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迟子建的民族志书写理念
1
作者 荆莹莹 戴虹波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70-76,共7页
迟子建以其丰硕的创作实绩,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优秀作家之一。她的文学文本与其他作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性,主要源于其独特的民族志书写理念。东北地域苍莽辽阔、多民族杂居的自然环境,以及文化遗风流传浸润的... 迟子建以其丰硕的创作实绩,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优秀作家之一。她的文学文本与其他作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性,主要源于其独特的民族志书写理念。东北地域苍莽辽阔、多民族杂居的自然环境,以及文化遗风流传浸润的人文环境,共同铸成了迟子建的民族志书写理念——一种与东北古老而生生不息的自然崇拜精神血脉相连的、充满着“热度和力量”及“繁华奔流”的理性观念。她通过文学的手段对人类的生存进行形而上的本真意义的追求,突出地展示人类共同的心理困惑和精神危机,以期通过对人类历史命运和现实生存状态的描写,反映人类共同的文化问题。从这个层面而言,迟子建以民族志书写理念为指导的文学创作可视为其寻求文学活动对人类文明和人自身发展的意义而进行的尝试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子建 民族志书写理念 文学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说化:民族志书写的一种可能性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6-101,共6页
传统民族志的文化书写在小说与民族志之间人为划定了严格的界限,它重视概括性事实而回避故事讲述和故事中的单个人物,更谈不上中心人物的深度塑造。实验民族志这种书写范式的出现为借用小说叙事和人物塑造来集中地、戏剧性地展示对象的... 传统民族志的文化书写在小说与民族志之间人为划定了严格的界限,它重视概括性事实而回避故事讲述和故事中的单个人物,更谈不上中心人物的深度塑造。实验民族志这种书写范式的出现为借用小说叙事和人物塑造来集中地、戏剧性地展示对象的人文事实、心理事实及其内在意义提供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书写 实验民族 小说 故事 事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仪式音声民族志”文本建构——谈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民族志书写 被引量:19
3
作者 周凯模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09年第3期46-54,共9页
民族志是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基本方法。民族志书写实践,是把握各种理论真谛的有效途径。实验民族志探索,是世纪之交人文学科修辞困境焦点的产物。笔者以自身数年数个版本的"仪式音声民族志"书写,参与了解释学民族志文本实验... 民族志是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基本方法。民族志书写实践,是把握各种理论真谛的有效途径。实验民族志探索,是世纪之交人文学科修辞困境焦点的产物。笔者以自身数年数个版本的"仪式音声民族志"书写,参与了解释学民族志文本实验的探求:仪式音声民族志的"行为深描文本",由口述文本、书写文本和现场文本建构;仪式音声民族志的"意义阐释文本",由民族志行为阐释、音乐学音响阐释和符号学意义阐释建构。解释学民族志的书写实验使笔者获得:一种互为文本的观察视角、一种互相阐释的角色理念、一种深度描写的解读方法和一个发现——在意义阐释文本中,当"音声符号"在仪式的具象层面呈现着象征符号与外在行为过程的结构意义、在信仰的意象层面揭示着象征符号与内在文化理念的认知意义时,"仪式音声"(音乐)作为一种贯通化合"行为符号"和"意义符号"的文化符号象征,不仅能完成对一个特色知识体系从表征系统至意义系统的全程阐释,并能在形而上的意义追寻中消融"音乐学"与"人类学"在形而下研究中的生涩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音乐研究 民族志书写 仪式音声民族 解释学文本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艺术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反思与民族志书写方式的转变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永健 《艺术探索》 2018年第4期79-84,共6页
处于学科建设初期的中国艺术人类学,在田野工作和民族志书写中亟待形成一整套学术规范。因此,需要对田野工作的时间规范、广度和深度、多点田野研究、动态追踪、理论提升,以及民族志书写中的历史与国家在场、正视文化变迁、尊重文化持... 处于学科建设初期的中国艺术人类学,在田野工作和民族志书写中亟待形成一整套学术规范。因此,需要对田野工作的时间规范、广度和深度、多点田野研究、动态追踪、理论提升,以及民族志书写中的历史与国家在场、正视文化变迁、尊重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解释权力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以期形成具有普适性的学术规范,推动学科研究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田野工作 民族志书写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山水画中的意义线索与民族志书写 被引量:5
5
作者 赵旭东 《艺术探索》 2017年第1期44-51,共8页
中国的山水画传统有其独特的品格,由此而展开了一种寄情于山水之间的线索追溯以及民族志的书写。这种书写显然有别于人类学科学民族志所主张的那种所谓真实、客观与忠实记录,它是一种对意义的深层次的阐发并通过"对景造意"表... 中国的山水画传统有其独特的品格,由此而展开了一种寄情于山水之间的线索追溯以及民族志的书写。这种书写显然有别于人类学科学民族志所主张的那种所谓真实、客观与忠实记录,它是一种对意义的深层次的阐发并通过"对景造意"表达出来。这种从中国山水画家形成的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独特认识,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人类学意义的写文化,它为这种写文化的再创造提供了一种可以获得灵感的方法论的新资源,也为中国传统政治语境中权威体系对于自然山水的象征化命名的权力机制提供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本土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画 线索 民族志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化:以民族志书写的名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丹麦电影的主题突破 被引量:2
6
作者 周潇潇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1-24,共4页
丹麦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后再度引起世界影坛的关注,逐渐向国际化阶段过渡。作为亚文化范畴的丹麦电影以民族志的书写范式为标准,在"街角"和"宗教"两大社会基本主题上颠覆传统思维,实现了艺术突破,既摆脱了全球化进... 丹麦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后再度引起世界影坛的关注,逐渐向国际化阶段过渡。作为亚文化范畴的丹麦电影以民族志的书写范式为标准,在"街角"和"宗教"两大社会基本主题上颠覆传统思维,实现了艺术突破,既摆脱了全球化进程中民族电影内容匮乏的困境,也为国别电影的跨文化交际提供了新的策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麦电影 民族志书写 街角 宗教 国际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善之间:民族志书写的价值性探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银兵 赵琳琳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1,共11页
民族志书写实践中出现的批判与反思,是价值性这个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范畴在人类学中的最好表征。从科学民族志书写主张的“价值无涉”到后现代民族志书写倡导的“价值关联”,价值性在民族志书写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态势... 民族志书写实践中出现的批判与反思,是价值性这个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范畴在人类学中的最好表征。从科学民族志书写主张的“价值无涉”到后现代民族志书写倡导的“价值关联”,价值性在民族志书写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态势,很好地展现了人类学和民族志书写的关系性本质和人文底色。而价值性渗入民族志书写,不仅使科学民族志书写的真实性受到了广泛质疑,也增强了后现代民族志书写的情境复杂性。随之而来的多重主体、多种范式及多样体裁的并存,彰显了价值选择性在民族志书写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在科学与艺术、真理与价值、文本化与主体化的不断碰撞与交融中,把握好民族志书写的价值关联性、价值多维性及价值选择性,才能理顺民族志书写真善之间的辩证关系,促使求真至善唯美的民族志书写范式的最终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书写 价值关联性 价值多维性 价值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构与建构:民族志书写的内在悖论探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银兵 曹以达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1期1-8,共8页
民族志书写之所以在现代社会受到持续不断地批判与反思,是与其内部存在的诸多悖论有关。"零度"书写与"非零度"书写、"权宜"书写与"权威"书写、"变生为熟"与"变熟为生"以... 民族志书写之所以在现代社会受到持续不断地批判与反思,是与其内部存在的诸多悖论有关。"零度"书写与"非零度"书写、"权宜"书写与"权威"书写、"变生为熟"与"变熟为生"以及书写"神秘"与"神秘"书写等诸多矛盾,就是民族志书写场中矛盾复杂性的最好表征。因此,只有不断地对这些矛盾进行解构,探究出产生这些矛盾的逻辑和实践机理,才能为当代实践民族志书写范式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撑和事实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书写 内在悖论 逻辑机理 实践民族 书写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熟之道——螺旋攀升式的音乐民族志书写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桂腾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9-68,107,165,共12页
民族志宏观上的拓荒时代已成过去时,就此而言,我们可能又要从“扶手椅”出发,在前辈的民族志书写中去寻找田野线索、灵感和方向。不同的是,书斋不再是终点而是节点;从“由生而熟”的案头工作到“由熟而生”的实地调查、再回到“由生而... 民族志宏观上的拓荒时代已成过去时,就此而言,我们可能又要从“扶手椅”出发,在前辈的民族志书写中去寻找田野线索、灵感和方向。不同的是,书斋不再是终点而是节点;从“由生而熟”的案头工作到“由熟而生”的实地调查、再回到“由生而熟”的案头工作才算完成了一个循环。这个循环并无终点,每个循环的结束都是下个循环的起点。生熟关系不断转换的学术历程,构成了一部以实地调查为主轴的个人田野史。作者在一个“三段式”研究框架中论述了音乐民族志书写的“生熟之道”,并就“做田野”与“做案头”的一些基本问题分享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熟之道 “双位”陈述 “两度”田野 “三证”互释 音乐民族志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太炎:民族志书写与主体想象
10
作者 文贵良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71-180,共10页
化用西方学者的"民族志"的概念,以"民族志书写"来描述章太炎的语言实践,有助于探讨章氏的民族志书写与主体想象之间的紧张关系。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章太炎"文"之雅驯,包括文辞的古雅与文类的纯正... 化用西方学者的"民族志"的概念,以"民族志书写"来描述章太炎的语言实践,有助于探讨章氏的民族志书写与主体想象之间的紧张关系。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章太炎"文"之雅驯,包括文辞的古雅与文类的纯正。第二部分探讨章太炎民族志书写的特征:通过小学考训以求问题本源;以"学"为质,史理汇通;发现魏晋文,张扬个性。第三部分探讨章太炎的民族志书写以确立国性为鹄的,但因其不断内缩,反而限制主体的开放性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文” 民族志书写 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盲人说书的民族志书写——评《黄土高原上的荷马:陕北盲说书人研究》
11
作者 赵学清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孙宏亮教授的著作《黄土高原上的荷马:陕北盲说书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是作者主持完成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民俗文艺学视野下的陕北盲说书人研究”(12BZW125)的结项文本,鉴定等级为优秀。该书在追溯盲说... 孙宏亮教授的著作《黄土高原上的荷马:陕北盲说书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是作者主持完成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民俗文艺学视野下的陕北盲说书人研究”(12BZW125)的结项文本,鉴定等级为优秀。该书在追溯盲说书人口头传统起源、梳理陕北盲说书人传承脉络和门派谱系的基础上,借助丰富、翔实的田野材料和当代民俗学理论视角,全面呈现了陕北盲说书人拜师、学艺、行艺的过程和真实生活图景,颇具民族志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基金 说书人 口头传统 民俗文艺 荷马 民族志书写 说书的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贵州苗族作家的民族志书写
12
作者 蔡熙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4,共4页
在贵州高原上土生土长的苗族作家万胜昌、欧阳克俭、李文明、李再春等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民族志的方式呈现苗族社会奇特的社会文化现象,用富于民族色彩的叙事来探寻根本性的个性文学表述。由于他们的民族志书写以深入的观察和切身的... 在贵州高原上土生土长的苗族作家万胜昌、欧阳克俭、李文明、李再春等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民族志的方式呈现苗族社会奇特的社会文化现象,用富于民族色彩的叙事来探寻根本性的个性文学表述。由于他们的民族志书写以深入的观察和切身的体验为基础,因而他们的作品自始至终流贯着强烈的民族尊严感、认同感和忧患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苗族作家 民族志书写 民族灵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民族志书写的共时性平台及其“显一隐”历时研究观——以云南与东南亚跨界族群音乐文化书写为实例 被引量:23
13
作者 杨民康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4-96,6,共13页
音乐民族志书写以共时性研究为基础平台,以"社会一个体"一维为核心,其中也或隐或显地蕴含着历时性研究的意图和任务。结合文本符号学视角看,云南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系统包含"当代共时研究文本>多元历时研究文本>... 音乐民族志书写以共时性研究为基础平台,以"社会一个体"一维为核心,其中也或隐或显地蕴含着历时性研究的意图和任务。结合文本符号学视角看,云南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系统包含"当代共时研究文本>多元历时研究文本>共时态可读文本>共时态可写文本"四种互文性文本类型,它们在三个层级的"元文本一对象文本"关系平台上依次展开对话交流。在此多重互文性过程中,云南与东南亚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的文本二重性、历时文化语境中由隐而显的政治边界以及当下社会语境中跨界音乐文化格局的"解构一重构"等学术话题也一一展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民族志书写 共时性平台 “显-隐”历时研究观 云南与东南亚 跨界族群音乐文化 可写文本-可读文本 文本符号学 互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学中“非遗”的民族志书写及其启示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兴禄 何佩雯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4-82,共9页
民族文学是民族文化综合信息库,它留下了关于民族传统文化及其变迁的珍贵民族志资料。许多民族文学有关于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的书写,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描叙更为突出,这种书写不但具有民族志的特征,而且具有非物... 民族文学是民族文化综合信息库,它留下了关于民族传统文化及其变迁的珍贵民族志资料。许多民族文学有关于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的书写,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描叙更为突出,这种书写不但具有民族志的特征,而且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面的价值。这既是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路径,也可视为“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别样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民族志书写 “非遗”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音乐民族志书写的范式、结构及教学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民康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0-126,5,共7页
音乐民族志(或民族志)的书写过程中,首先涉及到一个写作者自身的学术定位及研究立场的问题。它促使研究者去思考怎样处理好自己与研究对象之间的某种事实上存在的"主位—客位"关系。由此,便带来了在音乐民族志书写过程中如何... 音乐民族志(或民族志)的书写过程中,首先涉及到一个写作者自身的学术定位及研究立场的问题。它促使研究者去思考怎样处理好自己与研究对象之间的某种事实上存在的"主位—客位"关系。由此,便带来了在音乐民族志书写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我、你、他",亦即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关系的问题。由于在音乐民族志课题研究中"你说"通常位于被关注的中心地位,采用一种比较通俗的说法,上述不同角色身份在音乐民族志书写范式里的排位顺序即应该是"你说,张三说,李四说,我(笔者)认为"。同时,上述角色关系及民族志书写的三个风格层次,六种文体类型还始终贯穿、分布于音乐民族志学位论文及不同研究课题的整体结构之中。此外,在一篇成熟的音乐民族志(学位)论文乃至大型研究课题里,通常还体现出某种"自表、自证、自叙、自解、自结、自辩"的循环书写过程,并且通过这个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自我言说、自我论证(或证伪)和自我结论等功能,或带有自律、自足和自在意义的书写文本。作为学生,上述整体性、逻辑性思维和能力,必须依靠自本科到研究生诸学习阶段和长达数年的培养和训练才能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民族志书写 范式 结构 主位-客位 学位论文 课题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民族志书写“和”“美”体验与分享 被引量:1
16
作者 康晓蕴 石庆秘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64-69,共6页
艺术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和""美"内涵,并通过艺术体验得以净化人的心灵与精神,提升人的生活品质。体验艺术的"和"与"美",需要依赖人的直觉感性、生活经验、文化素养、心理情感映射,"和&qu... 艺术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和""美"内涵,并通过艺术体验得以净化人的心灵与精神,提升人的生活品质。体验艺术的"和"与"美",需要依赖人的直觉感性、生活经验、文化素养、心理情感映射,"和"与"美"体验通过艺术实践、艺术鉴赏来获得;其个体和群体的艺术体验分享是艺术民族志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艺术民族志书写的重要方法。中国民间艺术生产与体验既是民众生活的需要和民众精神的表达,更是中华文化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体验 艺术民族志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以来彝族长篇小说民族志书写研究--以冯良《西南边》为例
17
作者 阿苦有色 罗西夷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6-11,共6页
新时期以来彝族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呈现出民族志书写的趋势,冯良《西南边》是较为典型的一部。彝族作家冯良有与生俱来的民族志书写优势,其作品形成了具有田野调查基础的民族志书写的范式,长篇小说《西南边》作为其民族志书写的集中体现... 新时期以来彝族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呈现出民族志书写的趋势,冯良《西南边》是较为典型的一部。彝族作家冯良有与生俱来的民族志书写优势,其作品形成了具有田野调查基础的民族志书写的范式,长篇小说《西南边》作为其民族志书写的集中体现,描述了彝地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有较高的文学审美性。对文化的阐释是作家探索民族发展和心理历程的重要渠道,在《西南边》中,作者通过对奴隶制、“毕摩”文化和民俗的阐释表达和探索了从民族改革到改革开放时期彝族的发展史及彝族人们的心路历程,同时,作者也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彝族的民族精神与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边》 民族志书写 文化呈现 人物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民族志书写的主体间性演进历程及相关思考
18
作者 刘路希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3年第2期45-47,共3页
民族音乐学学科以“做”田野以及基于田野的音乐民族志作为学科的研究特点及范式。音乐民族志被视为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成果,亦可见其在学科发展史中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音乐民族志的书写者(研究者),与书写对象及群体共同建构了... 民族音乐学学科以“做”田野以及基于田野的音乐民族志作为学科的研究特点及范式。音乐民族志被视为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成果,亦可见其在学科发展史中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音乐民族志的书写者(研究者),与书写对象及群体共同建构了音乐民族志,厘清双方在民族志发展历程中的关系演变,对于我们深入洞察学科的研究视角与方向大有增益,并且对于当下我国音乐民族志研究赋予启发。鉴于此,本文聚焦于厘清国外音乐民族志书写在各时期的发展状貌,探赜民族志书写的演进趋向,并试论对我国当代民族音乐研究、民族志书写的相关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民族志书写 研究者与研究群体 主体间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说《策马羌寨》中的民族志书写
19
作者 吴纯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92-96,共5页
小说《策马羌寨》是羌族作家冯翔的遗作,该书以现实主义的笔触讲述了北川羌族地区在清末至解放初期百年间的历史风云,是迄今第一部反映羌族人民生活图景的长篇历史小说,因此被坊间誉为“羌族版的《尘埃落定》”。该小说对历史与当下的... 小说《策马羌寨》是羌族作家冯翔的遗作,该书以现实主义的笔触讲述了北川羌族地区在清末至解放初期百年间的历史风云,是迄今第一部反映羌族人民生活图景的长篇历史小说,因此被坊间誉为“羌族版的《尘埃落定》”。该小说对历史与当下的呈现、民俗与仪式的展演、语言与文学的掘用都蕴含着鲜明的民族志意味。以此视角来进行解读,其文本背后的文学、文化和文献价值便得以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策马羌寨》 民族志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描文化景观,保存文化记忆——《西藏最后的驮队》对民族志书写的拓展
20
作者 李冠华 周燕芬 《阿来研究》 2024年第2期234-242,共9页
加央西热的《西藏最后的驮队》(下文简称《驮队》)是西藏文学史上第一部获得鲁迅文学奖优秀报告文学奖的作品。全书以“藏北驮盐”“盐粮交换”和“村里的故事”三个方面的故事内容,全景式地再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藏北牧民的“日常劳... 加央西热的《西藏最后的驮队》(下文简称《驮队》)是西藏文学史上第一部获得鲁迅文学奖优秀报告文学奖的作品。全书以“藏北驮盐”“盐粮交换”和“村里的故事”三个方面的故事内容,全景式地再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藏北牧民的“日常劳作方式、精神信仰、婚丧嫁娶、饮食起居等等许多方面”①,“既是加央西热个人创作的顶峰之作,也是西藏当代文坛报告文学领域的一个重大收获”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文学奖 文化记忆 文化景观 报告文学 劳作方式 民族志书写 精神信仰 加央西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