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法理社会看中华民族精神重构 |
谢晖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7
|
|
2
|
法理社会与法治国家 |
谢晖
|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4
|
|
3
|
法在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中的差异 |
孟永
刘群
|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
2005 |
3
|
|
4
|
中国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更替 |
魏婷
|
《管理观察》
|
2016 |
1
|
|
5
|
从“礼俗社会”迈向“法理社会”——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
黄薇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9 |
12
|
|
6
|
中国传统伦理政治观及其对现代法理社会的冲击 |
赵鸿雁
孙志友
|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7 |
0 |
|
7
|
教化权力在法理社会的失落 |
高峰
|
《社会学家茶座》
|
2003 |
0 |
|
8
|
法理社会与法治道路 |
丁国强
|
《民主与科学》
|
2012 |
0 |
|
9
|
建构我国的法理社会及其伦理原则 |
谢晖
|
《东北史地》
|
1997 |
1
|
|
10
|
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法哲学立场——从“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之划分谈起 |
熊毅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11
|
社会风险分配失衡的社会资本矫正——以法理型社会资本培育为中心 |
徐钝
|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9
|
|
12
|
论“部分社会”法理 |
郑磊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13
|
社会政策的立法理念、程序和执行——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的演变为例 |
郭伟和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6
|
|
14
|
转型中的乡土中国:礼俗社会到法理型社会——以《乡土中国》为切入点 |
侯明明
|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0 |
|
15
|
社会学法理学视域下的和谐社会发展阶段 |
姜福东
|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16
|
社会学法理学是如何建构起来的——解读庞德《法理学》(第一卷)第一部分 |
苏胜利
|
《研究生法学》
|
2009 |
0 |
|
17
|
从人类理性看法理和谐社会构建 |
廖曜中
|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8
|
庞德社会学法理学对我国法律哲学的建构和发展的意义——以特定时空下的文明为视角 |
江剑峰
吴安新
|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08 |
0 |
|
19
|
庞德论中国法律:社会学法理学思想的一次应用 |
王婧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20
|
解读庞德的《法律史解释》——兼议庞德的社会学法理学思想 |
林珀朱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