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制度变迁与纳西族的殉情 被引量:9
1
作者 杨福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共5页
殉情在世界上各民族中都发生过,但可能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的纳西族那样惨烈和严重。本文认为,政治制度变革引发的文化变迁是导致纳西族殉情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清王朝在纳西族主要聚居区丽江实施“改土归流”,推行大规模的“以夏变夷... 殉情在世界上各民族中都发生过,但可能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的纳西族那样惨烈和严重。本文认为,政治制度变革引发的文化变迁是导致纳西族殉情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清王朝在纳西族主要聚居区丽江实施“改土归流”,推行大规模的“以夏变夷”强权政治和强制性的风俗变革,纳西族传统性爱观、婚姻观与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冲突,儒家文化的封建礼教与纳西族传统习俗的冲突,导致了众多的殉情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西族 殉情 政治变革 文化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死与情杀——谈《将军族》与《玉卿嫂》的殉情悲剧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永东 《华文文学》 2004年第3期21-23,共3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因为相爱却不能如意导致的殉情悲剧也与之相伴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台湾小说《将军族》与《玉卿嫂》的结局都是以主人公为情而死来结束故事。本文试图通过对两篇作品的分析来挖掘殉情悲剧所反映出的作者深层心理...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因为相爱却不能如意导致的殉情悲剧也与之相伴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台湾小说《将军族》与《玉卿嫂》的结局都是以主人公为情而死来结束故事。本文试图通过对两篇作品的分析来挖掘殉情悲剧所反映出的作者深层心理的殉情情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映真 白先勇 殉情悲剧 殉情情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西族殉情作品及殉情风尚生死观探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陈艳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61,共4页
纳西族文化中独特的殉情作品和殉情现象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和思考。纳西族殉情现象不是纳西族文化孤立的一面,它与其现实生活、民族心理性格、宗教信仰和世界观有着直接的或千丝万缕的关联,是民族文化中多种力量整合的结果。
关键词 纳西族 殉情 东巴文化 生死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哈萨克族民间爱情叙事诗中的殉情母题及其文化内涵 被引量:1
4
作者 潘帅 范学新 努力哈丽帕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55-58,共4页
哈萨克爱情叙事诗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殉情母题是爱情叙事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情节单元,本文主要从哈萨克爱情叙事诗文本出发,研究其叙事母题并进一步阐明殉情母题背后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既反映了哈萨克先民朴素的自然观和... 哈萨克爱情叙事诗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殉情母题是爱情叙事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情节单元,本文主要从哈萨克爱情叙事诗文本出发,研究其叙事母题并进一步阐明殉情母题背后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既反映了哈萨克先民朴素的自然观和宗教信仰,也为作家文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创作模式和丰富的内容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萨克族 爱情叙事长诗 殉情母题 文化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色情殇:纳西族、拉祜族的殉情自杀遗风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建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3-68,共6页
殉情作为一种特殊而古老的自杀现象,在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澜沧拉祜族同胞中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纳西族、拉祜族的殉情自杀有着深沉的历史文化原因,这既与社会制度的剧变、文化的变迁相关,也与宗教信仰紧紧相连。
关键词 殉情自杀 纳西族 拉祜族 历史文化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白马藏族民间故事中的“殉情母题”——以《新娘鸟》和《阿拜波与娥曼妹》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军 蒲向明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78-82,共5页
关于中国民间文学"殉情母题"的研究,目前所见成果较为有限。新疆、甘陕川一线的结合区域,是民间文学殉情母题多发的地区,白马藏族民间文学就存在这个特定区域内。通过对目前公开出版的白马藏族民间故事集的题材研究,可发现其... 关于中国民间文学"殉情母题"的研究,目前所见成果较为有限。新疆、甘陕川一线的结合区域,是民间文学殉情母题多发的地区,白马藏族民间文学就存在这个特定区域内。通过对目前公开出版的白马藏族民间故事集的题材研究,可发现其中存在着特征显著的殉情母题。以《新娘鸟》和《阿拜波与娥曼妹》为例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白马藏族民间故事不仅具备"相爱——干涉——殉情"的母题叙事模式,而且还存在着"传情——殉情——团圆"的母题情节模式。在艺术审美方面,这种"美的毁灭"殉情母题具有悲剧美和崇高美,对唤醒白马藏族的激情正义,激发他们追求真理和信念、延续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藏族 殉情 母题 《新娘鸟》 《阿拜波与娥曼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艺术与纳西人的殉情悲剧之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杨福泉 《文化艺术研究》 2011年第2期57-66,共10页
过去丽江被西方人士称为"殉情之都"、"亚洲自杀王国",其原因就是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在丽江纳西族中存在着非常普遍的殉情习俗。纳西族的殉情是在歌与诗中完成的人生悲剧。诗歌、民间歌调和东巴教的绘画艺术,与殉情... 过去丽江被西方人士称为"殉情之都"、"亚洲自杀王国",其原因就是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在丽江纳西族中存在着非常普遍的殉情习俗。纳西族的殉情是在歌与诗中完成的人生悲剧。诗歌、民间歌调和东巴教的绘画艺术,与殉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艺术与死亡"这个永恒命题上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与殉情的整个过程密切相关、堪称极富神秘感的殉情音乐媒介的民间吟唱调"骨泣"(悲痛吟唱)和纳西族民间乐器口弦来谈纳西族民间艺术与殉情之间的神秘关系;第二部分结合东巴教仪式,着重谈纳西族民间宗教东巴教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包括纸牌画、木牌画、画谱等)与殉情悲剧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对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与纳西族殉情悲剧之关系作比较细致的剖析和梳理,分析这些艺术因素如何使纳西族的殉情悲剧增添了悲情审美的独特意蕴,它与民间宗教信仰等交融而形成一种可以称为"殉情文化"的深厚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纳西人 殉情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拉祜族殉情现象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艳萍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50-55,共6页
关键词 多元文化 拉祜族 殉情现象 芦笙舞 风俗习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莱辛《汉堡剧评》中戏剧的情节结构布局理论——以悲喜剧《殉情》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晓辉 《新余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83-86,共4页
以安东尼澳·奎罗的悲喜剧《殉情》为例,阐释了莱辛在《汉堡剧评》中的情节布局理论,表现为:主线单一,布局匀称;与行动关系最密切的发现和突转,引发观众的怜悯或恐惧;人物的性格既是多色调、多层次激情的混合与斗争,又是超载性格和... 以安东尼澳·奎罗的悲喜剧《殉情》为例,阐释了莱辛在《汉堡剧评》中的情节布局理论,表现为:主线单一,布局匀称;与行动关系最密切的发现和突转,引发观众的怜悯或恐惧;人物的性格既是多色调、多层次激情的混合与斗争,又是超载性格和常见性格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辛 殉情 戏剧情节 结构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谎言善意真爱永无悔,闻香识梦殉情不归路——解读欧·亨利短篇小说《爱的奉献》及《供应家具的房间》
10
作者 任诚刚 李其曙 +2 位作者 杨丽华 卢静 杨波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337-339,共3页
通过对欧·亨利短篇小说《爱的奉献》及《供应家具的房间》的解读,对比研究了两篇小说的不同形式、风格、及特点。在第一篇中对其以人物的谎言来记叙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征及情感,让读者体会到了主人公善意的谎言是一种爱的奉献的真... 通过对欧·亨利短篇小说《爱的奉献》及《供应家具的房间》的解读,对比研究了两篇小说的不同形式、风格、及特点。在第一篇中对其以人物的谎言来记叙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征及情感,让读者体会到了主人公善意的谎言是一种爱的奉献的真实目的。在第二篇里小说家采用对物体细腻的描述,通过嗅到屋子里发霉的气味又反衬感受到的一阵浓烈、甜蜜的、男主人公情人所偏爱的木犀草香味。此外,欧·亨利在这两篇短篇小说里灵活地运用谐音、双关、比喻、及拟人等修辞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谎言善意真爱永无悔"可以用来概括第一篇小说的中心思想;而以"闻香识梦殉情不归路"勾勒出第二篇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亨利 《爱的奉献》 《供应家具的房间》 谎言 殉情 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汉文学中的殉情—合葬原型比较分析
11
作者 张天佑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146-150,共5页
在维吾尔文学和汉文学中有大量的殉情-合葬文本,其基本模式为一对相爱的人,因各种原因不能结合以死殉情后,双方家长、族人按照他们的遗愿将其合葬,之后会有树木或花草生长于其间,以示爱情的天长地久。此类文本存在的时间之长与数量之多... 在维吾尔文学和汉文学中有大量的殉情-合葬文本,其基本模式为一对相爱的人,因各种原因不能结合以死殉情后,双方家长、族人按照他们的遗愿将其合葬,之后会有树木或花草生长于其间,以示爱情的天长地久。此类文本存在的时间之长与数量之多,足以使我们将其视作原型进行分析之。本文认为,此类原型的文化旨归在于:维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一样都向往乌托邦的爱情并企图以此抵抗死亡,实现自身的——人的不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汉文学 殉情-合葬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淡水河殉情》
12
作者 黄英哲 《现代中文学刊》 2012年第5期108-116,共9页
本文以陶晶孙《淡水河殉情》为对象,指出陶晶孙如何将彼时台湾社会轰动的殉情事件,转化为文学题材,藉由这篇小说记录作者的台湾观察,同时也揭露当时赴台文人学者的心境。《淡水河殉情》虽然是一则社会事件的改编之作,然而不只是陈... 本文以陶晶孙《淡水河殉情》为对象,指出陶晶孙如何将彼时台湾社会轰动的殉情事件,转化为文学题材,藉由这篇小说记录作者的台湾观察,同时也揭露当时赴台文人学者的心境。《淡水河殉情》虽然是一则社会事件的改编之作,然而不只是陈素卿殉情事件的再现改写,而是透过此一事件书写了光复后的台湾图像,清楚的指涉出当时存在于社会上地矛盾,特别是外省与本省之间的隔阂,以及深埋于台湾的日本记忆,表述了光复初期的各层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晶孙 《淡水河殉情 台湾 光复 外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亚瑟王之死》与《特里斯丹和绮瑟殉情记》的同源性和变异性
13
作者 陈莉 《陇东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74-77,共4页
特里斯丹和绮瑟的爱情故事在西方盛极一时,源远流长。但因年代久远,文本大多散佚,难以对这一爱情故事进行细致的梳理、逐一考察其流变过程。论文致力于对《亚瑟王之死》中崔思痛和绮秀的爱情故事与《特里斯丹和绮瑟殉情记》中特里斯丹... 特里斯丹和绮瑟的爱情故事在西方盛极一时,源远流长。但因年代久远,文本大多散佚,难以对这一爱情故事进行细致的梳理、逐一考察其流变过程。论文致力于对《亚瑟王之死》中崔思痛和绮秀的爱情故事与《特里斯丹和绮瑟殉情记》中特里斯丹和绮瑟的爱情故事之同源性和变异性的探讨,以期能对这一爱情故事的演变过程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瑟王之死》 《特里斯丹和绮瑟殉情记》 同源性 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悲苦心灵的不同移情方式——由屈原、郁达夫看殉情文学主题
14
作者 刘雁冰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第5期45-50,共6页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之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离骚》
关键词 郁达夫 文学主题 移情 屈原 殉情文学 殉情主义 无意识 超我 自我意识 自我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江纳西族“殉情文化”现象解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沐晓 薛祖军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1年第7期97-100,共4页
丽江纳西族地区,殉情作为一种独特的现象曾一度盛行,在众多文化现象中自成一格。纳西族的殉情受民族文化中多种力量的影响,对此从社会心理、悲剧审美等方面,结合世界自杀文化对丽江纳西族"殉情文化"现象进行解析与反思。
关键词 丽江 纳西族 殉情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韩凭夫妇》看古代殉情模式的原型意蕴 被引量:3
16
作者 岑玲 《合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4期26-28,共3页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叙事文学中,有一类表现殉情的爱情悲剧。本文试图从这种殉情模式的历史存在、构成因素、历史沿革几方面入手,揭示这些殉情模式丰富的原型意蕴。
关键词 殉情 模式 原型 文化 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痴情·殉情·别情——观影片《胭脂扣》 被引量:1
17
作者 秦兰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5-25,共1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存在于整个人类历史生活。影片《胭脂扣》叙述了一对生死恋人如花、陈振邦的感情历程,揭示了真正的爱情是身心合一的本质。
关键词 痴情 殉情 别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西族殉情现象及其社会心理原因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习煜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6-99,共4页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丽江纳西族社会里,殉情是个非常突出的现象,以至于外人把丽江称为"殉情之都"。丽江纳西族的殉情之风有深刻的社会、宗教、文化、心理原因。殉情是改土归流后严格的包办婚制与原有的自由婚剧烈冲突的产物...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丽江纳西族社会里,殉情是个非常突出的现象,以至于外人把丽江称为"殉情之都"。丽江纳西族的殉情之风有深刻的社会、宗教、文化、心理原因。殉情是改土归流后严格的包办婚制与原有的自由婚剧烈冲突的产物;为殉情者提供理想乐园是纳西族原始宗教对情死者的同情和安排;殉情这种极端做法源于封建礼教在丽江的盛行和严格规范带来的社会谴责和自我谴责压力。如今,社会制度的转变消灭了殉情现象,但在一个民族中曾经出现过的悲剧现象,仍是研究这个民族民族性的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西族殉情 社会 宗教 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被抛弃、殉情到自我拯救——以卫女、刘兰芝、三巧儿为例谈婚变后女性的命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新亭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69-71,共3页
古典文学中涉及婚变的作品,以其特有的魅力折射出时代风气下妇女命运的变迁。在专制礼教思想尚未产生的先秦时期,女性在婚姻中有较多的自由和保持自我人格独立的可能;在专制礼教社会,婚变后的女性则表现为更多的无奈,她们无力与残酷的... 古典文学中涉及婚变的作品,以其特有的魅力折射出时代风气下妇女命运的变迁。在专制礼教思想尚未产生的先秦时期,女性在婚姻中有较多的自由和保持自我人格独立的可能;在专制礼教社会,婚变后的女性则表现为更多的无奈,她们无力与残酷的时代风气进行有效的抗争,她们更多的选择结束生命来表达对自由爱情婚姻的渴望;当民主自由思想渐入人心,专制礼教思想被怀疑乃至否定,纯朴、自由民风回归,人文关怀复苏,求利实用主义思想产生时,婚变后的女性再次有了追求爱情自由、婚姻幸福的权利和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抛弃 婚变 时代风气 殉情 自我拯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生死死的恋爱”——从中外文学看殉情主题作品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春兰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3期123-124,共2页
关键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梁山伯与祝英台 莎士比亚 恋爱 殉情 主题 情感 中国文学史 家族 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