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模拟结肠镜诊断结肠病变的初步临床报告
1
作者 孙旭 陆玮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5期389-390,共2页
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我国上海等地区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占全部肿瘤死亡率的第5位,且与结肠腺瘤,家族性多发结肠息肉关系密切,如能早期发现有恶变先兆的息肉并切除之,可以预防结肠癌发生。近年来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诊断... 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我国上海等地区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占全部肿瘤死亡率的第5位,且与结肠腺瘤,家族性多发结肠息肉关系密切,如能早期发现有恶变先兆的息肉并切除之,可以预防结肠癌发生。近年来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诊断技术———CT模拟结肠镜(Comp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病变 诊断 CT模拟结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钴卟啉模拟结肠发酵对肠道菌群的调控 被引量:2
2
作者 冯潇 包璇 +5 位作者 向沙沙 沈宇标 应轩宇 应剑 纪伟 朱炫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7-94,共8页
基于优化的多相连续结肠发酵模型,分析甲钴胺、氰钴铵影响肠道微生态的差异。通过设计正交实验优化培养基、对比实验发酵气体、通过电子鼻判断菌群结构是否稳定;最终建立了优化的体外模拟结肠发酵模型。向模型中加入甲钴胺或氰钴胺,对... 基于优化的多相连续结肠发酵模型,分析甲钴胺、氰钴铵影响肠道微生态的差异。通过设计正交实验优化培养基、对比实验发酵气体、通过电子鼻判断菌群结构是否稳定;最终建立了优化的体外模拟结肠发酵模型。向模型中加入甲钴胺或氰钴胺,对各组发酵液样品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测定酶活、短链脂肪酸,考察2种钴卟啉对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甲钴胺和氰钴胺都降低了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其中氰钴胺显著提高了与炎症和癌症相关细菌的相对丰度,而甲钴胺提高了产丁酸肠道菌的丰度。氰钴胺促进淀粉消化而甲钴胺抑制。2种钴卟啉都促进脂质代谢、萜类和聚酮类代谢、外源性物质降解,都抑制转录因子等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ABC转运蛋白、DNA修复和重组蛋白代谢、氮代谢以及磷酸转移酶系统代谢,且氰钴胺的抑制作用比甲钴胺组更强。不同钴卟啉对人体肠道菌群有不同的影响,但总体而言,甲钴胺更有利于人体肠道的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连续发酵装置 模拟结肠 甲钴胺 氰钴胺 肠道菌群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CT内镜结肠模拟息肉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赵殿辉 洪泳 沈天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1998年第3期153-155,共3页
目的:评价电子束CT模拟内镜探查猪息肉模型的敏感性。材料和方法:取长15cm—25cm的猪结肠制做3mm、7mm、10mm直径大小的息肉模型;分别使结肠纵轴与扫描架成0,45和90进行扫描,评价二维和三维图象显示息肉... 目的:评价电子束CT模拟内镜探查猪息肉模型的敏感性。材料和方法:取长15cm—25cm的猪结肠制做3mm、7mm、10mm直径大小的息肉模型;分别使结肠纵轴与扫描架成0,45和90进行扫描,评价二维和三维图象显示息肉的敏感性。结果:10mm直径的息肉三维图象和二维图象均能清晰显示,3mm直径息肉三维较二维显示更清晰(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模拟结肠内窥镜 结肠息肉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模拟结肠镜在结肠病灶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孙旭 赵殿辉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45-345,共1页
关键词 CT模拟结肠 结肠 诊断 应用
原文传递
利用结肠镜培训模拟器提高初学者操作认知力教学质量的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晓东 叶华茂 +3 位作者 于恩达 傅传刚 赵志青 沈洪兴 《西北医学教育》 2012年第2期401-403,共3页
目前结肠镜检查是大肠癌确诊及早期治疗的诊疗方法,且传统的结肠镜培训应得以改进。本文介绍了本院结肠镜教学和初学者对结肠镜的使用及相应步骤,探讨了结肠镜培训模拟器对提高教学质量的益处。
关键词 结肠镜培训模拟 认知力 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真结肠镜运用系统反馈独立训练与教师指导训练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白杨 智发朝 +8 位作者 杜庆峰 刘思德 张强 潘德寿 杜许峰 蔡建群 肖冰 张亚历 姜泊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561-563,共3页
目的本研究拟开展仿真内镜不同训练模式对结肠镜技能建立的作用研究,以期发现最优化的训练模式。方法将学员分为2组,A组采用自学法,B组教师指导法。训练完成后根据成绩判断哪种训练方法最适合结肠镜受训学员。结果两组总体评分无显著性... 目的本研究拟开展仿真内镜不同训练模式对结肠镜技能建立的作用研究,以期发现最优化的训练模式。方法将学员分为2组,A组采用自学法,B组教师指导法。训练完成后根据成绩判断哪种训练方法最适合结肠镜受训学员。结果两组总体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各环节比较包括安全性、准确度、残气量、肠袢形成及操作时间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表明应推荐自学法为仿真结肠镜的训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镜仿真模拟系统 自学方法 教师指导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疾病
7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CAS 2002年第5期78-81,共4页
0217262 伪膜性结肠炎:伴有不常见的临床体征的1例严重年轻护士患病病例的报告/Boaz A//Dis Colon Rectum.-2000,43(2).-264~266 医科图0217263 肠道炎性疾病时的抗中性白细胞胞浆抗体:临床上的作用和文献综述/Lombardi G//Dis Colon R... 0217262 伪膜性结肠炎:伴有不常见的临床体征的1例严重年轻护士患病病例的报告/Boaz A//Dis Colon Rectum.-2000,43(2).-264~266 医科图0217263 肠道炎性疾病时的抗中性白细胞胞浆抗体:临床上的作用和文献综述/Lombardi G//Dis Colon Rectum.-2000,43(7).-999~10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科 模拟结肠镜检查 文献综述 大便失禁 溃疡性结肠 伪膜性结肠 病例报告 临床体征 年轻护士 中性白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固定化粪菌和培养基种类对体外结肠菌群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凤芝 余仁强 +3 位作者 齐策 郭靖玮 乐国伟 孙进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3期249-253,259,共6页
目的研究三种模拟结肠发酵培养基和粪菌固定化对体外结肠发酵体系菌群构成的影响,为建立高度模拟结肠体外结肠发酵提供参考。方法采集健康女性成人粪便,粪便制备悬液或用结冷胶-黄原胶固定化粪菌接种于模拟结肠发酵反应器,分别用三种培... 目的研究三种模拟结肠发酵培养基和粪菌固定化对体外结肠发酵体系菌群构成的影响,为建立高度模拟结肠体外结肠发酵提供参考。方法采集健康女性成人粪便,粪便制备悬液或用结冷胶-黄原胶固定化粪菌接种于模拟结肠发酵反应器,分别用三种培养基按0.07 m L/h稀释率进行连续发酵10 d,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菌群多样性,并分析发酵液短链脂肪酸含量。结果 T-RFLP分析显示,培养基类型主要影响粪菌固定体系菌群α多样性达到稳定的时间和多样性。β多样性分析显示,第10天时培养基Ⅲ悬液培养和培养基I固定化培养系统的菌群构成与粪便菌群最相近。而培养基Ⅲ在第10天达到较高而稳定的丁酸浓度。结论由于比粪菌固定培养更易操作,培养基Ⅲ悬液培养适于模拟人结肠发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培养基 固定化 体外模拟结肠发酵
原文传递
Interaction specific binding hotspots in Endonuclease colicin-immunity protein complex from MD simulations
9
作者 YAO XueXia JI ChangGe +1 位作者 XIE DaiQian ZHANG John Z.H.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13年第8期1143-1151,共9页
The binding of Endonuclease colicin 9 (E9) by Immunity protein 9 (Im9) was found to involve some hotspots from helix III of Im9 on protein-protein interface that contribute the dominant binding energy to the complex.I... The binding of Endonuclease colicin 9 (E9) by Immunity protein 9 (Im9) was found to involve some hotspots from helix III of Im9 on protein-protein interface that contribute the dominant binding energy to the complex.In the current work,MD simulations of the WT and three hotspot mutants (D51A,Y54A and Y55A of Im9) of the E9-Im9 complexe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specific interaction mechanisms of these three hotspot residues.The changes of binding energy between the WT and mutants of the complex were computed by the MM/PBSA method using a polarized force field and were in excellent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 values,verifying that these three residues were indeed hotspots of the binding complex.Energy decomposit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binding by D51 to E9 was dominated by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due to the presence of the carboxyl group of Asp51 which hydrogen bonds to K89.For binding by hotspots Y54 and Y55,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 from the aromatic side chain of tyrosine provided the dominant interaction.For comparison,calculation by using the standard (nonpolarizable) AMBER99SB force field produced binding energy changes from these mutations in opposite direction to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Dynamic hydrogen bond analysis showed that conformations sampled from MD simulation in the standard AMBER force field were distorted from the native state and they disrupted the inter-protein hydrogen bond network of the protein-protein complex.The current work further demonstrated that electrostatic polarization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modulating protein-protein bin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binding hotspot mutation Endonuclease Colicin immunity protein MD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