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华北山洞穴水地球化学变化特征及气候指示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庞征 王天阳 +1 位作者 李凤全 叶玮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32-337,342,共7页
为揭示洞穴水地球化学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指示意义,从2014年5月到2015年4月对金华北山双龙洞和二仙洞洞穴水进行了连续12个月的观测分析,并结合当地气温和降雨数据,得到以下结果:(1)由于受上覆岩土作用、植被、运移路径等因素的影响,不同... 为揭示洞穴水地球化学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指示意义,从2014年5月到2015年4月对金华北山双龙洞和二仙洞洞穴水进行了连续12个月的观测分析,并结合当地气温和降雨数据,得到以下结果:(1)由于受上覆岩土作用、植被、运移路径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滴水点的离子浓度变化有所差异,常年性滴水点(除Ca^(2+)外)阳离子平均浓度均大于季节性滴水点、瀑布水和池水;(2)金华北山洞穴水的Ca^(2+),Mg^(2+),Ba^(2+),Sr^(2+)浓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体上呈现出雨季高、旱季低的特点,5—8月和次年1—4月随着降雨量的增多而升高,9—12月由于外界降雨少而处于较高的值,外界干湿是影响阳离子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3)洞穴水中Mg/Ca比值对外界干湿有指示意义,但也受气温的影响;而Sr/Ca,Ba/Ca比值除了受降雨影响,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水 离子浓度 元素比值 气候指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黄洞洞穴水水化学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指示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安丹 周忠发 +3 位作者 朱粲粲 范宝祥 丁圣君 石亮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9,共9页
洞穴滴水作为喀斯特地区地表-地下二元结构之间的物质传输者,外界气候环境变化对滴水中各种指标将产生重要影响。作者于2018年7月-2019年10月对麻黄洞洞穴水进行了连续16个月的监测,结合当地气温和降雨数据,采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 洞穴滴水作为喀斯特地区地表-地下二元结构之间的物质传输者,外界气候环境变化对滴水中各种指标将产生重要影响。作者于2018年7月-2019年10月对麻黄洞洞穴水进行了连续16个月的监测,结合当地气温和降雨数据,采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及离子比值关系等方法,对麻黄洞地下水水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麻黄洞为典型白云岩洞穴,受岩性控制其滴水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Mg型。(2)在顶板厚度、渗流通道、水-土-岩反应等因素影响下,麻黄洞洞穴水中Ca^(2+)、Mg^(2+)、Sr^(2+)、Ba^(2+)浓度变化呈现明显的空间特征,表现为常年慢速滴水点大于季节性滴水点、常年快速滴水点和地下河流水。(3)麻黄洞洞穴水的阳离子中Ca^(2+)、Mg^(2+)浓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Sr^(2+)、Ba^(2+)浓度季节变化特征不明显,Ba^(2+)浓度受强降雨天气影响较大。(4)洞穴水中Mg/Ca、Sr/Ca、Ba/Ca比值对外界降雨具有较好的指示性;Mg/Ca比值变化主要受外界大气降雨影响,而Sr/Ca和Ba/Ca比值变化除受到降雨作用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通过对麻黄洞洞穴水的研究,有利于更深一步探索洞穴滴水对古气候环境信息的记录,为今后进行高分辨率的监测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水 阳离子浓度 元素比值 气候指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 a长江中下游地区积雪日数时空变化及其气候指示意义
3
作者 闫军辉 魏然 +4 位作者 王娟 牛继强 计舒怀 卢山 李雪婷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2-96,共5页
利用1961-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27个气象站逐日积雪深度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积雪日数时空变化特征,并定量估算了积雪日数的气候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近50 a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平均积雪日数为5... 利用1961-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27个气象站逐日积雪深度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积雪日数时空变化特征,并定量估算了积雪日数的气候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近50 a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平均积雪日数为5.6 d,1968年最高,2006年最低;空间上,各站年平均积雪日数在0.9~11.3 d之间,亳州积雪日数最多,温州最少;(2)近50 a长江中下游地区积雪日数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变化速率为-0.50±0.77 d/10 a;东北地区积雪日数减少速率较快,中部地区减小幅度不大,西南地区甚至出现微弱增加趋势;(3)长江中下游地区积雪日数变化对冬季和次年1~3月平均气温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东南部和南部地区指示作用较强,东北部和北部地区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日数 时空变化 气候指示意义 气候变化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气候指示因子的泥炭丘沼泽——挪威南部Dovrefjell实例
4
作者 Johan Ludvig Sollid Leif Sφrbel 胡海瑛 《人类环境杂志》 1998年第4期287-291,共5页
穹形泥炭丘是一类表层为泥炭覆盖核心为永冻土的小丘,高若干米,内部永冻土母质为泥炭或矿质土壤。由于泥炭良好的绝缘效应,这种冻土地貌在年均温略低于冰点的气候下即能存在。在Dovrefjell山区这类边缘地区的泥炭丘沼泽对气候的变化很... 穹形泥炭丘是一类表层为泥炭覆盖核心为永冻土的小丘,高若干米,内部永冻土母质为泥炭或矿质土壤。由于泥炭良好的绝缘效应,这种冻土地貌在年均温略低于冰点的气候下即能存在。在Dovrefjell山区这类边缘地区的泥炭丘沼泽对气候的变化很敏感。挪威南部Dovrefjell地区的泥炭丘沼泽由于内部永冻土的融化,呈缩小趋势。随气候进一步转暖,多数泥炭丘沼泽将在几十年内的消融。可能破坏泥炭覆盖层或削弱它们的隔绝能力的人类活动都会对泥炭丘沼泽造成破坏。Haukskardsmyra是Dovrefjell地区最大的泥炭丘沼泽,现已作为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指示因子 泥炭丘绍泽 挪威南部 Dvrefiell 自然保护区 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洞穴滴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叶 周忠发 +5 位作者 董慧 丁圣君 龚晓欢 苏丹 王小朵 郑佳佳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7-408,共12页
为探究麻黄洞滴水δD、δ^(18)O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指示意义,本文对双河洞系一级支洞麻黄洞中4个滴水点进行系统监测分析,4个监测点分为2个Ⅰ类(低流量点)和2个Ⅱ类(高流量点)。研究得出:(1)洞穴滴水δD、δ^(18)O值表现出旱季高、雨季低... 为探究麻黄洞滴水δD、δ^(18)O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指示意义,本文对双河洞系一级支洞麻黄洞中4个滴水点进行系统监测分析,4个监测点分为2个Ⅰ类(低流量点)和2个Ⅱ类(高流量点)。研究得出:(1)洞穴滴水δD、δ^(18)O值表现出旱季高、雨季低的变化特征。(2)低流量滴水点的δ^(18)O及离子的变化均较小,对外界气候的响应较小;高流量点中又有渗滤流和包气带流之分,渗滤流滴水点对外界气候无明显响应,推断其有稳定的含水层补给;包气带流滴水点δ^(18)O值与气温、降雨量的相关性最大,能很好地响应气候的变化。本研究通过阐述麻黄洞滴水δD、δ^(18)O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水化学特征,以期对洞穴沉积物古气候重建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滴水 氢氧稳定同位素 气候指示 水化学
原文传递
中国桃金娘群落分布北线的划定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5
6
作者 司书斌 曹福祥 +1 位作者 彭继庆 许若娴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2-165,共4页
桃金娘是一种对温度变化敏感,传播迅速,具有气候指示作用的热带性灌木。调查其群落分布现状,分析气候因子与群落分布的关系可以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据。本研究通过调查桃金娘群落分布确定了其分布北线为25°18′N至26°1... 桃金娘是一种对温度变化敏感,传播迅速,具有气候指示作用的热带性灌木。调查其群落分布现状,分析气候因子与群落分布的关系可以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据。本研究通过调查桃金娘群落分布确定了其分布北线为25°18′N至26°18′N,从贵州荔波县逐渐向北偏斜至福建连江县。利用标准差SD分析法确定了影响桃金娘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为积温和生长季节的温暖程度(>10℃),最低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为非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金娘 群落分布 气候指示性植物 全球变暖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巴里坤湖全新世湖泊沉积物稳定氮同位素的气候与环境意义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钟巍 张进 +3 位作者 尹焕玲 薛积彬 曹家元 唐晓宏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2-188,共7页
选择位于西风环流显著影响的新疆巴里坤湖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对位于湖心部位的人工开挖剖面的多指标(包括有机碳同位素(δ1C)、有机质含量(OM)和碳氮比(C/N))的对比分析和验证,发现该湖泊沉积物的δ15N记录较好地响应了过去9... 选择位于西风环流显著影响的新疆巴里坤湖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对位于湖心部位的人工开挖剖面的多指标(包括有机碳同位素(δ1C)、有机质含量(OM)和碳氮比(C/N))的对比分析和验证,发现该湖泊沉积物的δ15N记录较好地响应了过去9400年以来气候环境的变化,依据其波动变化特征划分出以下阶段:9400~7300cal.aBP期间,气候状况较为干旱且不稳定;7300~5900cal.aBP期间,气候相对湿润;5900~3100cal.aBP期间,气候环境由湿转干;3100~1100cal.aBP期间,气候特征由相对湿润转向干旱;但在1100~0cal.aBP期间偏高的δ15N值,可能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本研究表明,巴里坤湖沉积物δ15N记录对于恢复研究区全新世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特征与历史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里坤湖 稳定氮同位素 全新世 气候指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泥炭腐殖化度及对其古气候意义研究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周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8期10046-10048,共3页
以年代标尺为线索,总结了国内外对泥炭腐殖化度的研究区域及内容,并对其指示的古气候意义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泥炭腐殖化度的古气候指示意义虽因地域的差异而不同,但仍是指示古气候环境水热变化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 泥炭腐殖化度 研究进展 气候指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地气溶胶及雪冰中非海盐硫酸根与甲基磺酸 时空分布及环境指示
9
作者 马红梅 孙波 +1 位作者 胡正毅 史贵涛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1-182,共12页
非海盐硫酸根(nssSO_(4)^(2-))和甲基磺酸(MSA)是极地气溶胶和雪冰介质中主要的含硫化合物。空间尺度上,南半球nssSO_(4)^(2-)和MSA具有明显的纬度效应特征;时间尺度上,nssSO_(4)^(2-)和MSA具有季节变化特征(夏高冬低),南极冰芯中MSA和n... 非海盐硫酸根(nssSO_(4)^(2-))和甲基磺酸(MSA)是极地气溶胶和雪冰介质中主要的含硫化合物。空间尺度上,南半球nssSO_(4)^(2-)和MSA具有明显的纬度效应特征;时间尺度上,nssSO_(4)^(2-)和MSA具有季节变化特征(夏高冬低),南极冰芯中MSA和nssSO_(4)^(2-)浓度均在冰期增大,北极冰芯记录出现MSA浓度在冰期减小、但是nssSO_(4)^(2-)浓度在冰期仍然增大的现象。利用极地nssSO_(4)^(2-)和MSA可以指示海洋初级生产力、大气温度、海冰范围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等气候环境信息,并对利用nssSO_(4)^(2-)和MSA开展全球变化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sSO_(4)^(2-) MSA 极地气溶胶 冰芯 气候环境指示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华北山洞穴水理化性质特征及其环境指示研究
10
作者 潘超超 王天阳 +1 位作者 李凤全 杨泽新 《广东经济》 2017年第10X期173-174,172,共3页
为了揭示洞穴滴水地球化学特征的动态变化特征、 控制因素及其环境意义,从2016年3月到2017年2月对金华北山溶洞中泉水、 池水、 裂隙水和洞穴滴水进行为期一年的系统监测,得到以下结果:(1)滴水是中等硬度水,而裂隙水、 泉水水和池水是软... 为了揭示洞穴滴水地球化学特征的动态变化特征、 控制因素及其环境意义,从2016年3月到2017年2月对金华北山溶洞中泉水、 池水、 裂隙水和洞穴滴水进行为期一年的系统监测,得到以下结果:(1)滴水是中等硬度水,而裂隙水、 泉水水和池水是软水;各类型洞穴滴水的EC大致都显示出随着月均温的增高而升高.(2)洞水点的pH值变化趋势大致体现夏秋高冬春低;ρCa2+/ρHCO3-比值均等于1/2,代表北山洞穴水是石灰岩地区的溶蚀.(3)金华北山洞穴各类水ρMg/ρCa比值、 ρSr/ρCa比值、 ρBa/ρCa比值均受环境影响;ρMg/ρSr比值对温度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水 理化特征 元素比值 气候指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华北山洞穴滴水的水文水化学动态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庞征 王天阳 +2 位作者 李凤全 叶玮 朱丽东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4期449-456,共8页
为揭示金华北山洞穴滴水的地球化学变化及环境指示意义,以金华北山溶洞群中的双龙洞和二仙洞为研究对象,选取了5处滴水点,对其电导率,p H值及HCO-3,SO2-4,Cl-,Ca^(2+)和Mg^(2+)浓度从2014年1月—2015年4月进行了连续监测.结果显示:1)洞... 为揭示金华北山洞穴滴水的地球化学变化及环境指示意义,以金华北山溶洞群中的双龙洞和二仙洞为研究对象,选取了5处滴水点,对其电导率,p H值及HCO-3,SO2-4,Cl-,Ca^(2+)和Mg^(2+)浓度从2014年1月—2015年4月进行了连续监测.结果显示:1)洞穴滴水的地球化学性质受到洞穴顶板厚度、水的运移路径和降水等因素的影响,常年性滴水点各离子平均浓度较季节性滴水点大;2)金华北山洞穴滴水地球化学性质与气温和降水密切相关,而p H值,SO2-4浓度与降水呈现一定的负相关关系,Ca^(2+)和Mg^(2+)浓度呈现出雨季低旱季高的特点,在雨季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3)雨季降水的稀释作用影响滴水中Ca^(2+)和Mg^(2+)浓度的变化,旱季降水在岩溶裂隙中滞留时间影响Ca^(2+)和Mg^(2+)浓度,降水是影响Ca^(2+)和Mg^(2+)浓度的主要因素;4)ρ(Mg)/ρ(Ca)对降水有一定指示意义,但也受气温的影响,ρ(Mg)/ρ(Ca)能否作为环境变化的替代性指标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华北山 理化性质 洞穴滴水 气候指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ong-term variability of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onditions in the Polish Carpathians 被引量:4
12
作者 Agnieszka WYPYCH Zbigniew USTRNUL Dirk R.SCHMATZ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2期237-253,共17页
Mountain regions are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s, which make them good indicators of climate chang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 Mountain regions are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s, which make them good indicators of climate chang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Polish Carpathians. This study consists of climatological analyses for the historical period 1851-2010 and future projections for 2021-2100. The results confirm that there has been significant warming of the area and that this warming has been particularly pronounced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and will continue in the oncoming years.Climate change is most evident in the foothills;however, these are the highest summits which have experienced the most intensive increases in temperature during the recent period. Precipitation does not demonstrate any substantial trend and has high year-to-year variability.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nnual temperature contour lines modelled for selected periods provides evidence of the upward shift of vertical climate zones in the Polish Carpathians,which reach approximately 350 meters, on average,what indicates further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as ecosystems expand or become extinct and when there are changes in the hydrological cy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Air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Polish Carpathia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ibatid Use as Bioindicateur of Environment: Case of Galumna sp. and Scheloribates sp. (Acari: Oribatida)
13
作者 Ghezali Djelloul Harkat Hafsa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12年第5期518-527,共10页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are often the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in nature. However, species response vis-A-vis these factors differs.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enomenon, we hav...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are often the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in nature. However, species response vis-A-vis these factors differs.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enomenon, we have conducted this study which consists of following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two species of Oribatida (Scheloribates sp. and Galumna sp.). The sites which have been the subject of this study, are situated in different bioclimatic zones presenting a very different climatic, edaphic, nutritional, and altitudinal characteristics. The variability of ecological factors showed that the behavior of two species differs. Indeed, Scheloribates sp. is present in all sites except in Biskra whereas Galumna sp. is present only in sites belonging to humid and sub humid bioclimatic zones. Moreover, Scheloribates sp. appears more tolerant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while Galumna sp. is more stringent and its presence is marked only in the sites where ecological conditions are better. Thus, it can be noted tha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oribatid is not only conditioned solely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but also by intrinsic factors specific to each species. The specific behavior of Galumna sp. and the tolerance of Scheloribates sp. are interesting and can be the subject of bioindicator species that can inform us about the changes that effect whether natural or anthropogenic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IBATIDA ecological factors area bioclimatic spatiotempor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晋泊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的正构烷烃分子记录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桂芳 陈正洪 +1 位作者 张慧娟 贾晴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001-4007,共7页
华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选择宁晋泊地区开展河湖相沉积物的分子化石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为C15~C33,高碳数奇碳优势明显,多以C29和C31为主峰的单峰分布,少量样品出现以C17为次主峰的双... 华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选择宁晋泊地区开展河湖相沉积物的分子化石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为C15~C33,高碳数奇碳优势明显,多以C29和C31为主峰的单峰分布,少量样品出现以C17为次主峰的双峰分布,表明有机质以陆生植物和大型水生植物为主.结合正构烷烃参数,分析了宁晋泊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演变过程,展现了"83~68ka气候较为温和,湖泊水位较低;68~30ka气候暖湿,湖泊扩张;30~22ka气候冷干,湖泊萎缩;22~10ka气候好转,湖泊水位上升;全新世气候温和适度,湖泊水位略有降低"的特征.区域对比分析表明,末次冰期以来宁晋泊地区与延庆盆地等地的气候变化基本一致,具有冰期-间冰期旋回特征,说明其主要受太阳辐射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构烷烃 气候指示意义 古植被 气候波动 宁晋泊地区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The state and fate of lake ice thicknes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被引量:6
15
作者 Xingdong Li Di Long +1 位作者 Qi Huang Fanyu Zhao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SCD 2022年第5期537-546,M0004,共11页
Lake ice thickness(LIT)is important for regional hydroclimate systems,lake ecosystems,and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ice,and is thought to be highly susceptible to global warming.However,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in... Lake ice thickness(LIT)is important for regional hydroclimate systems,lake ecosystems,and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ice,and is thought to be highly susceptible to global warming.However,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in LIT is largely unknown due to the difficulty in deriving in situ measurements and the lack of an effective remote sensing platform.Despite intensiv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lake ice models driven by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output,evaluation of the global LIT is mostly based on assumed“ideal”lakes in each grid cell of the climate forcing data.A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actual global LIT is therefore urgently needed.Here we use satellite altimetry to retrieve ice thickness for 16 large lak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Lake Baikal,Great Slave Lake,and others)with an accuracy of~0.2 m for almost three decades.We then develop a 1-D lake ice model driven primarily by remotely sensed data and cross-validated with the altimetric LIT to provide a robust means of estimating LIT for lakes larger than 50 km^(2)across the Northern Hemisphere.Mean LIT(annual maximum ice thickness)for 1313 simulated lakes and reservoirs covering~840,000 km^(2)for 2003–2018 is 0.63±0.02 m,corresponding to~485 Gt of water.LIT changes are projected for 2071–2099 under RCPs 2.6,6.0,and 8.5,showing that the mean LIT could decrease by~0.35 m under the worst concentration pathway and the associated lower ice road availability could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socio-economic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ke ice thickness Satellite altimetry Lake ice modeling Northern Hemisphere Climate chang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