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旱地小麦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7
1
作者 强秦 曹卫贤 +6 位作者 刘文国 张建昌 党占平 刘金海 高亚军 翟丙年 李生秀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6期1066-1071,共6页
在陕西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冬小麦不同栽培模式对旱地土壤水分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试验设栽培模式、施氮和密度等3种因子,栽培模式设露地栽培 常规 、秸秆覆盖 覆草 、地膜覆盖 平膜 、垄上覆膜沟中覆草垄沟种植 垄... 在陕西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冬小麦不同栽培模式对旱地土壤水分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试验设栽培模式、施氮和密度等3种因子,栽培模式设露地栽培 常规 、秸秆覆盖 覆草 、地膜覆盖 平膜 、垄上覆膜沟中覆草垄沟种植 垄沟 4种方式;施氮设不施氮、施120kg/hm2N和240kg/hm2N三个水平;密度设播量180kg/hm2和225kg/hm22个水平.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水分在不同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平覆膜与垄沟种植均有良好的保墒和集水作用,平覆膜水分的生产效率比常规模式增加41.3%~52.4%;垄沟种植比常规模式增加38.8%~64.6%.覆草具有一定的保墒作用,在小麦生长前期及40cm以上的土层中效果明显,其水分生产效率高于常规种植的24.1%.氮肥对土壤贮水量具有极显著影响,但不同密度对土壤贮水量基本上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小麦栽培模式 土壤水分 水分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亏灌溉对玉米需水规律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3
2
作者 郭相平 刘才良 +1 位作者 邵孝侯 彭世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92-96,共5页
在山西省洪洞县霍泉灌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苗期调亏灌溉对玉米需水规律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调亏处理玉米在苗期、拔节期及抽雄期需水量减少,叶面积、蒸腾速率和光合速率下降,在灌浆期则相对增加,作物的总需水量减少... 在山西省洪洞县霍泉灌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苗期调亏灌溉对玉米需水规律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调亏处理玉米在苗期、拔节期及抽雄期需水量减少,叶面积、蒸腾速率和光合速率下降,在灌浆期则相对增加,作物的总需水量减少。叶面积、蒸腾速率和棵间蒸发减少是调亏灌溉需水量降低的主要原因。调亏灌溉能够延缓灌浆期叶片衰老,提高光合速率,使光合同化物向籽粒分配的比例增加。调亏灌溉处理产量有所下降,但水分生产效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亏灌溉 玉米 需水规律 水分生产效率 苗期 叶面积 叶面蒸腾速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水剂对注水播种玉米土壤水分运移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7
3
作者 李海燕 张芮 王福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7-42,共6页
通过大田免储水灌注水加保水剂播种玉米灌溉试验,分析了保水剂对土壤水分扩散规律及变化动态、玉米耗水量、水分生产效率和产量等指标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保水剂施量为2.5g/m2的注水播种玉米(YB2.5)在全生育期都具有良好的保水效果,... 通过大田免储水灌注水加保水剂播种玉米灌溉试验,分析了保水剂对土壤水分扩散规律及变化动态、玉米耗水量、水分生产效率和产量等指标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保水剂施量为2.5g/m2的注水播种玉米(YB2.5)在全生育期都具有良好的保水效果,是既增产又节水的最佳处理;保水剂施量为1.5g/m2和保水剂拌种处理只在播后101d内可有效增加土壤含水率,之后保水效果逐步衰减;施量为0.5g/m2处理与不施加保水剂处理相比,土壤含水率无明显提高,说明保水剂施量过小时,保水效果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率 保水 灌溉 保水剂 注水播种 玉米 土壤水分运移 水分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水控灌模式对水稻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6
4
作者 郭以明 郭相平 +1 位作者 樊峻江 张晓柳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1-63,73,共4页
蓄水控灌模式主要是基于水稻对旱、涝的双重适应性,通过降低灌溉控制下限,同时抬高稻田的雨后拦蓄深度和延长降雨在稻田的滞蓄时间来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灌溉模式。以杂交水稻"K优818"为试验材料,采用小区试验进行了3... 蓄水控灌模式主要是基于水稻对旱、涝的双重适应性,通过降低灌溉控制下限,同时抬高稻田的雨后拦蓄深度和延长降雨在稻田的滞蓄时间来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灌溉模式。以杂交水稻"K优818"为试验材料,采用小区试验进行了3年试验观测,研究了水稻蓄水控灌模式对降雨利用效率、灌排水量、灌排次数、籽粒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并与常规淹水灌溉和控制灌溉试验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蓄水控灌模式可减少灌排次数和灌排水量,雨水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效率明显提高,而产量并未降低。但蓄水深度过大,水稻有小幅减产。上述结果表明水稻蓄水控灌是一种节水、高效、省工的灌溉模式,适于南方多雨地区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蓄水控灌 灌排水量 产量 水分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汪顺生 费良军 +2 位作者 孙景生 高传昌 傅渝亮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5-119,138,共6页
2008年6~9月在河南新乡进行了不同沟灌方式和水分处理下(质量比占田间持水率的80%、70%、60%)夏玉米生理特性和生产效率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交替隔沟灌溉有效抑制冗余生长,使光合产物向有利于产量形成方向运转,灌水量均减小33.3%,耗... 2008年6~9月在河南新乡进行了不同沟灌方式和水分处理下(质量比占田间持水率的80%、70%、60%)夏玉米生理特性和生产效率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交替隔沟灌溉有效抑制冗余生长,使光合产物向有利于产量形成方向运转,灌水量均减小33.3%,耗水量降低22.04%、21.05%和23.88%,减产2.85%、3.99%和9%;常规沟灌和交替隔沟灌溉的灌溉水生产效率(WUEI)均是70%处理最高,为1.74和2.50 kg/m3,总水分生产效率(WUEET)表现为常规沟灌70%处理最高(1.63 kg/m3),交替隔沟灌溉80%处理最高(2.05 kg/m3);同种水分处理,交替隔沟灌溉的水分生产效率远高于常规沟灌,是夏玉米适宜的供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 夏玉米 生理特性 产量 水分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垄作小麦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高传昌 李兴敏 汪顺生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12,共3页
为探讨豫西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的生产措施,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在3种灌水处理下,垄作冬小麦耗水量、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对比情况。结果表明,在不同灌水次数的条件下,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垄作冬小麦耗水量和地上干物... 为探讨豫西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的生产措施,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在3种灌水处理下,垄作冬小麦耗水量、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对比情况。结果表明,在不同灌水次数的条件下,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垄作冬小麦耗水量和地上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先升高后降低。在相同灌水次数下,垄作冬小麦耗水量低于平作,干物质积累高于平作,垄作种植模式节水40%,产量提高5.5%~11.3%,水分生产效率提高0.17~0.40kg/m3。综合考虑,垄作种植结合灌越冬水+拔节水+抽穗水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节水增产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作 冬小麦 产量 水分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对辣椒生长、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程明 周继华 +3 位作者 安顺伟 贾松涛 黄以华 王志平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1年第Z1期92-95,共4页
以农大602辣椒为试材,利用张力计控制辣椒灌溉时期与灌溉量,分别研究膜下滴灌、膜上沟灌和膜下沟灌3种灌溉方式对日光温室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全生育期耗水量最少,辣椒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最高,水分生产效率较膜上... 以农大602辣椒为试材,利用张力计控制辣椒灌溉时期与灌溉量,分别研究膜下滴灌、膜上沟灌和膜下沟灌3种灌溉方式对日光温室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全生育期耗水量最少,辣椒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最高,水分生产效率较膜上沟灌、膜下沟灌分别提高2.04kg·m-3和1.81kg·m-3。综合耗水量、产量等因素,膜下滴灌是秋冬茬日光温室辣椒生产适宜的灌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方式 辣椒 日光温室 产量 水分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下滴灌灌溉定额对油葵光合特性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张会梅 田军仓 +2 位作者 马波 沈晖 潘永霞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6-60,共5页
以油葵"康地562"为材料,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方法,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希尼套海嘎查村进行了膜下滴灌灌溉定额对油葵光合生理特性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试验,定期测定了土壤含水率和作物光合生理指标。结果表明,... 以油葵"康地562"为材料,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方法,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希尼套海嘎查村进行了膜下滴灌灌溉定额对油葵光合生理特性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试验,定期测定了土壤含水率和作物光合生理指标。结果表明,现蕾期油葵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日变化均呈"凸抛物线"规律;胞间CO2摩尔分数日变化呈"凹抛物线"规律。同一灌溉定额条件下,采用先进的滴灌技术的日光合速率、日蒸腾速率和日气孔导度等指标均比畦灌技术较高,且产量提高了19.17%。试验条件下,膜下滴灌油葵产量随灌溉定额的增大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地区 油葵 膜下滴灌 光合作用 水分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改良剂对马铃薯水分生产效率、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徐胜涛 刘景辉 +3 位作者 张磊 陈勤 李倩 陈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47-52,共6页
【目的】探明干旱半干旱条件下,不同土壤改良剂单施及其复配对马铃薯水分生产效率、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以马铃薯品种"克新1号"为材料,研究了聚丙烯酸钾(PAA)、聚丙烯酰胺(PAM)和腐殖酸(HA)3... 【目的】探明干旱半干旱条件下,不同土壤改良剂单施及其复配对马铃薯水分生产效率、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以马铃薯品种"克新1号"为材料,研究了聚丙烯酸钾(PAA)、聚丙烯酰胺(PAM)和腐殖酸(HA)3种土壤改良剂单施和复配处理对马铃薯水分生产效率、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复配和单施均能明显提高马铃薯不同生育时期0~40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增加马铃薯产量,且PAM与HA复配的增产效果最好,达32.89%。施用土壤改良剂能够提高马铃薯的水分生产效率,单施最高为PAA,较CK增加16.78kg/(mm.hm2),提高了20.08%,与单施PAM差异不显著;复配最高为PAM与HA,较CK增加37.79kg/(mm.hm2),提高了45.22%。施用土壤改良剂显著降低了马铃薯的还原糖含量,提高了马铃薯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PAM和HA复配增收效果最好,增收2 499元/hm2,其次为PAM单施,增收2 066元/hm2。【结论】综合分析认为,最佳施用技术为PAM与HA复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改良剂 马铃薯 水分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孔灌夏玉米耗水特性和水分生产效率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董玉云 王宝成 +2 位作者 贾丽华 穆红文 费良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1,66,共6页
通过测坑试验,研究了膜孔灌灌水频率和灌水量对夏玉米耗水量、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和抽穗期是玉米需水的关键阶段;相同灌水频率时,耗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相同灌水量时,耗水强度随灌水频率的增加... 通过测坑试验,研究了膜孔灌灌水频率和灌水量对夏玉米耗水量、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和抽穗期是玉米需水的关键阶段;相同灌水频率时,耗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相同灌水量时,耗水强度随灌水频率的增加而增大;玉米产量与玉米生育期总耗水量之间呈良好的抛物线关系;膜孔灌夏玉米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较佳的需水量是2546~3410 m3·hm-2;灌水条件相同时,玉米膜孔灌比常规畦灌的耗水量减少6.2%,水分生产效率提高23.3%,增产1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孔灌 夏玉米 耗水特性 水分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亏缺灌溉对风沙区春小麦生长发育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祖贵 孙景生 +1 位作者 张寄阳 段爱旺 《灌溉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31,共4页
20 0 1年在内蒙风沙区对春小麦进行了各生育阶段不同程度亏缺灌溉的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春小麦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对其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及水分生产效率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拔节—孕穗期受旱对株高、叶面积、穗粒数影响... 20 0 1年在内蒙风沙区对春小麦进行了各生育阶段不同程度亏缺灌溉的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春小麦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对其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及水分生产效率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拔节—孕穗期受旱对株高、叶面积、穗粒数影响最大 ,减产最多 ,其次是抽穗—开花期干旱 ;灌浆成熟期受旱主要影响千粒重。在同一生育阶段 ,水分亏缺越严重 ,春小麦受害越深。在春小麦生长前期适度的水分胁迫不但对产量无显著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亏缺灌溉 风沙区 春小麦 生长发育 水分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亏缺对番茄生理特性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郭艳波 冯浩 吴普特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2-55,共4页
根据番茄的生长发育特点,分别以50%、60%、75%田间持水量作为苗期、开花坐果期、结果期的土壤水分下限,每个生育期的土壤水分上限设置3个水分水平,研究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和亏缺程度对番茄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 根据番茄的生长发育特点,分别以50%、60%、75%田间持水量作为苗期、开花坐果期、结果期的土壤水分下限,每个生育期的土壤水分上限设置3个水分水平,研究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和亏缺程度对番茄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的水分亏缺对番茄株高、茎粗、叶绿素相对含量、日光合及蒸腾速率变化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呈现明显的生长与生理补偿效应,水分胁迫处理的日光合速率峰值提前出现,蒸腾速率随水分亏缺程度的增加而减少,这有助于调控番茄无用的蒸腾耗水。通过对番茄不同生育期的灌水量和产量关系的研究得出,当全生育期灌水量为4025.80 m3/hm2时,番茄可以获得最高产量12.84×104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水分亏缺 生理特性 水分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下滴灌不同灌水量对谷子需水规律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潘永霞 田军仓 +2 位作者 沈晖 马波 张会梅 《宁夏工程技术》 CAS 2016年第2期106-109,共4页
为了研究内蒙古阿拉善绿洲农区膜下滴灌不同灌水量对谷子需水规律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张杂谷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对比法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灌水量处理全生育期需水量变化呈"凸"抛物线变化规律,拔... 为了研究内蒙古阿拉善绿洲农区膜下滴灌不同灌水量对谷子需水规律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张杂谷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对比法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灌水量处理全生育期需水量变化呈"凸"抛物线变化规律,拔节期需水量最大;当地膜下滴灌较适合的灌溉定额为175 m3/667 m^2,其生育期需水量为336.91 m3/667 m^2,苗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占生育期需水量的比例分别为13.05%,33.30%,20.86%,18.77%,14.02%;作物产量为307.3 kg/667 m^2,作物水分生产效率为0.91 kg/m^3,灌溉水分生产效率为1.76 kg/m^3,作物系数为0.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地区 膜下滴灌 谷子 需水规律 水分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埋深对冬小麦和春玉米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战东 肖俊夫 +1 位作者 牛豪震 贾云茂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33,共5页
利用排水式蒸渗仪,通过设置6种地下水位控制处理(地下水位埋深分别为0.5、1.0、1.5、2.0、2.5 m和3.0 m)试验,探讨了太原盆地不同地下水埋深对冬小麦和春玉米生长指标、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水分生产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地... 利用排水式蒸渗仪,通过设置6种地下水位控制处理(地下水位埋深分别为0.5、1.0、1.5、2.0、2.5 m和3.0 m)试验,探讨了太原盆地不同地下水埋深对冬小麦和春玉米生长指标、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水分生产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对冬小麦和春玉米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对冬小麦干物质重影响显著(P=0.05);地下水埋深超过1 m后,冬小麦基本苗、分蘖数、穗数、穗粒数明显增加,春玉米株高、穗位高度、单株穗重明显增加。通过连续多年试验分析(2002-2006年),冬小麦产量和WUE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而增加;地下水埋深H=0.5 m时,春玉米产量最高(8 262.0 kg/hm^2),而WUE最低(0.97 kg/mm);H=1.5 m时,春玉米WUE最高(1.44kg/mm),产量(7 221.0 kg/hm2)低于最高产量。在山西汾河灌区,从提高作物产量和WUE的双重目标出发,冬小麦和春玉米生育期内的地下水适宜埋深应分别控制在1.5 m和1.0 m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埋深 产量 水分生产效率 冬小麦 春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地水稻覆膜灌溉耗水规律及水分生产效率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士江 王忠波 +1 位作者 张忠学 杜平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7-99,共3页
在黑龙江水稻灌溉试验中心进行水稻覆膜灌溉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下,覆膜对水稻耗水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淹灌处理水稻耗水量比常规淹灌减少7.35%,覆膜控灌耗水量比常规控灌减少3.77%,覆膜间歇灌溉耗水量比常规间... 在黑龙江水稻灌溉试验中心进行水稻覆膜灌溉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下,覆膜对水稻耗水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淹灌处理水稻耗水量比常规淹灌减少7.35%,覆膜控灌耗水量比常规控灌减少3.77%,覆膜间歇灌溉耗水量比常规间歇灌溉减少10.00%;覆膜淹灌处理水分生产效率较之常规淹灌提高32.45%,覆膜控灌处理水分生产效率较之常规控灌处理提高14.62%,覆膜间歇灌溉处理水分生产效率较之常规间歇灌溉处理水分生产效率提高13.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灌溉 水分生产效率 水稻需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土基质栽培方式对设施黄瓜植株长势、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玉玲 蒙冠霖 +3 位作者 虞娜 范庆锋 邹洪涛 张玉龙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3-46,共4页
以黄瓜为试材,采用设施栽培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无土基质栽培方式对黄瓜植株长势、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低基质床-非打孔处理相比,高基质床-非打孔、高基质床-打孔和高基质床-侧坑3个处理均可以显著提高黄瓜植株... 以黄瓜为试材,采用设施栽培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无土基质栽培方式对黄瓜植株长势、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低基质床-非打孔处理相比,高基质床-非打孔、高基质床-打孔和高基质床-侧坑3个处理均可以显著提高黄瓜植株长势、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但以高基质床-打孔处理提高幅度最大,其黄瓜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提高幅度均为10.32%。因此,炉渣(3~5cm块状)∶草碳∶农家肥∶生物有机肥的质量比约为10∶6∶2∶1,基质床高约为20cm,底铺塑料膜打孔1~2cm,可以很好地协调无土基质栽培的水、肥、气、热的环境条件,有利于黄瓜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土基质栽培 黄瓜 植株长势 产量 水分生产效率
原文传递
新疆石河子垦区棉田水分生产效率变化动态及其潜力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玉义 逄焕成 +2 位作者 张海林 陈阜 张凤华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2-77,共6页
本文以121农场为例,依据历年棉花产量、降水量、灌溉引水量和地下水补给量等资料,系统分析了该区域近50年来棉田水分生产效率的变化动态及影响因素,并探讨了水分生产效率潜力提高途径。结果表明,50多年来石河子垦区棉花单产增加了近3.3... 本文以121农场为例,依据历年棉花产量、降水量、灌溉引水量和地下水补给量等资料,系统分析了该区域近50年来棉田水分生产效率的变化动态及影响因素,并探讨了水分生产效率潜力提高途径。结果表明,50多年来石河子垦区棉花单产增加了近3.3倍;棉田耗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世纪50年代平均477.48mm下降到目前平均415.00mm,降低了13.09%;同期棉田水分生产效率由1.07kg/hm2/mm上升到目前3.95kg/hm2/mm,提高了近2.69倍。土壤改良,化肥用量的逐年增加,以及地膜覆盖栽培、秸秆还田、优良品种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棉田水分生产效率的提高起了决定性作用。作者认为增加氮肥等肥料用量,对进一步提高水分生产效率仍有一定作用,但部分地区应注意肥料的合理配比施用;发展膜下滴灌等节水技术对于提高水分生产效率还有很大的潜力空间;此外开展抗旱品种选育对于提高水分生产效率也有一定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田 水分生产效率 变化动态 潜力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合阳旱原农田土壤水分特征及水分生产效率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安柱 何仲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7-43,共7页
采用田间试验和观测方法研究了渭北旱原东部旱作区的农田土壤水分特征和水分生产效率,结果表明,该区在麦田夏闲蓄水期(7—9月)降水量在212.7毫米以下时,1—1.2米深处存在一相对干土层,使小麦生育后期对深层土壤水分利用产生一定影响。... 采用田间试验和观测方法研究了渭北旱原东部旱作区的农田土壤水分特征和水分生产效率,结果表明,该区在麦田夏闲蓄水期(7—9月)降水量在212.7毫米以下时,1—1.2米深处存在一相对干土层,使小麦生育后期对深层土壤水分利用产生一定影响。研究还看出,旱地农田水分生产效率具有明显地随播前土壤储水量增加而提高的趋势,说明渭北旱原东部的土壤水库在旱农条件下作物供水调节中的不可代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农田 旱地 水分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花后控水对小麦水分生产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马东辉 李松 +2 位作者 潘志海 王月福 赵长星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2期99-102,共4页
在防雨池栽条件下,采用施纯氮10kg/667m2、15kg/667m2、20kg/667m2(分别用N1、N2、N3表示)和40%~50%、60%~70%、80%-90%(分别用W1、W2、W3表示)3种土壤含水量进行处理,研究了氮肥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小麦水分生产效率... 在防雨池栽条件下,采用施纯氮10kg/667m2、15kg/667m2、20kg/667m2(分别用N1、N2、N3表示)和40%~50%、60%~70%、80%-90%(分别用W1、W2、W3表示)3种土壤含水量进行处理,研究了氮肥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小麦水分生产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量条件下,表现为花后土壤含水量过高(80%~90%)或过低(40%~50%)导致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最终使产量降低。水分生产效率,则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在同一土壤含水量下,表现为增加施氮量有利于提高穗粒数,但过多(20kg/667m2)或过少(10kg/667m2)施氮均不利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而导致减产。而对于水分生产效率,表现为增加施氮量提高水分生产效率,而施氮量过高(20kg/667m2)造成小麦贪青晚熟,导致水分生产效率下降。因此,小麦生产中可以通过施用氮肥和控制花后土壤水分含量技术,调控小麦水分生产效率和产量,实现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施氮量 土壤含水量 水分生产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下限对西瓜/棉花间作水分生产效率及土地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强小嫚 孙景生 宁慧峰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9-44,共6页
以华北地区西瓜/棉花间作群体为研究对象,于间作共生期内西瓜不同生育阶段设置不同灌水下限,分析了不同水分下限对西瓜/棉花间作水分生产效率及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瓜/棉花间作具有显著的间作优势,其中,西瓜膨大期灌水下限... 以华北地区西瓜/棉花间作群体为研究对象,于间作共生期内西瓜不同生育阶段设置不同灌水下限,分析了不同水分下限对西瓜/棉花间作水分生产效率及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瓜/棉花间作具有显著的间作优势,其中,西瓜膨大期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率的70%(PD70处理)时,保证了西瓜产量较高的同时显著提高了棉花籽棉产量,PD70处理水分生产效率虽低于单作西瓜处理,但高于其他间作处理和单作棉花处理,该处理总产出值亦较其他处理偏高。间作各处理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其中,PD70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该地区西瓜/棉花间作系统在共生期西瓜膨大期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率的70%有利于间作系统的协调生长,可以达到节水高产高效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西瓜 棉花 水分生产效率 土地当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