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0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理科学气象气候类虚拟仿真实验开发与思考——以“热带气旋及灾害应对”为例
1
作者 程健 张益菡 +3 位作者 方建 程波 陈实 谢双玉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0,共6页
为满足气象与气候学实验在多尺度时空过程理解和综合场景分析等方面的需求,提出基于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技术,开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热带气旋及灾害应对”是气象气候类实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实验目标和内容构成,设计了3个模块... 为满足气象与气候学实验在多尺度时空过程理解和综合场景分析等方面的需求,提出基于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技术,开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热带气旋及灾害应对”是气象气候类实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实验目标和内容构成,设计了3个模块和8个场景的实验内容,构建实验交互和考核体系。针对实际建设和应用中存在问题,提出搭建以评促改的虚拟实验完善机制等建议。实验强化了学生对热带气旋基础知识理解,提升极端灾害认知与防范能力。这有助于高等地理教育数字化转型、培养地理创新拔尖人才以及优化气象气候类实验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实验 地理科学 气象气候实验 热带气旋 防灾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尺度预报性能评估及订正技术
2
作者 郭瑞琛 徐晶 王玉清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分析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的区域台风数值预报系统(CMA-TYM)2020—202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尺度预报,探讨CMA-TYM初始涡旋尺度误差对热带气旋后期尺度和强度预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MA-TYM初始涡旋的中心位置与强度... 分析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的区域台风数值预报系统(CMA-TYM)2020—202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尺度预报,探讨CMA-TYM初始涡旋尺度误差对热带气旋后期尺度和强度预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MA-TYM初始涡旋的中心位置与强度较准确,但内核尺度误差较大,其中47%样本的最大风速半径误差较观测偏大1倍以上,26 m·s^(-1)风圈半径(R26)和33 m·s^(-1)风圈半径(R33)被高估,17 m·s^(-1)风圈半径(R17)误差较小。初始涡旋尺度误差越大,所需调整时间越长,通常6~18 h调整完毕。R17和后期预报R17的高滞后相关(大于0.6)的持续时间达48 h,表明初始尺度对后期变化影响显著。CMA-TYM初始涡旋最大风速半径(RMW)尺度过大是增强率偏弱的原因之一,初始尺度误差偏大的涡旋后期R17预报误差也偏大。利用CMA-TYM涡旋初始误差以及预报强度、尺度信息作为预测因子,利用XGBoost方法构建了R17订正模型,结果表明:订正前后的R17尺度24 h预报均方根误差从59.8 km降低至31.8 km,降低了46.8%,约79%的热带气旋预报在经过尺度调整后尺度误差得到改善,表明订正模型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尺度:强度 尺度变化率 强度变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沉降强化型气旋浮设备的结构设计和数值模拟
3
作者 丁国栋 郑佳媛 +3 位作者 陈家庆 胡建龙 蔡小垒 杨磻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405,共12页
通过采用中空环形内筒和锥台状碟片束浅层沉降强化理念,提出了一种新型立式气旋浮设备的结构设计方案,并开展了工艺设计研究。为确保实现预期工作性能,重点对锥台状碟片束浅层沉降强化气旋浮二次分离的作用机理和结构参数优选开展数值... 通过采用中空环形内筒和锥台状碟片束浅层沉降强化理念,提出了一种新型立式气旋浮设备的结构设计方案,并开展了工艺设计研究。为确保实现预期工作性能,重点对锥台状碟片束浅层沉降强化气旋浮二次分离的作用机理和结构参数优选开展数值模拟研究。采用响应曲面法对新型立式气旋浮设备开展了四因素三水平的初步结构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模拟边界条件下,常规内筒内旋式气旋浮罐内部增设消旋和锥台状碟片束结构后,可使整体除油率提升45.22百分点;随着锥台状碟片个数的增加,除油率呈现先急剧上升后缓慢上升的趋势;随着碟片径向或轴向间距的增大,除油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基于优化后结构参数组合的除油率较优化前提升了9.77百分点;在不同进水含油浓度和分流比下,优化后结构的除油率变化范围控制在6百分点以内,表明其对水质波动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旋浮设备 含油污水 浅层沉降 碟片束 除油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9—11月全球天气和典型热带气旋暴雨分布特征
4
作者 刘晓波 马杰 +1 位作者 杨舒楠 王皘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5年第1期77-87,共11页
应用NCEP/NCAR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9—11月全球天气以及典型热带气旋暴雨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强度显著偏强,极涡位置、形状和强度逐月变化明显。北半球秋季中前期(9月—10月中旬),东亚东南部和北美洲中西部等地... 应用NCEP/NCAR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9—11月全球天气以及典型热带气旋暴雨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强度显著偏强,极涡位置、形状和强度逐月变化明显。北半球秋季中前期(9月—10月中旬),东亚东南部和北美洲中西部等地呈现罕见的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少雨天气,欧洲多地最高气温创下了10月的历史纪录。11月北半球冷空气势力总体偏强,亚洲北部、北美洲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中亚东部、东亚以及西伯利亚等地出现极端寒潮天气。在陆地上,西半球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而东半球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略偏多。全球共有35个热带气旋生成,较常年同期平均偏多5个,其中北半球登陆的热带气旋达到17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极涡 热带气旋 高温 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冷空气活动对热带气旋强度变化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5
作者 于玉斌 彭思越 赵大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3-143,共11页
热带气旋的强度变化一直是热带气旋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干冷空气活动与热带气旋强度变化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如快速增强和快速减弱过程。文章对国内外干冷空气影响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主要包括干冷空气的强度... 热带气旋的强度变化一直是热带气旋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干冷空气活动与热带气旋强度变化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如快速增强和快速减弱过程。文章对国内外干冷空气影响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主要包括干冷空气的强度、侵入位置,以及高空冷性天气系统对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影响三个方面,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干冷空气影响热带气旋强度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干冷空气 强度变化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普勒雷达中气旋判据及算法的发展与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费海燕 周小刚 王秀明 《气象科技进展》 2016年第5期24-29,共6页
由于超过90%的中气旋伴随着龙卷、强雹、大风等强天气发生,因此中气旋的识别与应用对于准确、实时发布强天气预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仅CINRAD WSR—98D SA/SB多普勒雷达内置了美国强风暴实验室开发的中气旋算法,并有相应的中... 由于超过90%的中气旋伴随着龙卷、强雹、大风等强天气发生,因此中气旋的识别与应用对于准确、实时发布强天气预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仅CINRAD WSR—98D SA/SB多普勒雷达内置了美国强风暴实验室开发的中气旋算法,并有相应的中气旋产品,其他型号的多普勒雷达则只能从径向速度图上人工识别中气旋。回顾了中气旋判据演变的三个阶段,对当前业务上使用的第三阶段的中气旋判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依据中气旋算法发展历程,介绍了中气旋切变算法、中气旋算法及中气旋探测算法,并对当前业务上使用的中气旋算法得到的产品应用及其存在问题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旋判据 气旋切变算法 气旋算法 气旋探测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9—2021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历史规律研究
7
作者 孟凡昌 李本霞 王娟娟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89,共10页
基于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最佳热带气旋路径数据,按照相应规则筛选出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及登陆位置,分析研究登陆热带气旋的数量、强度、时间等特征和变化规律,并具体分析沿海各地区登陆热带气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49—2021年登... 基于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最佳热带气旋路径数据,按照相应规则筛选出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及登陆位置,分析研究登陆热带气旋的数量、强度、时间等特征和变化规律,并具体分析沿海各地区登陆热带气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49—2021年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数量呈略微减小趋势,有明显的高峰、低谷期,2018年后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热带气旋登陆时的强度主要集中于强热带风暴、台风级别,登陆月份主要集中于7—9月;1949—2021年登陆我国的低强度热带气旋有减小趋势,而高强度热带气旋有增大趋势,说明登陆的高强度热带气旋将会越来越多,这可能与全球变暖以及热带扩展有关;1949—2021年登陆热带气旋位置在纬向上有轻微的南落,经向上无明显变化,这和前人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可能是由于选取的数据源以及时间跨度不一致造成的;我国沿海各地区热带气旋登陆频次最高的是广东地区,其次是台湾地区、海南、福建地区,大体上从南到北逐渐减少;台湾地区高强度登陆热带气旋占比最多,其次为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地区;长期来看,广东、台湾地区年热带气旋登陆频次呈现减小趋势,浙江、福建地区呈现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热带气旋 历史变化规律 登陆位置 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异常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
8
作者 伍红雨 吴遥 张柳红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9-177,共9页
利用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重构的海表温度资料(SST)和大气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73年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的变化特... 利用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重构的海表温度资料(SST)和大气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73年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的变化特征。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异常与同期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949—2021年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有243个,年均3.3个,占全年登陆总数的70.2%。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1973年最多(7个),1950年最少(0个);在1990年代中期由前期偏多转为后期偏少,但没有突变发生。近73年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以0.1(10 a)^(-1)的速率减少。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异常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密切相关,在异常多、少年同期:(1)大气环流差值场上,南亚高压偏强、偏东、偏北,副高偏西、偏北、偏强,110°E以东的赤道东风引导气流偏强,季风槽加强,北半球中低纬海平面气压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同时南海、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加强。(2)海温差值场上,赤道中东太平洋偏冷,西太平洋暖池偏暖,沃克环流加强。高中低层大气环流和海温这种差异可能是导致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异常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频数 大气环流 海温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1—2017年热带气旋移动速度特征统计分析
9
作者 钟剑 韩苗苗 +1 位作者 吴玉琴 孙一妹 《气象科学》 2024年第2期301-307,共7页
热带气旋移动速度是目前热带气旋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利用1951—2017年中国国家气象局最佳路径集资料,系统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海域热带气旋不同强度等级移动速度的年代际特征,初步探讨其原因,并对不同强度等级移动速度的分布特征进行系统... 热带气旋移动速度是目前热带气旋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利用1951—2017年中国国家气象局最佳路径集资料,系统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海域热带气旋不同强度等级移动速度的年代际特征,初步探讨其原因,并对不同强度等级移动速度的分布特征进行系统诊断。结果表明,1951—2017年间平均移动速度(所有强度等级平均及对于大部分强度等级)呈现出减慢趋势,且主要体现在强热带气旋等级移动速度减慢;热带气旋向高纬度迁移趋势理论上将使移动速度增大而移动速度仍然减慢,说明气候因素是引起移动速度减慢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强度等级平均移动速度、增强阶段基本相当,减弱阶段随强度减弱在初、中期明显增加,之后又逐渐减小,变性气旋移动速度显著增加;不同强度等级速度概率分布,增强阶段基本相同且相对集中,减弱阶段差异较大且相对分散,变性气旋最为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佳路径集资料 热带气旋 移动速度 特征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沿海地区热带气旋危险性分析
10
作者 张昆 黄全义 栗健 《地理空间信息》 2024年第2期92-96,共5页
基于1980—2016年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尺度资料,采用2种方法分析了热带气旋灾害的危险性。第一种方法根据热带气旋的风圈半径,用GIS生成了每个气旋的影响范围,对于登陆中国沿海的227个热带气旋,用叠加法得到了其影响范围与频次。第二... 基于1980—2016年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尺度资料,采用2种方法分析了热带气旋灾害的危险性。第一种方法根据热带气旋的风圈半径,用GIS生成了每个气旋的影响范围,对于登陆中国沿海的227个热带气旋,用叠加法得到了其影响范围与频次。第二种方法侧重热带气旋引发的风暴潮灾害,用潮位模型估算了热带气旋登陆时的潮位数据,提出了H3指标,该指标用潮位、风速和中心气压3个因子计算潮位点的风暴潮危险性,并根据H3指标得到了海岸线的危险性综合指标。分析结果表明,福建、广东两省受热带气旋的影响最为严重。37 a间,福建省有80%的面积(约9.8万km^(2))受热带气旋影响的频次超过20次;广东省则有70%的面积(约12.6万km2)受热带气旋影响的频次超过20次。受风暴潮危害大的海岸线主要位于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四省,危险性指标在30以上的有广东的湛江市、茂名市、江门市、阳江市和珠海市;广西的北海市、防城港市和钦州市;福建的福州市以及浙江的台州市和温州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风圈半径 风暴潮 潮位 危险性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印度洋热带气旋时空特征统计分析
11
作者 孙一妹 钟剑 +2 位作者 吴玉琴 任丽娜 高雅文 《海洋科学前沿》 2024年第2期100-110,共11页
本文采用JTWC33年南印度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统计分析不同强度热带气旋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3年中南印度洋共生成TC549个,年均16.64个;其中TS生成最多,年均4.76个;其次依次为TY、SuperTY、STS、STY;TD生成频数最少。热带气旋... 本文采用JTWC33年南印度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统计分析不同强度热带气旋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3年中南印度洋共生成TC549个,年均16.64个;其中TS生成最多,年均4.76个;其次依次为TY、SuperTY、STS、STY;TD生成频数最少。热带气旋频数逐年变化在10~22个之间,总体呈持平趋势。多数级别热带气旋几乎每年都会生成,近年来级别较强的热带气旋出现频数和比例均明显上升。南印度洋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4月,2月最多,较强热带气旋频数增加较晚。南印度洋热带气旋三个比较集中的源地海域为:澳大利亚西北部海面、科克斯群岛至毛里求斯岛一带海面和莫桑比克海峡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印度洋热带气旋 统计 年际、月际变化 源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ño海区海表温度与1949—2022年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相关性分析研究
12
作者 陈世发 全春焕 +2 位作者 杨林 毛兰花 刘文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70,共9页
为研究Niño海区海表温度与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TC)的相关性,利用1949—2022年登陆我国的TC数据,在探讨登陆TC时空分布的基础上,分析海温对登陆TC的影响。结果表明:登陆我国的TC年际波动大,总体呈下降趋势;受海温影响,台风级及以上... 为研究Niño海区海表温度与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TC)的相关性,利用1949—2022年登陆我国的TC数据,在探讨登陆TC时空分布的基础上,分析海温对登陆TC的影响。结果表明:登陆我国的TC年际波动大,总体呈下降趋势;受海温影响,台风级及以上级别的TC登陆频数在9月最大,其余级别均在8月最大;TC的源地位置、纬度与海岸线走向是影响登陆我国TC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Niño各海区海温及海温距平值与登陆我国的TC均呈现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但存在2个月的滞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时空变化 海温 登陆 Niñ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对南方水稻产量影响的实证检验——基于广东水稻种植户的调研数据分析
13
作者 陈风波 张梨靖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9期54-65,共12页
【目的】量化因热带气旋导致的水稻产量损失,认识热带气旋灾害对农户生计和粮食安全的影响,为减少热带气旋灾害对水稻生产影响和提升热带气旋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提供数据支撑与政策依据。【方法】运用2020—2022年广东省水稻种植户的混... 【目的】量化因热带气旋导致的水稻产量损失,认识热带气旋灾害对农户生计和粮食安全的影响,为减少热带气旋灾害对水稻生产影响和提升热带气旋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提供数据支撑与政策依据。【方法】运用2020—2022年广东省水稻种植户的混合截面数据,利用Tobit模型和2SLS模型,基于农户地块数据,从微观层次分析热带气旋导致水稻倒伏的影响和水稻倒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热带气旋灾害在1%显著水平上导致水稻倒伏,即当热带气旋过境时水稻倒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从广东2020、2021、2022年连续3年农户调查数据来看,由热带气旋引起的倒伏率占全部倒伏率的22.9%;水稻倒伏率每增加10%,水稻产量大约下降2.9%。热带气旋对同一地区不同农户及不同地块上的水稻倒伏及产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对沿海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要强于内陆地区。【结论】广东热带气旋灾害导致水稻倒伏,进而对水稻产量产生显著影响,危及粮食安全。为减少热带气旋灾害对广东水稻产量的负面影响,提出如下政策启示: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确保因热带气旋导致的洪水能迅速排除;培育耐淹或抗倒伏的水稻品种,并在沿海地区进行推广;做好灾害性气候信息传达,加强热带气旋灾害预警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保险政策,提高赔付标准和赔付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热带气旋灾害 TOBIT模型 工具变量法 农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登陆衰减模型改进
14
作者 全涌 金泽名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06-1710,1767,共6页
通过优化区域划分并引入热带气旋登陆时移动方向角和海陆交界区域陆地比,对Vickery模型进行改进。以东南沿海区域登陆的热带气旋为例,将改进模型给出的热带气旋中心压差模拟结果与热带气旋观测值以及既有方法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通过优化区域划分并引入热带气旋登陆时移动方向角和海陆交界区域陆地比,对Vickery模型进行改进。以东南沿海区域登陆的热带气旋为例,将改进模型给出的热带气旋中心压差模拟结果与热带气旋观测值以及既有方法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模型利用热带气旋登陆时的移动方向强化了深入陆地热带气旋中心压差模拟效果,利用陆地比强化了海岸线附近热带气旋中心压差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全路径模型 登陆衰减模型 陆地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1—2020年影响中国的热带气旋特征
15
作者 李颖 朱美琪 张雪玲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03-109,共7页
了解热带气旋的特征规律,对于科学提高热带气旋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1971—2020年热带气旋路径数据,统计影响中国的热带气旋,分析其时空变化和特征要素.结果表明,近50 a,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并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共有716... 了解热带气旋的特征规律,对于科学提高热带气旋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1971—2020年热带气旋路径数据,统计影响中国的热带气旋,分析其时空变化和特征要素.结果表明,近50 a,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并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共有716个,年际差异明显,总体呈逐年减少趋势.热带气旋可以深入影响我国的中西部,影响华南的热带气旋数量最多,共计526个.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以偏西路径为主,每年热带气旋开始时间主要集中在5月中旬至6月初,结束时间主要集中于11月,热带气旋开始时间越早(越晚),结束时间越晚(越早),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数量越多(越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时空特征 频次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温带气旋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齐桂英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44-450,共7页
利用1968—1987年海平面天气图,通过统计分析概括出北太平洋温带气旋的一些天气气候特征,包括气旋发生的频率,气旋的强度,气旋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气旋生成和消散位置的地理分布,强气旋的时空分布,气旋大风的强度和出现方位等。
关键词 气旋发生 北太平洋 温带气旋 气旋生成 气旋强度 天气气候特征 频数分布 气旋消散 地面图 日本气象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江淮气旋引起的区域大暴雨可预报性分析及模式检验
17
作者 梁钰 张亚春 +2 位作者 董俊玲 席乐 李可 《河南科学》 2024年第11期1644-1652,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逐6 h的ERA5空间分辨率为0.25°×0.25°的再分析资料及数值产品,采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河南2020年6月一次江淮气旋区域大暴雨的可预报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主要出现在850 hPa低...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逐6 h的ERA5空间分辨率为0.25°×0.25°的再分析资料及数值产品,采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河南2020年6月一次江淮气旋区域大暴雨的可预报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主要出现在850 hPa低涡前部西南急流出口区顶部和切变线两侧50~100 km的重叠区域内、地面气旋辐合线附近及左侧冷暖空气交汇处,以冷区降水为主.(2)水汽和动力条件均具有极端性,PWAT、Q850、Qu850、垂直上升运动速度值均超过了河南各类型100 mm以上强降水统计阈值.(3)850 hPa低涡的移动方向和地面3 h负变压中心移动方向对地面气旋的移动有引导作用,负变压中心较气旋中心出现时间早12 h左右.(4)数值模式EC在24~240 h内、CMA-GFS在24~168 h内晴雨准确率和小雨量级TS评分>0.8,暴雨及以下量级的降水TS评分24~72 h内CMA-GFS优于EC,96 h后CMA-GFS低于EC.(5)EC和CMA-GFS强降水落区较实况偏北0.7~0.8个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低涡 区域性大暴雨 切变线 模式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发性气旋研究进展
18
作者 傅刚 鄢珅 +2 位作者 倪晶 李鹏远 陈莅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2,共12页
温带气旋是在副热带地区形成的低压天气系统,与热带气旋不同,温带气旋常伴有锋面系统,被认为是中纬度地区日常天气变化舞台上最重要的“演员”,与强风、暴雨和暴雪等极端天气关系密切。在北半球和南半球,它们分别呈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旋... 温带气旋是在副热带地区形成的低压天气系统,与热带气旋不同,温带气旋常伴有锋面系统,被认为是中纬度地区日常天气变化舞台上最重要的“演员”,与强风、暴雨和暴雪等极端天气关系密切。在北半球和南半球,它们分别呈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旋转,在秋冬季节中高纬度海域上空经常出现大量快速增强的温带气旋,被称为“爆发性气旋”。本文是在2017年《爆发性气旋研究的回顾》一文的基础上,综述了2017年以后国内外在爆发性气旋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气旋 爆发性气旋 逆时针旋转 顺时针旋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垂直加热率对爆发性气旋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20
19
作者 徐祥德 丁一汇 +1 位作者 解以扬 仪清菊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73-82,共10页
文章着眼于海洋温带气旋爆发性发展热力结构的影响效应问题。通过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温带气旋发展状况对于垂直加热廓线分布具有突出的敏感性,若将垂直加热廓线“形变”,则可能导致海洋气旋的爆发性发展,并构成类似观测到的“气象... 文章着眼于海洋温带气旋爆发性发展热力结构的影响效应问题。通过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温带气旋发展状况对于垂直加热廓线分布具有突出的敏感性,若将垂直加热廓线“形变”,则可能导致海洋气旋的爆发性发展,并构成类似观测到的“气象炸弹”动力,热力结构,即“上干下湿”,“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或“抽吸”结构,急流轴“断裂”形成的非地转偏差特征。从而揭示了垂直加热廓线特征在海洋气旋发展诸影响因子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潜热释放分布与海洋气旋动力、热力结构形成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加热率 爆发性气旋 海洋气旋 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登陆广东热带气旋特征变化及机制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鼎妍 李敏 +1 位作者 胡睿 谢玲玲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8,共15页
基于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登陆热带气旋数据集,对秋季登陆广东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s)的时空特征和可能机制进行分析,并与夏季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近73年共76个TCs秋季登陆广东,占登陆总数的28.5%,... 基于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登陆热带气旋数据集,对秋季登陆广东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s)的时空特征和可能机制进行分析,并与夏季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近73年共76个TCs秋季登陆广东,占登陆总数的28.5%,以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占主,且平均最大强度强于夏季。相比夏季,秋TCs更大比例(72.4%)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生成经纬度偏南、偏东;秋TCs的年均破坏潜力指标(power dissipation index,PDI)可达0.4×10^(7)m^(3)·s^(-2),与夏季相当;秋TCs登陆后比夏季更快消亡,移速更慢,PDI较小。秋TCs登陆数量长期变化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速率与夏季相当,登陆强度上升且上升速率为夏季1.8倍,移速减缓速率为夏季2.5倍,PDI下降速率明显弱于夏季。不同于夏季登陆TCs在拉尼娜年增多,秋TCs更易在厄尔尼诺年登陆广东;登陆广东秋TCs数与上一年冬春季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指数相关系数达到0.3,并对后一年ENSO具有指示作用。秋TCs登陆频数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指数显著相关,1977—1996和1997—2016暖冷两个位相期,相关系数分别为−0.51和0.68。对比有无秋TCs的环境场,发现南海北部海温暖异常时,其西北侧激发的气旋性引导气流利于TCs登陆广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登陆热带气旋 变化趋势 年际变化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