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印度洋底层水组成:来自表层沉积物Nd同位素和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证据
1
作者 黄子钊 乔淑卿 +4 位作者 金丽娜 李小艳 陈亮 刘强 殷征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78,共11页
作为全球大洋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洋底层水是当前深水物质循环与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主要由南极底层水(AABW)和北大西洋深层水(NADW)组成。本研究通过对西北印度洋表层沉积物Nd同位素、氧化还原敏感元素、TOC等指标的分析,探讨了底... 作为全球大洋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洋底层水是当前深水物质循环与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主要由南极底层水(AABW)和北大西洋深层水(NADW)组成。本研究通过对西北印度洋表层沉积物Nd同位素、氧化还原敏感元素、TOC等指标的分析,探讨了底层水的氧化还原状态与水团组成。结果表明Mn、Mo和Ni等敏感元素的富集指示研究区整体为氧化环境,在洋脊南部存在强氧化区域。εNd的分布范围为-7.16~-8,指示该区底层水团主要由AABW组成。与邻近区域的Nd同位素记录相比更重,这主要是受到一定风尘输入的影响。研究区南部较重的εNd指示了AABW贡献的增加,这可能是受到了索马里盆地内赤道强东向流的影响。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区域氧化还原状态和εNd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后续对底层水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 ND同位素 南极底层水 西北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外缺氧区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的“粒控效应”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晓东 翟世奎 +2 位作者 许淑梅 张爱滨 卢海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68-874,共7页
对长江口外缺氧区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和沉积物岩芯样品的粒度和元素(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简称RSE,和典型陆源碎屑元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元素的“粒控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近岸底层水溶解氧浓度正常海区沉积物中... 对长江口外缺氧区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和沉积物岩芯样品的粒度和元素(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简称RSE,和典型陆源碎屑元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元素的“粒控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近岸底层水溶解氧浓度正常海区沉积物中,元素(包括典型陆源碎屑元素和RSE)的分布显示出明显的“粒控效应”,在缺氧区沉积物中,RSE与粒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差,其分布不受“粒控效应”的制约,而主要受氧化还原环境的影响。另外缺氧区缺氧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RSE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缺氧区 粒控效应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性微量元素的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13
3
作者 许淑梅 翟世奎 +2 位作者 张爱滨 张晓东 张怀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9-766,共8页
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和底层悬浮体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分布规律和富集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研究区具有明显的"离岸富集"特征,去除粒度效应、陆源碎屑来源组分和有机质的吸附作用等因... 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和底层悬浮体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分布规律和富集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研究区具有明显的"离岸富集"特征,去除粒度效应、陆源碎屑来源组分和有机质的吸附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之后,氧化还原敏感元素仍显示出在缺氧区的富集。通过同一站位底层悬浮体和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含量的分析比较,发现底层水缺氧是导致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Cd、V等在沉积物中富集的主要原因。Mo、Cd、V等元素的不同富集程度可用来反映缺氧区的缺氧程度。因此,Mo,Cd,V等RSE在长江口外缺氧区及其邻近海域具有氧化还原环境指示意义,可以指示长江口外缺氧区的存在与大体范围,并可在一定程度上用来衡量缺氧区的缺氧程度。U理论上虽然也对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敏感,但由于受陆源碎屑来源组分的影响较大,在长江口外缺氧区的富集并不明显,因此U在研究区不具有氧化还原环境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 氧化还原环境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 缺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中氧化还原敏感性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及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15
4
作者 许淑梅 张晓东 +1 位作者 翟世奎 卢海建 《海洋地质动态》 2007年第3期11-18,共8页
依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初步讨论了氧化还原敏感性微量元素(RSE)Re、Cd、Mo、U、V等的地球化学行为,其中包括海洋沉积物中RSE的来源、RSE在缺氧和无氧海区的沉淀富集机理及其环境指示意义。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利用RSE研究氧化还原环境时... 依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初步讨论了氧化还原敏感性微量元素(RSE)Re、Cd、Mo、U、V等的地球化学行为,其中包括海洋沉积物中RSE的来源、RSE在缺氧和无氧海区的沉淀富集机理及其环境指示意义。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利用RSE研究氧化还原环境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RSE的沉淀富集机制不尽相同,但具有以下共同特点:①对底层海水的溶解氧浓度敏感。在正常溶解氧条件下,氧化还原敏感性微量元素在海水中呈溶解态稳定存在,而当底层海水处于缺氧或无氧条件时容易发生还原。②当底层海水处于缺氧或无氧条件时,经过沉积物—海水界面过程,受缺氧程度不同的制约,海水中呈溶解态的RSE依次在沉积物中沉淀,出现不同程度的富集。③持续还原条件下,RSE在沉积物中稳定存在;受氧化作用后,容易在沉积物中发生二次迁移和重新富集。不同的RSE其氧化还原电位不同,在氧化还原序列中的位置不同,Re在U之后Mo之前发生还原。因此,RSE在海洋沉积物中的不同富集特征和富集程度可作为还原程度指标研究底层海水的缺氧程度和底质的氧化还原环境。研究RSE的氧化还原环境指示意义,必须对RSE陆源碎屑来源组分进行剔除,同时,还应充分注意到还原沉积区发生氧化后,RSE在沉积物中会发生重新迁移和二次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敏感微量元素 氧化还原环境 地球化学行为 环境指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季节性低氧海区柱状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对沉积环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9
5
作者 解兴伟 袁华茂 +5 位作者 宋金明 段丽琴 梁宪萌 王启栋 任成喆 王越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43,共14页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Redox Sensitive Elements,RSE)如V、Cr、Mo、U等,通常在氧化条件下呈溶解态,在还原沉积环境中除Fe、Mn外,RSE被还原成低价态转移至沉积物中富集积累,因此可以利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富集情况反演沉积环境...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Redox Sensitive Elements,RSE)如V、Cr、Mo、U等,通常在氧化条件下呈溶解态,在还原沉积环境中除Fe、Mn外,RSE被还原成低价态转移至沉积物中富集积累,因此可以利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富集情况反演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状况。本文通过研究东海内陆架季节性低氧海区Zb7沉积柱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V、Cr、Ni、Cu、Zn、Mo、U的垂直分布、富集特征和比值,探究沉积环境氧化还原状况;发现RSE/Al和富集系数自1978年以来呈增加的趋势,但自2009年开始有所降低,整体RSE富集系数均小于3,未见明显富集。RSE比值V/Cr<2、Ni/Co<5、U/Th<0.75、0.25<(Cu+Mo)/Zn<0.55,以及MoEF/UEF比值主要分布在0.08~0.3倍海水Mo/U值之间,均指示氧化的沉积环境。RSE/Al与Fe/Al、Mn/Al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RSE在剔除陆源碎屑输入后,主要通过与Fe、Mn氧化物结合进入沉积物,也指示氧化的沉积环境。研究结果与该区域溶解氧历史数据反映的季节性低氧结果不一致,可能与RSE在夏季季节性低氧时,沉积物中的富集信号在秋冬季溶氧水平恢复后缺失有关。尽管RSE不能有效指示东海季节性低氧环境,但Zb7沉积柱RSE在1978年后富集程度的增加以及2011年后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域自1978年后季节性低氧程度加重,2009年后又有所缓解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 沉积环境 海洋沉积物 季节低氧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在沉积环境判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吕荐阔 翟世奎 +2 位作者 于增慧 刘晓锋 王轲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8-124,共17页
部分元素对氧化还原环境非常敏感,氧化还原条件往往决定着这些元素的迁移或富集,这些元素被称为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redox sensitive elements,RSE)。除Fe、Mn外大部分RSE在氧化环境条件下以溶解态离子形式存在于海洋水体而发生迁移,在... 部分元素对氧化还原环境非常敏感,氧化还原条件往往决定着这些元素的迁移或富集,这些元素被称为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redox sensitive elements,RSE)。除Fe、Mn外大部分RSE在氧化环境条件下以溶解态离子形式存在于海洋水体而发生迁移,在还原环境条件下则容易从海洋水体中析出向沉积物中迁移并发生富集。RSE的这种特性常被用来判断现代或地质历史中的沉积环境。本文在总结RSE与沉积氧化还原环境判别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RSE地球化学行为的因素,进而探讨了RSE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RSE及相关指标在沉积环境判别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氧化还原状态的识别、指示海洋水体生产力变化、指示海洋水体的局限程度、指示沉积物物源等。影响或控制RSE迁移、转化、沉积和富集的主要因素有:成岩作用、陆源物质加入、粒控效应、Fe-Mn氧化物/氢氧化物的吸附、有机质含量、水体局限、人类活动等。迄今对部分RSE的迁移富集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元素指标的应用较粗略。近期在RSE的应用中应重视样品的选取与保存、测量分析技术的提升以及多指标的互相印证,通过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更接近实际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 迁移/富集机制 沉积环境判别 指标体系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季节性低氧区柱状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分布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罗仿 叶丰 +4 位作者 黄超 韦刚健 曾提 王志兵 王利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77-388,共12页
本文基于珠江口季节性低氧区沉积物岩心(WS)中陆源碎屑指标、TOC含量和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等环境指标以及年代学的综合分析,重建了该河口近2000 a来水体氧化还原程度的演变历史,探讨其对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珠... 本文基于珠江口季节性低氧区沉积物岩心(WS)中陆源碎屑指标、TOC含量和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等环境指标以及年代学的综合分析,重建了该河口近2000 a来水体氧化还原程度的演变历史,探讨其对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珠江口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垂向分布和富集特征上存在差异,其中V主要受有机质吸附控制,而Mo主要通过Fe、Mn氧化物结合在沉积物中富集。基于Fe-Mn-Mo的共变性作为判断古氧化还原程度的指标,珠江口水体在过去2000 a整体表现为微弱的氧化性减弱或还原性增强的趋势,而在主要暖期水体的氧化性趋强。进一步研究发现,近2000 a以来持续加强的人类活动促进了陆源营养盐输入的增加,不断提升了该区域海洋初级生产力,从而影响水体氧化还原程度的变化。因此,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驱动的河口水动力条件的改变,共同控制着该区域水体溶解氧的长期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 季节低氧事件 珠江口 人类活动 沉积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湿地土壤铁还原氧化过程的温度敏感性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旭刚 孙丽蓉 +2 位作者 马林娟 郭大勇 徐晓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80-389,共10页
土壤中铁的还原氧化过程因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有机污染的降解及含碳温室气体排放等环境问题关系密切而备受关注。温度可能通过影响铁还原菌或者Fe(II)氧化菌的活性、底物的生物可用性等而影响铁的还原过程。以黄河中下游地区新乡市... 土壤中铁的还原氧化过程因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有机污染的降解及含碳温室气体排放等环境问题关系密切而备受关注。温度可能通过影响铁还原菌或者Fe(II)氧化菌的活性、底物的生物可用性等而影响铁的还原过程。以黄河中下游地区新乡市原阳大米产区的湿地土壤为样品,利用厌氧泥浆控温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黄河中下游湿地中土壤铁还原氧化过程的温度敏感性。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湿地土壤铁的还原容量在16~31℃范围内不受温度影响,但在16~40℃之间升高温度可显著增加铁还原过程的最大速率、速率常数,亦可缩短最大速率出现的时间。铁还原的温度敏感系数介于1.18~3.05之间,且随温度上升而升高。光照可降低铁还原的温度敏感性,平均降幅39.0%。光照时土壤中Fe(II)氧化对温度不敏感。光照条件和铁氧化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能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因素之一。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土壤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与土壤呼吸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敏感 湿地 还原 氧化 异养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大巴山地区紫阳毒重石矿床成因:矿石组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和碳-氧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8
9
作者 罗莉 皮道会 +1 位作者 杨競红 吴赫嫔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021-4030,共10页
秦岭大巴山地区钡矿资源极为丰富,以蕴含世界罕见的层状毒重石矿床为特色。本研究在紫阳毒重石矿床中发现了玫花瓣状结构,经显微镜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表明,玫花瓣体由板柱状重晶石呈放射状排列而成,与前人报道的矿物组成明显不同。紫阳... 秦岭大巴山地区钡矿资源极为丰富,以蕴含世界罕见的层状毒重石矿床为特色。本研究在紫阳毒重石矿床中发现了玫花瓣状结构,经显微镜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表明,玫花瓣体由板柱状重晶石呈放射状排列而成,与前人报道的矿物组成明显不同。紫阳灰黑色毒重石矿石有较高的V、Ni、Cr、U、Mo含量,较低的Th/U比值(<0.04),较高的V/(V+Cr)比值(>0.8)和V/(V+Ni)比值(>0.9),指示寒武纪紫阳毒重石矿床的沉积环境为较还原的环境。紫阳毒重石矿石的C同位素分布在-10.9‰~-16.0‰,O同位素分布在18.1‰~22.3‰之间,表明毒重石中CO32-是有机质通过氧化作用或脱羧基(生物有机质降解)作用提供的低13C的碳与同期海水提供的高13C的水溶性HCO3-或CO32-的混合来源。综合研究表明,该区毒重石矿床的形成可能与寒武纪早期的海底热液成矿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重石矿床 玫花瓣状结构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 碳氧同位素 紫阳矿床 南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氧化还原蛋白对胃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调节作用
10
作者 王飙落 赵燕秋 +3 位作者 孙力 时永全 郭长存 樊代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24-426,共3页
目的 探讨硫氧化还原蛋白 (Trx)对胃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调节作用。方法 通过RT PCR从人胃癌耐药细胞系SGC790 1/VCR细胞中克隆Trx全长cDNA ,构建Trx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 ,并借助脂质体将正义载体转入胃癌细胞SGC790 1、反义载体转入胃... 目的 探讨硫氧化还原蛋白 (Trx)对胃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调节作用。方法 通过RT PCR从人胃癌耐药细胞系SGC790 1/VCR细胞中克隆Trx全长cDNA ,构建Trx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 ,并借助脂质体将正义载体转入胃癌细胞SGC790 1、反义载体转入胃癌耐药细胞SGC790 1/VCR ,利用MTT试验在体外检测基因转染细胞及其对照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转染Trx正义载体后 ,SGC790 1细胞对长春新碱、顺铂、阿霉素的敏感性显著降低 ;转染Trx反义载体后 ,SGC790 1/VCR细胞对长春新碱、顺铂、阿霉素的敏感性显著升高。结论 Trx可能参与了胃癌细胞多药耐药性的形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蛋白 胃肿瘤 化疗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P区元素含氧酸的氧化还原性
11
作者 袁瑾 胡旺云 《云南化工》 CAS 1993年第1期51-53,共3页
本文讨论了周期表中P区元素含氧酸的氧化还原性对电极电位影响的因素,从众多的事实中,我们得出了周期表中P区元素含氧酸的氧化还原性能的几点规律。
关键词 氧化还原 含氧酸 P区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对水体环境缺氧状况的指示作用 被引量:18
12
作者 解兴伟 袁华茂 +5 位作者 宋金明 李宁 李学刚 段丽琴 王越奇 任成喆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71-688,共18页
近年来由于人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缺氧区面积不断增大,利用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反演水体缺氧情况已经发展成为海洋化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本文详细阐述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富集机制,并总结了利用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 近年来由于人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缺氧区面积不断增大,利用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反演水体缺氧情况已经发展成为海洋化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本文详细阐述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富集机制,并总结了利用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的富集程度反映海水缺氧程度和底质氧化还原状况的一系列指标,如Re/Mo、Cd/U、Th/U、V/Sc、V/(V+Ni)值,U—Mo共变模型,δ^(98/95)Mo,多指标微/痕量元素模型以及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有机质共变模型等。沉积物中Re、Mo含量、Re/Mo值、自生Mo/U值、Th/U值对上层水体缺氧和氧化条件区分良好,可定量指征上层水体的缺氧情况。沉积物中Re含量近似于1 ng/g(地壳值),Mo含量>1μg/g(地壳值),Re/Mo值接近0.3×10^(-3),Mo—U富集系数比为(0.1~0.3)×现代海水,Th/U值>2,可指示氧化环境;Re含量在10~30 ng/g,Mo含量近似于1μg/g,Re/Mo值10×10^(-3)~30×10^(-3),Mo—U富集系数比>1×现代海水,Th/U值在0~2范围内,可指示缺氧环境;Re含量>30 ng/g,Mo富集达到20~40μg/g,Re/Mo值接近0.7×10^(-3)(海水中Re/Mo值),Mo—U富集系数比为(3~10)×现代海水,可指示极度缺氧的硫化环境。Mo_(EF)—U_(EF)交会对数坐标图、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有机质共变模型指标可定性分析上层水体的缺氧情况;V/(V+Ni)值对于次氧化沉积物指示效果不佳;Cd/U值在次缺氧条件下的变化机制复杂,还需进一步研究。生物扰动、成岩作用、人为污染、水体局限、高有机碳通量、Fe、Mn氧化物循环等因素通过影响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富集与迁移,从而影响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指标的应用,应剔除有机质吸附与陆源输入等非自生部分的影响,结合各种指标互相印证,综合判别水体氧化还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 变化机制 指示作用 海洋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典型断面表层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4
13
作者 程俊 黄怡 +2 位作者 王淑红 苗莉 颜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0-103,共14页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环境研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海底表层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分布规律与特征的研究鲜有涉及。本文以采集自南海4条典型断面(18°N、10°N、6°N、113°E)的7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为研...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环境研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海底表层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分布规律与特征的研究鲜有涉及。本文以采集自南海4条典型断面(18°N、10°N、6°N、113°E)的7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V、U)分析,并结合沉积物粒度、元素富集系数等数据,探讨了表层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每个断面中的V、U含量变化趋势十分相似,Mo含量变化与V、U的总体变化趋势相近,但Mo在断面上的变化波动比V、U更强烈。4条断面中Mo平均含量表现出明显富集,除了V在断面Ⅰ中表现为轻度富集外,V和U平均含量都表现为亏损。影响沉积物中Mo、V、U含量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陆源碎屑含量、生物碳酸盐含量、细粒沉积物的吸附作用和氧化还原环境等。所有断面中V和U的含量分布主要受控于陆源碎屑组分,同时也受到生物碳酸盐含量和细粒沉积物的吸附作用的影响,氧化还原环境对其含量影响较小,受环境影响的自生组分含量较低。Mo的含量分布主要受控于海底氧化还原环境,陆源碎屑组分的贡献和细粒沉积物吸附作用的影响较小,受环境影响的自生组分含量较高。西南次海盆的Mo含量及其富集系数都较低,可能是由于西南次海盆的底流活动使其海底存在氧化环境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 控制因素 表层沉积物 典型断面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罗斯海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海洋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家凯 李铁刚 +4 位作者 熊志方 常凤鸣 秦秉斌 王琳淼 贾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2-121,共10页
大洋深部氧化还原环境与深部水体流通状况以及表层水体生产力密切相关。表层生产力与深部流通性变化影响着有机碳-呼吸CO_2的转化及其在海洋-大气中的转移,最终与大气CO_2分压(pCO_2)变化密切相关。故探明大洋深部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对... 大洋深部氧化还原环境与深部水体流通状况以及表层水体生产力密切相关。表层生产力与深部流通性变化影响着有机碳-呼吸CO_2的转化及其在海洋-大气中的转移,最终与大气CO_2分压(pCO_2)变化密切相关。故探明大洋深部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对于解决大气pCO_2冰期旋回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以中国第31和32次南极科考获得的南极罗斯海柱状岩心ANT31-R23及表层样为研究材料。通过元素钙、钛,以及氧化还原敏感元素(RSE)锰、钼、镍、钴、镉的测试分析,以表层样中RSE与Ti的比值作为判断ANT31-R23孔中相应RSE富集程度的背景值。结果显示,Mn在沉积期均表现出富集,表明罗斯海深部在该孔沉积期为氧化环境。根据Mn在不同层位出现的富集峰识别出4次强氧化脉冲事件,可能由南大洋底层水流通性增强和/或生产力降低导致。4次氧化脉冲事件层位中Mo、Ni、Co的明显富集,是由于锰(氢)氧化物对其捕获或吸附所致。此外,推测分析认为罗斯海对冰期大气pCO_2降低似乎没有明显贡献,但很可能对冰消期大气pCO_2迅速升高起重要作用。然而这些有关南极罗斯海深部氧化还原环境与大气pCO_2变化之间关联的推测,有待后续该孔精确年代模式的构建,方可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斯海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 氧化脉冲 深部流通 碳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阳凹陷莱阳群黑色页岩氧化还原敏感微量元素特征与有机质富集的控制因素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续学 张祥玉 +2 位作者 李守军 张家豪 张振宇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33-744,共12页
咸化湖盆泥岩和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咸化烃源岩的形成条件和沉积环境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对山东莱阳凹陷下白垩统莱阳群泥岩和页岩的氧化还原敏感微量元素(RSE,包括Mo、Cr、Zn、Cu、Ni、Co、V、As、U和Th)和总有机碳(TOC)进行分析,旨在... 咸化湖盆泥岩和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咸化烃源岩的形成条件和沉积环境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对山东莱阳凹陷下白垩统莱阳群泥岩和页岩的氧化还原敏感微量元素(RSE,包括Mo、Cr、Zn、Cu、Ni、Co、V、As、U和Th)和总有机碳(TOC)进行分析,旨在恢复研究区氧化还原环境和探讨盐湖有机质富集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瓦屋夼组和止凤庄组泥岩的TOC含量较低,RSE没有明显富集,RSE及其比值(U/Th、Cu/Zn、V/Cr和Ni/Co)反映该沉积时期为氧化环境;水南组黑色泥页岩的TOC含量骤增,RSE显著富集,反映该沉积时期为弱还原环境;龙旺庄组和曲格庄组TOC含量迅速减小,RSE含量较低,反映该沉积时期为富氧环境。水南组黑色页岩有机质的富集与古气候、古生产力、古盐度和氧化还原条件等综合因素有关,其中古气候是导致古生产力、古盐度和氧化还原条件等因素变化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 莱阳凹陷 水南组 黑色页岩 有机质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区元素含氧酸氧化还原性探讨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莉萍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年第3期206-210,共5页
提出了P区元素含氧酸氧化还原性的变化规律,并从键能、分子稳定性、酸根离子的结构对称性、中心原子成键电子的能量及含氧酸分解产物的特性等方面,分析讨论了引起含氧酸氧化还原性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含氧酸 氧化还原 P区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绳海槽中南部柱状沉积物氧化还原敏感元素赋存机理与环境指示意义
17
作者 许晓燕 窦衍光 +6 位作者 张勇 陈晓辉 孙治雷 白凤龙 翟滨 王利波 邹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3-79,共17页
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Redox Sensitive Element,RSE)含量变化是上覆水体氧化还原环境良好的替代指标。本文通过冲绳海槽中南部两个柱状沉积物(深度:30 cm)粒度、总有机碳、总氮及其同位素含量和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含量等指标,探究复... 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Redox Sensitive Element,RSE)含量变化是上覆水体氧化还原环境良好的替代指标。本文通过冲绳海槽中南部两个柱状沉积物(深度:30 cm)粒度、总有机碳、总氮及其同位素含量和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含量等指标,探究复杂环境背景下冲绳海槽柱状沉积物中RSE的赋存机理与环境指示意义。研究发现,柱状沉积物中除了Cr亏损,其他RSE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富集。“粒控效应”对冲绳海槽柱状沉积物的RSE含量影响较小;分析可知,海水表层生产力是影响沉积物氧化还原环境的主要因素,通过Mn(氢)氧化物的吸附或解吸附作用实现RSE的富集与亏损。δCe、V/Cr、Ni/Co和V/(V+Ni)等指标指示沉积物整体处于氧化−弱氧化环境。沉积物中Mn元素通过还原作用以Mn^(2+)形式向上扩散,在25~30 cm处被含氧间隙水氧化富集形成锰峰,指示柱状沉积物0~25 cm处为氧化环境,25~30 cm处为弱氧化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指示意义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 Mn(氢)氧化 柱状沉积物 冲绳海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敏感型元件调控大肠杆菌氧化胁迫耐受性
18
作者 李婷婷 王亮 刘晨光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77-588,共12页
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对自身和来自运动发酵单胞菌(Zymomonas mobilis)的转录因子SoxR的氧化胁迫抗性及元件通路进行了验证与改造。胁迫测试表明,在E.coli中过表达自身E-SoxR或异源表达Z-SoxR均不能提高菌株的胁迫耐受性。荧... 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对自身和来自运动发酵单胞菌(Zymomonas mobilis)的转录因子SoxR的氧化胁迫抗性及元件通路进行了验证与改造。胁迫测试表明,在E.coli中过表达自身E-SoxR或异源表达Z-SoxR均不能提高菌株的胁迫耐受性。荧光定量分析表明,在E.coli中,联合下游基因过表达E-SoxR增强了菌株对抑制物的梯度响应,异源表达Z-SoxR反而降低了菌株对抑制物的梯度响应。在E.coli中,通过在SoxR下游连接抗性基因,分别获得了耐受H_(2)O_(2)和糠醛(furfural)胁迫的单基因菌株,进而构建双基因组合菌株,提升了大肠杆菌对双胁迫环境的耐受性,证明了氧化还原敏感型元件能够智能响应复杂抑制物条件下的胁迫。该研究为微生物利用木质纤维素水解液发酵生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转录因子SoxR 氧化还原敏感型元件 胁迫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阶段同价硫元素氧化还原性的教学探讨——兼谈对“化学”之我见 被引量:2
19
作者 林海斌 《化学教育》 CAS 2008年第8期26-27,共2页
中学化学教学中,一般从元素的化合价讨论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如“最低价只有还原性、最高价只有氧化性,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已成为广大化学教师较为一致的认识。然而,对于同一元素在同样的化合价时是否具有相同强弱的... 中学化学教学中,一般从元素的化合价讨论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如“最低价只有还原性、最高价只有氧化性,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已成为广大化学教师较为一致的认识。然而,对于同一元素在同样的化合价时是否具有相同强弱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往往需结合具体的化学反应来说明这一事实,不再解释为什么存在着一种差异,即使有学生追问,也多以温度、浓度、酸碱度等因素的影响来敷衍,认为中学阶段很难或不能深入到物质的结构知识深度加以解释。但是,这样的教学处理合理吗?一次在学生突然追问的无奈境地之下,却给了笔者意外的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 化学教学 元素 教学探讨 中学 氧化 化学教师 化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外缺氧区沉积物中元素分布的氧化还原环境效应 被引量:8
20
作者 许淑梅 翟世奎 +2 位作者 张爱滨 张怀静 卢海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共8页
对取自长江口外缺氧区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组成和元素(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和亲碎屑元素)丰度的分析与测试,对长江口外缺氧区缺氧环境对元素分布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长江口外缺氧区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性... 对取自长江口外缺氧区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组成和元素(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和亲碎屑元素)丰度的分析与测试,对长江口外缺氧区缺氧环境对元素分布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长江口外缺氧区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Redox sensitive elements,简称RSE)分布的氧化还原环境效应。亲碎屑元素丰度的分布显示出明显的粒控效应,而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分布受粒度效应的制约很弱,主要受离岸缺氧区还原环境的制约,具有在缺氧区富集的特点。缺氧环境对RSE分布的影响超过了元素的粒控效应,从而使研究区RSE的分布呈现出典型的氧化还原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e 氧化还原环境效应 亲碎屑元素 粒度和粒控效应 长江口外缺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