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对尾闾改道事件的沉积响应——以1855、1976、1996年三期改道为例
1
作者 孔淼淼 刘夙睿 +6 位作者 王厚杰 毕乃双 胡利民 闫天浩 任晰熙 刘彦昊 吴晓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77,共10页
三角洲尾闾河道摆动会引起入海口位置变迁,进而导致三角洲物源供应与动力过程发生快速调整,引起三角洲沉积演化格局发生重大转变。黄河三角洲因其巨量的入海泥沙供应和频繁的尾闾河道摆动成为研究河流改道影响下三角洲沉积演化的理想区... 三角洲尾闾河道摆动会引起入海口位置变迁,进而导致三角洲物源供应与动力过程发生快速调整,引起三角洲沉积演化格局发生重大转变。黄河三角洲因其巨量的入海泥沙供应和频繁的尾闾河道摆动成为研究河流改道影响下三角洲沉积演化的理想区域。本研究通过系统收集前人发表的22根沉积物柱状样的测年数据与粒度资料,结合尾闾改道信息,重点探讨了1855、1976和1996年3期黄河尾闾改道事件对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演化的控制机制,对比揭示了水下三角洲不同区域对同一改道事件的空间差异性响应。研究表明,1855年黄河北上重新注入渤海引起黄河水下三角洲物源的快速变化,导致黄河水下三角洲不同区域均表现出沉积物粒度细化,砂含量降低,粒度频率分布曲线由双峰转为单峰为主的特征。1976年黄河由刁口流路改道至清水沟流路,废弃刁口三角洲叶瓣粒度明显粗化,砂含量增加,沉积速率降低,海源有机质对该区有机碳埋藏的影响增加;莱州湾区域和现行河口区域由于黄河细粒泥沙的直接供给,粒度细化,砂含量减少,沉积速率增加。1996年至今黄河行水清8汊流路,刁口区域持续缺少沉积物供应,粒度继续呈现粗化趋势;莱州湾区域主要物源转为沿岸再悬浮物质,粒度粗化;现行河口区域水下三角洲受黄河泥沙直接供给,但由于输运过程中的动力分选及黄河入海泥沙的变化,浅水区及其东北部深水区呈粗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改道 黄河水下三角洲 三角洲演化 沉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特大洪水期间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物沉积特征
2
作者 李明宸 闫粟 +6 位作者 公力维 王雪晨 耿润玉 徐润喆 周亮 汪亚平 沈治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42,共12页
大河特大洪水会对河口地区沉积环境产生显著影响,然而当前有关河口三角洲古洪水沉积特征的认识存在较大争议,有待通过现代洪水沉积研究深入揭示河口三角州洪水沉积特征。本文于2020年长江流域性特大洪水发生期间,在长江水下三角洲采集... 大河特大洪水会对河口地区沉积环境产生显著影响,然而当前有关河口三角洲古洪水沉积特征的认识存在较大争议,有待通过现代洪水沉积研究深入揭示河口三角州洪水沉积特征。本文于2020年长江流域性特大洪水发生期间,在长江水下三角洲采集了16根短柱样,在实验室进行了粒度和有机地球化学指标(TOC、TN)分析。结果表明短柱中洪水期间产生的沉积层厚度为3~21 cm,上部洪水沉积层TOC含量平均值为0.59%,TN含量平均值为0.077%,与下部常态沉积层相比均有所增加。洪水层沉积物的平均粒径(13.23μm)比其下部常态沉积物平均粒径(13.87μm)略微偏细。代表洪水事件沉积的粒度端元组分EM1和研究区以往钻孔中洪水沉积粒度结果的对比表明,2020年长江口洪水沉积相对底部常态沉积粒度偏细,但比以往研究区钻孔中的洪水沉积粒径偏粗,这与传统古洪水沉积以粗颗粒组分为主的认识存在不同,这应该是流域内大坝建设对沉积物的圈闭作用、中下游河道侵蚀作用和水下三角洲受海洋动力侵蚀作用共同导致。该研究对于河口地区长时间尺度古洪水事件序列的重建以及极端水文事件沉积记录解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洪水 沉积特征 人类活动 长江水下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反演沉积物粒级组成--以黄河水下三角洲现代沉积为例
3
作者 张巍 刘晓航 +1 位作者 张鑫 范德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0-1138,共9页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可对沉积物岩芯进行高分辨率、无损分析,探索CT数据(即CT值)与沉积物粒度的关系可以实现岩芯沉积物属性的快速、连续获取,有助于对岩芯沉积特征和沉积过程的全面了解。基于采自黄河水下三角...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可对沉积物岩芯进行高分辨率、无损分析,探索CT数据(即CT值)与沉积物粒度的关系可以实现岩芯沉积物属性的快速、连续获取,有助于对岩芯沉积特征和沉积过程的全面了解。基于采自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多根岩芯,利用CT技术对岩芯进行扫描获取CT值,同时对岩芯进行高分辨沉积物粒度分析,探讨CT值与沉积物粒级组成的联系。研究表明,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以粉砂为主,CT值主要分布于700~1000 HU之间;沉积物粒度与CT值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正相关,即当沉积物粒度变大时CT值随之升高,并据此构建了沉积物粒度与CT值之间的关系式;沉积物粒级中的砂、粉砂、黏土粒级与CT值区间1200~1500 HU、800~1200 HU、600~800 HU亦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并可以通过CT值区间估算粒级含量。经过实际应用验证,通过CT扫描反演沉积物岩芯的粒级组成是有效的,该方法也可以用于其他海域沉积物粒级组成的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CT值 粒度反演 非线性回归 黄河水下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河口水下三角洲及周边海域现代沉积环境演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谢津剑 王爱军 +2 位作者 叶翔 陶舒琴 蔡枫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8-574,共17页
【目的】河口三角洲是陆海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也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研究人类活动对河口三角洲演化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国际沉积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方法】以福建闽江河口水下三角洲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动力模拟和表层沉积物粒... 【目的】河口三角洲是陆海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也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研究人类活动对河口三角洲演化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国际沉积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方法】以福建闽江河口水下三角洲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动力模拟和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探讨了闽江河口水下三角洲及周边海域现代沉积环境演化。【结果与结论】研究区河口内潮流以往复流为主,在口外海域逐渐转变为旋转流,水下三角洲地区流速大,外海流速较小;沉积物类型以砂、粉砂和砂质粉砂为主,平均粒径平均值分别为1.57Φ、6.78Φ和5.62Φ,并且由河口向口外陆架方向沉积物粗颗粒组分含量逐渐减少,细颗粒组分含量逐渐增大;沉积物输运趋势显示,在闽江河口水下三角洲内,沉积物输运呈现向东、东南和东北方向,在口外海域沉积物呈现朝东南和东北离岸方向,以及向西北朝岸方向输运;基于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及站位水深多元统计分析,综合地理位置、沉积物源和水动力条件,将研究区现代沉积环境划分为4个沉积区;通过探讨不同控制因素下的河口水下三角洲沉积环境差异,揭示了不同沉积区的沉积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该研究结果可为河口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三角洲 闽江河口 粒度参数 沉积物输运趋势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升式平台遗留桩坑及周边土体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废弃黄河水下三角洲埕岛地区某井场为例
5
作者 田明阳 田振环 +3 位作者 王威 史经昊 王振国 李洁 《海洋科学前沿》 2024年第2期77-90,共14页
本研究选择废弃黄河水下三角洲埕岛地区的一个典型井场,基于多年水深测量、浅地层剖面探测、工程地质调查资料,详细分析正常固结饱和软黏土为主地层上遗留桩坑及周边土体的时空变化特征。刚形成的桩坑由一个初始泥线以下深度0.33 D (桩... 本研究选择废弃黄河水下三角洲埕岛地区的一个典型井场,基于多年水深测量、浅地层剖面探测、工程地质调查资料,详细分析正常固结饱和软黏土为主地层上遗留桩坑及周边土体的时空变化特征。刚形成的桩坑由一个初始泥线以下深度0.33 D (桩靴直径D)、直径2 D的具有双坡结构剖面的凹坑和一个土体强度分布高度异质性的剖面组成。土层破坏以冲剪破坏为主,原始海床以下至稍微延伸到桩靴贯入深度以下的范围被剧烈扰动,在水平方向上强烈扰动出现在距插桩中心线0.5 D范围内,1 D之外的土体影响较小。受扰动的土层可划分为六个性质不同的区域。随后桩坑逐渐趋于夷平,内外土体工程性质也不断发生变化,地层剖面从“软–硬”结构变成了“硬–软–硬”结构,重塑土体强度随时间逐渐恢复,直至超过原状土和重塑区以外土体强度。最后还讨论了桩坑的形成机理及桩坑对二次插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升式平台 桩坑 粉质黏土 工程地质特性 废弃黄河水下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物的重矿物分布及组合 被引量:41
6
作者 王昆山 王国庆 +4 位作者 蔡善武 窦衍光 石学法 程振波 姜晓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2,共6页
对2004年取自长江水下三角洲南部区域的145个表层样品进行了重矿物研究。结果表明,本区重矿物可划分为4个矿物组合区,即三角洲前缘南部矿物区(Ⅰ区)、三角洲前缘北部矿物区(Ⅱ区)、前三角洲主体矿物区(Ⅲ区)和前三角洲南部矿物区(Ⅳ区)... 对2004年取自长江水下三角洲南部区域的145个表层样品进行了重矿物研究。结果表明,本区重矿物可划分为4个矿物组合区,即三角洲前缘南部矿物区(Ⅰ区)、三角洲前缘北部矿物区(Ⅱ区)、前三角洲主体矿物区(Ⅲ区)和前三角洲南部矿物区(Ⅳ区),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沉积动力、沉积环境和风化作用条件;长江水下三角洲重矿物以普通角闪石-绿帘石为优势矿物组合,以低级变质来源的绢云母、白云母为特征矿物,局部富含普通辉石和氧化铁矿物;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中的重矿物组成比较稳定,基本可以代表长江物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矿物 矿物组合 物源 长江水下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流共同作用下废黄河河口水下三角洲地形演变预测模式 被引量:20
7
作者 虞志英 张国安 +2 位作者 金镠 包四林 樊社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83-590,共8页
通过对废黄河河口水下三角洲海域水文、泥沙、沉积和地形的调查分析 ,对组成水下三角洲 - 1 0— - 1 5m以深的平坦海床、- 5— - 1 0m间的水下斜坡、- 5m以浅的近岸浅滩三个地貌单元的水动力特征以及在波流和潮流作用下底部泥沙冲刷率... 通过对废黄河河口水下三角洲海域水文、泥沙、沉积和地形的调查分析 ,对组成水下三角洲 - 1 0— - 1 5m以深的平坦海床、- 5— - 1 0m间的水下斜坡、- 5m以浅的近岸浅滩三个地貌单元的水动力特征以及在波流和潮流作用下底部泥沙冲刷率的横向分布进行计算分析 ,并建立了水下三角洲地形横向剖面地形的演变预测模式。结果表明 ,在三角洲不同地貌单元内 ,由于所处不同的水动力条件和底部泥沙特性 ,出现了不同的侵蚀状态 ,其中在 - 1 0—- 1 5m以深的平坦海床 ,除了 3m以上的大浪外 ,水动力作用以强劲的潮流冲刷为主 ,目前已接近冲刷相对平衡的状态 ;在 - 5— - 1 0m间的水下斜坡 ,受波浪和潮流的共同作用 ,冲刷强度大 ,地形剖面呈继续平行后退状态 ;- 5m以浅的近岸浅滩 ,潮流作用相对较弱 ,以波浪对滩面的刷低为主 ,水深线不断向岸方向移动、滩宽变窄 ;0m以上的潮间带滩地 ,则波浪和潮流作用均较弱 ,近岸高滩接近相对稳定状态 ,有利于海岸线的工程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黄河河口 水下三角洲 地形 演变预测 波浪 潮流 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年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冲淤变化——兼论三峡工程蓄水的影响 被引量:51
8
作者 李鹏 杨世伦 +1 位作者 戴仕宝 张文祥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07-716,共10页
根据对近10年来长江入海泥沙量和河口冲淤的对比分析,探讨水下三角洲冲淤对长江入海泥沙锐减以及三峡工程运行的响应。结果表明:(1)三峡水库蓄水导致长江入海泥沙减少1×108t/a量级;(2)1995-2000年、2000-2004年和2004-2005年研究... 根据对近10年来长江入海泥沙量和河口冲淤的对比分析,探讨水下三角洲冲淤对长江入海泥沙锐减以及三峡工程运行的响应。结果表明:(1)三峡水库蓄水导致长江入海泥沙减少1×108t/a量级;(2)1995-2000年、2000-2004年和2004-2005年研究区淤积(冲刷)面积分别占75.5%(24.5%)、30.5%(69.5%)和14%(86%),垂向冲淤速率(负为冲刷)分别为6.4cm/a、-3.8cm/a和-21cm/a。(3)由于地形和水动力的变化以及工程的影响,研究区内冲淤对河流来沙减少的响应存在显著空间差异。结论包括:三峡水库蓄水加剧了长江入海泥沙的减少;入海泥沙的锐减是水下三角洲从淤积为主向侵蚀为主转变的主要原因。随着水库拦沙能力的增强等流域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入海泥沙将进一步下降,河口口门区的冲刷可能加剧,值得有关部门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三峡工程 水下三角洲 冲淤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及其邻近水域小型底栖动物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8
9
作者 张志南 李永贵 +1 位作者 图立红 于子山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97-208,共12页
本文是于1986年7—8月对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域的调查结果。小型动物的平均密度为789.2±292.7个/10cm^2。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是数量最多的类群,占66.5%,平均密度为526.8±261.7个/10cm^2;桡足类和介形类的百分比组成... 本文是于1986年7—8月对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域的调查结果。小型动物的平均密度为789.2±292.7个/10cm^2。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是数量最多的类群,占66.5%,平均密度为526.8±261.7个/10cm^2;桡足类和介形类的百分比组成和平均密度分别为16.9%和4.7%,131.0±73.1个/10cm^2和20.0±27.8个/10cm^2,与世界上同类水域小型动物数量的比较结果十分相近。小型动物类群组成随着远离水下三角洲水深的增大和沉积环境的改变,线虫优势减弱,而桡足类显著增加。根据小型动物类群组成的变化,大型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和平均每站种数,对研究海域进行的分区与自然分区基本相一致,即(1)黄河口水下三角洲,(2)莱州湾,(3)渤海中部,(4)渤海湾东南部。联系沉积环境对小型底栖动物的划分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黄河口 水下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水下三角洲Y7柱样磁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7
10
作者 张卫国 贾铁飞 +5 位作者 陆敏 瞿建国 刘苍字 陈中原 俞立中 周菊珍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63-1071,共9页
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380cm长的Y7柱样为对象,在磁性测量、地球化学和粒度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近百年以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沉积物磁性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磁铁矿是主导Y7柱样磁性特征的主要矿物,相比常量元素和粒度的均... 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380cm长的Y7柱样为对象,在磁性测量、地球化学和粒度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近百年以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沉积物磁性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磁铁矿是主导Y7柱样磁性特征的主要矿物,相比常量元素和粒度的均一组成,磁性特征存在显著的垂向变化。220cm以下,频率磁化率(fd)、非磁滞剩磁磁化率(ARM)、磁化率()、饱和等温剩磁(SIRM)、ARM/以及ARM/SIRM随深度增加而下降,而退磁参数S-100mT和S-300mT则呈相反变化趋势;220cm以上,fd,,ARM/,ARM/SIRM以及S-100mT和S-300mT随深度变化不大,而SIRM和ARM则随深度增加呈现下降趋势。Y7柱样中硬剩磁(HIRM)随深度变化不大。结合Mn/Fe比值的变化,研究认为Y7柱样300cm以下层位,随深度增加沉积物磁性减弱和超顺磁颗粒急剧减少,还原成岩作用是重要因素之一,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因相对稳定而导致其在磁性矿物组合中的比例上升。此外,长江中上游主要支流泥沙贡献率的变化可能会对Y7柱样磁性特征有一定影响,但尚需进一步的工作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水下三角洲 磁性特征 地球化学 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水下三角洲^(210)Pb分布特征及其沉积速率 被引量:30
11
作者 张瑞 潘少明 +1 位作者 汪亚平 高建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04-713,共10页
通过对长江水下三角洲采集的十个沉积物柱状样中的放射性核素210Pb分析得知,长江水下三角洲表层210Pb放射性比度在2.15~4.22dpm.g-1之间,210Pb沉降通量在1.50~11.21dpm.cm-2yr-1之间,过剩210Pb总量在>48.29~>361.68dpm.cm-2之... 通过对长江水下三角洲采集的十个沉积物柱状样中的放射性核素210Pb分析得知,长江水下三角洲表层210Pb放射性比度在2.15~4.22dpm.g-1之间,210Pb沉降通量在1.50~11.21dpm.cm-2yr-1之间,过剩210Pb总量在>48.29~>361.68dpm.cm-2之间;210Pb沉降通量以及过剩210Pb总量均高于理论值,这表明在沉积物中存在210Pb的净输入和聚集。由210Pb放射性比度剖面所反映的沉积速率可知长江水下三角洲泥质沉积区沉积速率介于1.36~4.11cm.yr-1之间;总体上呈现近岸沉积速率较低,沿31°N纬线向20m等深线沉积速率升高的趋势,从122°15′E到122°30′E范围为长江水下三角洲的泥质沉积物堆积中心,其平均沉积速率为3.51cm.yr-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速率 沉积通量 过剩210Pb总量 长江口 水下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水下三角洲浅表土体的风暴液化问题 被引量:16
12
作者 许国辉 孙永福 +4 位作者 于月倩 林霖 胡光海 赵庆鹏 郭秀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7-42,共6页
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地质勘察揭示了海底浅表地层发生的各种灾害地质现象。以风暴浪导致海底土体液化观点,结合土体动力三轴试验、波浪水槽试验,对黄河水下三角洲浅表地层土体的液化发生条件、形成模式、液化土体运动以及地层发生的重新层... 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地质勘察揭示了海底浅表地层发生的各种灾害地质现象。以风暴浪导致海底土体液化观点,结合土体动力三轴试验、波浪水槽试验,对黄河水下三角洲浅表地层土体的液化发生条件、形成模式、液化土体运动以及地层发生的重新层化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黄河水下三角洲的灾害地质由于风暴浪导致海底粉质土液化运动而形成,液化后土体运动形式与波浪运动一致,液化土体运动造成的土颗粒分异而使地层重新层化,并初步指出了风暴浪导致海底土体液化在地学、环境、工程等方面的研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 重新层化 风暴浪作用 黄河水下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水下三角洲液化海底的重新层化及其试验求证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欣 许国辉 +3 位作者 孙永福 胡光海 于月倩 林霖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9-40,共12页
黄河水下三角洲存在封闭的塌陷凹坑,塌陷凹坑内部地层具有扰动结构。通过对黄河水下三角洲凹坑扰动地层的工程地质调查,获得扰动地层沉积物的粒度、容重、含水量、强度以及浅地层声学剖面特征。然后利用实验室波浪水槽试验,将黄河三角... 黄河水下三角洲存在封闭的塌陷凹坑,塌陷凹坑内部地层具有扰动结构。通过对黄河水下三角洲凹坑扰动地层的工程地质调查,获得扰动地层沉积物的粒度、容重、含水量、强度以及浅地层声学剖面特征。然后利用实验室波浪水槽试验,将黄河三角洲粉质土作为底床,在粉质土液化运动情况下,形成了与黄河水下三角洲现场相似的工程地层结构,由此分析认为由于风暴期间强烈波浪作用导致海底粉质土液化并发生运动,在原地发生不同粒径沉积物分异而重新形成沉积地层。并进一步给出了波浪导致粉质土液化运动形成原地风暴沉积地层的构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沉积 液化 重新层化 黄河水下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水下三角洲浅表局部扰动地层工程特性与成因 被引量:16
14
作者 许国辉 卫聪聪 +1 位作者 孙永福 宋玉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9-25,共7页
通过浅地层剖面声学探测资料,发现黄河水下三角洲浅表存在局部扰动地层,扰动地层多与负地形相伴生,地层扰动最大深度可达5m。通过对黄河水下三角洲浅表局部扰动地层和其周围正常地层的工程地质调查,对比得出扰动地层的工程地质特性好于... 通过浅地层剖面声学探测资料,发现黄河水下三角洲浅表存在局部扰动地层,扰动地层多与负地形相伴生,地层扰动最大深度可达5m。通过对黄河水下三角洲浅表局部扰动地层和其周围正常地层的工程地质调查,对比得出扰动地层的工程地质特性好于周围正常地层。结合已有的水槽试验研究,认为海底浅表局部扰动地层的形成及其工程地质特性的变化是由波浪导致局部土体的振荡滑动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扰动地层 工程地质特性 水槽试验 黄河水下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Ⅰ.水下三角洲形成的环境因子与地貌发育 被引量:18
15
作者 陈峰 王海鹏 +2 位作者 郑志凤 张培辉 叶燕贻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96-401,共6页
从分析控制或影响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发育的环境因素入手,探讨了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地貌特征、成因及演变。结果表明,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属于构造-潮控型三角洲,其地貌特征和成因与典型的潮成三角洲既有共同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此... 从分析控制或影响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发育的环境因素入手,探讨了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地貌特征、成因及演变。结果表明,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属于构造-潮控型三角洲,其地貌特征和成因与典型的潮成三角洲既有共同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此外,其近期地貌的发育和演变亦受到人类工程活动的重大影响。这些结论可为闽江口航道综合整治工程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文为其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控制或影响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形成的环境因子与地貌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江口 水下三角洲 环境因子 福建 地貌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暴潮作用下黄河水下三角洲斜坡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孙永福 董立峰 +1 位作者 蒲高军 宋玉鹏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6年第5期582-587,共6页
斜坡失稳是河口海岸环境中典型的灾害地质现象之一,其对采油平台、海底管线和电缆的危害性是巨大的。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地区埕岛油田典型海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地球物理探测和工程地质钻探获取了10m深度范围内海底土体的分层情况和各土层... 斜坡失稳是河口海岸环境中典型的灾害地质现象之一,其对采油平台、海底管线和电缆的危害性是巨大的。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地区埕岛油田典型海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地球物理探测和工程地质钻探获取了10m深度范围内海底土体的分层情况和各土层的物理力学特征,利用GEO-SLOPE/W软件对其水下斜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显示,极端海况下,水下斜坡表层土体存在产生滑移破坏的可能。另外,对该区海底斜坡失稳的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风暴潮引起的巨浪是其主要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水下三角洲 埕岛油田 斜坡稳定性 波浪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黄河水下三角洲底坡土体的差异侵蚀及土工特性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安龙 杨荣民 +1 位作者 曹立华 冯秀丽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35-440,共6页
近代黄河水下三角洲海底声波探测资料和土工资料揭示 :波浪、潮流在所研究区域海底沉积物中产生的差异侵蚀和不同的破坏行为受沉积物土工特性的控制。研究表明 ,粘粒含量低于10 % ,含水量在 30 %~ 4 5% ,孔隙比在 0 .8~ 1.2之间的土... 近代黄河水下三角洲海底声波探测资料和土工资料揭示 :波浪、潮流在所研究区域海底沉积物中产生的差异侵蚀和不同的破坏行为受沉积物土工特性的控制。研究表明 ,粘粒含量低于10 % ,含水量在 30 %~ 4 5% ,孔隙比在 0 .8~ 1.2之间的土体抵抗破坏的能力较差 ,土体破坏形成塌陷凹坑 ;粘粒含量在 10 %~ 2 0 % ,含水量在 2 0 %~ 30 % ,孔隙比小于 0 .8的土体抵抗破坏的能力相对较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黄河水下三角洲 声波探测 差异侵蚀 土工特性 沉积物 波浪 潮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北部废黄河口水下三角洲稳定性和深水港建设 被引量:10
18
作者 虞志英 樊社军 金缪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B12期158-166,共9页
废黄河口三角洲的演化主要表现为水下三角洲大面积的冲蚀和三角洲海岸线的夷平,形成了由—10m以深的平坦悔床、—5m~—10m问的水下斜坡和—5m以浅的近岸浅滩三个地貌单元构成的地形格局。—10m~—15m水下平台稳定,略有冲刷;而水下... 废黄河口三角洲的演化主要表现为水下三角洲大面积的冲蚀和三角洲海岸线的夷平,形成了由—10m以深的平坦悔床、—5m~—10m问的水下斜坡和—5m以浅的近岸浅滩三个地貌单元构成的地形格局。—10m~—15m水下平台稳定,略有冲刷;而水下斜坡随着往复性潮流长轴与斜坡走向逐渐趋于一致,潮流侧向侵蚀弱化;近岸浅滩则表现为人工护岸条件下的有限下切。这为深水港口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近岸水深条件和相对稳定的水陆域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三角洲 潮流 河口 深水港建设 海岸线 地貌单元 地形 废黄河 护岸 冲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后期以来长江水下三角洲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环境演化 被引量:9
19
作者 苏建锋 范代读 +2 位作者 冷伟 陈玲玲 印萍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1-556,共16页
长江水下三角洲层序地层学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层特征和沉积环境演化模式。通过对长江水下三角洲下切河谷区YD0901和YD0903孔岩心的详细沉积物粒度、特征元素比值(Cl/Ti和Zr/Rb)、沉积相对比分析,恢复了冰后期以来长江水下... 长江水下三角洲层序地层学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层特征和沉积环境演化模式。通过对长江水下三角洲下切河谷区YD0901和YD0903孔岩心的详细沉积物粒度、特征元素比值(Cl/Ti和Zr/Rb)、沉积相对比分析,恢复了冰后期以来长江水下三角洲层序地层格架。研究区冰后期以来自下而上依次出现河流相、潮汐河流相、河口湾相、浅海相和三角洲相的沉积相序。末次冰期海平面下降,古长江形成下切河谷,古河间地发育硬黏土层,构成五级Ⅰ型层序界面。之后海平面回升,分别于15 cal ka BP和8.0 cal ka BP形成最大海退和最大海侵界面,水下三角洲区域最大海侵发生时间略滞后于平原区,约为7.5 cal ka BP。据此3个层序界面将冰后期地层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钻孔岩心记录揭示了14.8 cal ka BP海侵到达研究区;14.8~13 cal ka BP期间,受MWP-1A冰融水事件影响海平面快速上升,海岸线向陆推进速率可达71.9km/ka;海退期间各钻孔沉积速率较低,直至2 cal ka BP开始,沉积速率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水下三角洲 末次冰盛期 AMS14C 测年 沉积相 层序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8—2015年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地形演变特征及趋势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勇 王寒梅 +1 位作者 史玉金 黎兵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4-321,共8页
基于近期流域减沙背景下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地形的演变特征与趋势,选用1958—2015年覆盖面积超过7 000km^2的长江口实测水下地形数据,在Surfer软件支持下开展水下三角洲地形冲淤分析,探讨了水下地形演变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58—2015年,... 基于近期流域减沙背景下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地形的演变特征与趋势,选用1958—2015年覆盖面积超过7 000km^2的长江口实测水下地形数据,在Surfer软件支持下开展水下三角洲地形冲淤分析,探讨了水下地形演变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58—2015年,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经历了淤积—平衡—剧烈波动3个阶段;持续的流域减沙已导致10 m等深线以浅区域从2009年开始进入净侵蚀状态;流域来沙锐减与极端气候引发的口外及邻近海域对河口泥沙的补给是近年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冲淤变化剧烈的主要原因;长江口向外海年均输送泥沙量可能低于1.20亿t,与近年流域年均来沙量较为接近,未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有望逐渐进入整体冲淤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变化 沉积速率 冲淤 长江口水下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