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1篇文章
< 1 2 1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民乐方言韵母的单元音化
1
作者 徐丽华 刘丽君 《河西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74-78,共5页
民乐方言的声韵调与其他方言相比,有着独特的规律。其韵母单元音较多,复合元音较少,缺少严格意义上的鼻音韵尾,许多韵母有不同程度简化的倾向。
关键词 民乐方言 单元音 韵尾 弱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民乐中大阮固定调定弦法在京剧伴奏中的运用
2
作者 刘德业 《文学艺术周刊》 2025年第2期38-40,共3页
京剧艺术的发展是一个传承与创新并重的过程。京剧乐队的发展同样体现了这一特点,从乐队编制、声部配置到乐器制作工艺、琴弦材料和定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和探索。如今,京剧中大阮的演奏为了便于变调,普遍采用变调夹。然而,是否存... 京剧艺术的发展是一个传承与创新并重的过程。京剧乐队的发展同样体现了这一特点,从乐队编制、声部配置到乐器制作工艺、琴弦材料和定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和探索。如今,京剧中大阮的演奏为了便于变调,普遍采用变调夹。然而,是否存在一种无须安装变调夹也能更快、更准确实现变调的方法呢?这正是本文重点探讨的民乐中大阮的固定调定弦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阮 固定调 定弦法 艺术的发展 乐队编制 京剧乐队 乐器制作工艺 民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阶段开展民乐教学的实践
3
作者 王潇梓 《天津教育》 2025年第3期132-134,共3页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和音乐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民乐教育更是备受关注。本文旨在深入剖析现阶段小学阶段民...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和音乐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民乐教育更是备受关注。本文旨在深入剖析现阶段小学阶段民乐教学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民乐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既承载了千年文化的传统,又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创新,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民乐教学,不仅是传承中华音乐文化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锤炼音乐才能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才能 学生全面素质 小学阶段 音乐教育 时代变迁 教育体制 民乐教学 有效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乐县封山育林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
作者 吉玉莲 《南方农业》 2025年第2期211-213,共3页
封山育林是一种依托森林的自我恢复能力,通过人工封禁和保护措施,修复和培育森林植被的重要手段,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为给甘肃省民乐县推动封山育林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以封山育林对生态环境... 封山育林是一种依托森林的自我恢复能力,通过人工封禁和保护措施,修复和培育森林植被的重要手段,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为给甘肃省民乐县推动封山育林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以封山育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为切入点,分析了民乐县封山育林过程中存在的封育方式单一、管护力量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公众参与度低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因地制宜采取多种育林模式、构建专业化的管护体系、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深化宣传教育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山育林 生态环境保护 甘肃省民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思政路径探索——以“中国民乐文化”通识教育课程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武金龙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35期125-128,共4页
通识教育课程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天然沃土,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课程思政中极其重要的主线内容。以“中国民乐文化”通识选修课程为例,采用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精选课程教学内容、深挖课程思政元素、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改革创新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天然沃土,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课程思政中极其重要的主线内容。以“中国民乐文化”通识选修课程为例,采用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精选课程教学内容、深挖课程思政元素、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改革创新课程评价等方式,在轻松生动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提高艺术审美品位。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及多轮次教学实践,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能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通识教育课程思政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课程思政 通识教育 中国民乐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以强《春舞》中西方浪漫主义风格与中华传统民乐特色的融合与呈现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伟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2-97,共6页
《春舞》是著名钢琴演奏家孙以强创作的一首具有新疆少数民族特色的钢琴独奏曲。《春舞》的结构是带复三部曲式,其优美的旋律、爽朗的节奏、绮丽的色彩、异域的风情都体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音乐特征,生动地表现了新疆人民的生活。本文研... 《春舞》是著名钢琴演奏家孙以强创作的一首具有新疆少数民族特色的钢琴独奏曲。《春舞》的结构是带复三部曲式,其优美的旋律、爽朗的节奏、绮丽的色彩、异域的风情都体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音乐特征,生动地表现了新疆人民的生活。本文研究中从《春舞》的内在艺术逻辑出发探究了作品的内在艺术表现,同时,以《春舞》为例,分析了钢琴与中国音乐结合的特色,最后,从《春舞》中探究了西方浪漫主义风格与中华传统民乐特色的融合,在展现《春舞》本身艺术逻辑的同时,对中西方艺术风格的融合进行了深入分析,为现阶段艺术的融合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探索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以强:《春舞》 中西方浪漫主义风格 中华传统民乐 融合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乐县西葫芦高产栽培技术简介
7
作者 张爱琴 《南方农业》 2024年第21期58-61,共4页
西葫芦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市场需求量较大,其栽培水平与产量、品质存在着密切联系。为实现西葫芦优质高产的目标,推广应用西葫芦高产栽培技术,以甘肃省民乐县为例,着重从育苗、选地、整地、移栽、田间管理等方面总结西葫芦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西葫芦 优质高产 栽培技术 甘肃省民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毒民乐紫皮大蒜农艺性状与高产优质栽培规程 被引量:2
8
作者 雷玉明 郑天翔 +4 位作者 雷鑫 何振明 马金 范宏伟 薛贵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33-35,38,共4页
为了解决脱毒民乐紫皮大蒜标准化栽培意识不强和缺少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的问题,介绍了脱毒民乐紫皮大蒜的形态生物学和产量构成与品质的农艺性状特点,采用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制订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规范了适宜种植民乐紫皮大蒜种植... 为了解决脱毒民乐紫皮大蒜标准化栽培意识不强和缺少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的问题,介绍了脱毒民乐紫皮大蒜的形态生物学和产量构成与品质的农艺性状特点,采用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制订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规范了适宜种植民乐紫皮大蒜种植的7项技术标准,初步形成气候、土壤、灌溉和茬口的基地选址条件;整地施肥、选择良种、蒜种处理等播种准备;播种时间、播种密度与播种量、播种方法、覆盖地膜的播种技术;查苗放苗、合理灌水、合理追肥、病虫害防治的田间管理;检验时期、抽样方法、性状检查、病毒检测、评价处理的田间检验;适时收获、采收方法、科学贮藏的采收贮藏;室内检验、记载内容的生产档案等栽培技术标准体系。该研究旨在为脱毒大蒜高产优质安全生产和促进大蒜产业的规模化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乐紫皮大蒜 脱毒 农艺性状 栽培规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民乐合奏课程协同思政教育建设育人探究
9
作者 乔荍 《剧影月报》 2024年第6期115-116,共2页
民乐合奏课程涵盖了中国民族乐器经典音乐素材的学习研究,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音乐的重要环节。把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融入课程教学,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转型的新思路、新路径。本文结合高校民乐合... 民乐合奏课程涵盖了中国民族乐器经典音乐素材的学习研究,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音乐的重要环节。把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融入课程教学,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转型的新思路、新路径。本文结合高校民乐合奏课程对“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再定位和创新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课程思政的逻辑关联、思政定位、路径方案三重维度探讨民乐合奏课程渗透课程思政的育人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思政教育 民乐合奏课程 育人为本 价值引领 中国民族乐器 育人模式 逻辑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刍议高校传统民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及实现路径
10
作者 孙铂淏 《艺术家》 2024年第12期92-94,共3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教育理念突破了应试教育的禁锢,除了专业技能外,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美育在学生综合素质中占据重要地位,影响学生对各类事物美的感受与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教育理念突破了应试教育的禁锢,除了专业技能外,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美育在学生综合素质中占据重要地位,影响学生对各类事物美的感受与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传统民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成为当下教育的重点与难点,应当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在民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开展相应的美育活动,发挥传统民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乐 教育工作者 美育功能 民乐教育 高等教育改革 实现路径 审美能力 专业技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民乐发展走势的构想——由“女子十二乐坊”音乐现象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16
11
作者 苏春敏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36-138,共3页
中国传统民乐素以华夏艺术瑰宝著称。千百年来,它那多姿多彩的乐韵始终浸润着人们的心田。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传统民乐注入了大量鲜活流行因素的“女子十二乐坊”,成就了新时期颇具代表性的音乐现象。当我们根究“女子十二乐坊”在全... 中国传统民乐素以华夏艺术瑰宝著称。千百年来,它那多姿多彩的乐韵始终浸润着人们的心田。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传统民乐注入了大量鲜活流行因素的“女子十二乐坊”,成就了新时期颇具代表性的音乐现象。当我们根究“女子十二乐坊”在全国迅速走红的原因,完全有理由将这种新型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定位于“流行民乐”概念范畴。而流行民乐艺术形式的出现,不仅顺应了当代民众的欣赏心理,为传统民乐的保护式发展开拓了新的路径,更为中国传统民乐提供了与流行民乐并行发展的历史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乐 民乐 流行民乐 女子十二乐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民乐理念在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中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珺 《艺术评鉴》 2020年第19期73-75,共3页
中国民族传统音乐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五千年中华音乐文化的结晶与瑰宝。随着时代的进步,民族音乐文化日趋繁荣,对世界音乐艺术殿堂的奉献越来越突出,是弥足值得民族自信、自尊、自珍的传家宝。新民乐理念作为新时代民族音... 中国民族传统音乐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五千年中华音乐文化的结晶与瑰宝。随着时代的进步,民族音乐文化日趋繁荣,对世界音乐艺术殿堂的奉献越来越突出,是弥足值得民族自信、自尊、自珍的传家宝。新民乐理念作为新时代民族音乐发展的潮流,虽具个性,但其本质仍是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是与时俱进的,也是相辅相成的。认真分析和充分认识新民乐理念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是高校音乐教师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开展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本分和应尽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乐 传统民乐 民乐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乐赏析教学的创新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倩文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3期187-189,共3页
民乐赏析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能力以及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民乐赏析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等,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开展民乐赏析教学的创新方法研究具... 民乐赏析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能力以及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民乐赏析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等,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开展民乐赏析教学的创新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就民乐赏析教学的重要性、现有民乐赏析教学方法的不足及民乐赏析教学的创新方法展开详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乐赏析教学 重要性 创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乐语汇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创造性转化
14
作者 孙文慧 《黄河之声》 2024年第6期8-11,共4页
中国现代音乐创作广泛汲取民间音乐元素,将传统民歌、器乐、戏曲的结构、音高、旋律、音色等元素汇于一体,使用变形、衍展等手法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在钢琴、交响等西乐及二胡、古筝等国乐的各类体裁中得到创新性发展,极力保护了民间音... 中国现代音乐创作广泛汲取民间音乐元素,将传统民歌、器乐、戏曲的结构、音高、旋律、音色等元素汇于一体,使用变形、衍展等手法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在钢琴、交响等西乐及二胡、古筝等国乐的各类体裁中得到创新性发展,极力保护了民间音乐的乡土生态和音声话语权,又完善了民间音乐在传承、传播意义上的生生遗续。此种表现一方面反映出中国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和枝繁叶茂,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其生长的韧性和可塑性之高。民乐语汇的丰富性为现代音乐创作提供了多元的内容和充足的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乐 音乐创作 创造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乐县山城河水库工程弃渣场变更情况及水土保持措施布设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汪鹏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24年第8期57-59,共3页
文中首先对民乐县山城河水库工程弃渣场批复方案的弃渣场设置情况和变更后弃渣场设置情况以及弃渣场变更原因进行分析,随后对弃渣场的选址进行评价,综合考虑地质、环境敏感区等因素,该弃渣场整体稳定,在履行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提高渣场... 文中首先对民乐县山城河水库工程弃渣场批复方案的弃渣场设置情况和变更后弃渣场设置情况以及弃渣场变更原因进行分析,随后对弃渣场的选址进行评价,综合考虑地质、环境敏感区等因素,该弃渣场整体稳定,在履行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提高渣场防护标准级别的前提下,弃渣场选址可行。最后对弃渣场水土保持措施布设进行探讨,表明本工程弃渣场堆渣量在50万m^(3)以下,最大堆渣高度27.2m,弃渣场级别为4级,弃渣场斜坡防护工程级别确定为5级,弃渣场植被恢复和建设工程级别为2级。同时,弃渣场最大堆置高度为27.2m,安全防护距离为55m,弃渣场与水厂之间的直线距离为120 m,满足安全防护距离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弃渣场变更 水土保持措施 山城河水库工程 民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国平民乐作品的音响思维探析——从音响思维在中国的根源与传统谈起
16
作者 陈玲俐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84,共17页
音响思维是贾国平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观念。1999年至此后的20年中,其创作了15部与民乐相关的作品。尽管这些作品受其在德国留学期间所接触观念的影响,但作品所呈现的音响仍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究其根本,民乐的音响受汉语影响。民乐... 音响思维是贾国平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观念。1999年至此后的20年中,其创作了15部与民乐相关的作品。尽管这些作品受其在德国留学期间所接触观念的影响,但作品所呈现的音响仍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究其根本,民乐的音响受汉语影响。民乐作品是作曲家生命情感的流露,无论是单件乐器、同组异组乐器叠加、打击乐器的音响呈现,还是意象生成与中正观念的表达,都显示出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作曲家独特的艺术思考与个性化的音乐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贾国平 民乐作品 音响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民乐圣佛寺石窟调查简报
17
作者 王卫东 +2 位作者 秦春梅 张小虎(摄影) 胡苏儿(绘图)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43,共10页
圣佛寺石窟位于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南古镇岔家堡村,是近年来河西地区新发现的早期佛教石窟遗址。该石窟开凿于五至六世纪,残存壁画的造像样式显示出与龟兹系造像的紧密关联,对于研究河西地区早期石窟的造像来源、题材布局、绘制技法,尤... 圣佛寺石窟位于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南古镇岔家堡村,是近年来河西地区新发现的早期佛教石窟遗址。该石窟开凿于五至六世纪,残存壁画的造像样式显示出与龟兹系造像的紧密关联,对于研究河西地区早期石窟的造像来源、题材布局、绘制技法,尤其是其与龟兹风壁画之间的内在关联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新资料。本文在实地考古调查的基础上对该石窟的洞窟形制、壁画题材、造像特征、洞窟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乐 圣佛寺石窟 五至六世纪 壁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上海暑期学校中国民乐项目及“一带一路”艺术文化人才培优项目成功举办
18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I0001-I0001,共1页
2024年上海暑期学校中国民乐项目及“一带一路”艺术文化人才培优项目于6月5日至28日成功举办。该项目由上海市教委主办,上海音乐学院承办,联合上海戏剧学院呈现,共吸引来自10个国家的38位学员参与。培训期间,学员们接受了丰富的专业和... 2024年上海暑期学校中国民乐项目及“一带一路”艺术文化人才培优项目于6月5日至28日成功举办。该项目由上海市教委主办,上海音乐学院承办,联合上海戏剧学院呈现,共吸引来自10个国家的38位学员参与。培训期间,学员们接受了丰富的专业和艺术辅导,参加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音乐讲座及音乐会。同时,学员们还前往广富林遗址、朱家角、南浔古镇等地进行文化体验,深入了解中国南方水乡及戏曲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暑期学校 上海市教委 中国传统文化 戏曲文化 上海戏剧学院 中国民乐 上海音乐学院 文化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乐传播传承新路径——以《新民乐国风夜》为例
19
作者 秦懿 《当代音乐》 2024年第3期60-62,共3页
中国的民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蕴含着中国人民的艺术智慧,积淀着深厚的民俗风貌,能带给人们以独特的审美体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于音乐的可选择性大大增加,加之外来音乐的... 中国的民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蕴含着中国人民的艺术智慧,积淀着深厚的民俗风貌,能带给人们以独特的审美体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于音乐的可选择性大大增加,加之外来音乐的冲击、听众的迭代等问题,民间音乐的传播传承受阻。一些优秀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丧失了生存的土壤。2022年,《新民乐国风夜》横空出世,这对民乐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大有益处,该节目让民乐“出圈”,为民乐传播传承找到了一条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音乐 传播传承 《新民乐国风夜》 “新乐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乐保护的范式建构:论杨荫浏抢录《二泉映月》之开创与延续
20
作者 朱磊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3-39,共7页
反顾杨荫浏先生抢录《二泉映月》之举措,重新梳理和审视其民乐传习经验与路径,对于后申遗时代的民乐保护范式建构具有启发意义。杨荫浏基于针对采录对象演奏(唱)惯习、审美取向的经验获取,准确把握和呈现作品的核心和灵韵;以田野经验支... 反顾杨荫浏先生抢录《二泉映月》之举措,重新梳理和审视其民乐传习经验与路径,对于后申遗时代的民乐保护范式建构具有启发意义。杨荫浏基于针对采录对象演奏(唱)惯习、审美取向的经验获取,准确把握和呈现作品的核心和灵韵;以田野经验支撑“口传心授”的民乐传习的传统路径;在此基础上,建构“曲调写本化”的记录方式,弥合“口传心授”的弊端。借以观照后申遗时代的民乐保护,建构包蕴活化经验的“活谱”,形成录音以及语、图、谱互文的记录形态,以此重构传承生态,续写民乐的本真性,成为建构民乐保护范式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申遗时代 民乐 活谱 保护范式 曲调写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