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7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暖背景下四川盆区再生稻适栽区变化
1
作者 郭翔 胡蓉 +1 位作者 王明田 李旭毅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6-855,共10页
为明确1961—2020年四川盆区再生稻适栽区的变化特征及趋势,本研究基于种植制度将研究区分为5个水稻种植区,根据研究区内106个气象台站1961—2020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结合再生稻安全生长季积温和日数及安全灌浆期日数,探究气候变化背景... 为明确1961—2020年四川盆区再生稻适栽区的变化特征及趋势,本研究基于种植制度将研究区分为5个水稻种植区,根据研究区内106个气象台站1961—2020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结合再生稻安全生长季积温和日数及安全灌浆期日数,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区再生稻适栽区的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从地理分布看,纬度北移1°,再生稻安全生长季活动积温减少100~150℃·d,安全生长季日数缩短4~6 d;海拔升高100 m,再生稻安全生长季日数缩短4~5 d,活动积温减少124~163℃·d。气候变化背景下,1961—2020年间,四川盆区再生稻安全生长季积温、日数以及安全灌浆期日数均随时间推移呈增加趋势;盆西平原区再生稻安全生长季活动积温和日数增幅最大,盆东平行岭谷区增幅最小。1961—2020年,四川盆区再生稻适栽区北界北移,空间分布呈由南向北、自东到西扩展的特征,适栽区面积占比由39.0%增至63.1%以上。综上,合理调整种植制度、选育适宜品种是气候变化背景下提高水稻生长季气候资源利用率的主要措施。本研究结果为四川稻区水稻种植布局和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 再生稻 安全生长季 安全灌浆期 适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前后山东省优质专用小麦品质气候区划研究
2
作者 王娜 李楠 +5 位作者 南镇武 刘开昌 王宗帅 薛晓萍 孟维伟 王旭清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6,共7页
小麦品质气候区划是充分利用区域气候资源、因地制宜生产优质小麦的重要前提。山东省是北方典型的强筋和中筋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区,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山东省气象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小麦品质区划结果亟待更新。本研究采用小麦品质区划... 小麦品质气候区划是充分利用区域气候资源、因地制宜生产优质小麦的重要前提。山东省是北方典型的强筋和中筋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区,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山东省气象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小麦品质区划结果亟待更新。本研究采用小麦品质区划农业气候指标对山东省122个气象站点1981—2020年小麦季气象条件(温度、降水和日照时数)进行综合打分,利用ArcGIS插值法得到气候变暖前后山东省小麦品质气候区划。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前后,山东省普遍为强筋小麦适宜区和强筋中筋小麦过渡区,但气候变暖后,山东省的强筋小麦适宜区大幅缩小,强筋中筋小麦过渡区扩大,主要体现在鲁中和胶东半岛南部地区。小麦季≥0℃积温增加及5月(开花-灌浆期)气温日较差下降是导致小麦季农业气候指标综合得分下降的主要原因。该研究结果可为及时调整山东省强筋和中筋小麦适宜种植区及实现品种和生态区的双向适应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 优质小麦 气候区划 关键生育期 气象要素分值 ArcGIS插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微生物角度揭示气候变暖对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
3
作者 候婷婷 于德水 +2 位作者 何鑫 张烨 孟利强 《土壤科学》 2025年第1期58-67,共10页
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土壤有机碳(SOC)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可持续性的关键,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微生物是SOC周转的动力,是全球变暖影响SOC储量与化学特性的关键媒... 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土壤有机碳(SOC)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可持续性的关键,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微生物是SOC周转的动力,是全球变暖影响SOC储量与化学特性的关键媒介。气候变暖导致大部分农田和森林的有机碳储量下降,但草原的有机碳含量升高,这可能与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异化分解和同化固定之间的权衡有关。气温的升高和与之相伴的CO2浓度升高有利于植物生长,使得植物光合作用增强,向土壤中输入的有机碳增加,这些外源有机碳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稳定碳源,可直接提高微生物的呼吸活性,真菌在土壤微生物中的比例降低,而细菌所占的比例升高,对土壤碳库的储存产生不利影响。植物功能群(BFGs)促进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释放,提高土壤微生物的碳矿化速率。在评估农业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MF)响应时,不仅要考虑微生物多样性,还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从多角度入手,深入认识气候–微生物-SOC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土壤碳汇效应,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提供理论与政策依据。Global climate chang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unctions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is crucial for maintaining the productiv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The excessiv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mainly CO₂, has led to continuous global warming. Microorganisms are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SOC turnover and the key medium through which global warming affects SOC reserves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Climate warming has caused a decline in the organic carbon reserves of most farmlands and forests, but an increase in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grasslands. This may be related to the trade-off between the dissimilatory decomposition and assimilatory fixation of organic carbon by microorganisms. The rise in temperature, 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in CO₂ concentration, is conducive to plant growth, enhancing plant photosynthesis and increasing the input of organic carbon into the soil. Under the action of microorganisms, these exogenous organic carbons are transformed into stable carbon sources, which can directly boost the respiratory activity of microorganisms. The proportion of fungi in soil microorganisms decreases while that of bacteria rises, having an adverse effect on soil carbon pool storage. Plant Functional Groups (BFGs) promote the release of the soil labile organic carbon pool and increase the carbon mineralization rate of soil microorganisms. When evaluating the response of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oecosystems (EMF),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not only microbial diversity but also their interactions. 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edicting changes in ecosystem functions under futur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By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limate, microorganisms, and SOC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it is conducive to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soil carbon sink effe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global change and providing theoretical and policy bases for achieving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气候变 CO2浓度 植物功能群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冬油菜产量、品质及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4
作者 陈于婷 丁晓雨 +3 位作者 许本波 张学昆 徐劲松 殷艳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525,共10页
长江中游流域是我国最重要的油菜主产区,为探明气候变暖下降雨和气温时空变化对我国油菜生产的影响规律,本研究利用油菜主栽品种华油杂12 (国家油菜区试长江中游组对照品种),在长江中游6个主产区开展10年定点试验,同时记录试验点的气象... 长江中游流域是我国最重要的油菜主产区,为探明气候变暖下降雨和气温时空变化对我国油菜生产的影响规律,本研究利用油菜主栽品种华油杂12 (国家油菜区试长江中游组对照品种),在长江中游6个主产区开展10年定点试验,同时记录试验点的气象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重要生育时期降雨量、气温等气象变化与产量等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近10年来,长江流域降雨时空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全年平均降雨量显著减少。其中播种期降雨增加且波动较大,苗期、花期和成熟期降雨减少趋势明显,角果期降雨较稳定。近10年来长江流域气温发生明显变化, 6个油菜主产区的全年平均气温显著上升,播种期和冬季苗期气温下降约2℃,抽薹期和成熟期气温年度间波动剧烈,花期气温上升2℃以上。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播种期、花期和角果期降雨量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 10年间油菜出现3次显著减产,分别减产9.6%、12.8%、6.7%。典型相关分析发现,播种期降雨量和苗期平均气温与单株角果数呈显著负相关,与每角粒数、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播种期和角果期降雨量,及播种期、苗期、抽薹期、花期和角果期平均气温与菌核病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针对降雨和气温时空变化趋势,建议生产上提高品种耐渍性和耐迟播能力,改善农田排灌能力,强化菌核病等次生灾害防控,最大程度降低渍涝影响,保障油菜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产量 降雨量 渍害 气温 农艺性状 气候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典型半干旱地区地下水潜在补给量的影响
5
作者 强郁城 谢月清 +1 位作者 陆士昂 戴鑫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2,共9页
降雨入渗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研究其补给机制对于这些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加剧,气候变暖会改变降雨时空变异性从而对地下水补给量产生显著影响,然而气候变暖对于干旱半干... 降雨入渗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研究其补给机制对于这些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加剧,气候变暖会改变降雨时空变异性从而对地下水补给量产生显著影响,然而气候变暖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补给量的影响尚不明确。该研究选取典型半干旱地区鄂尔多斯高原作为研究区,构建了野外气象和土壤水分层数据观测站,基于HYDRUS-1D建立了一维非饱和水流模型,并利用实际观测数据校正与验证模型,基于该模型系统研究了ssp1-2.6、ssp2-4.5、ssp3-7.0、ssp5-8.5四种气候变暖情景下该地区地下水补给的机理过程与潜在补给量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气候变暖对研究区降雨量的影响较小,对气温产生的影响更加明显。研究区未来降雨量将缓慢上升,而气温变化趋势则随气候变暖情形不同而不同;(2)气候变暖会导致研究区地下水潜在补给量减少,仅在气候变暖程度最低的ssp1-2.6情形下补给量会上升;(3)研究区的地下水潜在补给量受到降雨量变化影响较小,受到蒸散发强度变化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地下水潜在补给量 气候变 数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青海湖水位变化成因的影响分析及未来水位预测
6
作者 张寿红 《科技和产业》 2025年第5期49-53,共5页
探讨气候变暖背景下,青海湖水位变化的成因及未来变化趋势。基于1960—2023年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气候变暖对青海湖流域蒸发量、径流量、降水量以及土壤最大冻结深度等关键因素的影响。并通过Bigaussian非线性拟合,预测2025—2035年青... 探讨气候变暖背景下,青海湖水位变化的成因及未来变化趋势。基于1960—2023年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气候变暖对青海湖流域蒸发量、径流量、降水量以及土壤最大冻结深度等关键因素的影响。并通过Bigaussian非线性拟合,预测2025—2035年青海湖的水位变化趋势。研究发现:随着气候变暖,青海湖附近的土壤蒸发量显著增加,且其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最为显著(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0.860);同时,径流量和降水量也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而土壤最大冻结深度则呈下降趋势。就目前而言,蒸发量所消耗的湖水量小于径流量、降雨量及冻土融化所注入的湖水总量,导致青海湖水位出现持续上升现象。通过Bigaussian非线性拟合,预测2025—2035年青海湖的水位将保持缓慢上涨,2035年水位将达到3198.133 m。研究成果为保证青藏铁路环湖路段列车的安全运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水位上升 气候变 Pearson相关性系数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水旱灾害演变趋势及其应对思考 被引量:4
7
作者 巢清尘 《中国减灾》 2024年第15期8-11,共4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热浪、骤旱、强降水洪涝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出现,其发生机理、潜在风险、频率与强度、时空分布、复合型灾害损失构成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突发性强、发生频率高、综合强度大、影响范围广、...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热浪、骤旱、强降水洪涝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出现,其发生机理、潜在风险、频率与强度、时空分布、复合型灾害损失构成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突发性强、发生频率高、综合强度大、影响范围广、事件转换快等特点。本文结合2024年上半年我国主要气候特征,分析了60多年来我国水旱极端事件时空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应对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旱灾害 极端事件 综合强度 气候变化背景 高温热浪 趋势 应对思考 全球气候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汉江流域降水和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安彬 肖薇薇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2,共9页
为探究气候变暖背景下汉江流域降水和气温的时空发展规律,基于汉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29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P_(re))、最高气温(T_(max))、最低气温(T_(min))和平均气温(T_(ave))的观测资料,利用线性拟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空间插... 为探究气候变暖背景下汉江流域降水和气温的时空发展规律,基于汉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29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P_(re))、最高气温(T_(max))、最低气温(T_(min))和平均气温(T_(ave))的观测资料,利用线性拟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1960~2019年汉江流域降水和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对变暖停滞现象(Hiatus)的响应。结果表明:①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汉江流域气候表现出降水不显著减少(p>0.05)、气温显著上升(p<0.05)的暖干化趋势。1960~2019年汉江流域P_(re)变化幅度夏季(0.582 mm/a)>秋季(-0.477 mm/a)>春季(-0.403 mm/a)>全年(-0.184 mm/a)>冬季(0.125 mm/a);全年升温幅度呈T_(min)(0.028℃/a)>T_(max)(0.025℃/a)>T_(ave)(0.022℃/a),四季T_(max)、T_(min)和T_(ave)一致呈上升趋势,多数升温趋势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0.05),但升温幅度存在明显差异。②汉江流域全年和夏季P_(re)均未发生突变,春、秋季P_(re)在1970年代中后期发生突变下降,冬季P_(re)在1984年突变增加;除夏季T_(max)和T_(ave)外,其余时序气温集中在1990年代中后期至2000年代前期发生了突变上升。③汉江流域全年P_(re)自东南向北递减,四季P_(re)空间分布规律各异,全年和四季T_(max)、T_(min)和T_(ave)皆自南向北递减;全年及四季P_(re)、T_(max)、T_(min)和T_(ave)变化趋势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④1998~2012年汉江流域出现Hiatus现象,尤其以冬季最为明显;停滞后春夏季快速增温,秋冬季依旧呈降温趋势。研究成果对于制定汉江流域防灾减灾、供水保障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气温 气候变 Hiatus现象 分析 汉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天气预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1
9
作者 丁一汇 柳艳菊 +1 位作者 徐影 谌芸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2-688,共7页
天气预报与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呈现广发、频发和强发的“新常态”,传统的天气预报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文中首先阐述了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事件的关系,然后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对常规天... 天气预报与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呈现广发、频发和强发的“新常态”,传统的天气预报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文中首先阐述了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事件的关系,然后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对常规天气预报和极端天气预报的影响,发现气候变暖将加大极端天气预报的难度,同时也更加强调“新常态”下提高极端天气预报准确率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作用,并进一步分析气候变暖将使天气预报面临新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未来天气预报业务发展新动向以及应对措施和建议,如大力发展高分辨率和多圈层嵌套的数值预报模式、深入开展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机理和可预报性研究、大力发展基于物理机制的动力-统计相结合的新模型、建立人工智能与数值预报技术融合的新方法以及提高预报员的科学素养和业务能力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 天气预报 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与杂交组合及其亲本的关系
10
作者 徐富贤 周兴兵 +7 位作者 张林 蒋鹏 刘茂 朱永川 熊洪 刘运军 徐麟 郭晓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56-2069,共14页
探明气候、杂交组合与亲本对稻米品质的互作效应,可为进一步优化水稻品质改良策略和提升水稻防灾减灾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于2021年和2022年以3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配组的15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在早季常温和晚季高温2种生态条件下... 探明气候、杂交组合与亲本对稻米品质的互作效应,可为进一步优化水稻品质改良策略和提升水稻防灾减灾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于2021年和2022年以3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配组的15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在早季常温和晚季高温2种生态条件下进行裂区试验,研究了杂交组合及其亲本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度间8项稻米品质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与2022年相比,2021年水稻长宽比、垩白度、蛋白质、直链淀粉、胶稠度、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分别显著提高8.41%、99.36%、13.76%、2.54%、125.12%、11.92%和144.00%(P<0.05),但垩白粒率显著降低37.91%(P<0.05)。就不同种植季节来看,晚季的长宽比、蛋白质和整精米率分别比早季显著提高3.96%、7.34%和14.08%(P<0.05),而晚季垩白粒率、胶稠度和精米率则分别显著下降15.43%、5.21%和1.85%,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在两个季节间差异不显著。不同不育系和不同恢复系分别配制的杂交组合间各品质指标差异均达显著水平,3个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组合中‘椰香A’的综合品质相对较好,5个恢复系配制的杂交组合中‘泸恢127’和‘泸恢276’的综合品质相对较好。由2021年和2022年合计分析结果可见,两个亲本对长宽比、垩白度、垩白粒率、蛋白质和直链淀粉的特殊配合力方差较高(52.07%~92.39%),对胶稠度、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的一般配合力方差较高(73.90%~86.20%),8项品质指标的广义遗传力均较高(48.29%~98.01%);早季与晚季长宽比、垩白粒率、蛋白质、胶稠度、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早季与晚季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垩白度虽然在早季与晚季间差异不显著,但两季间仍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未来杂交水稻优质育种策略是选择垩白度低,胶稠度、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高的恢复系,以及长宽比大、垩白度和垩白粒率低、蛋白质含量8%左右和直链淀粉含量16%~18%的不育系杂交,并从杂交后代中选择优质杂交稻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 杂交水稻 稻米品质 杂交亲本 育种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1
作者 李娜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2,共4页
严峻的气候形势要求我们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还必须着力采取措施适应气候变化,降低气象灾害损失。《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是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基本纲领。在这两大战略的指引下,... 严峻的气候形势要求我们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还必须着力采取措施适应气候变化,降低气象灾害损失。《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是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基本纲领。在这两大战略的指引下,目前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成效显著,气候适应政策体系初步形成、气候监测预警水平不断提高、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经过多年试点建设,我国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经验,为我国其他城市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提供了政策参考。当前,我国气候适应工作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不足,包括公众适应气候变化意识不强、政策协同力度不强、市场化工具开发不足等。未来,我国应正视这些问题,弥补短板,推动我国气候适应工作迈上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 适应气候变 海绵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万荣县1957—2022年季节变化特征
12
作者 邵鹏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1期127-132,共6页
以万荣县1957—2022年气温观测资料为基础,根据国家标准《气候季节划分》(GB/T 42074—2022)进行季节划分和等级评价,采用Mann-Kendall及相关检验方法进行季节变化趋势和突变分析。结果表明:伴随气候变暖,万荣县在2000年前后各季发生突... 以万荣县1957—2022年气温观测资料为基础,根据国家标准《气候季节划分》(GB/T 42074—2022)进行季节划分和等级评价,采用Mann-Kendall及相关检验方法进行季节变化趋势和突变分析。结果表明:伴随气候变暖,万荣县在2000年前后各季发生突变,其中春季和夏季起始日表现出显著提前的趋势,冬季起始日表现出显著推迟的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2.760、-2.391、1.290 d/10 a;秋季表现出起始日推迟的趋势,但未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万荣县夏季季节长度表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冬季季节长度表现出显著缩短的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2.987、-4.434 d/10a;春季和秋季季节长度变化趋势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 季节起始日 季节长度 化特征 趋势检验 检验 山西万荣 1957—2022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驱动的北方湖泊脱氧现象研究
13
作者 高小雲(编译) 李慧(编译)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9期4-4,共1页
湖泊缺氧对湖泊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的发挥造成严重危害。全球大多数湖泊位于45°N以北,受气候变暖加速和碳负荷增加的影响,缺氧的风险可能大幅提高,但目前尚未有相关的系统研究。对8288个湖泊的260万份水质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湖泊缺氧对湖泊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的发挥造成严重危害。全球大多数湖泊位于45°N以北,受气候变暖加速和碳负荷增加的影响,缺氧的风险可能大幅提高,但目前尚未有相关的系统研究。对8288个湖泊的260万份水质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0~2022年,大多数北方湖泊经历了快速脱氧,这与气候变化导致的夏季水体热分层期延长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 气候变 湖泊生态系统 热分层 观测数据 脱氧 缺氧 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如何令世界上的语言消亡?
14
作者 Karen McVeigh 杨璐(编译) 《中学生英语》 2024年第29期24-25,共2页
世界上约有7000种口语语言,每四十天就有一种消亡。科学家们发现,在接下来的一百年里,约有1500种语言可能会消失。而且全球的气候正在变暖。那么,气候变化是如何导致语言消亡的呢?科学家们看到,很多小的岛国正面临着气候变化,这些岛国... 世界上约有7000种口语语言,每四十天就有一种消亡。科学家们发现,在接下来的一百年里,约有1500种语言可能会消失。而且全球的气候正在变暖。那么,气候变化是如何导致语言消亡的呢?科学家们看到,很多小的岛国正面临着气候变化,这些岛国小到只有100个人使用他们的语言。当气候变暖的时候,海平面会上升。瓦努阿图就是一个这样的岛国,它很小,国土面积只有12189平方千米,但是岛上却有1 10种语言,平均每111平方千米就有一种语言。而这个岛国面临海平面上升的危险极大。如果海平面上升,那里的人们就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面积 气候变 口语语言 海平面上升 瓦努阿图 气候变 岛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的松墨天牛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勇 李祥乾 +2 位作者 李阳娣 杨伟 杨桦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78-87,共10页
由于世界气候变暖而导致的害虫空间分布格局的巨大变化,增加了害虫预防难度。通过MaxEnt模型,结合GIS方法,模拟松墨天牛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预测、对比、分析松墨天牛在未来3种气候情景(RCP2.6、RCP4.5和RCP8.5)下分布范围和空间布局,... 由于世界气候变暖而导致的害虫空间分布格局的巨大变化,增加了害虫预防难度。通过MaxEnt模型,结合GIS方法,模拟松墨天牛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预测、对比、分析松墨天牛在未来3种气候情景(RCP2.6、RCP4.5和RCP8.5)下分布范围和空间布局,及其中心节点移动的规律。结果表明:所有AUC值均超过0.95,准确性也处于“极好”的状态。在当前气候环境下,松墨天牛在中国的适生区范围为90°~125°E,20°~41°N,由西向东呈连续分布,集中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在未来气候条件下,中适生区面积减少,低适生区、高适生区面积增加,并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散,RCP8.5扩散范围最大。适生区中心点向西北、东北方向迁移,迁移趋势在高浓度排放情景下(RCP 8.5)响应最为剧烈。为松墨天牛的合理区划提供了有效手段,为应对气候变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墨天牛 MAXENT 全球气候变 适生区 中心点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光核桃的潜在分布区和生态位变化
16
作者 张淑宁 包文泉 +5 位作者 敖敦 赵光华 王淋 乌云塔娜 白玉娥 韩其木格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5-56,共12页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对光核桃分布和生态位的影响,为光核桃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根据光核桃的216条地理分布数据,结合11个气候、土壤和地形因子,调用ENMeval程序包优化后的最大熵值模型(MaxEnt)模拟我国光核...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对光核桃分布和生态位的影响,为光核桃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根据光核桃的216条地理分布数据,结合11个气候、土壤和地形因子,调用ENMeval程序包优化后的最大熵值模型(MaxEnt)模拟我国光核桃潜在分布区在未来3种气候条件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使用ecospat软件包分析光核桃气候生态位变化,以确定影响光核桃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结果】(1)优化后的MaxEnt模型可准确预测光核桃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分布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较高海拔地区,总面积约为360711.8 km2,其中拉萨河谷、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干热河谷等地为光核桃高度适生区;(2)在未来气候条件下,光核桃适生区整体呈向西南收缩趋势,生境适宜度总体呈下降趋势;(3)影响光核桃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气温年较差、等温性和海拔,光核桃未来时期与当前时期生态位的重叠率随气候变化加剧逐渐降低。【结论】随着未来气候变化,我国光核桃适生区将向纬度与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进行迁移,光核桃气候生态位也将与当前生态位逐渐分化,温度和海拔是影响光核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基于上述结果,我们应在当前和未来环境适宜度均无显著变化的区域设立保护地,以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同时也可避免人类活动对光核桃资源的进一步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核桃 MaxEnt模型 潜在分布区 生态位 气候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被引量:2
17
作者 郑丽 苑福全 张向芝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1999年第5期104-108,共5页
全珠气候变化是世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地球自其形成以来就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可能引起气候变化的那些因素是不确定的,并且所影响的时间尺度可能亦是极不相同的.目前,气候变暖是百年尺度内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其变化原... 全珠气候变化是世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地球自其形成以来就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可能引起气候变化的那些因素是不确定的,并且所影响的时间尺度可能亦是极不相同的.目前,气候变暖是百年尺度内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其变化原由尚不能确定是人类温室效应抑或是自然变化,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文中最后讨论了全球气候变暖有可能引起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 全球气候变 气候变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多项气候变化指标创下新高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喆 王留群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共4页
《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多项气候指标创下新高,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三种温室气体浓度分别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了50%、64%和12%;2023年近地表平均温度比1850-1900年的平均水平高1.45±0.12℃;2014-2023年,海... 《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多项气候指标创下新高,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三种温室气体浓度分别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了50%、64%和12%;2023年近地表平均温度比1850-1900年的平均水平高1.45±0.12℃;2014-2023年,海平面上升速率已经达到了4.77毫米/年,比1993-2002年升高了一倍多。气候变暖导致2023年极端气候频发,地中海热带气旋“丹尼尔”是2023年造成人员死亡最多的气象灾害,极端高温干旱气候还在欧洲、加拿大以及美国夏威夷引发了极具破坏性的山火。极端气候严重冲击了全球农业发展,导致全球面临粮食安全问题愈发严峻。为应对气候变暖危机,各国应切实履行各自的减排承诺,加快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 温室气体浓度 海平面上升 极端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碳汇作用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杨玉坡 《四川林业科技》 2010年第1期14-17,共4页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碳汇作用 《京都议定书》 温室气体排放量 森林 人类社会发展 全球气候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湖北省油菜生长季气候适宜性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玉翠 袁良 +2 位作者 王培 闫彩霞 邹从鹏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91,共12页
为明确湖北省油菜生长季的气候适宜性,利用湖北省7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3—1993年和1993—2023年2个气候年代的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数据,构建湖北省油菜生长季气候适宜度模型,利用ArcGIS软件对1963—1993年、1993—2023年2... 为明确湖北省油菜生长季的气候适宜性,利用湖北省7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3—1993年和1993—2023年2个气候年代的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数据,构建湖北省油菜生长季气候适宜度模型,利用ArcGIS软件对1963—1993年、1993—2023年2个气候年代的湖北省油菜生长季的气候资源和气候适宜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油菜生长季气候资源变化特征为平均气温南部高,西北部、西南部低;累计降水量东南部、西南部多,西北部少;累计日照时数由北部向西南部递减。整体上看,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累计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气温适宜度低值区位于西北部的南部和西南部的西部,其他地区高;降水适宜度中北部高、东南部低;日照适宜度由东北部向西南部递减。气温适宜度和降水适宜度均呈增加趋势,日照适宜度呈减少趋势。利用ArcGIS自然断点法依据综合气候适宜度,将湖北省划分为最适宜、适宜和不适宜油菜种植区域。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湖北省的中部、东部的大部地区以及西北部的十堰,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海拔区域,1993—2023年仅神农架东北部为不适宜区。1963—1993年最适宜区面积约占湖北省总面积的70.8%,1993—2023年有9.7%的区域由适宜区转为最适宜区,而不适宜区面积减少了3.8%。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湖北省油菜生长季热量资源和降水资源更加适宜油菜的生长,日照资源则逐渐不利于油菜的生长,气候资源总体适宜油菜的生长,且适宜油菜种植的区域面积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气候变 气候适宜性 气候区划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