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毛细管压力影响的裂缝——孔隙性凝析气藏注气物质平衡方程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付新 汪周华 +1 位作者 郭平 陈恒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5-68,137,共4页
裂缝—孔隙性凝析气藏是塔里木油田近年来勘探开发的重点,已发现的气藏普遍具有裂缝发育、埋藏深、凝析油含量高、反凝析损失严重等特点,常规的物质平衡方程用于该类气藏的注气效果评价存在明显不足。为此,从基本相态理论出发,结合常规... 裂缝—孔隙性凝析气藏是塔里木油田近年来勘探开发的重点,已发现的气藏普遍具有裂缝发育、埋藏深、凝析油含量高、反凝析损失严重等特点,常规的物质平衡方程用于该类气藏的注气效果评价存在明显不足。为此,从基本相态理论出发,结合常规物质平衡方法,建立了考虑毛细管压力影响的裂缝—孔隙性注气凝析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可更加合理地预测裂缝—孔隙性凝析气藏注气效果。实例计算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受毛细管压力的影响,储层中反凝析液饱和度将增大;考虑毛细管压力影响时,所计算的注气开发凝析油采收率要比常规计算结果更精确;所推导的物质平衡方程能简便、准确地预测该类凝析气藏的开发动态,定量说明毛细管压力对凝析气相态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油气 物质平衡方程 裂缝 孔隙 毛细管压力 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三叠系延长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对油气充注调整的指示 被引量:2
2
作者 梁正中 许红涛 +4 位作者 高超利 肖荣 杨红新 边延河 王彩霞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1-91,共11页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彭阳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段油藏的发现,证实该区具有较大勘探潜力,但整体研究程度薄弱,其油水关系异常复杂、油气充注规律不明确。油气充注过程中形成的流体包裹体可为研究油气充注过程提供依据,通过系统的流体...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彭阳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段油藏的发现,证实该区具有较大勘探潜力,但整体研究程度薄弱,其油水关系异常复杂、油气充注规律不明确。油气充注过程中形成的流体包裹体可为研究油气充注过程提供依据,通过系统的流体包裹体显微鉴定、均一温度测试和热动力学模拟等包裹体分析手段,结合颗粒荧光定量测试技术,探讨了盆缘长8段油气充注—调整的过程并比较了盆内外成藏差异性。结果表明:研究区油气包裹体较为发育,原油成熟度不高,含油显示级别和今古含油饱和度均低于湖盆内部,整体充注强度较低。油气较大规模充注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期和晚白垩世早期,有限源储压差为研究区近源短距离运移提供了动力;但成藏动力不及盆内主体区块,限制了边缘地区油气富集饱满程度。同时,颗粒荧光定量分析(QGF)和颗粒萃取物荧光定量分析(QGF-E)得出的数据变化趋势不一致,指示了研究区古油水界面的位置变化或油藏遭受调整的特征。盆地西南缘断裂附近后期构造运动对油气藏的调整/破坏影响大,由此进一步减弱长8段油藏充注规模。深化研究盆缘油气的充注成藏规律和演化过程,对于认识不同构造背景下的低渗致密砂岩油气勘探潜力具有较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流体包裹体 油气 成藏动力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门油田充氮气欠平衡钻井注气参数优化及试验应用
3
作者 伊明 陈若铭 +1 位作者 杨兆亮 徐志俊 《新疆石油科技》 2015年第4期1-4,21,共5页
2011年,玉门油田通过应用充氮气欠平衡钻井技术成功解决了目的层井漏等复杂难题,实现了解放、发现和保护油气层的目的。由于油田经过多年开采,地层能量逐年降低,地层压力系数也随之减少,但规律性不明确,导致2012年至今充氮气欠平衡钻井... 2011年,玉门油田通过应用充氮气欠平衡钻井技术成功解决了目的层井漏等复杂难题,实现了解放、发现和保护油气层的目的。由于油田经过多年开采,地层能量逐年降低,地层压力系数也随之减少,但规律性不明确,导致2012年至今充氮气欠平衡钻井未收到显著效果。从分析玉门油田2011至今现场充氮气欠平衡钻井情况入手,根据充氮气欠平衡钻井技术特点,提出了结合建立地层三压力剖面与采用PWD仪器采集的环空压力数据进行注气参数优化的方法。最后,对现场注气参数优化试验与应用情况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钻井 氮气 保护油气 提速 气参数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油环的凝析气藏物质平衡方程 被引量:26
4
作者 戚志林 唐海 杜志敏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0-72,共3页
凝析气藏是一种特殊的油气藏类型 ,其物质平衡方程式与常规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式应存在较大的差异。文章从物质平衡原理出发 ,建立起了注气开采、有天然水驱、带油环的凝析气藏物质平衡方程通式。该凝析气藏物质平衡方程通式既能描述气藏... 凝析气藏是一种特殊的油气藏类型 ,其物质平衡方程式与常规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式应存在较大的差异。文章从物质平衡原理出发 ,建立起了注气开采、有天然水驱、带油环的凝析气藏物质平衡方程通式。该凝析气藏物质平衡方程通式既能描述气藏弹性能的释放过程 ,又能描述气藏反凝析引起的物质平衡现象 ,并可简化为几种特例下凝析气藏的物质平衡方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 油环 凝析油气 开采 物质平衡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南部地区古水动力演化与油气运聚 被引量:5
5
作者 焦大庆 李梅 +1 位作者 慕小水 徐田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5-594,共10页
油气的运移、聚集与地下水动力场密切相关。从古水动力场演化角度分析东濮凹陷南部油气运聚机理,流体流动与断裂开启性之间的匹配关系,并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数据,结合研究区热演化史和生烃史特征分析了油气藏形成时间,恢复其油气充... 油气的运移、聚集与地下水动力场密切相关。从古水动力场演化角度分析东濮凹陷南部油气运聚机理,流体流动与断裂开启性之间的匹配关系,并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数据,结合研究区热演化史和生烃史特征分析了油气藏形成时间,恢复其油气充注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划分为3个水动力单元:东、西次凹带发育泥岩压实水离心流;兰聊断裂带发育大气水下渗向心流;中央隆起带位于东西两侧离心流汇合越流泄水区,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区域。东营组沉积期是石油最主要的运移、聚集期,该阶段油气主要聚集在中央隆起带断层下盘的底部;东营运动抬升剥蚀期是石油的主要调整运移期。早期形成的深层油气藏向构造高部位的顶部运移调整,重新聚集形成浅层次生油藏;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期为天然气主成藏期,断层封闭性增强,天然气聚集在构造翼部的深部地层,形成"上油下气、顶油边气"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 上油下气 动力 油气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盆地地层孔隙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6
作者 刘震 孙迪 +3 位作者 李潍莲 刘明洁 夏鲁 刘静静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93-1215,共23页
21世纪的地球动力学研究正在向定量化方向发展,但由于地质过程的不可逆特性,恢复地质过程相当困难。特别是微观尺度下地质参数演化过程的恢复,已经成为当今地质学的重大科学难题。基于此,提出了"地层孔隙动力学"的概念,认为... 21世纪的地球动力学研究正在向定量化方向发展,但由于地质过程的不可逆特性,恢复地质过程相当困难。特别是微观尺度下地质参数演化过程的恢复,已经成为当今地质学的重大科学难题。基于此,提出了"地层孔隙动力学"的概念,认为地层孔隙动力学是以微观尺度下孔隙性介质为研究对象,以沉积盆地埋藏过程中碎屑岩孔隙介质力学特性和孔隙演化规律以及孔隙流体动力成因和渗流特性为研究内容的基础性学科,是地下成岩动力学与孔隙流体动力学相交叉的新学科,是沉积盆地动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进展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2个部分,其中基础理论部分研究进展包括:1地层孔隙静力平衡原理;2埋藏成岩过程砂岩孔隙度演化机理与定量模型;3泥岩压实特征及泥岩孔隙度演化定量模型;4地下孔隙流体温度与孔隙流体压力理论关系;5构造作用附加地应力对孔隙流体压力的影响;6泥岩压实程度与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的关系。应用方面研究进展包括:1沉积盆地地温-地层压力系统划分及油气分布动力学解释;2地层压力预测模型改进;3储层临界物性及储集层动态评价体系构建;4地层流体压力演化过程模拟;5砂岩体油气充注动力学数值模拟及物理实验模拟;6致密砂岩油气藏形成动态过程分析。地层孔隙动力学将孔隙成因演化与孔隙流体动力演化融为一体,是近20年以来地质动力学研究向地下微观尺度发展的代表性学科分支之一,也是沉积矿产形成分布机理研究定量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介绍地层孔隙动力学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对其8项重要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将宏观地质研究推广到微观环境,以期解决埋藏过程中地层岩石孔隙演化控制下的孔隙参数的演变规律与勘探开发应用技术的更新和完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动力 孔隙静力平衡 孔隙度演化 地温-地层压力系统 储层临界物性 油气充注动力平衡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透镜体成藏的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21
7
作者 李明诚 单秀琴 +1 位作者 马成华 胡国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9-215,共7页
砂岩透镜体的成藏动力学机制是一个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四周为生烃泥岩所包围的砂体是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水力系统,烃类如何充注进去而孔隙水又如何被排替出来,就成为问题的关键和难点。在对比岩性和构造圈闭成藏特征的基础上,对泥... 砂岩透镜体的成藏动力学机制是一个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四周为生烃泥岩所包围的砂体是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水力系统,烃类如何充注进去而孔隙水又如何被排替出来,就成为问题的关键和难点。在对比岩性和构造圈闭成藏特征的基础上,对泥岩中初次运移的动力和砂体中二次运移相态的转换以及浮力的作用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动态分析。认为充注的动力主要是异常高压力、毛细管压差、分子扩散和渗透压力;在砂体中油气聚集和排水的动力主要是浮力及其产生的附加压力。这些成藏动力随生烃泥岩热演化阶段的不同,也有所侧重和不同。在低熟阶段主要是压实和渗透水流的充注;在成熟阶段主要是以烃-水两相渗流、毛细管压差和分子扩散等方式进行充注,同时在浮力作用下油气在砂体中开始聚集;在高成熟阶段除继承上述充注方式外,同时又不断有天然气从砂体顶部扩散出来,最终导致砂体中以油相聚集为主。影响砂岩透镜体成藏的地质要素是生烃泥岩的质量、厚度以及砂体的物性和产状。总之,砂岩透镜体成藏要比构造圈闭成藏困难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透镜体 成藏动力 油气 异常高压 毛细管压差 分子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地层型油气藏成藏模式 被引量:11
8
作者 熊伟 闵伟 +2 位作者 尚冰 石红霞 贾容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9-226,共8页
为了深入了解地层油气藏成藏过程和动力机制,对济阳坳陷地层型油气藏的分类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总结,从静态和动态2方面入手分析其成藏模式.根据地层型油气藏与不整合面的关系首次提出“不整合体”的概念.分析了不整合体对不同类型地... 为了深入了解地层油气藏成藏过程和动力机制,对济阳坳陷地层型油气藏的分类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总结,从静态和动态2方面入手分析其成藏模式.根据地层型油气藏与不整合面的关系首次提出“不整合体”的概念.分析了不整合体对不同类型地层油气藏起作用的差异性,建立了不同的成藏模式.探讨了地层型油气藏的成藏机理,指出浮力是地层型油气藏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力,构造应力的突然释放是油气幕式运聚的触发机制,地层型油气藏的成藏过程表现为具幕式特征的相对连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型油气 不整合体 成藏动力 浮力 构造应力 幕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性圈闭盖层封闭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梁全胜 郝琦 +5 位作者 张丽霞 任来义 刘震 李春霞 樊春梅 何小胡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77-788,共12页
岩性圈闭的泥页岩盖层阻止油气突破的过程是一个阻力克服动力的过程,本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岩性圈闭盖层封闭动力学模型及相应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认为岩性油气藏中的油气突破泥岩盖层的过程也是一个力学平衡现象,动力包括储集层地层压力... 岩性圈闭的泥页岩盖层阻止油气突破的过程是一个阻力克服动力的过程,本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岩性圈闭盖层封闭动力学模型及相应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认为岩性油气藏中的油气突破泥岩盖层的过程也是一个力学平衡现象,动力包括储集层地层压力、浮力,阻力主要包括盖层地层压力、毛管压力。通过对单井古孔隙度及古埋深的恢复,可以对比成藏期目的层油气突破泥岩盖层的动力与阻力之间的大小关系,定量研究泥岩盖层封闭性演化过程。应用该模型发现,白家海凸起彩43井侏罗系三工河组及西山窑组在侏罗纪末期缺乏有效泥岩盖层,白垩纪末期三工河组中下部存在有效盖层,而西山窑组盖层的封闭能力一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圈闭 盖层封闭动力学模型 力学平衡 油气突破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谐波平衡法求解俯仰运动矩形贮箱中液体非线性晃动 被引量:5
10
作者 贺元军 王萍萍 +1 位作者 王本利 马兴瑞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04年第4期29-34,共6页
针对俯仰运动贮箱中液体的晃动用变分原理建立了一类新的Lagrange函数,以此为基础可以解析方式来研究俯仰运动贮箱中液体的非线性晃动.首先将速度势函数Ф在自由液面处作波高函数η的Taylor级数展开,从而导出自由液面运动学和动力学边... 针对俯仰运动贮箱中液体的晃动用变分原理建立了一类新的Lagrange函数,以此为基础可以解析方式来研究俯仰运动贮箱中液体的非线性晃动.首先将速度势函数Ф在自由液面处作波高函数η的Taylor级数展开,从而导出自由液面运动学和动力学边界条件非线性方程组;然后用谐波平衡法(HBM)假设其解为各次主导谐波叠加的形式,并代入方程组中得到含有未知系数相应多个代数方程式;最后用Broyden法对代数方程组求解.以无挡板开口二维、刚性矩形贮箱为例,研究了液体的大幅晃动,就液体晃动的幅值而言,在一定激励频率范围内,理论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同时液面波高出现明显的零点漂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贮箱 非线性晃动 谐波平衡 LAGRANGE函数 动力学模型 晃动控制方程 航天工程 推进剂 液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CO_(2)溶解影响的油藏物质平衡方程推导及应用
11
作者 赵文越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5年第2期145-147,共3页
本文推导了考虑CO_(2)溶解特性的物质平衡方程,分析了其在油藏开发中的实际应用效果。研究发现,试验区预测的油气可采储量为63.87×10^(4) m^(3),采收率达46.2%。注入的CO_(2)和水的有效比例约为71%,游离态CO_(2)比例为20%。研究结... 本文推导了考虑CO_(2)溶解特性的物质平衡方程,分析了其在油藏开发中的实际应用效果。研究发现,试验区预测的油气可采储量为63.87×10^(4) m^(3),采收率达46.2%。注入的CO_(2)和水的有效比例约为71%,游离态CO_(2)比例为20%。研究结果验证了改进的物质平衡方程在预测油气产量方面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充分展示了CO_(2)驱替技术在提高油气藏开发效率中的关键作用。这些发现为优化油气田管理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并为未来CO_(2)驱替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替技术 物质平衡方程 油气藏开发 水和气优化
原文传递
油水界面倾斜原因分析(续)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传亮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53-654,共2页
绝大多数油藏的油水界面都是倾斜的,倾斜的原因是储集层物性的规律性变化,并非水动力。油气充注也不是油水界面倾斜的主要原因,因为油气充注的速度太小,不足以让油水界面产生较大的倾角。油水界面的平衡时间也不需要太长,因油气充注而... 绝大多数油藏的油水界面都是倾斜的,倾斜的原因是储集层物性的规律性变化,并非水动力。油气充注也不是油水界面倾斜的主要原因,因为油气充注的速度太小,不足以让油水界面产生较大的倾角。油水界面的平衡时间也不需要太长,因油气充注而导致的油水界面倾斜会在短时间内达到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油水界面 油气 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油技术
13
《石油与天然气文摘》 2016年第3期84-84,共1页
研究了在多层合采时,划分每层注采量的解析方法。该方法的依据是采用多层储量的物质平衡方程的解析解,因此可用来求解地层系统的动力学。
关键词 采油技术 物质平衡方程 多层合采 解析方法 地层系统 解析解 动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