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卤牛肉贮藏过程中气味活性化合物变化及异味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潘晓倩 周慧敏 +9 位作者 李素 张顺亮 赵冰 刘梦 朱宁 吴倩蓉 王守伟 乔晓玲 臧明伍 刘博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40-248,共9页
采用吹扫捕集-热脱附-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技术、气味活性值研究卤牛肉常温贮藏期间(0、3、6、9、12个月)气味活性化合物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感官评价综合分析异味相关的特征化合物。结果表明:共有52种气味活性值不小于0.1的气味活性... 采用吹扫捕集-热脱附-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技术、气味活性值研究卤牛肉常温贮藏期间(0、3、6、9、12个月)气味活性化合物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感官评价综合分析异味相关的特征化合物。结果表明:共有52种气味活性值不小于0.1的气味活性化合物,其中醛类物质最多(13种);醛类和醇类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34.53%~70.55%和27.72%~57.91%。贮藏期间卤牛肉色泽变暗,弹性降低,贮藏后期香气逐渐减弱,异味明显加重,可接受度降低,主成分分析可较好地区分不同贮藏时间的卤牛肉样品。相关性分析发现,分别有16、12种气味活性化合物与风味感官评分和贮藏时间显著相关,结合气相色谱-嗅闻鉴定,1-辛烯-3-醇、庚醛、正辛醛、壬醛、癸醛、反,反-2,4-癸二烯醛、2-壬酮、辛酸可能是产生异味的主要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牛肉 吹扫捕集-热脱附-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技术 气味活性化合物 异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AEDA结合OAV值计算鉴定可可液中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建彬 刘梦娅 +3 位作者 何聪聪 宋焕禄 王冶 郭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80-184,共5页
AEDA(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和OAV(气味活度值)计算广泛应用于食品中关键性气味活性化合物的鉴定中。应用这2种方法,经GC-MS,GC-O分析,从可可液中鉴定出49种气味活性化合物。其中,2-甲基丙醛(麦芽香)、3-甲基丁醛(可可香)、2,3-丁二酮(奶... AEDA(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和OAV(气味活度值)计算广泛应用于食品中关键性气味活性化合物的鉴定中。应用这2种方法,经GC-MS,GC-O分析,从可可液中鉴定出49种气味活性化合物。其中,2-甲基丙醛(麦芽香)、3-甲基丁醛(可可香)、2,3-丁二酮(奶油香)、2-乙酰基吡咯啉(爆米花香)、二甲基三硫(蔬菜香)、三甲基吡嗪(坚果香)、2-乙基-3,5-二甲基吡嗪(爆米花香)、2,3-二乙基-5-甲基吡嗪(坚果香)、苯乙醛(玫瑰香)、乙酸苯乙酯(果香、蜜香)、苯甲醇(药香)、γ-辛内酯(奶香)、2-乙酰基吡咯(可可香)、乙酸(酸香)和3-甲基丁酸(酸臭)在FD因子81-243被鉴定为关键性气味活性物质。进一步的定量及OAV值的计算再次鉴定了这些化合物在10-9浓度水平上对可可液整体气味轮廓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液 AEDA OAV 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市售牛奶巧克力气味活性化合物的对比及其与感官知觉的关系 被引量:8
3
作者 刘建彬 刘梦娅 +3 位作者 何聪聪 宋焕禄 王冶 郭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9-303,共5页
应用DHDA和顶空感官鉴评对三种市售牛奶巧克力的主要气味活性化合物进行了鉴定和对比。共有23种主要气味活性化合物被鉴定。定量数据及感官鉴评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巧克力A除在己醛(青草香)、戊基呋喃(甜香... 应用DHDA和顶空感官鉴评对三种市售牛奶巧克力的主要气味活性化合物进行了鉴定和对比。共有23种主要气味活性化合物被鉴定。定量数据及感官鉴评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巧克力A除在己醛(青草香)、戊基呋喃(甜香)、三甲基吡嗪(坚果香)有较高浓度水平,其它化合物浓度水平都较其它两种品牌巧克力都要低;巧克力C在2-壬酮(甜香、蜜香)、乙酸(酸香、尖刺)、四甲基吡嗪(烤香,焦香)、苯甲醛(苦杏仁香)、2-甲基丙酸(腐臭)、呋喃甲醇(药香)、3-甲基丁酸(酸臭)、乙酸苯乙酯(花香、蜜香)、苯甲酸异戊酯(甜香、花香)这些化合物浓度指标上都比其它两种品牌巧克力要高且较突出;而B巧克力的呈强烈黑巧克力香的3-甲基丁醛(麦芽香、可可香)含量尤为突出,且具有较高含量的二甲基吡嗪类(爆米花香)、糠醛(土豆香)、苯甲醇(药香)、苯乙醇(玫瑰香)、苯并噻唑(橡胶味)、乙酰基吡咯(坚果香),其它的一些呈烤香、坚果香的物质含量也较高。结合感官鉴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在牛奶巧克力中,3-甲基丁醛、苯乙醇主要贡献黑巧克力香韵,乙酸、2-甲基丙酸,3-甲基丁酸主要贡献酸香韵,四甲基吡嗪、乙酸苯乙酯主要贡献烤/坚果香韵。另外,清甜香韵和奶香韵与其它香韵有明显负相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奶巧克力 气味活性化合物 感官知觉 对比 主成分分析(P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顶空萃取法比较并鉴定沙琪玛中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 被引量:9
4
作者 杨平 尤梦晨 +2 位作者 刘少敏 郑莹莹 宋焕禄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265-272,共8页
采用吹扫捕集、固相微萃取和动态顶空制样3种顶空萃取方法,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技术对3种沙琪玛样品进行气味分析。优化方法后采用固相微萃取和动态顶空萃取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法分别得到45种和38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包... 采用吹扫捕集、固相微萃取和动态顶空制样3种顶空萃取方法,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技术对3种沙琪玛样品进行气味分析。优化方法后采用固相微萃取和动态顶空萃取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法分别得到45种和38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包括醇类、醛类、酮类、酯类以及杂环类化合物,其中醛类和杂环类化合物含量较高,对沙琪玛整体香气有重要贡献作用。所有挥发性化合物中,共有17种气味物质能够被嗅闻到,具有气味活性,分别贡献出清香味、可可粉味、麦芽香、青草香、柑橘味、面包味、蘑菇味、奶酪味、青豆味、爆米花味、坚果香、烤坚果香、花生油香。结合感官评价得知,沙琪玛的气味轮廓分为烤香、麦香、油香、清香、甜香、焦香和蛋香,与17种气味活性物质所贡献的香气特征一致。结合偏最小二乘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3种沙琪玛可知,经典鸡蛋味和香酥全蛋味对应的挥发性化合物相对于醇浓鸡蛋味样品而言较少,醇浓样品含有更多吡嗪类物质,经典鸡蛋味和香酥全蛋味含有更多的醛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琪玛 气味活性化合物 固相微萃取 动态顶空制样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辅助鉴定酱油未知的气味活性化合物 被引量:4
5
作者 冯云子 周婷 +2 位作者 蔡宇 陈子杰 赵谋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18-225,共8页
以高盐稀态酱油为测试样品,采用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gas chromatography-orbitrapmass spectrometry,GC-Orbitrap-MS)法、辅助气相色谱-单四极杆质谱-嗅闻(gaschromatography-quadruple-mass spectrometry-olfactometry,GC... 以高盐稀态酱油为测试样品,采用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gas chromatography-orbitrapmass spectrometry,GC-Orbitrap-MS)法、辅助气相色谱-单四极杆质谱-嗅闻(gaschromatography-quadruple-mass spectrometry-olfactometry,GC-Q-MS-O)联用法鉴定"未知"气味活性化合物。GC-Q-MS和GC-Orbitrap-MS分别鉴定出91种和166种挥发性化合物,Orbitrap-MS检出总峰面积为单四极杆质谱的31倍。GC-Q-MS-O结果分析中有4处较强的香气活性区域"果香"、"果香"、"清香,草香"、"花果香",无鉴定结果。利用高分辨OrbitrapMS技术,通过高质量精度的质谱数据推算化合物碎片及其天然同位素组成,辅助以NIST谱库比对、保留指数及香气特征等信息,全面定性4个未知香气活性物质为异丁酸乙酯、丁酸乙酯、3-己烯-2-酮和异佛尔酮。结果表明,GC-Orbitrap-MS辅助分析GC-Q-MS-O数据,能够有效地鉴定出含量低于单四极杆质谱检出限,或因与其他物质重叠而无法准确定性的未知气味活性化合物,对于风味化学领域香气活性物质的深度挖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嗅闻 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 酱油 气味活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苔浸膏中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璟琳 李娟 +3 位作者 王娟 孙宝国 刘玉平 黄明泉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87-1394,共8页
香气是评价浸膏品质的重要指标,通过研究浸膏中的香气成分可以为浸膏的应用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溶剂辅助风味蒸发(SAFE)两种方法结合GC-MS对树苔浸膏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通过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AE... 香气是评价浸膏品质的重要指标,通过研究浸膏中的香气成分可以为浸膏的应用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溶剂辅助风味蒸发(SAFE)两种方法结合GC-MS对树苔浸膏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通过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AEDA)对树苔浸膏中的香气活性物质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利用SPME和SAFE两种前处理方法共鉴定出102种挥发性成分,香气活性成分为27种,其中香气稀释因子(flavordilutionfactor,FD因子)较高(FD≥9)的为β-苔黑酚羧酸甲酯、戊酮酸乙酯、苔黑酚羧酸乙酯、赤星衣酸乙酯、壬酸乙酯、庚酸乙酯、苯乙酸乙酯。进一步的定量及气味活度值(OAV)计算确认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为β-苔黑酚羧酸甲酯、苔黑酚羧酸乙酯、庚酸乙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苔浸膏 固相微萃取 溶剂辅助风味蒸发 气相色谱-嗅闻检测技术 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 香料与香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反应牛骨香精酶解工艺优化及关键气味化合物鉴定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海丽 关鑫 +4 位作者 唐源 宋焕禄 潘文清 龚林 陈琬盈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6-142,共17页
为研究制备热反应牛骨香精的较佳酶解工艺,以牛骨素为原料,选用复合酶,利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考察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复合酶加酶量及复合酶加酶比例对酶解液水解度和由酶解液与糖、氨基酸等原料经美拉德反应制备的热反应牛骨香... 为研究制备热反应牛骨香精的较佳酶解工艺,以牛骨素为原料,选用复合酶,利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考察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复合酶加酶量及复合酶加酶比例对酶解液水解度和由酶解液与糖、氨基酸等原料经美拉德反应制备的热反应牛骨香精的感官评分的影响,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游离氨基酸质量比,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嗅闻-质谱技术分析牛骨素酶解前后制备的热反应牛骨香精关键气味化合物的质量比。结果表明,牛骨素的较佳酶解工艺为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4 h、加酶量1250 U/g、复合风味蛋白酶与复合蛋白酶的加酶比例为3∶2,在此条件下感官评分为8.17分。与牛骨素相比,酶解液中有15种游离氨基酸的质量比显著增加;使用电子鼻和电子舌测定牛骨素和酶解液的气味轮廓和滋味轮廓,发现酶解液的氮氧化物气味特征增强,酶解液的鲜味、浓厚味、咸味特征更明显。使用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嗅闻-质谱技术,对牛骨素、酶解液分别制备的热反应牛骨香精的关键气味化合物进行分析,共鉴定出挥发性气味化合物164种,包含27种醛类、30种酮类、12种醇类、16种酸类、7种含硫化合物、10种酯类、18种吡嗪类、10种呋喃类、6种噻唑类、4种噻吩类和24种其他类化合物。通过气相色谱-嗅闻分析,嗅闻到74种气味活性化合物;气味活性值(OAV)大于1的关键气味化合物有22种,牛骨素与酶解液分别制备的热反应牛骨香精中最重要的关键气味化合物均为双(2-甲基-3-呋喃基)二硫醚(OAV值分别为13079和8053);与牛骨素制备的热反应牛骨香精相比,酶解液制备的热反应牛骨香精中出现了(E,E)-2,4-癸二烯醛、2-甲基-3-呋喃硫醇、甲基糠基二硫醚、己酸甲硫醇酯、β-石竹烯5种新的关键气味化合物。研究旨在为热反应牛骨香精工业化生产中的酶解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解工艺 热反应牛骨香精 气味活性化合物 关键气味化合物 全二维气相色谱-嗅闻-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洋参煎煮工艺的优化及煎煮液气味活性化合物的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泽仟 张亚 +5 位作者 康乐 高硕 宋焕禄 周艳 杨辉 林锦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33-339,共7页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西洋参煎煮液中3种人参皂苷(Rg1、Rb1和Re)总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煎煮温度、煎煮时间和煎煮水质p H,最终确定西洋参的最佳煎煮工艺。此外,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C-O-MS)法对传...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西洋参煎煮液中3种人参皂苷(Rg1、Rb1和Re)总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煎煮温度、煎煮时间和煎煮水质p H,最终确定西洋参的最佳煎煮工艺。此外,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C-O-MS)法对传统煎煮(100℃、2 h、p H7.0)和优化条件后煎煮液中气味活性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西洋参的最佳煎煮工艺为煎煮温度为115℃,煎煮时间为35 min,水质p H8.5。经验证,该条件下煎煮液中3种人参皂苷的平均总量达到28.69 mg/g。相比传统煎煮条件,优化后的煎煮液中体现药草香的化合物含量升高,但体现不良风味的吡啶和反,反-2,4-庚二烯醛含量也显著升高。因此,优化条件后西洋参气味特征发生了变化。高温高压煎煮会增强煎煮液药草气味,同时焦糊味等不良气味也随之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洋参 人参皂苷 正交试验法 气味活性化合物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
原文传递
商品化酵母抽提物中风味活性化合物的综合定量分析及其应用特性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刘建彬 宋焕禄 +1 位作者 李沛 熊建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0,共10页
多种气味及滋味化合物共同决定了酵母抽提物(YE)独特的风味特性,进一步决定了不同 YE 的应用特性。利用GC-O-MS、HPLC技术,对市场上的6款商品化 YE 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及不挥发性化合物(糖、有机酸、氨基酸、呈味核苷酸、肽)进行了全... 多种气味及滋味化合物共同决定了酵母抽提物(YE)独特的风味特性,进一步决定了不同 YE 的应用特性。利用GC-O-MS、HPLC技术,对市场上的6款商品化 YE 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及不挥发性化合物(糖、有机酸、氨基酸、呈味核苷酸、肽)进行了全定量分析;随后,结合气味及滋味感官鉴评,评价不同种类风味化合物对YE感官知觉的影响。最后,对不同商品化酵母抽提物的应用特性进行评价和研究。结果发现:挥发性化合物方面,不同厂家生产的YE在气味活性化合物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吡嗪类主要贡献了YE中对肉味有贡献的烤香香韵。而3-甲基丁醛、乙酸和酮类分别提供了 YE 的焦苦味、酸味和奶油味。不同香韵的分布还表明酵香可能是青香/焦苦香、烤香/坚果香/甜香之间的复合风味。不挥发化合物方面,糖类、大部分氨基酸类、核苷酸类、除琥珀酸、乳酸的有机酸类在1% YE 用量下TAV值均小于1,未单独对YE溶液滋味做出贡献。对不挥发物的相关性分析表明,300~2000 Da 分布肽段对浓厚滋味具有贡献,而Glu主要贡献了YE鲜味,且鲜味与浓厚味有正相关作用。Ala可以贡献YE甜味,而一系列的苦味氨基酸与苦味具有很强烈的正相关作用。另外,苦味主要与鲜味、浓厚味、酸味有负相关关系,表明了苦味与这些滋味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抽提物(YE) 风味 气味活性化合物 滋味活性化合物 定量分析 相关性分析 应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O技术分析环境条件对中纤板气味活性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曾彬 沈隽 +1 位作者 王启繁 董华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64-172,共9页
【目的】随着室内人造板的广泛使用,其所释放的气味活性物质产生的室内“异味”问题日益严重,旨在确定人造板的关键气味特征活性化合物,同时探究环境因素的改变对人造板释放TVOC和气味特征的影响。【方法】使用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技术在... 【目的】随着室内人造板的广泛使用,其所释放的气味活性物质产生的室内“异味”问题日益严重,旨在确定人造板的关键气味特征活性化合物,同时探究环境因素的改变对人造板释放TVOC和气味特征的影响。【方法】使用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技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中纤板释放VOC及气味活性组分进行研究。【结果】中纤板共释放49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成分,包括24种特征气味活性化合物,其中芳香烃和醛类化合物对中纤板的整体气味形成有着重大的贡献作用,烷烃类化合物虽是中纤板释放的主要成分,但对中纤板的整体气味影响甚微,同时鉴定得到6种关键基本气味特征化合物--苯、乙苯、1,3二甲基苯、1-亚甲基-1H-茚、己醛和苯甲醛;温度对中纤板释放VOC组分的组成具有较大影响,升温会抑制烷烃类化合物的释放量,而对醛酯类化合物的释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标准环境下,芳香气味类化合物是中纤板的主要气味贡献者,果香味与其它特殊气味起辅助作用。当温度升高后,中纤板气味强度增大且组分趋于复杂,此时以果香味类气味特征最为显著,芳香味、甜香味对中纤板整体气味也有着较为重要的贡献。当环境温度升至60℃时,检测得到2-茨醇(松木香)、辛酸(稻壳味)、叔丁基对甲酚(酸味)和氧化石竹烯(刺激味)4种特有的气味物质。【结论】温度对中纤板所释放的VOCs与气味活性化合物的影响最大。温度升高后中纤板所释放的TVOC浓度升高,整体气味以果香味为主,多种特征气味共同作用形成,且整体气味强度显著增强。环境相对湿度增加使中纤板释放的TVOC浓度升高,整体气味强度增强,但整体气味组成变化较小,仍以芳香味为主。空气交换率与负荷因子之比的增大使中纤板TVOC释放量下降,整体气味强度减弱,整体气味组成以果香味类气味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O 中纤板 VOC 气味活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no Trap方法对酱油气味活性成分的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逍君 孟琦 宋焕禄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3-100,共8页
采用固相萃取整体捕集剂(monolithic material sorptive extraction,Mono Trap)结合热脱附、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C-O-MS)联用技术对高盐稀态酿造酱油气味活性成分进行提取分析。应用正交试验对Mono Trap方法中捕集剂的类型、萃取时间... 采用固相萃取整体捕集剂(monolithic material sorptive extraction,Mono Trap)结合热脱附、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C-O-MS)联用技术对高盐稀态酿造酱油气味活性成分进行提取分析。应用正交试验对Mono Trap方法中捕集剂的类型、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进行了优化,确定优化萃取条件为Mono Trap类型RGC18-TD、萃取时间60 min、萃取温度50℃。这一条件下能最大程度萃取吸附样品中的气味活性化合物,实验整体准确度和重复性良好。采用Mono Trap-GC-O-MS和SPME方法对高盐稀态酿造酱油气味活性化合物进行分析和比较,Mono Trap方法共鉴定出气味活性化合物56种,包括醇类9种、酮类5种、醛类7种、酯类9种、呋喃类6种、酚类3种、吡嗪类10种、有机酸类2种、含硫化合物4种、其他化合物1种;而SPME方法检测到55种气味活性化合物,且富集到的物质含量低于Mono Trap方法。与SPME方法相比,Mono Trap方法具有萃取量大、操作简便、回收率高等特点,在酱油的气味成分萃取上具有一定优势,有望成为今后酱油气味活性成分分析的研究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整体捕集剂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 酿造酱油 气味活性化合物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远东产落叶松木材的气味释放
12
作者 张思琪 沈隽 +1 位作者 王伟东 陈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93-202,共10页
【目的】我国木材资源相对匮乏,每年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针叶木材,其中俄罗斯远东产落叶松占有很大的比例。落叶松木材以其生长迅速、耐腐蚀性高、力学强度大、纹理美丽等优点,成为常见的建筑、家具和人造板用材。拟将俄罗斯远东产落叶... 【目的】我国木材资源相对匮乏,每年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针叶木材,其中俄罗斯远东产落叶松占有很大的比例。落叶松木材以其生长迅速、耐腐蚀性高、力学强度大、纹理美丽等优点,成为常见的建筑、家具和人造板用材。拟将俄罗斯远东产落叶松木材为研究对象,丰富常用木材加工树种木材的气味物质数据库。【方法】以俄罗斯远东产落叶松木材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嗅觉技术探究不同温度环境条件下木材所释放的挥发性、极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组分、浓度和气味特征。【结果】俄罗斯远东产落叶松木材共释放出94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11种极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中,包括91种气味活性化合物,芳香族类和烯烃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气味活性组分。木材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分别为1-甲基-2-(1-甲基乙基)-苯、苯、对二甲苯、1R-à-蒎烯、α-蒎烯、1-甲基-4-(1-甲基亚乙基)-环己烯、莰烯、à-石竹烯、柠檬烯、乙醛、醋酸,这11种物质对俄罗斯落远东产叶松木材的气味特征影响最大。根据积分效应,鉴定到的气味共分为芳香调、木质调、甜香调、辛辣调、刺鼻调和其他调6种香型。【结论】随着温度的升高,木材释放气味活性化合物的质量浓度和气味强度明显增大,甜香调和芳香调始终为主要香型,为整体气味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嗅闻技术 俄罗斯远东产落叶松木材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极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气味活性化合物 气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抽提物中香气活性化合物与前驱物-氨基酸之间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亚 宋焕禄 +2 位作者 李沛 姚娟 熊建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共7页
酵母抽提物(YE)富含多种滋味化合物,在热处理过程中可作为气味前驱物产生独特的风味特性。利用高压反应釜对YE进行不同温度热处理,温度范围为100~140℃。随后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前处理方法,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C-O-MS)技术... 酵母抽提物(YE)富含多种滋味化合物,在热处理过程中可作为气味前驱物产生独特的风味特性。利用高压反应釜对YE进行不同温度热处理,温度范围为100~140℃。随后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前处理方法,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C-O-MS)技术,通过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AEDA),鉴定关键性气味活性化合物。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对应的前驱物氨基酸在不同温度下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YE中对整体风味贡献较大的其中3种关键性气味化合物,分别为呈现可可香、酯香的3-甲基丁醛,煮土豆气味的3-甲硫基丙醛以及甜香的苯乙醛。随着温度升高,3-甲基丁醛的含量呈递增趋势,140℃时达到最大;3-甲硫基丙醛的含量一直增大,140℃达到最大;苯乙醛的含量先增大后减少,130℃含量最高。与此同时,随着温度升高,亮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含量呈现相反的曲线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抽提物 气味活性化合物 风味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 氨基酸 前驱物
原文传递
戊糖片球菌发酵大黄鱼风味代谢途径分析
14
作者 秦菲 张舒雨 +1 位作者 魏好程 倪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81-91,共11页
本研究在低盐腌制大黄鱼中接种戊糖片球菌制备低盐发酵大黄鱼,并采用风味代谢组学和风味分子感官科学表征其风味轮廓和挥发性风味化合物,鉴定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同时开展脂肪酸风味前体的差异代谢调查和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在低盐腌制大黄鱼中接种戊糖片球菌制备低盐发酵大黄鱼,并采用风味代谢组学和风味分子感官科学表征其风味轮廓和挥发性风味化合物,鉴定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同时开展脂肪酸风味前体的差异代谢调查和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的相关性分析,探讨戊糖片球菌促进脂肪酸生成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的代谢途径。研究表明,戊糖片球菌发酵大黄鱼减弱了青草味和鱼腥味,增强了脂肪味和肉香味,提升了大黄鱼可接受度。庚醛、1-辛烯-3-醇、壬醛、(E,Z)-2,6-壬二烯醛、(E)-2-壬烯醛、癸醛、十一醛、(E,E)-2,4-癸二烯醛8种化合物被鉴定为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本研究还明晰了(Z,Z)-9,12-十八碳烯酸、(Z,Z,Z)-9,12,15-十八碳三烯酸等4种差异脂肪酸在戊糖片球菌发酵中经氧化、降解生成1-辛烯-3-醇、(E,Z)-2,6-壬二烯醛、(E)-2-壬烯醛、癸醛及(E,E)-2,4-癸二烯醛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的潜在代谢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戊糖片球菌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 游离脂肪酸 代谢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烤制时间的鸡翅理化指标及风味物质组成差异
15
作者 王璇 胡晴晴 +4 位作者 何金鑫 裴昭阳 徐玉霞 王金花 谢建春 《中国食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14-431,共18页
为探究烤制时间对电烤箱烤鸡翅品质和风味的影响,对分别烤制16,18,20 min的3个鸡翅样品进行感官评价、脂肪酸、氨基酸、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蛋白羰基含量、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结果表明:烤制时间延长,脂肪酸含量先由13.00 mg/g增加到1... 为探究烤制时间对电烤箱烤鸡翅品质和风味的影响,对分别烤制16,18,20 min的3个鸡翅样品进行感官评价、脂肪酸、氨基酸、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蛋白羰基含量、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结果表明:烤制时间延长,脂肪酸含量先由13.00 mg/g增加到17.41 mg/g,再减少到10.52 mg/g,氨基酸含量从10.60 g/100 g增长到11.71 g/100 g再减少到10.8 g/100 g,硫代巴比妥酸值从1.71 mg/kg升到4.73 mg/kg,蛋白质羰基含量值从7.69 nmol/mg增加到15.61 nmol/mg。相比之下,18 min烤鸡翅的感官风味及营养指标(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比36.01%、必需氨基酸占比43.38%)最好。采用溶剂辅助蒸发/气相色谱-质谱分析鉴定出108个挥发性化合物,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显示来源于美拉德反应的乙偶姻、四氢吡喃-2-酮、4-羟基丁酸、1-羟基-2-丙酮等和来源于脂质氧化反应的己醛、壬醛、戊醛、(Z)-2-癸烯醛、(E,E)-2,4-癸二烯醛、庚醛、2,3-辛二酮等化合物为构成3个样品挥发性组成差异的重要化合物。稀释法/气相色谱-嗅闻分析共鉴定出56个气味活性物质,烤18 min鸡翅鉴定出的化合物数量最多。3个样品中稀释因子大(log2FD≥6)的共同化合物包括3-(甲硫基)丙醛、己醛、(E,E)-2,4-庚二烯醛、癸醛、(E)-2-壬烯醛、(E)-2-十一烯醛、(E,E)-2,4-癸二烯醛、4,5-环氧-2(E)-癸烯醛、1-辛烯-3-酮、2-壬酮。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显示来源于美拉德反应的2-甲基丁醛、2,3-丁二酮、糠醛、3-(甲硫基)丙醛、二甲基二硫醚、2-甲基-3-呋喃硫醇、2,5-二甲基吡嗪等12个化合物和来源于脂质氧化反应的庚醛、反-2-己烯醛、(E)-2-癸烯醛、(E,E)-2,4-壬二烯醛、辛醛、己醛、4,5-环氧-2(E)-癸烯醛等14个化合物为构成3个样品气味活性化合物组成差异的重要化合物。研究结果为获得较佳的烤鸡翅产品的工艺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鸡翅 蛋白羰基含量 脂肪酸 氨基酸 挥发性化合物 气味活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肉肽在美拉德反应中对生成肉味化合物的贡献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刘建彬 康乐 +2 位作者 刘梦娅 何聪聪 宋焕禄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1-310,共10页
以鸡肉肽为基础,本实验构建了8组反应体系对鸡肉肽在美拉德反应中生成肉味化合物的贡献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鸡肉肽在美拉德反应中主要贡献呈坚果香、烤香的吡嗪类物质(增加量14744.1μg/L),进一步贡献体系的肉味。另外,对添加了游离... 以鸡肉肽为基础,本实验构建了8组反应体系对鸡肉肽在美拉德反应中生成肉味化合物的贡献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鸡肉肽在美拉德反应中主要贡献呈坚果香、烤香的吡嗪类物质(增加量14744.1μg/L),进一步贡献体系的肉味。另外,对添加了游离氨基酸Cys的肽美拉德反应体系的研究发现,鸡肉肽可以大幅度促进Cys-木糖体系中含硫气味活性化合物如噻吩类和呋喃硫醇类物质的生成。而鸡肉肽-Leu-木糖体系中吡嗪的生成量大于Leu-糖与肽-糖体系两者之和,进一步说明添加Leu对鸡肉肽-木糖体系中吡嗪的生成具有促进作用。最后,构建不同p H值体系进行反应,结果发现,较低p H值(<5.0)对鸡肉肽参与美拉德反应吡嗪的生成具有抑制作用。结合不挥发物的定量分析最终得出,主要分布在200-500u的鸡肉肽在美拉德反应中在较高p H下对食品肉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肉 美拉德反应 气味活性化合物 风味 GC-O-MS
原文传递
分子感官科学及其在食品感官品质评价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19
17
作者 宋焕禄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6-130,共5页
文中介绍了分子感官科学概念的由来,综述了应用分子感官科学技术鉴定酱油、杏、桃子、梨以及香糯竹叶中气味活性化合物,以及鉴定Gouda奶酪、Cheddar奶酪、小麦面筋水解物、鸡汤中的滋味活性化合物。
关键词 分子感官科学 气味活性化合物 滋味活性化合物 气相色谱-嗅闻(GC-O) 芳香提取物稀释分析(AE-DA) 气-质联机(GC—MS) 液-质联机(L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挥发性风味的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美花 《钦州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70-73,共4页
介绍了食品中挥发性风味的感官评价技术及指纹分析技术,食品中挥发性成分分析前处理的溶剂萃取法、同时蒸馏萃取法、固相微萃取法,挥发性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定性定量分析法及气味活性成分的气相色谱-嗅闻法和气味活性值法,并对各种方... 介绍了食品中挥发性风味的感官评价技术及指纹分析技术,食品中挥发性成分分析前处理的溶剂萃取法、同时蒸馏萃取法、固相微萃取法,挥发性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定性定量分析法及气味活性成分的气相色谱-嗅闻法和气味活性值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风味 风味评价 气味活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