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汪静之与郭沫若 被引量:1
1
作者 邓牛顿 《郭沫若学刊》 2012年第4期32-35,共4页
汪静之在《女神》周年纪念会上结识郭沫若,从此与郭沫若结下了深厚友谊。汪静之爱看郭沫若翻译的《茵梦湖》,他们都非常欣赏对方的诗作。汪静之的作品不但记录下了郭沫若1925年的生活状况,并且在多处记录了他与郭沫若的友谊。
关键词 汪静之 郭沫若 友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汪静之研究述评——纪念汪静之诞辰一百周年 被引量:1
2
作者 郑玲 《黄山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55-59,共5页
汪静之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值此诗人诞辰百年之际,对汪静之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做一番回顾与清理,有助于我们全面、正确地认识、理解和评价他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 汪静之研究 爱情诗 诗歌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汪静之的诗歌人生 被引量:1
3
作者 缪丽芳 《江淮文史》 2020年第1期85-99,共15页
从少年歌者到西湖隐士,汪静之的一生纯粹又带有诗意,他得时代风气之先,率先唱出青年人要求自由恋爱的心声,时过境迁,他的诗歌渐渐失色,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当我们回首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如果把文坛比作头顶的天空,当我们不再... 从少年歌者到西湖隐士,汪静之的一生纯粹又带有诗意,他得时代风气之先,率先唱出青年人要求自由恋爱的心声,时过境迁,他的诗歌渐渐失色,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当我们回首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如果把文坛比作头顶的天空,当我们不再只是关注耀眼的日月,而是把眼光也投向满天的星斗,我们不得不承认汪静之对新诗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诗丰富了新诗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发展 汪静之 中国现代文学 自由恋爱 诗歌人生 隐士 发展历程 青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闻一多对汪静之《蕙的风》的批评及其他
4
作者 姚国军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2-86,共5页
闻一多曾在通讯中骂汪静之爱情诗集《蕙的风》只诲淫而无诗。他的这种理念,在当时国内文坛就有同调,如胡梦华认为轻薄并有向恶倾向,是不道德的文学。但周作人等则为《蕙的风》辩护,认为做得就说得,并暗指胡梦华是伪君子。鲁迅更给胡梦... 闻一多曾在通讯中骂汪静之爱情诗集《蕙的风》只诲淫而无诗。他的这种理念,在当时国内文坛就有同调,如胡梦华认为轻薄并有向恶倾向,是不道德的文学。但周作人等则为《蕙的风》辩护,认为做得就说得,并暗指胡梦华是伪君子。鲁迅更给胡梦华扣上锻炼周纳的罪名。如果认为周作人等为《蕙的风》辩护错位,那么我们必须肯定闻一多批评的价值。因为周作人除夹杂人身攻击外,更多是围绕道德标准的文化取向角度纠缠,实际是偏离了文学本身。而闻一多既从道德标准,更从诗之本身即艺术审美价值角度立论,这就抓住了关键。因为诗亦属系统工程,是更为复杂的金银盾,即不仅需要内容精纯,还需要艺术精湛,任何方面都不可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汪静之 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汪静之《蕙的风》的版本变迁及得失
5
作者 王鸣剑 《求索》 CSSCI 2003年第3期194-195,共2页
关键词 汪静之 《蕙的风》 诗集 湖畔诗社 版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汪静之、傅东华李杜研究之比较
6
作者 孔令环 《中原文化研究》 2014年第2期124-128,共5页
汪静之、傅东华是现代李杜批评史上最早有论著问世的两位作家。汪静之的《李杜研究》一书从李白与杜甫的不同境遇寻绎二人之所以分别成为"贵族的"和"平民的"诗人的原因;傅东华的李杜研究则以"客观的诗人"... 汪静之、傅东华是现代李杜批评史上最早有论著问世的两位作家。汪静之的《李杜研究》一书从李白与杜甫的不同境遇寻绎二人之所以分别成为"贵族的"和"平民的"诗人的原因;傅东华的李杜研究则以"客观的诗人"与"主观的诗人"为主线贯穿全书,将其原因更多地归之于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汪静之、傅东华二人都对古代李杜优劣论的观点进行了重估,并在千年以来一直没有定论的话题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汪静之、傅东华二人借鉴现代文学理论,试图对李杜进行整体性的研究,迥异于中国古代的古典诗文批评模式,对于现代李杜研究的转型起到了关键作用,拓荒之力功不可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静之 傅东华 李杜研究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纸上谈爱 满纸悲辛——论汪静之和他的爱情诗
7
作者 杨四平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7-13,共7页
本文从“暮气沉沉中的少年气象”、“欲望化的诗歌文本”、“艺术和享乐至上”和“做一个纯粹的诗人”四个方面探讨了汪静之及其爱情诗里长期没有被挖掘出来的实质所指。
关键词 汪静之 爱情诗 少年气象 欲望化文本 艺术至上 享乐至上 同性恋 纯粹诗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现汪静之的本来面貌
8
作者 飞白 方素平 《黄山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7,共7页
“五四”时代汪静之在关于《蕙的风》的一场争议中引起全国瞩目,但在30年代后几乎淡出视野。1957年他的诗集经删改后重版。长期以来,读者和研究者所见的已非汪静之本来面貌。最近出版的《汪静之文集》搜集了久已绝版的文献和初次面世的... “五四”时代汪静之在关于《蕙的风》的一场争议中引起全国瞩目,但在30年代后几乎淡出视野。1957年他的诗集经删改后重版。长期以来,读者和研究者所见的已非汪静之本来面貌。最近出版的《汪静之文集》搜集了久已绝版的文献和初次面世的作者手稿,对《蕙的风》和《寂寞的国》则恢复了其“五四”时代初版的原貌。本文讨论的是汪静之作品的解读史、汪静之删改作品的历史语境以及我们恢复汪静之作品原貌的理由。而汪静之的解读史同时也见证了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曲折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静之 解读 个性解放 存在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畔诗人汪静之沉寂之原因探析——以作品《蕙的风》为视角
9
作者 张雨童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94-97,共4页
湖畔诗人汪静之自20世纪20年代初版了他轰动一时的代表作《蕙的风》之后,便沉寂于诗坛了,一生笔耕不辍的他为何不再引人关注?本文通过分析汪静之一生各时期的诗歌创作得出结论:诗人在不断创新的同时应把握好诗歌创作的规律,在试验自己... 湖畔诗人汪静之自20世纪20年代初版了他轰动一时的代表作《蕙的风》之后,便沉寂于诗坛了,一生笔耕不辍的他为何不再引人关注?本文通过分析汪静之一生各时期的诗歌创作得出结论:诗人在不断创新的同时应把握好诗歌创作的规律,在试验自己诗歌创作观之外更要尊重诗本身的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畔诗派 汪静之 沉寂 《蕙的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春之歌——试析汪静之的《蕙的风》
10
作者 张银枝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41-43,共3页
汪静之是"湖畔诗社"的著名诗人,他的《蕙的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以爱情诗为主体的诗集。从诗作的写作背景出发,主要从爱情诗、写景诗、社会写实诗三方面来阐述《蕙的风》青春的审美特质,可以客观地反映出其在中国诗... 汪静之是"湖畔诗社"的著名诗人,他的《蕙的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以爱情诗为主体的诗集。从诗作的写作背景出发,主要从爱情诗、写景诗、社会写实诗三方面来阐述《蕙的风》青春的审美特质,可以客观地反映出其在中国诗歌发展史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畔诗 汪静之 青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诗坛上的蕙兰——论汪静之的早期爱情诗 被引量:2
11
作者 贺圣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7年第1期86-99,共14页
“五四”运动的次年,汪静之以一个十八岁的中学生从安徽负笈东游,进了杭州的浙江第一师范。两年后,他出版了诗集《蕙的风》。这本诗集由文坛领袖人物胡适作序,周作人题签,鲁迅看过原稿并加修改;出版前得到叶圣陶、朱自清的关心,出版后... “五四”运动的次年,汪静之以一个十八岁的中学生从安徽负笈东游,进了杭州的浙江第一师范。两年后,他出版了诗集《蕙的风》。这本诗集由文坛领袖人物胡适作序,周作人题签,鲁迅看过原稿并加修改;出版前得到叶圣陶、朱自清的关心,出版后周作人、宗白华等为文大力揄扬;当它受到顽固派攻击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诗 汪静之 文坛领袖 青年男女 康白 伊底 诗歌形式 包办婚姻 文学表现 鸳鸯蝴蝶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人汪静之
12
作者 叶康乐 《杭州》 2009年第3期54-55,共2页
汪静之是在"五四"运动中开始写新诗并以爱情诗著称的现代诗人,是中国第一个新诗社团——"湖畔诗社"的主要发起人与主要成员,这里"湖"指的就是西湖,"湖畔诗社"1922年4月成立于孤山之西泠印社四... 汪静之是在"五四"运动中开始写新诗并以爱情诗著称的现代诗人,是中国第一个新诗社团——"湖畔诗社"的主要发起人与主要成员,这里"湖"指的就是西湖,"湖畔诗社"1922年4月成立于孤山之西泠印社四照阁,跟杭州有莫大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静之 湖畔诗社 西湖 爱情诗 西泠印社 师范学校 现代诗人 发起人 纪念馆 杭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诗人汪静之发起建立湖畔诗社纪念馆和重建湖畔诗社
13
作者 邓小白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5年第4期139-,共1页
湖畔诗社1922年在西子湖畔成立,是五·四时期中国最早的新诗社之一,受到过鲁迅先生的精心培养和爱护,并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赞扬,在中国新诗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就曾经是诗社成员,如:应修人、潘漠华、赵平... 湖畔诗社1922年在西子湖畔成立,是五·四时期中国最早的新诗社之一,受到过鲁迅先生的精心培养和爱护,并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赞扬,在中国新诗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就曾经是诗社成员,如:应修人、潘漠华、赵平复(柔石)、冯雪峰,魏金枝等。汪静之是现在还健在的湖畔诗社唯一成员,为了纪念这些革命的先烈,同时又为西湖增加一个有文化内容的景观,汪老发起建立湖畔诗社纪念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畔诗社 汪静之 中国新诗 柔石 艾青 艾芜 冯至 孔罗荪 西子湖畔 中国作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把灵魂的牢狱毁去”——也谈汪静之“五四”时期的爱情诗
14
作者 卢玲 《齐鲁学刊》 1987年第3期120-122,共3页
从“五四”文学革命的初夜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的几年,是新诗诞生和立定脚跟并成长的几年。出版于1922年8月的汪静之的《蕙的风》是一本从内容到形式完全摆脱了旧的束缚的新诗集。诗人以纯洁的心灵,率直的笔触,清新、自然、真切的诗... 从“五四”文学革命的初夜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的几年,是新诗诞生和立定脚跟并成长的几年。出版于1922年8月的汪静之的《蕙的风》是一本从内容到形式完全摆脱了旧的束缚的新诗集。诗人以纯洁的心灵,率直的笔触,清新、自然、真切的诗句,自由地抒发着对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的感受,大胆地表达对自由恋爱的追求,尽情地反映青年男女要求个性解放的情怀。他那童稚般天真无邪的情爱诗作,对于封建礼教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在这个老气深沉,悲哀弥漫,压在数千年重担下的中国社会里,竟然有个二十岁的天真的青年,纵情高唱少年天真的情感。没有丝毫的假饰,没有丝毫的顾忌,颂扬光明,颂扬恋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静之 爱情诗 封建礼教 个性解放 文学革命 五四 自由恋爱 灵魂 胡适 中国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湖畔诗人”汪静之的诗歌
15
作者 王卫平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4期73-80,共8页
(一)在我国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诗坛上,汪静之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诗人。他是较早作新诗的诗人之一,从一九一八年开始汪静之就学作新诗,一九二一年开始,在《新青年》、《新湖》、《小说月报》等主要杂志上发表新诗,一九二二年,汪静之与应修... (一)在我国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诗坛上,汪静之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诗人。他是较早作新诗的诗人之一,从一九一八年开始汪静之就学作新诗,一九二一年开始,在《新青年》、《新湖》、《小说月报》等主要杂志上发表新诗,一九二二年,汪静之与应修人,潘莫华、冯雪峰一起组织了我国新文学中最早的诗歌团体——“湖畔诗社”。湖畔诗社的诗人们“以淳朴的爱情诗开始走上文坛,他们的作品流露了青年的坦率的感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静之 湖畔诗人 湖畔诗社 诗歌形式 爱情诗 自由婚 西湖杂诗 《女神》 《小说月报》 诗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与文学联姻·青年与情诗携手——汪静之爱情诗初探
16
作者 欧阳捍东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1989年第4期85-86,共2页
“五四”既是一场伟大的政治革命斗争,又是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与文学联姻势不可挡。与政治斗争相对较、个性解放,人的发现、确认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重新评价男女关系等新思潮,如同河床下的潜流影响着地面水流的水势与流... “五四”既是一场伟大的政治革命斗争,又是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与文学联姻势不可挡。与政治斗争相对较、个性解放,人的发现、确认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重新评价男女关系等新思潮,如同河床下的潜流影响着地面水流的水势与流向。青年知识分子从沉沉恶梦中惊醒的时候,纷至沓来的新思潮就激活了他们沉睡在心底的爱情。封建礼教只承认“五代之源”的婚姻,却卑视青年男女自相悦慕的爱情;由于恋爱婚姻上不能自由,他们不能不感到心灵被桎梏的痛苦。这样,眼见封建婚姻之苦,身受封建礼教之害的一代青年,从感情到理智都不可避免地同旧道德、旧礼教发生猛烈的碰撞。于是乎,青年与情诗携手,要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就成了思想解放的重要一翼,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批判与抗议同政治上反封建斗争有了高度的协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静之 恋爱自由 个性解放 思想解放 革命斗争 协同性 伊底 康白 俞平伯 雪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只剪枝,不接木”——汪静之《蕙的风》版本变迁孔见
17
作者 王鸣剑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76-78,94,共4页
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在现代文学史上,是非同寻常的。它是鲁迅先生一生中亲手修改过的唯一诗集。初版前,得到叶圣陶、朱自清的关心;出版时,胡适、朱自清、刘延陵亲自为之作序;出版后,引起封建卫道士们的疯狂反击,鲁迅、周作人等专门... 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在现代文学史上,是非同寻常的。它是鲁迅先生一生中亲手修改过的唯一诗集。初版前,得到叶圣陶、朱自清的关心;出版时,胡适、朱自清、刘延陵亲自为之作序;出版后,引起封建卫道士们的疯狂反击,鲁迅、周作人等专门撰文为之辩诬。它的版本变化虽不复杂,作者的修改态度却不同一般:只剪枝,不接木。本文围绕《蕙的风》初版前后引起的反响、版本的变迁及其利弊,在遵循史料的基础上作一粗浅的管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蕙的风》 汪静之 朱自清 1957年 接木 初版本 刘延陵 新版本 增订本 卫道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小,但丰富——汪静之《芭蕉姑娘》欣赏
18
作者 蔡沛霖 《阅读与写作》 1996年第6期13-13,共1页
芭蕉姑娘呀, 夏夜在此纳凉的那人儿呢? 这是诗人汪静之写的短诗《芭蕉姑娘》,收在诗集《蕙的风》中。诗仅短短的两句,是一个人(从诗的内容看,不妨可认为是姑娘)与芭蕉树的一句内心对白。然而。
关键词 汪静之 芭蕉 短诗 三十年代 欣赏 典型情节 拉奥孔 丰富情感 短小 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汪静之的故乡情结
19
作者 邵本武 《江淮文史》 2007年第1期69-75,共7页
汪静之是“我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先进者,为中国新诗和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96年10月原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唁电中对汪静之的评价)。他因家庭出身和家乡教育,因师胡适,因友曹珮声等,与故乡安徽绩溪县结下了一生不了情。
关键词 故乡情结 汪静之 新诗发展史 中国新诗 家庭出身 贺敬之 副部长 中宣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汪静之:伊底眼是温暖的太阳
20
作者 孙昌建 《杭州(生活品质)》 2008年第6期49-50,共2页
我看着你/你看着我/四个眼睛两条视线/整整对了半天/你也无语/我也无言/……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诗歌跟今天的炒股一样都是热门的东西,当时杭州有不少民间的诗社,有的就借西湖边搞起了诗歌讲座。
关键词 汪静之 八十年代 湖畔诗社 底眼 爱情诗 符竹因 胡适之 我爱你 伊底 二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