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包裹体特征对油气成藏的指示意义
1
作者 李继宏 惠潇 +2 位作者 韩天佑 马海勇 刘广林 《低渗透油气田》 2010年第1期13-18,共6页
应用储层岩相学和包襄体岩相学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油气运移、成藏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发育两期油气包裹体,其分布不受加大边界线限制,两期油气包裹体主要分布在晚于次生加大边的晚期构造裂隙中,油气包襄... 应用储层岩相学和包襄体岩相学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油气运移、成藏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发育两期油气包裹体,其分布不受加大边界线限制,两期油气包裹体主要分布在晚于次生加大边的晚期构造裂隙中,油气包襄体代表的两次油气运移发生在主要成岩作用之后,与晚期构造活动有关。油气包襄体中油气有机质特征反映出早期成藏时油气流体中含油饱和度高,晚期成藏时油气流体中含油饱和度相对较低;研究区内油井、水井的油层和水层的油气包裹体特征一样,二者均存在两期油气包襄体。其产状、期次、分布、荧光等特征几乎完全一样.、对油气包裹体丰度(GOI)统计结果显示,所有油、水井的油水层都有GOI大于5%的层段(属于油层),研究认为目前水层曾经也是油层(相当于古油层),后期构造事件中被地层水驱替出去,早期油藏被破坏.而现在妁油层相当于残余油藏或者是古油藏调整改造后的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包裹体 岩相学 油气包裹体丰度 油气成藏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包裹体成分及特征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施伟军 蒋宏 +3 位作者 席斌斌 刘可禹 李志明 郑伦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3-648,共6页
油气包裹体由于其在油气生成、运移、储集过程中的特殊意义,已越来越受到广大石油地质研究者的关注。对油气包裹体特征的研究是一个综合过程,包裹体荧光分析、拉曼光谱成分分析、颗粒荧光定量分析以及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技术能够从不同... 油气包裹体由于其在油气生成、运移、储集过程中的特殊意义,已越来越受到广大石油地质研究者的关注。对油气包裹体特征的研究是一个综合过程,包裹体荧光分析、拉曼光谱成分分析、颗粒荧光定量分析以及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技术能够从不同方面反映包裹体中流体的地化特征,是研究油气包裹体成分的有效手段,为含油气盆地分析、油气资源评价以及判断包裹体成藏期次和油气运移通道等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颜色 荧光强度 成熟度 油气包裹体 拉曼光谱 颗粒荧光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包裹体在油气地质研究中的应用——概念、分类、形成机制及研究意义 被引量:50
3
作者 潘立银 倪培 +1 位作者 欧光习 丁俊英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9-28,共10页
油气包裹体已成为油气成藏研究的有力工具,在划分油气运移充注期次、确定油气藏的形成时间、反映油气的成熟度及来源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利用油气包裹体及其共生的盐水溶液包裹体估算油气藏形成时的pVT条件是油气包裹体... 油气包裹体已成为油气成藏研究的有力工具,在划分油气运移充注期次、确定油气藏的形成时间、反映油气的成熟度及来源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利用油气包裹体及其共生的盐水溶液包裹体估算油气藏形成时的pVT条件是油气包裹体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它为更准确地计算油气藏形成的温度-压力条件提供了一种独立的、更准确的技术手段。研究表明,包裹体岩相学和流体体系的热力学研究仍将是今后的发展重点。油气包裹体的pVT模拟技术尚处于初始阶段,两种软件(VTFlinc和FIT)的准确性和精确性虽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已经成为今后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包裹体 油气地质 捕获温度-压力 pVT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储层油气包裹体岩相学确定油气成藏期次——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油田为例 被引量:82
4
作者 李荣西 席胜利 邸领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4-199,217,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油田长3油层砂岩储层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裂隙作用等,成岩自生矿物以绿泥石、自生石英、方解石和石膏为主。根据油气包裹体寄主成岩矿物的形成时间序列,识别出两期油气包裹体。第一期油气...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油田长3油层砂岩储层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裂隙作用等,成岩自生矿物以绿泥石、自生石英、方解石和石膏为主。根据油气包裹体寄主成岩矿物的形成时间序列,识别出两期油气包裹体。第一期油气包裹体形成于早成岩阶段晚期埋藏成岩过程中,分布在石英和长石等矿物溶蚀孔隙、次生加大边底部和早期裂隙中,包裹体形态不规则,一般较小(多为3~8μm),为多相烃类包裹体。第二期油气包裹体形成于晚成岩阶段晚期盆地抬升阶段,分布在晚成岩阶段的晚期裂隙、硅质胶结物和亮晶方解石胶结物中,油气包裹体普遍含盐水,油、气、水相态边界清楚。研究认为,第一期油气包裹体代表了油气运移充注过程,而第二期油气包裹体代表了油气大规模聚集成藏过程。应用不同期次油气包裹体形成温度与储层沉积热演化史地质分析方法,确定本区油气充注运移时间约为122Ma(早白垩世),而油气大规模聚集成藏时间约为80Ma(晚白垩世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包裹体 岩相学 成藏时间 陇东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合盆地储层油气包裹体GOI成因与应用探讨——以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为例 被引量:20
5
作者 谢小敏 曹剑 +4 位作者 胡文瑄 张义杰 王绪龙 张越迁 唐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34-842,共9页
在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选取了5口具有不同油气显示级别的典型探井,通过对48块岩心样品作精细的储层油气包裹体GOI组成分析,尝试探讨了在复杂油气充注情况下,叠合盆地油气包裹体GOI组成的成因。结果表明,含油气流体的充注强度是主因。... 在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选取了5口具有不同油气显示级别的典型探井,通过对48块岩心样品作精细的储层油气包裹体GOI组成分析,尝试探讨了在复杂油气充注情况下,叠合盆地油气包裹体GOI组成的成因。结果表明,含油气流体的充注强度是主因。但由于油气成藏的多期复合、油气水界面的多期变迁,决定了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不可以直接借鉴文献中提出的1%和5%等指标来判断油气水层,而是应该结合地质背景,首先仔细分析其成因,再深入讨论应用。文中利用GOI对莫索湾地区的油气运移进行了讨论,取得了良好效果,表明其在叠合盆地油气运移研究中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包裹体 含油包裹颗粒指数(GOI) 油气运移 叠合盆地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和含油气包裹体及其在油气地质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60
6
作者 潘长春 周中毅 解启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5-23,共9页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个实用的油气和含油气包裹体分类方案,详细论述了各类油气和含油气包裹体的相态、组成和均一温度特征。在同一油气藏,均一温度越高,油相包裹体中的气态烃和挥发份的含量也...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个实用的油气和含油气包裹体分类方案,详细论述了各类油气和含油气包裹体的相态、组成和均一温度特征。在同一油气藏,均一温度越高,油相包裹体中的气态烃和挥发份的含量也越高。依据油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的变化及其与同生水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的关系可以研究油气藏在充填过程中油气组成,特别是气态烃和挥发份含量的演变。进而可以研究油气藏的油源——生油岩的类型和热演化程度。本文评述了依据油相包裹体和同生水溶液包裹体PVT相图推断其捕获温度和压力范围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 油气包裹体 油气地质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体油气包裹体激光剥蚀在线成分分析技术——以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为例 被引量:12
7
作者 施伟军 席斌斌 +1 位作者 秦建中 蒋宏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6-206,共11页
单个油气包裹体成分分析是获得单期次油气充注成分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石油地质地球化学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利用193nm准分子激光可以有效剥蚀单个油气包裹体,释放未变化的成分,且富集后高效传输实现了色谱-质谱成分分析。该方法能... 单个油气包裹体成分分析是获得单期次油气充注成分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石油地质地球化学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利用193nm准分子激光可以有效剥蚀单个油气包裹体,释放未变化的成分,且富集后高效传输实现了色谱-质谱成分分析。该方法能够检测出单体油气包裹体的分子成分,其化合物种类包括从气态烃类到重质烷烃类组分(C4—C30+),从饱和烃组分到单环、双环和三环芳烃化合物,从分子尺度直观反映了单体包裹体烃的来源及成熟度等地球化学特征。利用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综合手段分析了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不同荧光油气包裹体,确定其分别捕获了不同来源的早期中质原油及晚期轻质原油。通过计算包裹体古压力并结合埋藏史研究判断研究区发生2期主要的油气充注: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单体油气包裹体成分分析技术的重要突破为复杂叠合盆地油气溯源及成藏期次研究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包裹体 激光剥蚀一色谱一质谱在线分析 古压力模拟 塔河油田 多期次油气充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坳陷油气包裹体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荣西 金奎励 +1 位作者 周雯雯 杨建业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05-610,共6页
含油气盆地中油气包裹体对油气运移、聚集成藏具有示踪作用。应用油气包裹体统计分析表明渤中坳陷油气运移聚集的主要层位为浅部第三系。其中下第三系砂岩中普遍含有两类油气包裹体 ,即原生油气包裹体和次生油气包裹体 ,它们分别记录了... 含油气盆地中油气包裹体对油气运移、聚集成藏具有示踪作用。应用油气包裹体统计分析表明渤中坳陷油气运移聚集的主要层位为浅部第三系。其中下第三系砂岩中普遍含有两类油气包裹体 ,即原生油气包裹体和次生油气包裹体 ,它们分别记录了研究区两次油气运移、聚集成藏过程。次生油气包裹体个体大、分布广、含量明显高于原生油气包裹体 ,其主要充填分布在次生溶蚀孔隙和裂隙中。均一温度测量、包裹体成分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结果综合表明 ,次生油气包裹体记录的第二次油气运移是本区最主要的一次油气聚集成藏过程 ,其油气来源于下第三系湖相泥质烃源岩。结合地质演化特征分析认为 ,渤中坳陷目前油气勘探的重点应是浅部下第三系地层 ,而不是深部其它地层。早第三纪晚期构造运动、沉积间断和次生溶蚀孔隙特征研究 ,以及与之相关储层预测是本区油气勘探获得突破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包裹体 油气运移 渤中坳陷 油气 次生溶蚀孔隙 裂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原油、油砂抽提物与油气包裹体地球化学对比及其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冯建辉 谈玉明 +4 位作者 罗小平 王伟栋 潘长春 盛国英 傅家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91-600,共10页
通过对东濮凹陷桥口构造Q27井和Q55井原油、油砂抽提物和油气包裹体族组成和分子地球化学对比,可以发现:(1)油砂抽提物由于含蜡量高,非烃、沥青质含量低,其饱和烃、芳烃含量甚至比原油高,非烃、沥青质含量甚至比原油低;(2)Q27原油样与... 通过对东濮凹陷桥口构造Q27井和Q55井原油、油砂抽提物和油气包裹体族组成和分子地球化学对比,可以发现:(1)油砂抽提物由于含蜡量高,非烃、沥青质含量低,其饱和烃、芳烃含量甚至比原油高,非烃、沥青质含量甚至比原油低;(2)Q27原油样与从同一井段内采取的油砂抽提物甾、萜烷分布特征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表明采油井段的原油地球化学组成是不均一的;(3)两口井的油气包裹体甾、萜烷分子指标,包括油源指标和成熟度指标,与油砂抽提物和原油也均有明显的差异,表明在油气注入过程中原油的油源和成熟度是不断变化的。尽管该地区的原油均来自沙三段,但在不同时间注入的原油可能来自不同“亚层”或“不同分布区域”的沙三段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原油 油砂抽提物 油气包裹体 地球化学 油气注入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包裹体实验分析现状和发展方向 被引量:2
10
作者 阚亮 李吉君 +2 位作者 宋方宇 张文华 张东伟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20,共6页
在调研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油气包裹体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对各种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了介绍和总结,进而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分析认为:目前包裹体分析可以分为无损分析和破坏性分析2大类。无损分析样品制备步骤相对简单,且是... 在调研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油气包裹体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对各种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了介绍和总结,进而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分析认为:目前包裹体分析可以分为无损分析和破坏性分析2大类。无损分析样品制备步骤相对简单,且是一种可以具体到单个包裹体的原位分析,实验数据客观、有针对性,但该类方法是基于光学特征而进行的一种间接测定方式,其对成分的检测是定性或半定量的,要进行精确的检测需借助破坏性分析,单个包裹体样品量难以达到仪器的检测下限。破坏性分析主要是针对包裹体群进行,指示意义不够明确,对有选择的数个相同性质的(如同源或同期)包裹体进行释放、收集,进而进行组分和同位素组成的检测应是下步包裹体分析的突破口;氢同位素组成蕴含丰富的地质信息并具有很强的敏感性,有望成为今后油气包裹体实验分析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包裹体 实验分析 组分组成 同位素组成 现状及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包裹体在莫索湾地区油藏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廖健德 李民河 +2 位作者 赵增义 刘翠敏 凌云 《断块油气田》 CAS 2005年第1期14-15,37,i001-i002,共5页
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包裹体中油气组分是目前研究油气藏成藏时间和油气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据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油气包裹体组分综合分析,确定了莫索湾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油藏原油主要来源于盆 1井西凹陷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三... 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包裹体中油气组分是目前研究油气藏成藏时间和油气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据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油气包裹体组分综合分析,确定了莫索湾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油藏原油主要来源于盆 1井西凹陷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三工河组油气为两期成藏,第一期油气成藏时间为晚侏罗纪—早白垩纪;第二期油气成藏时间为晚白垩纪—早第三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包裹体 均一化温度 油藏 成藏时间 莫索湾地区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包裹体在成藏年代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被引量:80
12
作者 赵靖舟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2002年第2期83-89,共7页
本文介绍了烃类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期次、成藏年代和成藏史研究方面的应用 ,讨论了该方法在成藏年代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在运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进行成藏年代分析时 ,一般应采用共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认为流体包裹体... 本文介绍了烃类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期次、成藏年代和成藏史研究方面的应用 ,讨论了该方法在成藏年代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在运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进行成藏年代分析时 ,一般应采用共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认为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成藏年代的准确性 ,一方面取决于储层埋藏史和热史模型的可靠性 ,另一方面后期构造热事件也是可能的影响因素。后期热事件可能使包裹体最初形成时的均一温度发生再平衡 ,造成所测的均一温度高于成藏时实际的古地温 ,由此确定的成藏年代将比实际的成藏年代偏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包裹体 包裹 烃类 成分 期次 均一温度 油气 成藏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傅里叶红外在油气包裹体研究中的应用——以冀北-辽西坳陷中元古界下马岭组油气包裹体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迪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32-36,共5页
作为一种非破坏性分析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先进技术,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法(Micro FT-IR)在油气包裹体成分分析过程中,不仅可以判断油气的成熟程度,还可划分油气的成藏期次和油气类型。以冀北-辽西坳陷下马岭组石英砂岩中油气包裹体为例,利... 作为一种非破坏性分析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先进技术,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法(Micro FT-IR)在油气包裹体成分分析过程中,不仅可以判断油气的成熟程度,还可划分油气的成藏期次和油气类型。以冀北-辽西坳陷下马岭组石英砂岩中油气包裹体为例,利用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油气包裹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至少存在两期次的油气充注,早期为具有较高CH2/CH3比值的中-重质油,晚期为具有较低CH2/CH3比值的轻质油或凝析油气,轻质油或凝析油气包裹体作为烃源岩生油高峰阶段的产物,是辽西-冀北地区的主要油气类型。实践表明,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法是研究油气包裹体的有效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 冀北-辽西坳陷 油气包裹体 成藏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包裹体分子组成的热释-色谱-质谱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彦鄂 张志荣 GREENWOOD Paul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15-920,共6页
油气包裹体分子组成对油气成藏研究来说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由于油气包裹体中所含物质的量不能满足常规化学仪器分析的要求,因此通常需要研发定制仪器且实现难度较大,从而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采用热释—色谱—质谱法对澳大利亚Hal... 油气包裹体分子组成对油气成藏研究来说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由于油气包裹体中所含物质的量不能满足常规化学仪器分析的要求,因此通常需要研发定制仪器且实现难度较大,从而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采用热释—色谱—质谱法对澳大利亚Halibut油田原油的人工合成包裹体、澳大利亚Jabiru油田和塔河油田油气包裹体样品进行了烃类组成分析。正构烃类,单、双以及三环芳烃等组分能够被有效检测到,检出化合物的最高碳数超过了C30。该方法与其他手段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可比性,Jabiru油田包裹体热释—色谱—质谱分析与包裹体分子组成离线分析(MCI,Molecular Composition of Inclusion)的结果对比显示,芳烃化合物的成熟度参数仅有微小的差异,两种方法获得的包裹体烃类成熟度均明显低于产出原油,印证了油气流体在被捕获形成包裹体后能够避免后期改造的影响。热释法作为一种通用的常规方法,同样适用于油气包裹体的分析,相比于其他手段,该方法更加便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包裹体 生物标志物 热释法 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包裹体研究进展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妮霞 申鹏 《辽宁化工》 CAS 2012年第8期818-821,825,共5页
油气包裹体是矿物形成过程中捕获的成矿溶液的代表,近年来已成为石油地质研究的重要手段,对于研究油源对比、油气运移、油气成藏和原油成熟度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油气包裹体理论以及油气包裹体测试方法的改进直接影响着油藏地球化学... 油气包裹体是矿物形成过程中捕获的成矿溶液的代表,近年来已成为石油地质研究的重要手段,对于研究油源对比、油气运移、油气成藏和原油成熟度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油气包裹体理论以及油气包裹体测试方法的改进直接影响着油藏地球化学、成藏动力学的研究。系统论述了近年来油气包裹体理论及测试技术的进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油气包裹体在油气成藏中的主要应用,最后指出了油气包裹体应用时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包裹体 理论进展 油气成藏 关键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包裹体的研究及其应用现状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硕 郗爱华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0年第2期48-52,共5页
油气包裹体中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能够为寻找油气提供重要线索,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工作中越来越被石油地质工作者所重视。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准确的测定包裹体信息;(2)利用这些信息确定出油气演化程度、油气充注时间、油气运移方向、... 油气包裹体中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能够为寻找油气提供重要线索,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工作中越来越被石油地质工作者所重视。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准确的测定包裹体信息;(2)利用这些信息确定出油气演化程度、油气充注时间、油气运移方向、期次和古油水界面,为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形成、运移及储存方面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一温度 成藏 运移 油气包裹体 应用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群体油气包裹体成分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伦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关键词 石油勘探开发 成分分析方法 油气包裹体 包裹 地质研究所 地质技术 实验室 中国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中生界油气包裹体定量分析及应用探讨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亚楠 冀冬生 +1 位作者 唐建华 李康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16年第3期388-393,共6页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中生界砂岩储层中发育油气包裹体,在前人油源对比及成藏演化等研究基础上对油气包裹体特征镜下观察,采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定量分析白垩系、侏罗系油气包裹体特点,对油气运移与成藏过程作初步探讨。研究表明:该地区...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中生界砂岩储层中发育油气包裹体,在前人油源对比及成藏演化等研究基础上对油气包裹体特征镜下观察,采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定量分析白垩系、侏罗系油气包裹体特点,对油气运移与成藏过程作初步探讨。研究表明:该地区中生界存在多源、多期充注特点,并首次厘定研究区水层GOI介于2.8%~4%,对该区油气水判识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车排子凸起 油气包裹体丰度(GOI) 油气水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包裹体分析技术攻关取得进展
19
《海洋石油》 CAS 2011年第3期59-59,共1页
7月20日,由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承担的中国石化开发项目“油气包裹体成分分析技术方法的完善与应用”通过专家组验收。该项目全面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任务,多项技术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得到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 7月20日,由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承担的中国石化开发项目“油气包裹体成分分析技术方法的完善与应用”通过专家组验收。该项目全面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任务,多项技术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得到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和科研机构的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包裹体 技术成果 分析 石油勘探开发 国际领先水平 地质研究所 成分分析 中国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油气晚期成藏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被引量:17
20
作者 孙玉梅 李友川 +1 位作者 龚再升 张功成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4-33,共10页
本文主要采用油气地球化学和包裹体分析技术,研究了渤中坳陷蓬莱19-3和渤中25-1二类油气田的油气成藏特征。指出两处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等浅层油气藏均为晚期(第四纪)形成,为相对连续的二期充注,早期注入的原油普遍遭受降解,之后注入的油... 本文主要采用油气地球化学和包裹体分析技术,研究了渤中坳陷蓬莱19-3和渤中25-1二类油气田的油气成藏特征。指出两处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等浅层油气藏均为晚期(第四纪)形成,为相对连续的二期充注,早期注入的原油普遍遭受降解,之后注入的油相对较轻,成熟度较高。渤中25-1深层沙河街组油气藏为二—三期运聚成藏,中新世为主要成藏期,上新世末-第四纪时受区域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油气藏发生调整,油气藏中的部分油气向浅层运移,同时有较高成熟度的油气注入深部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包裹体 油气运移 油气成藏 生物标志物 渤中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