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法治国家的治国之法 被引量:1
1
作者 杨亚非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17,共7页
在法治的含义中,最重要的是治国之法自身符合法治精神、原则和要求,即治国之法不能是任意的一种法律,而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因为这是法治的特有要求,是法治得以实现的保障,是实施法律强制的道义基础。从民主和法治的观点... 在法治的含义中,最重要的是治国之法自身符合法治精神、原则和要求,即治国之法不能是任意的一种法律,而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因为这是法治的特有要求,是法治得以实现的保障,是实施法律强制的道义基础。从民主和法治的观点看,治国之法制定得良好与否,最终的权威的评阶主体不应是国家机关、堂权者和特殊人物,而应是构成社会主体部分的公民。公民了解了法律,便使外在的法律规定内化为主体的知识,实现了主体对法律规定的认同,为普遍守法奠定了坚实而广泛的基础。为把法治建设顺利推向前进,在治国之法建设方面,需要继续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国 治国之法 公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国之法符合法治要求吗?——以法的服从状况为镜
2
作者 杨亚非 《行政与法》 2000年第1期26-27,共2页
关键词 治国之法 法治要求 普遍服从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法可否作为治国之法
3
作者 车丕照 《新华月报》 2015年第12期62-63,共2页
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使我们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变得空前紧密,与此同时,在参与国际事务的过程中,我国面临的国际法律问题也在日益增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观察和规划改革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 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使我们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变得空前紧密,与此同时,在参与国际事务的过程中,我国面临的国际法律问题也在日益增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观察和规划改革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这提示我们,解决国际法律问题,应注重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展开。因此,理性看待当前的国际法和国际法治,正确认识国际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作用,积极寻求实现国际法治与国内法治有益互动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法治 治国之法 改革开放 法律问题 国际社会 国际事务 综合运用 国内
原文传递
治国之法中的国际法:中国主张和制度实践 被引量:22
4
作者 古祖雪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7-158,共12页
“依法治国”中的“法”是否包括国际法?或者,国际法是否是治国之法?这是法学界,特别是国际法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也是当前法治中国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对这个问题作出肯定的法理回答和适当的... “依法治国”中的“法”是否包括国际法?或者,国际法是否是治国之法?这是法学界,特别是国际法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也是当前法治中国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对这个问题作出肯定的法理回答和适当的制度安排,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法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法治 法治中国 治国之法 制度安排 实践 主张 依法治国 法治体系
原文传递
论宪法的品格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龙 豆星星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9期45-50,共6页
宪法是法,具有与其它部门法相同的共性;宪法更是根本法,具有自己独有的品格。正是由于其品格独特,宪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宪法的品格体现在宪法不仅是立国之法、治国之法、强国之法,而且是权利之法和权力之法。
关键词 立国之法 治国之法 强国之法 权利之法 权力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韩非之“道”
6
作者 廖海花 《三明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7,共7页
"道"是韩非治国思想中一个带有核心性的理念,在他的治国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韩非所说的"道"取自老子的"道"而又不同于老子的"道"。老子的道有多层含义,而韩非则把道解释为自然世界运动... "道"是韩非治国思想中一个带有核心性的理念,在他的治国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韩非所说的"道"取自老子的"道"而又不同于老子的"道"。老子的道有多层含义,而韩非则把道解释为自然世界运动发展的必然即规律。以此为基础,韩非把道引入人类社会国家治理的图式中,不仅把法理解为治理国家的道,而且还把治臣之术升华为道的高度。认识韩非关于道的理念,对于认识韩非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 自然规律 治国之法 治臣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识人用人之辨析
7
作者 张维虎 《甘肃金融》 1998年第1期47-47,共1页
从古到今,朝朝代代,凡是有建树的人都懂得安邦治国之法,制人用人之道。不论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谋略家、雄辩家、都懂得识人之道、用人之法。用人就要识人,如果不识人,焉能谈用人。 如何识人呢:一是从人际交往中识人。与人相交往,首... 从古到今,朝朝代代,凡是有建树的人都懂得安邦治国之法,制人用人之道。不论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谋略家、雄辩家、都懂得识人之道、用人之法。用人就要识人,如果不识人,焉能谈用人。 如何识人呢:一是从人际交往中识人。与人相交往,首先应明白是什么前提,有什么条件;其次是相交的目的;再次还要知道人的思维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识人用人 人之道 人际交往 人生价值观 人生之路 思想境界 雄辩家 思维能力 治国之法 办理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宪法理论 被引量:13
8
作者 龚祥瑞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6-9,共4页
我们需要党的领导,但宪法毕竟不是党章。宪法序言的精神是和宪政原理相抵触的。宪法是治国之法,治官之法。针对权力的腐化性、侵略性,需要用宪法来约束它、管制它,并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要研究人性中残酷的一面、人间疾苦的一面,以人... 我们需要党的领导,但宪法毕竟不是党章。宪法序言的精神是和宪政原理相抵触的。宪法是治国之法,治官之法。针对权力的腐化性、侵略性,需要用宪法来约束它、管制它,并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要研究人性中残酷的一面、人间疾苦的一面,以人类追求正义的精神不懈地积累、更新如何预防权力被人类弱点所滥用的根源、技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原理 最终目的 社会主义 领导 治国之法 行政权 需要 限制权力 毛泽东思想 宪法序言
原文传递
从政史鉴千字箴言
9
作者 余志华 《中国监察》 2003年第6期57-57,共1页
关键词 箴言 史鉴 师夷长技 稽察特派员 治国之法 民为邦本 尺短寸长 民贵君轻 为政之道 为而不争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军事法的特点
10
作者 郑需凡 《法律学习与研究》 CSSCI 1989年第5期79-80,共2页
军事法有鲜明的特点,古人早有论断。《司马法》上说:"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就是说治军之法与治国之法有很大差异,不可互用。南宋傅嵩在给高宗的奏议中,更进一步说:"军国异容,刑亦殊制"。那么,"军国异容&qu... 军事法有鲜明的特点,古人早有论断。《司马法》上说:"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就是说治军之法与治国之法有很大差异,不可互用。南宋傅嵩在给高宗的奏议中,更进一步说:"军国异容,刑亦殊制"。那么,"军国异容",异在什么地方?"刑亦殊制",殊在哪里?一、保证统治阶级军事目的实现,确保统治者对军权的掌握是军事法的特定使命战争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决定国家、政治集团的命运。军队可以支持政治集团夺取国家的统治,也可以使之灭亡。从早期的国家的统治者起,就深明了这个道理。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为了军事目的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法 军事行动 统治者 政治集团 治国之法 统治阶级 兵法 军队 特点 使命
原文传递
教学参考资料
11
作者 刘波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38-40,共3页
关键词 《基本法》 教学参考 货币危机 系统性金融危机 犯罪率 居留权 治国之法 学会做人 立法会 道德意识
原文传递
文言文阅读
12
作者 欧阳修 《中学生百科(阅读写作)》 2006年第17期6-8,共3页
《纵囚论》欧阳修原文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关键词 欧阳修 君子 唐太宗 信义 纵囚 人情 恩德 文言文阅读 圣人 治国之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