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侵入体次生构造发育规律与石材矿点选择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山寨 《石材》 1998年第4期5-10,共6页
侵入体各种次生构造是影响石材荒料率的重要因素,而其发育和分布存在客观规律性,认识这些规律对合理评判岩体石材荒料率和科学寻找高出荒率、易开采的石材矿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福建省部分采石场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总结了侵入体各... 侵入体各种次生构造是影响石材荒料率的重要因素,而其发育和分布存在客观规律性,认识这些规律对合理评判岩体石材荒料率和科学寻找高出荒率、易开采的石材矿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福建省部分采石场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总结了侵入体各种次生构造的发育机制和分布规律及其与石材荒料率和开采条件之间的必然联系,提供了根据岩体露头有关现象特征正确推测其内部或周围石材荒料率和准确选择有利矿点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入岩石材 次生构造 石材矿点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木抗旱性与其根次生构造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均明 孟丽 +1 位作者 孙金花 郭向阳 《中国水土保持》 1999年第6期20-22,共3页
按照林木一年生根系的次生构造,特别是根横切面木质部与韧皮部面积之比,导管与木质部面积之比以及导管与根径面积之比,对林木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从遗传特征上揭示各种林木抗旱性的差别。按照这3个指标对8个常见造林树种的抗旱... 按照林木一年生根系的次生构造,特别是根横切面木质部与韧皮部面积之比,导管与木质部面积之比以及导管与根径面积之比,对林木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从遗传特征上揭示各种林木抗旱性的差别。按照这3个指标对8个常见造林树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从强到弱依次是:刺槐>旱柳>紫穗槐>臭椿>毛白杨>白榆>白蜡>沙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解剖构造 抗旱性 水土保持 林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槽波地震对大断层附近次生构造的探测 被引量:1
3
作者 马帅 《煤》 2020年第4期80-82,共3页
76-2号区段在文王山断层南侧,距离文王山断层较近,提前对该区段构造及次生构造发育情况探测对井巷布置设计有重要意义。槽波地震是一种探测地质构造的有效物探手段,本次工作通过对五阳煤矿76-2号区段开展槽波地震勘探,结合地质资料,推... 76-2号区段在文王山断层南侧,距离文王山断层较近,提前对该区段构造及次生构造发育情况探测对井巷布置设计有重要意义。槽波地震是一种探测地质构造的有效物探手段,本次工作通过对五阳煤矿76-2号区段开展槽波地震勘探,结合地质资料,推断出了勘探区内的8个地质异常区,为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槽波地震 大断层 次生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山、孟子峪矿区次生构造特征分析
4
作者 宋四祥 《煤》 2015年第9期96-97,共2页
南山、孟子峪矿区主要构造形态为单斜构造,在长期的构造运动中,该区形成以煤层顶底板相对错动造成煤层局部增厚、变薄的次生构造形式,给矿井生产布局造成困难。
关键词 南山、孟子峪矿区 次生构造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利波探测仪在吕家坨矿地质构造超前探测中的应用
5
作者 黄再树 《河南科技》 2012年第03X期76-76,79,共2页
吕家坨矿所属井田内构造较复杂,次生构造极为发育,长期以来都严重影响着矿井的安全生产。而当前井田复杂构造区域内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地质资料缺乏尤其是小构造发育情况不详,给矿井采掘生产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关键词 瑞利波 超前探测 吕家坨 次生构造 复杂构造 矿井采掘 逆断层 地质资料 叠加次数 断层落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沉积断层研究综述 被引量:3
6
作者 刘阳 卢全中 +1 位作者 占洁伟 刘聪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55-1166,共12页
同沉积断层是沉积盆地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形式,控制着盆地的空间展布、几何形态、沉积韵律以及油气储层的分布。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文从特征和分类、次生构造、研究方法、成因和演化理论等方面对同沉积断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论述... 同沉积断层是沉积盆地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形式,控制着盆地的空间展布、几何形态、沉积韵律以及油气储层的分布。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文从特征和分类、次生构造、研究方法、成因和演化理论等方面对同沉积断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论述,认为同沉积断层的精细探测、定量评价和高精度模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基于一些构造地裂缝的发育特征和同沉积断层特点,提出了同沉积地裂缝的概念,并以西安地裂缝为例,阐述了同沉积地裂缝的特征,指出从同沉积作用出发研究地裂缝的发育模式、形成机制、破裂扩展效应以及影响带宽度是今后构造地裂缝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沉积断层 次生构造 成因演化 同沉积地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关1976年唐山地震发震断层的讨论 被引量:24
7
作者 江娃利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12-318,共7页
对《地震地质》刊登的两篇文章中有关唐山断裂是高角度西倾的逆冲走滑断裂及唐山市东侧付庄-西河断裂是唐山地震的发震断裂的观点进行讨论。笔者认为,如果唐山地震断层是西倾的逆冲走滑活动,需要考虑唐山逆冲断裂的活动方式与唐山市西... 对《地震地质》刊登的两篇文章中有关唐山断裂是高角度西倾的逆冲走滑断裂及唐山市东侧付庄-西河断裂是唐山地震的发震断裂的观点进行讨论。笔者认为,如果唐山地震断层是西倾的逆冲走滑活动,需要考虑唐山逆冲断裂的活动方式与唐山市西侧第四纪凹陷之间的关系;如果付庄-西河断裂是唐山地震震源构造的地表破裂,需要解释该西倾的倾滑断裂带与唐山市内走滑地裂缝带的成因联系。此外,还需要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排除该地表破裂带是次生构造破裂的可能。建议对控制草泊第四纪凹陷的活动断裂开展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震断层 唐山地震 第四纪凹陷 次生构造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首矿东采区F_(16-1)断层上下盘找矿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冒立朝 彭伦 +1 位作者 王俊超 吴鹏 《现代矿业》 CAS 2014年第1期80-81,共2页
以控矿构造理论为指导,结合原始地质编录资料和以往工作成果,从研究龙首矿东采区断层构造入手,以矿体被改造最剧烈的1003H、1004采场为找矿突破口,确定了F16-1断层及其次生构造上下盘为找矿靶区,研究设计了探矿方案,以布置坑探工程为手... 以控矿构造理论为指导,结合原始地质编录资料和以往工作成果,从研究龙首矿东采区断层构造入手,以矿体被改造最剧烈的1003H、1004采场为找矿突破口,确定了F16-1断层及其次生构造上下盘为找矿靶区,研究设计了探矿方案,以布置坑探工程为手段,用探采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低成本找矿工作,探寻到了主矿体边部经后期改造形成的分枝矿体。同时,结合采场地质揭露分析了多期次含矿岩浆上侵的切割穿插关系,提出了以矿体下盘为第二找矿靶区的观点,为下一阶段找矿工作指出了另一个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次生构造 找矿靶区 甘肃金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煤层气开发效果的地质因素再认识 被引量:26
9
作者 闫霞 温声明 +1 位作者 聂志宏 孙伟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5-380,共6页
地质特征认识对煤层气开发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在资源特征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发现煤层气相邻井的产量差异仍较大。排除工程因素后,通过选取8类地质参数,细致比对了保德区块低产井与邻井的参数特征,筛查出其关键因素为煤层微幅构造与顶板... 地质特征认识对煤层气开发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在资源特征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发现煤层气相邻井的产量差异仍较大。排除工程因素后,通过选取8类地质参数,细致比对了保德区块低产井与邻井的参数特征,筛查出其关键因素为煤层微幅构造与顶板封盖条件,其中以微幅构造为主。据此,重新认识并划分出区块新的次生褶皱背斜单元、向斜单元和斜坡单元,获得了不同次生褶皱构造单元的开发特征。结果表明,高、低产井分布与次生褶皱背斜、向斜相关性高达92%。其中:高产井主要分布在次生褶皱背斜变化较缓、呈隆起状的“平台”,且煤层顶板以泥岩、碳质泥岩为主,封盖性较好;低产井主要分布在次生褶皱向斜,同一井台各井开发效果差异表现为从向斜条带轴部—向斜条带内—向斜条带外的煤层气井平均单井产量不断增加,到向斜轴部的距离大于向斜曲率半径73.5%的范围为主力产气区,小于向斜曲率半径40.0%范围为产水主力区。这对煤层气新井部署、生产管理、开发调整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地质特征 次生褶皱构造 开发效果 保德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堤防工程勘探封孔技术探讨
10
作者 孙昕 唐殿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6-38,共3页
在已建江河堤防工程勘探中,封孔质量被列为重要的质量检查项目。我们通过实际工作体会到,影响和控制封孔质量的因素较多。如成孔孔径的大小,钻探工具和封孔工具、地层岩性、封孔材料、操作工艺等等,都必须予以十分注意,这些对提高封孔... 在已建江河堤防工程勘探中,封孔质量被列为重要的质量检查项目。我们通过实际工作体会到,影响和控制封孔质量的因素较多。如成孔孔径的大小,钻探工具和封孔工具、地层岩性、封孔材料、操作工艺等等,都必须予以十分注意,这些对提高封孔质量都是密切相关的。本文就上述因素对封孔质量的影响及处理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球 投量 孔径 孔壁 地层岩性 次生构造 封孔质量 击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质堤坝钻探封孔的技术问题
11
作者 刘毅平 刘祯荣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2期43-48,共6页
堤、坝工程勘探特别是“病、险”水库的勘探中,保证基岩和心墙的封孔质量是目前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利用钻孔压水试验所获得的ω值来确定基岩部分钻孔封孔的砂浆用量计算值K(即钻孔充盈系数),取得了与实际用量完全吻合的效果.并用... 堤、坝工程勘探特别是“病、险”水库的勘探中,保证基岩和心墙的封孔质量是目前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利用钻孔压水试验所获得的ω值来确定基岩部分钻孔封孔的砂浆用量计算值K(即钻孔充盈系数),取得了与实际用量完全吻合的效果.并用导管、吊塞封孔新方法,使水泥砂浆与孔内水隔离浇灌,保证了封孔质量.对心墙泥球封孔,设计了一种专用环形封孔器,满足了心墙埋设观测管后环形封孔的压实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孔 心墙 钻孔封闭 封孔器 水泥砂浆 土质堤坝 泥球 次生构造 水文观测孔 技术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稿摘登
12
作者 沙勤 《药学教育》 1999年第2期60-61,共2页
谈“植物根内部构造”的教学 广西药科学校 陆惠娴 课堂教学要做到通俗易懂,学生听得明白、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必须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授知识由浅入深,启而得法,方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药用植物学》中植物形态和解剖的理论知识... 谈“植物根内部构造”的教学 广西药科学校 陆惠娴 课堂教学要做到通俗易懂,学生听得明白、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必须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授知识由浅入深,启而得法,方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药用植物学》中植物形态和解剖的理论知识很抽象,而其中植物根内部构造这部分内容则是教学的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目标 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程序 次生构造 初生构造 课堂教学 化学教学 内部构造 目标教学 达标测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臂梁支护技术在岩金矿山工程中的应用
13
作者 翟广泉 《中州煤炭》 2005年第2期34-34,62,共2页
阐述了在岩金矿山工程中应用悬臂梁支护技术,解决松软、破碎或流砂性岩层(井巷永久支护至工作面之间)的临时支护技术难题,为岩金矿山井巷工程支护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 悬臂梁 次生构造 空顶作业 木楔 超前支护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碴瓦铅锌矿床矿质来源及矿体定位机制研究——以碴瓦莫拉矿床为例
14
作者 李胜荣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1987年第4期375-381,共7页
本文从地质学角度,通过对碴瓦莫拉矿床矿石和岩石原生构造,次生构造以及热液物质与矿化关系等大量野外观察资料的研究,为“同生沉积说”提供了地质依据。作者认为,产于千枚岩、石英岩及砾岩中的石英(长石)脉没有矿化痕迹,是对“矿质源... 本文从地质学角度,通过对碴瓦莫拉矿床矿石和岩石原生构造,次生构造以及热液物质与矿化关系等大量野外观察资料的研究,为“同生沉积说”提供了地质依据。作者认为,产于千枚岩、石英岩及砾岩中的石英(长石)脉没有矿化痕迹,是对“矿质源子矿区北部花岗岩浆”观点的有力否定,而认为“所有成矿物质来源于白云岩本身”是合理的。本文还提出了影响矿体定位的三个因素,即沉积作用;构造变形和热液作用,强调了区域第二期褶皱作用在诸因素中的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床 矿床形成 白云岩 地质依据 成矿物质来源 褶皱作用 热液作用 瓦莫 次生构造 石英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植物学》实验课教学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15
作者 孙天星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2年第3期36-35,共2页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仪器的性能、原理和使用方法,提高实验质量和效率,我针对《植物学》实验课与其它课程实验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自身素质,对《植...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仪器的性能、原理和使用方法,提高实验质量和效率,我针对《植物学》实验课与其它课程实验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自身素质,对《植物学》实验课进行初步探讨,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 一、重视实验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植物茎 生物图 初生构造 韩宗 次生构造 刁间 特征观察 口镜 实践证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作泥巴黄牛
16
作者 杨胡平 《创新作文(小学3-4年级)》 2019年第3期25-25,共1页
制作材料:天然泥巴、塑料盘子(或玻璃器皿)、棉签、矿泉水瓶盖(用来装清水)。捏出一个椭圆形的大泥球,做黄牛的躯干。再另外搓四个小泥球,做黄牛的四肢。将四个小泥球搓成圆棒,粘在躯干相应的部位,连接处要涂上清水,使之粘牢。
关键词 泥球 次生构造 棉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次生断裂构造煤层安全回采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波 张文泉 +1 位作者 王长浩 刘午阳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1-104,共4页
为研究含次生断裂构造煤层开采时各因素对煤层推进距离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与数值模拟方法,以采动顶底板塑性破坏区与主断层沟通情况作为突水判据,对主断层一定的条件下,工作面斜长、采高、次生断裂构造与主断层间的夹角、距离变化共9... 为研究含次生断裂构造煤层开采时各因素对煤层推进距离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与数值模拟方法,以采动顶底板塑性破坏区与主断层沟通情况作为突水判据,对主断层一定的条件下,工作面斜长、采高、次生断裂构造与主断层间的夹角、距离变化共9种方案进行模拟,获得了各方案的突水临界推进距离。研究表明,工作面长度对推进距离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采高、次生断裂构造的倾角及其与主断层距离;煤层安全回采距离随工作面长度及采高的增加而减小;次生断裂构造的倾角及其与主断层的距离对安全回采距离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试验 次生断裂构造 煤层开采推进距离 显著 性分析
原文传递
Distribution and genesis of secondary pores in Paleogene clastic reservoirs of Beidagang structural belt in the Huanghua depression 被引量:4
18
作者 SU Nina, JIN Zhenkui, SONG Fan Faculty of Natural Resour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0年第1期115-120,共6页
The distribution and genesis of secondary pores in Paleogene clastic reservoirs of Beidagang structural belt in the Huanghua depression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We investigated sedimentary facies and carried ... The distribution and genesis of secondary pores in Paleogene clastic reservoirs of Beidagang structural belt in the Huanghua depression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We investigated sedimentary facies and carried ou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vast amount of data from casting thin section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physical data. Then we analyzed the pore types, pore evolution, distribution and genesis of secondary pores in our study area and discussed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econdary po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ores in the study area are largely composed of intergranular dissolution pores and constituent dissolved pores. Three secondary pore zones were developed in the study area at depths of 2800~3400 m, 3600~4200 m and 4500~4800 m. Secondary pores have been formed mainly because carbonate cement, feldspar, clastic debris and other plastic substances were dissolved by organic acid, released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organic matter and acid water formed by CO2.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secondary pores are vertically controlled by the maturity time of source rocks and hori-zontally by the distribution of acid water. As well, this distribution was affected by the sedimentary facies bel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ault z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anghua depression Beidagang structural belt PALEOGENE clastic reservoirs secondary pores controlling fac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桥梁的特殊地质条件及相应基础施工措施
19
作者 王永成 王亮 孙继军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09年第2期172-173,177,共3页
在某大桥岩土工程勘察时,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工程地质条件——有区域性次生石英岩化构造溶蚀带通过下的潜山。通过详细的勘察分析,在充分查明场地工程地质的基础上,对桥梁基础形式、沉桩可行性以及施工时可能出现的工程事故进行了分析,并... 在某大桥岩土工程勘察时,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工程地质条件——有区域性次生石英岩化构造溶蚀带通过下的潜山。通过详细的勘察分析,在充分查明场地工程地质的基础上,对桥梁基础形式、沉桩可行性以及施工时可能出现的工程事故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与读者共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 次生石英岩化构造溶蚀带断裂构造 基础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斜·背斜·成山·成谷的原因分析
20
作者 金闩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30-31,共2页
向斜成山,背斜成各的地形倒置现象,是褶曲构造在外力作用下,背斜轴部因张节理较发育,侵蚀作用较强的结果。不同岩石抗侵蚀能力差异较大,整个地区处于相对抬升阶段,更易于形成这种地形倒置现象。通过对褶曲构造在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演变过... 向斜成山,背斜成各的地形倒置现象,是褶曲构造在外力作用下,背斜轴部因张节理较发育,侵蚀作用较强的结果。不同岩石抗侵蚀能力差异较大,整个地区处于相对抬升阶段,更易于形成这种地形倒置现象。通过对褶曲构造在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演变过程的探讨,可以揭示多种地貌形态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斜山 背斜俗 褶皱 原生褶曲构造地貌 次生褶曲构造地貌 顺地貌 逆地貌 地形倒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