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油源断裂特征与油气差异富集模式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华 欧阳冠宇 +4 位作者 刘晓 刘景东 陈蕾 张芷晴 刘海青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共12页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具有油气富集层系不均的特征,为了揭示断层对油气差异富集的控制作用,通过分析油源断层类型、活动性及输导能力,得到了研究区断-源、断-盖等配置关系,建立了深、浅层油气富集模式。结果表明:南堡凹陷发育Ⅰ、Ⅱ、Ⅲ共...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具有油气富集层系不均的特征,为了揭示断层对油气差异富集的控制作用,通过分析油源断层类型、活动性及输导能力,得到了研究区断-源、断-盖等配置关系,建立了深、浅层油气富集模式。结果表明:南堡凹陷发育Ⅰ、Ⅱ、Ⅲ共3类油源断层,它们分别断穿沙三段、沙一段和东三段烃源岩,各类油源断层的垂向输导能力与其活动速率密切相关,由于3类油源断层的供烃能力依次减小,油气沿Ⅰ类、Ⅱ类、Ⅲ类油源断层向东二段以上层系运移的最小活动速率依次增加;研究区油气在东二段上下层系的差异分布受油源断层活动速率和断层与东二段盖层的配置关系共同控制,断层对盖层的破坏程度控制了油气能否穿过盖层,而是否有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至盖层之上则受控于被油源断层断穿的烃源岩的供烃能力及油源断层的活动强度。综合建立了“断-盖封堵”深层油气富集模式和“断-盖开启”浅层油气富集模式,合理解释了南堡凹陷各构造带油气纵向富集差异的内在原因。研究成果可为同类油藏的勘探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油源断裂 断层活动性 断-盖配置 气富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葡北油田油源断裂分类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2
作者 邓松梅 刘淑芬 王殿举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4-662,共9页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北部断裂对葡北油田油气成藏的作用,基于断层引起的地层变形特征,通过断层地震特征的精细分析,重新划分并研究了葡北油田葡萄花油层油源断裂对该油田葡萄花油层成藏的作用。根据断裂是否连接源岩和目的储层,且在油气成...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北部断裂对葡北油田油气成藏的作用,基于断层引起的地层变形特征,通过断层地震特征的精细分析,重新划分并研究了葡北油田葡萄花油层油源断裂对该油田葡萄花油层成藏的作用。根据断裂是否连接源岩和目的储层,且在油气成藏期断裂是否活动,包括断距相对较大的断裂活动和无明显断距的微弱活动,划分了3种类型的油源断裂:一是沟通青一段源岩和葡萄花油层且断穿至T 06反射层(嫩江组三段底界面)的穿透型油源断裂;二是连接青一段源岩和葡萄花油层,在油气成藏期没有明显活动但引起断层端部发生褶皱变形的断层端部褶皱型油源断裂;三是连接青一段源岩和葡萄花油层在油气成藏期没有明显活动但断层两盘地层存在变形差异特征的断层两盘差异型油源断裂。研究结果表明,油源断裂与葡北油田葡萄花油层油气平面分布吻合程度更高,其中,穿透型油源断裂对油气聚集控制作用最为显著,揭示了油源断裂的活动强度以及油源断裂与断层圈闭的匹配所控制的油气成藏数量对油气富集的差异性的影响,该研究对类似区块油源断裂对油气控制作用分析可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葡北 葡萄花 气分布 断控储层 断层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油源断裂特征及输导能力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段亮 吴碧波 +2 位作者 陈亚兵 刘政 冯琦 《世界石油工业》 2024年第2期33-41,共9页
研究区位于南海西部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文昌A凹陷。为定量评价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文昌A凹陷区带内各油源断裂的输导能力,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结合该区琼海凸起东倾没端油气勘探实践,总结控制该区油源断裂输导能力的3大要素:油源面积、伸... 研究区位于南海西部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文昌A凹陷。为定量评价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文昌A凹陷区带内各油源断裂的输导能力,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结合该区琼海凸起东倾没端油气勘探实践,总结控制该区油源断裂输导能力的3大要素:油源面积、伸展面积和断面产状,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输导能力综合评价方法。通过该方法,定量计算文昌A凹陷24条油源断裂的输导能力。评价结果认为,文昌8区输导能力整体较强,大型油源断裂附近仍有较大潜力;文昌9区和11区整体输导能力偏弱,后期拓展建议在本地深层展开;文昌10区油源断裂输导能力差异最大,与主油源断裂相邻区域是潜力拓展的重要方向。该认识支撑了文昌9区中型油田的高效评价,促进了神狐隆起中型油气田的发现,明确了文昌8区中深层拓展的方向,为文昌A凹陷的领域突破奠定了重要基础。该方法不仅对准确认识区带各油源断裂输导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更可为区带评价和决策部署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珠三坳陷 文昌A凹陷 油源断裂 输导能力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油源断裂控制的不同层位油气运聚空间分布部位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4
作者 许凤鸣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1-469,共9页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受油源断裂控制的不同层位油气运聚空间及分布部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源断裂在下部储层内输导油气有利部位,确定下部盖层油气运聚空间分布部位;通过油源断裂在下部储层内输导油气有利部...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受油源断裂控制的不同层位油气运聚空间及分布部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源断裂在下部储层内输导油气有利部位,确定下部盖层油气运聚空间分布部位;通过油源断裂在下部储层内输导油气有利部位和下部区域性泥岩盖层渗漏部位,确定中部盖层油气运聚空间分布部位;通过油源断裂在下部储层内输导油气有利部位、下部和中部区域性泥岩盖层渗漏部位,确定上部盖层油气运聚空间分布部位;三者组合建立了一套受油源断裂控制的不同层位油气运聚空间分布部位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受港东断裂控制的不同层位油气运聚空间分布部位的预测。结果表明:除西南部端部外,其余部位皆为受港东断裂控制的沙三段源岩—沙一中亚段盖层油气运聚空间分布部位;受港东断裂控制的沙三段源岩—东二段盖层和沙三段源岩—明化镇组盖层油气运聚空间分布部位均在其中部,前者分布范围略大于后者。这些分布部位分别有利于下伏沙三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在港东断裂附近的沙一中亚段、东二段和明化镇组区域性泥岩盖层之下的储层中运聚成藏。该预测方法的预测结果与目前港东断裂附近沙一中亚段、东二段和明化镇组区域性泥岩盖层之下储层中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气运聚空间 分布部位 预测方法 歧口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源断裂转换带裂缝发育及其对油气控制作用——以冀中坳陷文安斜坡议论堡地区沙二段为例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博为 付广 +3 位作者 张居和 胡明 刘峻桥 王浩然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0-381,共12页
在伸展盆地中,油源断裂转换带往往对油气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是油气的有利聚集部位。为了明确油源断裂转换带裂缝发育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本文利用垂直累积断距-距离曲线法厘定了文安斜坡议论堡构造3条油源断裂的转换带并明确了... 在伸展盆地中,油源断裂转换带往往对油气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是油气的有利聚集部位。为了明确油源断裂转换带裂缝发育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本文利用垂直累积断距-距离曲线法厘定了文安斜坡议论堡构造3条油源断裂的转换带并明确了其分布特征;依据岩心、露头资料、实钻资料和叠前三维地震资料对油源断裂转换带伴生裂缝分布进行了预测模拟;总结了油源断裂转换带对裂缝发育的控制作用,以及二者与油气成藏关系。结果表明:在本研究区油源断裂转换带部位富含砂岩的输导层较发育,应力相对油源断裂其他部位较集中,是裂缝密度高值的发育区,为油气聚集提供优势的运移通道和指向,使油气向低势区汇聚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转换带 油源断裂 裂缝 议论堡构造 文安斜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生上储式与上生下储式油源断裂油气输导差异性 被引量:13
6
作者 沙子萱 于丹 付广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15,共7页
为了研究不同生储盖组合的油气分布特征及规律,以下生上储式和上生下储式2个组合样式为例,在剖析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及输导通道的基础上,通过油气分布与油源断裂油气通道特征关系对比,对2种组合样式的油源断裂运移油气特征的差异性进行研... 为了研究不同生储盖组合的油气分布特征及规律,以下生上储式和上生下储式2个组合样式为例,在剖析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及输导通道的基础上,通过油气分布与油源断裂油气通道特征关系对比,对2种组合样式的油源断裂运移油气特征的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油气输导差异性特征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油气输导平面分布范围的差异性。下生上储式油源断裂排烃区内方可向上输导油气;而上生下储式油源断裂,只能在烃源岩超压值大于断裂向下输导油气所需的最小超压值的区域内,方可向下输导油气。②输导油气终止处和最大距离的差异性。下生上储式油源断裂向上输导油气终止处为封闭型区域性盖层处,封闭型区域性盖层底面至烃源岩顶面之间距离,为油源断裂向下输导油气的最大距离;而上生下储式油源断裂向下输导油气终止处应为输导动力与阻力相等处,该处至烃源岩底面之间距离为油源断裂向下输导油气的最大距离。③输导油气侧向分层运移砂体层位的差异性。下生上储式油源断裂输导油气侧向分层运移砂体层位是封闭性区域性盖层之下高砂地比的地层砂体;而上生下储式油源断裂向下输导油气侧向分层运移砂体层位是其向下输导油气终止处之上的所有砂体。研究成果可对不同生储盖组合的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储盖组合 下生上储式 上生下储式 油源断裂 输导 特征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间有效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4
7
作者 付广 陈雪晴 +1 位作者 邓玮 胡欣蕾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15,共7页
为了研究油源断裂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在油源断裂厘定、输导期和源岩生排烃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期与源岩生排烃高峰期之差和源岩生排烃高峰期与其开始生排烃期或停止生排烃期之差比值的大小,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输... 为了研究油源断裂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在油源断裂厘定、输导期和源岩生排烃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期与源岩生排烃高峰期之差和源岩生排烃高峰期与其开始生排烃期或停止生排烃期之差比值的大小,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间有效性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油源断裂输导天然气时间有效性的研究中。结果表明: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储层在青山口组—姚家组沉积时期,油源断裂输导天然气时间有效性评价等级为好,最有利于天然气运聚成藏;嫩江组沉积末期,油源断裂输导天然气时间有效性评价等级为较好,较有利于天然气运聚成藏;明水组沉积末期,油源断裂输导天然气时间有效性评价等级为中等,不利于天然气运聚成藏;火石岭组—营城组沉积时期和古近系沉积末期,油源断裂输导天然气时间有效性评价等级均为差,均无天然气运聚成藏。该结果与目前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储层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揭示的天然气成藏时期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研究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间有效性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输导期 生排烃高峰期 时间有效性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定量评价与油气聚集——以南堡凹陷东一段为例 被引量:34
8
作者 付广 周亮 安立刚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4期8-12,共5页
为了研究南堡凹陷东一段油气成藏规律,在输导油气机理和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所建立的断裂输导油气能力评价方法,对其油源断裂分布及输导油气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有大量的油源断裂,在柳赞、高尚堡、老爷... 为了研究南堡凹陷东一段油气成藏规律,在输导油气机理和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所建立的断裂输导油气能力评价方法,对其油源断裂分布及输导油气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有大量的油源断裂,在柳赞、高尚堡、老爷庙、南堡1号、南堡2号及其以东地区、南堡4号及其以南地区、南堡5号以东地区,油源断裂输导油气的能力相对较强,这有利于下伏沙三段或沙一段—东三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在上覆东一段中聚集成藏。目前,在这些地区的东一段找到了大量油气,证明了使用该方法来研究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输导能力 定量评价 气聚集 东一段 南堡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通道演化形式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付广 沙子萱 +2 位作者 王宏伟 姜文亚 董雄英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7-138,共12页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不同时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通道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伴生裂缝可能发育部位和地层脆性发育部位,识别其活动期输导油气通道。通过断裂填充物泥质含量和填充...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不同时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通道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伴生裂缝可能发育部位和地层脆性发育部位,识别其活动期输导油气通道。通过断裂填充物泥质含量和填充物输导油气所需的最小泥质含量,识别其停止活动后输导油气通道,二者结合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通道演化形式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馅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旧州断裂在沙三中-下亚段内输导油气通道演化形式的研究中,结果表明:旧州断裂在沙三中-下亚段内共发育4种输导通道演化形式,其中一直输导通道演化形式仅分布在F;断裂东部局部和F;断裂的东部端部;先输导后不输导通道演化形式主要分布在F;断裂西部、F;断裂中西部及东部和F;断裂处;先不输导后输导通道演化形式主要分布在除东部局部的F;断裂、F;断裂的中东部;一直不输导通道演化形式主要分布在F;断裂中部、F;断裂和F;断裂交界处及F;断裂东部。一直输导和先输导后不输导通道演化形式分布处或附近应是沙三中-下亚段油气成藏的有利部位,与目前旧州断裂附近沙三中-下亚段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研究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通道演化形式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输导通道 演化形式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震资料预测油源断裂有利输导油气部位 被引量:17
10
作者 付广 王浩然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1-168,共8页
油源断裂有利输导油气部位是指大量油气沿油源断裂向上运移的部位,主要受断裂不同部位活动特征、断面形态和砂体及裂缝发育特征的影响,能否准确地预测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是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油气勘探的关键。为此... 油源断裂有利输导油气部位是指大量油气沿油源断裂向上运移的部位,主要受断裂不同部位活动特征、断面形态和砂体及裂缝发育特征的影响,能否准确地预测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是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油气勘探的关键。为此,在油源断裂有利输导油气部位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地震资料确定了断裂的"凸面脊"和转换带发育部位,定量预测了断裂不同部位的活动速率,并通过"凸面脊"、转换带和活动速率三者叠合,建立了一套利用地震资料预测油源断裂有利输导油气部位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旧州断裂的6条分支断裂的有利输导油气部位的预测结果表明:在分支断裂F1和F2上共发育4处有利输导油气部位,有利于下伏沙四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在沙三中下亚段运聚成藏,与已发现油气的成藏规律相符,说明利用文中方法预测油源断裂有利输导油气部位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 油源断裂 有利部位 输导 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源断裂油气富集有利部位的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付广 王浩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9-76,共8页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油气富集有利部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输导油气的有利部位、砂体相对发育部位和伴生微幅度鼻状构造发育部位,将三者叠合建立了一套预测油源断...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油气富集有利部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输导油气的有利部位、砂体相对发育部位和伴生微幅度鼻状构造发育部位,将三者叠合建立了一套预测油源断裂油气富集有利部位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旧州断裂6条分支断裂油气富集有利部位的预测中。结果表明:旧州断裂6条分支断裂发育4处油气富集有利部位,其中F_1和F_2断裂各发育2处油气富集有利部位, F_3、F_4、F_5、F_6断裂不发育油气富集有利部位, F_1和F_2断裂发育的4处油气富集有利部位有利于油气在沙三段中下亚段大规模聚集成藏,与目前旧州断裂附近沙三段中下亚段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气富集 有利部位 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源断裂油气成藏期优势通道输导能力综合评判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袁红旗 魏鸣禄 于英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94-703,共10页
本文通过油气成藏期油源断裂不同部位古活动速率相对大小分布,确定其油气输导的优势通道。并基于优势输导通道的断裂古活动速率、古倾角、目的层古埋深和源岩古剩余地层压力等指标,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在油气成藏期优势通道输导能力的综... 本文通过油气成藏期油源断裂不同部位古活动速率相对大小分布,确定其油气输导的优势通道。并基于优势输导通道的断裂古活动速率、古倾角、目的层古埋深和源岩古剩余地层压力等指标,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在油气成藏期优势通道输导能力的综合评判方法。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廊固凹陷为靶区,对大柳泉区块旧州油源断裂带在成藏期沙三中下亚段内的优势通道进行了厘定和油气输导能力综合评判。评判结果表明:旧州油源断裂6条分支断裂油气成藏期--沙二段沉积时期发育了10个优势通道,其油气输导能力以F1和F2分支断裂的6个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相对较强,有利于油气运移,F3、F4、F5和F6分支断裂发育4个优势通道,其输导油气能力相对较弱,不利于油气运移。此评判结果与目前旧州断裂带附近沙三中下亚段内的油气分布现状相吻合,表明用此方法进行油源断裂成藏期优势通道的输导能力综合评判是可行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成藏期 油源断裂 优势通道 输导气能力 综合评判方法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中浅层油源断裂与其他成藏要素的空间配置及控藏作用 被引量:12
13
作者 付广 李鑫 刘峻桥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1-8,共8页
为研究南堡凹陷中浅层油气成藏规律,在油源断裂及其他成藏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基础上,采用叠合分析方法,对中浅层油源断裂与其他成藏要素空间配置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南堡凹陷中浅层是由油源断裂沟通的下生上... 为研究南堡凹陷中浅层油气成藏规律,在油源断裂及其他成藏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基础上,采用叠合分析方法,对中浅层油源断裂与其他成藏要素空间配置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南堡凹陷中浅层是由油源断裂沟通的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油源断裂与其他成藏要素空间配置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①断层和油源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成藏平面范围;②断层与盖层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成藏的深度范围;③断层与砂体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成藏的层位;④断层与圈闭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成藏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盖层 砂体 圈闭 空间配置 控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源断裂输导和遮挡配置油气成藏有利部位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付广 韩旭 梁木桂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11-419,共9页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油源断裂附近油气成藏规律,在油源断裂输导和遮挡配置油气运聚机制及有利部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伴生裂缝发育部位和储集油气砂体分布区,确定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通过确定油源断裂侧向封...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油源断裂附近油气成藏规律,在油源断裂输导和遮挡配置油气运聚机制及有利部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伴生裂缝发育部位和储集油气砂体分布区,确定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通过确定油源断裂侧向封油气部位和储集砂体分布区,确定油源断裂遮挡油气有利部位,二者结合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输导和遮挡配置油气成藏有利部位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板桥断裂在始新统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沙一下亚段)内输导和遮挡配置油气成藏有利部位的预测中,结果表明:板桥断裂在沙一下亚段内输导和遮挡配置油气成藏有利部位主要分布在其东北中部,少量分布在西南东部,有利于下伏始新统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源岩生成油气在沙一下亚段内运聚成藏,与目前板桥断裂附近沙一下亚段内已发现油气主要分布在其东北中部,少量分布在西南东部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油源断裂输导和遮挡配置油气成藏有利部位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输导和遮挡配置 气成藏 有利部位 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演化阶段的确定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春波 张亚雄 +1 位作者 于英华 袁红旗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66-1074,共9页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处油气富集规律,在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条件及其演化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油源断裂活动时期和源内、源外油气中转站形成时期,确定了油源断裂输导源内和源外中转站油气时期,建立了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演化阶段的确...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处油气富集规律,在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条件及其演化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油源断裂活动时期和源内、源外油气中转站形成时期,确定了油源断裂输导源内和源外中转站油气时期,建立了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演化阶段的确定方法,并利用其确定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南大港断裂向沙一下亚段输导油气演化阶段。结果表明:南大港断裂向沙一下亚段输导沙三段源内中转站油气阶段从馆陶组沉积开始至明化镇组沉积中期,输导沙三段源内外中转站油气阶段从明化镇组沉积中期至结束;经历了2个演化阶段,输导油气时期相对较长,有利于来自下伏沙三段源岩的油气在沙一下亚段内大规模聚集成藏。根据本文方法确定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演化阶段,能合理解释目前南大港断裂处沙一下亚段油气最富集的现象。此方法适用于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演化阶段的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输导 演化阶段 歧口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源断裂伴生圈闭形成时期厘定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焕来 陈岩 +2 位作者 王卫学 付广 宫江萍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0-37,共8页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伴生圈闭形成机制及形成时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地质时期油源断裂的断距-位移曲线反映出来的断裂开始形成时期和分段生长连接时期,确定油源断裂伴生圈闭形态开始形成的时期;...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伴生圈闭形成机制及形成时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地质时期油源断裂的断距-位移曲线反映出来的断裂开始形成时期和分段生长连接时期,确定油源断裂伴生圈闭形态开始形成的时期;通过分析油源断裂断层岩的排替压力与时间变化关系和储层排替压力与时间变化关系,确定油源断裂侧向封闭开始形成时期,二者叠合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伴生圈闭形成时期厘定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大张坨断裂在沙一下亚段内伴生圈闭形成时期的厘定中。结果表明:大张坨断裂在沙一下亚段内伴生圈闭形成时期为2.35 Ma,虽晚于沙三段烃源岩大量排出油气时期,但仍可以捕获沙三段烃源岩排出的大量油气,较有利于下伏沙三段烃源岩排出的油气在大张坨断裂附近沙一下亚段内聚集成藏,与目前大张坨断裂附近沙一下亚段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厘定油源断裂伴生圈闭形成时期是可行的。研究结果对认识油气分布及油气勘探的深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伴生圈闭 形成时期 厘定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期厘定方法的改进及其应用--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南大港断裂为例 被引量:9
17
作者 付广 李佳静 于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81-1488,共8页
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期对于准确认识油源断裂在油气成藏中的贡献至关重要。以往其厘定要么是仅仅依据油源断裂活动时期,要么是把油源断裂活动时期与烃源岩排烃时期相结合,所得结果往往难以反映地下的实际情况。为此在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机... 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期对于准确认识油源断裂在油气成藏中的贡献至关重要。以往其厘定要么是仅仅依据油源断裂活动时期,要么是把油源断裂活动时期与烃源岩排烃时期相结合,所得结果往往难以反映地下的实际情况。为此在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对以往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通过确定油源断裂活动时期与烃源岩内、外油气聚集时期的叠合时间来厘定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期的方法,并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南大港断裂为例对改进前、后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利用改进后方法厘定出的南大港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期为新近系明化镇组沉积时期,明显短于利用改进前方法厘定出的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与改进前方法相比,改进后方法给出的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期可更合理地解释南大港断裂附近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目前已发现的油气分布,因而更符合地下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生上储式 输导气时期 油源断裂 南大港断裂 歧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源断裂活动期输导油气有利部位预测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7
18
作者 付广 梁木桂 李健如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2-50,共9页
为了更加准确地预测油源断裂活动期输导油气有利部位,基于油源断裂活动期输导油气机制及有利部位研究,通过确定断裂活动强度相对较大部位和被断裂错断地层脆性岩石发育部位,二者叠合改进以往只考虑断裂活动强度的油源断裂活动期输导油... 为了更加准确地预测油源断裂活动期输导油气有利部位,基于油源断裂活动期输导油气机制及有利部位研究,通过确定断裂活动强度相对较大部位和被断裂错断地层脆性岩石发育部位,二者叠合改进以往只考虑断裂活动强度的油源断裂活动期输导油气有利部位预测方法,并将改进前后方法分别应用于冀中坳陷大柳泉地区旧州4条分支断裂,预测其活动期在沙三中下亚段内输导油气有利部位。结果表明:改进后方法预测得到的旧州4条分支断裂活动期在沙三中下亚段内输导油气有利部位主要分布在F1断裂北部局部、F7断裂南部、F8断裂中南部和北部以及F9断裂,明显小于改进前方法预测得到的主要分布在F1断裂北部、F7断裂南部和中北部、除南部局部外的F8断裂和F9断裂;改进后方法预测结果与旧州4条分支断裂附近沙三中下亚段油气分布之间吻合关系明显好于改进前方法,改进后方法预测得到的油源断裂活动期输导油气有利部位更符合地下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活动期 输导 有利部位 改进前预测方法 改进后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主要源储配置油源断裂厘定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付广 于桐 梁木桂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09-918,共10页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三种主要源储配置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气运聚机制及油源断裂类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别叠合储层内输导断裂和源岩排烃分布区,储层内输导断裂、源岩排烃分布区和分隔层渗漏区,以及储层内输导断裂和油气倒灌运移源岩分布...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三种主要源储配置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气运聚机制及油源断裂类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别叠合储层内输导断裂和源岩排烃分布区,储层内输导断裂、源岩排烃分布区和分隔层渗漏区,以及储层内输导断裂和油气倒灌运移源岩分布区,建立了一套厘定下源上储紧邻配置、下源上储分隔配置和上源下储紧邻配置油源断裂的方法,并将其分别应用于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板桥地区沙一下亚段、东三段和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油源断裂的厘定。结果表明:板桥地区沙三段源岩与沙一下亚段储层为下源上储紧邻配置,油源断裂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东南部边部地区,少量分布在中部局部地区;沙三段源岩与东三段储层被沙一中亚段泥岩盖层分隔,属于下源上储分隔配置,油源断裂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少量分布在东北部地区。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与扶余油层为上源下储紧邻配置,油源断裂除东北边部和东南边部局部地区外,在整个凹陷均有分布。三种主要源储配置油源断裂处或附近有利于油气成藏,与目前板桥地区沙一下亚段、东三段和三肇凹陷扶余油层已发现油气均主要分布在油源断裂处或附近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厘定三种主要源储配置油源断裂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配置 油源断裂 厘定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源断裂向上输导油气最大距离分布部位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付广 谢继红 梁木桂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42-1254,共13页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处不同层位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向上输导油气最大距离及其分布部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源岩排烃分布区和输导断裂输导部位,确定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部位;通过区域性泥岩盖层古断接厚度与断裂在区域性泥岩盖层...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处不同层位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向上输导油气最大距离及其分布部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源岩排烃分布区和输导断裂输导部位,确定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部位;通过区域性泥岩盖层古断接厚度与断裂在区域性泥岩盖层内分段生长上下连接所需的最大断接厚度,确定穿过和距源最近区域性泥岩盖层不封闭和封闭部位,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向上输导油气最大距离分布部位的预测方法,并利用其预测了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港东断裂向上输导沙三段源岩生成油气最大距离分布部位。结果表明:港东断裂向上输导沙三段源岩生成油气最大距离为沙一中亚段区域性泥岩盖层,主要分布在其东部和西部;港东断裂向上输导沙三段源岩生成油气最大距离为东二段区域性泥岩盖层,主要分布在其中西部局部;港东断裂向上输导沙三段源岩生成油气最大距离为明化镇组区域性泥岩盖层,主要分布在其中东部,分别为下伏沙三段源岩生成油气向沙一下亚段、东三段和馆陶组的运聚空间,与港东断裂处沙一下亚段、东三段和馆陶组目前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油源断裂向上输导油气最大距离分布部位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向上输导 最大距离 分布部位 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