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5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照市气候与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周秀君 成兆金 《现代农业科技》 2006年第12S期165-165,167,共2页
重点分析日照1961年以来的气象资料,尤其是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结合日照市近年来的气候极端事件,提示气候变化已成为制约日照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必须要提高警惕,采取有利措施,做好防灾减灾准备工作。
关键词 气候 气候极端事件 变化 日照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研究 提高能力 降低对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
2
作者 帕尔哈特.乌斯曼 《新疆气象》 2002年第2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自然环境 自然灾害 气象信息 气候极端事件 脆弱性 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复合极端气候事件指标及识别方法综述
3
作者 冯扬 秦鹏程 +2 位作者 胡一阳 牛自耕 夏智宏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105,共11页
为全面系统地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流域复合极端气候事件的历史特征和变化趋势,对复合事件的定义与类型、指标体系、识别算法以及历史复合事件识别结果等进行了文献综述。研究表明:①复合事件具有两个或多个事件同时或相继发生,导致... 为全面系统地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流域复合极端气候事件的历史特征和变化趋势,对复合事件的定义与类型、指标体系、识别算法以及历史复合事件识别结果等进行了文献综述。研究表明:①复合事件具有两个或多个事件同时或相继发生,导致影响放大,并造成极端影响等特征,分类方式多样;根据时空分布组合,长江流域可确定4类复合极端气候事件,其中时空同步复合事件(高温干旱、低温雨雪冰冻)、同地继发事件(旱涝急转、洪水热浪)研究相对较丰富,而异地同发和异地继发复合事件文献研究相对较少。②目前国内外复合事件识别常基于某种指标运用绝对阈值法或者相对阈值法实现,常用指标共计有26种,识别方法30余种。③长江流域是复合事件的高发区,21世纪以来,长江流域频率增加最明显的是洪水热浪复合事件,其次是高温干旱和旱涝急转复合事件,低温雨雪冰冻虽然发生频次变化不明显,但极端性逐渐增强。④未来长江流域复合事件的研究和业务应继续完善监测评估体系,深入探究复合事件各因子的相互作用和关联关系,以及事件背后的天气气候系统、驱动因子和物理机制,增强未来变化预估能力;同时,加强跨学科研究以及复合事件对敏感行业和领域(如水资源、电力)的影响机理和评估方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极端气候事件 高温干旱 低温雨雪冰冻 旱涝急转 洪水热浪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0年浙江省极端气候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
4
作者 汤嘉诚 殷可宸 +1 位作者 简华雪 关欣雨 《统计学与应用》 2025年第1期226-239,共14页
近年来,频繁的极端气候事件严重影响了浙江省社会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作为亚热带典型山地区域,浙江省极端气候事件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更加显著。本文利用了浙江省内23个气象站点近60年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运用RClimDex模型计算了极... 近年来,频繁的极端气候事件严重影响了浙江省社会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作为亚热带典型山地区域,浙江省极端气候事件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更加显著。本文利用了浙江省内23个气象站点近60年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运用RClimDex模型计算了极端气候事件指数。使用线性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研究浙江省极端气候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交叉小波变换方法研究了导致浙江省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过去60年,浙江省气候总体呈现变暖和湿润趋势,极端高温事件和发生频率增加,极端低温事件则减少,气温上升显著。(2)极端气温持续指数与极端气温指数一致,暖事件数量和持续性增加。(3)极端降水事件指数增加,持续湿润指数减少,表明降水总量和强度显著增加,但集中在特定时间段。(4)极端温度事件在90年代发生突变,21世纪后变化更为迅速;极端降水事件主要在80年代产生突变。(5)在空间尺度上,南部极端暖指数较高,北部较低,降水指数表现为南部高于北部。交叉小波变换的结果表明太阳黑子与极端降水指数的共振周期时间最长,说明太阳黑子对极端降水事件影响最大。Over the past few years, recurrent severe weather patterns have significantly impacted the societal progress and the daily lives of people in Zhejiang Province. As a typical mountainous area in the subtropics, extreme climate events in Zhejiang Province have mor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ecosystems. This paper uses th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of 23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past 60 years, and uses the RClimDex model to calculate the extreme climate event index. By employing linear trend analysis and the Mann-Kendall test, the 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extreme weather index in Zhejiang Province were studied. Ultimately,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traits and influencing elements of extrem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ccurrences in Zhejiang Province were scrutinized through cross-wavelet transformation and supplementary methodologies. The results show: (1) In the past 60 years, the climate in Zhejiang Province has generally shown a warming and humid trend,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frequency of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events, a decline in extremely cold weather occurrences and a notable rise in temperatures. (2) The extreme temperature persistence index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xtreme temperature index, and the number and persistence of warm events increase. (3) The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 index increases and the sustained wetness index decreases, indicating that the total amount and intensity of precipitation increase significantly, but are concentrated in a specific time period. (4) Extreme temperature events mutated in the 1990s, and changed more rapidly after the 21st century;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mutated earlier, mainly in the 1980s. (5) On a spatial scale, the extreme warm index is higher in the south and lower in the north, and the precipitation index is higher in the south than in the north. Cross wavelet transform shows that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and sunspots have a certain resonance period with the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dex, among which sunspots have the greatest impact on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事件 极端温度 极端降水 时空演变 交叉小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极端事件对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的挑战与适应性设计策略
5
作者 高贵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 2025年第1期196-199,共4页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这篇论文将对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气候状况对水利工程产生的影响以及为对付这些影响而实施的适应性设计策略进行深度探索。思考并概括众多相关研究后,...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这篇论文将对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气候状况对水利工程产生的影响以及为对付这些影响而实施的适应性设计策略进行深度探索。思考并概括众多相关研究后,可以看出现有的工程设计规范和运作策略已无法适应极端气候带来的挑战。新的适应性设计策略被建议引领,其主要工具就是利用气候模型模拟未来可能发生的极端事件,以此为新的设计依据。灾害预警系统的主导地位也不可忽视,通过预警系统,水利工程的安全计划可以实施,同时也能有效地预防和减轻灾害带来的破坏。此类研究对于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和运行,以及其在极端气候事件中能否安全无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气候事件 水利工程 适应性设计策略 灾害预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0 a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趋势及2023年特征分析
6
作者 张存杰 张思齐 宁惠芳 《干旱气象》 2024年第4期536-552,共17页
对不同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利用我国均一化的2254个气象观测站逐日观测资料,分析评估近60 a和2023年我国及其各区域(未包含港澳台地区)发生的极端高温、极端低温、... 对不同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利用我国均一化的2254个气象观测站逐日观测资料,分析评估近60 a和2023年我国及其各区域(未包含港澳台地区)发生的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干旱、极端降水和极端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简称“极端事件”)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我国极端事件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1970—1990年代初下降趋势明显,1990年代后期以来增加趋势明显;极端高温事件呈显著增加趋势,进入21世纪后增加趋势更加明显;极端低温事件呈减少趋势;极端降水事件总体呈增加趋势;极端干旱事件呈下降趋势且阶段性特征明显;近60 a来受台风影响出现的极端风速和降水事件呈减少趋势,主要由极端台风风速事件减少造成,而极端台风降水事件呈缓慢上升趋势。2023年我国极端事件每站平均发生139次,比气候平均值偏多28.3%。其中,极端高温事件平均发生79次(偏多76.8%),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年;极端低温事件平均发生20次(偏少23.8%);极端降水事件平均发生14次,极端干旱事件平均发生26次,都接近常年平均值;极端台风事件平均发生0.41次(偏多4.2%),主要以极端台风降水事件为主。2023年极端事件主要出现在西南地区、江南西部、华南西部、西北地区中部和北部、内蒙西部、京津冀等地,其中四川东部、贵州南部、甘肃西部、内蒙西部等地超过200次。极端事件增多的主要原因是极端高温事件和极端干旱事件增多。综合等级指数分析表明,极端事件高危险区域主要位于南方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近60 a综合等级指数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西南地区到东北地区南部这个过渡带上。2023年高危险区域主要出现在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中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60 a 2023年 中国 区域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三省作物种植区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
7
作者 李浩天 董美琦 +2 位作者 赵锦 唐捷 杨晓光 《中国农业气象》 2025年第2期145-156,共12页
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显著增加,中国以东北地区最为明显,区域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本文基于历史时期(1981-2014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未来(2031-2060年)气候变化预测资料,选择与农业生产相关的4项极端温度指数和3... 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显著增加,中国以东北地区最为明显,区域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本文基于历史时期(1981-2014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未来(2031-2060年)气候变化预测资料,选择与农业生产相关的4项极端温度指数和3项极端降水指数,系统分析东北三省作物种植区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东北三省作物种植区内历史阶段低温日数(CD)下降、高温日数(HD)上升,但低温强度(CSI)和高温强度(HSI)均总体呈上升趋势;持续湿润日数(CWD)下降,持续干燥日数(CDD)上升,强降水日数(R20)下降;未来东北三省作物种植区气温整体将继续升高,持续湿润日数增加,持续干燥和强降水日数减少,降水变异性大、空间差异大且波动幅度均大于历史阶段,异常降水不确定性加强,尤以南部和东南部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三省 极端气候事件 气候变化 粮食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气候事件对洞庭湖水文连通性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郑芳 李芳然 +4 位作者 甘义群 邵东岳 张茵 曹美晨 段天宇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9,共13页
为揭示洞庭湖近十几年水文连通性的变化特征并对其未来变化进行预测,研究极端气候事件在洞庭湖水文连通性变化中作出的贡献,使用水文连通性指数法、ETCCDI极端气候指数、Hurst指数以及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水... 为揭示洞庭湖近十几年水文连通性的变化特征并对其未来变化进行预测,研究极端气候事件在洞庭湖水文连通性变化中作出的贡献,使用水文连通性指数法、ETCCDI极端气候指数、Hurst指数以及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水文连通性整体呈现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特征,夏季、秋季、春季和冬季的整体连通性指数均值分别为0.95、0.88、0.81和0.63,且洞庭湖的水文连通性在近30年比较稳定;经持续性预测发现洞庭湖水文连通性Hurst指数均大于0.5,表示其在没有人类活动干扰的情况下会在未来呈延续下降的趋势;洞庭湖水文连通性指数随着水位增加逐渐增加且增速逐渐放缓,水位增加对其具有正向影响的边际递减效应;极端降水事件对洞庭湖水文连通性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向影响,而极端气温事件对洞庭湖水文连通性影响作用较小。研究结果有助于充分认识洞庭湖水资源演变规律,对保障洞庭湖流域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水文连通性 极端气候事件 持续性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气候事件对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的影响
9
作者 徐晨展 鲁志云 刘婷婷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39,共8页
为探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对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森林凋落物量的影响,将正常年份的凋落物量与受极端气候事件影响年份的凋落物量进行对比分析,以明确极端气候事件对凋落物年总量与月动态的影响和凋落物量与气候因素的... 为探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对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森林凋落物量的影响,将正常年份的凋落物量与受极端气候事件影响年份的凋落物量进行对比分析,以明确极端气候事件对凋落物年总量与月动态的影响和凋落物量与气候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1)极端气候事件对年凋落物量具有显著性影响,受极端气候事件影响年份的年平均凋落物量为795.74 g·m^(-2),较正常年份的年平均凋落物量(607.57 g·m^(-2))增加了31%。受极端气候事件影响的年凋落物量呈增加趋势。年凋落物主要由枯叶和枯枝所组成,之后依次为杂物、落花(果),树皮与苔藓地衣最少。干旱对年凋落物组分比例影响较小,而雪灾造成枯枝占比提高。(2)极端气候事件对月凋落物量具有显著影响。各年份凋落物月动态均表现为单峰模式。2010年和2020年(干旱)的旱季凋落物量分别为340.51 g·m^(-2)与327.05 g·m^(-2),较正常年份(226.38 g·m^(-2))增加了50.4%和44.5%,其中,叶凋落量增加最多,其次为枝凋落量,其余组分变化不明显。2015年1月(雪灾)的月凋落物量为263.50 g·m^(-2),较正常年份的1月凋落物量(31.15 g·m^(-2))大幅增加,其中,枝凋落量增加最多,其次是叶凋落物量,其余组分均少量增加。(3)总体来说,月凋落物量与月降水量和月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月平均地面温度和月平均风速无显著相关性。在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年份,月凋落物量与月降水量、月平均地面温度、月平均相对湿度、月平均风速均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量 极端气候事件 月动态 哀牢山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复合极端高温-降水事件可能成因
10
作者 杨怡蓉 袁潮霞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6,共15页
基于1961—2018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再分析资料、中国高分辨率格点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方法,揭示了中国西北地区复合极端高温-降水事件(compound extreme heat-precipitation events,CEHPE)的成因,并探讨了与无强降水热浪事件的异同... 基于1961—2018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再分析资料、中国高分辨率格点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方法,揭示了中国西北地区复合极端高温-降水事件(compound extreme heat-precipitation events,CEHPE)的成因,并探讨了与无强降水热浪事件的异同。结果表明,CEHPE是由上游向东南方向传播的准正压反气旋环流异常引起:当异常环流中心接近关键区(95°~105°E,35°~40°N)时,与之相关的异常下沉运动一方面使得大气下沉增温,增加了低层大气温度;另一方面下沉运动减少云量,增强了向下短波辐射并加热地表,被加热的地表又向上释放了更多的长波辐射,进一步加热低层大气,最终导致了热浪的形成。在热浪发生时,由于地表热强迫,对流层低层发展出低压异常,其伴随的异常辐合,引导东南方向水汽至关键区,提高关键区大气水汽含量。增加的大气水汽含量和增高的气温使得热浪期间关键区大气不稳定能量异常增强。当准正压反气旋异常东移出关键区时,热浪结束,同时上游方向有异常气旋靠近,关键区位于对流层中高层的槽前脊后,有助于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因此强对流迅速发展,关键区出现极端降水,完成一次CEHPE的过程。无强降水热浪事件与CEHPE的热浪在强度和形成机制上几乎相同,但在热浪结束时,准正压反气旋异常水平范围较大,虽强度减弱,但中心仍位于关键区附近,因此对流层低层低压及其伴随的辐合上升异常的发展受到压制,导致对流层低层气旋、水平水汽辐合、垂直水汽输送以及不稳定能量异常小于同时期的CEHPE,无法引发强降水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 热浪 强降水 中国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极端气候事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11
作者 罗浩 苗雨青 +2 位作者 孙奕琳 孙方虎 洪炜林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0-249,共10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引起的生态效应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基于2000—2020年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913篇文献,利用计量工具CiteSpace对极端气候事件引起的生态效应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并梳理...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引起的生态效应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基于2000—2020年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913篇文献,利用计量工具CiteSpace对极端气候事件引起的生态效应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并梳理其研究进展和趋势。结果表明:该领域的发文量经历了缓慢增长-平稳增长-迅猛增长三个阶段,同时期国内相较于国外发文数量严重不足,且相对分散;发文量最大的机构和作者分别为中国科学院与Beierkuhnlein Carl;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有“气候变化”、“干旱”、“响应”、“温度”、“极端气候”等;当前关于极端气候事件的生态效应研究主要趋向于极端干旱、极端降水、极端温度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极端气候下的生态系统碳循环、抵抗力稳定性、敏感性、动态演变等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未来要规范极端气候事件相关术语,联合新技术手段开展离散型、复合型极端气候事件的长期生态效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事件 生态效应 CITESPACE 知识图谱 文献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气候事件冲击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12
作者 郑李键 叶楠 +1 位作者 甘悦 赖楚妮 《武汉金融》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37,共10页
银行在我国金融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而极端气候事件可以通过影响家庭、企业行为等渠道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区域性银行的经营稳定性造成影响。本文基于中国银行业基础数据,构建了自然灾害损失指标和银行稳定性指标,并基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银行在我国金融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而极端气候事件可以通过影响家庭、企业行为等渠道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区域性银行的经营稳定性造成影响。本文基于中国银行业基础数据,构建了自然灾害损失指标和银行稳定性指标,并基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进一步地,通过构建两阶段风险传导模型,分析了气候风险的传导路径。研究发现,极端气候事件会对银行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冲击,且该冲击因银行类型和地区气温波动情况而产生差异。一般而言,农村商业银行相比于城市商业银行更容易受到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长期以来平均气温升高的地区的银行更容易受到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此外,极端气候产生的影响较大程度上通过降低企业资产价值和损害企业生产经营能力传导,最终增加银行信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风险 极端气候事件 银行稳定性 商业银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低对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2002年“世界气象日”主题 被引量:7
13
作者 罗云峰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79-283,共5页
2002年3月23日是第42个“世界气象日”,其主题是:降低对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本文简要介绍今年“世界气象日”主题及相关内容,并就科学基金“十五”期间与此有关的优先资助领域做简要介绍。
关键词 2002年 世界气象日 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 气象灾害 气候预测
原文传递
水利工程在应对极端气候事件中的策略与实践
14
作者 耿雪兰 《水上安全》 2024年第6期181-183,共3页
本文探讨了全球范围内极端气候事件对水利工程的挑战,着重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供需的影响,并提出水利工程在面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应对策略与实践。通过先进的气象模型预测、监测体系建设和提升自身适应能力,水利工程有效减轻了极端气... 本文探讨了全球范围内极端气候事件对水利工程的挑战,着重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供需的影响,并提出水利工程在面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应对策略与实践。通过先进的气象模型预测、监测体系建设和提升自身适应能力,水利工程有效减轻了极端气候事件的负面影响。实践效果表明,科学管理和技术手段的应用为水利工程在未来极端气候背景下的规划与设计提供了可行性参考。本文为水利工程在气候变化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极端气候事件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最典型地区2014—2023年极端气候事件分析
15
作者 宫子辉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4年第17期91-93,98,共4页
利用2014—2023年科尔沁沙地最典型地区奈曼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和灾情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2014—2023年该地的气候状况和极端气候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4—2023年科尔沁沙地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日照减少;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出现了2... 利用2014—2023年科尔沁沙地最典型地区奈曼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和灾情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2014—2023年该地的气候状况和极端气候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4—2023年科尔沁沙地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日照减少;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出现了2017、2023年的百年不遇的干旱,2017年5月、7月两次破纪录的高温过程,2017年的特大暴雨,2017年有气象记录以来仅见的夏季寒潮霜冻,2020年、2021年、2023年的秋季特大暴雪,2017年为当地自1959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气象灾害最多灾情最重的一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事件 统计分析 科尔沁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辽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指标判定及特征分析
16
作者 于佳琪 刘婷 +1 位作者 武文硕 王雨琪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4年第8期90-92,128,共4页
文章选取1981—2020年通辽市11个国家站逐日观测资料的极值和次级值,利用百分位阈值法,制定了通辽市月极端高温、低温事件和极端降水事件的监测指标,并分析了通辽市1981—2020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81—2020年... 文章选取1981—2020年通辽市11个国家站逐日观测资料的极值和次级值,利用百分位阈值法,制定了通辽市月极端高温、低温事件和极端降水事件的监测指标,并分析了通辽市1981—2020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81—2020年,通辽市极端高温日数呈明显增长趋势,高温事件集中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20年代;低温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极端低温事件集中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北部地区极端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中部和南部呈增多趋势。利用大气环流指数与极端事件做相关分析发现,大气环流指数中多元ENSO(MEI)、北极涛动(AO)和北大西洋涛动(NAO)与极端气温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5区,0-360)和北半球副高面积指数(5E-360)与极端降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监测极端温度、降水事件的气候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监测指标 时空变化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中国气候异常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被引量:7
17
作者 竺夏英 孙林海 +17 位作者 钟海玲 支蓉 艾婉秀 姜允迪 李威 陈鲜艳 邹旭恺 王凌 赵珊珊 曾红玲 王有民 冯爱青 朱晓金 代潭龙 郭艳君 张颖娴 李想 龚振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6-256,共11页
2023年,我国气候主要表现为暖干的特征,全国平均气温10.71℃,较1991—2020年气候平均偏高0.82℃,为1951年以来最暖;全国平均降水量615.0 mm,较常年偏少3.9%,为2012年以来第二少。四季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夏、秋季分别为历史同期... 2023年,我国气候主要表现为暖干的特征,全国平均气温10.71℃,较1991—2020年气候平均偏高0.82℃,为1951年以来最暖;全国平均降水量615.0 mm,较常年偏少3.9%,为2012年以来第二少。四季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夏、秋季分别为历史同期次高和最高;除秋季降水偏多外,其余三季降水均偏少。汛期(5—9月),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3%,为2012年以来第二少,我国中东部降水总体呈“中间多南北少”的分布。2023年,我国区域性气象干旱多发,西南地区遭遇冬春连旱;春季北方沙尘天气过程偏多;夏季前期,华北和黄淮遭受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7月底至8月初,受台风杜苏芮影响,京津冀地区发生历史罕见极端强降水过程,华北地区出现“旱涝急转”;华西秋雨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多;1月中旬发生年内最强寒潮过程;秋末冬初冷空气频繁入侵,12月华北和黄淮等地降雪日数偏多、积雪偏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异常特征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气象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研究——“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简介及最新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海山 张耀存 +6 位作者 张文君 尹志聪 华文剑 况雪源 陈国森 马红云 韩婷婷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45,共23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并表现出群发性、持续性、复合性等特点,不可预测性增加;持续性强降水、极端低温、复合型极端高温干旱、群发性热浪和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然而,上述极端...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并表现出群发性、持续性、复合性等特点,不可预测性增加;持续性强降水、极端低温、复合型极端高温干旱、群发性热浪和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然而,上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新特征、关键过程和机理尚不完全清楚,重大极端事件的预报预测水平亟待提升。文章首先简要介绍“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及其预测和归因”的基本情况。项目拟在分析全球变化背景下对我国造成重大影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新特征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多尺度海-陆-气耦合过程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机理,挖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次季节-季节预测的前兆信号;发展动力与物理统计相结合的极端事件预测新方法,研制针对中国极端事件的新一代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与检测归因系统。文章重点总结了自2022年12月项目立项至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海气相互作用 陆面过程 海陆气耦合 机理 预测 归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影响分析 被引量:36
19
作者 杨淑萍 赵光平 +3 位作者 穆建华 苏占胜 马力文 陈晓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69-1173,共5页
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宁夏气候变化基本事实,特别是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40多年来宁夏的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持续上升,增温幅度高于全国平均值,其中,中部干旱带和银川以北地区冬季的增温幅度达到了2.4℃;年降水量... 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宁夏气候变化基本事实,特别是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40多年来宁夏的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持续上升,增温幅度高于全国平均值,其中,中部干旱带和银川以北地区冬季的增温幅度达到了2.4℃;年降水量波动变化,增减幅度不大。伴随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干旱、冰雹、暴雨、霜冻等气象灾害频发,灾害造成粮食产量损失加大,社会、经济损失不断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气候变化 极端气候事件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极端气候事件演变事实及其成因探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李林 李凤霞 +1 位作者 朱西德 张海东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56-663,共8页
利用三江源地区14个气象台站1962—2005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冷暖干湿极端气候事件的演变规律,探讨了其变化成因。研究表明:近44a来三江源地区气温等级由冷向暖转变,极端高温事件频繁发生,而极端低温事件则逐年减少,致使气... 利用三江源地区14个气象台站1962—2005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冷暖干湿极端气候事件的演变规律,探讨了其变化成因。研究表明:近44a来三江源地区气温等级由冷向暖转变,极端高温事件频繁发生,而极端低温事件则逐年减少,致使气温不断向着更高的均值状态持续增暖;尽管降水量干湿变化不甚显著,但降水的极端状况即严重干旱或暴雨事件均呈减少趋势,降水量的变化趋于稳定,降水变率减小;地形对极端气温、降水事件频次变幅的空间分布均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且对后者的影响更为显著;高原季风、厄尔尼诺事件及高原积雪等因子的年际振荡是三江源地区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次波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事件 冷暖 干湿 三江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