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9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对谷子氮素累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王媛 许佳茵 +4 位作者 董二伟 王劲松 刘秋霞 黄晓磊 焦晓燕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60,共12页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是一种实现化肥减量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措施。本研究于2020和2021连续2年以“沁黄2号”为供试材料,设不施氮(CK)、常量化肥氮(NPK)、有机肥替代25%化肥氮(25%M)、有机肥替代50%化肥氮(50%M)、有机肥替代75%化肥氮(75%M...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是一种实现化肥减量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措施。本研究于2020和2021连续2年以“沁黄2号”为供试材料,设不施氮(CK)、常量化肥氮(NPK)、有机肥替代25%化肥氮(25%M)、有机肥替代50%化肥氮(50%M)、有机肥替代75%化肥氮(75%M)和有机肥替代100%化肥氮(100%M) 6个处理,研究不同替代率对谷子产量构成和氮素吸收的影响,并分析氮素吸收调控小米米色、糊化特性和类胡萝卜素组分的效应,明确谷子生产中有机肥最佳替代率。结果表明,2年中较低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率显著提高了谷子植株氮素累积,但随着替代率的持续增加,植株氮素累积量呈降低趋势,最终影响谷子产量和小米品质。2020年, 25%M处理显著提高了谷子地上部氮素累积量,较NPK处理提高9.6%;2021年,25%M处理谷子地上部氮素累积量、生物量、穗粒数和产量达到最高,较NPK处理分别提高6.1%、12.0%、15.4%和12.0%。50%M处理显著影响了小米的米色、糊化特征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NPK相比,小米籽粒红绿值、橘色值、支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小米糊化最终黏度、叶黄素含量、玉米黄质含量和黄色素含量的增幅分别可达6.0%、6.0%、7.4%、4.3%、7.8%、20.7%、17.4%和2.8%。但有机肥完全替代化肥降低了谷子地上部氮素吸收、地上部生物量、穗粒数及谷子产量,也抑制了小米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含量的提升。2年均表现出谷子地上部氮吸收量与小米单粒重、直链淀粉含量和小米糊化回升值呈显著的负相关。且2021年谷子地上部氮吸收量还与小米总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小米粉糊化峰值黏度和小米黄色素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小米糊化峰谷黏度呈显著的正相关。综上,施氮总量120 kg hm^(–2)下,有机肥替代25%~50%化肥氮能通过促进植株氮素的吸收,实现产量、米色、蒸煮特性及类胡萝卜素的协同提升,为谷子化肥减量和提质增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率 氮素累积 产量 米色 糊化特性 类胡萝卜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作物氮素吸收与转移规律的研究
2
作者 胡彦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064-067,共4页
玉米在间作体系下氮素吸收总量超单作,苗期起优势渐长,拔节至抽雄期根系活力大增并吸纳大豆转移氮素,保障生长发育与高产,大豆间作时吸氮量有减但固氮稳定,能自我调控平衡。大豆固定氮素向玉米转移有三条途径,且受土壤氮素含量、种植密... 玉米在间作体系下氮素吸收总量超单作,苗期起优势渐长,拔节至抽雄期根系活力大增并吸纳大豆转移氮素,保障生长发育与高产,大豆间作时吸氮量有减但固氮稳定,能自我调控平衡。大豆固定氮素向玉米转移有三条途径,且受土壤氮素含量、种植密度、环境要素影响,合理施氮、钼肥施用、优化种植密度和微生物接种等调控策略,可提升间作系统氮素利用效率,促进作物高产与农业生态系统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氮素吸收 氮素转移 调控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数据和氮素空间分异的玉米冠层氮浓度估算
3
作者 郝琪 陈天陆 +4 位作者 王富贵 王振 白岚方 王永强 王志刚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9-206,共18页
作物冠层氮素营养的遥感诊断对指导作物精准施氮,提高作物氮效率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玉米冠层纵深大影响无人机估算氮浓度精度的问题,基于2022年和2023年不同氮肥运筹处理下田间无人机多光谱数据和氮浓度实测数据,分析玉米... 作物冠层氮素营养的遥感诊断对指导作物精准施氮,提高作物氮效率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玉米冠层纵深大影响无人机估算氮浓度精度的问题,基于2022年和2023年不同氮肥运筹处理下田间无人机多光谱数据和氮浓度实测数据,分析玉米冠层氮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随机森林算法确定估算冠层氮浓度的有效叶层。进一步结合随机森林算法和多光谱植被指数构建有效叶层氮浓度估算模型,最终将有效叶层氮浓度转换到冠层尺度实现冠层氮浓度的估算。结果表明:(1)九叶展期和大喇叭口期玉米冠层氮浓度表现为上层叶片>中层叶片>下层叶片,吐丝期和乳熟期表现为中层叶片>上层叶片>下层叶片。(2)各时期估算冠层氮浓度的有效叶层分别为下层、中层、中层和中层。与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相比,随机森林回归估算冠层氮浓度的精度较高。(3)结合随机森林算法,基于有效叶层氮浓度估算冠层氮浓度的平均RMSE、NRMSE和MAE分别为0.10%、4.41%和0.07%,而直接基于植被指数估算冠层氮浓度的平均RMSE、NRMSE和MAE分别为0.19%、9.00%和0.15%。综上,玉米冠层氮浓度存在空间分异特征,估算冠层氮浓度时考虑基于随机森林和植被指数估算的有效叶层氮浓度能明显提高冠层氮浓度的估算精度。本研究确定的考虑空间分异的冠层氮浓度估算框架可为玉米氮素营养实时诊断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冠层氮浓度 氮素空间分异 多光谱数据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土壤氮素指标与小麦/玉米产量关系研究
4
作者 丁世杰 黄绍敏 +5 位作者 张水清 郭斗斗 宋晓 张珂珂 岳克 郭腾飞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9,共13页
为明确施肥对典型潮土区土壤氮素指标的影响以及氮素指标与作物产量的量化关系,本研究利用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系统评估施肥对土壤全氮、碱解氮、酸解有机氮组分、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影响,并进一步定量分析氮素指标与小麦、玉米产量间的关系... 为明确施肥对典型潮土区土壤氮素指标的影响以及氮素指标与作物产量的量化关系,本研究利用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系统评估施肥对土壤全氮、碱解氮、酸解有机氮组分、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影响,并进一步定量分析氮素指标与小麦、玉米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或不施肥相比,长期化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在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含量的同时,对碱解氮、酸解总氮、酸解铵态氮、氨基酸态氮与微生物量氮含量的提高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除土壤全氮外的其他氮素指标含量在高量化肥-有机肥配施、化肥-秸秆还田和常量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和碱解氮含量是对作物产量影响程度相对较大的氮素指标。土壤全氮含量每增加0.1 g·kg^(−1),小麦和玉米分别增产822.7和968.2 kg·hm^(-2)。土微生物量氮与碱解氮含量每增加1 mg·kg^(−1),小麦增产195.2与58.1 kg·hm^(-2);玉米增产189.9与79.1 kg·hm^(-2)。酸解总氮与氨基酸态氮含量对小麦产量也有显著影响,酸解总氮与氨基酸态氮含量每增加1 mg·kg^(−1),小麦分别增产15.8与30.0 kg·hm^(-2)。综上所述,化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可提高潮土氮素库容与供氮能力。小麦、玉米产量随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与碱解氮含量的提高呈线性增长,小麦产量与酸解总氮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为典型潮土区地力培育与粮食丰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施肥 土壤氮素指标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UFER-village模型分析洱海流域不同农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
5
作者 李志刚 郑毅 +5 位作者 梁启斌 王艳霞 侯磊 李晓琳 胡丹 王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1-482,共12页
为分析洱海流域农牧系统的氮素流动特征,明确不同类型农牧系统氮素损失差异,依据农村主要产业发展类型,将洱海流域村庄划分为种植型、养殖型和农牧结合型3大类型,并进一步依据主要种植作物类型、畜禽养殖类型以及不同种养结合形式,划分1... 为分析洱海流域农牧系统的氮素流动特征,明确不同类型农牧系统氮素损失差异,依据农村主要产业发展类型,将洱海流域村庄划分为种植型、养殖型和农牧结合型3大类型,并进一步依据主要种植作物类型、畜禽养殖类型以及不同种养结合形式,划分16个亚类。最后运用村级尺度的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NUFER)定量洱海流域不同农牧系统氮素投入特征、养分利用效率及环境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洱海流域单位产品氮素投入量以养殖型最高(5.65~8.92 t),农牧结合型最低(1.92~2.96 t)。其中养殖型以养殖羊亚类氮素投入最高,农牧结合型中以林果+羊亚类投入最低;氮素利用效率从高到低分别为种植型(30.0%~48.8%)、农牧结合型(19.0%~30.8%)、养殖型(5.5%~10.4%)。种植型、农牧结合型、养殖型对应的最高氮素利用效率亚类分别为玉米、林果+羊、家禽;单位产品氮素环境排放量以养殖型最高(5.22~9.03 t),农牧结合型最低(0.66~1.27 t)。其中养殖型以养殖羊亚类氮单位产品氮素环境排放量最高,而农牧结合型中立体种养模式均较低(0.66~0.86 t)。氨挥发是所有类型农村农牧系统主要环境排放形式。洱海西部和北部存在较多高污染排放村,环境风险大,且高污染村以畜禽养殖为主。洱海流域农牧体系氮素投入量较高且养分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环境排放强度高,未来可结合高原湖泊流域特征,进一步推行立体种养模式,从而实现区域农牧系统与环境保护协同的高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系统 NUFER-village模型 洱海流域 氮素流失 立体种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季耕作方式和玉米季氮肥用量对旱地麦-玉两熟区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6
作者 彭彦珉 赵凯男 +9 位作者 李爽 张军 王荣荣 肖慧淑 姜沛沛 王贺正 付国占 吴金芝 黄明 李友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6,共14页
【目的】在旱地麦-玉两熟区,关于麦季耕作方式与玉米季氮肥用量如何共同影响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综合性研究相对较少。我们运用熵权法和TOPSIS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各处理方案间的差异,为麦-玉两熟区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 【目的】在旱地麦-玉两熟区,关于麦季耕作方式与玉米季氮肥用量如何共同影响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综合性研究相对较少。我们运用熵权法和TOPSIS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各处理方案间的差异,为麦-玉两熟区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0—2022年,在典型旱地麦-玉两熟区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小浪底镇开展二因素裂区田间定位试验,以麦季旋耕(RT)、翻耕(PT)和深松(SS)3种耕作方式为主区,以玉米季基施氮0 kg/hm^(2)(N0)、150 kg/hm^(2)(N150)、210 kg/hm^(2)(N210)和270 kg/hm^(2)(N270)4个氮肥用量为副区,研究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以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并使用熵权法和TOPSIS法建模选优。【结果】麦季耕作方式和玉米季氮肥用量及二者互作对玉米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有显著影响。与RT和PT处理相比,SS处理玉米平均产量分别提高10.4%和7.8%,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12.4%和6.7%,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贡献率分别提高14.4%和10.3%、77.5%和50.9%、52.7%和34.5%。相同耕作方式下,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贡献率均表现为先增加后稳定,而氮肥吸收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逐渐降低。与N270处理相比,N210处理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氮素内在效率和氮肥贡献率在3年中均无显著差异,但氮肥吸收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显著提高29.2%、30.1%和33.0%。从互作效应看,3年中SSN210处理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虽与SSN270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平均增幅分别为10.1%~70.4%、7.0%~59.2%和6.1%~65.3%;氮肥农学效率除2021年低于SSN150处理外,其余年份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4.8%~237.9%;3年平均氮肥内在效率和氮肥贡献率也均高于其他处理。运用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后发现,在同一施氮量下3年中综合评价值均表现为SS>PT>RT,在同一耕作方式下均以N210处理显著高于其他氮肥用量处理,互作条件下均以SSN210处理最高。【结论】麦季深松配合玉米季施氮210 kg/hm^(2),是实现旱地麦-玉两熟区玉米高产高效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麦前深松 氮肥用量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TOPSI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运筹对土壤氮代谢酶活性和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7
作者 崔振坤 于振文 +2 位作者 石玉 张永丽 张振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69,共10页
[目的]为探究在测墒补灌条件下,水氮运筹对土壤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分别补灌至65%(W1)、75%(W2)、85%(W3);副区分别设置施纯氮0... [目的]为探究在测墒补灌条件下,水氮运筹对土壤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分别补灌至65%(W1)、75%(W2)、85%(W3);副区分别设置施纯氮0(N0)、150(N1)、180(N2)、210(N3)kg/hm^(2)4个施氮量。在2022—2024年2个小麦生长季,测定分析土壤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植株氮素积累转运、氮素营养指数、硝态氮残留量、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结果]1)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补灌至75%水平,协同施氮180 kg/hm^(2)(W2N2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小麦开花期土壤脲酶和蛋白酶活性,降低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有利于土壤氮素向作物可吸收形态转化。由方差分析结果可知,灌溉水平、施氮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W2N2处理显著减少60~1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残留量,降低土壤氮素淋溶风险。2)W2N2和W2N3处理均能够显著提高小麦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同时,具有最佳的氮素营养指数,能够满足小麦氮素需求。灌溉水平、施氮量及其互作效应对小麦氮素营养指数、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3)W2N2处理能够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继续增加水氮投入对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不同灌溉水平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具有显著影响,且二因素的交互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灌溉水平和施氮量对籽粒产量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313、0.485。4)W2N2处理具有较高的水氮利用效率,继续提高灌溉水平和施氮量,易造成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的显著降低。灌溉水平、施氮量及其互作效应对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相较于W2N2处理,W2N3、W3N2和W3N3处理氮肥农学效率2年平均值降低13.02%~26.34%,氮肥利用率降低9.77%~23.64%,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2.88%~38.10%。[结论]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分别补灌至75%,协同施氮180 kg/hm^(2)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水氮利用效率、营养器官氮素积累与转运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同时,具有最佳的土壤氮代谢酶活性和氮素营养指数,是黄淮海地区小麦高产高效的最优水氮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水氮运筹 测墒补灌 土壤酶活性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的辣椒叶片氮素含量反演
8
作者 刘静 汪泓 +3 位作者 张磊 肖玖军 吴建高 龚明冲 《中国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2-265,共14页
【目的】氮素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对加强农作物叶绿素合成、增强植物抗逆性以及提升产量和品质起到重要作用。通过高光谱技术对辣椒生长期间叶片氮素含量进行快速、准确且非接触性监测,研究辣椒叶片氮素含量(LNC)与光... 【目的】氮素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对加强农作物叶绿素合成、增强植物抗逆性以及提升产量和品质起到重要作用。通过高光谱技术对辣椒生长期间叶片氮素含量进行快速、准确且非接触性监测,研究辣椒叶片氮素含量(LNC)与光谱反射特性之间的联系,以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精准性,实现智能化管理与精准施肥。【方法】以采集自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辣椒研究所官庄示范基地2021年的辣椒种植区叶片高光谱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4个辣椒品种(黔椒8号、红辣18号、辣研101号和红全球)和施用5种不同氮肥用量(0、120、240、360、480 kg·hm^(-2)),对辣椒叶片原始光谱进行多元散射校正(MSC)、Savitzky-Golay(SG)平滑和一阶导(FD)预处理后,结合Pearson相关系数、连续投影(SPA)和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CARS)筛选敏感波段。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随机森林(RF)和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3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辣椒叶片氮素监测模型。【结果】原始光谱经预处理后,相关性系数均有较大提升,其中SG处理后的光谱数据模型反演效果最好,效果排序为SG>FD>MSC>原始光谱。对比不同波段筛选方法: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进行波段筛选会导致波段过于集中出现信息冗余或信息提取不全的情况;CARS算法筛选波段范围广、数量多,但包含较多冗余信息和噪声,其效果不如SPA;SPA筛选的氮素含量特征波段可有效减少共线性和冗余信息,建立的模型R2最优,RMSE最小。不同建模方法的辣椒LNC估算模型结果表现为:RBFNN最佳,PLSR次之,RF最差,其中SG-SPA-RBFNN组合模型反演精度最佳,建模结果R^(2)为0.98,RMSE为0.62,验证结果R2为0.98,RMSE为1.21,RPD为3.08。RBFNN模型在处理高维度光谱数据时表现出色,优于传统的PLSR和RF模型。【结论】利用高光谱反射率特征建立的氮素含量预测模型,能够有效监测辣椒叶片的氮素水平,提高农作物管理效率,可为辣椒生长的精准管理和变量施肥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辣椒 氮素含量 机器学习 连续投影算法 径向基 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稻田氮素径流流失与水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9
作者 朱泽宇 毛志伟 +3 位作者 苏柠 曾鹏 胡东升 谢桂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2,共9页
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尿素(U)、等氮量控释氮肥(CRU)、控释氮肥减氮10%(CRU1)、控释氮肥减氮20%(CRU2)和控释氮肥减氮30%(CRU3)等6个处理,通过2020—2021年田间试验研究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双季稻稻田氮素径流流失与水稻产量和氮素利... 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尿素(U)、等氮量控释氮肥(CRU)、控释氮肥减氮10%(CRU1)、控释氮肥减氮20%(CRU2)和控释氮肥减氮30%(CRU3)等6个处理,通过2020—2021年田间试验研究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双季稻稻田氮素径流流失与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U处理,CRU1、CRU2、CRU3处理的稻田总氮(TN)径流流失量显著降低,其中,2020年CRU1、CRU2、CRU3处理的早稻稻田TN径流流失量分别降低了57.99%、74.58%、78.49%,晚稻稻田的分别降低了60.80%、63.89%、66.05%,2021年CRU1、CRU2、CRU3处理的早稻稻田TN径流流失量分别降低了55.08%、63.77%、72.12%,晚稻稻田的分别降低了42.18%、66.67%、75.36%,且TN径流流失量随控释氮肥施用量的减少有降低的趋势;铵态氮(NH_(4)^(+)-N)为稻田氮素径流流失的主要形态,施氮处理下NH_(4)^(+)-N流失量为0.50~7.98 kg/hm^(2),占TN径流流失量的28.40%~64.57%;与U处理相比,控释氮肥减量处理在维持水稻产量的同时,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了25.69%~37.63%、13.48%~42.24%、9.55%~40.53%,其中以控释氮肥减氮30%处理的效果最佳。综上,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在稳定水稻产量的同时能有效减少稻田氮素径流流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适宜在南方双季稻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控释氮肥 氮素径流流失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降雨事件下流域氮素输出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10
作者 刘新茹 杜新忠 +2 位作者 刘晓荣 雷秋良 刘宏斌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7-1035,共9页
为探究降雨事件下流域尺度氮素的输出特征及影响因素,在2022年和2023年洱海上游凤羽河流域开展了6场典型降雨事件水质水量监测,分析氮素随降雨-产流的变化及输出特征,明确雨强、历时、流量等因素对氮素负荷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降... 为探究降雨事件下流域尺度氮素的输出特征及影响因素,在2022年和2023年洱海上游凤羽河流域开展了6场典型降雨事件水质水量监测,分析氮素随降雨-产流的变化及输出特征,明确雨强、历时、流量等因素对氮素负荷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前期土壤条件较湿润的情况下,更容易造成较大的降雨产流,并且会在降雨等级达到大雨(3级)时引起氮素浓度的较大波动,说明氮素的流失会受降雨等级的影响.降雨事件的不同阶段的分析表明,中雨及以下降雨事件中,氮素主要在降雨后期流失,约占整场降雨的62.25%~78.77%,但降雨前期单位时间氮素流失量大;在大雨及以上降雨事件中,氮素中期流失占比达一半以上,且单位时间氮素流失降雨中期最大.降雨-产流过程因子与氮素流失的冗余分析表明,氮素浓度变化与负荷流失主要与前期降雨量指数(API)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次受平均雨强(RI)、最大30min降雨(I30)和峰值流量(FP)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氨氮(NH_(4)^(+)-N)和硝酸盐氮(NO_(3)^(-)-N)则与总流量(FA)、降雨历时(RT)、总降雨量(RA)的相关性比较大;而溶解态有机氮(DON)与API相关性较大,与其它因素相关性较弱或表现为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降雨事件 流域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添加对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饲草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11
作者 童永尚 张春平 +6 位作者 董全民 俞旸 曹铨 杨晓霞 刘文亭 张正社 张振祥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0,共9页
为明确氮素形态和施氮水平对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饲草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以4年龄栽培草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氮添加试验。试验选用尿素(酰胺态氮,U)、硫酸铵(铵态氮,A)和硝酸钙(硝态氮,N)3种氮肥,设置4个施氮水平(0、22.5、45、67.5... 为明确氮素形态和施氮水平对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饲草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以4年龄栽培草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氮添加试验。试验选用尿素(酰胺态氮,U)、硫酸铵(铵态氮,A)和硝酸钙(硝态氮,N)3种氮肥,设置4个施氮水平(0、22.5、45、67.5 kg·hm^(-2)·a^(-1)),测定并分析不同处理下地上生物量、饲草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等参数。结果显示,施氮水平对群落地上生物量和饲草粗蛋白含量产生极显著影响(P<0.001),对饲草粗脂肪含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氮素形态对群落地上生物量影响显著,对饲草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影响极显著;群落地上生物量、饲草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呈递增趋势;同等氮水平下,对地上生物量和饲草粗脂肪含量的促进作用表现为U>N>A,对饲草粗蛋白含量的促进作用表现为U>A>N。UT3、AT3和NT3处理下的地上生物量分别较对照提高43.22%、26.54%和33.11%。研究结果表明,酰胺态氮肥、施氮量为67.5 kg·hm^(-2)·a^(-1)时,多年生栽培草地的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综合表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人工草地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氮素形态 施氮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量水平麦田植株氮素转运和籽粒氮素积累的差异
12
作者 张振 石玉 +1 位作者 于振文 张永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539-2548,共10页
【目的】提高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积累量,改善籽粒氮素积累特性,有利于提高小麦氮素积累量和产量。为明确不同产量水平麦田植株氮素利用效率差异形成的生理机制,缩小产量差和提高氮素利用率,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 【目的】提高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积累量,改善籽粒氮素积累特性,有利于提高小麦氮素积累量和产量。为明确不同产量水平麦田植株氮素利用效率差异形成的生理机制,缩小产量差和提高氮素利用率,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0—2022年连续两年在山东省小孟镇史王村进行大田试验,以烟农1212为种植材料,选择常年冬小麦产量水平在10500 kg·hm^(-2)(S)、9000 kg·hm^(-2)(H)和7500 kg·hm^(-2)(M)左右的3个产量水平麦田,比较分析不同产量水平麦田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籽粒氮素积累特征和籽粒产量的差异。【结果】相较于H和M麦田,S麦田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籽粒产量比H、M麦田分别高19.64%—27.91%、51.68%—80.87%,从而获得了最高的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收获指数;S麦田开花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较H、M麦田分别提高14.22—42.11、53.74—103.16 kg·hm^(-2),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表现为S、H>M;与H和M麦田相比,S麦田显著提高了开花前营养器官氮素的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积累量,提高了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从而获得最高的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S麦田显著提高了开花后旗叶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促进了氮素的源库间转运;Logistic方程拟合可知,S麦田显著提高了籽粒氮素最大积累速率和平均积累速率,延长籽粒氮素积累持续时间,是其获得最高籽粒氮素积累量的主要原因。【结论】S麦田适宜的土壤环境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有利于促进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提高籽粒氮素积累速率,延长籽粒氮素积累持续期,是其获得最高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积累 氮素利用 氮素转运 籽粒氮素积累特征 不同产量水平麦田 籽粒产量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素对基质发酵及双孢菇栽培过程中氮素转化的影响
13
作者 王菲 韩宇杰 +4 位作者 房义 向海 谷月 常潇 钟荣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56,共13页
【目的】探究在“农作物秸秆饲养-基质发酵-食用菌栽培”过程中抗生素(莫能菌素)对氮转化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种养结合综合利用体系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吉林省辽源县一处肉牛养殖场的30头肉牛... 【目的】探究在“农作物秸秆饲养-基质发酵-食用菌栽培”过程中抗生素(莫能菌素)对氮转化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种养结合综合利用体系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吉林省辽源县一处肉牛养殖场的30头肉牛,随机均分为2组,饲喂60 d,其中一组饲料中加入抗生素莫能菌素(RA),一组不添加(RN),收集2组肉牛粪便,分别与水稻秸秆混合后发酵35 d,发酵产物作为基质栽培双孢菇。发酵过程中测定NH_(3)和N_(2)O的排放情况;在发酵和栽培过程中,测定基质总氮量,同时测定基质含水量、温度、C/N、pH以及脲酶、硝酸盐还原酶、亚硝酸盐还原酶活性,利用16S rRNA和ITS测序来表征发酵基质中的细菌和真菌种群组成;测定双孢菇子实体产量和总氮含量,探究基质发酵和双孢菇栽培过程中抗生素对氮素转移及氮回收的影响。【结果】在发酵阶段,基质中残留的抗生素未改变基质温度、含水量、C/N的变化趋势,但高温期平均温度下降了1.1℃,NH_(3)和N_(2)O排放量降低,更多的氮留在了基质中(RN处理的氮保留率为39.58%,RA处理为43.23%),抗生素抑制了氮素的转移。相比RN处理,RA处理发酵后基质理化性质不利于双孢菇菌丝生长。残留的抗生素使RA处理初始脲酶、硝酸盐还原酶和亚硝酸盐还原酶活性高于RN处理(P<0.05),发酵开始后RA处理基质中的脲酶和硝酸盐还原酶活性低于RN处理,亚硝酸盐还原酶活性仍高于RN处理;栽培结束后,RA处理的脲酶活性高于RN处理,硝酸盐还原酶和亚硝酸盐还原酶活性仍低于RN处理。在双孢菇栽培阶段,基质中残留的抗生素影响了双孢菇菌丝的生长,提高了基质的含水量和pH,在开始出菇前基质的C/N降低,最终双孢菇产量降低,氮回收率从0.17%(RN处理)下降至0.11%(RA处理)。发酵结束后,残留的抗生素使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细菌及海杆菌属细菌、Mycothermus属真菌的相对丰度降低,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细菌及假小蜜环菌属真菌的相对丰度升高。【结论】基质中残留的抗生素抑制了氮素的转化,更多的氮保留在基质中,影响了双孢菇生长,降低了氮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废弃物利用 基质发酵 微生物群落 氮素转移 双孢菇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淹水条件氮肥用量对水稻表型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14
作者 王萌 萧长亮 +4 位作者 解保胜 那永光 周燕 王安东 侯楠 《北方水稻》 2025年第1期13-19,共7页
选用垦稻1725和龙垦290为试验材料,研究长期淹水条件下低氮(不施氮)、中氮(100 kg/hm^(2))和高氮(150kg/hm^(2))处理对水稻表型特征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处理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提高水稻的株高、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及光合... 选用垦稻1725和龙垦290为试验材料,研究长期淹水条件下低氮(不施氮)、中氮(100 kg/hm^(2))和高氮(150kg/hm^(2))处理对水稻表型特征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处理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提高水稻的株高、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势均增加显著,促进了水稻的生长发育和生物量积累,高氮处理(N2)虽然促进了生长,但分蘖成穗率有所下降;高氮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主要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实现,但也导致结实率下降和千粒重降低,部分抵消了增产效果;不同品种对氮肥的响应存在差异,在同一氮肥处理下,垦稻1725表现出更强的长势和产量潜力;在氮肥处理范围内,稻米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表明适量增施氮肥有助于改善稻米加工品质;高氮处理(N2)的氮肥农学效率最高,但氮肥偏生产力降低,表明高氮条件下虽然单位氮肥增产效果显著,但整体氮肥利用效率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淹水 施氮量 表型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对开花期受旱玉米根系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15
作者 寸玉洁 郑大圣 王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50,共12页
以抗旱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干旱敏感型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采用土柱栽培的方式探究不同水分处理(正常灌水W1,干旱胁迫W0)和不同氮素水平(N0:0 g·株^(-1),N1:7.2 g·株^(-1))对开花期受旱玉米根系形态结构和生理特... 以抗旱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干旱敏感型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采用土柱栽培的方式探究不同水分处理(正常灌水W1,干旱胁迫W0)和不同氮素水平(N0:0 g·株^(-1),N1:7.2 g·株^(-1))对开花期受旱玉米根系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及地上部生长与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干旱胁迫抑制气生根和浅层节根的发生与生长,导致根系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和总根体积较正常灌溉处理分别下降1.30%~38.73%、4.95%~42.42%和17.69%~51.58%;氮素的施用促进气生根及浅层节根的生长,缓解了干旱胁迫对根系生长的不利影响。开花期干旱导致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比例降低5.56%~18.46%,施用氮肥后干旱处理下玉米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比例和根系活力分别提升7.54%~11.65%和40.79%~44.84%。玉米地上部生长对干旱和氮素的响应规律与根系表现基本一致,干旱胁迫导致叶片SPAD、叶面积、植株生物量显著降低,而施用氮肥后叶片SPAD、叶面积、植株生物量分别提升28.57%~31.25%、14.60%~35.76%、14.72%~42.63%;施氮处理的耐旱指数较不施氮处理提升1.59倍~3.52倍。开花期干旱导致收获期玉米穗粒数降低12.97%~30.69%,氮素亏缺主要影响百粒重(降幅7.48%~38.94%),施用氮肥促进开花期受旱玉米籽粒产量提升19.82%~166.47%。‘先玉335’对干旱胁迫及氮素调节的响应较‘郑单9585’更为敏感。综上,适量施用氮肥促进了开花期受旱玉米根系的生长及生理活性提高,有利于植株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同时促进地上部的物质生产和籽粒产量建成,从而有效提升玉米抗旱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干旱胁迫 玉米 根系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针式喷灌下减氮对饲用燕麦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16
作者 梁品航 范立钊 +4 位作者 张运龙 刘泽宇 王显国 徐明亮 卡地尔·亚库甫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7,共7页
为探究指针式喷灌下减氮对科尔沁沙地饲用燕麦(Avena sativa)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本试验以‘领袖2号’燕麦为供试材料,设置60%N(216 kg·ha^(-1))、80%N(288 kg·ha^(-1))、100%N(360 kg·ha^(-1))共3个氮素水平,测定株... 为探究指针式喷灌下减氮对科尔沁沙地饲用燕麦(Avena sativa)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本试验以‘领袖2号’燕麦为供试材料,设置60%N(216 kg·ha^(-1))、80%N(288 kg·ha^(-1))、100%N(360 kg·ha^(-1))共3个氮素水平,测定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上氮素含量和土壤无机氮,计算氮素吸收量和氮盈余,研究不同施氮量对饲用燕麦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燕麦拔节期,60%N燕麦株高最低(P<0.05);在燕麦抽穗期、灌浆期与成熟期,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株高呈降低趋势。80%N和100%N的燕麦干草产量均显著高于60%N处理(P<0.05),且80%N和100%N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减氮20%可稳定燕麦干草产量。在0~20 cm和60~80 cm土层,100%N土壤无机氮含量显著高于60%N(P<0.05);100%N处理氮盈余量显著高于80%N和60%N。因此,科尔沁沙地饲用燕麦最佳施氮量为288 kg·ha^(-1)(80%N)。该研究可为燕麦生物量提升及氮素营养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指针式喷灌 产量 氮素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氮素的分布特征
17
作者 张万宇 刘小娥 +1 位作者 洪建龙 张建鹏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6,共11页
以甘肃兴隆山5种天然植被类型(草地、灌丛、白桦林、青杄-白桦混交林、青杄林)3个土层(0~20、20~40、40~60 cm)土壤为对象,研究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水稳性团聚体氮的变化特征,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揭示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全氮含... 以甘肃兴隆山5种天然植被类型(草地、灌丛、白桦林、青杄-白桦混交林、青杄林)3个土层(0~20、20~40、40~60 cm)土壤为对象,研究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水稳性团聚体氮的变化特征,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揭示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全氮含量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以及MWD与土壤氮素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植被类型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均以水稳性大团聚体(粒径>0.25 mm)为主,表现为青杄林>灌丛>草地>青杄-白桦混交林>白桦林。草地、白桦林、青杄-白桦混交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减小,而灌丛和青杄林则先增大后减小。5种植被类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表现为青杄林>草地>白桦林>灌丛>青杄-白桦混交林。5种植被类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全氮含量表现为青杄-白桦混交林>青杄林>白桦林>草地>灌丛。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全氮贡献率均以水稳性大团聚体为主。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与水稳性大团聚体全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粒径≤0.25 mm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全氮含量无相关关系,且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与土壤氮素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越稳定其固氮能力越强,同时氮素的积累可促进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形成。该地区青杄林土壤的稳定性最好,有利于碳氮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土壤氮素 稳定性 植被类型 兴隆山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供应强度与氮素形态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18
作者 庄旭龙 李龙骧 +2 位作者 王蔚然 魏文良 刘树堂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0,共7页
水分供应强度与氮素形态对玉米生长指标和根系特征的交互影响对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置3个水分供应强度,分别为水分供应充足(W1)、水分轻度胁迫(W2)、水分中度胁迫(W3),即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80%... 水分供应强度与氮素形态对玉米生长指标和根系特征的交互影响对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置3个水分供应强度,分别为水分供应充足(W1)、水分轻度胁迫(W2)、水分中度胁迫(W3),即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80%~85%、65%~70%、50%~55%;2种氮素形态,分别为铵态氮(N1)和硝态氮(N2),共6个组合处理,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水肥组合处理对玉米株高、叶面积、根系特征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1W1处理的玉米株高、叶面积、根体积、根长、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地上部与根系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为最大,N1较N2处理组以上各指标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29.48%、127.18%、144.29%、70.23%、187.93%、171.01%、180.82%、39.48%和200.41%;W1处理较W2和W3处理的玉米株高分别增加13.49%和39.87%,叶面积分别增加52.09%和63.87%,根体积分别增加71.36%和65.33%,根长分别增加71.86%和50.67%,根系总吸收面积分别增加64.41%和60.34%,活跃吸收面积分别增加65.76%和71.72%,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58.70%和63.15%,根系生物量分别增加32.13%和29.6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29.19%和30.18%。同时,研究发现施用铵态氮条件下,W2、W3处理较W1显著降低了玉米生物量与水分利用效率,而在施用硝态氮条件下,3种水分供应强度间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N1W1处理最有利于促进玉米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铵态氮优于硝态氮,而施用硝态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分胁迫对玉米生长发育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供应 氮素形态 玉米 植株生长 根系特性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减量后移对冬小麦-夏玉米两熟体系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9
作者 彭科研 赵凯男 +3 位作者 周发宝 刁延宾 陈广周 李升东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5,共13页
为了明确氮肥减量后移对黄淮海平原麦-玉两熟体系生产力的调控效应,于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济南济阳试验基地设置夏玉米、冬小麦周年氮肥试验,分析了传统农户处理(F_(400),周年施氮400 kg/hm^(2))、周年减氮10%(FN)... 为了明确氮肥减量后移对黄淮海平原麦-玉两熟体系生产力的调控效应,于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济南济阳试验基地设置夏玉米、冬小麦周年氮肥试验,分析了传统农户处理(F_(400),周年施氮400 kg/hm^(2))、周年减氮10%(FN)、周年减氮20%(FH)、周年减氮30%(FL)4种氮肥处理对麦-玉两熟体系籽粒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特性、氮肥利用效率、收获后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积累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黄淮海平原施氮制度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氮肥后移提高了氮肥减量条件下夏玉米、冬小麦和周年总产,与F_(400)和FN处理相比,FL处理3 a均值分别显著提高9.2%~18.1%,13.5%~20.5%,11.1%~19.1%。氮肥后移量改善了麦-玉两熟体系各生育阶段地上部植株氮素积累强度,促进了地上部植株氮素的积累,3 a均值夏玉米季吐丝和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FL较F_(400)、FN、FH分别显著提高5.7%~12.3%,5.0%~12.8%,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8.2%~17.2%;冬小麦季,拔节、开花和成熟期FL与FH处理连续3 a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F_(400)和FN处理,3 a均值分别提高23.4%~28.1%,20.7%~26.3%,12.6%~20.8%,籽粒氮素积累量FL较F_(400)、FN和FH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6.4%,15.0%和5.8%。优化施氮制度能够改善麦-玉两熟体系氮肥利用效率,其中,夏玉米和冬小麦氮肥吸收效率3 a均值FL较F_(400)、FN、FH处理分别显著提高4.8%~57.7%,32.0%~72.4%;氮肥偏生产力夏玉米FL较F_(400)和FN处理分别显著提高68.8%,40.4%,冬小麦季FL较F_(400)、FN和FH显著提高38.4%~71.8%。4种施氮处理下夏玉米、冬小麦收获后0~40 cm土层均具有较高的土壤硝态氮富集,其中夏玉米3 a均值分别占0~200 cm土层总积累量的40.0%,38.9%,44.9%,42.5%,冬小麦分别占37.3%,36.9%,46.7%,38.3%;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夏玉米和冬小麦收获后传统农户处理(F_(400))和周年减氮10%(FN)处理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较试验起始时均出现了累积效应,而FL和FH施氮处理下实现了土壤硝态氮残留的相对平衡。可见,周年减氮30%处理下通过增加氮肥后移量,改善了植株氮素积累特性,实现了夏玉米、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是实现黄淮海平原麦-玉两熟体系籽粒高产、氮肥高效和环境友好的较优施氮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玉两熟制 周年减氮 氮肥后移 氮素积累 氮效率 土壤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食物系统全链条定量的可持续氮素管理框架研究
20
作者 钟于秀 巨晓棠 +1 位作者 张卫峰 李婷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68-1679,共12页
氮素的环境排放贯穿于整个食物链和生态链,单一农田系统的优化已无法有效控制氮素污染,亟须创新系统化的研究方法和管理手段。基于氮素阶梯流动(Cascade flow)概念及全链条氮素研究框架(CAFE),以全球13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定量各地区种植... 氮素的环境排放贯穿于整个食物链和生态链,单一农田系统的优化已无法有效控制氮素污染,亟须创新系统化的研究方法和管理手段。基于氮素阶梯流动(Cascade flow)概念及全链条氮素研究框架(CAFE),以全球13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定量各地区种植、种养、食物链子系统到区域生态的氮素通量,分析各子系统氮素盈余(N surplus)和氮素利用率(NUE),剖析相邻子系统间氮素盈余增量的驱动因素,并提出全链条氮素管理优化方案。结果表明,从作物生产到动物生产、初级农产品、食品生产及消费,绝大多数国家的氮素盈余不断增加而利用率逐渐下降。尽管所有国家盈余增加的趋势一致,但不同国家盈余增加的幅度差异较大,决定了每个国家改善氮素管理的优先序不同。对于中国而言,高氮素盈余主要来自种植系统,因此科学施肥技术和相关的政策仍是研究和管理的重点。对于大部分西方国家,农田以外系统对总氮素盈余贡献更大,需要重视相关系统的氮素循环利用。对全球CAFE系统的分析发现,影响系统盈余增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农田氮素投入结构、养殖密度、饲料自给率以及食品贸易与国内供需关系等,而这些因素目前尚未在全球氮素管理中得到重视。CAFE为全球氮素全链条管理提供了一致的定量研究方法,有助于跨区域的比较、经验分享和政策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流动 全链条氮素定量 氮素盈余 氮素利用率 系统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