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克里雅河流域氢氧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分析
1
作者 纳麦提·托合提 张峰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5年第2期54-56,70,共4页
为对克里雅河流域水文循环过程进行识别,文章结合流域内不同类型水体中稳定同位素(δD和δ^(18)O)及主要离子含量测定数据,利用同位素试验方法首次对流域氢氧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变化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氢氧稳... 为对克里雅河流域水文循环过程进行识别,文章结合流域内不同类型水体中稳定同位素(δD和δ^(18)O)及主要离子含量测定数据,利用同位素试验方法首次对流域氢氧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变化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氢氧稳定同位素富集程度从上游到下游总体呈现递增变化,强烈蒸发是其变化主因。各类型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富集程度表现为湖水>地下水>河水。研究成果对理解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文循环过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 分布特征 影响成因 克里雅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鄱阳湖流域“五河”新水比例及其滞留时间量化研究
2
作者 李楷文 丁梦瑶 +6 位作者 范宏翔 吴华武 雷蕊宇 付丛生 李静 辛未 张赐成 《湖泊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6-278,I0027,共14页
流域河流新水比例和滞留时间是表征径流过程以及污染物、营养物质运输的重要参数。确定水的来源及其在流域内的滞留时间,对于理解流域水文过程和功能至关重要。为了定量解析鄱阳湖流域河流的新水比例和滞留时间,本文通过对鄱阳湖流域降... 流域河流新水比例和滞留时间是表征径流过程以及污染物、营养物质运输的重要参数。确定水的来源及其在流域内的滞留时间,对于理解流域水文过程和功能至关重要。为了定量解析鄱阳湖流域河流的新水比例和滞留时间,本文通过对鄱阳湖流域降水及河水(赣江、修河、信江、抚河、饶河,以下简称“五河”)稳定同位素(δ^(18)O和δD)的高频率监测与分析,利用正弦拟合方法分析了降水和河水δ^(18)O和δD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五河”河水及降水氢氧同位素表现出相似的季节变化特征,雨季(57月)较为贫化,旱季(12月次年2月)较为富集,河水同位素变化与局地降水同位素、地下水同位素密切相关,说明流域内不同水体之间存在良好的水文连通性;(2)“五河”流域内小于3个月的新水占比范围为3%~42%,流域内滞留时间范围为123.83~2495.0 d,其中赣江平均滞留时间最长、新水比例最低,乐安河和昌江的新水比例最高、平均滞留时间最短;(3)流域面积和单位面积上干流长度是“五河”流域新水比例的主要控制因素,坡度与新水比例存在负相关关系,但其负相关性被单位面积上干流长度与新水比例的正相关性所掩盖;(4)修河、赣江流域较其他流域显著受到蒸发分馏的影响;(5)鄱阳湖湖水同位素值明显高于河水,且在湖口站点湖水同位素值较都昌站点偏低,这表明湖口站湖水受长江来水和蒸发分馏的影响。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对鄱阳湖流域水文联系和水文过程进行解析,可为流域污染物的输移模拟及其机制阐释等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流域 新水比例 平均滞留时间 氢氧同位素 水文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北坡地表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石玉东 王圣杰 +2 位作者 张明军 朱成刚 车彦军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27-1135,共9页
氢氧稳定同位素作为示踪剂被广泛用于水文循环过程研究。地表水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水汽来源和现代水文过程分析的有效载体。基于新疆第三次科学考察,于2018年8月至2023年8月在昆仑山北坡采集了地表水样本并测量其氢氧稳定同... 氢氧稳定同位素作为示踪剂被广泛用于水文循环过程研究。地表水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水汽来源和现代水文过程分析的有效载体。基于新疆第三次科学考察,于2018年8月至2023年8月在昆仑山北坡采集了地表水样本并测量其氢氧稳定同位素数据,同时汇编了区域以往的地表水同位素数据,分析了昆仑山北坡地表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昆仑山北坡地表水同位素值呈现出西低东高的空间变化特征,区域地表水线为δ^(2)H=5.98×δ^(18)O-6.86(R^(2)=0.65,n=141)。(2)对比昆仑山北坡地表水和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值发现地表水同位素平均值普遍低于加权降水同位素值。(3)昆仑山北坡地表水同位素空间格局受到西风携带的外来水汽和局地再循环水汽共同影响,此外蒸发也会改变区域地表水同位素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北坡 地表水 氢氧稳定同位素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洞穴滴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叶 周忠发 +5 位作者 董慧 丁圣君 龚晓欢 苏丹 王小朵 郑佳佳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7-408,共12页
为探究麻黄洞滴水δD、δ^(18)O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指示意义,本文对双河洞系一级支洞麻黄洞中4个滴水点进行系统监测分析,4个监测点分为2个Ⅰ类(低流量点)和2个Ⅱ类(高流量点)。研究得出:(1)洞穴滴水δD、δ^(18)O值表现出旱季高、雨季低... 为探究麻黄洞滴水δD、δ^(18)O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指示意义,本文对双河洞系一级支洞麻黄洞中4个滴水点进行系统监测分析,4个监测点分为2个Ⅰ类(低流量点)和2个Ⅱ类(高流量点)。研究得出:(1)洞穴滴水δD、δ^(18)O值表现出旱季高、雨季低的变化特征。(2)低流量滴水点的δ^(18)O及离子的变化均较小,对外界气候的响应较小;高流量点中又有渗滤流和包气带流之分,渗滤流滴水点对外界气候无明显响应,推断其有稳定的含水层补给;包气带流滴水点δ^(18)O值与气温、降雨量的相关性最大,能很好地响应气候的变化。本研究通过阐述麻黄洞滴水δD、δ^(18)O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水化学特征,以期对洞穴沉积物古气候重建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滴水 氢氧稳定同位素 气候指示 水化学
原文传递
湘东北地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晨曦 李云霞 +4 位作者 李嘉燕 田怡苹 光凯悦 章新平 饶志国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2期326-341,共16页
深入认识湘东北地区的水文循环过程,对规范该区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减缓该区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0月—2023年2月,每月对该区金井镇的大气降水和不同深度(约4.7 m和61 m)井水开展样品采集和测试。该区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值(... 深入认识湘东北地区的水文循环过程,对规范该区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减缓该区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0月—2023年2月,每月对该区金井镇的大气降水和不同深度(约4.7 m和61 m)井水开展样品采集和测试。该区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值(δ^(18)O、δD)呈现夏半年偏负、冬半年偏正,且氘盈余、水汽通量和HYSPLI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该区夏季降水的气团主要来自暖湿的海洋洋面,冬季主要来自稳定的南支西风和局地水汽输送。浅井水和深井水的δ^(18)O和δD与该区大气降水δ^(18)O和δD的均值接近,变幅较小且呈现夏季偏正冬季偏负的特征,说明地下水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但可能滞后于大气降水的变化。然而,不同深度地下水对大气降水的响应机制和滞后时间,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东北地区 大气降水 地下水 氢氧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酉阳龙潭槽谷和毛坝向斜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
6
作者 孙婷婷 杨琰 +2 位作者 姜修洋 罗振宇 唐越尔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6-809,共14页
为深入探究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龙潭槽谷和毛坝向斜两个相邻地形区大气降水中δ^(18)O、δD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文章基于两个水文年(2 020.06-2 022.05)在重庆市酉阳县龙潭槽谷(海拔333 m)和毛坝向斜(海拔1 140 m)降水δ^(18)O和δD的采... 为深入探究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龙潭槽谷和毛坝向斜两个相邻地形区大气降水中δ^(18)O、δD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文章基于两个水文年(2 020.06-2 022.05)在重庆市酉阳县龙潭槽谷(海拔333 m)和毛坝向斜(海拔1 140 m)降水δ^(18)O和δD的采样数据,建立了两地的大气降水线,分析两地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龙潭槽谷和毛坝向斜大气降水线的斜率和截距均大于全球大气降水线。大气降水δ^(18)O和δD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雨季(5-10月)偏负,旱季(11月至次年4月)偏正。两地大气降水δ^(18)O表现出显著的降水量效应,温度效应的影响较弱。(2)龙潭槽谷大气降水线的斜率和截距小于毛坝向斜,两地大气降水线的差异主要受控于水汽凝结时的温度和蒸发条件。(3)龙潭槽谷大气降水中的δ^(18)O和δD的平均值较毛坝向斜偏正。d-excess的结果表明,龙潭槽谷δ^(18)O和δD存在微弱的云下二次蒸发。同次降水过程中龙潭槽谷大气降水δ^(18)O总体上较毛坝向斜降水δ^(18)O偏正,这表明龙潭槽谷和毛坝向斜两地的大气降水δ^(18)O受高程效应影响。(4)年际变化上,龙潭槽谷和毛坝向斜两地大气降水δ^(18)O的变化主要受印度洋水汽输送比例的影响。2020年夏季,印度洋水汽到达研究区的比例为76%,降水δ^(18)O偏负;2021年夏季,印度洋水汽到达研究区的比例为52%,降水δ^(18)O偏正。研究结果对增进西南岩溶槽谷区水循环过程的认识和今后展开龙潭槽谷和毛坝向斜两地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水 氢氧稳定同位素 局部地形 龙潭槽谷 毛坝向斜 武陵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下游流域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水汽来源
7
作者 金可 于江 +5 位作者 张乾柱 周火明 万丹 赵姹 胡月 吴颐杭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4,共9页
金沙江下游流域地处干热河谷气候影响区,大气降水对该区域水文循环至关重要。分析了金沙江下游流域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同位素示踪和HYSPLIT模型探讨了流域大气降水水汽来源。结果表明:金沙江下游流域降... 金沙江下游流域地处干热河谷气候影响区,大气降水对该区域水文循环至关重要。分析了金沙江下游流域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同位素示踪和HYSPLIT模型探讨了流域大气降水水汽来源。结果表明:金沙江下游流域降水δ^(2) H和δ^(18) O雨季偏负而旱季偏正,气温和降水量对同位素组成影响较大而高程效应不显著;流域大气降水线斜率和截距均低于全球和我国大气降水线,主要受到非平衡蒸发作用影响;流域大气降水水汽来源和昆明地区类似,雨季降水主要受到西南与南亚季风影响,旱季降水潜在来源为西风带或极地大陆气团。研究成果对金沙江下游区域水文循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水 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 影响因素 水汽来源 金沙江下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脉泉泉群泉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王雅璇 肖蓓 +3 位作者 崔步礼 臧婧杰 郁万鑫 宗荷花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1期69-77,共9页
研究泉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时空变化特征,探究泉水的补给来源,对水资源管理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百脉泉泉群为研究区,通过分析降水及泉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获取了本地大气降水线、泉水同位素时空变化特征及蒸发线... 研究泉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时空变化特征,探究泉水的补给来源,对水资源管理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百脉泉泉群为研究区,通过分析降水及泉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获取了本地大气降水线、泉水同位素时空变化特征及蒸发线,并探究了百脉泉泉水的补给来源。结果表明:大气降水中δ2H的波动范围为-151.55‰δ18O—-4.28‰,δ18O的波动范围为-19.93‰δ18O—-0.52‰,δ2H和δ18O在时间上的分布规律相似,均呈现双峰状(“M”型),本地大气降水线(LMWL)为:δ2H=7.58×δ18O+4.17。百脉泉泉水的δ2H的波动范围为-65.23‰δ18O—-37.01‰,δ18O的波动范围为-8.99‰δ18O—-4.04‰。泉水δ2H—δ18O均落在本地大气降水线上或附近,泉水同位素蒸发线(LEL)为δ2H=5.75×δ18O-δ18O13.23,斜率(5.75)小于本地大气降水线斜率(7.58),表明泉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且在入渗之前经历了较弱的蒸发作用。各泉泉水的补给区海拔均高于298 m,补给高程呈现百脉泉和东麻湾>墨泉和梅花泉>筛子泉和龙湾泉。且因地形、地层、岩性及降水量和持续时间等因素的制约,泉水同位素值及喷涌量的变化滞后于降水,降水至泉水喷涌时的补给周期尚需进一步结合同位素定年及水文地质条件厘定。相关研究结果将为百脉泉泉水资源合理利用及泉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 本地大气降水线 蒸发线 补给来源 百脉泉泉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对水体蒸发氢氧稳定同位素分馏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孙志倩 赵枫 +1 位作者 姬浩然 刘延锋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9-247,300,共10页
干旱区强烈的蒸发作用导致地表水体和土壤水、浅层地下水中盐度不断升高,而盐分亦会导致蒸发强度降低,水体蒸发导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分馏特征是确定蒸发量的有效手段,但目前水体蒸发过程中氢氧同位素分馏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淡水和低... 干旱区强烈的蒸发作用导致地表水体和土壤水、浅层地下水中盐度不断升高,而盐分亦会导致蒸发强度降低,水体蒸发导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分馏特征是确定蒸发量的有效手段,但目前水体蒸发过程中氢氧同位素分馏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淡水和低矿化度盐水,为探求不同盐度对水体蒸发过程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分馏的影响,开展浓度分别为0、10、20、50、100和200 g/L盐溶液的室内蒸发实验,比较纯水与不同浓度盐水蒸发过程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差异,探究其分馏过程,定量评价盐度对水分蒸发分馏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蒸发量随着水体盐度的升高而呈指数形式降低;蒸发过程中,重同位素在水体中不断富集,0~200 g/L盐水中^(2)H、^(18)O和^(17)O的瑞利分馏系数分别在1.089~1.155、1.019~1.033和1.009~1.018之间,并呈现随着盐水浓度的增大瑞利分馏系数逐渐增加的趋势;纯水和盐水中的δ^(2)H-δ^(18)O、δ^(2)H-δ^(17)O和δ^(17)O-δ^(18)O之间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部分纯水与盐水的蒸发线之间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不同浓度盐水中氘盈余随着剩余水体积比的减小而迅速降低,两者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但直线斜率随着盐水浓度的增大而呈现先降低后增大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蒸发 盐度 氢氧稳定同位素 分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进展及在地热流体运移演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文 张进平 +6 位作者 孔祥军 袁利娟 林天懿 王立志 沈鹏飞 冯浩 高剑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6-72,共7页
地热流体作为地下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而氢氧稳定同位素是认识水循环系统的重要信息指标,其组成特征可揭示区域内地热流体运移演化过程的规律变化,对掌握区域内地热流体补给来源,认清地热水循环路... 地热流体作为地下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而氢氧稳定同位素是认识水循环系统的重要信息指标,其组成特征可揭示区域内地热流体运移演化过程的规律变化,对掌握区域内地热流体补给来源,认清地热水循环路径具有重要作用,进而对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地热资源提供理论支撑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常利用丰度、同位素比值(R值)、千分偏差值(δ值)及氘盈余和17O盈余等变量来表示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并通过与标准品等参照物的比对,分析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变化规律及趋势,从而判断海洋水、大气水汽和降水、江河、湖泊水及地下水循环系统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区域性的演化分异特点,进而分析水循环系统所处温度、湿度、地质条件特征;明确其补给来源及补给比例;判断系统内水蒸发量、滞留时间等要素。而地热流体作为地下水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其氢氧稳定同位素的相关研究仍有不足,应加强针对地热流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认清其与区域内其他水循环系统的关系,同时注意引用新参数,应用新方法,并坚持开展长期持续性监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 地热流体 氘盈余 17O盈余 地下水循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地下水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闻明 李征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4年第1期13-15,共3页
本文简单介绍了氢氧同位素在水文学中的研究进展,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分馏过程研究和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下水体间水力联系的探究,为氢氧稳定同位素在地下水循环过程提供了研究基础。
关键词 地下水循环 氢氧稳定同位素 端元混合模型 瑞利平衡分馏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稳定同位素在核桃峪煤矿突水水源判别中的应用
12
作者 曹原 李娅芸 赵涛 《地下水》 2024年第1期56-57,124,共3页
矿井突水是我国煤矿生产过程最具威胁的灾害之一,而煤矿突水往往难以预测,存在各种不确定性。矿井发生突水,如何及时准确判断突水成因、查找突水水源,是解决和预防突水灾害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同位素分析技术在矿井防治水领域的应用得... 矿井突水是我国煤矿生产过程最具威胁的灾害之一,而煤矿突水往往难以预测,存在各种不确定性。矿井发生突水,如何及时准确判断突水成因、查找突水水源,是解决和预防突水灾害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同位素分析技术在矿井防治水领域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本文以核桃峪煤矿为例,概述了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矿井突水水源判别中的具体应用,结果表明:采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可准确、快速的确定该矿区地下水的同位素特征,量化不同含水层对矿井突水的贡献率,并以此判定矿井水的主要充水来源,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水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 矿井突水 水源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苍山万花溪流域旱季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壤水贮存量的关系
13
作者 卢瑞涛 《土壤科学》 2024年第2期90-105,共16页
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和土壤水贮存量是研究区域土壤水分特征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万花溪流域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数据和土壤水贮存量数据,分析其数据特征,以此探讨其在流域上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土壤水贮存量与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之间的... 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和土壤水贮存量是研究区域土壤水分特征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万花溪流域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数据和土壤水贮存量数据,分析其数据特征,以此探讨其在流域上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土壤水贮存量与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水δ18O为−15.40‰~0.75‰,均值为−10.45‰;δD值变化范围为−116.11‰~−5.95‰,均值为−80.79‰,空间差异极其显著;拟合的各层土壤蒸发线的截距和斜率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均小于大气降水线,说明各层土壤水均受到强烈的蒸发分馏作用并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弱;土壤水贮存量与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且为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对苍山地区水文循环研究以及水文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山 氢氧稳定同位素 土壤水贮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揭示闽江河口区河水、地下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0
14
作者 章斌 郭占荣 +2 位作者 高爱国 袁晓婕 李开培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3-222,共10页
为了揭示闽江河口两岸的地下水形成演化规律以及河口区河水、地下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分别于2009年枯水期(10至11月)和2010年丰水期(7至8月),在闽江河口区采集了河水、地下水和海水样品,测定了水样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和盐度。研究结... 为了揭示闽江河口两岸的地下水形成演化规律以及河口区河水、地下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分别于2009年枯水期(10至11月)和2010年丰水期(7至8月),在闽江河口区采集了河水、地下水和海水样品,测定了水样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和盐度。研究结果表明:(1)闽江河口两岸的浅层地下水主要接受降水补给,北岸地下水还接受山区基岩裂隙水补给,南岸浅层地下水在枯水期还接受经过蒸发作用的灌溉水补给;(2)闽江河口区,枯、丰水期河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始终表现为地下水补给河水,枯水期南岸地下水在河口混合中的贡献明显增大;(3)海岸带含水层基本上不存在海水入侵,仅局部含水层有微弱的海水入侵迹象;(4)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淡咸水混合带在河口中的位置和混合类型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河水 海水 氢氧稳定同位素 盐度 混合作用 闽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稳定同位素在地下水异常核实中的应用 被引量:50
15
作者 张磊 刘耀炜 +1 位作者 任宏微 郭丽爽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21-731,共11页
在地震地下流体研究中,区别地下水是受浅层物质补给还是受深部介质活动的影响,是异常核实的主要任务。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能够有效地识别地下水的来源与补给过程。文中概述了氢氧稳定同位素方法在地下水异常核实应用中的基本原理、水样... 在地震地下流体研究中,区别地下水是受浅层物质补给还是受深部介质活动的影响,是异常核实的主要任务。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能够有效地识别地下水的来源与补给过程。文中概述了氢氧稳定同位素方法在地下水异常核实应用中的基本原理、水样采集和测试技术,列举了应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井水位升高和水质浑浊异常现象的实例,就氢氧稳定同位素用于核实地下水水位、水温、化学组分和宏观异常进行了简要讨论。该方法的广泛使用,有助于识别地下水异常的构造与非构造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 地下水异常 异常核实 水岩作用 地下水混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氢氧稳定同位素评价闽江河口区地下水输入 被引量:19
16
作者 章斌 郭占荣 +3 位作者 高爱国 袁晓婕 李开培 马志勇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39-548,共10页
通过分析闽江河口区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揭示降水的环境同位素效应和地下水的形成演化规律,定量评价河口区多种水体的混合过程及地下水输入量。夏季的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相对贫化,呈现出降雨量效应。在δ18O与δ... 通过分析闽江河口区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揭示降水的环境同位素效应和地下水的形成演化规律,定量评价河口区多种水体的混合过程及地下水输入量。夏季的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相对贫化,呈现出降雨量效应。在δ18O与δD关系图上,闽江北岸基岩裂隙水、平原及丘陵区浅层地下水均落在福州降水线上,而南岸平原及丘陵区浅层地下水大部分落在福州降水线右下方,其拟合线与降水线交点与5~9月农灌期降水氢氧同位素加权值接近,表明北岸地下水主要来自降水补给,而南岸地下水同时接受灌溉水和降水补给,并在入渗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蒸发作用。闽江河口段除接受两岸地下水补给外,局部河段还接受断裂带裂隙水补给。将线性端元混合模型、数字高程模型和地下水文分析法结合起来定量评价地下水的输入和各水体的混合过程,结果显示,在河口段淡水区,地下水混合比率上限为8.8%,其中包括0.4%的断裂带裂隙水;在河口段淡咸水混合区,淡水(河水、地下水)和海水的混合比为53∶47,其中地下水的保守混合比率为1.7%;枯水期闽江河口段地下水保守输入量为87.0 m3/s,是闽江径流量的1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河水 海水 氢氧稳定同位素 线性端元混合模型 地下水输入通量 闽江河口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南采煤沉陷区积水来源的氢氧稳定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23
17
作者 张磊 秦小光 +4 位作者 刘嘉麒 穆燕 安士凯 陆春辉 陈永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02-1514,共13页
淮南是我国东部重要的能源基地,由于长期地下采煤,地表形成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区并积水,造成严重地质灾害。针对于此,部分学者提出利用采煤沉陷区建立"平原水库"解决周边地区干旱年份农田缺水问题的设想。然而,一方面,由于煤层... 淮南是我国东部重要的能源基地,由于长期地下采煤,地表形成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区并积水,造成严重地质灾害。针对于此,部分学者提出利用采煤沉陷区建立"平原水库"解决周边地区干旱年份农田缺水问题的设想。然而,一方面,由于煤层上覆几百米厚的新生代沉积,采煤塌陷形成的沉陷裂隙是否沟通了不同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并因此改变了这个地区的地下水系统,成为区域水资源评价需要了解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另一方面,建立"平原水库"需要有稳定的补给水源,采煤形成的沉陷裂隙如果沟通了地下不同深度含水层的水力联系,是否使地下水成为塌陷区除降雨外的重要补给来源,这就成为评价"平原水库"水资源潜力的重要参考依据。氢氧稳定同位素是示踪天然水体水来源的重要手段,笔者在淮南矿区采集了旱季和雨季的浅层地下水、河水、雨水、沉陷区的积水等不同水体的水样23件,分析了其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并与深层地下水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雨季和旱季,该地区采煤沉陷区积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都非常接近大气降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而与深层地下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相差较大,说明采煤沉陷区的积水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补给。采煤沉陷区的沉陷裂隙贯穿了整个新生代地层,使地表水发生下渗与在深部与深层地下水发生不同程度的混合,而深层地下水尚不是"平原水库"的稳定补给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北平原 采煤沉陷区 水源 氢氧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湖流域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对水体蒸发的指示作用 被引量:12
18
作者 高宏斌 李畅游 +3 位作者 孙标 史小红 赵胜男 樊才睿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1-219,共9页
以呼伦湖流域为例研究该区域氢氧稳定同位素在不同水体中的分布特征,并探讨氢氧稳定同位素对在该区域水文过程的指示作用.流域湖水、入湖河水、周边地下水水样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夏季8月份湖水中的重氢氧稳定同位素比7月份... 以呼伦湖流域为例研究该区域氢氧稳定同位素在不同水体中的分布特征,并探讨氢氧稳定同位素对在该区域水文过程的指示作用.流域湖水、入湖河水、周边地下水水样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夏季8月份湖水中的重氢氧稳定同位素比7月份的更加富集.而河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在同一时间内的河流沿程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下游水体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要比上游更加富集.研究区的河水和湖水的δ^(18)O-δD关系特征显示,河水和湖水的δ^(18)O-δD的关系点全部位于当地降水线的右下方,说明流域河水和湖水水体受到明显的蒸发作用.而井水的δ^(18)O-δD的关系点大都靠近当地大气降水线,说明这一区域的地下水主要是大气降水渗入地下形成.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分馏过程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的比率与剩余水体的关系,并在考虑湿度因子的动力分馏模拟下,计算出河水的剩余水体比例在0.85~0.96之间,而湖水的剩余水体比例在0.71~0.77之间.最后,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质量平衡法对呼伦湖多年平均蒸发量进行了估算,估算的湖泊蒸发量结果与实测值相近,相对误差为5.4%,说明方法可靠.氢氧稳定同位素对于研究区域水文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今后呼伦湖流域水文研究中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 分馏 蒸发 地下水 水文过程 呼伦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生态系统水分耗散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9
作者 张玉翠 孙宏勇 +1 位作者 沈彦俊 齐永青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9-293,共5页
氢氧稳定同位素作为水的"DNA",对于研究水分的传输和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水分耗散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介绍氢氧稳定同位素在水分耗散研究中应用的主要原理和比较新的一些技术方法,主要对其在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和... 氢氧稳定同位素作为水的"DNA",对于研究水分的传输和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水分耗散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介绍氢氧稳定同位素在水分耗散研究中应用的主要原理和比较新的一些技术方法,主要对其在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中蒸散发分离,植物水分来源区分、叶片水同位素富集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做较为详细的归纳总结和探讨,最后指出国内此类研究仍然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期对未来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水分循环和水分耗散方面的应用研究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 蒸散(发) 水分来源 同位素 叶片水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北矿区煤层底板岩溶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陆望 桂和荣 +2 位作者 许光泉 宋晓梅 袁文华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74-378,共5页
对皖北矿区主要含水层的氢氧稳定同位素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岩溶含水层中太原组石灰岩岩溶裂隙水(简称"太灰水")δ(18O)均值为-8.69‰,δD均值为-68.64‰,奥陶系石灰岩裂隙溶隙水(简称"奥灰水")δ(18O)均值为-8.47‰,... 对皖北矿区主要含水层的氢氧稳定同位素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岩溶含水层中太原组石灰岩岩溶裂隙水(简称"太灰水")δ(18O)均值为-8.69‰,δD均值为-68.64‰,奥陶系石灰岩裂隙溶隙水(简称"奥灰水")δ(18O)均值为-8.47‰,δD均值为-70.10‰。指出了该矿区地表水、新生界松散层类第4层含水层(简称"四含水")、煤系砂岩水、太灰水、奥灰水氢氧稳定同位素一般特征。同时根据太灰水和奥灰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着重分析了底板岩溶水的补给环境与径流环境以及岩溶水与其它含水层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北矿区 煤层底板岩溶水 氢氧稳定同位素 含水层 岩溶裂隙水 裂隙溶隙水 太灰水 奥灰水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