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沙塘鳢属(Odontobutis)鱼类之一新种(鲈形目:沙塘鳢科) 被引量:35
1
作者 伍汉霖 陈义雄 庄棣华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6-13,共8页
报道采自长江中游、珠江水系及海南岛的沙塘鳢属鱼类中有一种是新种 ,定名为 :中华沙塘鳢OdontobutissinensisWu ,ChenetChongsp .nov .。此新种眼后方无感觉管孔C ,与仅产于日本的暗色沙塘鳢Odontobutisobscura (TemmincketSchlegel)相... 报道采自长江中游、珠江水系及海南岛的沙塘鳢属鱼类中有一种是新种 ,定名为 :中华沙塘鳢OdontobutissinensisWu ,ChenetChongsp .nov .。此新种眼后方无感觉管孔C ,与仅产于日本的暗色沙塘鳢Odontobutisobscura (TemmincketSchlegel)相似 ,而与沙塘鳢属 (Odontobutis)所有种类 (其眼后方均有感觉管孔C)易于区别。本新种与暗色沙塘鳢可以下列特征加以区别 :第一背鳍具 6鳍棘 ,胸鳍具 14~ 15鳍条 ,纵列鳞39~ 4 2 ,横列鳞 16~ 17;暗色沙塘鳢第一背鳍具 7鳍棘 ,胸鳍具 16鳍条 ,纵列鳞 36~ 38,横列鳞 13~ 15。新种模式标本与副模标本均存于上海水产大学鱼类研究室 ,其体长及采集地详见本文叙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沙塘 鱼类 新种 鲈形目 沙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沙塘鳢(Odontobutis sinensis)精子入卵过程扫描电镜(SEM)观察
2
作者 刘鸿 王春 《河北渔业》 2019年第3期7-11,共5页
为探讨中华沙塘鳢(Odontobutis sinensis)单精入卵机制,指导中华沙塘鳢人工繁育技术,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中华沙塘鳢精子和成熟卵子的形态和精子入卵过程予以观察,较为准确地描述了中华沙塘鳢精子和成熟卵细胞的形态与结构。结果... 为探讨中华沙塘鳢(Odontobutis sinensis)单精入卵机制,指导中华沙塘鳢人工繁育技术,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中华沙塘鳢精子和成熟卵子的形态和精子入卵过程予以观察,较为准确地描述了中华沙塘鳢精子和成熟卵细胞的形态与结构。结果显示,中华沙塘鳢精子头部为椭圆形,长轴约为2.25±0.25μm,短轴1.00±0.20μm,颈部较短。成熟卵细胞呈鲜艳黄色,呈圆球形,直径为1.30±0.02 mm,黏性卵,具黏着丝。观察发现,中华沙塘鳢精子能够准确通过成熟卵细胞的黏着丝达到受精孔,整个授精过程平均需要60 s完成,相对于其他科鱼类时间较长。中华沙塘鳢授精15 s,精子开始通过黏着丝;20 s大量精子进入筛网;25 s精子位于筛网孔内部,部分穿过筛网;55 s大量精子通过卵细胞黏着丝;60 s精子入卵;120 s受精孔关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沙塘(odontobutis sinensis) 繁殖行为学 精子入卵 人工繁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塘鳢肠道致病菌G-2全基因组测序及信息分析
3
作者 赵彦华 夏爱军 +2 位作者 姜虎成 薛晖 刘国兴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8-14,共7页
为探明造成养殖沙塘鳢肠道出血的病原菌G-2的特性,对G-2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基因组组分分析和基因功能注释结果显示:G-2的总基因数为5134个,其中蛋白编码基因4977个,非蛋白编码基因157个,非编码基因中tRNA基因107个,rRNA基因42个,s... 为探明造成养殖沙塘鳢肠道出血的病原菌G-2的特性,对G-2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基因组组分分析和基因功能注释结果显示:G-2的总基因数为5134个,其中蛋白编码基因4977个,非蛋白编码基因157个,非编码基因中tRNA基因107个,rRNA基因42个,sRNA基因8个;分别有5109、3339、3362、2543个基因在对应的Nr、SwissProt、COG、KEGG数据库中获得注释;毒力基因分析表明G-2含有多种肠毒素和溶血素基因、InhA蛋白、磷脂酶及蛋白质毒素,解释了该菌造成养殖沙塘鳢肠道出血的原因。基于G-2菌株的16S rRNA序列信息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其为苏云金芽孢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塘 全基因组测序 苏云金芽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塘鳢池塘和稻田养殖水质指标和环境生物的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李礼 梁克勤 +6 位作者 李波 徐宏亮 郭红喜 王曼 王杰 朱晓鸣 张磊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5-633,共9页
为探究中华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绿色、健康、生态的养殖模式,研究对池塘和稻田两种养殖模式的水质、浮游生物及底栖动物的4次采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养殖模式下的水体温度、pH和总磷无显著差异,但稻田养殖模式... 为探究中华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绿色、健康、生态的养殖模式,研究对池塘和稻田两种养殖模式的水质、浮游生物及底栖动物的4次采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养殖模式下的水体温度、pH和总磷无显著差异,但稻田养殖模式的溶解氧含量始终高于池塘养殖模式。沙塘鳢池塘和稻田养殖模式的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态氮含量整体下降,但总氮含量持续上升。池塘养殖模式的叶绿素a含量始终显著高于稻田。在两种养殖模式下,共检测出浮游植物6门40属,池塘和稻田特有浮游植物各有8种。两种养殖模式的浮游植物密度及生物量均在分蘖期达到最高,其次是扬花期。检测出浮游动物3大类21属41种,两种模式均以轮虫(Rotifera)为主。沙塘鳢池塘和稻田养殖模式的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最高的时期均是拔节期,除成熟期外,池塘养殖模式的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高于稻田养殖模式;两种养殖模式共检测出底栖动物9种(属),常见种为尾腮蚓属。随着养殖时间的推进,池塘和稻田养殖模式的底栖动物种类数、数量均持续下降。根据以上结果可知,相较于池塘养殖模式,稻田养殖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且可以通过控制浮游生物的生长,维持稻田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模式 水质指标 浮游生物 底栖动物 沙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新沙塘鳢的繁殖和胚胎发育
5
作者 柯伟清 刘至治 +2 位作者 钟英斌 李晨虹 刘志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0,共8页
为探究海南新沙塘鳢(Neodontobutishainanens)繁殖和胚胎发育的特性,观察并记录10对人工繁育的海南新沙塘鳢的繁殖周期,采用显微镜观察其胚胎发育过程及其形态变化。结果显示:在28℃水温下,人工繁育的海南新沙塘鳢约6月龄时达到性成熟,... 为探究海南新沙塘鳢(Neodontobutishainanens)繁殖和胚胎发育的特性,观察并记录10对人工繁育的海南新沙塘鳢的繁殖周期,采用显微镜观察其胚胎发育过程及其形态变化。结果显示:在28℃水温下,人工繁育的海南新沙塘鳢约6月龄时达到性成熟,能够连续多次产卵,繁殖周期约5~9d;在交配前后1d的时间里,雄性海南新沙塘鳢出现体色(特别是鳃部)变黑的现象;海南新沙塘鳢受精卵呈椭圆形,其一端具黏性附着细丝;在(20±2)℃水温下,其胚胎发育历时约157 h,可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肌肉效应期和孵化出膜期8个时期,分别历时50 min、4 h 30 min、6 h 40 min、5 h、2 h、16 h、110 h、12 h;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其卵黄囊上始终出现油球。海南新沙塘鳢的繁殖和胚胎发育特征与其他塘鳢科鱼类相似,但在器官发育时序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新沙塘 胚胎发育 沙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川沙塘鳢病原杀鲑气单胞菌致病性及感染后宿主免疫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6
作者 李杰 刘国兴 +6 位作者 钱且奇 朱玉洁 陈圳 姜群 王骏 张晓君 高晓建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6,共12页
为探明2021年3月常熟某养殖场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us)疾病暴发的原因,本研究从患病鱼体内分离到优势菌株,通过形态观察、理化特性测定及gyrB基因同源性分析鉴定优势菌,同时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组织病理观察、毒力因子及毒... 为探明2021年3月常熟某养殖场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us)疾病暴发的原因,本研究从患病鱼体内分离到优势菌株,通过形态观察、理化特性测定及gyrB基因同源性分析鉴定优势菌,同时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组织病理观察、毒力因子及毒力基因检测确定其致病性,并测定分离菌的耐药性和感染后河川沙塘鳢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引起河川沙塘鳢大量死亡的病原菌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代表菌株G2-4-1对河川沙塘鳢的LD 50为1.8×106 CFU/mL;该病原菌感染可引起河川沙塘鳢肝脏、脾脏、肾脏和鳃组织出现明显的变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该菌株携带aer、hly、exu等毒力基因,且具有蛋白酶、卵磷脂酶、淀粉酶、脂酶、明胶酶和溶血素活性,但不具有DNA酶活性;耐药性分析发现,分离菌G2-4-1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苯唑西林等8种药物耐药,对克拉霉素和大观霉素2种药物中介,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24类药物敏感;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分析显示,在感染初期MHCⅡB、MyD88、TLR和SOD在鳃、脾脏和肾脏组织中都显著上调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川沙塘(odontobutis potamophilus) 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致病性 组织病理 免疫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蟹、沙塘鳢、青虾高效生态混养技术
7
作者 石小平 严爱平 《农村百事通》 2024年第5期24-25,共2页
蟹塘内套养沙塘鳢与套养鳜鱼一样,都对河蟹生长没有不利影响。但与传统的蟹、鳜、虾混养相比,蟹、鳢、虾混养技术具有三大优势:一是青虾的产量明显提高,因为鳜鱼对青虾的捕食能力明显高于沙塘鳢;二是沙塘鳢主要以塘口内的小型野杂鱼和... 蟹塘内套养沙塘鳢与套养鳜鱼一样,都对河蟹生长没有不利影响。但与传统的蟹、鳜、虾混养相比,蟹、鳢、虾混养技术具有三大优势:一是青虾的产量明显提高,因为鳜鱼对青虾的捕食能力明显高于沙塘鳢;二是沙塘鳢主要以塘口内的小型野杂鱼和小虾、昆虫为食,可有效控制由野杂鱼和小虾引起的蟹塘水质浑浊问题;三是在不专门为沙塘鳢投喂饲料的情况下,每亩可收获沙塘鳢10~20公斤,仅此一项,亩均增收约1000元,是套养鳜鱼的两倍左右。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杂鱼 捕食能力 混养技术 套养 小虾 青虾 沙塘 河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3个水系鸭绿沙塘鳢个体繁殖力比较研究
8
作者 李文康 骆小年 +4 位作者 段友健 李姣 吴晨 季辰跃 邓鸿圣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31,共10页
为探明辽宁地区鸭绿沙塘鳢个体繁殖力,于辽河水系新宾满族自治县太子河下夹河段、碧流河水系碧流河水库上游万福段、鸭绿江水系丹东凤城叆河大堡段采捕卵巢发育至Ⅳ期的鸭绿沙塘鳢雌鱼181尾,采用常规生物学方法比较分析鸭绿沙塘鳢个体... 为探明辽宁地区鸭绿沙塘鳢个体繁殖力,于辽河水系新宾满族自治县太子河下夹河段、碧流河水系碧流河水库上游万福段、鸭绿江水系丹东凤城叆河大堡段采捕卵巢发育至Ⅳ期的鸭绿沙塘鳢雌鱼181尾,采用常规生物学方法比较分析鸭绿沙塘鳢个体繁殖力。结果表明,鸭绿沙塘鳢个体绝对繁殖力(1067.7±829.7)粒,体长相对繁殖力(97.9±56.1)粒/cm,体质量相对繁殖力(55.2±18.1)粒/g。年龄组成以2、3龄为主,且繁殖贡献率分别为44.9%和39.2%。碧流河万福段鸭绿沙塘鳢个体绝对繁殖力、体长相对繁殖力、体质量相对繁殖力均显著高于太子河下夹河段;绝对繁殖力和体长相对繁殖力与体长、体质量、空壳质量、性腺质量显著相关,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与性腺指数显著相关(P<0.01),个体繁殖力均与肥满度无相关性(P>0.05)。3个水系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个体繁殖力与性腺质量或性腺指数密切相关。卵径频率出现2个峰值,推测鸭绿沙塘鳢为分批产卵类型。本调查结果可为鸭绿沙塘鳢繁殖生物学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绿沙塘 个体繁殖力 辽河水系 碧流河水系 鸭绿江水系 卵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卫星分析广西沙塘鳢群体遗传多样性
9
作者 陈子桂 李华 +4 位作者 周大颜 卢飞麟 潘江旺 卢维英 刘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4期72-75,共4页
利用10对微卫星分析广西钦州市(QZ)、河池市(HC)及柳州市(LZ)沙塘鳢群体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3个沙塘鳢群体样本均能获得清晰稳定的扩增条带,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多态性。10个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量为0.9266~4.2130,平均为2.1621,期望杂合度... 利用10对微卫星分析广西钦州市(QZ)、河池市(HC)及柳州市(LZ)沙塘鳢群体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3个沙塘鳢群体样本均能获得清晰稳定的扩增条带,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多态性。10个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量为0.9266~4.2130,平均为2.1621,期望杂合度为0.1068~0.8431,平均为0.4751,观测杂合度在0.1491~0.8034,平均为0.4868,多态性信息含量在0.0811~0.5984,平均为0.3310。3个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量表现为HC>LZ>QZ,观测杂合度表现为HC>LZ>QZ,群体期望杂合度表现为HC>LZ>QZ,群体多态信息含量表现为HC>LZ>QZ。HC、LZ、QZ 3个不同群体存在中等遗传分化,平均基因分化系数为0.1003,表明有10.03%的遗传分化来自3个不同地理群体之间,89.97%的遗传分化来自沙塘鳢内部个体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塘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分析 遗传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蟹青虾沙塘鳢混养技术
10
作者 章昌斌 《渔业致富指南》 2024年第3期48-52,共5页
河蟹、青虾、沙塘鳢均为优良的水产养殖品种,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三者对水质条件、水域生态环境的要求相近,混养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显著提升养殖综合经济效益。
关键词 水产养殖品种 水域生态环境 水质条件 沙塘 混养技术 青虾 河蟹 营养丰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沙塘鳢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沈文英 祝尧荣 胡建伟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7-39,64,共4页
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分析了一定pH值下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三种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pH6.0时,沙塘鳢肝胰脏、胃、肠道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35℃、25~30℃;肝胰脏和肠道pH7.5时,胃pH2.0时,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分别... 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分析了一定pH值下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三种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pH6.0时,沙塘鳢肝胰脏、胃、肠道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35℃、25~30℃;肝胰脏和肠道pH7.5时,胃pH2.0时,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40℃、35℃、35℃;pH7.5时,肝胰脏、胃、肠道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0℃,40℃,25℃。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分布是肝胰脏最高,胃次之,肠道最低;蛋白酶活性分布是胃最高,肝胰脏和肠道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塘(odontobutis obscura) 消化酶活性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安湖沙塘鳢的食性、繁殖、年龄及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39
12
作者 朱邦科 谢从新 +1 位作者 王明学 金晖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16-323,共8页
保安湖沙塘鳢1冬龄成熟,雌雄比1:1.34,4月初至6月中旬繁殖;个体绝对繁殖力540—1943egg(1154±314egg)。渔获物中以体长8.0—14.0cm,体重10.0—40.0g,2、3龄个体为主。体... 保安湖沙塘鳢1冬龄成熟,雌雄比1:1.34,4月初至6月中旬繁殖;个体绝对繁殖力540—1943egg(1154±314egg)。渔获物中以体长8.0—14.0cm,体重10.0—40.0g,2、3龄个体为主。体长-体重关系为W=0.02129L3.0585。3龄前生长较快;雄鱼略快于雌鱼。肥满度冬春季较高,最高在3月。体长和体重与年龄的关系可用Bertalanffy生长方程描述,参数分别为:雌鱼L∞=15.29cm,k=0.4072,t0=0.1596,W∞=84.9g;雄鱼L∞=16.71cm,k=0.3736,t0=0.1095,W∞=118.5g;体重生长拐点年龄和拐点体重雌鱼分别为2.86a和25.1g,雄鱼3.13a和35.4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安湖 沙塘 食性 繁殖 年龄 生长 开发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水系沙塘鳢形态特征和分类地位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乔德亮 洪磊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23,共4页
研究分析了淮河水系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的形态特征,并对其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可数性状:背鳍Ⅶ,Ⅰ-9~10,尾鳍14~15,臀鳍Ⅰ-7~8,腹鳍Ⅰ-5,胸鳍14~15,纵列鳞36~41,横列鳞14~18,体侧感觉乳突线鳞28~30,第一... 研究分析了淮河水系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的形态特征,并对其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可数性状:背鳍Ⅶ,Ⅰ-9~10,尾鳍14~15,臀鳍Ⅰ-7~8,腹鳍Ⅰ-5,胸鳍14~15,纵列鳞36~41,横列鳞14~18,体侧感觉乳突线鳞28~30,第一鳃弓鳃耙数9~11,脊椎骨数28~29。可量性状:全长是体长(1.23±0.03)倍;体长是体高(3.82±0.45)倍,是头长(3.08±0.49)倍,是尾柄长(5.19±0.54)倍,是消化道长(1.86±0.52)倍,是肠长(6.99±2.86)倍;头长是吻长(2.94±0.42)倍,是眼径(6.09±0.87)倍,是眼间距(3.86±0.61)倍,是口裂宽(1.94±0.27)倍;体高是体厚(0.96±0.11)倍;尾柄长是尾柄高(1.66±0.1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塘(odontobutis obscura) 形态特征 分类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双亲及其杂交子代的核型分析 被引量:16
14
作者 张丽娟 祝斐 +2 位作者 尹绍武 侯新远 胡亚丽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3-188,共6页
采用人工授精法以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为母本、鸭绿沙塘鳢(O.yaluensis)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正常发育的杂交子代。利用胸腔活体注射植物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溶液后,取头肾细胞进行低渗处理,空气干燥法制片,对河川沙... 采用人工授精法以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为母本、鸭绿沙塘鳢(O.yaluensis)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正常发育的杂交子代。利用胸腔活体注射植物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溶液后,取头肾细胞进行低渗处理,空气干燥法制片,对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及其杂交子代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的核型为2n=44,2st+42t,NF=44;鸭绿沙塘鳢的核型为2n=44,2st+42t,NF=44;杂交子代的核型为2n=44,4st+40t,NF=44。经对比分析,杂交子代分别继承了双亲的一套染色体,表明杂交子代为真正的杂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川沙塘 鸭绿沙塘 杂交子代 核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沙塘鳢仔鱼、稚鱼和幼鱼的形态观察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吉桥 许重 +3 位作者 程骏驰 王声权 巴桂香 史建国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7-212,共6页
参照国内外对硬骨鱼类胚后发育期的分期标准,描述了鸭绿沙塘鳢仔鱼、稚鱼和幼鱼的形态特征,记录了各个发育时期的全长和体重等增长情况,讨论了鸭绿沙塘鳢仔鱼、稚鱼和幼鱼发育的生态适应性。
关键词 鸭绿沙塘 仔鱼 稚鱼 幼鱼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塘鳢属鱼类的生物学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吉桥 王声权 +2 位作者 程俊驰 许重 马全乐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32-34,共3页
关键词 沙塘 养殖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沙塘鳢繁殖习性的观察及性腺发育周期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王吉桥 史建国 +1 位作者 姜玉声 巴桂香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79-385,共7页
周年调查了鸭绿沙塘鳢的繁殖习性,观察了其性腺发育的周年组织学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鸭绿沙塘鳢Ⅰ龄性成熟,分批产卵,雄鱼护卵,繁殖旺季为4—6月,补充群体6月开始繁殖。1、2月雌雄鱼的比例为1:2,3月至繁殖季节急剧增至1:2~3... 周年调查了鸭绿沙塘鳢的繁殖习性,观察了其性腺发育的周年组织学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鸭绿沙塘鳢Ⅰ龄性成熟,分批产卵,雄鱼护卵,繁殖旺季为4—6月,补充群体6月开始繁殖。1、2月雌雄鱼的比例为1:2,3月至繁殖季节急剧增至1:2~3,10—12月约1:1。1—5月雌鱼的成熟系数急剧增加,5—6月急剧下降,7月后上升后又逐渐下降。11月至翌年3月,雄鱼的成熟系数最低,3—4月急剧上升,5—6月略有下降,7—9月又略上升后而降低。破膜后40d为Ⅰ期精巢;60~70d为Ⅱ期,精原细胞呈束排列;约130d发育至Ⅲ期;约230d发育至Ⅳ期,精巢内除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外,还有少量直径3.15~4.20μm的精子细胞;约360d(翌年4—6月)为Ⅴ期,有少量长径为2.10μm的精子。7月Ⅵ期的壶腹内,部分精子排出,但仍有大量残留。破膜后53d雌鱼的卵巢为Ⅰ期,卵原细胞直径9.1~10.1μm,同步发育;150d发育至Ⅱ期,卵母细胞直径83.3~124.3μm,细胞核直径71.0~97.2μm,细胞质嗜碱性,核膜内侧有多个核仁,卵母细胞外有一层滤泡细胞,放射膜不明显。约220d发育至不同步的Ⅲ期,有Ⅰ、Ⅱ期的卵细胞,滤泡膜和放射膜明显。约280d(翌年3月)卵巢发育至第Ⅳ期,初级卵母细胞体积增大,充满卵黄颗粒,辐射带增厚。滤泡膜、放射膜和细胞膜厚度分别为7.8、13.0、13.2μm。约370d(4—5月)发育至Ⅴ期。雌、雄鱼分别以Ⅲ期和Ⅳ期性腺越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绿沙塘 繁殖行为 精巢 卵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及其杂交子代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丽娟 祝斐 +3 位作者 尹绍武 张亚萍 侯新远 胡亚丽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14,共6页
使用15对微卫星引物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鸭绿沙塘鳢(O.yaluensis,♂)及其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杂交子代3个群体进行扩增,研究3个群体的分子遗传机制,结果表明:(1)15对微卫星引物中OP215a和OP110a... 使用15对微卫星引物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鸭绿沙塘鳢(O.yaluensis,♂)及其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杂交子代3个群体进行扩增,研究3个群体的分子遗传机制,结果表明:(1)15对微卫星引物中OP215a和OP110a在鸭绿沙塘鳢中呈现单态性,其余的13对在3个群体中均能良好扩增;OP10a、OP23a和OP46a可鉴别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及杂交子代3个群体。(2)3个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PIC)含量分别为0.645 0、0.537 5、0.518 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4.297 7、3.618 8、2.779 3;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633 4、0.592 0、0.629 0。(3)双亲遗传分化显著,等位基因均来自亲本群体,基本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推断杂交子代为两性融合生殖,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4)杂交子代与河川沙塘鳢和鸭绿沙塘鳢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003 6、0.836 1,前者大于后者,表明杂交子代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是不对等的,而是偏向父本一方,系统进化树也支持这一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川沙塘(odontobutis potamophila) 鸭绿沙塘(O. yaluensis) 杂交子代 微卫星 遗传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川沙塘鳢胚胎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君 沈颂东 +2 位作者 徐建荣 韩晓磊 许璞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3-90,共8页
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 Günther)的胚胎发育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河川沙塘鳢胚胎发育可分成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体节分化、腮和出膜等8个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形态建成和发育特点,卵裂阶段被细分为... 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 Günther)的胚胎发育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河川沙塘鳢胚胎发育可分成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体节分化、腮和出膜等8个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形态建成和发育特点,卵裂阶段被细分为2~32细胞期和桑葚期,囊胚阶段分为囊胚早期、中期和晚期,原肠阶段分为原肠早期、中期和晚期,神经胚阶段分为神经胚早期和晚期,体节分化阶段分为2~41体节期,腮阶段分为消化系统形成期、肝脏形成期、腮裂期、脾脏形成期、口裂形成期和鳔形成期,出膜阶段出膜前期和出膜期,合计33个时期。河川沙塘鳢胚胎在水温(21±1)℃时,发育时间为502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川沙塘(odontobutis POTAMOPHILA Günther) 胚胎发育 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川沙塘鳢染色体核型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君 汤俊 +6 位作者 沈颂东 孔祥婷 韩晓磊 陆丹丹 王尚尚 张勇 许璞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3-256,共4页
对河川沙塘鳢染色体进行了研究。采用PHA和秋水仙素胸腔注射法制片,获得肾组织细胞的清晰分裂相。观察结果表明,它的染色体数2n=44,核型=44 t,NF=44。
关键词 沙塘 染色体 核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