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34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1—2015年三江源河曲高寒草甸干湿状况及牧草产量变化的气候归因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罗谨 王军邦 +4 位作者 杨永胜 张光茹 祝景彬 贺慧丹 李英年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42-1550,共9页
以三江源东部河曲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1991—2015年气温、降水、潜在蒸散、湿润指数和牧草产量变化特征,探讨了地区干湿状况对牧草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1991—2015年河曲高寒草甸潜在蒸散以3.5 mm·a^(-1)的速率增加(P<... 以三江源东部河曲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1991—2015年气温、降水、潜在蒸散、湿润指数和牧草产量变化特征,探讨了地区干湿状况对牧草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1991—2015年河曲高寒草甸潜在蒸散以3.5 mm·a^(-1)的速率增加(P<0.01),在年降水量按2.3 mm·a^(-1)呈非显著性(P>0.05)增加的趋势下,地区干湿状况基本保持平稳(多年均值为0.52),隶属于半湿润气候区。25年来牧草干重产量平均为303.7 g·m^(-2),并以3.0 g·m^(-2)·a^(-1)的速率下降。分析牧草产量与影响干湿状况的气候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发现,气温对牧草产量影响不明显(P>0.05),降水量表现为正相关关系(P>0.10),说明该区域降水是牧草产量提高与否的主导因素;牧草产量与潜在蒸散表现为负相关关系(P>0.10),与湿润指数表现为正相关关系(P>0.10);在生长季时期,牧草产量与降水量、潜在蒸散和湿润指数的相关性关系达到了显著水平(P<0.10),说明牧草产量在生长季对地区环境条件湿润与否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高寒草甸 气候变化 牧草产量 潜在蒸散 干湿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气候归因组织:气候变化将加剧非洲极端气候灾害
2
作者 江文(编译) 李慧(编译) 《水利水电快报》 2022年第5期3-3,共1页
世界气候归因(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组织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加剧了非洲东南沿海热带风暴期间极端降水事件的强度和频率。2022年初,马达加斯加、马拉维和莫桑比克的5场风暴引起的极端降水和洪水已使100多万人受灾,230人... 世界气候归因(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组织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加剧了非洲东南沿海热带风暴期间极端降水事件的强度和频率。2022年初,马达加斯加、马拉维和莫桑比克的5场风暴引起的极端降水和洪水已使100多万人受灾,230人死亡。世界气候归因组织来自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南非、法国、荷兰、新西兰、英国和美国等国研究机构的22名科学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沿海 气候灾害 气候变化 马达加斯加 莫桑比克 极端降水事件 热带风暴 马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夏季中国气候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想 郑志海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21,共12页
2024年夏季,中国降水偏多、气温偏高。全国平均气温22.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一,高温天气过程偏早、范围广、极端性强;降水空间分布上呈“东多西少”分布,东北南部、内蒙古中部、华北东部、华东北部、华中北部和西南部、西北地区... 2024年夏季,中国降水偏多、气温偏高。全国平均气温22.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一,高温天气过程偏早、范围广、极端性强;降水空间分布上呈“东多西少”分布,东北南部、内蒙古中部、华北东部、华东北部、华中北部和西南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1倍。夏季台风生成个数和登陆个数均偏少。2023年5月开始的中等强度El Nino事件在2024年5月结束并向冷海温发展,2023/2024年冬季以来,热带印度洋和北大西洋海温均为历史同期最暖,热带三大洋的异常海温分布有利于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将充沛的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输送到中国东部,使得东部季风区降水大范围偏多,强降水过程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异常 季节内变化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西风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暖加速和气候极端化——2024年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速评
4
作者 王会军 孙建奇 +2 位作者 陈活泼 马洁华 段明铿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全球气候正在加速变暖,2023、2024年连续刷新历史高温纪录,2024年较工业革命前升温达1.55℃。“全球沸腾时代”已至,与之伴随的是极端天气事件频发,2000—2019年气象灾害损失较之前20年翻倍。应对气候变化亟须科学突破,国际学术界聚焦... 全球气候正在加速变暖,2023、2024年连续刷新历史高温纪录,2024年较工业革命前升温达1.55℃。“全球沸腾时代”已至,与之伴随的是极端天气事件频发,2000—2019年气象灾害损失较之前20年翻倍。应对气候变化亟须科学突破,国际学术界聚焦气候预测与极端事件等七大挑战。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作为中国-国际气候研究交流的桥梁,评选出了2024年十大气候研究进展:东北亚极端增温机制、气溶胶气候效应复杂性、全球降水变率增强、梅雨特征演变、降水系统扁平化、青藏高原水-热-碳耦合、北太平洋海温影响、大西洋-太平洋盐度差异、深时环流与ENSO、AI气候预测系统等。这些成果突显气候研究的前沿领域、跨学科性与社会价值。未来气候领域的研究热点将聚焦全球变暖加速、气候极端化、新北极和青藏高原新时代、气候系统多圈层耦合、气候系统预测与人工智能、气候变化风险与应对等方面,以更好地为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全球气候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加速 气候极端化 新北极和青藏高原新时代 气候预测与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中国气候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5
作者 赵琳 姜允迪 +16 位作者 钟海玲 李想 陈鲜艳 李修仓 邹旭恺 王依然 曾红玲 崔童 尹宜舟 王有民 周星妍 朱晓金 代潭龙 乔琦 陈逸骁 吕卓卓 章大全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9-357,共9页
2024年中国暖湿气候特征明显。全国年平均气温创1951年以来历史新高,四季气温均偏高,其中春、夏、秋三季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第四多,四季降水量均偏多;全国有70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 2024年中国暖湿气候特征明显。全国年平均气温创1951年以来历史新高,四季气温均偏高,其中春、夏、秋三季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第四多,四季降水量均偏多;全国有70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南方地区出现1961年以来最强暴雨过程;高温过程出现早、极端性强,中东部出现1961年以来历史第二强的大范围高温过程;秋台风活跃且极端性强,台风摩羯严重影响海南、广东和广西等地;旱情总体偏轻但阶段性明显,西南地区发生冬春连旱;冷空气过程偏多,强对流天气频发,沙尘影响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征 极端性 气象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udyko模式的白洋淀流域不同时间尺度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6
作者 于涛 韩鹏飞 +3 位作者 王旭升 蒋小伟 张志远 万力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9-458,共10页
气候变化严重影响流域内水资源的形成和水文要素之间的转化,准确量化河川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非稳态条件下的水文气候弹性解析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白洋淀流域山区的八个子流域为研究区... 气候变化严重影响流域内水资源的形成和水文要素之间的转化,准确量化河川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非稳态条件下的水文气候弹性解析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白洋淀流域山区的八个子流域为研究区,使用最新提出的基于Budyko模式的非稳态径流弹性系数解析新方法,将年际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分析,在中国流域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将其适用范围进行拓展,并进一步与采用多年时间尺度稳态条件下的基于Budyko模式的弹性方法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年际尺度下,年蒸散比和水储量变化比与年干旱指数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在年际和多年时间尺度下河川径流对降水变化更为敏感;而年际尺度下径流弹性系数小于多年稳态下的结果,表明流域水储量对径流气候变化的响应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年际弹性系数与流域面积的相关性较好。本研究验证了最新提出的基于Budyko模式的非稳态径流弹性系数新方法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将其适用性由湿润区拓展到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对今后白洋淀流域和雄安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yko模式 气候变化 弹性系数 白洋淀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小麦产量对不同气候年型的响应及其与品种干旱敏感性的关系
7
作者 赵福年 刘江 +3 位作者 杨红燕 张强 雷俊 陈莉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7,共1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旱地春小麦产量增加的品种特性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为区域小麦品种选育和作物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布设春小麦长期定位试验(雨养处理),开展不同播期以及播前和生育期间不同灌水处理试验,采...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旱地春小麦产量增加的品种特性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为区域小麦品种选育和作物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布设春小麦长期定位试验(雨养处理),开展不同播期以及播前和生育期间不同灌水处理试验,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划分春小麦气候年型,并利用参数化后的春小麦生长发育模型设置不同气候情景,模拟研究半干旱区雨养春小麦产量对气候年型的响应及其与品种干旱敏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春小麦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可以分为5个不同的年型,其主要由播前土壤含水量和生育期大气干湿程度(潜在蒸散与降水量之差)决定;所构建的春小麦模型对发育期、地上部生物量、收获指数以及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相比,一致性指数均大于0.8,相对均方根误差均小于30%。通过模型模拟发现,在播期与播前土壤含水量固定的情形下,当生育期降水量小于140 mm时,对干旱敏感的春小麦品种产量高于对干旱呈中性的品种,而在生育期降水量大于200 mm时,对干旱不敏感的春小麦品种产量最高。[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春小麦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春小麦发育期、地上部生物量、收获指数及产量形成。对干旱敏感的春小麦品种在极端干旱气候年型下更容易获得较高的产量,而对干旱不敏感的春小麦品种则在水分条件相对适宜的气候年型下容易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模型 春小麦 等水和非等水性 极端干旱 气候年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与感染防控面临的挑战
8
作者 叶青 王秋红 吴安华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7,共9页
气候变化问题是21世纪倍受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系统梳理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包括以灾害的形式直接造成人体死亡和伤残,以及通过温湿度变化、空气污染、病媒生物地理分布范围改变等途径增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感染性... 气候变化问题是21世纪倍受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系统梳理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包括以灾害的形式直接造成人体死亡和伤残,以及通过温湿度变化、空气污染、病媒生物地理分布范围改变等途径增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精神心理问题、过敏性疾病和营养不良等气候敏感性疾病发病风险。在此基础上,根据全球治理格局背景下医疗机构的应对框架,本文聚焦于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领域面临的挑战,从五个方面深入探讨感染预防与控制应对策略,以期为进一步增强医疗系统的气候韧性,保障公众健康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健康风险 感染预防与控制 气候韧性 缓解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地区早二叠世—早三叠世植物群演化及其古气候变化
9
作者 郑伟 和俊淼 +4 位作者 邢智峰 李妲 齐永安 万恩召 张湘赟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8-483,共16页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是由古生代植物群向中生代植物群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但陆相植物化石记录不完整且较零散,陆地植物演变的研究相对较少。文中通过统计分析豫西地区多个剖面早二叠世—早三叠世的植物化石数据,采用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是由古生代植物群向中生代植物群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但陆相植物化石记录不完整且较零散,陆地植物演变的研究相对较少。文中通过统计分析豫西地区多个剖面早二叠世—早三叠世的植物化石数据,采用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该地区早二叠世—早三叠世植物群特征、植物演变规律以及古气候变化。结果表明,豫西地区早二叠世主要发育湿生植物群,其中中期禹州植物群以楔叶类植物、树蕨型真蕨、大羽羊齿类植物为主,而晚期禹州植物群以楔叶类植物、中生代型真蕨、种子蕨门盾籽目、大羽羊齿类为主;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主要为旱生植物群,其中Ullmannia植物群以裸子植物为主导,松柏类植物占绝对优势,但同早二叠世相比,植物化石数量锐减;Voltzia植物群以松柏类植物、楔叶类植物和种子蕨类植物为主。豫西地区早二叠世—早三叠世植物群由湿生型逐步转变为旱生型,暗示该地区古气候也逐渐从暖湿转变为干热,其中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植物化石数量锐减,可能与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有关。研究成果为进一步认识豫西地区早二叠世—早三叠世的植物演化及其古气候变迁以及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陆相生态系统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化石 网络分析 气候 二叠纪 三叠纪 豫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春油菜物候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0
作者 李璠 陈国茜 +3 位作者 李菲 赵梦凡 赵熙玲 严应存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231,共9页
以青海高原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春油菜为研究对象,利用5个农业气象站1991—2022年的长序列物候观测资料,量化白菜型、甘蓝型2个栽培种的播种期、出苗期、开花期、成熟期4个关键物候期和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全生育期3个生长阶段的时... 以青海高原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春油菜为研究对象,利用5个农业气象站1991—2022年的长序列物候观测资料,量化白菜型、甘蓝型2个栽培种的播种期、出苗期、开花期、成熟期4个关键物候期和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全生育期3个生长阶段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对应时段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青海高原春油菜生长季内气温显著升高以及大部分地区降水增加、日照减少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春油菜物候期和生长阶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白菜型油菜的4个关键物候期以0.22~0.44 d·a^(-1)的速度整体推迟,甘蓝型油菜的播种期和出苗期分别以0.36 d·a^(-1)和0.04 d·a^(-1)的速度提前,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以0.05 d·a^(-1)和0.41 d·a^(-1)的速度推迟;营养生长期除互助县甘蓝型油菜和门源县白菜型油菜分别缩短0.24 d·a^(-1)和0.15 d·a^(-1)外,其余各地的生长阶段延长0.02~1.31 d·a^(-1)。春油菜物候期及生长季时长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对气候因子变化敏感度也存在差异,平均气温与播种期、出苗期、开花期呈正相关关系,与成熟期呈负相关关系;降水量与播种期、出苗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成熟期呈负相关关系;日照时数与播种期、出苗期在甘蓝型油菜中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在白菜型油菜中为负相关关系,同时开花期日照时数越多,越能促进油菜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油菜 物候期 生长季时长 气候因子 青海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四川盆区再生稻适栽区变化
11
作者 郭翔 胡蓉 +1 位作者 王明田 李旭毅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6-855,共10页
为明确1961—2020年四川盆区再生稻适栽区的变化特征及趋势,本研究基于种植制度将研究区分为5个水稻种植区,根据研究区内106个气象台站1961—2020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结合再生稻安全生长季积温和日数及安全灌浆期日数,探究气候变化背景... 为明确1961—2020年四川盆区再生稻适栽区的变化特征及趋势,本研究基于种植制度将研究区分为5个水稻种植区,根据研究区内106个气象台站1961—2020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结合再生稻安全生长季积温和日数及安全灌浆期日数,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区再生稻适栽区的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从地理分布看,纬度北移1°,再生稻安全生长季活动积温减少100~150℃·d,安全生长季日数缩短4~6 d;海拔升高100 m,再生稻安全生长季日数缩短4~5 d,活动积温减少124~163℃·d。气候变化背景下,1961—2020年间,四川盆区再生稻安全生长季积温、日数以及安全灌浆期日数均随时间推移呈增加趋势;盆西平原区再生稻安全生长季活动积温和日数增幅最大,盆东平行岭谷区增幅最小。1961—2020年,四川盆区再生稻适栽区北界北移,空间分布呈由南向北、自东到西扩展的特征,适栽区面积占比由39.0%增至63.1%以上。综上,合理调整种植制度、选育适宜品种是气候变化背景下提高水稻生长季气候资源利用率的主要措施。本研究结果为四川稻区水稻种植布局和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再生稻 安全生长季 安全灌浆期 适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层大气环境变异及天气气候致灾效应——重大项目简介及最新进展
12
作者 田文寿 卞建春 +7 位作者 陆高鹏 肖子牛 尹志聪 黄金龙 胡定珠 周放 张重阳 宋晓蕾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5,共18页
中高层大气因其对天气气候的显著影响而被列为世界天气气候研究计划前沿科学研究领域。同时,作为航空到航天的过渡空间,中高层大气被视为国防安全的“高边疆”。然而,由于观测数据不足以及缺乏完备的中高层大气模式,我国对中高层大气环... 中高层大气因其对天气气候的显著影响而被列为世界天气气候研究计划前沿科学研究领域。同时,作为航空到航天的过渡空间,中高层大气被视为国防安全的“高边疆”。然而,由于观测数据不足以及缺乏完备的中高层大气模式,我国对中高层大气环境变异及其天气气候致灾效应的认识还很薄弱。为了加深对中高层大气的认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了重大研究项目“中高层大气环境变异及天气气候致灾效应”,该项目旨在:1)发展中高层大气成分观测的新技术和方法,开展“天空地”一体化多要素协同观测,获取中高层大气的多时空尺度观测资料;2)研究跨大气层相互作用和多源扰动对中高层大气的影响,量化外部强迫因子和内部变率对中高层大气变异的影响及贡献;3)完善模式的中高层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发展中高层大气资料同化系统;4)揭示中高层大气环境变异对东亚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和机制,评估其致灾效应和风险。该研究将为防灾减灾、气候变化应对以及国防安全保障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和决策依据。本文简要介绍了该项目的研究背景和内容、关键科学问题及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层大气 协同观测数据同化 化学-辐射-动力反馈 地球系统模式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沙棘在新疆潜在分布格局的变化
13
作者 罗磊 李曦光 +2 位作者 李萧婷 王磊 王蕾 《干旱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1-522,共12页
本研究基于MaxEnt模型,结合沙棘在新疆分布点数据、历史(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当前、未来时期(2050s、2070s)气候数据以及海拔数据,模拟沙棘在不同气候场景下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域。分析影响沙棘在新疆自然分布的主要气候环境因子,... 本研究基于MaxEnt模型,结合沙棘在新疆分布点数据、历史(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当前、未来时期(2050s、2070s)气候数据以及海拔数据,模拟沙棘在不同气候场景下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域。分析影响沙棘在新疆自然分布的主要气候环境因子,阐述了沙棘分布区的迁移变化。结果表明:沙棘适宜区环境因子为年平均温度在-1~8℃,最湿季度降水量在50~110 mm,最暖月最高气温在22~32℃,最干月降水量为5~13 mm,适宜沙棘生存的海拔主要为500~1000 m。在当前气候环境下,沙棘在南北疆均有分布,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及西南部地区。未来气候场景下沙棘分布区质心均向东北方向迁移。研究结果可为沙棘资源发展规划提供理论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最大熵模型 气候变化 适生区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南部济源地区三叠纪气候及其演变特征——来自古土壤地球化学的证据
14
作者 杨文涛 冯婉莹 +1 位作者 张鸿禹 王敏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0,共10页
目的三叠纪处于温室气候的快速波动期,古土壤记录了丰富的古气候信息。为了探讨三叠纪由极端温室向中等温室气候的转变过程,方法选取济源地区三叠纪地层中古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主量元素分析,定量估算年均降水量与年均温度,进而恢复三... 目的三叠纪处于温室气候的快速波动期,古土壤记录了丰富的古气候信息。为了探讨三叠纪由极端温室向中等温室气候的转变过程,方法选取济源地区三叠纪地层中古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主量元素分析,定量估算年均降水量与年均温度,进而恢复三叠纪气候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结果结果表明:(1)济源地区三叠纪地层中识别出15层古土壤层(包括钙质土、有机土和潜育土)。(2)定量古气候重建结果显示,三叠纪年均降水量为447~1557 mm,温度为11~23℃。早三叠世,年均降水量为447~896 mm(早三叠世晚期,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温度为16~23℃(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中三叠世,年均降水量为679~1539 mm,呈稳步升高趋势,温度为11~20℃,中三叠世中期降至最低;晚三叠世,年均降水量为575~1557 mm,晚三叠世早期和晚期降雨较少,中期降雨最多,温度为17~21℃,与降水量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关系。(3)华北盆地三叠纪气候波动较普遍,早三叠世和中三叠世前期总体处于干旱炎热的大背景下,存在短暂的相对湿润时期;中三叠世后期,降雨量明显增加,开始向湿润气候转变;晚三叠世,降雨量波动较大,总体处于温暖湿润背景下,同时伴随相对干旱时期。结论研究结果可为三叠纪气候及其演变规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纪 气候演变 地球化学 济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圳视角的超大城市气候风险与早期预警应对展望
15
作者 巢清尘 邱宗旭 +7 位作者 冯爱青 韩振宇 杨红龙 韩钦梅 刘远 王秋玲 秦云 王阳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7-268,共12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的气候风险已成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的重点。文章以深圳为例,分析其历史气候演变特征、未来趋势及对关键领域的风险。结果表明,70年来深圳的气温快速上升、降水年际波动大,但风速整体下降。高温、极端降水及...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的气候风险已成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的重点。文章以深圳为例,分析其历史气候演变特征、未来趋势及对关键领域的风险。结果表明,70年来深圳的气温快速上升、降水年际波动大,但风速整体下降。高温、极端降水及台风等主要气象灾害的极端性变化明显,并且未来将进一步加剧,导致城市气候风险更为复杂。气候变化对深圳生态系统、水资源、人体健康、能源负荷及基础设施都带来一定风险,总体上弊大于利。旱涝灾害影响植被生长,珠江流域西部径流减少,加剧水资源管理压力;热浪对居民健康构成高度风险,尤其是城市西部地区;温湿度上升推高居民用电需求,增加能源负荷;极端降水导致城市排水系统面临更大内涝风险,对基础设施承载力带来挑战。此外,极端灾害的跨系统风险传导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经济损失。早期预警是有效应对气候风险的措施之一。深圳气候风险评估及其应对模式对全国大城市的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启示意义。建议进一步加强全国气候风险评估工作,推动灾害普查与隐患排查的制度化,完善跨部门协同的早期预警体系,全面提升城市气候适应的韧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关键领域 影响与风险 早期预警 深圳 超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气候下洞庭湖河水地下水相互作用:以资江洞庭湖河段为例
16
作者 谌宏伟 朱智超 +4 位作者 李正最 喻娓厚 周慧 于莎莎 彭向训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455,共11页
以2022年洞庭湖为研究背景,以资江洞庭湖河段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化学和氡同位素联合示踪的方法,探讨洞庭湖区不同季节河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关系,以揭示极端气候条件下湖区河道水交换的异常变化。1月和8月研究河段河水均为HCO_(3)-Ca型,地... 以2022年洞庭湖为研究背景,以资江洞庭湖河段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化学和氡同位素联合示踪的方法,探讨洞庭湖区不同季节河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关系,以揭示极端气候条件下湖区河道水交换的异常变化。1月和8月研究河段河水均为HCO_(3)-Ca型,地下水分别为HCO_(3)-Ca型和HCO_(3)-Ca与HCO_(3)·SO_(4)-Ca型,均主要受岩石溶滤控制,且均表现出河水地下水一定程度混合的特征。1月和8月地下水^(222)Rn浓度平均分别是河水的21和23倍,且两类水体均为1月高于8月。1月和8月河水TDS和Cl^(-)沿程均小幅度起伏变化,地下水中则以与河水总体相近的趋势大幅度波动;1月河水和地下水^(222)Rn浓度沿程为总体先升后降的大幅度波动特征,8月则表现为上半河段变化趋势相反、下半河段趋势相近。综合分析认为:1月和8月研究河段上游和下游一定范围内均为地下水补给河水,中部一定范围内补给减弱;1月和8月地下水补给河水的速率分别为0.39×10^(-4)和0.44×10^(-4) m^(3)/(s·m),补给量分别为1.24和1.39 m^(3)/s。2022年的极端气候导致洞庭湖平原区河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关系出现异常,研究河段1月地下水补给河水强度增加,8月由通常的河水补给地下水逆转为地下水补给河水。极端气候不仅影响了洞庭湖平原河道水交换模式和强度,还可能导致河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功能出现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氡同位素 河水 地下水 相互作用 极端气候 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汛期我国主要天气气候特征
17
作者 赵琳 姜允迪 +6 位作者 陈鲜艳 李修仓 李莹 周星妍 朱晓金 高辉 郑志海 《中国防汛抗旱》 2025年第1期8-12,共5页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气象观测数据,对我国2024年汛期(4月1日至10月23日)气候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24年汛期我国暖湿气候特征明显,极端事件频发且强度大。汛期全国平均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3多,南方出现最强暴雨过程,盛夏北...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气象观测数据,对我国2024年汛期(4月1日至10月23日)气候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24年汛期我国暖湿气候特征明显,极端事件频发且强度大。汛期全国平均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3多,南方出现最强暴雨过程,盛夏北方“旱涝急转”;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气象干旱总体偏轻但区域性、阶段性特征明显;初台风登陆偏早,秋台风活跃且极端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气温 气候特征 气象灾害 2024年汛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制趋同视野下新型FTAs的气候变化规则
18
作者 郑玲丽 《国际商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90,共16页
贸易和气候变化的议题交叉引发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贸易规则碎片化,气候变化和贸易之间制度性体系整合应成为国际贸易法的规范导向。国际气候公约在国际贸易法领域得到落实与创新,实现了贸易与气候变化的初次规则趋同。《巴黎协定》生效... 贸易和气候变化的议题交叉引发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贸易规则碎片化,气候变化和贸易之间制度性体系整合应成为国际贸易法的规范导向。国际气候公约在国际贸易法领域得到落实与创新,实现了贸易与气候变化的初次规则趋同。《巴黎协定》生效以来,CPTPP等新型FTAs实现了贸易与气候变化的二次规则趋同。然而,新型FTAs形成“气候俱乐部”存在若干理论逻辑漏洞和实践运行困境,有违公平正义。从规制趋同视角来看,需要全球优化配置国际贸易体系的气候变化规则。我国应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出发,通过“一带一路”FTAs应对气候变化,转危为机,积极探索在国际贸易法领域整合气候条款的中国式现代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制趋同 新型FTAs 气候变化规则 气候俱乐部 “一带一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金融实践与发展建议
19
作者 吕学都 陈佳琪 +1 位作者 葛慧 朱乙丹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90,共13页
本文从气候金融的定义及起源出发,分析了气候金融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目前的状况、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机遇,重点剖析了多边开发银行气候金融的创新实践及借鉴意义。最后对促进中国未来气候金融发展提出了7条建议,即完善气候金融政策体... 本文从气候金融的定义及起源出发,分析了气候金融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目前的状况、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机遇,重点剖析了多边开发银行气候金融的创新实践及借鉴意义。最后对促进中国未来气候金融发展提出了7条建议,即完善气候金融政策体系、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强气候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数字化技术应用、建设高质量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探索气候金融量化方法,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金融 绿色金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韧性国土空间和城市的中国模式
20
作者 俞孔坚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共12页
本文是笔者持续30年关于国土空间和城市生态安全课题探索之延续。从基于自然的哲学、基于生态的国土空间格局、道法自然的生态工程技术和生态基础设施构建3个维度,定义了国土和城市气候韧性的中国模式。它根植于中国千百年积淀的季风文... 本文是笔者持续30年关于国土空间和城市生态安全课题探索之延续。从基于自然的哲学、基于生态的国土空间格局、道法自然的生态工程技术和生态基础设施构建3个维度,定义了国土和城市气候韧性的中国模式。它根植于中国千百年积淀的季风文化和传统生态智慧,经过科学化和模块化设计和在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实践检验,通过对水过程的调控设计构建整体化的生态基础设施,保护与修复生境、调节洪涝、减缓干旱与热岛,柔性应对海潮、自然净化水土和提供避难空间等诸多方面,增强国土空间与城市的气候韧性。它展示了全球气候应对策略从以碳为中心的单一减排策略走向立足土地、水驱动的全面气候韧性策略的可行性。在全球气候日趋“季风化”以及灾害频发的今天,这一中国模式具有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韧性 生态文明 防洪 生态安全 水驱动气候韧性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海绵城市 中国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