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一个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 被引量:76
1
作者 孙龙德 李曰俊 +1 位作者 江同文 杨海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02-620,共19页
塔中低凸起是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上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多年的勘探开发实践表明,该地区具有多个产层,多种油气藏类型,多期油气充注;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垂向上复合叠置,横向连片成带,共同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塔中低凸起是继... 塔中低凸起是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上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多年的勘探开发实践表明,该地区具有多个产层,多种油气藏类型,多期油气充注;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垂向上复合叠置,横向连片成带,共同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塔中低凸起是继轮南低凸起之后,塔里木盆地又一个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本文在概述区域构造的基础上,从烃源岩与油气充注、储盖类型与组合、油气输导系统、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等方面论述了该复式油气聚集区的重要特点,分析了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塔中复式油气聚集区证明:在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和研究实践中总结出来,并已经在中国东部和南部含油气盆地得到成功应用的复式油气聚集区的理论,对我国西部挤压型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低凸起 复式油气聚集区 挤压型含油气盆地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新疆塔里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性地层型油气聚集区带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27
2
作者 李建忠 赵文智 +2 位作者 胡素云 杨涛 董大忠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19,共6页
岩性地层型油气聚集区带是指一组受岩相、岩性或地层变化影响而形成的成藏组合,控制了具有相似地质背景和成因类型的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岩性地层型油气聚集区带以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主要勘探对象,具有明确的勘探目的层系,对描... 岩性地层型油气聚集区带是指一组受岩相、岩性或地层变化影响而形成的成藏组合,控制了具有相似地质背景和成因类型的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岩性地层型油气聚集区带以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主要勘探对象,具有明确的勘探目的层系,对描述手段的要求更高。根据成因主控因素,将岩性地层型油气聚集区带划分为岩性变化带和地层变化带两大类,并进一步按照沉积相类型和地层接触关系划分为前缘带、近岸扇体、河道、超覆带、不整合带5种主要的区带类型。对不同类型区带的基本特征和控藏规律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地层型油气聚集区 岩性地层油气 前缘带 近岸扇体 河道 超覆带 不整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流体包裹体计算流体势并预测油气聚集区带 被引量:4
3
作者 逄建东 柳忠泉 +2 位作者 吕新彪 项希勇 刘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3年第3期42-43,52,共3页
含烃流体流体势预测油气聚集区带在油气勘探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一般利用压力资料或从地震资料中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流体势计算。本次工作中采用流体包裹体分析资料来进行流体势计算,从而预测出临清坳陷德南洼陷油气聚集有利区带。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计算 流体势 预测 油气聚集区 油气运势 地层古高程 德南洼陷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油气聚集区带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孙长青 赵克斌 陈昕华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6-48,共3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存在明显的、东西方向的地球化学异常区带,异常区带有异常范围大、强度高和分布有序等特征,是地下油气信息的反映。从化探烃类指标浓度变化、比值特征和三维荧光图谱特征等方面对异常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本区的构造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存在明显的、东西方向的地球化学异常区带,异常区带有异常范围大、强度高和分布有序等特征,是地下油气信息的反映。从化探烃类指标浓度变化、比值特征和三维荧光图谱特征等方面对异常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本区的构造特征和石油地质条件对异常的形成进行了分析,证实了化探异常的形成与盆地中部的大型东西向构造带和东西向气聚集区具有密切的关系,对天然气的勘探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聚集区 地球化学特征 烃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相盆地油气藏类型及复式油气聚集区油气藏序列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文昭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14,共14页
本文论述了中国陆相断陷—坳陷盆地油气藏形成的地质基础;从储油圈闭的成因出发,结合油气藏形态,把陆相盆地的油气藏划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岩性油气藏和特殊类型油气藏3大类8亚类20种类型。 断陷盆地中的油气田,往往在同一构造背景上... 本文论述了中国陆相断陷—坳陷盆地油气藏形成的地质基础;从储油圈闭的成因出发,结合油气藏形态,把陆相盆地的油气藏划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岩性油气藏和特殊类型油气藏3大类8亚类20种类型。 断陷盆地中的油气田,往往在同一构造背景上由几十个至几百个独立的油气藏在不同层位迭加组合而成。这些油气藏的个体形态大小不同,成因各异,具有多油气藏类型,多储集类型,多压力系统和流体性质,分隔性强,差异性大,常成区(带)分布,称之为复式油气聚集区(带)。 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围绕生油凹陷呈环形展布,自外至内分为边缘凸起油气聚集区(带)、斜坡油气聚集区(带)、凹中背斜型油气聚集区(带),凹内地层岩性油气聚集区(带)。这些不同类型的油气聚集区(带)的油气藏,形成条件和油气藏序列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 类型 陆相盆地 油气聚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类比法在荆州油气聚集区油气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郭丽彬 杨丽 宋阳 《江汉石油科技》 2005年第3期7-9,共3页
根据油气资源预测类比法建立标准区的原则,选择了勘探程度较高、含油层系相同的潜江凹陷拖市油气聚集区作为评价荆州油气聚集区的类比标准区。在27项成油气地质参数中优选出21项参数作为评价标准。采用目前国际石油公司通用的地质类比... 根据油气资源预测类比法建立标准区的原则,选择了勘探程度较高、含油层系相同的潜江凹陷拖市油气聚集区作为评价荆州油气聚集区的类比标准区。在27项成油气地质参数中优选出21项参数作为评价标准。采用目前国际石油公司通用的地质类比法首次对江陵凹陷荆州油气聚集区进行了油气资源预测。预测结果显示,荆州油气聚集区仍是江汉盆地今后增储挖潜扩大储量规模的重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法 油气资源评价 标准 油气聚集 油气远景 油气聚集区 地质类比法 荆州 油气资源预测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统计法在钟潭油气聚集区资源评价的应用
7
作者 罗书行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8年第6期6-9,共4页
应用油藏规模序列法和广义帕莱托两种统计方法,通过对评价区内已发现油藏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概率分布模型进而预测潜江凹陷钟潭油气聚集区油气藏总资源量、油气藏个数以及剩余资源量。结果表明钟潭油气聚集区潜江组预测总资源量5 279... 应用油藏规模序列法和广义帕莱托两种统计方法,通过对评价区内已发现油藏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概率分布模型进而预测潜江凹陷钟潭油气聚集区油气藏总资源量、油气藏个数以及剩余资源量。结果表明钟潭油气聚集区潜江组预测总资源量5 279×10~4 t,剩余1 947×10~4 t,剩余待发现油气藏以小于100×10~4 t为主,但仍有一定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潭油气聚集区 统计法 规模序列资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法能帮助确定油气聚集区
8
作者 Fons,L 连军利 《石油勘探开发情报》 1999年第6期6-10,共5页
关键词 温度法 油气聚集区 钻井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中新世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及油气有利聚集区预测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翠荣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73-76,共4页
根据前人对东海西湖凹陷的地质研究成果和实际资料 ,运用地质动力学的基本观点 ,从西湖凹陷构造形变特征分析入手 ,探讨了西湖凹陷古构造应力场的边界条件和古应力的作用方式 ,用古构造图和岩石力学参数描述其地质模型 ,采用弹性力学模... 根据前人对东海西湖凹陷的地质研究成果和实际资料 ,运用地质动力学的基本观点 ,从西湖凹陷构造形变特征分析入手 ,探讨了西湖凹陷古构造应力场的边界条件和古应力的作用方式 ,用古构造图和岩石力学参数描述其地质模型 ,采用弹性力学模型 ,运用平面应力有限元数学方法选取适当的力学参数 ,对中新世的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并据其结果对西湖凹陷的油气有利聚集区作出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西湖凹陷 中新世 构造应力场 数值模拟 预测 油气聚集区 平面应力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松南低凸起油气复式聚集条件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10
10
作者 郭明刚 曾小宇 +5 位作者 江汝锋 朱继田 孙志鹏 毛雪莲 满晓 何小胡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7年第4期577-587,共11页
文章利用钻井、测井、地化以及地震资料,分析研究了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松南低凸起的油气成藏条件。松南低凸起位于中央坳陷带5大(潜在)富生烃凹陷包围中,烃源充足。中新世早期三亚组大型海底扇、中新世早期—渐新世晚期陵水组生... 文章利用钻井、测井、地化以及地震资料,分析研究了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松南低凸起的油气成藏条件。松南低凸起位于中央坳陷带5大(潜在)富生烃凹陷包围中,烃源充足。中新世早期三亚组大型海底扇、中新世早期—渐新世晚期陵水组生物礁、渐新世早期崖城组扇三角洲—滨海相沉积、前古近系古潜山风化壳等多类型储层发育。生烃凹陷深部沟源断裂、崖城组大型疏导砂体和多条古构造脊构成了本地区主要的垂向+侧向输导体系。多层系多类型大中型构造、构造+岩性圈闭发育。研究表明,多成藏要素的耦合促使松南低凸起成为深水区的独有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其成藏模式为它源-侧向-复式成藏,主要成藏组合是三亚组海底扇、三亚组—陵水组生物礁、前古近系古潜山,成藏主控因素为储层与运移。此结论可为南海北部深水区进一步的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深水区 松南低凸起 生物礁 古潜山 复式油气聚集区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反转构造定量运动学过程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9
11
作者 杨风丽 王敏雪 +2 位作者 庄建建 吴哲 吴满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6-601,共6页
基于较密集分布的2D地震资料和少量钻井资料,利用平衡剖面模拟方法对发育在西湖凹陷的反转构造进行了定量运动学过程和参数的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西湖凹陷自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2次挤压反转构造作用,分别发生在早中新世的龙井组沉积... 基于较密集分布的2D地震资料和少量钻井资料,利用平衡剖面模拟方法对发育在西湖凹陷的反转构造进行了定量运动学过程和参数的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西湖凹陷自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2次挤压反转构造作用,分别发生在早中新世的龙井组沉积时期(距今23.3~16.3Ma)和晚中新世的柳浪组沉积时期(距今10.4~5.2Ma),造成了盆地北西—南东方向分别缩短0.61km和1.69km。其中主要的反转作用发育在柳浪组沉积时期,不但使中生代以来的地层全部卷入其中,形成了中央反转构造带,而且还造成了盆地北部和南部平均约911.6m和226.7m厚的地层剥蚀、以及1.46%和1.18%的盆地缩短率,北部反转强度明显大于南部。在中央反转构造带的南部区域,由于反转作用强化了部分背斜,形成了较理想的圈闭构造,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盆地重要的油气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盆地 西湖凹陷 柳浪组 反转构造 地层剥蚀厚度 油气聚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褶、膝褶带、共轭膝褶带——一种可能的新型油气构造样式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波 李生福 +2 位作者 张进江 郑亚东 张仲培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39,71,共9页
受控于最大有效力矩准则的共轭膝褶带,是各向异性岩石中较为常见的构造变形样式,依据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资料及勘探实践成果,结合膝褶带几何学、形成机制以及地球物理资料解释成果等综合分析认为,大型膝褶带和共轭膝褶带可能被误解... 受控于最大有效力矩准则的共轭膝褶带,是各向异性岩石中较为常见的构造变形样式,依据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资料及勘探实践成果,结合膝褶带几何学、形成机制以及地球物理资料解释成果等综合分析认为,大型膝褶带和共轭膝褶带可能被误解释为"两断夹一隆"的构造形态,原先一些构造样式被解释为高角度逆冲断层的地方更可能是膝褶的枢纽带。研究结果认为,膝褶带具备形成油气构造圈闭的物质条件,可形成有利油气聚集区;膝褶带和共扼膝褶带作为非主造山期构造在油气勘探和构造解释上应引起石油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重视;结合野外地质构造观测,利用地球物理资料准确识别和区分膝褶带构造与断裂构造是寻找油气构造圈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褶 膝褶带 共扼膝褶带 褶皱 最大有效力矩 油气构造 构造圈闭 油气聚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序地层格架下的含油气系统研究——开鲁盆地龙湾筒凹陷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 被引量:6
13
作者 许晓宏 瞿辉 +3 位作者 潘继平 李真济 肖乾华 李金有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9,共6页
结合地震、岩心、测井等资料 ,建立了开鲁盆地龙湾筒凹陷下白垩统等时层序地层格架 ;研究预测了各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体系的分布。在此基础上采用含油气系统理论对该地区的油气成因、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 ,认为该凹陷下白垩统仅有一个含... 结合地震、岩心、测井等资料 ,建立了开鲁盆地龙湾筒凹陷下白垩统等时层序地层格架 ;研究预测了各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体系的分布。在此基础上采用含油气系统理论对该地区的油气成因、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 ,认为该凹陷下白垩统仅有一个含油气系统 ;并从层序地层学的角度剖析了该含油气系统的主力烃源岩是层序 2 (对应九佛堂组下部 )的泥岩 ,而非一般认为的整个九佛堂组 ,较好地解释了原九佛堂组上、下烃源岩在成熟度演化上的差异。此外 ,通过对含油气系统各要素的分析 ,评价了该区勘探潜力及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油气系统 下白垩统 油气聚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分形理论评价齐家古潜山裂缝性油气藏的油气富集性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国禄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5-16,19,共3页
应用分形理论对欢喜岭油田齐家古潜山圈闭裂缝发育程度进行研究 ,以确定有利的油气聚集区。研究结果认为 :2号和 3号圈闭裂缝最发育 ,是齐家古潜山的最有利油气聚集区 ;应用分形理论对裂缝性潜山油藏各圈闭的裂缝发育程度可以进行定量... 应用分形理论对欢喜岭油田齐家古潜山圈闭裂缝发育程度进行研究 ,以确定有利的油气聚集区。研究结果认为 :2号和 3号圈闭裂缝最发育 ,是齐家古潜山的最有利油气聚集区 ;应用分形理论对裂缝性潜山油藏各圈闭的裂缝发育程度可以进行定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理论 评价 油气富集性 古潜山 裂缝性油气 油气聚集区 分数维 欢喜岭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复式油气成藏特征及富集规律 被引量:19
15
作者 陈维涛 杜家元 +1 位作者 施和生 何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4-199,208,共7页
针对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油气勘探面临的4大问题,深入开展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分析惠西南地区复式油气藏勘探潜力和勘探方向。惠西南地区具有由基底构造层、断陷构造层和坳陷构造层组成的复式地层结构,紧邻发育多个富生烃... 针对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油气勘探面临的4大问题,深入开展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分析惠西南地区复式油气藏勘探潜力和勘探方向。惠西南地区具有由基底构造层、断陷构造层和坳陷构造层组成的复式地层结构,紧邻发育多个富生烃洼陷的惠西半地堑,具有由断裂体系、砂岩层和层序界面"三元耦合"构成的复式油气输导体系,油气富集主要受富烃洼陷周缘控洼边界断裂、长期继承性古隆起和古构造脊3种构造带所控制,形成了"多层系纵向叠置、多圈闭平面连片、多类型圈闭复合"的复式油气藏。根据控制油气富集的3种构造带类型,惠西南地区可划分为3类共7个复式油气聚集带,从而构成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复式油气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油气聚集区/带 惠西南地区 珠江口盆地 成藏特征 富集规律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邑洼陷圈闭类型及成因研究
16
作者 段双国 高志卫 王顺华 《山东地质》 2003年第C00期56-61,共6页
临邑洼陷是一个含油气层系较多,结构复杂的复式油气聚集区。本文重点介绍了临邑洼陷圈闭的类型及其成因,从圈闭角度对临邑洼陷油气藏的形成进行了概述,对临邑洼陷下步的勘探工作方向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临邑 洼陷 圈闭 复式油气聚集区 构造圈闭 地层圈闭 复合圈闭 断层 潜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断块油田的滚动勘探开发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文昭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1986年第3期1-6,共6页
本文回顾了断陷盆地复杂断块油田的勘探历程和认识的转变过程。复式油气呆集带的理论和滚动勘探开发技术是在断陷盆地勘探中经过长期孕育诞生的“双胞胎”。 对复杂断块油田进行滚动勘探开发,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含油层系... 本文回顾了断陷盆地复杂断块油田的勘探历程和认识的转变过程。复式油气呆集带的理论和滚动勘探开发技术是在断陷盆地勘探中经过长期孕育诞生的“双胞胎”。 对复杂断块油田进行滚动勘探开发,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含油层系多,油层厚;(2)断块破碎而且油藏类型复杂;(3)已经做过地震精查并具有明显的构造及地层油藏背洗(4)预测能叠合连片含油,叠合连片部分预测达到70%以上。 在发现井取得工业油气流后,复杂断块油田滚动勘探开发最优化的程序应为:(1)精细地震详查,(2)评价性详探;(3)详探与开发相结合,(4)持续滚动勘探开发。每个阶段都有其主要任务与做法。复合型断块油田的类型多种多样,在勘探方法上要区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块油田 滚动勘探开发 断陷盆地 地堑盆地 油藏类型 油气聚集区 含油层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长垣西部地区扶余油层成藏规律及潜力预测
18
作者 杨玉兰 曾巍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3年第7期141-142,共2页
本文从长垣西部地区扶余油层沉积体系、沉积特征研究入手,通过沉积(微)相精细研究,预测了砂岩发育有利区;结合构造发育史研究,论述了扶余油层成藏规律。其中古构造的发育对扶杨油层的诱导较为明显,但T2断裂是成藏的关键因素。在T2断裂... 本文从长垣西部地区扶余油层沉积体系、沉积特征研究入手,通过沉积(微)相精细研究,预测了砂岩发育有利区;结合构造发育史研究,论述了扶余油层成藏规律。其中古构造的发育对扶杨油层的诱导较为明显,但T2断裂是成藏的关键因素。在T2断裂集中的部位,是油气显示富集的部位,而断裂同时断穿扶杨油层与中部含油组合时,则青一段生成的油气优先向上聚集。另外储层的物性制约了局部油水分布。在此研究基础上对长垣西部地区扶余油层有利油气聚集区进行了整体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发育有利区 T2断裂 储层物性 有利油气聚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覆油藏勘探技术
19
作者 张爱莉 赵颖 马延峰 《今日科苑》 2008年第20期68-68,共1页
前言 滨南油区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的西北部,包括郑家油田、王庄油田、利津油田、滨南油田、单家寺油田、尚店油田、平方王油田、平南油田、林樊家油田等九个油田,是一个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经过近四十年的勘探开发,探井平均密度高... 前言 滨南油区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的西北部,包括郑家油田、王庄油田、利津油田、滨南油田、单家寺油田、尚店油田、平方王油田、平南油田、林樊家油田等九个油田,是一个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经过近四十年的勘探开发,探井平均密度高达0.67口/km2,属较高成熟探区。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构造型油藏发现的几率越来越小,隐蔽性油藏比例明显增加,优质资源接替的矛盾日益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性油藏 勘探技术 王庄油田 超覆 勘探开发 单家寺油田 林樊家油田 油气聚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面河油田薄层滩坝砂稠油油藏开发技术浅析
20
作者 朱守力 《内江科技》 2016年第9期53-53,共1页
八面河油田沙四段滩坝砂油藏分布范围广,储量规模大,以薄互层为主,储层物性较差且属于稠油,动用效果差。通过工艺地质结合,优选有利区带,运用常规低渗透油藏开发的思路,优化井网,开展工艺技术评价,实施注水开发,逐步实现了八面河油田薄... 八面河油田沙四段滩坝砂油藏分布范围广,储量规模大,以薄互层为主,储层物性较差且属于稠油,动用效果差。通过工艺地质结合,优选有利区带,运用常规低渗透油藏开发的思路,优化井网,开展工艺技术评价,实施注水开发,逐步实现了八面河油田薄层滩坝砂稠油油藏的有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坝 八面河油田 稠油油藏 油藏分布 储量规模 有利区带 薄互层 低渗透油藏开发 砂组 油气聚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