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死亡美学
1
作者 王艳荣 石佳鑫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5-61,共7页
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书写了许多生命的凋零与死亡。鄂温克民族的盛衰以及生命的轮回,在小说中被叙述得沉静而悲悯。作者站在广阔的文化视角描写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死亡的无常与永恒、民族的繁衍与磨难。从死亡美学的视角来分... 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书写了许多生命的凋零与死亡。鄂温克民族的盛衰以及生命的轮回,在小说中被叙述得沉静而悲悯。作者站在广阔的文化视角描写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死亡的无常与永恒、民族的繁衍与磨难。从死亡美学的视角来分析《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死亡意象与葬礼仪式,不仅可以窥见鄂温克文化的野性与柔情,也可以感受到这个游牧民族在艰难生存中向死而生的大爱,从而领悟超越死亡、生命至上的永恒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尔古纳河右岸》 死亡美学 挽歌 精神彼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中日死亡美学对比探究——以中日现实主义家庭电影《一一》和《步履不停》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泽钰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6期92-94,共3页
电影是一种典型的利用不同感官通道的多模态叙事文本,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表达,具有更为丰富全面的隐喻系统,可以创造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本文以《一一》(中国台湾电影)和《步履不停》(日本电影)为代表,在多模态... 电影是一种典型的利用不同感官通道的多模态叙事文本,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表达,具有更为丰富全面的隐喻系统,可以创造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本文以《一一》(中国台湾电影)和《步履不停》(日本电影)为代表,在多模态隐喻视角下,通过分析影片中的叙事手法、人物刻画、意象符号以及镜头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对中日两国现实主义家庭电影中的死亡美学进行对比探究,旨在探讨两国文化在对待死亡主题上的异同。研究发现:中日现实主义家庭电影中的死亡美学多悲情色彩浓厚,隐喻性表达含蓄克制,且具有去戏剧性的写实特点。受中日文化差异的影响,在中国电影中,死亡往往被赋予深厚的社会和人文意义,强调生命的坚韧与对生的珍视,尚未形成约定俗成的审美性的死亡意象;而在日本电影中,则具有独特的民族化死亡符号,更侧重于个体心理与情感的表达,探究死亡本身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隐喻 死亡美学 生死观 《步履不停》 《一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阮玲玉》对自杀的诗化重构及其死亡美学
3
作者 赵依池 《南腔北调》 2024年第8期86-92,共7页
电影《阮玲玉》在展现阮玲玉自杀动机时并未过多地强调外界的压迫,而是突出了人物本身的性格和自主的选择,她的死亡是在长期孤独无措的状态下又遭逢生命价值失落、精神支柱坍塌后的自我终结。阮玲玉的自杀是诗意的、审美的,优美细腻的... 电影《阮玲玉》在展现阮玲玉自杀动机时并未过多地强调外界的压迫,而是突出了人物本身的性格和自主的选择,她的死亡是在长期孤独无措的状态下又遭逢生命价值失落、精神支柱坍塌后的自我终结。阮玲玉的自杀是诗意的、审美的,优美细腻的镜头语言呈现出她在生命最后时刻的陶醉、自恋与自我认同的破碎,凸显在精神危机中走向死亡的过程及其美感。同时,影片以时空穿插的手法打碎了怀旧的幻象,消解了“死亡”的主体,并借阮玲玉与演员张曼玉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将“阮玲玉”呈现为一个介于生与死、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幽灵”般的艺术形象,又将再改编和再重构的可能性向观众敞开,赋予传奇人物形象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由此超越了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阮玲玉 关锦鹏 自杀 死亡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约翰·济慈《夜莺颂》中的死亡美学
4
作者 宋金娣 《品位·经典》 2024年第5期29-31,共3页
死亡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在短暂的一生中持续经受病痛和丧亲的折磨,死亡成为他诗歌的重要意象之一。然而在死神恐怖的镰刀之下,约翰·济慈对死亡却怀有甜美的爱恋之情。本文通过对约翰·济慈... 死亡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在短暂的一生中持续经受病痛和丧亲的折磨,死亡成为他诗歌的重要意象之一。然而在死神恐怖的镰刀之下,约翰·济慈对死亡却怀有甜美的爱恋之情。本文通过对约翰·济慈的《夜莺颂》的分析,从死亡意象、诗性想象力和生的无限可能三个方面探讨了济慈向死而生的死亡美学。济慈不惧死亡,从死亡中发现了爱、美和生的无限可能。济慈独特的死亡美学给现代人带来了深刻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济慈 夜莺颂 死亡美学 向死而生 死亡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对文本的批评之路——英国诗歌与死亡美学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士民 毛卓亮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4-128,共5页
英国诗歌自始至终贯穿着死亡的主题。死亡美学主张死亡作为崇高的对象之一压倒了理性存在者的理性,让人们从庸俗普通走向真正的道德自由。它要求艺术在直接地呈现人的生存状态的同时保持本身的社会性批判维度。它指出了一条面对文本的... 英国诗歌自始至终贯穿着死亡的主题。死亡美学主张死亡作为崇高的对象之一压倒了理性存在者的理性,让人们从庸俗普通走向真正的道德自由。它要求艺术在直接地呈现人的生存状态的同时保持本身的社会性批判维度。它指出了一条面对文本的批评之路:批评是在贯彻一种能够引发反思的美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美学 审美直觉 死亡主题 英国诗歌 诠释 反思 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厄舍府的崩塌》看爱伦·坡的死亡美学 被引量:2
6
作者 赵芳 张潇潇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1期17-18,共2页
爱伦·坡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和诗人,其代表作《厄舍府的崩塌》以死亡为主题,贯穿活埋、死亡、邪恶等多种表达。在这部小说中,爱伦·坡通过渲染阴郁、恐怖的气氛表现了死亡的梦幻之美。这种另类的美和独特的审美视角与作家所处的... 爱伦·坡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和诗人,其代表作《厄舍府的崩塌》以死亡为主题,贯穿活埋、死亡、邪恶等多种表达。在这部小说中,爱伦·坡通过渲染阴郁、恐怖的气氛表现了死亡的梦幻之美。这种另类的美和独特的审美视角与作家所处的时代和多舛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德加·爱伦·坡 厄舍府的崩塌 死亡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渡边淳一作品影视化的死亡美学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文池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9-71,共3页
渡边淳一作为"日本现代文学三大家"之一,有近30部影视化作品,其中以表现纯爱的《失乐园》《爱的流刑地》等最为人们所热衷。其作品在影视化过程中较好地保持了原作原旨,可以通过影视作品品味原著。他作为日本传统文学"... 渡边淳一作为"日本现代文学三大家"之一,有近30部影视化作品,其中以表现纯爱的《失乐园》《爱的流刑地》等最为人们所热衷。其作品在影视化过程中较好地保持了原作原旨,可以通过影视作品品味原著。他作为日本传统文学"惜生崇死"死亡美学衣钵的继承者,以独特的美意识,将死亡作为对无常爱情的一种救赎方式,让读者、观影者抵御精神病患,摆脱人世苦楚,愉悦甚至享受地描绘赴死过程,这在其影视化作品中无疑有了更为直观的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渡边淳一 传统文学 死亡美学 影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岛由纪夫的死亡美学 被引量:5
8
作者 高兴兰 《外国语言文学》 2011年第2期131-137,共7页
对于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而言,死亡具有绝对的魅力。在他所构筑的文学世界中,死亡主题占据了绝大多数,为美而亡、为爱而死、为理想而殉身,是他笔下渲染最多的死亡主题。死于青春、死于暴烈是他死亡美学的突出特点。三岛独特的死亡美... 对于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而言,死亡具有绝对的魅力。在他所构筑的文学世界中,死亡主题占据了绝大多数,为美而亡、为爱而死、为理想而殉身,是他笔下渲染最多的死亡主题。死于青春、死于暴烈是他死亡美学的突出特点。三岛独特的死亡美学是和他幼年时阴郁、孤独、隔离的生活以及日本的死亡文化心理息息相关的,而以《叶隐》为代表的武士道精神更是给他的一生带来了致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美学 青春 暴烈 武士道
原文传递
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探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庄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55-57,共3页
死亡作为生命的终结能够计量生命的长度,它是文学艺术界探讨的永恒主题。电影作为一种包容性极强的视听艺术,对死亡主题也进行了多维度地呈现,它通过将死亡元素融入电影视角中使电影体现出了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本文选取了日本电影中... 死亡作为生命的终结能够计量生命的长度,它是文学艺术界探讨的永恒主题。电影作为一种包容性极强的视听艺术,对死亡主题也进行了多维度地呈现,它通过将死亡元素融入电影视角中使电影体现出了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本文选取了日本电影中具有死亡意象或以死亡为主题的影片为研究对象,结合日本民族文化中独特而怪异的死亡文化,从死亡美学角度对电影中的死亡意象审美进行了分析,以期让观众通过电影对死亡意识形式化创作的视听效果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并理解死亡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电影 死亡美学 探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挪威的森林》的死亡美学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园波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05-110,共6页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张扬死亡美学的小说,充斥着死亡事件、死亡意象和死亡体验。死亡是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小说以生死链为线索展开叙事,木月—直子—渡边—绿子是小说最主要的生死链。小说的死亡观既有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子也深受存...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张扬死亡美学的小说,充斥着死亡事件、死亡意象和死亡体验。死亡是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小说以生死链为线索展开叙事,木月—直子—渡边—绿子是小说最主要的生死链。小说的死亡观既有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子也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死亡在小说中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既显得静美也显得悲美,作为个体救赎的死亡无疑是虚妄的,无助于现代个体的现实回归,只能让个体从存在走向毁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树 死亡美学 生死链 审美救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悼亡诗中的死亡美学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娜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104-105,共2页
悼亡诗是最接近、最直接表现死亡的文学形式之一,它将死亡之思蕴积在自然景物、梦境追思、人伦道德、灵肉善美中,使人人都畏惧但又无法逃避的死亡获得了崇高和纯美的地位。中国诗人由于受文化传统及诗学传统的影响,表现和思考死亡的方... 悼亡诗是最接近、最直接表现死亡的文学形式之一,它将死亡之思蕴积在自然景物、梦境追思、人伦道德、灵肉善美中,使人人都畏惧但又无法逃避的死亡获得了崇高和纯美的地位。中国诗人由于受文化传统及诗学传统的影响,表现和思考死亡的方式是侧重死亡的伦理价值,用世俗化意象表现死亡,从而把死亡表现得哀婉含蓄,把它稳定在一种中和的思想里,使它不至于走向极端,而能够自持,形成一种内在的超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宋代 悼亡诗 死亡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哥特电影中的死亡美学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箐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47-49,共3页
随着哥特电影的不断发展,哥特电影中的死亡已不再是单纯的哲学命题,已然透过镜头呈现出了别样而极致的美感,成为与文艺深度结合的死亡美学,而死亡与生存二元对立的艺术呈现对人类集体生命意识的勃发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死亡美学的重要承... 随着哥特电影的不断发展,哥特电影中的死亡已不再是单纯的哲学命题,已然透过镜头呈现出了别样而极致的美感,成为与文艺深度结合的死亡美学,而死亡与生存二元对立的艺术呈现对人类集体生命意识的勃发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死亡美学的重要承载,即哥特电影的重要价值体现。本文将在阐释哥特电影与死亡命题的基础上,以颇具代表性的哥特电影为例,通过哥特电影中的死亡主题和死亡影像两个方面,探析哥特电影中的死亡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特电影 死亡美学 死亡主题 死亡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泽明《罗生门》之死亡美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贺忠 《电影评介》 2009年第10期42-44,共3页
黑泽明电影《罗生门》结合了芥川龙之介小说的情节,采用一种多重平行叙述的独特手法,讲述了丛林中的死亡事件,每个人物的独白都是整个事件的碎片,经过人的自私本性的折射,这些独白本身是不可靠的,同样的道理,转述这些独白的叙述者本身... 黑泽明电影《罗生门》结合了芥川龙之介小说的情节,采用一种多重平行叙述的独特手法,讲述了丛林中的死亡事件,每个人物的独白都是整个事件的碎片,经过人的自私本性的折射,这些独白本身是不可靠的,同样的道理,转述这些独白的叙述者本身也是不可靠的,死亡使人性暴露在夏日的阳光下,人的可悲与渺小,人的伟大与真诚。并通过讲述死亡理解了自己的灵魂,赋予死亡本身更深刻的哲理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生门》 黑泽明 芥川龙之介 死亡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探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翟小华 《戏剧之家》 2020年第9期103-103,105,共2页
死亡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讨论的一个永恒话题。死亡美学是日本电影中经常被使用到的表现手法,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日本国民的人生观以及“死亡”在日本文艺作品中的地位。在日本文化中,死亡是一种崇高、唯美的消逝,日本电影通过... 死亡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讨论的一个永恒话题。死亡美学是日本电影中经常被使用到的表现手法,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日本国民的人生观以及“死亡”在日本文艺作品中的地位。在日本文化中,死亡是一种崇高、唯美的消逝,日本电影通过物的死亡镜头来隐喻主人公的死亡,这是一种极致的美感,也使电影的情节达到高潮,引发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观影欲望。本文主要探析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从中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和日本电影的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电影 死亡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意心灵的孤独漫游——简评颜翔林的《死亡美学》
15
作者 马建高 《学海》 1999年第6期172-172,共1页
关键词 死亡美学 死亡意境 艺术文本 死亡意识 艺术创造主体 意境的创造 美学著作 价值论 美学思考 接受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织艺术的黑色花冠——颜翔林教授新版《死亡美学》导读与评论
16
作者 章辉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58-61,共4页
《死亡美学》从美学、文化哲学、神话学、阐释学等多重角度,对人类精神现象的最高命题——生与死予以本体论、生存论、价值论的运思,进而展开对死亡现象的美学探究。《死亡美学》以"死亡意象"为核心概念,结合文化史、艺术史... 《死亡美学》从美学、文化哲学、神话学、阐释学等多重角度,对人类精神现象的最高命题——生与死予以本体论、生存论、价值论的运思,进而展开对死亡现象的美学探究。《死亡美学》以"死亡意象"为核心概念,结合文化史、艺术史的丰富资料,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见解。全书具有高度的逻辑思辨性,结构丰富完整,分析细致入微,不仅有助于艺术受众把握死亡意象的创造与欣赏,也对当代人诗意地领悟死亡这一根本性哲学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死亡美学 死亡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族作家海泉创作印象:死亡美学
17
作者 乌冉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6-19,共4页
在海泉文本中散发着浓重的"死亡叙述",这主要体现在:1.对生老病死这一正常性死亡的叙写;2.英雄主义式死亡;3.强迫性死亡;4.某种超现实力量所导致的死亡。那么,作家海泉为什么如此"倾心于死亡"主题呢?在诸多原因之中... 在海泉文本中散发着浓重的"死亡叙述",这主要体现在:1.对生老病死这一正常性死亡的叙写;2.英雄主义式死亡;3.强迫性死亡;4.某种超现实力量所导致的死亡。那么,作家海泉为什么如此"倾心于死亡"主题呢?在诸多原因之中,有两点值得探究:1.与作家心灵结构深处的情状有关;2.源于作家长期对蒙古民族传统中"生命观"及现代西方哲学中"生命意识"的形而上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泉 死亡叙述” 死亡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美学及深层意蕴探究
18
作者 卢迪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8期42-44,共3页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被推崇为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先驱。在其遗留下来的1 700余首诗稿中,有大约近600首诗歌是以死亡为题材的,是其一生诗作总数的三分之一。诗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描写死亡,向世人展现了其对死亡的独特理解。...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被推崇为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先驱。在其遗留下来的1 700余首诗稿中,有大约近600首诗歌是以死亡为题材的,是其一生诗作总数的三分之一。诗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描写死亡,向世人展现了其对死亡的独特理解。在艾米莉·狄金森的笔下,死亡主题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蕴。艾米莉·狄金森通过对死亡的描述,阐释了生命的终极意义,她对死亡价值的判断体现了探讨生命真谛、扩展生命张力、让精神永恒的美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米莉·狄金森 诗歌 死亡美学 深层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死亡美学”的原理浅析声乐作品《让我死亡》
19
作者 李劲 《大舞台》 2011年第8期88-89,共2页
本文尝试从作品中所蕴含的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于死亡的深刻理解和审美体现,通过曲作家、创作风格、演唱技巧、悲剧性的演唱风格等多方面的来分析《让我死亡》这首作品。
关键词 死亡美学 歌曲 演唱 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雪覆盖下的幽暗和壮丽——渡边淳一小说的死亡美学初探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仲 雷杰龙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63-66,共4页
渡边淳一小说中对死亡的处理方式是非常独特的。这体现了渡边淳一小说中的一种死亡美学。渡边淳一总是精心设计主人公的死亡方式 ,使死亡变得诡异而妖艳 。
关键词 日本 渡边淳一 小说创作 死亡美学 死亡方式 美学趣味 生命感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