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池流域大棚种植区面源污染释放规律 被引量:21
1
作者 桂萌 祝万鹏 +1 位作者 余刚 张鹏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共5页
为了研究和控制农田面源污染,掌握其污染释放规律,选择紧靠滇池的大渔乡大棚种植区作为研究样本,在2001年进行了旱季和雨季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旱季的污染负荷很小,只占全年总量的5%~10%,农田污染的释放主要集中在雨季(6月-9月),以... 为了研究和控制农田面源污染,掌握其污染释放规律,选择紧靠滇池的大渔乡大棚种植区作为研究样本,在2001年进行了旱季和雨季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旱季的污染负荷很小,只占全年总量的5%~10%,农田污染的释放主要集中在雨季(6月-9月),以地表径流的方式进入滇池,污染负荷占全年总量的90%以上。这主要由滇池流域特定的气候条件和灌溉方式所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棚种植区 污染释放规律 滇池流域 农田面源污染 农田灌溉水 气候 湖泊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物料对风化煤矸石污染释放及介质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罗有发 吴永贵 +3 位作者 付天岭 吴东墨 刘桂华 姜志云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2-87,共6页
为评价常见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对风化煤矸石污染物释放及介质养分的影响,分别在风化的富硫煤矸石介质中添加质量比为1%的腐殖酸、牛粪、沼渣、剩余污泥和空白煤矸石5个处理,稳定7 d后测定煤矸石浸出液的酸度、铁、锰、硫酸根等特征污染组... 为评价常见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对风化煤矸石污染物释放及介质养分的影响,分别在风化的富硫煤矸石介质中添加质量比为1%的腐殖酸、牛粪、沼渣、剩余污泥和空白煤矸石5个处理,稳定7 d后测定煤矸石浸出液的酸度、铁、锰、硫酸根等特征污染组分及氮、磷素等介质养分指标。结果表明:风化煤矸石浸出液具有较强的酸度(p H=2.4),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Eh=403 m V)、电导率(EC=3 653μS/cm),并含有较高浓度的铁、锰、硫酸根(总Fe=483 mg/L,Mn=4.58 mg/L,SO42-=3 005 mg/L)及多种重金属离子(Cu=1.33 mg/L,Zn=0.75 mg/L)。少量腐殖酸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风化煤矸石浸出液的p H、明显提高盐度,但对Eh、铁、锰、硫酸根及有害金属离子含量影响不明显,同时能有效提高煤矸石介质中有效磷的含量。少量沼渣、牛粪、剩余污泥的添加都能有效提高风化煤矸石的p H,降低盐度、Eh、总铁及硫酸根含量,特别是污泥、牛粪表现出相对较好的污染控制效果;同时,沼渣、牛粪、剩余污泥的添加均显著(p<0.05)改善风化煤矸石介质中全氮、全磷含量,且能够极显著(p<0.01)改善介质有效氮、有效磷等矿物养分的含量,但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Mn、Cu、Pb、Zn、F-多种有害离子的溶出,剩余污泥的添加能明显增加煤矸石浸出液中Zn的溶出,在施用中应注意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风化煤矸石 污染释放 矿物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道底泥污染释放机制和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林锋 《东北水利水电》 2021年第2期45-46,48,72,共4页
关于去除底泥中氨氮、磷、有机物和重金属的研究有很多,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处理,然而基本是基于实验室研究层面的。文章认为底泥修复应遵循分类施策原则,结合污染类型和修复后土壤作用来选择修复方案,除此之外,由于土地资源紧张以... 关于去除底泥中氨氮、磷、有机物和重金属的研究有很多,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处理,然而基本是基于实验室研究层面的。文章认为底泥修复应遵循分类施策原则,结合污染类型和修复后土壤作用来选择修复方案,除此之外,由于土地资源紧张以及底泥中蕴含着可利用的营养和能源,资源化利用的前景广阔,如农林业的堆肥、建筑用材等等,底泥资源的可待开发程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底泥 污染释放机制 修复技术 资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江村沟垃圾填埋场不同恶臭源污染释放特征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朱虹 李婷婷 +2 位作者 柴晓利 赵由才 赵风斌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43-1651,共9页
垃圾填埋场恶臭气体污染是填埋场作业和当地环境质量改善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西安江村沟垃圾填埋场作为典型超大型填埋场,其恶臭污染物释放特征对于填埋场恶臭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填埋场作业面、渗滤液暴露区以及渗滤液贮存池等... 垃圾填埋场恶臭气体污染是填埋场作业和当地环境质量改善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西安江村沟垃圾填埋场作为典型超大型填埋场,其恶臭污染物释放特征对于填埋场恶臭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填埋场作业面、渗滤液暴露区以及渗滤液贮存池等主要恶臭源的典型恶臭污染物浓度进行监测,系统分析了不同季节恶臭污染物释放强度,并对恶臭气体进行了组分分析。结果表明:主要代表恶臭污染物(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H_(2)S和NH_(3))的浓度随着吹扫风速增加而降低,释放强度在四季的顺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夏季是恶臭预防控制的关键时期。相比填埋场作业面和渗滤液贮存池,渗滤液暴露区恶臭污染物释放强度最大。定量识别出苯系物、氯代烃、烯烃类、醇类、酯类等38种恶臭组分,氯苯类为主要污染因子,后期的填埋场恶臭控制应主要针对填埋场渗滤液苯系物进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填埋场 恶臭源 垃圾渗滤液 恶臭污染释放强度 扩散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风化过程硫铁矿尾矿的产酸性及污染物的释放行为 被引量:9
5
作者 吴惠明 李晓 +1 位作者 李锦文 常向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7-451,共5页
以广东某硫铁矿为研究对象,静态评价了3个尾矿的产酸潜力,结合40周左右氧化淋滤风化实验,揭示出硫铁矿尾矿在风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静态结果显示其中两个尾矿具有强产酸潜力,一个为产酸不确定.动态氧化淋滤实验结果表明:(1)受CaCO3... 以广东某硫铁矿为研究对象,静态评价了3个尾矿的产酸潜力,结合40周左右氧化淋滤风化实验,揭示出硫铁矿尾矿在风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静态结果显示其中两个尾矿具有强产酸潜力,一个为产酸不确定.动态氧化淋滤实验结果表明:(1)受CaCO3的缓冲作用控制,产酸潜力尾矿淋滤液pH值从初始7.2缓慢阶梯式下降到5.2,并呈现酸化趋势;(2)pH 6.5左右氧化还原电位Eh出现拐点,从负值转变为正值,体系氧化性增强;(3)可溶物在氧化淋滤初期表现出较强的释放能力,pH值降到6.5、Eh转向正值后急剧减弱并趋于平缓.风化产物硫酸钙及铁氧化物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与共沉淀作用可能是导致含金属离子固溶物溶解释放减弱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D 硫铁矿尾矿 静态预测 氧化淋滤 污染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天然碳酸盐矿物对风化煤矸石污染物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王虎 吴永贵 +3 位作者 付天岭 舒艳 徐巡 周佳佳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41,共7页
为评价喀斯特背景条件下天然碳酸盐矿物对风化煤矸石典型污染物释放的控制效果,在风化煤矸石中分别添加纯品碳酸钙及3种典型天然碳酸盐矿物(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对混合物浸出液特征污染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纯品碳酸钙及3种天... 为评价喀斯特背景条件下天然碳酸盐矿物对风化煤矸石典型污染物释放的控制效果,在风化煤矸石中分别添加纯品碳酸钙及3种典型天然碳酸盐矿物(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对混合物浸出液特征污染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纯品碳酸钙及3种天然碳酸盐矿物均能有效缓冲风化煤矸石的酸度,并显著抑制Fe2+、Mn2+、Cu2+、SO2-4等多种特征污染物的溶出,但天然碳酸盐矿物对Zn2+释放的控制效果不明显,特别是方解石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促进了Zn2+的释放。在污染控制效果上,纯品碳酸钙的控制效果最优,其次是石灰石,而白云石和方解石对污染物的控制效果相对较差,两者处理后风化煤矸石浸出液中溶出组分没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煤矸石 碳酸钙 碳酸盐矿物 污染释放 污染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茭草、芦苇与水葫芦的污染物释放规律 被引量:45
7
作者 卢少勇 张彭义 +2 位作者 余刚 祝万鹏 向长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54-557,共4页
选取昆明某人工湿地中的茭草、芦苇和水葫芦进行浸泡试验,考察因植物组织的溶解而导致的污染物释放规律.最快的释放发生在最初的24h内.COD的释放率小于TN和TP的释放率.芦苇的COD和TN释放速率最小,茭草的TP释放速率最小,茭草的COD释放速... 选取昆明某人工湿地中的茭草、芦苇和水葫芦进行浸泡试验,考察因植物组织的溶解而导致的污染物释放规律.最快的释放发生在最初的24h内.COD的释放率小于TN和TP的释放率.芦苇的COD和TN释放速率最小,茭草的TP释放速率最小,茭草的COD释放速率最大,水葫芦的TN和TP释放速率最大.在停留时间为5d,水力负荷为8.7cm/d,TN、TP和COD负荷为1.52,0.11,13.7g/(m2?d)条件下,植物组织释放N、P、COD的量分别占去除负荷的29%,20%和38%.这表明对于进水负荷较低的人工湿地,收割植物可以改善湿地低效率时期的处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释放 茭草 芦苇 水葫芦 收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泥修复中温度对微生物活性和污染物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39
8
作者 杨磊 林逢凯 +2 位作者 胥峥 张萌 高逸秀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2-25,29,共5页
通过分析底泥中微生物的酶活性以及污染物的释放规律,探讨了温度对河道底泥生物修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泥中微生物的脱氢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但温度对纤维素酶的活性影响较小。4℃和10℃时底泥中污染... 通过分析底泥中微生物的酶活性以及污染物的释放规律,探讨了温度对河道底泥生物修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泥中微生物的脱氢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但温度对纤维素酶的活性影响较小。4℃和10℃时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量和微生物的酶活性均较低,水质较稳定;20-37℃时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量明显增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能力有较大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较强。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30℃是进行底泥生物修复的适宜环境温度。此外,当pH为9.0以及添加葡萄糖时,底泥中微生物均表现出较高的脱氢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修复 温度 底泥 酶活性 污染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蓝藻厌氧分解过程与污染物释放实验研究 被引量:43
9
作者 尚丽霞 柯凡 +3 位作者 李文朝 徐宪根 宋媛媛 冯慕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7-54,共8页
采用批次培养实验模拟高密度蓝藻堆积发生的厌氧分解过程,分析蓝藻的分解速率及污染物释放规律.厌氧分解实验中,设置三组蓝藻初始密度分别为2.23×1012、1.19×1013、4.47×1013cells/L,得到叶绿素a的分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 采用批次培养实验模拟高密度蓝藻堆积发生的厌氧分解过程,分析蓝藻的分解速率及污染物释放规律.厌氧分解实验中,设置三组蓝藻初始密度分别为2.23×1012、1.19×1013、4.47×1013cells/L,得到叶绿素a的分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74、0.133、0.081 d-1.蓝藻厌氧分解过程中水体呈酸性,电导率呈上升趋势,最高值为949μS/cm.化学需氧量持续升高,而UV254值先升高后降低,说明水体中有机物浓度增大,并逐渐由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蓝藻厌氧分解释放出大量溶解态氮、磷,溶解态有机氮逐渐被降解为无机氮,铵态氮含量占90%以上.研究表明,高密度蓝藻堆积发生厌氧分解可释放大量有机物和溶解态营养盐至水体中,并且随着蓝藻密度升高,污染物释放强度增大.因此水华期间应及时打捞蓝藻,以避免蓝藻大量堆积死亡导致水源区水质下降并影响自来水出水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厌氧分解 污染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溶解氧水平对控制底泥向上覆水体释放污染物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8
10
作者 李文红 陈英旭 孙建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0-173,共4页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不同溶解氧水平对泥-水界面间氮化合物、磷化合物以及有机物转化的影响。试验发现,为了控制底泥向上覆水体释放总氮、总磷以及有机物,维持水体高溶解氧水平(DO>5.0mg·L-1)是必要的。
关键词 溶解氧 水体 污染释放 底泥 氮化合物 磷化合物 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浚对影响底泥向上覆水体释放污染物的研究 被引量:25
11
作者 李文红 陈英旭 孙建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6-448,共3页
分别在已疏浚和未疏浚河道底泥影响下,考察上覆水体的COD、TN、TP等特征值,以比较疏浚对于改善底泥对上覆水体的影响效果。实验发现,经过168h的接触释放后,疏浚与未疏浚底泥向上覆水释放的COD、TP通量均较大,严重影响了上覆水水质,而未... 分别在已疏浚和未疏浚河道底泥影响下,考察上覆水体的COD、TN、TP等特征值,以比较疏浚对于改善底泥对上覆水体的影响效果。实验发现,经过168h的接触释放后,疏浚与未疏浚底泥向上覆水释放的COD、TP通量均较大,严重影响了上覆水水质,而未疏浚底泥向上覆水释放的TN相对较少,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上覆水的TN特征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 影响因素 底泥 上覆水体 污染释放 河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在动态淋滤作用下污染物释放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梁冰 肖利萍 +3 位作者 陆海军 毕业武 张传成 狄军贞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7-30,共4页
对新邱露天矿不同风化程度的煤矸石溶解释放污染物的规律进行了动态淋滤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溶解释放的主要污染组分为总硬度(以CaCO3计)、SO4^2=,Na^+,TDS,F^-,CODMn和总Fe等,淋滤液pH值基本在6.6~7.0之间,Cl^-,Mn... 对新邱露天矿不同风化程度的煤矸石溶解释放污染物的规律进行了动态淋滤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溶解释放的主要污染组分为总硬度(以CaCO3计)、SO4^2=,Na^+,TDS,F^-,CODMn和总Fe等,淋滤液pH值基本在6.6~7.0之间,Cl^-,Mn,Zn等少量,其他重金属和As等微量;煤矸石风化程度越高,溶解释放的无机盐类污染物量越多,新鲜混合煤矸石溶解释放出较高的F^-,CODMn和总Fe;淋滤初期,淋滤液中主要污染组分质量浓度较高,溶出速率也较快;尤其是Na^+溶解释放速率更快,以后随着降水量的增加,煤矸石中的污染物逐渐被降雨淋滤水量带走,淋滤液中各污染物质量浓度逐渐降低,煤矸石中污染物的淋溶释放呈指数曲线规律衰减;利用该衰减规律可定量预测煤矸石中污染物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动态淋滤 污染物溶解 污染释放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径对煤矸石污染物溶解释放规律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狄军贞 鲍斯航 +6 位作者 杨逾 孟凡康 王显军 郭旭颖 李振南 林鑫 董艳荣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8-184,共7页
为研究粒径对不同地区煤矸石污染组分溶解释放规律的影响,以山西省和辽宁省3个煤矿区的4种煤矸石为试验材料,通过静态浸泡试验,分析了不同粒径、不同浸出时间条件下4种煤矸石浸出液的pH,氧化还原电位(ORP),电导率,总硬度,Fe^2+、Mn^2+、... 为研究粒径对不同地区煤矸石污染组分溶解释放规律的影响,以山西省和辽宁省3个煤矿区的4种煤矸石为试验材料,通过静态浸泡试验,分析了不同粒径、不同浸出时间条件下4种煤矸石浸出液的pH,氧化还原电位(ORP),电导率,总硬度,Fe^2+、Mn^2+、SO4^2-浓度等指标变化。结合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阐明不同地区煤矸石污染组分溶解释放的机制。结果表明:在粒径为0.18~0.25 mm时,4种煤矸石释放的污染物量均达到较大值。阜新海州地区自燃煤矸石和海州地区原煤矸石的浸出液p H呈碱性,阜新高德地区自燃煤矸石和山西某矿原煤矸石的浸出液p H呈酸性。阜新高德地区自燃煤矸石浸出液的总硬度和SO24-质量浓度分别为589、529 mg/L,山西某矿原煤矸石浸出液的Fe2+质量浓度为10.79 mg/L,阜新海州地区自燃煤矸石浸出液的Mn2+质量浓度为1.97 mg/L。煤矸石的表面存在孔隙、附着细小颗粒,且包含的沸石、黄铁矿、绿泥石、高岭石和磁铁矿等矿物容易溶解,向水中释放污染物。煤矸石粒径越小污染物越容易溶解释放;浸出0~3 d内污染物容易溶解释放,后期释放量趋于平稳。建议矿区施工时保持煤矸石的粒径大于0.18~0.25 mm,以减少煤矸石在堆积和填充复垦过程中向土壤和地下水释放污染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粒径 污染释放 矿区环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龙湖表面流人工湿地底泥氧化层对污染物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海阔 姜翠玲 +3 位作者 朱立琴 杜观超 陈红卫 高旭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5-101,共7页
为了解盐城市盐龙湖表面流人工湿地底泥氧化层理化性质,探讨其对底泥氮、磷及有机物释放过程的影响,在测定底泥理化性质的基础上进行了室内静态柱状试验.结果表明:盐龙湖表面流人工湿地长期运行后在底泥表层形成了厚度为1 cm、呈棕黄色... 为了解盐城市盐龙湖表面流人工湿地底泥氧化层理化性质,探讨其对底泥氮、磷及有机物释放过程的影响,在测定底泥理化性质的基础上进行了室内静态柱状试验.结果表明:盐龙湖表面流人工湿地长期运行后在底泥表层形成了厚度为1 cm、呈棕黄色、无明显臭味、含水率低、TP含量高、TOC和TN含量低的氧化层;氧化层对于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特征影响显著(P<0.05),对内源污染的控制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无氧化层试验组上覆水中TN、NH3-N和COD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比有氧化层试验组高9.5%、30.8%和3.5%;在湿地的实际管理中,不宜对湿地进行疏浚,如疏浚则疏浚深度应达到健康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流人工湿地 底泥 氧化层 污染释放 盐龙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浸泡污染物溶解释放规律研究——阜新市新邱露天煤矿不同风化煤矸石在不同固液比条件下浸泡实验 被引量:21
15
作者 肖利萍 梁冰 +3 位作者 陆海军 毕业武 张传成 狄军贞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6年第2期151-155,163,共6页
论文对新邱露天矿不同风化程度的煤矸石在不同固液比条件下溶解释放污染物的规律进行了浸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溶解释放的主要污染物为总硬度(CaCO3)、硫酸盐(SO42-)、钠(Na+)、总溶解性固体(TDS)、氟化物(F-)、耗氧量(OC)和总铁... 论文对新邱露天矿不同风化程度的煤矸石在不同固液比条件下溶解释放污染物的规律进行了浸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溶解释放的主要污染物为总硬度(CaCO3)、硫酸盐(SO42-)、钠(Na+)、总溶解性固体(TDS)、氟化物(F-)、耗氧量(OC)和总铁(Fe)等,氯化物(Cl-)、锰(Mn)、锌(Zn)等少量,其它重金属和砷等微量。pH值接近中性。煤矸石风化程度越高,溶解释放的无机盐类污染物量越多,新鲜混合煤矸石溶解释放出较高的氟化物(F-)、耗氧量(OC)和总铁(Fe);固液比对煤矸石中污染物的溶解释放有重要影响。固液比越小,浸泡液中污染物浓度越低,越有利于煤矸石中污染物的溶解释放,单位质量煤矸石溶解释放的污染物量越多,煤矸石中污染物的溶解释放规律受扩散控制;在同一固液比条件下,各污染物浓度变化与浸泡时间成对数曲线关系,即Ct=a+bLog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浸泡 污染物溶解释放 固液比 浸泡时间 阜新市新邱露天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河沈阳城区段下游底泥污染物释放试验 被引量:4
16
作者 潘俊 左悦 +1 位作者 李慧 周立冬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76-980,共5页
目的研究温度及pH值对底泥污染物释放的影响,分析浑河沈阳城区段下游底泥污染物的释放规律.方法采用浑河沈阳城区段下游四个断面底泥进行静态试验,分析静止状态、不同温度、不同pH值下底泥污染物(CODCr和NH4+-N)的释放规律.结果静止状态... 目的研究温度及pH值对底泥污染物释放的影响,分析浑河沈阳城区段下游底泥污染物的释放规律.方法采用浑河沈阳城区段下游四个断面底泥进行静态试验,分析静止状态、不同温度、不同pH值下底泥污染物(CODCr和NH4+-N)的释放规律.结果静止状态下,铁路大桥断面底泥CODCr和NH4+-N释放量最大,公相屯断面最小;30℃时比4℃时各断面底泥CODCr和NH4+-N释放量大、释放速率快;pH值为10比pH值为4更易于底泥污染物CODCr和NH4+-N的释放.结论底泥污染物释放与底泥污染程度有关,污染程度越高则释放能力越强;水温高促进底泥中CODCr和NH4+-N的释放,水温低抑制底泥中CODCr和NH4+-N的释放;酸性条件与碱性条件比较,碱性条件能促进底泥中CODCr和NH4+-N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河沈阳城区段下游 底泥污染释放 CODCR NH4+-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灭菌处理对不同氧化还原环境下含硫煤矸石中污染物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付天岭 吴永贵 +1 位作者 李江 欧莉莎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共7页
为评价微生物在不同氧化还原环境下对含硫煤矸石中污染物释放的作用,通过设置氧化处理、氧化灭菌处理、还原处理和还原灭菌处理4组处理方式对煤矸石进行连续浸提实验,并测定0、1、3、6、9d后各处理煤矸石浸出液的pH、电导率(EC)、氧化... 为评价微生物在不同氧化还原环境下对含硫煤矸石中污染物释放的作用,通过设置氧化处理、氧化灭菌处理、还原处理和还原灭菌处理4组处理方式对煤矸石进行连续浸提实验,并测定0、1、3、6、9d后各处理煤矸石浸出液的pH、电导率(EC)、氧化还原电位(Eh)、总溶解性固体(TDS)、金属离子(Fe3+、Mn2+、Cu2+、Zn2+)和阴离子(SO2-4、F-)等特征污染指标。结果表明:氧化环境下,灭菌处理能抑制煤矸石氧化酸化,提高煤矸石浸出液的pH,降低浸出液EC、TDS,并明显降低煤矸石浸出液中Fe3+的溶出浓度,对Mn2+、Cu2+、F-和SO2-4等特征污染离子的溶出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且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这种抑制效应日趋加强;而还原环境下,灭菌处理却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还原环境对煤矸石中污染物释放的抑制作用。综上表明,灭菌与否对不同氧化还原环境下含硫煤矸石污染物的释放有重要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工程手段调控矿山环境中微生物活性或类群,对含硫煤矸石污染进行有效的原位控制或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微生物效应 氧化还原环境 酸性矿山废水 污染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动力作用下河湖沉积物污染物释放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18
作者 华祖林 王苑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5-105,共11页
水动力作用会增强底泥沉积物-水界面的剪切效应,并引起上覆水和沉积物的理化性质(溶解氧、pH、氧化还原电位等)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甚至改变污染物的释放规律。鉴于水动力的重要性,对动水作用下营养盐、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的释放机制以... 水动力作用会增强底泥沉积物-水界面的剪切效应,并引起上覆水和沉积物的理化性质(溶解氧、pH、氧化还原电位等)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甚至改变污染物的释放规律。鉴于水动力的重要性,对动水作用下营养盐、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的释放机制以及影响释放过程的主要因素进行了阐述,解析了过去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指出多次水动力扰动下沉积物再悬浮以及再分配行为响应机制、水动力作用与沉积物中多种污染物释放的协同或拮抗的耦合机制、水动力与水生植物共同胁迫作用下污染物释放的微观机制以及基于复杂条件下的沉积物污染物释放动力学模型构建是本领域需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 河湖沉积物 营养盐 重金属 有机物 污染释放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政污泥热干化特性及污染物释放规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廖艳芬 邱梦泽 +1 位作者 陈顺凯 马晓茜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2-101,共10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泥产量随着污水处理率的提高而急剧增加,污泥处理处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中以出厂市政污泥为研究对象,对其热干化特性及污染物释放规律进行研究:在100~250℃等间隔的7组温度下进行热失重实...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泥产量随着污水处理率的提高而急剧增加,污泥处理处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中以出厂市政污泥为研究对象,对其热干化特性及污染物释放规律进行研究:在100~250℃等间隔的7组温度下进行热失重实验,以干燥速率和脱水速率来表征干化特性,实验发现200℃为污泥的最佳干化温度。对尾气中的气态污染物进行在线测量,发现除NH_(3)和H_(2)S外,还包含了NO、SO_(2)和HCl等酸性气体,以及CO、CO_(2)、H_(2)、C_(2)H_(6)、C_(2)H_(4)等烃类成分,实验发现温度控制在200℃以下有利于抑制气态污染物的释放。实验条件下干化冷凝液为高浓度有机废水,125~250℃时pH值集中在8.88~9.17之间,为缓冲体系;COD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最高达16000.0mg/L。对干化后污泥渣基本燃料特性的检测发现,125~275℃下泥渣的碳含量和热值随温度升高而降低,300℃时符合低温碳化的部分条件,碳含量和热值增加,这为污泥的能源化提供了思路。结合SEM、BET等手段对泥渣进行表征,发现温度升高可增加泥渣的微孔结构,泥渣整体变得松散疏松,可作为低级吸附剂或建筑原料。文中研究结果为出厂污泥的废物处理及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干化 污染释放 低温碳化 显微结构 多孔介质 废物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污染物释放和转移登记(PRTR)制度比较研究及启示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亚静 方刚 +4 位作者 林雨琛 韩桂梅 李子秀 党春阁 周长波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769-2777,共9页
污染物释放和转移登记(Pollutant Release and Transfer Register,PRTR)制度是国际上重要的化学品环境管理制度,对推动化学品环境安全管理、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和污染减排具有重要作用.我国虽开展过相关试点工作,但尚未真正建立起PRTR制度... 污染物释放和转移登记(Pollutant Release and Transfer Register,PRTR)制度是国际上重要的化学品环境管理制度,对推动化学品环境安全管理、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和污染减排具有重要作用.我国虽开展过相关试点工作,但尚未真正建立起PRTR制度.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我国PRTR制度,对补齐有毒有害化学品环境管理短板以及构建多方共治的现代化环境管理体系十分必要.该研究选取国际上7个规模较大且相对完善的PRTR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两种特定的化学物质--汞和含汞化合物以及苯,对研究对象的核心技术要素进行横向对比,结果表明:研究对象的共同点为按照一套工业分类系统界定出需要管理的行业范围,设置分类管控的化学品清单,以及对不同化学品设定具体的报告阈值;不同点为覆盖化学品种类和分类方式不同以及报告阈值表征方式不同,且同一特定化学品的阈值设定不同,甚至差别较大.基于对比研究结果,总结国际经验,提出了建立实施我国PRTR制度的相关建议:①制定完善的PRTR核心技术体系,包括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界定覆盖行业范围,参考加拿大和墨西哥PRTR制度设置分类管控的化学品清单,结合使用释放量阈值、生产加工和以其他方式使用量(MPO)阈值、企业规模阈值等表征方式分类设置化学品报告阈值;②从法律政策、社会认知和试点实践等方面逐步推动建立PRTR制度;③加强与美国、加拿大、欧盟和经合组织(OECD)等国家和组织的沟通合作,强化我国PRTR制度设计的国际规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品管理 污染释放与转移登记(PRTR)制度 环境信息公开 国际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