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鲁迅的复仇思想与波兰文学——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25周年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坚怀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73-77,共5页
研究鲁迅,不能不关注鲁迅的复仇思想,从《铸剑》到《复仇》,从《复仇(二)》到《女吊》,复仇情结贯穿鲁迅一生。近八十年来,众多学者大多从古越传统文化入手,研究古越文化的复仇思想对鲁迅的浸润,硕果累累。但我们也应当看到,鲁迅的文学... 研究鲁迅,不能不关注鲁迅的复仇思想,从《铸剑》到《复仇》,从《复仇(二)》到《女吊》,复仇情结贯穿鲁迅一生。近八十年来,众多学者大多从古越传统文化入手,研究古越文化的复仇思想对鲁迅的浸润,硕果累累。但我们也应当看到,鲁迅的文学创作与外国文学渊源甚深,复仇主题亦是重要部分,尤其波兰文学中的复仇主题对鲁迅的影响更不容忽视。特别是被鲁迅称为“叫喊和反抗”的“复仇诗人”密茨凯维支、斯沃瓦茨基等对鲁迅复仇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波兰文学 密茨凯维支 复仇情结 文学创作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域盗火——论鲁迅与波兰文学
2
作者 李坚怀 贾中华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55-59,共5页
20世纪中国文坛,以波兰为代表的弱小民族文学深入人心,大行其道,先驱者鲁迅先生大辂椎轮,功莫大焉。他收集整理并翻译波兰文学作品,孜孜矻矻,乐此不疲。从《摩罗诗力说》到《域外小说集》,从《小说月报》到《奔流》,莫不浸透他的心血。... 20世纪中国文坛,以波兰为代表的弱小民族文学深入人心,大行其道,先驱者鲁迅先生大辂椎轮,功莫大焉。他收集整理并翻译波兰文学作品,孜孜矻矻,乐此不疲。从《摩罗诗力说》到《域外小说集》,从《小说月报》到《奔流》,莫不浸透他的心血。此外,鲁迅还影响团结了周作人、沈雁冰与孙用等一批翻译家共同致力于波兰文学的译介工作,给寂寞的中国文坛带来了异域被压迫民族的心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波兰文学 民族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兰文学汉译调查:1949~1999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友贵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年第6期5-9,14,共6页
本文考察1949~1999年这51年间我国对波兰文学翻译情况。本文将20世纪后半叶的波兰文学汉译活动分为第一时期和第二时期,重点调查两个时期主要翻译了什么、谁来翻译、译者结构的变化、透过翻译建构的波兰文学形象、我国的6大翻译需要、... 本文考察1949~1999年这51年间我国对波兰文学翻译情况。本文将20世纪后半叶的波兰文学汉译活动分为第一时期和第二时期,重点调查两个时期主要翻译了什么、谁来翻译、译者结构的变化、透过翻译建构的波兰文学形象、我国的6大翻译需要、以及中-波翻译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兰文学 译者结构 波兰想象 翻译需要 翻译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访波兰文学家协会主席茹克罗夫斯基
4
作者 文有仁 单樨 《国际论坛》 1987年第2期40-43,共4页
茹克罗夫斯基同我们算是老交情了。1985年6月,王任重同志率领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团访波的时候,他作为波兰议会文化委员会副主席,是主要陪同者之一。在华沙奥肯切国际机场的贵宾室里,我们第一次见到他。他个头不高,矮胖墩实,颇善言谈,同我... 茹克罗夫斯基同我们算是老交情了。1985年6月,王任重同志率领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团访波的时候,他作为波兰议会文化委员会副主席,是主要陪同者之一。在华沙奥肯切国际机场的贵宾室里,我们第一次见到他。他个头不高,矮胖墩实,颇善言谈,同我们这些中国同志在一起,亲切热乎。经别人介绍,我们知道,他还是一位波兰知名作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兰文学 波兰 克罗 波兰议会 文协 贵宾室 国际机场 善言 次见 奥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品和人品的高度统一——介绍波兰文学评论家阿·桑达韦尔
5
作者 易丽君 《国际论坛》 1990年第2期11-17,共7页
1989年7月15日,波兰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翻译家、华沙大学波兰文学系教授阿尔图尔·桑达韦尔结束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在波兰国内外风云日急中撒手人寰。他的逝世给波兰文学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使本来已是十分寂寞的... 1989年7月15日,波兰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翻译家、华沙大学波兰文学系教授阿尔图尔·桑达韦尔结束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在波兰国内外风云日急中撒手人寰。他的逝世给波兰文学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使本来已是十分寂寞的波兰文坛变得更加萧索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论家 波兰文学 诗人 韦尔 文学论争 克拉科夫 波兰 知识分子 作家 人品 文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兰文学家谈波兰当代文学
6
作者 易丽君 《国际论坛》 1987年第3期45-51,共7页
波兰文学家协会代表团一行五人于今年4月29日到北京外国语学院访问,并向东欧语系波兰语专业师生作了关于波兰当代文学的报告。代表团团长杨·古莱茨—罗辛斯基是诗人,波兰文学家协会中央理事会常务理事,彼得哥熙分会主席,社会文化... 波兰文学家协会代表团一行五人于今年4月29日到北京外国语学院访问,并向东欧语系波兰语专业师生作了关于波兰当代文学的报告。代表团团长杨·古莱茨—罗辛斯基是诗人,波兰文学家协会中央理事会常务理事,彼得哥熙分会主席,社会文化周刊《事实》主编;团员:维·雅沃尔斯基,诗人,哲学博士,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委员,社会文学月刊《作品》主编;维·纳符罗茨基,小说家,曾任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委员会文化部部长,现任党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波兰国家文化委员会委员,波兰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周刊主编,文学教授;马·斯坦宾教授,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雅盖隆大学教授,社会文化月刊《观点》主编;马·瓦符什凯维奇,诗人,波兰《诗刊》主编。下面是根据录音整理的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兰 当代文学 文学教授 波兰统一工人党 波兰文学 北京外国语学院 沃尔斯 文化委员会 录音整理 《诗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俄罗斯、波兰文学对中国早期“乡土文学”的影响
7
作者 张直心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1989年第1期58-62,共5页
中国“乡土文学”的先驱者鲁迅曾多次谈到,是俄罗斯、波兰及东欧诸小国文学触发了他致力于农村题材的创作。他说:“我常常想:俄国文学是伟大的‘乡村文学’。并且想:果戈理更其是首先的一个人。我的比一切的国度的文学,更爱俄国文学,而... 中国“乡土文学”的先驱者鲁迅曾多次谈到,是俄罗斯、波兰及东欧诸小国文学触发了他致力于农村题材的创作。他说:“我常常想:俄国文学是伟大的‘乡村文学’。并且想:果戈理更其是首先的一个人。我的比一切的国度的文学,更爱俄国文学,而和果戈理最亲近,恐怕就因为我自己也是乡下人的缘故罢。”他还说:“后来我看到一些外国小说,尤其是俄国、波兰和巴尔干诸小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学 波兰文学 果戈理 鲁彦 农村题材 我自己 冯文炳 下层人民 人道主义情怀 秋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论鲁迅对波兰文学的接受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坚怀 《东方丛刊》 CSSCI 2008年第4期152-162,共11页
关键词 波兰文学 论鲁迅 鲁迅文学 显克微支 同气相求 波兰 域外小说集 周氏兄弟 兄弟怡怡 期待视野
原文传递
从民族觉醒到主体自由——鲁迅与波兰文艺界跨越时空的对话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怡楠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9-178,共10页
20世纪初,鲁迅从以波兰为代表的“弱小民族”文学中求索救国之道,激荡救国之声,开启波兰文学在中国译介之滥觞;并启迪书写灵感,汲取艺术手法,创作出批判封建社会黑暗迂腐和描摹底层民众悲苦生活的一众经典作品。20世纪50年代至今,波兰... 20世纪初,鲁迅从以波兰为代表的“弱小民族”文学中求索救国之道,激荡救国之声,开启波兰文学在中国译介之滥觞;并启迪书写灵感,汲取艺术手法,创作出批判封建社会黑暗迂腐和描摹底层民众悲苦生活的一众经典作品。20世纪50年代至今,波兰文坛虽历经动荡,然而鲁迅作品在波译介未曾中断,构成波译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波兰戏剧界对鲁迅作品创造性地跨文化阐释,表达对主体性的现代追求,在广阔的当代艺术天地发掘出鲁迅作品人本主义精神的更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波兰文学 文学译介 跨文化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效应——2019年波兰文学综述 被引量:2
10
作者 茅银辉 托·米泽尔凯维奇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20年第4期26-33,共8页
2019年,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带动了波兰文坛的繁荣,佳作迭出,异彩纷呈,这种现象被波兰评论界称为"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效应"。小说方面,历史小说复兴,侦探犯罪小说蓬勃发展,传记佳作不断... 2019年,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带动了波兰文坛的繁荣,佳作迭出,异彩纷呈,这种现象被波兰评论界称为"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效应"。小说方面,历史小说复兴,侦探犯罪小说蓬勃发展,传记佳作不断涌现,乡村流派强势回归,讨论波兰与犹太人关系的作品及涉及大屠杀的创伤文学趋热。诗歌方面,年轻的左派诗歌影响力显著增强,"笔记本一代"的诗作依旧占据主导。戏剧方面,敏锐反映社会政治问题的作品不断涌现。此外,女性文学的力量在波兰文坛上更加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兰文学年度研究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效应 文学传统 奖励机制
原文传递
2012波兰文学之旅纪行
11
作者 赵四 《作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1,共9页
华沙:波兰文学之家里的电梯;巧遇布鲁诺·舒尔茨展;墓、墓、墓 位于华沙著名的王室城堡广场边上的波兰文学之家是个四层楼(顶层是旅馆)的象牙色红瓦顶建筑,简洁、低调、温馨,和周同的建筑很搭调地融为一体,老建筑们身上都... 华沙:波兰文学之家里的电梯;巧遇布鲁诺·舒尔茨展;墓、墓、墓 位于华沙著名的王室城堡广场边上的波兰文学之家是个四层楼(顶层是旅馆)的象牙色红瓦顶建筑,简洁、低调、温馨,和周同的建筑很搭调地融为一体,老建筑们身上都有一种不讲究特立独行,讲究舒适的从容派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兰文学 特立独行 舒尔茨 布鲁诺 建筑 华沙
原文传递
浅谈肖邦与波兰音乐 被引量:1
12
作者 单薇 《高考》 2012年第12X期127-127,共1页
十九世纪初叶,在德、法等国家的影响下,在波兰文学中产生了浪漫主义思潮。不久,这浪漫主义思潮便渗入到音乐创作的领域中来。肖邦就是这一时期中有较重要意义的音乐家之一。肖邦1810年生于华沙近郊的热拉佐瓦·沃拉。父亲是法国人,... 十九世纪初叶,在德、法等国家的影响下,在波兰文学中产生了浪漫主义思潮。不久,这浪漫主义思潮便渗入到音乐创作的领域中来。肖邦就是这一时期中有较重要意义的音乐家之一。肖邦1810年生于华沙近郊的热拉佐瓦·沃拉。父亲是法国人,年轻时便迁居波兰,后在华沙开设一所贵族子弟的寄宿学校。肖邦的母亲是波兰人,曾做过贵族的女管家。因此肖邦的家庭虽不是贵族,但却与贵族阶级有很深的联系。肖邦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即1831年以前在祖国时期与1831年后在巴黎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兰 玛祖卡舞曲 波兰文学 谐谑曲 室内乐作品 钢琴协奏曲 波罗奈 创作思想 色彩性 大型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匈牙利举行波兰语教学会议
13
作者 龚坤余 《国际论坛》 1987年第2期26-,共1页
1985年3月,在布达佩斯的'波兰文化和资料中心'举行了为期两天的波兰语教学和波兰文学匈译研究的科学讨论会。会上共做了30个报告,介绍了在匈牙利的波兰语教学和波兰语言、文学研究工作的现状。
关键词 波兰 波兰文学 资料中心 研究工作 语言教学法 研究成果 雅努斯 自山 翻译理论 厄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波兰”的戏剧发展与《婚礼》中的语言象征主义分析
14
作者 於伟澄 《戏剧之家》 2021年第19期5-8,共4页
韦斯皮安斯基(1869-1907)是“青年波兰”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三幕剧《婚礼》是反映“青年波兰”古典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最好的例证,显著区别于实证主义时期的戏剧作品。同时,韦斯皮安斯基通过语言象征主义的对话方式,结合充分的... 韦斯皮安斯基(1869-1907)是“青年波兰”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三幕剧《婚礼》是反映“青年波兰”古典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最好的例证,显著区别于实证主义时期的戏剧作品。同时,韦斯皮安斯基通过语言象征主义的对话方式,结合充分的想象力,将波兰15-19世纪的大历史事件中的经典人物以灵魂回归的方式重现剧本。本文拟通过象征主义人物对话式的波兰语原著文本,结合波、德、英三个语种的文献来试论和佐证《婚礼》这部作品对波兰社会的重大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欧文学 波兰文学 青年波兰 语言象征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语权”的构建机制——波兰汉学视野下莫言作品的译介与接受研究
15
作者 於伟澄 梁英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51-56,共6页
莫言作品在波兰的译介和接受呈现出“一边倒”的赞誉声,这与“话语权”的构建机制下的波兰汉学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莫言的作品在波兰亦受到过质疑,源自汉学界和文评界曾经有一场关乎“真理标准”的大论战。汉学圈在波兰形成了汉学学... 莫言作品在波兰的译介和接受呈现出“一边倒”的赞誉声,这与“话语权”的构建机制下的波兰汉学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莫言的作品在波兰亦受到过质疑,源自汉学界和文评界曾经有一场关乎“真理标准”的大论战。汉学圈在波兰形成了汉学学术双中心,并不断扩大汉学圈的影响力,与商业全球化背景下的波兰出版界紧密合作,推动了莫言作品对于波兰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波兰汉学 译介 商业全球化 中国当代文学波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艺术与真实
16
作者 塔塔尔凯维奇 朔维 《国际论坛》 1988年第1期64-69,共6页
(一)艺术的真实(truth)与创新艺术的真实是早期希腊所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最初只涉及文学性的艺术,只涉及诗。在那时,还没有专门的美学家,即便是哲学家也不关心这个问题,只有诗人才努力去解释它。他们所寻求的是:诗是否表现真实?它在... (一)艺术的真实(truth)与创新艺术的真实是早期希腊所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最初只涉及文学性的艺术,只涉及诗。在那时,还没有专门的美学家,即便是哲学家也不关心这个问题,只有诗人才努力去解释它。他们所寻求的是:诗是否表现真实?它在实体上是否是真实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UTH 超现实 塔塔尔凯维奇 波兰文学 丢斯 丢勒 高尔吉亚 贝尔特 里安 卡斯特尔维屈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撷片
17
《师道(人文)》 2020年第10期62-62,共1页
在亲身见到米沃什之前,我已阅读他多年。在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我不相信我会遇见他。那时候,他对于我就是一个传奇,一个传说中的麒麟,一个生活在不同星球上的人;加利福尼亚州于我只是一个美丽的名字。从我青年时代的视野来看,他属... 在亲身见到米沃什之前,我已阅读他多年。在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我不相信我会遇见他。那时候,他对于我就是一个传奇,一个传说中的麒麟,一个生活在不同星球上的人;加利福尼亚州于我只是一个美丽的名字。从我青年时代的视野来看,他属于波兰文学的一章,如同遥远的中世纪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利福尼亚州 波兰文学 青年时代 中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Generic Organization of the Research Paper in English and Polish: Cross-Cultural Variation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18
作者 Ewa Donesch-Jezo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1年第3期185-200,共16页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hetorical structure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of research papers written in English and Polish languages within the field of medicine. The study was based on a corpus o...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hetorical structure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of research papers written in English and Polish languages within the field of medicine. The study was based on a corpus of 30 research articles: 15 written by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and 15 by non-native speakers-Polish researchers. The outcomes of this investigation indicate some discrepancies in rhetorical structure between the research papers. An explanation for the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which seem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se discrepancies, and an enumeration of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use of a corpus-based approach to generic analysi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 classes, are also provi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earch paper rhetorical organization CARS model rhetorical move culture-specific differenc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Petrified Utopia: Monumental Propaganda, Architecture Parlante, and the Question about (De)Materialisation of Monuments
19
作者 Katarzyna Trzeciak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5年第1期29-34,共6页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idea of monumentality (following Evgeny Dobrenko's concept of "petrified utopia") in Polish Socialist literature especially by analyzing Lenin's "monumental propaganda" and its influen...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idea of monumentality (following Evgeny Dobrenko's concept of "petrified utopia") in Polish Socialist literature especially by analyzing Lenin's "monumental propaganda" and its influence on literary thinking. Starting from some details about Lenin's vision and plan, the article will further present how the act of transposition of a monument into texts---the act of materialization monuments in literary signs--causes some kind of monumental spectrality or dematerialization and as a consequence, the disappearance of art in Rancieran sense in which the art disappears when it becomes transparent for itself. To prove this thesis, the article will analyze two main architectural examples: Tatlin's Monument to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as the great realization of Lenin's doctrine) and Polish Palace of Culture and Science which was the theme of many Polish Socialist poems. In conclusion, the article will also present some broader perspective of modem architectural utopias and their spectr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umental propaganda SCULPTURE Monument to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pectrality ArchitectureParlan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Polish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Dictionaries in Text Production
20
作者 Dorota Osuchowska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4年第10期726-732,共7页
The study, conducted in the academic year 2008, explores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a dictionary in support of a standard writing task by two student groups at two different proficiency levels. Fifty seve... The study, conducted in the academic year 2008, explores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a dictionary in support of a standard writing task by two student groups at two different proficiency levels. Fifty seven students working on a real classroom assignment were observed; in order to make sure that the subjects behaved as they normally would, they had not been informed that their dictionary behavior was to be observed. The study which shows that the need for a dictionary is smaller in the case of more advanced students may be of interest to thos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who fear that giving a student an unlimited access to a dictionary may hamper the development of his expressive abilities. In turn, a marked preference on the part of more advanced students for an L I-L2, paralleled by a sustained interest in information categories typically placed in foreign learner's dictionaries suggests that advanced language learners writing in English would probably opt for a lexicographic product combining the best of both dictionary types: an LI-L2 and an M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ctionary use text production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