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构"母亲神话"与重建"母性关怀"——切入女性文本的一种视角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虹艳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33-37,共5页
母亲作为女性文本最常见的性别角色,隐含了女性写作、女性意识的诸多信息,她不仅是一种伦理象征,同时也构成了女性文本中重要的文化、审美空间,她是父权社会建构起的神圣的性别神话,同时也是女性文本中即将建构起的文化与伦理关怀的一... 母亲作为女性文本最常见的性别角色,隐含了女性写作、女性意识的诸多信息,她不仅是一种伦理象征,同时也构成了女性文本中重要的文化、审美空间,她是父权社会建构起的神圣的性别神话,同时也是女性文本中即将建构起的文化与伦理关怀的一个重要砝码。笔者通过关注女性文本对传统的"母亲神话"的消解,来透视中国女性文学的总体特征以及一种基于性别意义上的母性关怀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亲神话 女性文学 母性关怀 “第三性” 重写 宗教 欲望 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反思母亲神话到“厌母”症候:国产女性电影中的母女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蔡郁婉 《北方论丛》 2022年第3期115-122,共8页
母亲神话往往将母亲描述为贤惠慈爱、牺牲自我的形象。近年来,女性创作者开始了对母亲形象的重新审视。国产女性电影亦不例外。电影《嘉年华》《送我上青云》《春潮》都涉及了对于母亲形象和母女关系的再思考,塑造了反神话的母亲形象。... 母亲神话往往将母亲描述为贤惠慈爱、牺牲自我的形象。近年来,女性创作者开始了对母亲形象的重新审视。国产女性电影亦不例外。电影《嘉年华》《送我上青云》《春潮》都涉及了对于母亲形象和母女关系的再思考,塑造了反神话的母亲形象。在重审的基础上,电影之中的女儿们纷纷反叛母亲,意欲成为与母亲不同的新女性。但电影对母亲的审视却悬置了对造成母亲之卑劣和不堪之原因的追问。这一割裂的反思遗憾地使女儿们陷入了“厌母症”的泥潭。在《送我上青云》《春潮》之中,女儿们都在背离母亲的道路上遭遇困境。但《嘉年华》却富有启示性地告诉我们,理想的母亲镜像对女儿突破困境与禁锢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呼唤更全面、更深刻地探讨母女关系的作品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电影 母亲神话 “厌母” 母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殖异化”与“母亲神话”
3
作者 王宏维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8-154,共7页
当代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对妇女劳动的研究,对主要由女性承担的生殖、哺育及其他家务劳动作了持久和专门的探讨。以马克思"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理论作为切入点,审视生育及其他家务劳动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关联,可... 当代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对妇女劳动的研究,对主要由女性承担的生殖、哺育及其他家务劳动作了持久和专门的探讨。以马克思"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理论作为切入点,审视生育及其他家务劳动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关联,可以看出,由女性承担的这些劳动大都仍处于较低评价及无酬状况,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生殖异化"和"母亲神话"是其中的基本方面,并对女性生存发展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对社会、经济及文化亦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社会生产 妇女劳动 生殖异化 母亲神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菊打官司》与“母亲神话”
4
作者 侯婧 《大舞台》 2010年第8期116-116,共1页
作为女性文本中最常见的性别角色之一,"母亲"这一身份在影视作品中频繁出现。我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影片《秋菊打官司》中,塑造了一位性格执拗的农村妇女,不少人甚至认为该片是农村女性解放的表现。而本文则从女性主义和精... 作为女性文本中最常见的性别角色之一,"母亲"这一身份在影视作品中频繁出现。我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影片《秋菊打官司》中,塑造了一位性格执拗的农村妇女,不少人甚至认为该片是农村女性解放的表现。而本文则从女性主义和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秋菊打官司》中隐含的"母亲神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精神分析 母亲神话 《秋菊打官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亲神话的营构与民族革命的寓言——夏衍电影中母亲形象的生成与意义探寻
5
作者 王侠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66-73,124,共9页
夏衍在电影中塑造了一系列正面的充满着“神性”光芒的母亲形象,她们已超越了本身的身份所指,成为夏衍表现与反思民族革命进程的一面镜子。身陷苦海的母亲作为替代性对象,成为最具感召力的民族话语,暗合着夏衍对苦难中国的思考。而他对... 夏衍在电影中塑造了一系列正面的充满着“神性”光芒的母亲形象,她们已超越了本身的身份所指,成为夏衍表现与反思民族革命进程的一面镜子。身陷苦海的母亲作为替代性对象,成为最具感召力的民族话语,暗合着夏衍对苦难中国的思考。而他对旧式母亲们迷信思想的解构,对革命母亲的赞颂,体现了他试图借营构母亲神话来阐释民族革命的叙事策略。因此,夏衍笔下的母亲形象是彰显着“神性”光芒的中国式圣母,他所营构的母亲形象在苦难中觉醒,最后走向革命的神话,无疑成为民族革命进程的寓言式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衍 母亲神话 民族革命 寓言式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亲神话的解构——重读《霜叶红似二月花》
6
作者 李焕焕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47-50,64,共5页
在文学画廊中,"母亲形象"为其永恒的主题。茅盾在《霜叶红似二月花》中再次塑造了生动丰满的为"母"者形象,她们不再是空洞的能指而是具有人性的所指。以孩子为切入点,来揭露母亲属"人"的生存状态,解构母... 在文学画廊中,"母亲形象"为其永恒的主题。茅盾在《霜叶红似二月花》中再次塑造了生动丰满的为"母"者形象,她们不再是空洞的能指而是具有人性的所指。以孩子为切入点,来揭露母亲属"人"的生存状态,解构母亲的神话。同时表露茅盾对女性生存境遇的深切同情,揭示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引发文化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亲神话 《霜叶红似二月花》 苦闷焦虑 生存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电影中“母亲神话”的崩溃 被引量:2
7
作者 洪旗 《世界电影》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9-36,共18页
日本电影中“母亲神话”的崩溃〔日本〕佐藤忠男洪旗译为什么日本的夫妻之间爱情语言非常贫乏夫妻之间表达爱情的语言很不发达,这可以算是日本人的生活习性之一吧。当然,夫妻间示爱的语言,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创造并使用,在公众面前... 日本电影中“母亲神话”的崩溃〔日本〕佐藤忠男洪旗译为什么日本的夫妻之间爱情语言非常贫乏夫妻之间表达爱情的语言很不发达,这可以算是日本人的生活习性之一吧。当然,夫妻间示爱的语言,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创造并使用,在公众面前听不到这些语言,并不能说明多数的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亲神话 日本电影 弗洛伊德 俄狄浦斯情结 少年 孩子们 语言 主人公 爱情 丈夫
原文传递
从女性主义神学观照冰心笔下的母亲内涵 被引量:1
8
作者 郭晓霞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0-53,共4页
母亲身份和母亲形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运动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激进主义女性主义认为母亲身份是父权制文化强加在女性身上的一种角色,由此拒绝母亲身份,也因此否定冰心的母爱文学。女性主义神学则从另一向度发掘母亲在父权制... 母亲身份和母亲形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运动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激进主义女性主义认为母亲身份是父权制文化强加在女性身上的一种角色,由此拒绝母亲身份,也因此否定冰心的母爱文学。女性主义神学则从另一向度发掘母亲在父权制话语下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从而肯定母亲身份。从女性主义神学的角度探讨冰心笔下的母亲内涵,冰心的母亲观与女性主义神学对母亲身份的探索殊途同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亲身份 母亲神话 女性主义神学 冰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心诗歌中母亲形象及其文化含义探寻 被引量:3
9
作者 陆正兰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46-51,共6页
在中国文化中 ,“母亲”是一个特别的文化符号 ,它的含义的演变一次次成为遮蔽女性自我的“迷思”。冰心诗歌中的母亲形象虽然完成了从古代“道德圣母”到现代“人性圣母”的超越与转变 ,却没有真正颠覆母亲神话模式 ,而是重塑了新一轮... 在中国文化中 ,“母亲”是一个特别的文化符号 ,它的含义的演变一次次成为遮蔽女性自我的“迷思”。冰心诗歌中的母亲形象虽然完成了从古代“道德圣母”到现代“人性圣母”的超越与转变 ,却没有真正颠覆母亲神话模式 ,而是重塑了新一轮意义上的母亲神话。由此而生的母亲文化含义 ,也是探寻“五四”文化及其背景下女性追求自我的一个特别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母亲神话 母亲形象 冰心 文化含义 女性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叛离的母亲形象
10
作者 戴桂玉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4期46-47,共2页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王后背离"三从四德"、"夫为妻纲"的忠孝礼仪,犯下乱伦谋反的"叛天之罪",但她张扬自我,敢爱敢恨,努力为命运抗争。王后所体现的这种鲜活叛逆的母亲形象解构和消融了传统"...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王后背离"三从四德"、"夫为妻纲"的忠孝礼仪,犯下乱伦谋反的"叛天之罪",但她张扬自我,敢爱敢恨,努力为命运抗争。王后所体现的这种鲜活叛逆的母亲形象解构和消融了传统"母亲神话"的虚伪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亲神话 父权 叛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色的耶路撒冷》的女性主义解读 被引量:4
11
作者 任海云 杜丽丽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3-97,共5页
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分析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的《金色的耶路撒冷》(Jerusalem the Golden)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思想。从毛姆太太(Mrs. Maugham)的生活经历入手,揭示父权制对女性的禁闭,并通过对毛姆太太“... 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分析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的《金色的耶路撒冷》(Jerusalem the Golden)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思想。从毛姆太太(Mrs. Maugham)的生活经历入手,揭示父权制对女性的禁闭,并通过对毛姆太太“恶母”形象的进一步分析,颠覆和解构父权制的“母亲神话”。通过对克拉拉(Clara Maugham)成长过程的研究, 探讨新一代英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反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色的耶路撒冷》 父权制 母亲神话 女性自我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期女性小说中的“恶母”形象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小环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2期118-120,126,共4页
新时期以来,"恶母"书写成为女性文学中一道引人注目的写作景观。铁凝、徐小斌等女作家一改人们的传统审美习惯与心理定势,纷纷反思与拆解传统母性的崇高社会人格,对母亲和母爱情感进行多元化、多角度展示,塑造了一大批"... 新时期以来,"恶母"书写成为女性文学中一道引人注目的写作景观。铁凝、徐小斌等女作家一改人们的传统审美习惯与心理定势,纷纷反思与拆解传统母性的崇高社会人格,对母亲和母爱情感进行多元化、多角度展示,塑造了一大批"恶母"形象,彰显了在传统话语中被遮蔽的母亲的生存境况,解构了男权文化建立的"母亲神话"。这些对母亲的多元化言说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考空间,具有重要的女性文学意义、文学史意义和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小说 母亲神话 “恶母”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性的颠覆曲 人性的困惑调——读《羽蛇》有感
13
作者 胡敏 《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徐小斌 烛龙 人性 母亲神话 母亲 “母爱” 女性文化 远古神话 父权中心文化 性权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我国90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继锋 王吉正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46-48,共3页
2 0世纪 90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呈现出了“百花竞艳”的多元化格局 ,女作家们以细腻的笔触对女性的日常生活、情感、欲望进行描写 ,使文学对人关注的中心点产生了根本性的位移 ,实现了对男性霸权的一种颠覆。随着女性文学的发展、繁荣 ,... 2 0世纪 90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呈现出了“百花竞艳”的多元化格局 ,女作家们以细腻的笔触对女性的日常生活、情感、欲望进行描写 ,使文学对人关注的中心点产生了根本性的位移 ,实现了对男性霸权的一种颠覆。随着女性文学的发展、繁荣 ,女性文学未来的走向应尽早过渡到两性对话阶段 ,这也许是女性文学创作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化 精神空间 母亲神话 两性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找被逐者的精神家园──试论新时期中国女性电影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11
15
作者 范志忠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46-52,共7页
寻找被逐者的精神家园──试论新时期中国女性电影的文化意蕴范志忠西方女性电影及其理论,产生于西方的后现代文化语境。1971年发行放映的四部纪录片《成长中的女性》、《珍妮之珍妮》、《三生命》和《女性的电影》,标志着女性电... 寻找被逐者的精神家园──试论新时期中国女性电影的文化意蕴范志忠西方女性电影及其理论,产生于西方的后现代文化语境。1971年发行放映的四部纪录片《成长中的女性》、《珍妮之珍妮》、《三生命》和《女性的电影》,标志着女性电影实践的开始;其后,诸如劳拉·穆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电影 精神家园 新时期 女性创作 父权制度 父权社会 女性形象 母亲神话 父权文化 弗洛伊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女性未来话语——论小说《玫瑰门》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写作中的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缪爱芳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94-95,共2页
从沉重的传统因袭、《玫瑰门》中的女性意识、女性命运的演变及母亲神话的解构四个方面来分析铁凝《玫瑰门》中的女性世界的建构,及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女性创作中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玫瑰门》 司猗纹 女性意识 女性命运 母亲神话的解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萧红小说《生死场》的叙事艺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雅萍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41-43,共3页
萧红习惯于将女性细腻而敏感的情绪体验充分融入到作品之中,从而使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不拘一格的复杂感悟。从三个方面探究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一是"母亲神话"的分崩离析,致力于消解母亲光辉伟大的形象;二是人类在本... 萧红习惯于将女性细腻而敏感的情绪体验充分融入到作品之中,从而使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不拘一格的复杂感悟。从三个方面探究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一是"母亲神话"的分崩离析,致力于消解母亲光辉伟大的形象;二是人类在本能欲望驱使下呈现出动物的"本我"生存;三是从民族文化的根源揭露封建主义对女性的精神奴役,致力于在现实生活中寻求精神解放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生死场》 母亲神话 动物本能 精神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女性文学中的母性审视
18
作者 王列耀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4期79-85,共7页
台湾女作家的创作中,一个原本面貌与性格都比较单纯的角色——母亲受到高度重视。(1)出现异样的母亲类型与多样化的母性。50年代初,台湾女作家创造的母亲形象与母性内涵较单纯。60年代前后开始变化,出现了灰暗性的母亲群。(2)母亲谱系... 台湾女作家的创作中,一个原本面貌与性格都比较单纯的角色——母亲受到高度重视。(1)出现异样的母亲类型与多样化的母性。50年代初,台湾女作家创造的母亲形象与母性内涵较单纯。60年代前后开始变化,出现了灰暗性的母亲群。(2)母亲谱系出现较大的扩充与拓展,渊源于女作家的异向性思维与审视角度的确立。其立足点在于:还给母亲女人的本色,破除经过修饰、歪曲的圣母性。与之相适应,“审视文学”的表现方式与美学风格也有了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亲神话 女作家 台湾女性文学 高度重视 母亲形象 传统文学 美学风格 表现方式 人性 廖辉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