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0篇文章
< 1 2 9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岸过滤在我国农村供水的未来应用展望
1
作者 李孜瑞 毛德发 +1 位作者 付昆明 李连香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4,共6页
农村地区的生活饮用水安全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近年来,农村地区的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升,水质也得到明显改善。然而,部分农村地区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现仍面临着水处理设施落后、处理效率不高等问题。为提升农村供水水质总体保障... 农村地区的生活饮用水安全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近年来,农村地区的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升,水质也得到明显改善。然而,部分农村地区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现仍面临着水处理设施落后、处理效率不高等问题。为提升农村供水水质总体保障水平,从取水源头着手,探索改善水质的解决方案,提出采用河岸过滤技术作为一种可以进行预处理的源头取水方式,缓解后续水处理环节的压力。河岸过滤是指通过在河流或湖泊周边取水,地表水在穿过含水层介质并与地下水混合的过程中,受到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既可以净化水质,也可以补充地下水的一种饮用水生产方法。通过对河岸过滤技术的原理和污染物去除机制的深入分析,探讨该技术在我国农村供水领域应用所面临的前景和挑战。河岸过滤技术不仅可以显著降低水源水的浊度,减少有害微生物的含量,还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对NH4+-N和新污染物也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作用,这在提升农村供水水质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目前河岸过滤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长期运行可能会导致滤层的堵塞,或者也有可能受到极端水文条件的影响,降低其过滤效果等。尽管如此,河岸过滤技术作为一种经济、可行的供水预处理工艺,在提升水处理效率、扩大常规水处理工艺应用范围以及降低消毒副产物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推广,河岸过滤技术有望为解决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开辟新的道路,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健康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过滤 农村供水 水质改善 预处理 饮用水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福州段河岸带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迁移富集研究
2
作者 关永鑫 胡喜生 +5 位作者 闫淑君 黄子宏 凌玲 孙玉婷 程敏 胡文静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21,共11页
本研究分析了闽江福州段河岸带20种优势草本植物根茎叶和根际土壤的Cd、Cr、Cu、Ni、Pb和Zn含量,评估了该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以及植物的重金属富集能力,并比较了植物不同器官对重金属富集和转运的差异。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土壤除P... 本研究分析了闽江福州段河岸带20种优势草本植物根茎叶和根际土壤的Cd、Cr、Cu、Ni、Pb和Zn含量,评估了该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以及植物的重金属富集能力,并比较了植物不同器官对重金属富集和转运的差异。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土壤除Pb含量低于背景值,其余元素均超背景值1.05~1.5倍,Cd是主要危害元素;(2)20种植物对Cd和Cu的富集能力较强,对Pb的富集能力最弱;(3)根和叶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强于茎,叶对重金属的转运能力强于茎;(4)白花鬼针草(Bidens pilosa L.)、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 R.M.King&H.Robinson)和龙葵(Solanum nigrum L.)的重金属综合富集能力排名前三,重金属生物富集系数分别为0.686、0.662和0.470,而苍耳(Xanthium strumarium L.)对土壤重金属的规避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江 河岸 土壤 草本植物 重金属富集 重金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笋溪河河岸带土壤与水体质量变化及土壤侵蚀特征
3
作者 宁一泓 王海燕 +4 位作者 孟海 侯文宁 赵晗 邹佳何 甄诚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0,共11页
调查笋溪河河岸带土壤和水体的质量变化及土壤侵蚀特征,为笋溪河及相关流域生态治理及修复提供理论支撑。以三峡库尾重庆笋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进行河岸带不同区段44个样点的土壤分层调查和水体采样测定,采用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和相关... 调查笋溪河河岸带土壤和水体的质量变化及土壤侵蚀特征,为笋溪河及相关流域生态治理及修复提供理论支撑。以三峡库尾重庆笋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进行河岸带不同区段44个样点的土壤分层调查和水体采样测定,采用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探讨库尾小流域河岸带土壤质量、水体质量的变化特征、空间分布格局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估算土壤侵蚀对河流水体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笋溪河河岸带土壤质量受河流区段的影响,在河岸带纵向和土壤垂直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除粒径外,全河段土壤各理化性质在0~20cm与20~40cm土层间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具有一定的垂直分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沿河流走向上、中、下游各土层之间的土壤持水性能、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通气度、pH、全磷和有效磷均呈极显著差异(P<0.001),空间异质性明显。(2)河岸带水体呈碱性,水温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升高,COD、总氮、总磷均呈现下游积聚现象,且在全河段空间分布上呈极显著差异(P<0.001)。(3)不同土层土壤质量状况与水体质量的相关性有一定差异,且水体的化学指标与土壤质量的相关性更强。(4)河岸带土壤以砂粒为主(50.34%~65.54%),土壤可蚀性K值在全河段的差异不显著(P>0.05);20~40cm土层土壤可蚀性K值较大,与0~20cm土层相比具有更高的侵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 土壤质量 水体质量 相关性 土壤可蚀性K值 笋溪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添加阻控河岸林地氮污染
4
作者 马玉祥 安兆龙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48,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河岸林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明晰生物炭添加对河岸林地氮污染削减的影响机制,为流域面源污染阻控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河北省保定市清水河沿岸毛白杨人工林为研究... 【目的】探究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河岸林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明晰生物炭添加对河岸林地氮污染削减的影响机制,为流域面源污染阻控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河北省保定市清水河沿岸毛白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生物炭添加量(0、3、6 t/hm^(2))对河岸林地阻控氮污染的效果。【结果】(1)不同生物炭添加量的毛白杨林地土壤化学性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对照相比,3 t/hm^(2)生物炭添加组全氮(T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有机质(SOM)、有机碳(SOC)分别提高10.39%、46.15%、8.57%、38.03%和51.23%。6 t/hm^(2)生物炭添加组TN、NH_(4)^(+)-N、NO_(3)^(-)-N、SOM、SOC分别提高26.62%、92.31%、65.00%、78.05%和135.47%。(2)不同生物炭添加量的毛白杨林地土壤酶活性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相比,3 t/hm^(2)生物炭添加组脲酶(S-UE)、硝酸还原酶(S-NR)、亚硝酸还原酶(S-NIR)活性分别提高35.00%、69.41%和85.71%。6 t/hm^(2)生物炭添加组S-UE、S-NR、S-NIR活性分别提高63.33%、104.31%和77.92%。(3)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提高了变形菌门、未分类菌门、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4)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与细菌优势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SOC、SOM、S-NR、S-NIR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门水平的主要因子。【结论】生物炭添加能提高毛白杨林地土壤对氮素的截留能力,并且增强土壤氮循环相关酶活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土壤中氮素的转化与去除。在不同处理组中,6 t/hm^(2)的添加量表现出最为显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缓冲带 农业面源污染 毛白杨 生物炭 微生物群落 氮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无人机河岸影像自动化识别研究
5
作者 杭震 陈瑶 《无线互联科技》 2025年第4期22-27,共6页
文章通过对内航河道相关沿线的无人机俯拍视频进行数据分析,结合交通执法部门维护航产航权需求,充分利用巡航无人机、神经网络等技术对航道进行智能化巡检。调查分析传统人工方式按月为周期对航段护岸、桥梁、锚地的巡查,存在实时性差... 文章通过对内航河道相关沿线的无人机俯拍视频进行数据分析,结合交通执法部门维护航产航权需求,充分利用巡航无人机、神经网络等技术对航道进行智能化巡检。调查分析传统人工方式按月为周期对航段护岸、桥梁、锚地的巡查,存在实时性差、覆盖率低、费用昂贵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通过无人机巡航建立长纵深、多范围的内航河道智能识别巡检系统,解决港航养护业务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实现航段监管、养护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智能感知巡航 无人机 河岸影像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道河岸带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研究
6
作者 代传花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5年第3期106-108,共3页
为了研究河道河岸带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本文对河岸带土壤进行采样,采用酸消解测定方法,分析了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岸带部分区域受到重金属污染,重金属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0cm~22cm区域。研究结果为河道生态环境治理提... 为了研究河道河岸带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本文对河岸带土壤进行采样,采用酸消解测定方法,分析了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岸带部分区域受到重金属污染,重金属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0cm~22cm区域。研究结果为河道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岸 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分布 土壤背景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过渡区河岸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梁少民 吕宇豪 +1 位作者 李雅 吕金岭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8-976,共9页
[目的]河岸带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对维持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十分重要,为揭示黄河中下游河岸带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一步为黄河中下游过渡区河岸生态恢复、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理论指导。[方法]采用样... [目的]河岸带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对维持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十分重要,为揭示黄河中下游河岸带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一步为黄河中下游过渡区河岸生态恢复、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理论指导。[方法]采用样方调查法、试验分析法、CCA排序法等方法,以河南黄河中下游过渡区对植物分布和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1)黄河中下游过渡区河岸有机质、速效钾及有效磷均属于中等变异程度,土壤含水量、全氮变异系数为强变异性,土壤养分空间分布总体呈现中度不均匀的特征。(2)黄河中下游过渡区河岸植物优势度指数(D)与土壤全氮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土壤pH值、速效钾和有效磷对物种丰富度指数(S)的影响不明显;均匀度指数(E)、香农-威纳指数(H)与6个土壤因子之间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3)红蓼、头状穗莎草、长芒稗、糠稷、醴肠群落的分布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大;青蒿、酸枣、毛白杨等的分布主要受全氮的影响较大,在全氮含量较高的区域分布较多;葎草和反枝苋受速效钾影响较大;而狗牙根、苍耳、芦苇、狗尾草、春蓼、绿豆等群落受土壤因子的影响较小。[结论]黄河中下游过渡区河岸带土壤含水量、速效钾及全氮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子,不同植物对土壤条件的需求存在差异,能够直观反映出植被与土壤环境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下游过渡区 河岸 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土壤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荒漠河岸林物种多样性沿地下水埋深梯度的分布格局 被引量:2
8
作者 韩路 王海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2-843,共12页
探讨荒漠河岸林土壤水分、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变异性及其相互关系,可为干旱区天然林保护、可持续经营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以塔里木荒漠河岸林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样带调查和采样测定,系统分析了地下水埋深(GWD)梯度下林地土壤水分与... 探讨荒漠河岸林土壤水分、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变异性及其相互关系,可为干旱区天然林保护、可持续经营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以塔里木荒漠河岸林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样带调查和采样测定,系统分析了地下水埋深(GWD)梯度下林地土壤水分与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变异及其权衡关系。结果表明:随GWD增加和土壤水分减少,荒漠河岸林群落物种数减少、结构简化、群落发生退化,退化顺序为浅根系的中生草本植物和灌木,最后留存的是抗旱性较强的乔灌木或灌木;同时土壤水分和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呈显著的线性递减趋势,而物种均匀度指数降幅较小。GWD与土壤水分、物种多样性之间均呈极显著的相关(P<0.01),土壤水分与物种多样性的相对收益随GWD增加而逐渐降低,表明GWD是控制荒漠河岸林土壤水分和物种多样性空间变异的关键因素。荒漠河岸林土壤水分与物种多样性权衡关系的转折点为GWD 4.5m左右,转折点以下(GWD<4.5m)二者沿GWD以相同速率变化,呈协同关系;转折点以上(GWD>4.5m)土壤水分与物种多样性的权衡明显增大,土壤水分相对收益剧降,即维持当前相应的物种多样性以消耗土壤水分为代价,系统通过反馈调节使物种多样性降低。综上表明,维持塔里木荒漠河岸林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合理GWD在4.5m左右,这为塔里木河流域荒漠河岸林保育与生态输水工程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河岸 土壤水分 物种多样性 相对收益 地下水埋深 权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冲带植被模式对河岸土壤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鸿龄 唐雪寒 王斅誉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8-27,共10页
通过10年辽河保护区河岸植被缓冲带工程实施,研究了河岸带不同植被模式对于河岸土壤团聚体组成、结构、土壤稳定性、抗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岸土壤粒径组成为砂粒质量分数为58%~68%,粉粒质量分数为30%~40%。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为12.0... 通过10年辽河保护区河岸植被缓冲带工程实施,研究了河岸带不同植被模式对于河岸土壤团聚体组成、结构、土壤稳定性、抗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岸土壤粒径组成为砂粒质量分数为58%~68%,粉粒质量分数为30%~40%。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为12.0~28.1 g·kg^(-1),与植被种植前相比,灌草、乔草缓冲带河岸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相比于干筛法,湿筛后水稳性团聚体的主要粒径组成为0.25~0.50 mm,占比14%~25%,粒级直径>0.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占比明显下降,而粒级直径为0.25~0.50 mm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占比明显增加。杞柳缓冲带和水蜡缓冲带土壤结构、团聚体稳定性和抗蚀性高于其他植被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保护区 河岸缓冲带 植被模式 土壤团聚体 土壤抗蚀性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河岸形态特征及稳定性判别阈值
10
作者 邓珊珊 夏军强 +2 位作者 周悦瑶 周美蓉 朱恒 《水力发电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122,共11页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游河床持续冲刷,局部段崩岸现象频发,威胁中游河道防洪安全。本文基于实测数据,揭示了中游河岸形态特征参数的统计规律,并提出了河岸稳定性的判别阈值。结果表明:中游各河段内水下坡比的概率密度总体上符合对数正...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游河床持续冲刷,局部段崩岸现象频发,威胁中游河道防洪安全。本文基于实测数据,揭示了中游河岸形态特征参数的统计规律,并提出了河岸稳定性的判别阈值。结果表明:中游各河段内水下坡比的概率密度总体上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当外界因素(来水来沙条件变化或护岸工程实施)导致河岸稳定性降低或增强时,其实际的分布规律会偏离对数正态分布,且其偏离程度可作为判定河段整体稳定性的依据;河型变化对河岸坡比的概率密度分布规律没有明显影响,但对于相对深泓位置的影响相对较为明显;上荆江、下荆江、城汉与汉湖河段的水下坡比阈值分别为>0.22、>0.18、>0.20和>0.28,大于下层河岸土体的休止角对应的坡比(约0.16),表明只有河岸下层土体冲刷到一定程度后,崩岸现象才会发生,符合其动力学过程;各河段内深泓位置的阈值均为离河岸小于平滩河宽的距离的10%。此外,采用提出的稳定性判别阈值确定了2020年长江中游易发生崩岸的区域分布,与实际巡查结果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形态 对数正态分布 稳定性判别阈值 概率密度 长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力侵蚀及河岸植被影响下河岸稳定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协成 赵程程 +2 位作者 任婷婷 景璐 董宇 《水利技术监督》 2024年第3期73-75,125,共4页
河岸稳定特征评价的影响因素多、分析难度大,文章以城市河岸为例,对水力侵蚀和河岸植被影响下的河岸稳定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降雨试验、覆盖度试验、土粒崩解试验等,测定了河岸稳定性影响特征数据,基于此对河岸崩塌进行了数值模拟。结... 河岸稳定特征评价的影响因素多、分析难度大,文章以城市河岸为例,对水力侵蚀和河岸植被影响下的河岸稳定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降雨试验、覆盖度试验、土粒崩解试验等,测定了河岸稳定性影响特征数据,基于此对河岸崩塌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径流剪切力随植被盖度增大而增加,坡面水流功率随降雨强度而增大;高强降雨增加径流量,使河岸表面土体裹挟能力增强,从而增加径流含沙量。研究成果精准确定了河岸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可为后续河岸边坡治理带来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 水力侵蚀 河岸植被 土体结构 岸坡坡度 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兰州段河岸带沉积物氨氮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
12
作者 杨光 李佩钢 +4 位作者 王若凡 刘雨欣 田开栋 谢微 唐悦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8期170-179,共10页
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黄河(兰州段)河岸带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揭示沉积物在吸附氨氮中“源”与“汇”的特征及天然屏障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吸附在120 min达到平衡,吸附量达到1200.19 mg/kg。在15、20、25℃下,ENC0... 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黄河(兰州段)河岸带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揭示沉积物在吸附氨氮中“源”与“汇”的特征及天然屏障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吸附在120 min达到平衡,吸附量达到1200.19 mg/kg。在15、20、25℃下,ENC0分别为4.17、3.12、2.45 mg/L。吸附过为単分子层吸附,在15、20、25℃下,Langmuir模型拟合得到的最大吸附量Qm分别为1868.57、2638.26、3025.18 mg/kg。沉积物在偏酸性条件下对氨氮的吸附效果较好,吸附量最大pH值为5,吸附量为1222.02 mg/kg。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率随扰动频率的增加而变大,扰动频率为0、50、100、150、200 r/min时,吸附率分别为25.5%、43.0%、50.6%、56.2%和74.3%。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率随氨氮的浓度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吸附率在浓度为10 mg/L时达到极值73.5%。通过皮尔逊系数相关性分析得到:R扰动频率(0.948)>R温度(0.923)>RpH(-0.862)>R初始浓度(-0.3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 氨氮 吸附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河道渗水附加作用力的河岸边坡稳定性研究
13
作者 吕桂军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24年第3期79-81,共3页
河流和地下水位的差异而产生的河岸渗流力是影响河岸稳定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传统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通常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文中在传统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渗流力,首先构建了基于修正毕肖普法的计算机程序,然后结合工... 河流和地下水位的差异而产生的河岸渗流力是影响河岸稳定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传统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通常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文中在传统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渗流力,首先构建了基于修正毕肖普法的计算机程序,然后结合工程实例和实测资料,分析和估算了渗流力对河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安全系数计算中引用渗流力,安全系数会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侵蚀 边坡稳定性 渗流力 安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沙土区河岸带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磊 刘晴廙 +5 位作者 史经攀 李俊杰 韩梦豪 陈斌 陈杭 关庆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4,共9页
[目的]明晰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平原沙土区河岸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抗蚀能力提升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江苏省平原沙土区丰县复新河河岸带15年生杨树纯林、柳树纯林、杨柳混交林3种植被类型及... [目的]明晰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平原沙土区河岸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抗蚀能力提升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江苏省平原沙土区丰县复新河河岸带15年生杨树纯林、柳树纯林、杨柳混交林3种植被类型及对照为对象,用湿筛法对0—20 cm, 20—40 cm, 40—60 cm^(3)个层次土壤颗粒进行物理分级,测定了>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及有机碳等主要指标,并利用线性回归对各指标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试验地各土层团聚体以<0.25 mm微团聚体为主,占总团聚体含量的50.33%~80.00%。3种植被类型>2 mm和0.25~2 mm粒径团聚体含量高于对照,各土层中杨树纯林>2 mm大团聚体含量最高。(2)与对照相比,3种植被类型R0.25,MWD和GMD分别提高了41.77%~91.28%,29.89%~79.08%和37.60%~94.32%,其中杨树纯林效果最好。杨树纯林和柳树纯林D显著低于对照(p<0.05)。(3)试验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范围为1.51~6.48 g/kg。与对照相比,3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提高了31.67%~71.68%,杨树纯林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柳树纯林和杨柳混交林(p<0.05)。杨树纯林在0—20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4)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碳显著相关,尤其是与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显著相关。此外,细根生物量、全氮含量、碳氮比和含水率也是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结论]平原沙土区河岸带杨树纯林更有利于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加土壤抗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沙土区 河岸 植被类型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北护城河河岸带的温湿度调节效应 被引量:15
15
作者 吴芳芳 张娜 陈晓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292-2303,共12页
以北京北护城河为例,探讨具有不同结构的河岸带对温湿度的调节效应。于2011年5—10月,根据河岸带在宽度、坡度、植物种类、植被覆盖度、距路距离和距路高度等结构指标上的差异,沿南北两岸各选取4类河岸带,并在与河岸带垂直的道路两侧分... 以北京北护城河为例,探讨具有不同结构的河岸带对温湿度的调节效应。于2011年5—10月,根据河岸带在宽度、坡度、植物种类、植被覆盖度、距路距离和距路高度等结构指标上的差异,沿南北两岸各选取4类河岸带,并在与河岸带垂直的道路两侧分别设置相应的紧邻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对照区。在每月下旬的晴天或多云天,从8:00到18:00,对南北8类河岸带及其对照区的气温和相对湿度进行连续10 h的观测。t检验分析表明,与对照区相比,河岸带具有明显的温湿度调节效应,能有效地改善人体的舒适度。各类河岸带的气温极显著低于对照区,而相对湿度极显著高于对照区;河岸带的日气温和日相对湿度变化较对照区和缓,且存在季节差异,河岸带在春秋季表现出更明显的温湿度日极值调节效应。各类河岸带与其对照区在温湿指数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对照区在夏季均会使人体感到很不适,而河岸带南岸在6月和8月可有效地提高人体的舒适度,北岸在8月也可改善舒适度。同时,不同类型河岸带的温湿度调节效应也存在差异:南岸对温湿度的调节效应强于北岸,北岸气温显著高于南岸,而相对湿度显著低于南岸。差异显著性的多重比较表明,南北不同类型河岸带之间在温湿度上的差异随季节而异:5月和10月的差异较显著,但6—9月的差异不显著,这些与植被覆盖度、乔木密度、冠层结构、河岸带宽度、距路距离,以及周边土地利用方式有关。研究的结果可作为城市河岸带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的一部分,并可为城市河岸带的建设、修复和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岸 河岸带的结构指标 对照区 南北河岸 气温 相对湿度 温湿指数 植被覆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积河流河岸冲刷展宽的力学机理及模拟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党伟 余明辉 刘晓芳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19,共6页
描述了冲积河流河岸冲刷展宽的力学现象,分别针对非粘性土、粘性土及混合土二元结构3种不同类型的土质河岸,归纳分析了影响河岸冲刷展宽的3类主要因素的力学作用机理,即近岸水流冲刷力、河岸土体抗冲力以及河岸崩塌时的土体临界抗剪强度... 描述了冲积河流河岸冲刷展宽的力学现象,分别针对非粘性土、粘性土及混合土二元结构3种不同类型的土质河岸,归纳分析了影响河岸冲刷展宽的3类主要因素的力学作用机理,即近岸水流冲刷力、河岸土体抗冲力以及河岸崩塌时的土体临界抗剪强度.另外,还简要分析了采用经验方法、极值假说方法模拟河岸冲刷时存在的诸多局限与不足,着重阐述了不同类型土质的河岸冲刷展宽的水动力学-土力学的模拟方法,并对该领域研究工作的方向及其应用作了进一步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刷机理 模拟方法 非粘性土河岸 粘性土河岸 二元结构河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岸缓冲带植被配置对径流水中磷的截留效果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赛凤 吴永波 茆安敏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1,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配置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截留效果的影响,为选择适宜太湖河岸缓冲带和有效治理富营养化提供参考。[方法]以7块大小为20 m×40 m的太湖人工林河岸缓冲带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宽度(15、30、40 m)、不同植被类型(‘南林9... [目的]研究不同配置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截留效果的影响,为选择适宜太湖河岸缓冲带和有效治理富营养化提供参考。[方法]以7块大小为20 m×40 m的太湖人工林河岸缓冲带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宽度(15、30、40 m)、不同植被类型(‘南林95’杨、中山杉林、‘南林95’杨-中山杉混交林)、不同林分密度(400、1000、1600株·hm^(−2))的河岸缓冲带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的截留效果的差异。[结果](1)冬季缓冲带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的拦截效果明显优于春季缓冲带;缓冲带对径流水中可溶性磷的截留率显著高于总磷。(2)不同的河岸缓冲带对宽度的需求不同。对于中山杉林、混交林、400和1000株·hm^(−2)的杨树林而言,15 m宽的河岸缓冲带基本能满足截磷需求;1600株·hm^(−2)的杨树林需要40 m以上的河岸缓冲带宽度才能满足对磷的截留要求(3)对于中山杉林和杨树林缓冲带而言,林分密度为400株·hm^(−2)的缓冲带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的截留效果最好。(4)中山杉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的截留效果优于中山杉-杨树混交林和杨树林缓冲带,中山杉可作为太湖流域河岸缓冲带构建的首选植物。[结论]15 m宽400株·hm^(−2)的中山杉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的截留能达到最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缓冲带 宽度 林分密度 植被类型 截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州市“一江两溪”河岸带植被分布格局及其环境解释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正满 李贺鹏 朱弘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329-336,共8页
以浙江省台州市“一江两溪”河岸带湿地植被为研究对象,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首次从区域尺度探讨了影响河岸带湿地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构成、空间分布的环境梯度因子。结果表明:(1)流域内共调查到的湿地维管植物100种,隶属31科84属,科层面上... 以浙江省台州市“一江两溪”河岸带湿地植被为研究对象,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首次从区域尺度探讨了影响河岸带湿地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构成、空间分布的环境梯度因子。结果表明:(1)流域内共调查到的湿地维管植物100种,隶属31科84属,科层面上,以禾本科(Poaceae)(28种)和菊科(Asteraceae)(15种)最为丰富;属层面上,以萹蓄属(Polygonum)(6种)、蔷薇属(Rosa)(3种)、莎草属(Cyperus)(3种)等为代表,单种属(74%)现象非常显著。(2)研究区不同河段植物群落α多样性综合排序为:永安溪>始丰溪>椒江>灵江干流。(3)普通克里格(OK)插值分析显示,各河段河岸带环境因子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4)基于ward聚类法,可将所有植物群落样方划分为3个群丛类型,即互花米草(Ass.Spartina alterniflor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丛、乌桕(Ass.Sapiumsebiferum)-芦竹(Arundodonax)群丛和枫杨(Ass.Pterocaryastenoptera)-银叶柳(Salix chienii)+斑茅(Saccharumarundinaceum)+芦竹(Arundodonax)群丛;非度量多尺度(NMDS)排序结果也与聚类结果一致,并表征出自下游至上游植被响应环境梯度的分布格局。(5)冗余分析(RDA)排序结果表明,土壤全钾是影响河岸带植被分布的关键环境限制因子,其中以互花米草和芦苇构成的功能组分布受环境因子梯度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 物种多样性 植被分布格局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孟津段河岸带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冯雪琦 赵星辉 +4 位作者 刘占欣 张岩 谷启 张杰 郭二辉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5-643,共9页
【目的】探究黄河孟津段河岸带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差异及规律,为黄河河岸带土壤固碳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岸带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和冗余分析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土壤有机碳... 【目的】探究黄河孟津段河岸带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差异及规律,为黄河河岸带土壤固碳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岸带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和冗余分析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微地形、土壤物理性质及植被组合的相关关系。【结果】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94 g·kg^(-1)和0.11 kg·m^(-2),空间变异系数分别为69.9%和83.6%,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在随垂直河流方向距离V1—V5样带的增加而增加,V5样带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V1—V3这3个样带。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中,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垂直河流距离、土壤含水率、土壤黏粒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砂粒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植物群落、海拔无显著相关。【结论】河岸带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垂直河流方向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空间自相关性强,河岸带微地形、土壤黏粒和土壤含水率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河岸 土壤有机碳 微地形 土壤含水率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水漫溢对林窗微环境时空差异的影响--以塔里木河中游荒漠河岸林为例
20
作者 田奥磊 布热比衣木·吾斯曼 +2 位作者 玉米提·哈力克 王新英 刘茂秀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70-779,共10页
林窗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干扰形式。探究洪水漫溢对林窗内部微环境时空异质性的影响,对揭示荒漠河岸林物种多样性变化及其更新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在塔里木河中游非洪水和洪水漫溢区各选取一个大小相似的林窗样地,并使用便携式气... 林窗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干扰形式。探究洪水漫溢对林窗内部微环境时空异质性的影响,对揭示荒漠河岸林物种多样性变化及其更新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在塔里木河中游非洪水和洪水漫溢区各选取一个大小相似的林窗样地,并使用便携式气象监测仪对林窗内不同方位的空气温湿度进行监测,对比分析不同水淹条件下林窗内微环境的时空分布差异,为深入探索荒漠河岸林植被更新机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非洪水漫溢区和洪水漫溢区林窗内空气温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空气湿度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且同一个样地中温度与湿度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洪水漫溢改变了森林微环境,使林窗内湿度升高,温度下降。(2)非洪水漫溢区和洪水漫溢区林窗内不同方位温度分布差异较小,洪水漫溢对温度变化影响不大;两个样地林窗内湿度变化过程较为复杂,差异明显,洪水漫溢区湿度变化梯度更为密集。(3)非洪水漫溢区和洪水漫溢区林窗内温度差界限明显,西南方向温度差较小,中心位置温度差最大,洪水漫溢并未改变不同方位温度变化趋势;湿度差以中心偏北方向较大,其中非洪水漫溢区湿度差在西北方向较小,而洪水漫溢区湿度差最小值出现在西南方向。研究结果表示荒漠河岸林林窗微环境时空差异具有干旱区独特性,同时阐明了林窗微环境对洪水漫溢的响应,为深入研究林窗干扰对荒漠河岸林更新与演替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 荒漠河岸 林窗 洪水漫溢 微环境 时空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