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2篇文章
< 1 2 1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果
1
作者 蒋华蕾 张健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3期013-016,共4页
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果。方法 纳入病例均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在2022年3月至2024年9月选取,数据统计为169例。均予以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果。方法 纳入病例均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在2022年3月至2024年9月选取,数据统计为169例。均予以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进行诊断,与手术和病理结果做比较,评估诊断效果。结果 对比手术和病理诊断结果,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阳性检出率较高,169例非小细胞肺癌中,共572枚淋巴结,纵隔淋巴结转移154枚,转移组纵隔淋巴结转移指标均高于未转移组(P<0.05);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较高。结论 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可以及时发现转移情况,为临床提供较为准确的参考信息,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对病情进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计算机体层摄影 非小细胞肺癌 纵隔淋巴结转移 诊断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的构建:基于^(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影像组学技术
2
作者 袁晓瑞 谭延林 符淳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465-1472,共8页
背景术前准确评估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制订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影像组学技术已被作为多种癌症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无创手段,但关于其在妇科癌症领域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采用基于^(18)F-氟... 背景术前准确评估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制订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影像组学技术已被作为多种癌症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无创手段,但关于其在妇科癌症领域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采用基于^(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18)F-FDG PET/CT)的影像组学技术构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妇科住院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98例,根据其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淋巴结转移组65例与非淋巴结转移组33例,同时按照7∶3比例进行随机抽样后分为训练集68例与验证集30例。分析所有患者临床特征,以淋巴结转移情况作为结果标签进行模型构建。结果本研究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66.3%(65/98)。淋巴结转移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患者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原发灶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E4水平、原发灶位置、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是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P<0.05)。以HE4水平、原发灶位置构建临床预测模型,以HE4水平、原发灶位置、Radscore构建联合预测模型。Delong's检验结果显示,联合预测模型预测训练集中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0(95%CI=0.70~0.90),高于临床预测模型的0.73(95%CI=0.61~0.85,P=0.042);校准曲线显示,联合预测模型通过校准度检验(P=0.990),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决策曲线(DCA)分析结果显示,临床预测模型、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良好,但联合预测模型的净效益较高。结论采用基于^(18)F-FDG PET/CT的影像组学技术成功构建了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联合预测模型,且模型稳健性较高、区分能力良好、净效益较高,可为临床医生制订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评估患者预后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卵巢上皮癌 上皮性卵巢癌 淋巴结 氟脱氧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 影像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计算机断层成像评估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增殖活性的价值
3
作者 詹连珊 《吉林医学》 2025年第1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计分析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计算机断层成像(18F-FDG PET/CT)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增殖活性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贵黔国际总医院收治的NSCLC患者100例,根据不同病理类型将腺癌患者设为腺癌组(n=50),将... 目的:探计分析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计算机断层成像(18F-FDG PET/CT)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增殖活性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贵黔国际总医院收治的NSCLC患者100例,根据不同病理类型将腺癌患者设为腺癌组(n=50),将鳞癌患者设为鳞癌组(n=50)。采用18F-FDG PET/CT检测两组代谢参数[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代谢体积(MTV)、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去脂肪最大标准摄取值(SULmax)],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Ki-67指数,比较两组代谢参数及Ki-67指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Ki-67指数与18F-FDG PET/CT显像多参数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Ki-67指数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鳞癌组与SUVmax、SUVmean、MTV、TLG、SULmax、Ki-67指数均显著高于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NSCLC患者Ki-67指数与SUVmax、SUVmean、MTV、TLG、SULmax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Ki-67指数是否>30%作为因变量(0=否,1=是),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Ki-67指数和影像学指标(SUVmax、SUVmean、MTV、TLG、SULmax)的关联,结果显示SUVmax、SUVmean、MTV、TLG、SULmax是患者导致Ki-67指数>30%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CLC患者Ki-67指数与SUVmax、SUVmean、MTV、TLG、SULmax呈正相关,18F-FDG PET/CT能有效评估NSCLC肿瘤增殖能力和存活能力,对疾病进展的诊断有指导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成像 NSCLC 肿瘤增殖活性 KI-67指数 代谢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经建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1期60-60,共1页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 临床应用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对原发性肺癌术前纵隔淋巴结N分期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建伟 王洪伟 +1 位作者 许科 张杰 《癌症进展》 2022年第6期592-594,615,共4页
目的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18)^F-FDGPET/CT)对原发性肺癌术前纵隔淋巴结N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检查确诊的92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18)^F-FDGPET/CT和CT检查。以病... 目的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18)^F-FDGPET/CT)对原发性肺癌术前纵隔淋巴结N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检查确诊的92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18)^F-FDGPET/CT和CT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18)^F-FDGPET/CT和CT诊断原发性肺癌的符合率,并分析PET/CT诊断原发性肺癌术前纵隔淋巴结N分期的准确率。结果92例原发性肺癌中,经CT检出78例,诊断符合率为84.78%;经PET/CT检出87例,诊断符合率为94.57%。PET/CT诊断肺癌的符合率高于CT(P﹤0.05)。PET/CT对原发性肺癌N_(0)期的诊断准确率为96.97%,对N_(1)期的诊断准确率为90.00%,对N_(2)期的诊断准确率为92.86%,对N_(3)期的诊断准确率为90.91%,对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93.48%。结论(18)^F-FDGPET/CT对原发性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对术前纵隔淋巴结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为临床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法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肺癌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 纵隔淋巴结 N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仪在直肠癌周围转移性小淋巴结检出及术前T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6
作者 秦小雪 张文 +1 位作者 高红 胡宇霞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16期145-148,153,共5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仪(PET/CT)在直肠癌周围转移性小淋巴结检出及术前T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收治的109例直肠癌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仪(PET/CT)在直肠癌周围转移性小淋巴结检出及术前T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收治的109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方法(高分辨率MRI与PET/CT检查)在周围转移性小淋巴结、术前T分期筛查中的价值。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显示,109例直肠癌患者中周围转移性小淋巴结352个,T_(1)~T_(2)分期26例,T_(3)分期68例,T_(4)分期15例。高分辨率MRI与金标准对周围转移性小淋巴结及术前T_(1)~T_(2)、T_(3)分期的诊断具有一致性(Kappa=0.565、0.705、0.750,P<0.05),对术前T_(4)分期诊断无一致性(P>0.05);PET/CT与金标准对周围转移性小淋巴结及术前T_(1)~T_(2)、T_(3)分期的诊断具有一致性(Kappa=0.696、0.590、0.455,P<0.05),对术前T_(4)分期诊断无一致性(P>0.05);二者联合与金标准对周围转移性小淋巴结及术前T_(1)~T_(2)、T_(3)、T_(4)分期的诊断具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0.838、0.808、0.865、0.709,P<0.05)。高分辨率MRI联合PET/CT在周围转移性小淋巴结、术前T分期筛查中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90%。结论高分辨率MRI联合PET/CT对直肠癌周围转移性小淋巴结检出率较高,且联合检查在术前T分期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 直肠癌 周围转移性小淋巴结 T分期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氟-氟脱氧葡萄糖微型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心肌代谢显像技术在大鼠扩张型心肌病模型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沈丽娟 陆曙 +4 位作者 周永华 邢清敏 李岚 杨敏 周春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02-806,共5页
目的:探讨18氟-氟脱氧葡萄糖(^(18)F-FDG)微型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Micro-PET)心肌代谢显像技术在大鼠扩张型心肌病(DCM)模型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DCM组(n=6),DCM组腹腔注射阿霉素1.0 mg/kg... 目的:探讨18氟-氟脱氧葡萄糖(^(18)F-FDG)微型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Micro-PET)心肌代谢显像技术在大鼠扩张型心肌病(DCM)模型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DCM组(n=6),DCM组腹腔注射阿霉素1.0 mg/kg(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g/ml),2次/周,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用药6周,停药观察2周。造模前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造模过程中记录大鼠体重的变化及死亡情况,造模后行^(18)F-FDG Micro-PET检查、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检测。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DCM组造模后死亡1只,其余大鼠经超声心动图及病理检查证实造模成功。DCM组^(18)F-FDG标准摄取率较对照组降低[(1.23±0.55)vs(6.65±0.41),P<0.01];^(18)F-FDG标准摄取率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0.709,P=0.015)、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R=-0.924,P=0.000)、血浆BNP水平(R=-0.948,P=0.000)呈负相关关系,与左心室射血分数(R=0.968,P=0.000)和短轴缩短率(R=0.863,P=0.001)呈正相关关系。结论:^(18)F-FDG Micro-PET心肌代谢显像技术结合超声心动图、生化检测及病理学观察,可以作为评价DCM模型检验方法;该方法为小动物实验研究提供了一种无创、连续的活体评价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脱氧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心肌病 扩张型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CT多模式成像技术评价吡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赵学诚 赵全明 +7 位作者 李德鹏 刘瑜 郑虹 李丽琴 张玉慧 闫云峰 赵欣 李昕禾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1195-1198,共4页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评价吡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用的可行性。方法将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药物干预组(n=10)和对照组(n=10)。采用主动脉球囊拉伤术与间断高脂饲料饲养的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进行...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评价吡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用的可行性。方法将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药物干预组(n=10)和对照组(n=10)。采用主动脉球囊拉伤术与间断高脂饲料饲养的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进行药物诱发斑块破裂实验。药物干预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于原饲料里添加吡格列酮10mg/(kg·d)。分别于实验中期(第8周)和晚期(第16周)进行PET/CT扫描,自动测量感兴趣区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VUmax)和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VUmean)。斑块破裂诱发实验后对2组兔主动脉进行解剖并留取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药物干预组的血栓动脉段明显低于对照组(14.6%vs 39.1%,P=0.000),斑块激发实验后破裂斑块的SUVmean(1.486±0.486 vs 0.655±0.235,P=0.000)和SUVmax(1.862±0.564 vs 0.843±0.058,P=0.000)均明显高于非破裂斑块。药物干预组斑块面积、巨噬细胞计数、新生血管计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SUVmean和SUVmax与斑块面积、巨噬细胞计数呈明显正相关,但与新生血管计数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PET/CT作为一种无创的功能-形态多模式成像技术,能够有效监测吡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动脉粥样硬化 PPARΓ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在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9
作者 黄朝华 关志伟 +3 位作者 吴先衡 郑广伦 黄锦桂 陈瑟燕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3年第6期463-465,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SBP)的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BP患者的PET/CT图像,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肿瘤... 目的探讨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SBP)的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BP患者的PET/CT图像,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肿瘤均发生于胸椎,分别发生于T4、T6和T11,3例病变均位于椎体,PET/CT表现为椎体膨胀性、穿凿样溶骨性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边缘有硬化带,呈中-高度不均匀葡萄糖代谢增高。结论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好发于中老年,以胸椎为好发部位,PET/CT全身扫描有助于鉴别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浆细胞瘤 诊断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体层摄影 X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及与中医虚实证候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伟 廖小方 +1 位作者 何慧娟 徐万苏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232-235,共4页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HCC)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及与中医虚实证候的相关性。方法:纳入HCC患者70例,行TACE治疗,于治疗前进行PET-CT检测,根据最大标准摄取...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HCC)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及与中医虚实证候的相关性。方法:纳入HCC患者70例,行TACE治疗,于治疗前进行PET-CT检测,根据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分为高代谢组和低代谢组,分析SUVmax与中医虚实证候相关性,并随访患者的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共随访了6~59个月,平均随访24个月,1、3、5年生存率低代谢组患者分别为89.47%(17/19)、55.56%(10/18)和44.44%(8/18),高代谢组患者分别为74.00%(37/50)、27.08%(13/48)和22.22%(10/45),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Log-rank2=13.564,P〈0.001)。虚证组SUVmax值显著高于实证组(6.98±1.86 vs 4.23±1.96)。而1、3、5年生存率虚证组患者分别为70.27%(26/37)、36.11%(13/36)和17.14%(6/35),实证组患者分别为87.50%(28/32)、58.62%(17/29)和42.85%(12/28)。肿瘤SUVmax值、肿瘤大小以及中医证型虚实不同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PET-CT检查能较好地预测TACE治疗前HCC患者的预后,低代谢的患者其预后更好,同时实证患者的预后较虚证者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肝动脉化疗栓塞 原发性肝癌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在应激性心肌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马玉龙 李树仁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7期666-667,671,672,共4页
患者男性,68岁,因间断胸痛12d于2015年10月22日入住本科。患者缘于12d前大怒后出现胸痛,伴后背放射痛、低血压状态、恶心、呕吐,自服“速效救心丸”5粒后症状未能缓解。
关键词 应激性心肌病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 冠脉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在胆囊癌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2
作者 吴平 周克 +2 位作者 陈治明 陈钰 周凯 《实用医技杂志》 2014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总结胆囊癌的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显像特征,提高胆囊癌早期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25例疑似胆囊癌患者的18F-FDG PET/CT表现,对显像结果采用半定量和目测法分析,分别与单纯PET、CT、... 目的总结胆囊癌的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显像特征,提高胆囊癌早期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25例疑似胆囊癌患者的18F-FDG PET/CT表现,对显像结果采用半定量和目测法分析,分别与单纯PET、CT、病理检查及临床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25例胆囊疾患中恶性肿瘤21例(其中原发胆囊癌19例,胆囊癌术后复发2例),良性病变4例;胆囊床受侵及肝内转移14例、十二指肠受侵2例、骨骼等远处转移3例、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7例;PET/CT诊断胆囊癌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75%、准确性为92%。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胆囊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分期具有重要价值,并可准确监测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肿瘤 氟脱氧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术——分子影像学的新进展 被引量:9
13
作者 田嘉禾 《人民军医》 2004年第4期229-232,共4页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体层像术 分子影像学 示踪剂 诊断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在结直肠癌术后随访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玉奇 章斌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6年第1期77-80,共4页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全球恶性肿瘤第3位^([1]),其中70%分布在直肠和乙状结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外科手术是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术后仍有30%~50%患...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全球恶性肿瘤第3位^([1]),其中70%分布在直肠和乙状结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外科手术是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术后仍有30%~50%患者复发转移,其中65%~80%发生在术后2年内。一旦复发,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有35%。早期发现复发和转移,对制定疾病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结直肠癌 后随访 脱氧葡萄糖 复发转移 应用 恶性肿瘤 治疗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部单发结节在^(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检查后外科决策
15
作者 汪涛 孙玉鹗 +2 位作者 杨博 姚树林 王瑞民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1006-1008,共3页
目的探讨肺部单发结节(SPN)患者在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FDG-PET)检查后的外科决策。方法 1998年10月—2006年4月对375例直径1.0~3.0 cm的SPN患者行FDG-PET检查,采用目测法结合半定量分析判读。结果 FDG-PET定性诊断的敏... 目的探讨肺部单发结节(SPN)患者在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FDG-PET)检查后的外科决策。方法 1998年10月—2006年4月对375例直径1.0~3.0 cm的SPN患者行FDG-PET检查,采用目测法结合半定量分析判读。结果 FDG-PET定性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3.7%(188/255)、71.7%(86/120)、73.1%(274/375);FDG-PET无法区别良性显影病变与腺癌;对于肺外病灶FDG-PET也存在假阳性。结论 PET检查阳性的SPN,除非抗感染或抗结核治疗有效,否则都应当通过手术切除等途径确诊;对PET检查阴性的SPN患者,或手术切除,或定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单发结节 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 放射性示踪剂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被引量:1
16
作者 邢喜玲 《天津护理》 2004年第3期138-138,共1页
介绍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的原理、主要应用领域及其检查过程中的护理措施。从而使护理人员认识并了解这项新技术、新设备。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 应用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检查对于消化系统肿瘤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17
作者 朱磊 王立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24期74-75,共2页
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是一种反应机体内生化代谢特点的功能型显像技术,对肿瘤的诊断和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高度敏感性[1]。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技术的发展,使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 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是一种反应机体内生化代谢特点的功能型显像技术,对肿瘤的诊断和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高度敏感性[1]。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技术的发展,使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近3年来,作者通过对130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应用PET/CT检查后的表现等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具体结果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 消化系统肿瘤 诊断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在X综合征中的应用
18
作者 马玉龙 李树仁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8期763-764,767,768,共4页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5岁,因间断胸闷、胸痛,伴气短1年,加重5d于2015年10月29日入住我科.患者于1年前运动后出现胸闷、胸痛,伴气短、汗出,伴左侧肩背部酸胀感,无恶心、呕吐、发热、咳嗽等,休息3~5 min后症状好转,未予重视,此后症状间...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5岁,因间断胸闷、胸痛,伴气短1年,加重5d于2015年10月29日入住我科.患者于1年前运动后出现胸闷、胸痛,伴气短、汗出,伴左侧肩背部酸胀感,无恶心、呕吐、发热、咳嗽等,休息3~5 min后症状好转,未予重视,此后症状间断发作.5d前患者于活动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休息约5 min可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门诊.行运动试验示:阳性,Ⅱ、Ⅲ、AVF、V4~V6导联ST段运动中、后动态改变(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20~0.25 mV,V4~V6导联ST压低0.1~0.2 mV),门诊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收入我科.患高血压15年,血压最高16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平日口服尼群地平10 mg,2次/d,血压波动在130~140/80~90 mm Hg,否认糖尿病病史,脑梗死病史5年,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吸烟史20余年,每日30支左右,已戒烟10余年,饮酒史40余年,平均每天100 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综合征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CT检测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探讨
19
作者 楼云龙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CAS 2017年第2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CT检测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妇科恶性肿瘤患者114例分为两组,A组58例,行PET/CT检测,B组56例,行MRI检测,对检查结果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 (1)A组的初诊阳性率,治疗后的转移/复发率以及代谢异...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CT检测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妇科恶性肿瘤患者114例分为两组,A组58例,行PET/CT检测,B组56例,行MRI检测,对检查结果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 (1)A组的初诊阳性率,治疗后的转移/复发率以及代谢异常率分别为17.24%、44.83%和37.93%,与B组的10.71%、50.00%和21.43%均无明显差异(P>0.05)。(2)A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89%、100%、100%和84.62%,均高于B组的52.94%、72.73%、75.00%和50.00%,组间差异均有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中,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CT检测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 PET/CT检测 妇科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20
作者 伍日照 《当代医学》 2014年第35期58-59,共2页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对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检查时间(单日、双日)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评估,实验组采用P...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对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检查时间(单日、双日)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评估,实验组采用PET/CT显像评估,比较2组患者扫描时间、花费等指标。结果实验组35例病情稳定,且患者对本院满意度为95%,患者1年生存率为45%,15例患者远期生存,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扫描时间为(20±4)min,检查费用为(4500±890)元,病情进展时间为(3.9±1.1)个月,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位生存期为(9.2±0.6)个月,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PET/CT显像技术操作简单,扫描时间较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显像 非小细胞肺癌 疗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