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自治区歌剧事业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查宁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119-123,共5页
当下,内蒙古自治区歌剧事业的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并收获一些作品。但在全国歌剧事业的整体发展态势下,其在创演与研究层面仍较为滞后,专题性科研则更为寥寥。这些状况相较这里随处流淌的美妙歌声而言,应是难有可比性的。然而,区内表演... 当下,内蒙古自治区歌剧事业的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并收获一些作品。但在全国歌剧事业的整体发展态势下,其在创演与研究层面仍较为滞后,专题性科研则更为寥寥。这些状况相较这里随处流淌的美妙歌声而言,应是难有可比性的。然而,区内表演工作者与观众对于走近歌剧和对具有时代感与新意的新的歌剧作品的需求则是与日俱增且未曾间断的。在本文中,笔者将对内蒙古自治区歌剧事业之成果作出一定程度地回顾与梳理,并对自治区歌剧事业在未来的发展作出一定程度地设想与展望。在此过程中,也将对区内与之相关的文学创作、严肃音乐创作及部分文艺展演情况作出一定程度地观察,以求深入溯源,深入了解,科学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自治区 歌剧事业 民族歌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歌剧事业中的问题
2
作者 刘源 《歌剧艺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2-32,共1页
关键词 中国 歌剧事业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俞峰:为中国歌剧事业不懈努力!
3
作者 为之 费斌 《歌剧》 2010年第7期38-41,共4页
俞峰有个特点,凡是不认识者的电话都不接,如果发手机短信,得到的回复率反而会很高。这是我采访俞峰之前得出的经验。我曾问俞峰,为什么不接电话?俞峰回答“两点原因,一,确实忙;二,避免不必要的应酬。”一年365天,他只有二三... 俞峰有个特点,凡是不认识者的电话都不接,如果发手机短信,得到的回复率反而会很高。这是我采访俞峰之前得出的经验。我曾问俞峰,为什么不接电话?俞峰回答“两点原因,一,确实忙;二,避免不必要的应酬。”一年365天,他只有二三十天在外面吃饭。俞峰喜欢实实在在做点事,他说,酒桌上喝不出歌剧的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事业 中国 手机短信 电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金融危机冲击着的歌剧事业
4
作者 司马勤 李正欣 《歌剧》 2009年第1期18-23,共6页
首先要去掉的是下一演出季高价的制作项目。然后是本年度春夏季已经安排好的演出(“关于退款事宜,请致电票房….”)。最终,歌剧公司彻底地结束了营业,宣告破产(“想退款?请慢慢排队吧,站在其他债主后面……”)。
关键词 歌剧事业 金融危机 演出季 春夏季 退款 票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白毛女》到《鸣凤》:我的歌剧事业与奋斗历程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元华 贾舒颖 《艺术评论》 CSSCI 2008年第5期84-88,共5页
经历过文革前后那段岁月的人,大多熟知李元华的名字,也能很清晰地回想出她扮演的精彩角色和片段。八大样板戏《龙江颂》中的江水英、阿莲,歌剧《白毛女》中的喜儿,《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等等。不过,随着歌剧发展在中国的低迷,李元华也... 经历过文革前后那段岁月的人,大多熟知李元华的名字,也能很清晰地回想出她扮演的精彩角色和片段。八大样板戏《龙江颂》中的江水英、阿莲,歌剧《白毛女》中的喜儿,《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等等。不过,随着歌剧发展在中国的低迷,李元华也渐渐地由台前走到了幕后,并非是她不再热恋那片舞台——那是她至今都想将所有热情都挥洒净尽的地方,而是因为歌剧的幕后,一片寂寥空荡。如果没有人愿意将歌剧的担子挑在肩上行走,那么歌剧就会成为永远的负担,被遗留在中国艺术殿堂的角落里;如果没有人将歌剧推向今天聚焦着五光十色的舞台,那么它就会成为老年观众心目中褪色的回忆,青年观众头脑里空洞的概念。歌剧需要的不仅仅是作曲、编剧、演员、导演,更需要热爱它理解它的制作人,而不知不觉中,李元华竟然在近30年的历程中,担当起了这个注定充满苦楚滋味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事业 《白毛女》 奋斗历程 《小二黑结婚》 鸣凤 中国艺术 李元 样板戏
原文传递
深耕民族精髓赓续时代薪火——“泰山学术论坛:第二届全国歌剧理论与创作研讨会暨优秀歌剧评论推优活动”综述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晓静 李鸿熙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21-27,共7页
围绕"中国歌剧的民族化与国际化"的主题,2021年10月26日—28日,"泰山学术论坛——第二届全国歌剧理论与创作研讨会暨优秀歌剧评论推优活动"在山东济南举行。在为期一天半的学术研讨中,与会专家、学者们分享了歌剧... 围绕"中国歌剧的民族化与国际化"的主题,2021年10月26日—28日,"泰山学术论坛——第二届全国歌剧理论与创作研讨会暨优秀歌剧评论推优活动"在山东济南举行。在为期一天半的学术研讨中,与会专家、学者们分享了歌剧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形成了中国歌剧的民族化与国际化问题思索、中国歌剧的基础性问题研究、现当代中国歌剧评论、中国歌剧创演研究、中国歌剧事业现状与发展研究五个方面的交流与研讨,既有交锋,又存共识,具有良好的前瞻性与开拓性;与此同时,主办方面向全国征集歌剧评论论文,并从中评选出27篇优秀论文。本次论坛百家争鸣、新益求新,推优活动踔厉骏发、踵事增华,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歌剧创作、理论研究与评论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山学术论坛 第二届全国歌剧理论与创作研讨会暨优秀歌剧评论推优活动 民族化与国际化 歌剧理论 歌剧创演 歌剧评论 歌剧事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歌者的个性与形象创造——第三届中国歌剧节观剧随笔 被引量:1
7
作者 靳玉竹 《歌剧》 2018年第2期15-17,共3页
岁末年初,在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歌剧节上,我有幸观看了十几部风格、色彩、样式、门类各不相同的歌剧。毕生从事声乐艺术演唱的我,在为我国歌剧事业蓬勃发展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为每部戏中迅速成长起来的青年演员们所感动;为他们的成功... 岁末年初,在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歌剧节上,我有幸观看了十几部风格、色彩、样式、门类各不相同的歌剧。毕生从事声乐艺术演唱的我,在为我国歌剧事业蓬勃发展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为每部戏中迅速成长起来的青年演员们所感动;为他们的成功而欣喜,也为他们在舞台上显露出来的缺憾而惋惜。每场演出看下来浮想联翩、夜不能寐,产生了许多联想,感到不吐不快。此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歌剧 形象创造 随笔 个性 歌者 声乐艺术 歌剧事业 青年演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部发人深省的歌剧理论必读——韦明先生新版《中国歌剧音乐剧散论》读后感 被引量:1
8
作者 景作人 《歌剧》 2010年第7期68-69,共2页
韦明是中国老一辈卓有成就的歌剧理论家和歌剧导演,老先生今年八十有五,毕生为中国歌剧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巨大贡献。他1944年参加新四军前线剧团,曾任第三野战军文工团戏剧股长、华东解放军剧院演员队队长。其间,他... 韦明是中国老一辈卓有成就的歌剧理论家和歌剧导演,老先生今年八十有五,毕生为中国歌剧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巨大贡献。他1944年参加新四军前线剧团,曾任第三野战军文工团戏剧股长、华东解放军剧院演员队队长。其间,他在话剧《雷雨》、《甲申记》、苏联话剧《前线》、歌剧《白毛女》、《血泪仇》、《碧海红旗’等剧目中担任主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歌剧 读后感 音乐剧 散论 第三野战军 《白毛女》 歌剧事业 《雷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歌剧院发展史研究
9
作者 林扬 《黑龙江史志》 2013年第7期39-40,共2页
哈尔滨歌剧院是目前黑龙江省专门从事歌剧创作和演出的专业剧院,是黑龙江省歌剧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承载着发展黑龙江歌剧事业的历史重任。在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中,哈尔滨歌剧院创作和演出了大、中、小型歌剧作品约近百部,在不同的历史... 哈尔滨歌剧院是目前黑龙江省专门从事歌剧创作和演出的专业剧院,是黑龙江省歌剧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承载着发展黑龙江歌剧事业的历史重任。在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中,哈尔滨歌剧院创作和演出了大、中、小型歌剧作品约近百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有优秀的作品问世,这些作品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以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力地推动了黑龙江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通过对哈尔滨歌剧院发展史的研究,为推动今后黑龙江省歌剧事业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提供详实的历史资料和可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 歌剧事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音声乐一系师生在“中国歌剧展演”大赛中表现优异
10
《音乐探索》 CSSCI 2008年第1期93-93,共1页
关键词 中国歌剧 展演 声乐 赛中 师生 中国音乐学院 指导教师 歌剧事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顶尖歌剧人才的摇篮——意大利米兰音乐学院
11
作者 马克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4期98-99,共2页
米兰音乐学院创立于1891年,又名威尔第音乐学院,是意大利米兰地区最为著名的高等音乐院校之一。建校百余年来,米兰音乐学院不断发展壮大,为全球音乐机构培养出一大批优秀音乐家、演奏家和歌唱家,为全球歌剧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 米兰音乐学院创立于1891年,又名威尔第音乐学院,是意大利米兰地区最为著名的高等音乐院校之一。建校百余年来,米兰音乐学院不断发展壮大,为全球音乐机构培养出一大批优秀音乐家、演奏家和歌唱家,为全球歌剧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顶尖歌剧人才的摇篮,在全球享有盛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学院 歌剧事业 意大利 米兰 人才 世界 高等音乐院校 音乐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罕见的“歌剧人”
12
作者 文新国 《歌剧》 2010年第11期60-61,共2页
什么是"歌剧人"?只有把自己的艺术生命情感融入到歌剧事业中的人,才称"歌剧人"。解放军总政歌剧团的导演韦明,就是这样一位令人景仰的"歌剧人"。
关键词 歌剧事业 生命情感 解放军 艺术 导演 剧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寂寞的歌剧繁荣起来
13
作者 胡士平 《歌剧艺术研究》 2001年第1期3-3,共1页
当今的歌剧是寂寞的事业,谁选择了歌剧,谁就选择了寂寞。寂寞中的歌剧刊物更显寂寞。寂寞也就意味着艰难,因为没有人指望歌剧赚钱。只有对发展中国歌剧事业有高度使命感的歌剧界人士,才肯不避寂寞从事这艰难的事业。在寂寞与艰难中... 当今的歌剧是寂寞的事业,谁选择了歌剧,谁就选择了寂寞。寂寞中的歌剧刊物更显寂寞。寂寞也就意味着艰难,因为没有人指望歌剧赚钱。只有对发展中国歌剧事业有高度使命感的歌剧界人士,才肯不避寂寞从事这艰难的事业。在寂寞与艰难中,《歌剧艺术研究》走过了十五年艰难旅程。十五年不算太短,在艰难得几乎饿死的困境中,靠着编辑们自甘寂寞的精神,苦撑苦斗十五年,还算短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寂寞 繁荣 歌剧事业 发展中国 艺术研究 使命感 意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国歌剧在北京(四)
14
作者 刘诗嵘 《歌剧》 2009年第7期56-59,共4页
如前所说,“文革”中“四人帮”对歌剧事业的摧残造成了业务人员的严重青黄不接,而且由于我国艺术教育布局的不合理,长期以来竟没有专门培养歌剧演员的机构——音乐学院只注重唱而不注重表演,戏剧学院培养演员时缺乏音乐和声乐的训... 如前所说,“文革”中“四人帮”对歌剧事业的摧残造成了业务人员的严重青黄不接,而且由于我国艺术教育布局的不合理,长期以来竟没有专门培养歌剧演员的机构——音乐学院只注重唱而不注重表演,戏剧学院培养演员时缺乏音乐和声乐的训练,一直没有如戏曲学校那样的将声音、表演、形体作综合培训的歌剧演员培训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事业 北京 外国 音乐学院 歌剧演员 培训机构 “四人帮” 业务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歌剧情怀——“中国歌剧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奖者访谈
15
作者 蒋力 任晔 《歌剧》 2010年第4期26-33,共8页
2010年4月9日,中国歌剧研究会向19位为中国歌剧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老艺术家颁发“终身成就奖”。他们都已是耄耋老人,说起歌剧却仍如数家珍。年前,我们对这些歌剧老人做了一次摄像采访,据此编成专题片《歌剧情怀》。这不仅仅是检索... 2010年4月9日,中国歌剧研究会向19位为中国歌剧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老艺术家颁发“终身成就奖”。他们都已是耄耋老人,说起歌剧却仍如数家珍。年前,我们对这些歌剧老人做了一次摄像采访,据此编成专题片《歌剧情怀》。这不仅仅是检索一段歌剧历史,更是为了镕铸信念,凝聚人心;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对他们的敬仰,更是为了焕发力量,激昂向上,推动中国歌剧事业向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艺术 终身成就奖 中国歌剧 情怀 获奖者 2010年 凝聚人心 歌剧事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嫁”给歌剧的男人——追忆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施鸿鄂
16
作者 兰迪 《歌剧》 2008年第5期53-55,共3页
4月10日下午,上海歌剧院再度回荡老院长施鸿鄂漂亮的男高音,只是昔日那祥和的音容笑貌,已被定格在圣洁百合花簇拥的黑镜框里。这是他的追思会,他的爱妻朱逢博悲伤得几度哽咽;他的老同事一声声地呼唤“施兄”,念叨着“他是嫁给歌... 4月10日下午,上海歌剧院再度回荡老院长施鸿鄂漂亮的男高音,只是昔日那祥和的音容笑貌,已被定格在圣洁百合花簇拥的黑镜框里。这是他的追思会,他的爱妻朱逢博悲伤得几度哽咽;他的老同事一声声地呼唤“施兄”,念叨着“他是嫁给歌剧的男人”;他的弟子连龙海一阵阵地鼻酸:“我们的老师,教我那么多年,从没收过我一分钱。”现任院长张国勇无比感慨:“歌剧事业发展,需要老院长的执著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高音歌唱家 上海歌剧 男人 追忆 歌剧事业 院长 百合花 追思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主歌剧的强音
17
作者 沈祺 梁彦 《歌剧》 2010年第12期11-13,共3页
本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闭幕演出歌剧《咏·别》是令人瞩目的一部歌剧,因为实际上本届音乐节的三部歌剧里,这是唯一一部真正表现了中国本土歌剧能力的作品,同时整个创作团队也宣告了当代音乐家在歌剧事业上的雄心。叶小纲是"文革"... 本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闭幕演出歌剧《咏·别》是令人瞩目的一部歌剧,因为实际上本届音乐节的三部歌剧里,这是唯一一部真正表现了中国本土歌剧能力的作品,同时整个创作团队也宣告了当代音乐家在歌剧事业上的雄心。叶小纲是"文革"后著名的中央音乐学院1978级毕业生,剧本作者孙戈旋生于70年代,甚至更为年轻。无论是余隆还是张国勇,抑或是主导国际音乐节的涂松,也都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得以有机会到西方学习真经,他们是伴随"文革"结束后的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坚。而不管是歌手还是舞台设计、导演,都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化背景,这些因素对中国的歌剧事业的发展将起到怎样的推进作用?《咏·别》给出的是叶小纲的答案,给出的是国际音乐节的答案,给出的是中国本土"文革"后一代人最具前瞻性、最和国际接轨的一群艺术管理者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事业 国际音乐节 强音 自主 中央音乐学院 改革开放 国际化背景 7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歌剧新闻》大奖揭晓
18
《音乐爱好者》 2011年第10期72-72,共1页
美国《歌剧新闻》杂志于8月初公布了本年度大奖的获奖名单。该大奖旨在表彰“为歌剧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个”。
关键词 歌剧新闻》 获奖名单 歌剧事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威尔第歌剧《阿蒂拉》
19
作者 李莉 《歌剧》 2013年第10期31-33,共3页
相对而言,《阿蒂拉》是威尔第一部让人比较陌生的歌剧,但在威尔第早期的歌剧中,尤其在当时,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不仅仅是因为该部歌剧在首演时所产生的轰动效应,而是爱国主义的火焰再次点燃了意大利民众的热情。众所周知,威尔第以《... 相对而言,《阿蒂拉》是威尔第一部让人比较陌生的歌剧,但在威尔第早期的歌剧中,尤其在当时,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不仅仅是因为该部歌剧在首演时所产生的轰动效应,而是爱国主义的火焰再次点燃了意大利民众的热情。众所周知,威尔第以《纳布科》开创了他辉煌的歌剧事业,而在此后,《十字军中的伦巴底人》继续深化了这一主题,尤其是合唱的运用,更是威尔第爱国主义歌剧的灵魂,合唱成了威尔第歌剧中一个显著的标志,它具有强烈的催化剂作用,进而起到激发民众的效果。而首演于1846年的歌剧《阿蒂拉》,同样是一部爱国主义歌剧,它的产生可以看作是威尔第早期爱国主义歌剧的一个归结,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威尔第早期爱国主义题材的三部曲之一。这部歌剧中强烈的民族意识,慷慨激昂的情绪和对入侵者的仇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尔第歌剧 爱国主义题材 轰动效应 歌剧事业 民族意识 早期 意大利 十字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管窥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 被引量:1
20
作者 游(日韦)之 《歌剧》 2019年第6期8-15,共8页
2019年6月2日,备受瞩目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在上海大剧院落下帷幕。同上届中国艺术节相比,今年艺术节上入围评奖的歌剧剧目数量要高一些,一共有四部。分别是青岛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的《马向阳下乡记》、福建省歌舞剧院的《松毛岭之恋》... 2019年6月2日,备受瞩目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在上海大剧院落下帷幕。同上届中国艺术节相比,今年艺术节上入围评奖的歌剧剧目数量要高一些,一共有四部。分别是青岛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的《马向阳下乡记》、福建省歌舞剧院的《松毛岭之恋》'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的《英·雄》、浙江歌舞剧院有限公司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数量的增加,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两年文旅部开展的“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和国家艺术基金对歌剧事业整体发展的推动和支持,让各地对于歌剧的创作演出逐渐重视起来,剧目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很大的提升,在很多方面也都能代表一地艺术发展的水平,那么在各地选拔推送艺术节参评剧目时,歌剧入选的机会增多也在情理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节 《在希望的田野上》 上海大剧院 歌剧事业 传承发展 民族歌剧 艺术发展 歌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