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液比和挤压比对过共晶铝-硅合金初晶硅相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谢长安 尚成嘉 +2 位作者 贺信莱 熊柏青 石力开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65-467,471,共4页
研究了雾化沉积制备过共晶Al-Si-X合金过程中,气/液比对沉积坯中初晶硅相尺寸的影响,观察了随热挤压前预热温度的升高,沉积坯中初晶硅相的长大情况.并通过相同温度不同挤压比下挤压组织的比较,讨论了热挤压时挤压比对过共晶Al... 研究了雾化沉积制备过共晶Al-Si-X合金过程中,气/液比对沉积坯中初晶硅相尺寸的影响,观察了随热挤压前预热温度的升高,沉积坯中初晶硅相的长大情况.并通过相同温度不同挤压比下挤压组织的比较,讨论了热挤压时挤压比对过共晶Al-Si合金中初晶硅相细化过程的影响,提出细化材料组织的最佳工艺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晶硅 过共晶铝硅合金 气/液比 挤压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重飞机搭载气/液两相流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赵建福 林海 +3 位作者 解京昌 胡文瑞 吕从民 张玉涵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40-347,共8页
利用俄罗斯IL-76MDK失重飞机对失重条件下方形截面(12 minx12mm)管道内气/液两相流动进行了实验研究,观测到失重条件下气/液两相泡状流、弹状流和环状流等三种主要流型。同时得到了气、液两相介质的流量、温度... 利用俄罗斯IL-76MDK失重飞机对失重条件下方形截面(12 minx12mm)管道内气/液两相流动进行了实验研究,观测到失重条件下气/液两相泡状流、弹状流和环状流等三种主要流型。同时得到了气、液两相介质的流量、温度和实验段内压力等结果,分析了失重条件下方形截面管道内气/液两相流型转换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两相流 流型 失重飞机 方形截面管道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偶联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上的区域形貌 被引量:8
3
作者 陈启斌 董亚明 +1 位作者 刘洪来 胡英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069-1072,共4页
测定了偶联表面活性剂propilidene-1,3-bis(dimethyloctadecylammonium bromide)(PBDOAB)在0.005 mol·L^(-1)NaBr溶液气/液界面上的分子面积和表面压-分子面积等温线。用自制的Brewster角显微镜观察了PBDOAB在该溶液的气/液界面上... 测定了偶联表面活性剂propilidene-1,3-bis(dimethyloctadecylammonium bromide)(PBDOAB)在0.005 mol·L^(-1)NaBr溶液气/液界面上的分子面积和表面压-分子面积等温线。用自制的Brewster角显微镜观察了PBDOAB在该溶液的气/液界面上的区域结构。结果表明,PBDOAB在0.005 mol·L^(-1)NaBr溶液的气/液界面上生成了凝聚态的单分子膜;观察到在界面上形成了环形的区域结构;在环形结构内的分子取向呈中心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联表面活性剂 气/界面 区域形貌 Brewster角显微镜 单分子层 表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化工中的气/液膜接触分离过程及其特性 被引量:6
4
作者 孙海敏 刘飞妮 +2 位作者 张国亮 孟琴 许炉生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61-866,共6页
阐述了新型膜接触器由于避免了传统分离设备的一系列缺点和不足,具有操作范围宽,分离效率高,气液两相的流速可独立控制,可直接线性放大和结构紧凑等众多优点,日益成为分离科学研究的热点。并着眼于3种气/液界面膜接触分离过程(膜吸收、... 阐述了新型膜接触器由于避免了传统分离设备的一系列缺点和不足,具有操作范围宽,分离效率高,气液两相的流速可独立控制,可直接线性放大和结构紧凑等众多优点,日益成为分离科学研究的热点。并着眼于3种气/液界面膜接触分离过程(膜吸收、膜蒸馏、膜结构填料替代)在废气、废水等环境治理与化工分离方面的研究,从膜接触器结构、膜材料、传质、分离效率等方面详细分析和探讨了三种膜过程的分离特点,并对其作用原理、操作参数及分离性能进行了综合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接触器 气/界面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界面上β-环糊精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包结物形成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4
5
作者 庞瑾瑜 徐桂英 +1 位作者 白燕 赵涛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35-740,共6页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气/液界面上β-环糊精(-βCD)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包结物的形成.对β-CD与CTAB摩尔比分别为1∶1和2∶1的两个体系进行了模拟研究,体系的能量、径向分布函数和均方根位移变化的结果...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气/液界面上β-环糊精(-βCD)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包结物的形成.对β-CD与CTAB摩尔比分别为1∶1和2∶1的两个体系进行了模拟研究,体系的能量、径向分布函数和均方根位移变化的结果表明,-βCD与CTAB分子可以在气/液界面上形成包结物,相对而言,更易形成1∶1型包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Β-环糊精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包结物 气/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矩形管内气/液两相逆向流动极限试验 被引量:3
6
作者 马有福 彭杰伟 +2 位作者 吕俊复 袁益超 张玉燕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0-95,共6页
利用水下排气可视化试验系统,以空气和水为两相介质,对管截面尺寸分别为106,mm×60,mm、60,mm×106,mm和65,mm×65,mm的水平矩形管进行了气/液两相逆流极限试验.研究了管截面尺寸变化对水平矩形管内气/液逆流极限的影响.结... 利用水下排气可视化试验系统,以空气和水为两相介质,对管截面尺寸分别为106,mm×60,mm、60,mm×106,mm和65,mm×65,mm的水平矩形管进行了气/液两相逆流极限试验.研究了管截面尺寸变化对水平矩形管内气/液逆流极限的影响.结果表明:流道高度是影响水平管逆流极限的重要尺度因素,随水平管流道高度增大,液相倒流更易发生,防止液相倒流发生的临界表观气体速度显著增大,在柴油机水下排气场合宜采用较低的流道高度,而在核能发电系统的热段中宜采用较高的流道高度;与水力直径及流道宽度等结构参数相比,以流道高度作为特征尺寸计算Wallis参数可使无因次Wallis参数能够关联流道尺度变化对管内气/液逆流极限的影响.基于以流道高度为特征尺寸的Wallis参数,提出了预测水平矩形管内气/液逆流极限的试验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用柴油机 水下排 气/两相流 气/逆向流动极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敏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a4-6-m在气/液界面的吸附 被引量:9
7
作者 宋冰蕾 赵剑曦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020-2025,共6页
合成了3种不对称结构的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a4-6-m,分子的一根疏水链是偶氮苯为端基的4个亚甲基链,另一根是不同长度的脂肪链(m=12,14,16).研究结果表明,反式偶氮苯封端的a4-6-m在气/液界面上以直立方式排列,偶氮苯端基间的π-π相... 合成了3种不对称结构的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a4-6-m,分子的一根疏水链是偶氮苯为端基的4个亚甲基链,另一根是不同长度的脂肪链(m=12,14,16).研究结果表明,反式偶氮苯封端的a4-6-m在气/液界面上以直立方式排列,偶氮苯端基间的π-π相互作用导致吸附分子较为紧密地排列,但吸附层外表面含有偶氮苯成分使临界胶束浓度(cmc)时的表面张力(γcmc)较大.紫外光激发使反式结构偶氮苯变为顺式结构,这些极性较强的顺式偶氮苯夹杂在直立的烷烃链间,增强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促进了分子紧密排列,使分子占据面积(Amin)略微减小.增长脂肪链长度有助于降低临界胶团浓度和C20(使水的表面张力降低20mN·m-1时所需的表面活性剂浓度),但对γcmc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张力 不对称光敏Gemini表面活性剂 偶氮苯封端 气/界面吸附 顺反异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造影在超声引导下乳腺肿瘤微创旋切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松 包铮 +5 位作者 沈严严 胡聂 罗平 蒋忠军 刘瑛 申兴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气/液造影技术在超声引导下乳腺肿瘤微创旋切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超声引导下乳腺肿瘤微创旋切术620例1436个肿瘤的资料,按不同医生分组,其中气/液造影组308例,普通显像组312例,比较2组... 目的探讨气/液造影技术在超声引导下乳腺肿瘤微创旋切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超声引导下乳腺肿瘤微创旋切术620例1436个肿瘤的资料,按不同医生分组,其中气/液造影组308例,普通显像组312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美容满意度评分,以及血肿、术后1个月仍感疼痛、肿瘤复发/残留的发生率。结果 2组血肿、术后1个月仍感疼痛、肿瘤复发/残留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液造影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6个月美容满意度评分均优于普通显像组[(20.8±4.2)min vs.(35.9±3.1)min,t=-50.881,P=0.000;(5.0±0.4)ml vs.(10.2±0.8)ml,t=-102.559,P=0.000;(48.6±0.5)h vs.(72.3±0.2)h,t=-761.176,P=0.000;(4.8±0.1)分vs.(4.2±0.2)分,t=46.460,P=0.000]。结论与普通显像相比,气/液造影技术应用于超声引导下乳腺肿瘤微创旋切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恢复快、美容效果更好等优势,且支持黑白超声、一人操作手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对比造影 超声引导 乳腺肿瘤 微创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固三相线界面区的性质在金属腐蚀阴极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8
9
作者 姜晶 王佳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9-81,共3页
采用稳态极化技术研究了三相线长度、宽度及溶液浓度在金属腐蚀阴极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三相线界面区长度及宽度的增加均使得阴极极限电流密度有明显增加,而溶液浓度对阴极过程的影响只在三相线界面区面积较小时才表现出来.上述结果... 采用稳态极化技术研究了三相线长度、宽度及溶液浓度在金属腐蚀阴极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三相线界面区长度及宽度的增加均使得阴极极限电流密度有明显增加,而溶液浓度对阴极过程的影响只在三相线界面区面积较小时才表现出来.上述结果均证实了液相分布状态在金属腐蚀阴极过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固三相线界面区 相状态 阴极极限电流密度 稳态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固/液三相混合物燃烧转爆轰过程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蒋丽 白春华 刘庆明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88-592,共5页
利用多相燃烧爆炸实验系统,通过高压喷粉/喷雾以及高能点火等过程,对化学当量比条件下3种典型燃料空气炸药,即硝基甲烷/铝粉/空气、硝酸异丙酯/铝粉/空气、乙醚/铝粉/空气三相混合物的燃烧转爆轰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同时根据实验结果对... 利用多相燃烧爆炸实验系统,通过高压喷粉/喷雾以及高能点火等过程,对化学当量比条件下3种典型燃料空气炸药,即硝基甲烷/铝粉/空气、硝酸异丙酯/铝粉/空气、乙醚/铝粉/空气三相混合物的燃烧转爆轰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同时根据实验结果对比了3种三相混合物的燃爆性能。得到了三相悬浮混合物燃烧转爆轰过程的宏观规律以及三相混合物燃爆性能随质量浓度变化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燃爆性能 燃烧转爆轰 气//液三相混合物 燃料空炸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充气钻井液钻井技术 被引量:7
11
作者 朱丽华 黄晓川 刘英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12,共4页
充气钻井液是一种密度范围在0.47~0.83g/cm^3之间的气(通常为空气或氮气)液(通常为水或油)混合物,钻井中将气体通过地面设备连续不断地注入钻井液,使其呈均匀气泡状分散于钻井液中,从而达到降低环空液柱压力的目的。一般在... 充气钻井液是一种密度范围在0.47~0.83g/cm^3之间的气(通常为空气或氮气)液(通常为水或油)混合物,钻井中将气体通过地面设备连续不断地注入钻井液,使其呈均匀气泡状分散于钻井液中,从而达到降低环空液柱压力的目的。一般在典型的以φ89钻杆钻φ152井眼时液体的泵注速度范围在0.3785~0.757m^3/min之间,气体的注入速度范围在7.08~35.4m^3/min之间,环空返出的充气钻井液,经地面除屑、除气后可重复使用。在应用过程中,由于井内流动为两相流(液-气)或三相流(液-气-固),因此钻井前需进行优化设计,达到液/气流量的最佳组合及体积优化,充分了解如何保持钻进时的压力稳定,了解在水平井和斜井中的钻井水力学等。文中对充气钻井液的气/液流量优化、水力学研究以及国外利用该技术在水平井和海上钻井的席用情阿作了详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 气/最优组合 水力学 压力稳定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两相流动中的声速 被引量:7
12
作者 赵建福 李炜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1999年第3期321-325,共5页
通过对可压缩气/液两相流动基本方程的线性分析,得到了气/液两相流动中声速的表达式.理论分析及与实验数据的比较说明,在通常条件下该表达式可简化为均质流动理论中的Wood
关键词 气/两相流 声速 线性分析 Wood绝热声速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上的吸附动力学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俊吉 王创业 徐凌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2005年第1期4-7,共4页
在求解扩散方程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描述气 液界面吸附的动态吸附量Γ(t)表达式,并重点讨论了吸附的初始阶段和最终阶段两种极限情况。试验测定了25℃下表面活性剂C12E7[分子式CH3(CH2)11(OCH2CH2)7OH]水溶液的平衡及动态表面张力,结合理... 在求解扩散方程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描述气 液界面吸附的动态吸附量Γ(t)表达式,并重点讨论了吸附的初始阶段和最终阶段两种极限情况。试验测定了25℃下表面活性剂C12E7[分子式CH3(CH2)11(OCH2CH2)7OH]水溶液的平衡及动态表面张力,结合理论推导,考察了C12E7在气 液界面的吸附过程。试验结果表明,气 液界面吸附过程在最初(极短时间)阶段是扩散控制,在吸附过程的后期(长时间)则出现了扩散 吸附混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吸附 气/界面 动态表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气/液界面聚集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4
14
作者 韩颖 曲广淼 +2 位作者 薛春龙 梁爽 丁伟 《化工科技》 CAS 2016年第4期22-26,共5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考察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在气/液界面的聚集行为以及Ca^(2+)和Mg^(2+)对SDBS分子聚集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DBS分子可以在气/液界面形成紧密的单分子层界面膜,并且随着SDBS分子数的增加,界面膜的厚度增...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考察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在气/液界面的聚集行为以及Ca^(2+)和Mg^(2+)对SDBS分子聚集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DBS分子可以在气/液界面形成紧密的单分子层界面膜,并且随着SDBS分子数的增加,界面膜的厚度增加;采用径向分布函数研究了SDBS分子与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磺酸基和Na^+的静电作用要强于磺酸基和水中氢原子的氢键作用,加入的Ca^(2+)和Mg^(2+)使SDBS分子中磺酸基氧原子和水中氢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说明表面活性剂SDBS抗二价离子能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气/界面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聚集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泡沫气/液界面微观形貌的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燕永利 邓强 孟梅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60-363,共4页
简要介绍了吸附在气泡界面上的表面活性剂发生自聚集现象,形成丰富的纳米微结构及特征形貌。这些微观结构形成了具有良好黏弹性的界面膜,极大地改善了泡沫的稳定性。结合文献调研和作者前期研究结果,分别对稳定气泡界面上不同体系形成... 简要介绍了吸附在气泡界面上的表面活性剂发生自聚集现象,形成丰富的纳米微结构及特征形貌。这些微观结构形成了具有良好黏弹性的界面膜,极大地改善了泡沫的稳定性。结合文献调研和作者前期研究结果,分别对稳定气泡界面上不同体系形成的多边形、菜豆形、雪花形、网状及峰谷形貌等的形成机理展开重点评述,指出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泡沫 气/界面 微观形貌 形成机理 自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两相泡状流体监测用超声层析成象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徐立军 韩忠礼 +1 位作者 陈震祥 徐苓安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7,共7页
本文分析了带缺损的透射模式超声投影与流体中气泡分布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一种实时的二值逻辑滤波反投影图象重建算法,研制成功了气/液两相泡状流体分布监测用的透射模式超声层析成象系统。本文叙述了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实时图... 本文分析了带缺损的透射模式超声投影与流体中气泡分布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一种实时的二值逻辑滤波反投影图象重建算法,研制成功了气/液两相泡状流体分布监测用的透射模式超声层析成象系统。本文叙述了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实时图象重建算法的实现,系在仿真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若干有价值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两相流 超声波 层析成象 流体动力学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重力条件下气/液两相流流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7
作者 赵建福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69-382,共14页
气/液两相流流型是两相流研究领域最基本的课题之一,至今已有数十年的研究历史.但是,由于气/液两相流动现象极为复杂,目前还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近十多年来,利用微重力环境减弱甚至完全消除重力的影响,简化流动中各种不同因素... 气/液两相流流型是两相流研究领域最基本的课题之一,至今已有数十年的研究历史.但是,由于气/液两相流动现象极为复杂,目前还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近十多年来,利用微重力环境减弱甚至完全消除重力的影响,简化流动中各种不同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及流型特征,大大促进了对气/液两相流动特征及流型产生与转换机理的研究.同时,微重力条件下的气/液两相流动是空间技术领域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重大的应用价值.本文简要总结了微重力条件下气/液两相流流型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实验结果和理论进展,指出今后研究中应该注意的一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重力 气/ 两相流 流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声层析成像技术的气/液两相流检测仿真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楠 徐昆 刘逵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35-742,共8页
为了检测过程工业领域中气/液两相流的流动状态及组分分布,利用超声层析成像技术对气/液两相流进行仿真研究.考虑到传感器数量对图像重建质量影响较大,首先,对传感器数量进行了对比研究,传感器数量越多,图像重建质量越优;其次,利用线性... 为了检测过程工业领域中气/液两相流的流动状态及组分分布,利用超声层析成像技术对气/液两相流进行仿真研究.考虑到传感器数量对图像重建质量影响较大,首先,对传感器数量进行了对比研究,传感器数量越多,图像重建质量越优;其次,利用线性反投影算法对不同流型进行了图像重建;然后,进一步引入自适应阈值滤波算法对原始重建结果进行二值化处理;最后,计算了阈值处理后的二值化图像与标准图像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线性反投影算法能有效对各种流型进行图像重建,而自适应阈值滤波算法能显著提高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两相流 图像重建 线性反投影算法 传感器数量优化 自适应阈值滤波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SYS的气/液两相流电容相关流速测量仿真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文涛 张瑞 +1 位作者 王志春 张文景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9-383,419,共6页
以气/液两相流互相关测量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MATLAB建模仿真方法,研究由电容传感器构成的基于离散相浓度的电容互相关流速测量机理。并针对电容传感器的"软场"特性,利用ANSYS软件分析电容传感器与离散相浓度的关系,采用Monte... 以气/液两相流互相关测量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MATLAB建模仿真方法,研究由电容传感器构成的基于离散相浓度的电容互相关流速测量机理。并针对电容传感器的"软场"特性,利用ANSYS软件分析电容传感器与离散相浓度的关系,采用Monte-Carlo方法建立气/液两相流流动模型,研究"凝固流动图型"、"非凝固流动图型"以及速度分布对互相关测量系统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同轴电容传感器具有均匀的敏感场分布和较高的灵敏度,且电容值与流型无关,只与浓度变化有关;相关测速系统测量结果受传感器尺寸结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两相流 离散相浓度 互相关 电容传感器 流速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散液膜气/液/固三相线界面区宽度在金属大气腐蚀中的作用(英文)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佳 姜晶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5-392,共8页
使用接触角测量和电化学技术研究了三相线界面区(TPB)宽度在分散液膜下金属腐蚀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阴极极限电流和腐蚀电流密度随TPB宽度增加而线性增大,表明TPB宽度对气/液/固多相体系腐蚀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可根据TPB宽度评... 使用接触角测量和电化学技术研究了三相线界面区(TPB)宽度在分散液膜下金属腐蚀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阴极极限电流和腐蚀电流密度随TPB宽度增加而线性增大,表明TPB宽度对气/液/固多相体系腐蚀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可根据TPB宽度评价分散液膜厚度对大气腐蚀速率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固三相线界面区 TPB宽度 膜厚度 接触角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