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森林对氮饱和的响应 被引量:8
1
作者 杨金艳 赵惠勋 王传宽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07-511,共5页
氮素缺乏是大多数北半球森林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现象 ,是森林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但是化石燃料和氮肥施用使得大量的氮化合物进入大气 ,多余的氮输入引起森林衰退和土壤酸化 ,出现了“氮饱和”现象 .本文就氮饱和的定义、研究手段... 氮素缺乏是大多数北半球森林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现象 ,是森林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但是化石燃料和氮肥施用使得大量的氮化合物进入大气 ,多余的氮输入引起森林衰退和土壤酸化 ,出现了“氮饱和”现象 .本文就氮饱和的定义、研究手段及监测指标、森林对其的生理和群落响应等进行初步分析 ,并提出建议和展望 ,以期能为森林对氮饱和的响应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表 1参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饱和 生理响应 群落响应 森林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氮饱和对植物影响的生理生态机制 被引量:49
2
作者 樊后保 黄玉梓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5-402,共8页
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含氮化肥的使用以及畜牧业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向大气中排放的含氮化合物数量不断上升,从而引起大气氮沉降的增加,使得某些陆地生态系统出现氮饱和现象。文章综述了全球氮沉降与陆地生态系统氮饱和现状,探讨了氮饱和... 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含氮化肥的使用以及畜牧业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向大气中排放的含氮化合物数量不断上升,从而引起大气氮沉降的增加,使得某些陆地生态系统出现氮饱和现象。文章综述了全球氮沉降与陆地生态系统氮饱和现状,探讨了氮饱和对植物光合作用、养分平衡和抗逆性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 氮饱和 植物生理生态 光合作用 养分平衡 抗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地区源头溪流五川流域的氮饱和特征
3
作者 王飞飞 曹文志 +2 位作者 李颖 苏彩霞 陈劲松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2年第2期36-40,共5页
以九龙江流域典型的农业源头溪流——五川溪为研究区域,开展每月一次共2年的NO3-采样用于溪流氮饱和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和2007年溪流的NO3-浓度分别为35.5~319.5μeqL-1和5.0~353.6μeqL-1,根据Stoddard和Traaen提出的氮饱和... 以九龙江流域典型的农业源头溪流——五川溪为研究区域,开展每月一次共2年的NO3-采样用于溪流氮饱和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和2007年溪流的NO3-浓度分别为35.5~319.5μeqL-1和5.0~353.6μeqL-1,根据Stoddard和Traaen提出的氮饱和划分准则,五川流域分别处于氮饱和阶段2/3和阶段2,接近氮饱和.氮饱和阶段随着NO3-浓度的增加而上升,五川溪流的氮饱和阶段存在着时间上的变化.河流生态系统中氮负荷增加,使河流达到氮饱和状态,并最终改变溪流系统硝化和反硝化等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随着NO3-浓度的增加,五川源头溪流已成为流域内重要的NO3-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源头溪流 氮饱和 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氮饱和监测指标及氮沉降控制研究进展
4
作者 庄小四 魏达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8-76,共9页
土壤和大气中存在较多的氮,但大多以稳定态的有机氮和氮气形式存在,被植物生长利用的可获得性氮素较少。工业革命以来,人口数量剧烈增长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的化石燃料燃烧、化肥施用和畜禽养殖等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活性氮,提高了... 土壤和大气中存在较多的氮,但大多以稳定态的有机氮和氮气形式存在,被植物生长利用的可获得性氮素较少。工业革命以来,人口数量剧烈增长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的化石燃料燃烧、化肥施用和畜禽养殖等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活性氮,提高了植物可获得性氮水平,并影响到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和碳循环。长期的氮沉降在全球多个地区引起了氮饱和问题,使得全球工业发达地区及其周边陆地生态系统面临退化风险,我国所在的东亚地区逐步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第三大氮沉降区。严峻的事实及不断加重的氮沉降污染趋势,迫使我们亟需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开展相关研究。文章综述了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氮饱和研究中采用的多种氮饱和监测指标,涵盖了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植被、水体、气体等多个部分的最新进展。文章还总结了我国氮饱和研究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以期对我国开展氮沉降观测、氮沉降模拟实验及氮沉降控制有所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 氮饱和 监测指标 临界负荷 陆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饱和潜水减压病治愈1例
5
作者 窦保祥 考中和 +1 位作者 丁兆发 马金灵 《海军医学杂志》 1991年第4期364-365,共2页
1990年6月,我部治疗氮饱和潜水减压病1例并获痊愈,治疗经过如下。 1 病例资料患者张某,男,37岁,挖泥船船员。该船被撞沉没,水深25m。患者在船中随即爬到倒扣船体气垫层内,避免了溺死而得以生存。气垫层至水面15m,暴露124h44min,此期间,... 1990年6月,我部治疗氮饱和潜水减压病1例并获痊愈,治疗经过如下。 1 病例资料患者张某,男,37岁,挖泥船船员。该船被撞沉没,水深25m。患者在船中随即爬到倒扣船体气垫层内,避免了溺死而得以生存。气垫层至水面15m,暴露124h44min,此期间,给他送去巧克力75g,馒头200g,饮料303ml,小便2次。患者在潜水员协助下,着××型管供式潜水装具浮至水面,间隔19min,加压到150kPa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饱和潜水 减压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南地区氮饱和马尾松林土壤和植物^(15)N自然丰度对长期氮施加的响应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文静 康荣华 +2 位作者 张婷 朱婧 段雷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981-2987,共7页
我国快速增长的氮沉降可能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的氮饱和,进而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后果.为了深入研究氮沉降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而评价和预测森林生态系统的氮状态,本研究选取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马尾松林生态系统,对土壤和植物的15... 我国快速增长的氮沉降可能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的氮饱和,进而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后果.为了深入研究氮沉降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而评价和预测森林生态系统的氮状态,本研究选取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马尾松林生态系统,对土壤和植物的15N自然丰度(δ15N)进行了测定,探讨用15N富集因子(εp/s)作为氮状态指标的可行性.对该马尾松林连续7 a施加NH4NO3或Na NO3的控制实验结果表明,长期的高氮输入显著增加了土壤和植物的δ15N.同时,该生态系统对不同形态的氮输入有不同的响应,即在NH+4沉降下δ15N显著高于NO-3沉降下的值.15N富集因子与氮沉降量、净硝化速率和淋溶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本研究与之前研究的所有马尾松林的15N富集因子与氮沉降量之间线性相关,表明15N富集因子可用来表征氮状态.由于在相同氮沉降的情况下,NH+4的效应强于NO-3,建议我国在未来控制氮氧化物排放的同时也应当重视氨的排放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自然丰度 氮饱和 马尾松林 N沉降 15N富集因子
原文传递
森林生态系统氮饱和与氮临界负荷量研究综述 被引量:10
7
作者 肖辉林 卓慕宁 《环境科学进展》 CSCD 1995年第4期59-63,共5页
本文综述了森林生态系统氮饱和的形成过程,氮饱和状态下森林生态系统的行为,以及森林生态系统氮临界负荷量的研究动态,指出在氮饱和状态下,系统的稳定性降低。为了控制氮的排放,减轻危害,必须确定氮临界负荷量,而这方面尚需进行更多的... 本文综述了森林生态系统氮饱和的形成过程,氮饱和状态下森林生态系统的行为,以及森林生态系统氮临界负荷量的研究动态,指出在氮饱和状态下,系统的稳定性降低。为了控制氮的排放,减轻危害,必须确定氮临界负荷量,而这方面尚需进行更多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生态系统 氮饱和 临界负荷量
原文传递
不饱和脂环氮杂冠醚的合成和结构表征
8
作者 景治中 赵媛媛 吴成泰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8-291,共4页
采用相转移催化反应合成了两个不饱和脂环氮杂冠醚。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测定了他们的结构。特别是利用高分辨质谱、碰撞诱导裂解、质量分析离子动能谱对它们的质谱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提出了可能的碎裂途径。由于两个化合物... 采用相转移催化反应合成了两个不饱和脂环氮杂冠醚。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测定了他们的结构。特别是利用高分辨质谱、碰撞诱导裂解、质量分析离子动能谱对它们的质谱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提出了可能的碎裂途径。由于两个化合物的结构类似 ,所以它们的质谱有相同之处 ,但环大小和取代基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转移反应 冠醚 质谱 碰撞诱导裂解 合成 饱和脂环杂冠醚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氮过饱和奥氏体表面改性层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车宏龙 王克胜 +1 位作者 梁健 雷明凯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0-139,共10页
本文针对氮过饱和奥氏体改性层结构本质的研究现状,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重点阐述和总结了高氮过饱和奥氏体层的相结构、微结构,以及有序化结构3个方面的相关研究,并对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指出氮过饱和奥氏体... 本文针对氮过饱和奥氏体改性层结构本质的研究现状,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重点阐述和总结了高氮过饱和奥氏体层的相结构、微结构,以及有序化结构3个方面的相关研究,并对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指出氮过饱和奥氏体改性层的顺磁-铁磁转变机制,扩散层前沿的过渡层形成原因以及氮无序和有序的原子结构模型是尚未解决的问题,其可能成为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不锈钢 低温渗 饱和奥氏体改性层 微结构 有序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36.5米氮氧饱和及50-70米空气巡回潜水模拟实验的神经和心理功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宝松 吴树慧 尹文武 《心理学报》 1981年第3期317-326,共10页
人体呼吸高分压氮气时会发生麻醉现象,出现欣快、动作不协调、判断迟钝等。氮分压愈高,症状愈明显。Bennett等在30米空气暴露时定量地测到有效行为的障碍。Elcombe等在4个绝对压含5.2%氧的氮氧混合气饱和暴露时。
关键词 模拟实验 巡回潜水 饱和 心理功能 氧混合气 饱和暴露 有效行为 分压 高分压 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联合25m氮氧饱和—空气巡潜科学实验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龙宝 《海洋技术》 1989年第2期41-46,共6页
中美科技工作者首次在我国联合进行了为期七天的25m氮氧饱和空气巡潜科学实验,在五天饱和停留期间,四名潜水员进行了60人次50~75m不减压与减压反复巡潜。完成了Doppler监测和肺、心,脑生理功能测试,经53h50min减压,潜水员安全出舱,无... 中美科技工作者首次在我国联合进行了为期七天的25m氮氧饱和空气巡潜科学实验,在五天饱和停留期间,四名潜水员进行了60人次50~75m不减压与减压反复巡潜。完成了Doppler监测和肺、心,脑生理功能测试,经53h50min减压,潜水员安全出舱,无一例减压病症。本实验方案对当前饱和潜水的新程序、巡潜深度时限、高压氧暴露限度以及饱和减压等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并对其安全性、实用性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 空气 巡潜 科学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氰基取代的α,β-不饱和7-氮杂吲哚啉酰胺类化合物的简便合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萍 葛真真 +5 位作者 王浩宇 王振华 袁伟成 陈明丰 周鸣强 陈永正 《合成化学》 CAS 2023年第6期422-428,共7页
α,β-不饱和酰胺类化合物的研究是合成领域的研究热点。氰基是羰基、卤素等多种官能团的生物电子等排体,可以增强药物小分子与靶标蛋白的相互作用,因此发展新颖的方法来合成β-氰基取代的α,β-不饱和7-氮杂吲哚啉酰胺类化合物具有重... α,β-不饱和酰胺类化合物的研究是合成领域的研究热点。氰基是羰基、卤素等多种官能团的生物电子等排体,可以增强药物小分子与靶标蛋白的相互作用,因此发展新颖的方法来合成β-氰基取代的α,β-不饱和7-氮杂吲哚啉酰胺类化合物具有重要意义。以廉价易得的芳基乙腈和乙醛酸为起始原料,室温条件下经Knoevenagel缩合反应、酸胺缩合反应,首次顺利合成了19个结构新颖的β-氰基取代的α,β-不饱和7-氮杂吲哚啉酰胺化合物,两步反应分离收率为51%~77%,化合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ESI)表征,并进行了熔点测定。该合成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率良好,后处理简单以及底物普适性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基乙腈 乙醛酸 饱和7-杂吲哚啉 KNOEVENAGEL缩合反应 酸胺缩合反应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大气氮沉降对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7
13
作者 鲁显楷 莫江明 +10 位作者 张炜 毛庆功 刘荣臻 王聪 王森浩 郑棉海 MORI Taiki 毛晋花 张勇群 王玉芳 黄娟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00-522,共23页
人类活动加剧了活性氮的生产和排放,并导致氮沉降日益增加并全球化。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氮循环的干扰已经超出了地球系统安全运行的界限。中国已成为全球氮沉降的高发区域,高氮沉降已经威胁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 人类活动加剧了活性氮的生产和排放,并导致氮沉降日益增加并全球化。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氮循环的干扰已经超出了地球系统安全运行的界限。中国已成为全球氮沉降的高发区域,高氮沉降已经威胁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亟待理清和解决的热点问题。对国际上和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模拟氮沉降研究的概况进行了综述,并从生物学和非生物学两大过程重点阐述模拟氮沉降增加对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中国自2000年以后才开始重视大气氮沉降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在国内森林生态系统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模拟氮沉降研究表明,持续高氮输入将会显著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威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处于氮沉降热点区域的中国中南部。森林生态系统的氮沉降效应依赖于系统的氮状态、土地利用历史、气候特征、林型和林龄等。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加强长期跟踪研究和不同气候带站点之间的联网研究,特别是在森林生态系统对长期氮沉降响应与适应的过程机制、地下碳氮吸存潜力研究、以及与其他全球变化因子的耦合研究等方面,以期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管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 全球变化 森林生态系统 氮饱和 限制 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多样性 碳吸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氮沉降增加的生态效应 被引量:120
14
作者 吕超群 田汉勤 黄耀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5-218,共14页
人类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极大地改变着氮素从大气向陆地生态系统输入的方式和速率,人为固定的氮素正在不断积累,并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显著影响。该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大气氮沉降增加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1)氮输入增加可能影... 人类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极大地改变着氮素从大气向陆地生态系统输入的方式和速率,人为固定的氮素正在不断积累,并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显著影响。该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大气氮沉降增加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1)氮输入增加可能影响植物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碳蓄积能力,生态系统响应的方向和程度取决于系统的初始氮状况(氮限制或氮饱和)以及当地的植被和土壤特征;2)持续氮输入有可能改变土壤氮循环过程,降低土壤固持氮的能力,甚至导致土壤酸化、盐基离子损耗,进而影响到土壤有机碳的分解;3)高的氮沉降速率和持续氮输入都可能加速含氮痕量气体的释放,但其影响程度受生态系统初始状态的影响(例如磷限制和氮限制);4)氮沉降增加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植物群落结构和动态,促进森林扩张,改变菌根真菌的物种多样性;5)持续氮输入带来的植物群落结构和植物生理特征的变化可能影响昆虫取食特性,进而通过食物链改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6)氮沉降增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CO2浓度升高和O3浓度变化有协同作用,但难以从其协同效应中区分出各自的影响。最后,该文总结了我国的氮沉降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研究前景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 陆地生态系统 限制 氮饱和 碳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土壤碳、氮淋失过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5
作者 方华军 程淑兰 于贵瑞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37,共9页
大气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截存和损耗过程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对沉降氮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去向、增氮对土壤中碳/氮转化过程的影响以及土壤氮饱和前后土壤渗漏液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ON)动态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 大气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截存和损耗过程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对沉降氮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去向、增氮对土壤中碳/氮转化过程的影响以及土壤氮饱和前后土壤渗漏液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ON)动态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土壤氮饱和及土壤碳、氮淋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从系统论的角度阐述土壤氮饱和过程及内涵;通过论述DOC和DON含量及其结构组成变化来揭示其对增氮/氮沉降的内在响应机理;论述了增氮对土壤无机氮转化的影响以及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沉降氮固持的贡献。指出土壤氮饱和为土壤中的有效氮随时间增加超过了土壤中生物和非生物的持留能力,导致土壤氮的净矿化、净硝化、NO-3流失以及土壤酸化等过程发生一系列非线性变化。初步认为土壤中DOC和DON对增氮的不同响应归因于氮素饱和过程的三个不同阶段。对于特定的生态系统来说,需要清楚地认识土壤氮素矿化、硝化、反硝化和固持等过程,才能明晰土壤氮素状态以及随时间的演变。另外,指出在上述三个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拟解决的途径以及未来的可能研究方向,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 土壤氮饱和 溶解性有机质 土壤淋溶 土壤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21
16
作者 王巧红 宫渊波 张君 《四川林业科技》 2006年第1期19-24,25,共7页
氮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三大营养元素之一,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被视作主要的限制生长因子。近年来,因工农业的迅猛发展而产生越来越多的含氮化合物,大大增加了氮向全球大气的排放。据研究发现,如果氮的输入已达饱和甚至超过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 氮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三大营养元素之一,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被视作主要的限制生长因子。近年来,因工农业的迅猛发展而产生越来越多的含氮化合物,大大增加了氮向全球大气的排放。据研究发现,如果氮的输入已达饱和甚至超过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临界负荷,就会带来负面效应。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大气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1.与大气氮沉降相关的内容,包括1)氮饱和和2)确定氮沉降临界的指示树种;2.国内外的研究进展;3.大气氮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1)导致营养失调,2)对胁迫敏感性的增强,3)加速森林土壤酸化,4)氮淋溶的增加,5)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6)氮沉降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沉降 氮饱和 森林生态系统 临界负荷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增温对亚热带杉木幼林碳氮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吕春平 张秋芳 +2 位作者 郝亚群 陈岳民 杨玉盛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7-32,共6页
[目的]利用稳定同位素手段,研究增温对氮循环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揭示亚热带杉木幼苗水分利用效率和氮饱和状态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方法]在福建省三明市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站,布设发热电缆对土壤进行增温,设置对照(CT)和增温... [目的]利用稳定同位素手段,研究增温对氮循环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揭示亚热带杉木幼苗水分利用效率和氮饱和状态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方法]在福建省三明市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站,布设发热电缆对土壤进行增温,设置对照(CT)和增温(W)两种实验小区。分别采集不同处理杉木叶片和0~10 cm表层土壤,测定植物-土壤碳、氮稳定同位素,以及碳和氮含量。[结果]显示:增温处理叶片δ^(15)N值(0. 40‰)比对照处理(-2. 79‰)显著增加了3. 19‰;但增温后叶片氮含量只是略有上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增温后,表层土壤δ^(15)N值显著上升,叶片15N的富集指数比对照处理更接近于0;增温与对照处理叶片δ^(13)C值分别为-29. 35‰和-29. 08‰,无显著差异;叶片δ^(13)C与δ^(15)N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温度是中亚热带地区氮循环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增温促使杉木叶片和表层土壤δ^(15)N值显著提高,碳代谢与氮代谢相辅相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稳定同位素 氮饱和 水分利用效率 杉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常绿阔叶天然林凋落物动态对短期氮沉降的响应(简报)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勇 刘雨晖 +7 位作者 刘春华 陈辉 沈宝贵 蒋宗垲 苏素霞 李丽红 陈德叶 刘小飞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0年第3期91-95,共5页
据估计,近100年来,全球氮沉降量增加了110%,是自然氮沉降量的1.3~1.5倍,而且氮沉降速度仍然在上升[1-2]。中国已成为全球氮沉降最严重区域之一,如中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些森林生态系统氮沉降量高达30~73 kg N·hm^-2·a^-1,已... 据估计,近100年来,全球氮沉降量增加了110%,是自然氮沉降量的1.3~1.5倍,而且氮沉降速度仍然在上升[1-2]。中国已成为全球氮沉降最严重区域之一,如中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些森林生态系统氮沉降量高达30~73 kg N·hm^-2·a^-1,已超过生态系统氮饱和临界值(25 kg N·hm^-2),并引起了土壤酸化、土壤肥力衰退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3-4]。因此,全球氮沉降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已成为全球生态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沉降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氮饱和 土壤酸化 生物多样性 天然林 临界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龄、叶龄对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1
19
作者 郑璐嘉 黄志群 +4 位作者 何宗明 王夏怡 刘桌明 刘瑞强 肖好燕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28,共7页
【目的】研究5个不同林龄(3,8,14,21,46年)、不同叶龄(当年生、1年生、2年生、3年生)杉木人工林叶片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并根据它们对氮循环等过程的指示作用来探索不同林龄、叶龄杉木人工林氮循环过程及氮饱和程度的差异,从而为不... 【目的】研究5个不同林龄(3,8,14,21,46年)、不同叶龄(当年生、1年生、2年生、3年生)杉木人工林叶片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并根据它们对氮循环等过程的指示作用来探索不同林龄、叶龄杉木人工林氮循环过程及氮饱和程度的差异,从而为不同生长阶段杉木人工林制定施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福建南平峡阳林场5块相互毗邻的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每个林龄的林分内分别设置4个20 m×20 m的试验小区。分别采集不同林龄杉木活叶并根据"主干法"将采集的杉叶分为不同叶龄,然后在每个小区内采集0~10 cm深度土层的土样,用同位素质谱仪测定它们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δ15N),用碳氮元素分析仪测定叶片氮含量,叶片15N富集指数由叶片δ15N值减去相应的土壤δ15N得到。【结果】叶片δ15N值的变化范围为-2.52‰~2.81‰,叶片氮含量的变化范围为7.72%~13.5%,二者在不同林龄间均具有极显著差异,并均呈现出幼林和老林较高、处于速生期的林分较低的趋势,且叶片δ15N值与叶片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不同叶龄叶片δ15N值间则不具有显著差异;不同林龄叶片的15N富集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幼林与老林叶片15N富集指数较接近于0的趋势;叶片δ13C的变化范围为-29.93‰^-27.88‰,不同林龄间差异不显著,但同一林龄不同叶龄叶片的δ13C则有显著差异,且有随着叶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结论】不同林龄叶片δ13C差异不显著但呈现幼年较低的趋势,可能是不同树高导致不同林龄杉木水分利用效率间的差异所致,而同一林龄不同叶龄杉木δ13C间的显著差异则可能是光合作用效率不同造成的。不同林龄在叶片δ15N、叶片氮含量、叶片15N富集指数间的显著差异均指示出处于速生期的林分氮饱和程度显著低于幼林和老林,这说明虽然我国亚热带地区氮沉降现象严重,但氮素仍是限制处于速生期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序列 杉木 稳定同位素 氮饱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地区典型林分氮保留能力的差异及δ^(15)N空间垂直分异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肖好燕 刘宝 +4 位作者 张宁 刘娇娇 桑昌鹏 周富伟 黄志群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5年第3期17-24,共8页
δ^(15)N空间垂直分异特征可以有效指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保留能力。以中国亚热带典型林分(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杉木人工林、闽粤栲人工林、闽楠人工林)为对象,通过对比其当年生叶片、凋落物及不同深度的土壤氮稳定同位素,研究林分... δ^(15)N空间垂直分异特征可以有效指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保留能力。以中国亚热带典型林分(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杉木人工林、闽粤栲人工林、闽楠人工林)为对象,通过对比其当年生叶片、凋落物及不同深度的土壤氮稳定同位素,研究林分类型对植物、土壤氮稳定同位素的影响及森林生态系统垂直空间氮稳定同位素分异特征,并探讨了不同林分土壤氮保留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当年生叶片、凋落物及0~10 cm和10~20 cm土壤δ^(15)N均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杉木人工林中这些δ^(15)N值显著高于其他4种林分类型,δ^(15)N在0~40 cm土层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40~100 cm各土层δ^(15)N差异均不显著。另外,不同林分叶片^(15)N富集指数(EF)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杉木人工林的EF值较接近于0的趋势。研究表明,与阔叶人工林相比,杉木人工林由于较高的土壤净硝化速率、硝态氮含量及叶片、凋落物、土壤δ^(15)N值和较接近于0的叶片^(15)N富集指数,其土壤氮保留能力较阔叶人工林和天然林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林分 土壤剖面 氮饱和 矿化 杉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