混纺比对其混纺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对以环氧树脂为基体,精细化处理的洋麻和对位芳纶不同混纺比机织物为增强体的复合材料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并对洋麻纤维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分析纤维表面粗糙度及极性变化,从而来分析力学测试结果。结果表明,洋麻/芳纶30/70混纺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弯曲强度最高,为248.81MPa,弯曲模量为12.91GPa,与纯芳纶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相比,分别提高4.9%和7.1%;而洋麻/芳纶20/80混纺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剪切强度最高,为24.58MPa,与纯芳纶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相比,提高18.6%。SEM及FTIR表明洋麻纤维精细化处理后,纤维表面粗糙度增加,极性降低,提高了增强体与树脂的界面结合力,从而改善了复合材料的弯曲、剪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麻纤维 对位芳纶 不同混纺比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表面粗糙度 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纤维增强聚丙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静、动态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定 王春红 +2 位作者 陈祯 王瑞 白凤华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8-112,共5页
为研究天然纤维在汽车内饰材料方面的应用,选用棕榈(Palm)、洋麻(Kenaf)纤维与聚丙烯(PP)为原料,采用非织+模压工艺制备了不同纤维体积比的汽车内饰材料,一方面从动态热机械分析(DMA)的角度,以储能模量、损耗因子等为指标,来分析材料的... 为研究天然纤维在汽车内饰材料方面的应用,选用棕榈(Palm)、洋麻(Kenaf)纤维与聚丙烯(PP)为原料,采用非织+模压工艺制备了不同纤维体积比的汽车内饰材料,一方面从动态热机械分析(DMA)的角度,以储能模量、损耗因子等为指标,来分析材料的刚性与吸声降噪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纤维体积比的增加,Palm/PP、Kenaf/PP材料的储能模量、损耗模量都呈现一定的线性增加,在体积比为60∶40时达到峰值,并且Kenaf/PP材料的储能模量、损耗模量远高于同体积比下的Palm/PP的储能模量、损耗模量;Kenaf/PP材料的损耗因子曲线比Palm/PP材料的峰值高、温域宽,体积比为60∶40的Kenaf/PP材料温域最大,达到25℃,呈现了更好的减振降噪效果。另一方面从静态力学的角度,借助基于COX剪滞理论的修正混合律公式模量预测模型,对Palm/PP、Kenaf/PP材料的弹性模量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模量模型对Kenaf/PP材料的预测精度为90.552%,优于Palm/PP材料的78.6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纤维 洋麻纤维 吸声降噪 汽车内饰 COX剪滞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麻增强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勇 吴义强 合田公一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15,共5页
洋麻以其价廉质轻、纤维拉伸强度高和产量高等特性而广泛应用于各种环保领域。文中综述了近年来洋麻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开发,介绍了洋麻秆芯和其韧皮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成型方法、力学性能和应用,并展望了该类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洋麻 洋麻纤维 复合材料 综述 开发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板发明专利
15
《中国人造板》 2013年第3期37-38,共2页
合成洋麻纤维板材及其制品 摘要:合成洋麻纤维板材及其制品是建筑材料领域的开拓性发明。其技术特征是将基因改良洋麻采用纤维分离机分解成细纤维束,在温度为85~95℃时按比例加入硅酸钠、过氧化氢、高锰酸钾至待搅拌的容器中,保温9... 合成洋麻纤维板材及其制品 摘要:合成洋麻纤维板材及其制品是建筑材料领域的开拓性发明。其技术特征是将基因改良洋麻采用纤维分离机分解成细纤维束,在温度为85~95℃时按比例加入硅酸钠、过氧化氢、高锰酸钾至待搅拌的容器中,保温90-120min,熟化、分解制作成洋麻纤维浆料,将硅藻土、消石灰粉碎至180—200目经高温、高压,成为晶体浆液态与洋麻搅拌均匀,再加入180~200目的氧化镁或煤矸石,同时加入多组分热熔胶搅拌均匀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明专利 纤维 洋麻纤维 搅拌均匀 纤维分离机 建筑材料 基因改良 过氧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麻化学处理的研究动态 被引量:1
16
作者 邵松生 《麻纺织技术》 1999年第2期23-26,共4页
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对黄洋麻纤维的脱胶、酶处理和漂白、接枝变性、增艳处理和媒染染色等化学处理,以及对黄洋麻织物的漂白和染色、树脂整理、阻燃整理和防霉整理等化学整理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漂白 黄麻 化学整理 洋麻纤维 脱胶 酶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丽研制车用PLA纤维制件
17
作者 李正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CAS 2003年第24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汽车工业 植物衍生聚乳酸纤维 内装饰材料 压制 天然洋麻纤维
原文传递
Manufacture of Light-weight Composite Panel from Kenaf
18
作者 XU Jianying GUO Yingyan +1 位作者 XUN Mi KAWAI Shuichi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年第2期7-13,共7页
Light-weight composite panels were manufactured using kenaf core particles as core material and kenaf bast fiber-woven sheets as top and bottom surfaces. Methylene diphenyldiisocyanate (MDI) resin was used as the adhe... Light-weight composite panels were manufactured using kenaf core particles as core material and kenaf bast fiber-woven sheets as top and bottom surfaces. Methylene diphenyldiisocyanate (MDI) resin was used as the adhesive with the resin content of 4% for core particles and 50 g/m2 for bast fiber- woven sheets. The target board densities were set at 0.35, 0.45 and 0.55 g/cm3. The composite panels were evaluated with 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 for Particleboards (JIS A 5908- 2003).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osite panel has high modulus of rupture and internal bonding strength. The properties of 0.45 g/cm3 density composite panel are: MOR 20.4 MPa, MOE 1.94 MPa, IB 0.36 MPa, WA142%, TS 21%. Kenaf is a good raw material for making light-weight composite pan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naf (Hibiscus cannabinus) core material bast fiber woven sheet light-weight composit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