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区河流浅水条件下漂石对河床响应与泥沙补给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协康 王冰洁 +2 位作者 王海周 刘岩 刘兴年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6-50,共5页
受暴雨洪水与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影响,山区河流床沙多为宽级配卵砾石泥沙,甚至出现较多的漂石,从而影响近底水流结构与推移质输移特性。基于野外漂石河流的调查,通过概化水槽试验,探讨了漂石颗粒对河床冲淤的影响;对比分析了不同水沙条... 受暴雨洪水与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影响,山区河流床沙多为宽级配卵砾石泥沙,甚至出现较多的漂石,从而影响近底水流结构与推移质输移特性。基于野外漂石河流的调查,通过概化水槽试验,探讨了漂石颗粒对河床冲淤的影响;对比分析了不同水沙条件下漂石对推移质输沙率过程的影响;根据床面粗化程度与漂石状态相异的两种类型对比试验,探讨了漂石对不同水沙条件下推移质输沙率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随着漂石颗粒相对淹没度(h/D,平均水深与漂石有效直径之比)的减少,漂石对其尾部区域水流的混掺越加突出,从而对河床的冲刷能力变大;根据本试验采用的水沙参数,漂石对推移质输沙率的扩大效应为几倍至十几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河流 宽级配泥沙 漂石 推移质输沙率 泥沙补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沙补给突变下的山洪灾害研究构想和成果展望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协康 刘兴年 周家文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0,共10页
全球山地面积占陆地面积的30%,每年有超过5 000人死于山洪灾害。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区面积占陆地面积的48%,居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4.2%。2000年以来,中国每年约1 000人因山洪灾害死亡,山洪灾害死亡人数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70%左右。山地... 全球山地面积占陆地面积的30%,每年有超过5 000人死于山洪灾害。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区面积占陆地面积的48%,居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4.2%。2000年以来,中国每年约1 000人因山洪灾害死亡,山洪灾害死亡人数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70%左右。山地区域地形险峻,地表破碎,表层风化层厚,局地暴雨频发,洪水陡涨猛落,沟床冲淤调整剧烈,山洪水沙运动耦合致灾突出。山洪灾害防治已成为中国工农业、能源、交通、国防安全等国家重大工程基础建设、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面临的突出难题,暴雨山洪灾害研究仍是中国当前防洪减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面对严峻的山洪水沙灾害风险形势,传统忽略泥沙运动影响的防灾理论与技术难以解决山洪水沙耦合致灾问题,无法满足目前重大山洪水沙灾害防治的实际需求,突出表现为泥沙补给突变对重大山洪灾害的成灾效应认识不够、山洪水沙运动耦合成灾区识别不清、山洪水沙灾害防治技术针对性不强、山洪水沙运动防灾减灾的区域联动性考虑不全等。因此,急需通过系统梳理暴雨山洪水沙运动规律,实现山洪水沙耦合成灾理论创新,提出重大山洪水沙灾害的源头治理和区域全面防范的有效措施,显著提高中国山洪水沙灾害防治技术水平,为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长期以来的暴雨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理论及防治技术研究多以降雨径流水位分析为主,以临界降雨/水位阈值条件为判据,较少涉及泥沙补给突变引发的沟床剧烈调整致灾机制,而大量的暴雨山洪灾害现场表明泥沙补给与洪水的耦合作用是重大山洪灾害的关键源动力。“泥沙补给突变下的山洪灾害研究”项目以山区暴雨山洪灾害现场调查与灾害试验反演模拟为基础,采用水文学、土力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等理论方法和水沙运动数值模拟技术,突出研究山区小流域暴雨洪水、坡地破坏产沙、宽级配卵砾石输沙以及沟床来沙超量补给的水沙运动耦合致灾过程。通过系统研究山地区域暴雨洪水及其产沙特征、复杂沟床输沙动力,以及超量泥沙补给下的水沙运动及其沟床响应规律,以揭示山地区域暴雨山洪过程与泥沙补给突变的沟床响应致灾机理,为山地区域山洪灾害预警及灾害防治提供依据,并及时丰富和完善暴雨山洪灾害所涉及的水沙运动规律与沟床响应致灾防治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流域 暴雨洪水 泥沙补给 山洪灾害 成灾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漳河干流河道演变及泥沙补给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小虎 韩彦美 刘凌志 《海河水利》 2023年第11期72-76,共5页
根据历年观测数据,对漳河干流河道主槽平面、纵向演变,河道冲刷、淤积及泥沙补给进行统计分析,掌握河道演变过程及现状,为漳河干流规划、工程管理和河道治理等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 漳河干流 河道演变 泥沙补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凌河干流泥沙补给分析
4
作者 常世华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6年第2期33-35,共3页
大凌河位于辽宁省西部,是辽宁省西部最大的河流。大凌河干流地段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高势递减,其上游为黄土和土石山区,林木较少,土壤侵蚀度极高,水土流失严重;中下游河道展宽,坡度变缓,淤积严重。河道上游演变变化趋势不大,下游地势平缓... 大凌河位于辽宁省西部,是辽宁省西部最大的河流。大凌河干流地段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高势递减,其上游为黄土和土石山区,林木较少,土壤侵蚀度极高,水土流失严重;中下游河道展宽,坡度变缓,淤积严重。河道上游演变变化趋势不大,下游地势平缓,水流平稳,河床摆动基本不大。河流具有上游水少、砂少,下游水多、砂多的分布特性,是中国东北地区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由于河流输沙量大,泥沙造成河道和水库淤积,要加大重视力度,保持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栖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流域 干流 河道演变 泥沙补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泥沙-径流的山洪灾害动态风险评估与预警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泓汐 郭超 +2 位作者 元媛 金中武 易雨君 《中国防汛抗旱》 2022年第8期20-26,共7页
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40%,山洪灾害防治是山区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是防止因灾返贫、巩固中国全面脱贫成果的重要保障。山洪灾害风险的准确评估和及时预警是减少人员伤亡的有效手段。现有山洪灾害风险评... 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40%,山洪灾害防治是山区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是防止因灾返贫、巩固中国全面脱贫成果的重要保障。山洪灾害风险的准确评估和及时预警是减少人员伤亡的有效手段。现有山洪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主要考虑流域产流,基于降雨-流量-水位关系评估山洪风险、预警山洪灾害。然而,山洪往往伴随着大量产沙,洪水和泥沙共同决定着暴雨山洪的受灾程度、受灾范围、预警指标和预警时机。忽略泥沙影响,会导致对山洪水沙灾害风险的严重低估,造成灾害预警的漏报、错报,降低山洪灾害防治的有效性与可靠性。针对泥沙含量、产沙方式等关键要素,分析了泥沙对水沙灾害风险的影响规律,结合现有流域产沙模型与监测技术,提出在径流风险的基础上,引入泥沙风险,针对径流、泥沙风险选用不同预警指标和阈值,实现快速、准确、综合评价和预警泥沙影响下的山洪水沙风险,为我国山洪灾害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风险 山洪水沙灾害 泥沙补给 动态风险评估 动态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干流含沙量变化特征
6
作者 叶新 郭磊城 +1 位作者 陈嘉民 朱春燕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0,共8页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水沙过程发生显著变化。含沙量是反映水沙关系的重要指标,为了明晰新形势下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变化的特征,基于实测数据分析了含沙量的时空变化过程。受上游来沙减少影响和床沙粗化向下游传...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水沙过程发生显著变化。含沙量是反映水沙关系的重要指标,为了明晰新形势下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变化的特征,基于实测数据分析了含沙量的时空变化过程。受上游来沙减少影响和床沙粗化向下游传递,荆江河段含沙量极低,河床的泥沙补给作用减弱,洞庭湖和鄱阳湖等湖泊及支流的泥沙输入对中下游干流的贡献增加,对增大长江下游及河口的输沙量起到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含沙量恢复 支流湖泊 泥沙补给 床沙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河采砂河道泥沙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萍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年第24期218-218,共1页
通过对抚河采砂河道演变趋势分析及泥沙补给分析,提出抚河干流河段泥沙年补给量较少,河砂开采量应结合河道现状泥沙储存量等因素综合确定,切勿超量开采引起砂石资源枯竭。
关键词 泥沙特征 演变趋势 泥沙补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一江两湖”泥沙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朱玲玲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7-31,共5页
长江中下游"一江两湖"交织,形成我国最为庞大和复杂的江湖水网,是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亦是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重点区域。近60 a来,江湖系统内、外部人类活动频繁,规模大,致使泥沙来源、来量及分布格局显著变化,江湖关系... 长江中下游"一江两湖"交织,形成我国最为庞大和复杂的江湖水网,是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亦是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重点区域。近60 a来,江湖系统内、外部人类活动频繁,规模大,致使泥沙来源、来量及分布格局显著变化,江湖关系相应调整。基于江湖系统不同控制区的泥沙通量计算,揭示了"一江两湖"泥沙分布格局调整的3个特征阶段:1956~1980年江平衡、湖沉积,1981~2002年江湖同沉积和2003~2015年江湖同补给。下荆江裁弯、水土保持工程、湖泊围垦和水利枢纽工程等多重人类活动以及极端的水文情势,对江湖泥沙分布格局阶段的调整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江两湖” 泥沙分布格局 多重人类活动 泥沙补给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预报预警关键技术研究构想与成果展望 被引量:24
9
作者 刘超 聂锐华 +1 位作者 刘兴年 许唯临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共8页
山洪灾害为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之一,21世纪全球因山洪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每年460多亿美元。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40%,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约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70%。近年来,中国全面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 山洪灾害为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之一,21世纪全球因山洪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每年460多亿美元。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40%,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约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70%。近年来,中国全面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目前已基本建成了专群结合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山区暴雨山洪灾害实例表明,重大人员伤亡与重大财产损失的山洪灾害事件往往源于洪水和泥沙的共同作用,然而,以往在进行山洪灾害防治时,大多仅关注洪水的作用,忽视了洪水和泥沙共同作用将显著增大山洪灾害的致灾风险,甚至出现“小洪水大灾害”。为了进一步提高山洪灾害防控能力,完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亟需深入研究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预报预警关键技术。“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预报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以洪水和泥沙共同作用为切入点,凝练了4个需攻克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1)山区暴雨作用下流域产流产沙异变机制、水沙过程与沟床剧变耦合致灾机制;2)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早期识别与致灾要素一体化智能监测技术;3)山区暴雨山洪水沙运动过程模拟与快速预报技术;4)基于山洪水沙灾害动力过程的灾害风险动态评估与预警防控技术。围绕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的内涵,提出5个需开展的重点研究内容:1)山区暴雨产流产沙过程与水沙耦合致灾机制研究;2)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早期识别与智能监测技术;3)山区暴雨山洪水沙运动过程模拟与快速预报技术;4)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风险动态评估与预警技术;5)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预报预警防控平台构建与示范。研究成果将揭示山区暴雨产流产沙过程与水沙耦合致灾机制,提出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早期识别方法、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智能监测技术体系、山洪水沙运动过程模拟与快速预报技术、山洪水沙灾害风险动态评估与预警技术等,构建集早期识别、风险评估及综合防控一体化的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预报预警防控平台,提升中国暴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的实时性、精准度和智能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山洪水沙灾害 暴雨洪水 监测预警 泥沙补给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的回淤问题 被引量:8
10
作者 金镠 谈泽炜 +1 位作者 李文正 虞志英 《中国港湾建设》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6,共6页
关键词 长江口 深水航道 回淤问题 航道整治 水流动力 局部泥沙补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河流河床形态与水沙变化下的水位响应机理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海周 张晨玲 +1 位作者 郑媛予 王协康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6-62,共7页
山区流域暴雨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大量泥沙以不同方式进入河道,河床形态在极短时间内迅速调整。在宽窄相间河段水流输沙能力差异较大,展宽段常因挟沙能力的降低而淤高河床,致使水位陡增,引发洪水灾害。为探讨山区河流宽窄相... 山区流域暴雨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大量泥沙以不同方式进入河道,河床形态在极短时间内迅速调整。在宽窄相间河段水流输沙能力差异较大,展宽段常因挟沙能力的降低而淤高河床,致使水位陡增,引发洪水灾害。为探讨山区河流宽窄相间河段与泥沙补给变化下的水位变化致灾机理,以室内物理模型系列试验结果为依据,分析不同流量定床清水时河床形态参数与各水力参数的变化关系,以及泥沙补给变化对河床形态及水流参数的影响。试验表明:上游泥沙补给量及河床形态是影响水流流态、水位变化的重要因素;定床清水条件下,河宽与比降的局部急剧调整影响水流参数变化,水流对河床变化的响应具有滞后性;当上游有泥沙补给时,水深变化较清水来流明显;随着来沙量的增大,大量泥沙淤堵河道且呈现溯源淤积的趋势,并淤高河床;在淤积段顶端,水流发生水跃现象,水位陡增,甚至出现漫滩致灾。由此可见,上游来沙及水流挟沙能力的降低将引起河床不同程度的落淤,造成河床形态改变,特别是在宽窄相间河段泥沙易落淤,水位增幅较大,为洪灾泛滥区,应作为水沙灾害的重点防治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形态 泥沙补给 河床响应 水位变化 水沙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重要河道年度采砂控制总量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安催花 马翠丽 张厚军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42-44,共3页
通过分析黄河干支流泥沙沿程补给、历史储量、开采现状和需求,按照科学合理性、地区差异性、分区分段分类定量、以泥沙补给量为主等原则和方法,计算得出黄河干流禹门口以上河段和支流、湖区建筑用年度采砂控制总量为6 823.9万t,其中干流... 通过分析黄河干支流泥沙沿程补给、历史储量、开采现状和需求,按照科学合理性、地区差异性、分区分段分类定量、以泥沙补给量为主等原则和方法,计算得出黄河干流禹门口以上河段和支流、湖区建筑用年度采砂控制总量为6 823.9万t,其中干流为2 711.2万t、支流为3 852.7万t、东平湖区为260万t;流域内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等省区年度采砂控制总量分别为438.0万、2 475.8万、42.0万、2 308.9万、221.2万、578.0万、760.0万t;黄河干流禹门口以下河段历史储量砂非常丰富,规划期不限制年度采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砂控制总量 采砂管理 泥沙补给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河流植被洲滩河段水沙运动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叶晨 许泽星 +2 位作者 关见朝 方春明 王协康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5-81,共7页
山区河流受水沙条件和河流形态影响,植被洲滩发育丰富,显著改变局部河段的水沙运动及其演变特征。基于室内洲滩模型自然生长植被的水沙试验,探讨了植被与泥沙补给对洲滩河段水流结构及冲淤变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植被茎叶加大了对水... 山区河流受水沙条件和河流形态影响,植被洲滩发育丰富,显著改变局部河段的水沙运动及其演变特征。基于室内洲滩模型自然生长植被的水沙试验,探讨了植被与泥沙补给对洲滩河段水流结构及冲淤变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植被茎叶加大了对水流的扰动,减缓水流流速,上游补给泥沙在植被周围形成小型沙丘,以波状输移为主;大量来沙条件下,泥沙多落淤洲头及洲尾,促使洲滩快速发育;淹没植被枯萎,茎叶凋落,加剧洲头及洲滩两侧冲刷;植被与上游来沙显著影响洲滩汊道分流特性,加沙和植被茎叶促使左汊分流比降低。因此,山区河流植被与上游泥沙补给调整洲滩汊道过流能力及发育过程,对植被洲滩河段的水沙运动产生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河流 植被 泥沙补给 汊道分流 洲滩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水来沙条件下山区河流的河床响应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郑媛予 王慧锋 +1 位作者 王海周 王协康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8-13,共6页
山区河流受季节性水文条件及产沙过程的影响,水沙条件变化频繁。尤其是暴雨山洪频繁挟带大量泥沙进入河道,从而引起河床急剧调整。本文以龙溪河典型河段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天然河道的地形、床沙组成及来水来沙特性,开展系列水沙模型试... 山区河流受季节性水文条件及产沙过程的影响,水沙条件变化频繁。尤其是暴雨山洪频繁挟带大量泥沙进入河道,从而引起河床急剧调整。本文以龙溪河典型河段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天然河道的地形、床沙组成及来水来沙特性,开展系列水沙模型试验,突出分析来水来沙条件变化的河床响应。试验包括不同流量下清水冲刷和恒定流量下改变泥沙补给条件两种对比方案。以泥沙起动条件的沙莫夫公式判定方法,分析比较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断面泥沙起动流速和水流运动平均流速的关系,揭示不同断面间泥沙冲淤特性及河床变形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河道沿程水位变化及致灾范围,对比分析表明,龙溪河在清水来流条件下,即使通过最大流量300 m3/s,洪水位也未超过龙池镇堤防高程,即清水来流条件一般不会影响龙池镇的防洪安全。若大量泥沙下泄至主河道,龙池镇段由于河床比降变缓与河道展宽等床面形态的变化,水流平均流速显著降低,携沙能力减小,引起大量泥沙淤积,致使水位陡增,甚至出现漫滩现象,存在显著的防洪安全隐患。随着泥沙补给量的不断增加,河床不同区域输沙动力的调整制约了泥沙的输移距离,从而引起局部区域河床的淤堵,并导致洪水位的增加,甚至产生漫滩洪水并诱发洪水灾害。研究表明,山区河流泥沙补给对河床响应及水沙灾害具有重大的影响,来水来沙变化下的水沙运动致灾机理亟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河流 泥沙补给 河床变形 水位陡增 水沙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大河坝河辫状河道形成条件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5
作者 鲁瀚友 李志威 胡旭跃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8-34,共7页
大河坝河是黄河源兴海-同德盆地下切形成的辫状河道,河道横向发展受两侧河谷的限制,但是对于青藏高原这类窄谷型辫状河道的形态特征与形成条件缺少认识。基于野外考察、遥感影像和水文气象数据,分析大河坝河的卵砾石补给来源、河床物质... 大河坝河是黄河源兴海-同德盆地下切形成的辫状河道,河道横向发展受两侧河谷的限制,但是对于青藏高原这类窄谷型辫状河道的形态特征与形成条件缺少认识。基于野外考察、遥感影像和水文气象数据,分析大河坝河的卵砾石补给来源、河床物质组成、河谷坡降、河谷宽度等因素,初步揭示其辫状河道的形成条件。研究表明,卵砾石的过量补给与粗粒径床沙,是辫状河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年内流量过程与河谷坡度是此辫状河道形成的次要影响因素。河谷宽度和冲积扇是限制作用,约束辫状河道的活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道 沟道侵蚀 泥沙补给 河谷宽度 黄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变比降河道卵砾石溯源淤积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6
作者 雷明 余海逖 +1 位作者 许泽星 王协康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5-51,共7页
山区河床组成多为宽级配卵砾石颗粒、沿程河床比降陡缓相接,受泥沙补给及水流过程影响,不同河段冲淤变化复杂多变,溯源淤积引发山洪现象频繁发生。为探究泥沙补给条件的变化对于山区河流河床冲淤变形以及水位变化的影响,作者以变坡陡比... 山区河床组成多为宽级配卵砾石颗粒、沿程河床比降陡缓相接,受泥沙补给及水流过程影响,不同河段冲淤变化复杂多变,溯源淤积引发山洪现象频繁发生。为探究泥沙补给条件的变化对于山区河流河床冲淤变形以及水位变化的影响,作者以变坡陡比降河道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与离散元(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耦合的方法对不同来水来沙条件下典型山区河道中卵砾石的溯源淤积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计算结果与室内水槽试验结果进行了比对。计算结果表明:强输沙水流由陡比降河道进入缓比降河道后,泥沙一旦在下游发生淤积,便会迅速向上游传播,进而导致河床大范围淤积抬高。溯源淤积的起始位置,发展速度以及淤积床面的厚度与上游泥沙补给强度、水流速度、颗粒粒径等因素有关,来流流量越小、泥沙补给强度越大,溯源淤积的起始位置越靠近河道上游,淤积发展速度越快,淤积床面厚度越小。泥沙淤积会导致淤积段沿程水位显著升高,在淤积锋面处,水位变动最为剧烈,水位增加明显,随着溯源淤积的继续发展,该位置处的水位会稍加回落并且趋于稳定。由此可见,山区河流泥沙补给条件的改变对于河床变形以及水沙灾害具有重大的影响,为揭示山洪泥沙灾害的致灾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性河道 泥沙补给 泥沙淤积 河床变形 CFD-DEM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滩漂石河流水沙输移及河床响应数值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雷明 叶晨 王协康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0-118,共9页
山区流域地表松散破碎,在地震、暴雨等动力条件影响下其大量松散碎屑物质进入沟床,使得山区河流的泥沙补给条件发生突变。由于不同河段输沙能力差异明显,泥沙易在局部河段淤堵,河床剧烈调整,水位显著抬升,这给山区河流的水沙灾害防治造... 山区流域地表松散破碎,在地震、暴雨等动力条件影响下其大量松散碎屑物质进入沟床,使得山区河流的泥沙补给条件发生突变。由于不同河段输沙能力差异明显,泥沙易在局部河段淤堵,河床剧烈调整,水位显著抬升,这给山区河流的水沙灾害防治造成巨大威胁。基于岷江支流白沙河与龙溪河局部河段的野外调查发现,在干支交汇段沿程边滩漂石结构突出、河道主槽冲刷强、边滩淤堵少。在此基础上,为了分析山区河道中边滩交错漂石结构对水沙运动及河床变形的影响,采用CFD-DEM(计算流体力学CFD,离散单元法DEM)耦合模型,针对不同边滩交错漂石结构下的输沙及河床响应过程开展模拟研究,重点分析了流量、沟道来沙量及边滩漂石结构对河道下游调沙减灾效果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山区河道中的边滩交错漂石能够有效改变泥沙颗粒运动轨迹,使得绝大部分颗粒从河道中央向下游输移,进而减少颗粒在河道两岸淤积;边滩交错漂石可以调节山区河流下游河段的来沙过程,控制来沙强度和来沙量,减少泥沙在保护河段落淤,进而有效降低河道的沿程水位。随着边滩漂石布设间距的减小、流量的降低及沟道内来沙质量的增大,边滩漂石对松散堆积体的固沙效果越好,对下游河道的削峰调沙及保护河段的防灾减灾作用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补给 水沙输移 河床变形 漂石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江苏段江砂开采及对河道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桂平 徐华 毕军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193-196,共4页
针对长江口江苏段近年来大规模采砂情况,依据采砂前后地形监测资料,结合采砂河段河道演变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对河势稳定的需要,分析江砂开采对河床及河势的影响。长江口江苏段采砂量大,采砂时间和采沙区较为集中。分析结果表明,采砂对... 针对长江口江苏段近年来大规模采砂情况,依据采砂前后地形监测资料,结合采砂河段河道演变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对河势稳定的需要,分析江砂开采对河床及河势的影响。长江口江苏段采砂量大,采砂时间和采沙区较为集中。分析结果表明,采砂对河势未产生明显不利影响,但对河床冲淤变化及河床形态影响明显;由于上游来沙量大幅减少,部分采砂区河床恢复低于预期,此外,违规采砂对局部河势造成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砂 河道演变 河势稳定 泥沙补给 河床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砂对河道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策——以梓江梓潼河段采砂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雍镇著 雷孝章 刘勇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0年第4期64-67,共4页
河道采砂是目前河道存在的普遍现象。文章以梓江梓潼县境内河段的采砂数据为例,结合河道演变以及泥沙补给情况,通过河势变化,防洪安全以及生态与环境三个方面的影响来阐述采砂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砂对河道河势稳定影响较小,不会出现河... 河道采砂是目前河道存在的普遍现象。文章以梓江梓潼县境内河段的采砂数据为例,结合河道演变以及泥沙补给情况,通过河势变化,防洪安全以及生态与环境三个方面的影响来阐述采砂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砂对河道河势稳定影响较小,不会出现河势变迁等问题出现;河道开采砂石之后拓宽了行洪断面,使得水流更为顺畅,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河道无通航要求,因此这方面不存在任何影响;采砂活动对河道水质有一定的影响,并产生一定的噪声及扬尘,同时对于鱼类也有一定的影响。分析采砂对河道演变以及泥沙补给的影响可以为河道进一步的整治及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针对不同河道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理方案是目前河道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根据具体的采砂情况对梓江梓潼县境内河段的采砂提出一定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梓江 采砂 河道演变 泥沙补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级配床沙起动规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晋明红 《山地学报》 CSCD 2003年第4期493-497,共5页
本文在水槽实验的基础上,根据最小能量耗散原理,考虑诸如水流脉动、床沙组成、河床糙率、粗细颗粒间相互作用、河床粗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宽级配床沙起动的三种模式以及相应的非均匀沙起动流速公式,经实验资料检验,符合较好。
关键词 起动流速 粗化程度 清水冲刷 泥沙补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