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建“多民族中国”的历史叙事 20世纪中国民族史观的形成、演变与竞争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娟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3-78,共36页
中国近现代民族议题的基本问题意识是探寻在"民族—国家"的背景下建设"多民族中国"的可能路径,而对历史上多民族体系形成和演变过程的描述与阐释则是这项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正是晚清、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中国近现代民族议题的基本问题意识是探寻在"民族—国家"的背景下建设"多民族中国"的可能路径,而对历史上多民族体系形成和演变过程的描述与阐释则是这项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正是晚清、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语知识精英主导或参与的民族史重建工作的意义所在。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20世纪重要的民族史论著,提炼了三种关于"多民族中国"形成和演变逻辑的叙事方案。尽管这三种方案在叙事结构和价值立场上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但它们却隐含了共同的理论焦虑——汉族在中国的主导地位与民族平等的政治原则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一张力呈现了近现代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民族—国家"的内在矛盾,直到今天依然为我们理解和讨论中国的民族议题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民族史观 历史叙事 民族中国 民族民族—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融合与民族史观 被引量:9
2
作者 李珍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3-15,共3页
对于史学工作者来说 ,中国古代史学是一笔极其丰厚的、非常重要的遗产。其中 ,理论遗产是一个重要方面。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国史学界研究理论的热潮 ,激发了人们对于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的重视和研究。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 ,不论是... 对于史学工作者来说 ,中国古代史学是一笔极其丰厚的、非常重要的遗产。其中 ,理论遗产是一个重要方面。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国史学界研究理论的热潮 ,激发了人们对于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的重视和研究。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 ,不论是关于客观历史的理论 ,还是关于史学自身的理论 ,同任何中国学术领域一样 ,较之于外国的相同领域 ,既有相近之处 ,也有相异之处。如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理论领域 ,在概念、范畴、问题等层面 ,都显示出中国史学的民族特点 ,而从中也不难窥见它所具有的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意义。这里刊出的几篇短文 ,讨论了天人关系、通变思想、地理条件与社会发展、民族观念和民族史观念、正统论的政治内涵和在历史观上的意义 ,以及人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等问题 ,或许可以约略反映出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部分内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史观 民族关系 民族文化 民族政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垣的民族史观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少川 吕亚非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6-79,共4页
陈垣在长期的民族文化史和中外交通史研究中,形成了他多民族统一发展的民族史观。但是,他的这一思想一直没有得到学界的充分关注。而实际上,他通过对古代氏族和姓氏演变的历史分析,指出中华民族是多源形成的,那种把中华各民族笼统称为... 陈垣在长期的民族文化史和中外交通史研究中,形成了他多民族统一发展的民族史观。但是,他的这一思想一直没有得到学界的充分关注。而实际上,他通过对古代氏族和姓氏演变的历史分析,指出中华民族是多源形成的,那种把中华各民族笼统称为汉族的说法不妥。他在考察民族关系史的基础上,认为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华夏文化以其成熟魅力吸引其他各民族的融入,各民族血缘与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造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他通过各民族在"华化"和融合的基础上共同建设、推进中华历史文化发展的具体史实,阐明了多民族共建中华历史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垣 民族史观 中华民族 历史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史观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珍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4-50,共7页
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史学中民族史观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正统观念的变化与史书求实风气的影响 ,宋代民族史观在理论形式与史学实践中都表现出相当多的积极因素 ;但同时由于民族矛盾的激化 ,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观念也出现了更为理论化的形... 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史学中民族史观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正统观念的变化与史书求实风气的影响 ,宋代民族史观在理论形式与史学实践中都表现出相当多的积极因素 ;但同时由于民族矛盾的激化 ,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观念也出现了更为理论化的形态。辽、夏、金作为以武力建国的少数民族政权 ,在吸纳汉族文化的同时 ,本民族文化也取得长足进展 ,与此相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史观 史学 中都 风气 少数民族政权 正统观念 汉族文化 武力 民族矛盾 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苗族传教士的民族史观与国家认同——《花苗史略》评述 被引量:2
5
作者 苍铭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6-198,共3页
花苗是苗族的一个支系,是历史上汉族人对操苗语川黔滇方言滇东北次方言苗族的他称。花苗主要分布在今云南滇东北、滇北、贵州西部等地。《花苗史略》一书由云南安息日会著名传教士、苗族学者韩杰所著。该书成书于1937年初至1939年。193... 花苗是苗族的一个支系,是历史上汉族人对操苗语川黔滇方言滇东北次方言苗族的他称。花苗主要分布在今云南滇东北、滇北、贵州西部等地。《花苗史略》一书由云南安息日会著名传教士、苗族学者韩杰所著。该书成书于1937年初至1939年。1939年6月18日作者用小楷毛笔手抄缮写定稿,3万多字。《花苗史略》成书之后,一直作为孤本,由韩氏后人珍藏,没有公开出版发行过。《花苗史略》全书分为十二个章节,第一至三章写苗族史前历史、苗族从北向南迁徙历史,分析古代历史上苗族在历次战争中失败的原因;第四至第六章记述花苗与彝族土司的关系、花苗著名的历史人物、花苗的传统习俗等;第七章至第十二章记述基督教在花苗地区的传播历史和影响,该书是最早一本花苗人写自己历史的书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士 苗族 史略 国家认同 民族史观 古代历史 1939年 1937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民族史观的时代特点 被引量:4
6
作者 李珍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4期50-55,共6页
元代在政治上的大一统影响到学术风气与思潮的发展 ,其具体表现为正统论对宋代理学的继承 ,以及它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特点。在它的推动之下 ,元代民族史观也体现出更为开阔的认识。但由于民族压迫的客观存在 ,官修史书与私人著作之间在... 元代在政治上的大一统影响到学术风气与思潮的发展 ,其具体表现为正统论对宋代理学的继承 ,以及它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特点。在它的推动之下 ,元代民族史观也体现出更为开阔的认识。但由于民族压迫的客观存在 ,官修史书与私人著作之间在此问题上有着较大的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正统论 民族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民族史观的几个特点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珍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8,共5页
中国古代史学蕴含着丰富厚重的历史理论遗产。近年来,史学工作者尤其是中国史学史研究者,在发掘、梳理、阐释中国古代历史理论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本刊作为历史理论、历史教育、历史文献学、历史编纂学的专... 中国古代史学蕴含着丰富厚重的历史理论遗产。近年来,史学工作者尤其是中国史学史研究者,在发掘、梳理、阐释中国古代历史理论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本刊作为历史理论、历史教育、历史文献学、历史编纂学的专门刊物,始终关注上述领域研究的新进展。为了推进这方面的研究,促进历史学在理论建设方面进一步发展,我们约请了几位专业研究者就有关中国古代史家的通识与智慧问题、中国古代民族史观问题、中国历史上的历史文化认同问题以及中国古代国家起源论等问题,撰写了一组文章,希望能够引起史学界同行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历史理论 民族史观 民族国家 史学活动 基本事实 民族观念 历史趋势 民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人的历史观——从民族史观的角度看历史认识问题 被引量:1
8
作者 归泳涛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05年第3期42-52,共11页
本文从民族史观的角度,回顾二战以后日本人历史观的演变,提出日本人对本民族近代史的看法,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重建过程。这种民族史观的形成和变化是由战后日本的国内和国际环境所决定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历史认识问题,就必须超越... 本文从民族史观的角度,回顾二战以后日本人历史观的演变,提出日本人对本民族近代史的看法,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重建过程。这种民族史观的形成和变化是由战后日本的国内和国际环境所决定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历史认识问题,就必须超越民族史观的限制,建立起没有民族偏见的亚洲史观和世界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认识问题 民族史观 日本人 史观 二战以后 国际环境 战后日本 世界史观 民族偏见 近代史 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古代中国史家的民族史观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永福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2期31-35,共5页
古代中国史家的民族史观,包涵族类、文化、政治三方面的思想要素。文化是古代史家民族史观的最高价值判断标准,文化主义是这一史观的本质特征,其主要表现形式即中国中心观念;族类思想则主要表现为“华夷之辨”和华夷一家的观念:同时,华... 古代中国史家的民族史观,包涵族类、文化、政治三方面的思想要素。文化是古代史家民族史观的最高价值判断标准,文化主义是这一史观的本质特征,其主要表现形式即中国中心观念;族类思想则主要表现为“华夷之辨”和华夷一家的观念:同时,华夷之辨和华夷一家又是两种不同的政治诉求,即“正闰”观和“大一统”观。这一民族史观深刻影响了古代史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史观 中国中心 华夷之辨 华夷一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收民族史观初探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红艳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71-74,共4页
魏收的民族史观主要是民族同源论,认为各民族同源于黄帝,都有继承大统的权利,但是只有文化先进的民族更具有继承大统的资格,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文后也具有同等资格。此论主要是为少数民族取得中原统治权寻找理论依据。他的民族史观不仅来... 魏收的民族史观主要是民族同源论,认为各民族同源于黄帝,都有继承大统的权利,但是只有文化先进的民族更具有继承大统的资格,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文后也具有同等资格。此论主要是为少数民族取得中原统治权寻找理论依据。他的民族史观不仅来源于他对儒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来源于魏晋南北朝民族关系的事实,同时还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收 民族史观 魏晋南北朝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步民族史观与高超叙事艺术的整合——评《史记·西南夷列传》
11
作者 方梅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34-36,共3页
《史记·西南夷列传》描绘了西南地区内部各民族的独特特点,追溯了西南各族人民与内地交往的历史,重点讲述了汉武帝三次通西南夷的情况,表现了司马迁进步的民族史观;将复杂繁乱的历史问题叙述得条理分明,体现了司马迁高超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 司马迁 西南夷列传 民族史观 叙事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姚从吾的民族史观与民族史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燕燕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87-90,共4页
姚从吾民族史观的主要论点即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绵延,扩大与不间断的,原因在于汉族与少数民族在文化与武功方面的交互影响与融合。姚从吾的民族史观在其民族史研究的实践中得以贯彻体现,但其中也包含着难以调和的内在矛盾。
关键词 姚从吾 民族史观 民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晚清社会变迁与史家民族史观的嬗变 被引量:2
13
作者 阮兴 杨永福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1期28-38,共11页
晚清剧烈的社会变迁导致史家的民族史观发生根本的嬗变。这种嬗变从结构上来说,一方面是传统民族史观的基本要素中的文化观念的被重新估价,从而导致中国中心观念在晚清史家民族史观中的退化;另一方面它又是传统民族史观中族类观和政治... 晚清剧烈的社会变迁导致史家的民族史观发生根本的嬗变。这种嬗变从结构上来说,一方面是传统民族史观的基本要素中的文化观念的被重新估价,从而导致中国中心观念在晚清史家民族史观中的退化;另一方面它又是传统民族史观中族类观和政治观的被重新体认,并把这种体认融归为民族国家思想。这实质是一场文化的反思和抉择,它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社会变迁 民族史观 华夷之辨 民族国家思想 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评价标准与民族史观问题的探讨——以岳飞是否为民族英雄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雷 《内蒙古教育(C)》 2016年第1期64-65,共2页
当前的历史教学受正统"华夷正闰之辩"的影响,"贵中华,贱夷狄"的旧观念在历史教学中长期存在。要深化历史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秉承正确的民族史观。本文以关于岳飞是否为民族英雄的大讨论为出发点,对历... 当前的历史教学受正统"华夷正闰之辩"的影响,"贵中华,贱夷狄"的旧观念在历史教学中长期存在。要深化历史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秉承正确的民族史观。本文以关于岳飞是否为民族英雄的大讨论为出发点,对历史学教中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以及采用何种民族史观评价的问题进行个案探讨并阐明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岳飞 民族英雄 评价标准 民族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光民族史观述要
15
作者 王世英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27-30,共4页
在司马光的思想体系中,民族思想占有重要地位,而且独具特色,其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华夷两安,为利甚大”①是司马光民族史观的凝聚点和闪光点,这是针对当时严峻的形势而发的至理名言。北宋建国伊始就面临着复杂而尖锐的民族问题,深深... 在司马光的思想体系中,民族思想占有重要地位,而且独具特色,其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华夷两安,为利甚大”①是司马光民族史观的凝聚点和闪光点,这是针对当时严峻的形势而发的至理名言。北宋建国伊始就面临着复杂而尖锐的民族问题,深深困扰着当时的统治集团,构成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处理不好将遭灭顶之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光 民族史观 少数民族 民族思想 民族问题 重要地位 西夏 民族关系 政治危机 思想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迁民族史观浅析
16
作者 扆晓红 《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8年第1期42-45,共4页
文章通过对司马迁《史记》中创立的民族史传体例的分析,指出司马迁的民族史观是进步的民族史观,主要表现为:其一,认为在中国境内各族一体;其二,各民族的发展趋势是走向统一;其三,同情弱小民族,反对民族掠夺。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民族史传 进步民族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视野下的犹太民族史观——海因里希·格莱茨史学思想探析
17
作者 矫淙旭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第8期86-87,共2页
海因里希·格莱茨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犹太史学家,其六卷本的《犹太史》为其在犹太史学界奠定了一定的地位。虽然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犹太人走出了隔都。但在有着排犹传统的欧洲社会,犹太人的地位依旧尴尬,来自外部的歧视,与来自... 海因里希·格莱茨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犹太史学家,其六卷本的《犹太史》为其在犹太史学界奠定了一定的地位。虽然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犹太人走出了隔都。但在有着排犹传统的欧洲社会,犹太人的地位依旧尴尬,来自外部的歧视,与来自内部的变革交织碰撞。在这样的背景下,格莱茨运用历史主义思考犹太人该怎样走出困顿。本文以近现代的启蒙运动后的犹太教科学化运动为背景,通过将格莱茨与亚伯拉罕·盖革,海因里希·冯·特赖奇科等人的史学思想作比较,从而研究格莱茨民族史观的形成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因里希·格莱茨 犹太史 犹太教科学化运动 亚伯拉罕·盖革 海因里希·冯·特赖奇科 民族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民族史观的构建
18
作者 张越 《史学理论研究》 2025年第1期47-58,158,共13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吕振羽、翦伯赞等马克思主义史家强调把中国历史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这个基本认识写入中国通史中。新中国成立后,站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高度,马克思主义史家对历史上的“中国”概念、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主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吕振羽、翦伯赞等马克思主义史家强调把中国历史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这个基本认识写入中国通史中。新中国成立后,站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高度,马克思主义史家对历史上的“中国”概念、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主流、民族融合等问题展开讨论,马克思主义史学民族史观的构建有了实质性进展。马克思主义史学自身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强烈的现实关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史观构建奠定了学理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史学民族史观的构建开辟了更大的思考、讨论和研究空间。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原则、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经典作家的民族定义、阶级分析方法等理论、原则、方法的运用,进一步确立并深化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认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民族史观构建随着时代情境的不断发展,一直处于充实、更新、调整、扬弃和发展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下加强构建和充实完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民族史观的新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史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统一多民族国家 民族史理论
原文传递
明太祖与明修《元史》的民族史观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珍 《文史知识》 2013年第8期38-43,共6页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白秦汉以来更是发展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于这一客观存在,中国古代史学自产生起,就一直有着连续不断的、充分的反映。记述历代封建皇朝历史的纪传体正史,是其中基本的载体。元朝是中国历史上...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白秦汉以来更是发展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于这一客观存在,中国古代史学自产生起,就一直有着连续不断的、充分的反映。记述历代封建皇朝历史的纪传体正史,是其中基本的载体。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贵族为首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皇朝,在这空前统一的国家内,中国封建社会的民族融合达到了新的程度。从史学发展的角度考察,继元而起的明皇朝,通过《元史》的撰修所体现出来的民族史观,从一个侧面为这一论点提供了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史观 《元史》 明太祖 中国封建社会 中国古代史学 民族国家 中国历史 少数民族
原文传递
先秦民族史观钩沉——兼论周朝“夷夏”之辨 被引量:1
20
作者 彭华 《社会科学文摘》 2021年第7期91-93,共3页
关于"种族/民族"与"文化",陈寅恪曾经有许多论说。许多研究者都不约而同指出,陈寅恪"种族(民族)与文化"观的要义在于:"种族(民族)与文化"是研究中国历史(中古史)与文化的关键,而判别"种族... 关于"种族/民族"与"文化",陈寅恪曾经有许多论说。许多研究者都不约而同指出,陈寅恪"种族(民族)与文化"观的要义在于:"种族(民族)与文化"是研究中国历史(中古史)与文化的关键,而判别"种族(民族)"的标准是"文化"而不是"血统"。惟因受论述对象和研究兴趣所限,陈寅恪的行文未能及于中国先秦时期的民族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先秦时期 陈寅恪 民族史观 中古史 种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