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谈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 被引量:10
1
作者 方广锠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2-105,共14页
"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指佛教的产生固然得益于印度文化的孕育,而佛教的发展则得益于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乃至亚洲其他地区文化的汇流。本文从佛典翻译入手,先后探讨了两种文化交流中的格义现象、佛典翻译中的文化反浸现象... "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指佛教的产生固然得益于印度文化的孕育,而佛教的发展则得益于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乃至亚洲其他地区文化的汇流。本文从佛典翻译入手,先后探讨了两种文化交流中的格义现象、佛典翻译中的文化反浸现象、佛典编译中的文化加工现象,从而加深了对文化汇流背景的研究。文章进而提出新的论据,论证了文化汇流的存在,亦即中国文化传入印度,影响印度佛教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义 文化反浸 文化加工 文化汇流 疑伪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佛教的发展与文化的汇流——从《刘师礼文》谈起 被引量:6
2
作者 方广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7-42,共6页
佛教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形态,其发展过程并非印度文化的自我演化,而是包括中国文化、西亚文化等广大亚洲文化共同汇流的结果。通过对一些原始经论的考据,可以看出这种汇流不仅表现为印度的佛教文化进入中土进行融汇,也表现为中国本土文化... 佛教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形态,其发展过程并非印度文化的自我演化,而是包括中国文化、西亚文化等广大亚洲文化共同汇流的结果。通过对一些原始经论的考据,可以看出这种汇流不仅表现为印度的佛教文化进入中土进行融汇,也表现为中国本土文化流入印度,影响印度的佛教文化,再以佛教文化的形式回流到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文化 文化汇流 《刘师礼文》 《净度三昧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路研究之力作 文化汇流之新见--《龟兹石窟艺术元素研究》评介 被引量:1
3
作者 魏洁 《创意与设计》 2020年第1期100-101,共2页
满盈盈著《龟兹石窟艺术元素研究》一书具有较高的理论贡献和应用价值。其视角新颖、观点鲜明、脉络清晰、材料丰富、结构完整,主要围绕着龟兹石窟中的五种艺术元素展开,探讨每种艺术元素的艺术渊源、传入以及在龟兹石窟中具体呈现。全... 满盈盈著《龟兹石窟艺术元素研究》一书具有较高的理论贡献和应用价值。其视角新颖、观点鲜明、脉络清晰、材料丰富、结构完整,主要围绕着龟兹石窟中的五种艺术元素展开,探讨每种艺术元素的艺术渊源、传入以及在龟兹石窟中具体呈现。全书既重整体梳理,又有个案研究。既大胆假设,又细心求证。因此,结论可信且不乏新见,具有可读性。可以说,该书是一部研究石窟艺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部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兹石窟 艺术元素 文化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语注心经》中的中国元素与文化汇流
4
作者 高九东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3年第6期181-184,共4页
《毒语注心经》是日本东岭圆慈、白隐慧鹤两位禅师的作品,在日本众多的《般若心经》注疏中,因其大量使用中国元素所以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从行文格式来看,其可能是模仿了前人的作品。文中使用的中国元素直接或间接的具象化了《般若心经... 《毒语注心经》是日本东岭圆慈、白隐慧鹤两位禅师的作品,在日本众多的《般若心经》注疏中,因其大量使用中国元素所以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从行文格式来看,其可能是模仿了前人的作品。文中使用的中国元素直接或间接的具象化了《般若心经》的主要思想,这种中印“文化汇流”产物在第三国进一步与中国文化交融的现象,也进一步丰富了“文化汇流”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语注心经》 中国元素 主要思想 文化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日本文化的源与流 被引量:4
5
作者 于洪璋 翁丽霞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27-30,共4页
通过分析日本文化的源流关系 ,阐述了日本文化是采集东西文化成果、消化变形为日本民族独具特色的东西方汇流文化的特质。
关键词 日本文化 汇流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日本文化的源与流 被引量:4
6
作者 翁丽霞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52-55,共4页
无论是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抑或是从文化发生角度看,从属于汉文化分支的日本传统文化到属于东西合璧的日本现代文化,都是一种多源汇流的文化。日本文化的特质是采集东西文化成果,消化变形为日本民族独具特色的东西方汇流文化。中国文化... 无论是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抑或是从文化发生角度看,从属于汉文化分支的日本传统文化到属于东西合璧的日本现代文化,都是一种多源汇流的文化。日本文化的特质是采集东西文化成果,消化变形为日本民族独具特色的东西方汇流文化。中国文化对于日本文化曾起到过重要的哺育作用,日本文化吸收了中国文化的诸多要素,但是日本不是简单地克隆、复制外来文化,而是按照自身文化特征消化、吸收外来文化,并将其融合到本民族血脉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文化 汇流文化 复制 人类文化 绳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与“文化汇流” 被引量:5
7
作者 伍小劼 《南亚研究》 CSSCI 2010年第2期112-122,共11页
十二卷本《大灌顶经》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僧人撰写的经典,亦即所谓"伪经"。其中第十二卷《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是药师信仰的源头,也是现存药师经的最早形态。隋唐时期,药师经又先后三译,说明此经在中国诞生后曾传入印度,... 十二卷本《大灌顶经》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僧人撰写的经典,亦即所谓"伪经"。其中第十二卷《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是药师信仰的源头,也是现存药师经的最早形态。隋唐时期,药师经又先后三译,说明此经在中国诞生后曾传入印度,经过印度文化的改造,再传回中国。这是佛教发展中文化汇流现象的一个具体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灌顶经 拔除过罪经 药师经 伪经 文化汇流
原文传递
《般若心经》——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之又一例证 被引量:4
8
作者 方广锠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4,26,共10页
有学者指出,大藏经中署名为鸠摩罗什译的《大明咒经》是依据鸠摩罗什所译经典及其他资料抄集的抄经,而所谓玄奘翻译的《般若心经》是中国人编撰的伪经。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可知,玄奘在赴印度前得到的《般若心经》,可能就是署名为鸠摩罗什... 有学者指出,大藏经中署名为鸠摩罗什译的《大明咒经》是依据鸠摩罗什所译经典及其他资料抄集的抄经,而所谓玄奘翻译的《般若心经》是中国人编撰的伪经。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可知,玄奘在赴印度前得到的《般若心经》,可能就是署名为鸠摩罗什译的《大明咒经》的早期形态。玄奘将该经带到印度,翻为梵文,即其后流传的《梵语心经》的最初流传本。玄奘回国后又把《梵语心经》译为汉文,即现在大家习知的《般若心经》。现存《梵语心经》写本中,尚有经不空润色者。此外,印度僧人又在玄奘本《梵语心经》的基础上编辑成的三分具足的《般若心经》,该经回流中国,先后为法月(先后两译)、般若共利言、法成、施护等人译为汉文。《般若心经》是"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的又一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 般若心经 疑伪经
原文传递
西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
9
作者 张波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5期34-38,共5页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是发生在法学领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象,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一样,也具有西化、现代化的背景,是在中西文化论争中出场的,其本身不仅意味着对西化思潮的一种否定,更意味着对西方文化的一种文化哲学态度。近现...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是发生在法学领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象,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一样,也具有西化、现代化的背景,是在中西文化论争中出场的,其本身不仅意味着对西化思潮的一种否定,更意味着对西方文化的一种文化哲学态度。近现代以来中国的法制现代化诉求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也给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带来西化的挑战。解决此挑战,需要坚持科学的文化汇流观,反对形而上的文化对立观,在文化汇流中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在文化扬弃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化 现代化 文化汇流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讲经文新论
10
作者 计晓云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26-36,43,共12页
敦煌讲经文是未见载于传世文献,仅保留在敦煌藏经洞的佛教俗讲的底本和记录本,是佛教讲唱文学中一种新的文体,更是宋元以来多种说唱文学的源头。中国佛教通俗讲经活动至少在三国吴主孙皓时期便已展开,不同历史时期的佛教通俗讲经有着其... 敦煌讲经文是未见载于传世文献,仅保留在敦煌藏经洞的佛教俗讲的底本和记录本,是佛教讲唱文学中一种新的文体,更是宋元以来多种说唱文学的源头。中国佛教通俗讲经活动至少在三国吴主孙皓时期便已展开,不同历史时期的佛教通俗讲经有着其各自的特色,敦煌讲经文为我们了解唐五代佛教通俗讲经的具体情形,提供了最原始、最重要的史料。近二十余年以来,世界各地所藏敦煌写卷的图版基本上都已刊布,讲经文的文本组织形式,由原来的一种现增至三种:“经文+散文+韵文”“经中内容+散文+韵文”“散文+韵文”,其篇目亦由旧有的23篇,增至32篇,且主讲的都是唐五代最为流行的佛典。讲经文的传播场所,可以确定的共有四种:1.皇帝降诞日宫廷内讲经,2.盂兰盆斋会期间寺院或民间为亡人举办的超度法会讲经,3.举办受戒法会仪式时讲经,4.寺院举办俗讲活动时讲经。对这些应用场合的考述与分析,有助于我们感知讲经文在唐五代的受众及其影响力,尤其是S.6551号背《阿弥陀经讲经文》为我们展示了民间俗讲文化由中原传播至西州回鹘,又从西州回鹘倒流回敦煌地区的过程,属于佛教传播中的“文化汇流”现象的经典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通俗讲经 敦煌讲经文 传播场所 文化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 lex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English 被引量:1
11
作者 YAN Hong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8年第5期55-58,共4页
China English is an English variety The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Asia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English. influenced by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way of Chinese thinking. English varieties, tries to describe a... China English is an English variety The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Asia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English. influenced by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way of Chinese thinking. English varieties, tries to describe and explain the lexic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English Asian English varieties lexical characteris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师佛探源——对“药师佛”汉译佛典的文献学考察 被引量:11
12
作者 方广锠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0-100,共11页
本文通过对历代汉译佛典中"药师"、"药师佛"用例的考察,论述药师佛信仰是中印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文化对佛教的贡献。进而指出药师佛信仰在中国产生后,西传印度,又回传中国。进一步论证佛教发展中存在的"... 本文通过对历代汉译佛典中"药师"、"药师佛"用例的考察,论述药师佛信仰是中印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文化对佛教的贡献。进而指出药师佛信仰在中国产生后,西传印度,又回传中国。进一步论证佛教发展中存在的"文化汇流"现象,从而说明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双向性。方广锠,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典 药师佛 文化汇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