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非乍得Bongor盆地北部斜坡下白垩统油气成藏期次
1
作者 王利 聂志泉 +5 位作者 杜业波 王林 孟凡超 陈玉柳 胡杰 丁汝鑫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基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对乍得Bongor盆地北部斜坡下白垩统油气成藏时间和期次开展研究。研究表明,下白垩统Kubla组和Prosopis组储集层样品中与油气共生的盐水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总体上表现为高、低温两组峰... 基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对乍得Bongor盆地北部斜坡下白垩统油气成藏时间和期次开展研究。研究表明,下白垩统Kubla组和Prosopis组储集层样品中与油气共生的盐水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总体上表现为高、低温两组峰值区间,低温峰值区间和高温峰值区间分别为75~105℃和115~135℃;Kubla组和Prosopis组样品均经历了5个构造演化阶段,即早白垩世发生快速沉降,晚白垩世晚期发生构造反转,古近纪发生小幅沉降,古近纪与新近纪之交抬升,中新世以来则处于沉降阶段;其中晚白垩世剥蚀厚度约1.8km,古近纪与新近纪之交剥蚀厚度约0.5 km,两期剥蚀叠加厚度约2.3 km。与油气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用以作为油气捕获温度,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热演化史模拟研究,结果表明Bongor盆地北部斜坡下白垩统Kubla组和Prosopis组具有一致的油气成藏时间和期次,均在距今80~95 Ma和65~80 Ma分别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第1期充注对应于油气初始运移,为早白垩世快速沉积末期,第2期充注处于晚白垩世构造强烈反转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非 乍得 Bongor盆地 下白垩统 油气成藏期次 流体包裹体 磷灰石裂变径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烃类包裹体荧光光谱技术划分油气成藏期次———以川中古隆起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为例
2
作者 邹鑫洁 肖晖 成良丙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3期49-57,共9页
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技术,是利用显微荧光光谱技术对包裹体的荧光性质进行研究,以确定包裹体的流体性质、化学成分及形成时代的一种研究方法。运用烃类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分析以及包裹体测温的技术手段,对川中古隆起灯影组油气成藏... 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技术,是利用显微荧光光谱技术对包裹体的荧光性质进行研究,以确定包裹体的流体性质、化学成分及形成时代的一种研究方法。运用烃类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分析以及包裹体测温的技术手段,对川中古隆起灯影组油气成藏期次进行分析。通过实验检测,观察到灯影组储层中存在3种荧光颜色的烃类包裹体,分别为橙色、黄绿色和蓝白色,显示了包裹体中充注的油从低成熟度到高成熟度的变化。通过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参数分析,结合埋藏生烃史及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测定分析,得到的结论是研究区灯影组油藏共经历了3期油气充注:第Ⅰ期发橙色荧光的低成熟度油的充注时间约在志留世—晚泥盆世期间;第Ⅱ期发黄绿色荧光的中等成熟度油的充注时间约为早三叠世—早侏罗世期间;第Ⅲ期高成熟度油气的充注时间约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之间。第Ⅰ期和第Ⅱ期主要为原油充注,第Ⅲ期为古油藏裂解生气形成气藏。该研究成果与前人根据构造运动以及研究区包裹体均一温度划分的油气成藏期次结论相印证,对川中地区进一步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显微荧光 油气成藏期次 震旦系 川中古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成藏期次及年代学 被引量:52
3
作者 陈红汉 吴悠 +4 位作者 丰勇 鲁子野 胡守志 云露 漆立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06-819,共14页
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期次和成藏时期研究对油气运聚与圈闭时空匹配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综合运用原油/油包裹体分子地球化学、单个流体包裹体荧光特性和显微测温等油气成藏期次划分方法,获得了塔河油田奥陶系发生了3期... 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期次和成藏时期研究对油气运聚与圈闭时空匹配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综合运用原油/油包裹体分子地球化学、单个流体包裹体荧光特性和显微测温等油气成藏期次划分方法,获得了塔河油田奥陶系发生了3期成藏的认识;接着,运用流体包裹体间接定年及Re-Os和K-Ar直接定年方法,构筑了其奥陶系油气成藏年代学格架。结果表明,塔河油田第一期成藏发生在加里东中-晚期(463.2~414.9 Ma),第二期成藏发生在海西晚期(312.9~268.8 Ma),第三期成藏发生在喜马拉雅期(22~4.8 Ma)。其中,塔河主体发生了3期成藏,而塔河外围仅发生了第一期和第2期两期成藏。深入剖析阿克库勒凸起受差异构造演化控制的成藏期次和成藏时期在空间上表现出的非均质性,对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其它构造带的勘探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期次 年代学 流体包裹体 奥陶系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流体包裹体确定塔河油田油气成藏期次及主成藏期 被引量:30
4
作者 陈红汉 李纯泉 +2 位作者 张希明 陈惠超 林忠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90-190,共1页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塔河油田 矿流体 油气成藏期次 烃源岩 圈闭 油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流体包裹体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期次和时期 被引量:79
5
作者 刘建章 陈红汉 +2 位作者 李剑 胡国艺 单秀琴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0-66,共7页
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68口井110块流体包裹体样品的荧光观察,60口井75块样品的显微测温、测盐等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上古生界砂岩储层发生过6期热流体活动,均与油气成藏有关,并以第2—6期的天然气成藏为主。结合埋藏史分析可知,油... 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68口井110块流体包裹体样品的荧光观察,60口井75块样品的显微测温、测盐等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上古生界砂岩储层发生过6期热流体活动,均与油气成藏有关,并以第2—6期的天然气成藏为主。结合埋藏史分析可知,油气成藏分别发生在距今220-190 Ma(T3中期-J1中期)、190-150 Ma(J1中期-J2中期)、150-130 Ma(J2中期-J2 末期)、130-113 Ma(J2末期-K1中早期)、113-98 Ma(K1中早期-K1中晚期)、98-72 Ma(K1中晚期-K1末期),并认为早侏罗世中期-中侏罗世末期、中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末期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的主要成藏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油气成藏期次 上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口凹陷西坡白水头构造沙一段下部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被引量:39
6
作者 高玉巧 欧光习 +1 位作者 谭守强 刘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59-365,共7页
根据储层的成岩序次、油气包裹体特征及含烃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构造活动特征及烃源岩的演化史,对歧口凹陷西坡白水头构造沙一段下部油气藏进行了成藏期次综合研究。认为该油气藏有三期油气充注过程:第一期发生在馆陶组末到明化镇... 根据储层的成岩序次、油气包裹体特征及含烃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构造活动特征及烃源岩的演化史,对歧口凹陷西坡白水头构造沙一段下部油气藏进行了成藏期次综合研究。认为该油气藏有三期油气充注过程:第一期发生在馆陶组末到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早中期,约为11.5~8Ma,源区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处于低成熟阶段,油气来源不足,成藏规模小;第二期发生在明化镇下段沉积末期到明化镇上段沉积初期,约为5Ma±,白水头构造各主要断层活动强烈,沙三段烃源岩开始进入生排烃高峰,油气运聚规模较大;第三期发生在明化镇上段沉积中晚期到第四系初期,约为3.5~2Ma,烃源岩整体处于生排烃高峰,各大断层活动有所减弱,但仍控制着油气的大规模垂向运移,成藏规模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水头构造 岩序 油气包裹体 均一温度 油气成藏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焉耆盆地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柳广弟 张仲培 +2 位作者 陈文学 陈文礼 林社卿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9-71,共3页
通过对焉耆盆地烃源岩的生烃史、油气成熟度、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储集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 ,综合分析盆地的成藏期次。焉耆盆地八道湾组烃源岩的两次主要生、排烃作用发生在侏罗纪末期和早第三纪 ,白垩纪为生烃停止期 ;三... 通过对焉耆盆地烃源岩的生烃史、油气成熟度、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储集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 ,综合分析盆地的成藏期次。焉耆盆地八道湾组烃源岩的两次主要生、排烃作用发生在侏罗纪末期和早第三纪 ,白垩纪为生烃停止期 ;三工河组砂岩溶蚀孔隙中的流体包裹体形成温度主要为 10 1~ 13 0℃ ,与侏罗纪晚期三工河组储集层温度相当 ,表明这些包裹体主要是侏罗纪晚期以压溶和溶蚀作用为主的晚成岩作用阶段形成的。储集层自生伊利石的K/Ar同位素年龄分布主要为 170~ 14 0Ma和 12 0~ 10 0Ma ,第一期反映侏罗纪晚期的成藏作用 ,第二期与白垩纪油气藏的破坏作用有关。三工河组原油、八道湾组原油的αααC2 9甾烷 2 0S/ (2 0S + 2 0R)比值平均为 0 .49和 0 .45 ,C2 9甾烷 ββ/ (αα + ββ)比值平均为 0 .46和 0 .40 ,表明原油生成和成藏时烃源岩的Ro 值约为 0 .7%~ 1.0 % ,与生烃凹陷八道湾组烃源岩在侏罗纪末的成熟度相当 ;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值为 -5 1.80‰~ -4 1.5 3‰ ,成熟度比原油更低 ,形成时间更早。综合分析认为 ,焉耆盆地曾发生两期成藏作用 ,第一期是侏罗系埋深最大的侏罗纪晚期 ,为主要成藏期 ;第二期是侏罗系二次埋藏的第三纪。图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焉耆盆地 八道湾组 烃源岩 生烃史 油气成藏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震旦系灯影组流体活动与油气成藏期次 被引量:17
8
作者 杨平 谢渊 +5 位作者 汪正江 李奇艳 刘家洪 张娣 杨智 印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3-322,335,共11页
以黔北震旦系灯影组为例,基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及密度数据,结合埋藏史与热史恢复,探讨流体活动期次,恢复油气成藏与破坏过程。研究区共经历了4个含烃流体活动期,对应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87.1~111.4℃、126.1~163.0... 以黔北震旦系灯影组为例,基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及密度数据,结合埋藏史与热史恢复,探讨流体活动期次,恢复油气成藏与破坏过程。研究区共经历了4个含烃流体活动期,对应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87.1~111.4℃、126.1~163.0℃、166.9~225.1℃和95.3~116.4℃,反映灯影组储集层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1期天然气充注和晚期气藏破坏活动。薄片观察、阴极发光及氧同位素综合分析表明,灯影组储集层发育6个世代胶结物、4期白云石,经历了4期溶蚀作用,不同埋深环境下流体活动带来的有机酸对早期古岩溶残余孔隙及充填物具有复合叠加溶蚀作用。黔北灯影组经历3个油气成藏期,依次为加里东中晚期(距今470~428 Ma)、印支期(距今252~228 Ma)和燕山早期(距今177~145 Ma),3600 m埋深可能是黔北灯影组天然气藏保存的理想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系灯影组 油气成藏期次 流体包裹体 流体活动 白云石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口凹陷马东东地区沙一段油气成藏期次 被引量:15
9
作者 谭守强 刘震 +3 位作者 孙晓明 李淑恩 池永红 李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4年第5期24-26,共3页
根据储层的成岩序次、油气包裹体特征及含烃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构造活动特征及烃源岩演化史,对歧口凹陷马东东地区沙一段下亚段油气藏进行了成藏期次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油气藏有两期重要油气充注过程:第一期发生在东营组沉积末... 根据储层的成岩序次、油气包裹体特征及含烃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构造活动特征及烃源岩演化史,对歧口凹陷马东东地区沙一段下亚段油气藏进行了成藏期次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油气藏有两期重要油气充注过程:第一期发生在东营组沉积末期,约24Ma;第二期发生在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时期,约12-6Ma,为油气主要充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油气成藏期次 沙一段 油气包裹体 油气 构造活动 明化镇组 油气充注 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焉耆盆地侏罗系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林社卿 邱荣华 +1 位作者 李永林 赵德力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1-77,共7页
着重用油藏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探讨了焉耆盆地侏罗系油气藏的成藏时间和期次 .油源对比表明八道湾组是主力烃源岩层 ,三叠系烃源岩对八道湾组原油有一定贡献 ;油气经短距离的侧向运移后 ,沿断层通道向上进入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 .盆地经历... 着重用油藏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探讨了焉耆盆地侏罗系油气藏的成藏时间和期次 .油源对比表明八道湾组是主力烃源岩层 ,三叠系烃源岩对八道湾组原油有一定贡献 ;油气经短距离的侧向运移后 ,沿断层通道向上进入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 .盆地经历了 2次生烃 ,侏罗纪末期为主要生烃期 ,第三纪晚期为次要生烃期 .储层流体包裹体分布特征、均一温度和组分特征、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和油气成熟度分析都显示了焉耆盆地在侏罗纪中晚期的 2次成藏作用 ,即晚侏罗世以八道湾组低成熟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为主的第 1期成藏事件和侏罗纪末期以成熟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为主的第 2期成藏事件 .受储层流体包裹体和自生伊利石形成机理的控制 ,第三纪晚期生烃、成藏事件在流体包裹体和储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代学上均没有记录 .侏罗纪末期是主要成藏期 ,第三纪晚期是调整成藏和定型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焉耆盆地 侏罗系 油气成藏期次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自生伊利石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崔军平 任战利 +1 位作者 陈全红 肖晖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5-469,共5页
目的研究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次。方法圈闭形成时期、烃源岩生排烃史、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结果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油气成藏时期大约在距今120-90 Ma,相当... 目的研究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次。方法圈闭形成时期、烃源岩生排烃史、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结果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油气成藏时期大约在距今120-90 Ma,相当于伊敏组沉积时期,是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最主要的成藏时期。油气大规模注入储层时期应该在105-90 Ma,相当于伊敏组二三段沉积时期,此时期为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时期,油气运移动力充足,有利于油气运移并聚集成藏;第二阶段为青元岗组沉积至今。青元岗组沉积以来,发生过近东西向的挤压反转,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同时,二次生成的油气继续注入成藏。结论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时期研究取得新的认识,对于盆地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伊利石测年 包裹体 乌尔逊凹陷 油气成藏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德惠断陷华家构造带深层储层油气成藏期次——来自流体包裹体证据 被引量:10
12
作者 赵玉涛 邵明礼 +2 位作者 贾可心 林爽 唐敏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3-81,共9页
松辽盆地德惠断陷具有多期油气充注的特征,受复杂构造运动的影响,原生油气藏发生调整改造。运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根据烃类包裹体岩相特征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研究德惠断陷华家构造带深层储层成藏期次... 松辽盆地德惠断陷具有多期油气充注的特征,受复杂构造运动的影响,原生油气藏发生调整改造。运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根据烃类包裹体岩相特征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研究德惠断陷华家构造带深层储层成藏期次和时间。结果表明,德惠断陷华家构造带深层储层油气共经历三期油气充注过程和二次调整改造,第一期油充注发生在沙河子组沉积末期(141.5~135.0 Ma);第二期油气充注发生在登娄库组沉积末期—青山口沉积时期(116.0~91.5 Ma);第三期油气充注发生在嫩江组沉积时期(81.0~72.5 Ma)。第一次原油调整改造发生在营城组沉积晚期到登娄库组沉积早期(128.1~121.0 Ma);第二次原油调整改造和第一次天然气调整改造发生在新近纪(4.0~1.0 Ma)。德惠断陷经历较为复杂的油气成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期次 流体包裹体 岩相特征 华家构造带 德惠断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古地温场与油气成藏期次 被引量:5
13
作者 田涛 任战利 +4 位作者 吴晓青 马国福 张睿胜 杨智明 郭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36-844,共9页
为了探明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中侏罗统烃源岩经历的古地温环境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流体包裹体等古温标揭示古地温大小,并建立烃源岩热演化史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 为了探明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中侏罗统烃源岩经历的古地温环境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流体包裹体等古温标揭示古地温大小,并建立烃源岩热演化史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进行油气成藏期次判定。研究区现今为低温传导型地温场,地温梯度为2.76℃/100m。不同次级构造单元古地温场特征不同:盐场次凹、小湖子次凹为传导型古地温场,古地温梯度为2.8-3.4℃/100m,古地温约81.2℃-128.1℃;黑沙低凸起带受凸起聚热或热异常作用的影响,古地温梯度明显高于沉积凹陷区域,达到4.0-4.8℃/100m,古地温约103.2℃~140.2℃。中侏罗统古地温高于现今地层温度,有机质成熟演化主要受古地温场的控制。热史模拟和油气成藏期次分析表明,萨尔台凹陷不同次级构造单元油气充注过程稍有差异,但对整个萨尔台凹陷中侏罗统储层来讲主要存在两期油气充注过程,分别发生在晚侏罗世早期(145.0~152.0Ma)和早白垩世(100.0~134.0Ma),与达到古地温峰值的时间大致相当,体现出古地温场演化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布赖盆地 萨尔台凹陷 中侏罗统 古地温 油气成藏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油气成藏期次——以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田第三系储层为例 被引量:78
14
作者 高先志 陈发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548-554,共7页
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是储层成岩过程被自生矿物晶格所捕获而形成的油气水包裹体 ,它们记录了油气水充注储层时的组成、性质以及物理化学条件。不同自生矿物或不同期次的胶结矿物捕获的包裹体 ,其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不同 ,这些特征是油气... 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是储层成岩过程被自生矿物晶格所捕获而形成的油气水包裹体 ,它们记录了油气水充注储层时的组成、性质以及物理化学条件。不同自生矿物或不同期次的胶结矿物捕获的包裹体 ,其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不同 ,这些特征是油气藏形成演化历史的直接标志。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田是一个侏罗系生烃、第三系储集的成藏系统。文章通过包裹体类型、成岩矿物期次、烃类包裹体成分以及均一化温度和盐度等分析 ,证明南八仙油田上第三系与下第三系有着不同的油气注入和成藏期次 :下第三系的油气藏为两期充注的结果 ,而上第三系油气藏则主要为一期成藏。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以及南八仙第三系埋藏史和古地温资料推断 ,南八仙油田下第三系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期为渐新世和上新世 ,上第三系油气成藏的地质时期为上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包裹体 油气成藏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期次与成藏时期确定——以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为例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李文涛 陈红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3-341,共9页
勘探实践表明,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过程的复杂性极大地影响了油气勘探进程。对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生烃史进行模拟的结果表明,该盆地分别在中-晚三叠世、晚白垩世、古近纪和新近纪—第四纪发生了4次生... 勘探实践表明,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过程的复杂性极大地影响了油气勘探进程。对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生烃史进行模拟的结果表明,该盆地分别在中-晚三叠世、晚白垩世、古近纪和新近纪—第四纪发生了4次生烃过程,且第一次生烃量小、可忽略不计,第二次生烃量也不大,主要生烃高峰期发生在新生代;而6口井76块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成果揭示,上古生界分别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近纪和新近纪—第四纪发生了3期以天然气充注为主的油气成藏过程,第一期成藏发生在141.9~95.7 Ma,第二期成藏发生在51.0~33.1 M a,第三期成藏发生在19.7~0 M a,且每期成藏均起始于叠合盆地拗陷阶段,终止于构造抬升阶段。储层有机包裹体观测表明,第一期充注油气几乎全被破坏成残留沥青,第二期和第三期充注的油气有可能在以北西向断裂分隔的中央洼陷上古生界地层-构造圈闭聚集成藏而成为潜在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期次 流体包裹体 古生界 叠合盆地 临清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南屯组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董立 王伟明 +1 位作者 余学兵 王桂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23,112,共4页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南屯组是该区近期新增规模储量的潜力地区,但南屯组油气成藏期次不明确阻碍了对油气成藏过程的准确认识。为此采用生烃史和流体包裹体综合分析的方法,同时结合单井沉积史与热史分析,对研究区南屯组生油岩生烃和储...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南屯组是该区近期新增规模储量的潜力地区,但南屯组油气成藏期次不明确阻碍了对油气成藏过程的准确认识。为此采用生烃史和流体包裹体综合分析的方法,同时结合单井沉积史与热史分析,对研究区南屯组生油岩生烃和储层注烃2个油气成藏过程展开分析,厘定了南屯组油气成藏期次。应用化学动力学方法评价生烃史的结果表明,研究区主力烃源岩南屯组的生烃期为125~115Ma,对应的地质时期是伊敏组沉积中晚期;南屯组烃源岩生油高峰对应的依敏组沉积中晚期就是油气的主要成藏期。应用流体包裹体法分析得到的油气主要充注期为118~112Ma,略晚于生烃期。考虑到排烃期、运聚期要略滞后于生烃期,2种方法分析结果相互佐证,由此认为依敏组沉积中晚期是呼和湖凹陷南屯组油气大量充注的主要成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期次 南屯组 流体包裹体 化学动力学 呼和湖凹陷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崔军平 钟高润 任战利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01-807,共7页
利用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法、烃源岩生排烃史法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等综合分析了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期次。综合分析表明: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油气成藏时期在距今120~80 Ma,相当于伊敏组沉积时期—青元岗... 利用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法、烃源岩生排烃史法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等综合分析了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期次。综合分析表明: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油气成藏时期在距今120~80 Ma,相当于伊敏组沉积时期—青元岗组沉积早期,是海拉尔盆地各凹陷最主要的成藏时期,油气大规模注入储层时期应该在距今105~90 Ma,相当于伊敏组二、三段沉积时期,此时期为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时期,油气运移动力充足,有利于油气发生运移并聚集成藏;第二阶段为青元岗组沉积至今,青元岗组沉积以来,发生过近东西向的挤压反转,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同时二次生成的油气继续注入成藏。优质的烃源岩、断裂和稳定的厚层泥岩是控制研究区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伊利石测年 流体包裹体 油气成藏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油气成藏期次划分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碧维 陈红汉 宋国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3-35,共3页
系统采集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61块样品,检测所捕获的各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水包裹体的盐度,并观察了烃类流体包裹体荧光颜色。经过系统分析表明,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发生过4次油充注,均一温度分别为:29.8~57.8℃,74.6~90.7℃,1... 系统采集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61块样品,检测所捕获的各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水包裹体的盐度,并观察了烃类流体包裹体荧光颜色。经过系统分析表明,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发生过4次油充注,均一温度分别为:29.8~57.8℃,74.6~90.7℃,107.4~117.3℃,135.3~145.8℃,对应的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分别为:65~80℃,80~100℃,100~120℃,135~1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流体包裹体 油气成藏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秦文龙 崔军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94-598,共5页
应用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法、烃源岩生排烃史法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等综合分析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分析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个大阶段:第一阶段油气成藏时期在距今120~80 Ma,相当于伊敏组沉积时... 应用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法、烃源岩生排烃史法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等综合分析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分析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个大阶段:第一阶段油气成藏时期在距今120~80 Ma,相当于伊敏组沉积时期—青元岗组沉积早期,是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最主要的成藏时期,油气大规模注入储层时期应该在105~90 Ma,相当于伊敏组二、三段沉积时期,此时期为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时期,油气运移动力充足,有利于油气发生大规模的运移并聚集成藏;第二阶段为青元岗组沉积至今,青元岗组沉积以来,发生过近东西向的挤压反转,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同时二次生成的油气继续注入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贝尔凹陷 伊利石测年 流体包裹体 油气成藏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流体包裹体确定油气成藏期次和时期——以潜江凹陷王场油田潜四上段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柯 叶加仁 康建云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8-221,共4页
对潜江凹陷王场地区5口井9块流体包裹体样品的荧光观察,4口井4块样品显微测温、测盐、激光拉曼、荧光光谱等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潜四上段砂岩储集层共经历了6次热流体活动,其中发生过2期油气充注成藏事件,并以第二期充注成藏最为重... 对潜江凹陷王场地区5口井9块流体包裹体样品的荧光观察,4口井4块样品显微测温、测盐、激光拉曼、荧光光谱等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潜四上段砂岩储集层共经历了6次热流体活动,其中发生过2期油气充注成藏事件,并以第二期充注成藏最为重要。结合埋藏史—热史分析认为,王79井所在区域油气成藏时期分别为35.9×106~37.8×106a(始新世晚期到渐新世早期)、26.9×106a(渐新世晚期);王78井所在区域油气成藏时期为30×106~32×106a(渐新世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江凹陷 王场地区 流体包裹体 油气成藏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