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21年我国植被绿度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1
作者 万华伟 王永财 +4 位作者 施佩荣 刘新华 张志如 侯鹏 周海丽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植被在地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植被及其动态变化对人们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作为表征植被绿度的指标,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 植被在地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植被及其动态变化对人们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作为表征植被绿度的指标,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来研究植被绿度的变化趋势特征,并对我国2000−2021年植被绿度(不含港澳台地区数据,下同)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我国植被绿度平均值总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尤其是胡焕庸线东南区域以“显著增加”为主,反映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然而,青藏高原等生态脆弱区的部分区域仍面临退化问题。②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中,森林和农田植被绿度表现最为突出,分别有82.18%和75.47%的区域绿度“显著增加”,灌丛的植被绿度增幅为66.06%,但部分区域变化有限;草地生态系统面临较大挑战,17.54%的区域绿度下降,需加强草地的精细化管理和生态修复。③在重点区域分析中,内蒙古自治区对全国植被绿度增长贡献度最高(12.9%),与四川省、黑龙江省等4个省份共同贡献了39.1%的全国植被绿度增长。黄河流域和长江经济带的植被绿度“显著增加”,占比超过70%,而青藏高原局部区域植被绿度呈现“显著减少”或“轻微减少”的占比超过15%。这表明我国实施的生态修复政策成效显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良好支持,但仍需加强部分区域生态系统的精细化管理和保护以巩固生态系统功能和栖息地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绿度 趋势分析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区植被绿度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慧 魏兴萍 +2 位作者 蔡云丽 陈诗蝶 李良鑫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8-297,共10页
[目的]为研究重庆岩溶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区植被绿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有利于指导岩溶地区植被生态恢复的影响。[方法]基于植被叶面积指数(LAI)及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Hurst指数分析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 [目的]为研究重庆岩溶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区植被绿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有利于指导岩溶地区植被生态恢复的影响。[方法]基于植被叶面积指数(LAI)及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Hurst指数分析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区植被绿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绿度的影响。[结果](1)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区的植被绿度整体呈增加趋势,分别在2007年和2012年达到最大绿度,绿度值为1.36和1.69,年平均增速为0.014和0.012。(2)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区植被绿度动态变化趋向良好,改善趋势面积占比分别为86.84%,87.04%,反持续改善趋势面积占比分别为52.82%,80.29%,是未来植被绿度主要变化趋势。(3)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和耕地,且林地转化的耕地是植被绿度退化的主要发生区,耕地、灌木和草地转化的林地是植被绿度改善的主要发生区。(4)高LAI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较低LAI土地利用类型导致LAI减小,降低植被绿度,较低LAI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高LAI土地利用类型,导致LAI增加。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区林地LAI转出总量减少最多,分别为11902.01和4442.18,转入总量增加最多分别为14983.78和17109.46;建设用地、水域和裸地面积较小,对LAI总量的影响不明显。[结论]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生态脆弱区植被绿度的变化特征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制,为重庆市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生态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和非石漠化 植被绿度 叶面积指数 时空变化趋势 土地利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南坡植被绿度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3
作者 张倩 曹广超 +1 位作者 张乐乐 赵美亮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43-2153,共11页
为探究祁连山南坡植被绿度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基于GEE平台,利用算法和遥感技术,通过Sen趋势、变异系数、Hurst指数、ArcGIS空间分析以及多元回归残差等分析方法,整合多源数据产品全面解析祁连山南坡植被绿度变化... 为探究祁连山南坡植被绿度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基于GEE平台,利用算法和遥感技术,通过Sen趋势、变异系数、Hurst指数、ArcGIS空间分析以及多元回归残差等分析方法,整合多源数据产品全面解析祁连山南坡植被绿度变化的时空特征,并综合评估其未来变化趋势及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绿度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1)2001—2020年祁连山南坡的植被绿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且空间差异性显著。从稳定性分析来看,其变异系数介于0~0.84,均值为0.09,植被绿度的变化总体上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且其展现出向好的态势。(2)在影响因素方面,降水和气温均与植被绿度呈正向促进关系,其中与气温的相关性更为显著,并且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区域占研究区的95.7%,表明气温对植被绿度变化起主要促进作用。(3)人类活动对植被绿度的变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整体来看,植被绿度的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研究区植被绿度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36.68%和63.32%,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率大于气候变化,这与实施的生态工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绿度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祁连山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植被绿度期遥感监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武永峰 李茂松 李京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2-103,共12页
基于遥感技术的地表植物物候监测,有效克服了传统地面观测站点有限、资料不完整等缺陷,实现了观测方法由点向面的空间尺度转换,因此可表征植被生态系统层面的物候现象。本文选择使用"植被绿度期"来代替"植物生长期或生长... 基于遥感技术的地表植物物候监测,有效克服了传统地面观测站点有限、资料不完整等缺陷,实现了观测方法由点向面的空间尺度转换,因此可表征植被生态系统层面的物候现象。本文选择使用"植被绿度期"来代替"植物生长期或生长季"等概念,并以中国陆地植被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中国植被绿度期遥感监测模型———基于NDVI累积频率曲线的Logistic拟合模型,来计算中国植被绿度始期和绿度末期。为验证本模型结果的可靠性和优越性,使用地面物候观测数据对其结果加以检验,并与其他常见遥感监测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和验证表明,在地处温带地区的牡丹江、呼和浩特、北京、西安和洛阳站点,使用本模型计算的植被绿度始期与地面观测结果相差9—21d,绿度末期相差0—13d,其准确度均优于其他遥感模型,而且年际波动相对较小;在地处亚热带地区的屯溪、仁寿、贵阳和广州站点,本模型结果产生较大误差。通过误差分析可知,在南方以常绿植被为主的亚热带地区,本模型计算所得的植被绿度始期和绿度末期并不是地表植被生长季始末日期的真实反映,而往往用于指示区域气候变化的特征。此外,本研究模型比其他方法具有更好的适用性,而且适合不同空间尺度的植物物候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物候 遥感监测 植被绿度 NDV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OAA NDVI的中国植被绿度始期变化 被引量:10
5
作者 武永峰 李茂松 +2 位作者 刘布春 白文波 蒋卫国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2-40,共9页
在对1982-1999年NOAA/AVHRR NDVI数据集进行缺失处理、平滑处理以及残存误差订正的基础上,利用基于NDVI累积频率曲线的Logistic拟合模型计算生成了各年份全国植被绿度始期数据,统计了所有气候植被类型和生物气候区的平均绿度始期,并对... 在对1982-1999年NOAA/AVHRR NDVI数据集进行缺失处理、平滑处理以及残存误差订正的基础上,利用基于NDVI累积频率曲线的Logistic拟合模型计算生成了各年份全国植被绿度始期数据,统计了所有气候植被类型和生物气候区的平均绿度始期,并对不同空间类型植被绿度始期的年际变化趋势与显著性程度、时空变化特征等做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全国大部分地区植被绿度始期呈提前趋势,其中华北平原、贵州东北部、湖南中南部山地丘陵区、广东西部地区以及内蒙古高原东部典型草原区等明显提前。②植被绿度始期年际波动程度高于10天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农业植被区、常绿植被区和草原区,其中河套平原、关中盆地、河南中东部、川西盆地、广东、藏东南边缘地带以及台湾部分地区超过15天。③除温带荒漠以外,其它所有植被类型绿度始期均为提前趋势。④从各生物气候区空间变化来看,随着年积温降低和干旱指数增大,植被绿度始期大致呈推迟趋势;从年际变化来看,华南、华东、华中、华北、内蒙、东北和青藏区植被绿度始期提前,陕晋和西北区植被绿度始期推迟。⑤受1982~1983年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各空间类型植被绿度始期分别表现为推迟和提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植被绿度始期 植被类型 生物气候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植被绿度期变化与降水关系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植 刘世荣 +3 位作者 周连第 郭志华 孙鹏森 李红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46-51,共6页
为了探索陆地生态系统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基于植物物候遥感监测的原理和特点,笔者应用野外物候观测数据和植物物候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中国国家气象局355个站点1951—2004年观测的相关资料,以及美国地球资源观测系统数据中心... 为了探索陆地生态系统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基于植物物候遥感监测的原理和特点,笔者应用野外物候观测数据和植物物候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中国国家气象局355个站点1951—2004年观测的相关资料,以及美国地球资源观测系统数据中心的探路者数据集中的NOAA/AVHRR NDVI数据,构建Logistic模型。将其应用于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上以物候为指示的植被格局动态与气候变化研究之中,分析1982—2003年样带植被绿度期参量与降水相关关系。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植被绿度初期提前趋势明显,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平均绿度初期提前8天左右;样带北部温度升高、降水减少,特别是春季降水减少,会使温带荒漠地区荒漠化趋势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 植被绿度 遥感监测模型 降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2011年北半球中纬度秋季植被绿度变化的主要模态 被引量:9
7
作者 张学珍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26-1232,共7页
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分析)2种方法,分别提取了北半球中纬度地区1982~2011年秋季(9~11月)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变化的主要模态,辨识了植被绿度变化的区域差异;并采用奇异值分解(SVD)的方法,综合时间和空间2个维... 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分析)2种方法,分别提取了北半球中纬度地区1982~2011年秋季(9~11月)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变化的主要模态,辨识了植被绿度变化的区域差异;并采用奇异值分解(SVD)的方法,综合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上的变异信息,揭示了植被绿度变化的气候背景。结果表明,北半球中纬度秋季植被绿度变化有2种基本模态,一种是持续增加模态(模态I),该模态广泛分布于北美大陆、亚欧大陆的北半部(大约在55oN以北)和东西两端,NDVI平均增速为0.014/10a;另一种是趋势转折模态(模态II),NDVI先增加,后减少,转折点大致出现在1994年,该模态主要出现在亚欧大陆中部,NDVI变化的平均速率分别是0.027/10a和-0.017/10a,其中以40oE^80oE最为典型。植被绿度变化与温度变化的时空特征基本一致。模态I区域的温度变化以持续性升高为主要特征,模态II区域的温度变化则以先增加后降低为主要特征,转折年份与NDVI变化的转折年份基本一致。SVD分析的第一模态NDVI与温度的时间系数相关系数为0.82,第二模态为0.92。由此表明,植被绿度变化主导模态可能由温度变化模态所致,在区域-大洲尺度上,温度变化的区域差异导致了秋季植被绿度变化的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 植被绿度 气候变化 区域差异 秋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草原植被绿度时空变化分析及其对煤电基地建设的响应 被引量:9
8
作者 包岩 田野 +2 位作者 柳彩霞 范文义 付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5423-5433,共11页
利用1981—2010年连续30 a的GIMMS AVHRR NDVI 3g数据,应用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分析了30年间呼伦贝尔市(呼盟)与锡林郭勒盟(锡盟)的地表植被覆盖绿度的变化,并在研究区内选取了24个煤矿产区,分析了矿区及其周围10、20 km和50 km的缓冲... 利用1981—2010年连续30 a的GIMMS AVHRR NDVI 3g数据,应用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分析了30年间呼伦贝尔市(呼盟)与锡林郭勒盟(锡盟)的地表植被覆盖绿度的变化,并在研究区内选取了24个煤矿产区,分析了矿区及其周围10、20 km和50 km的缓冲区的绿度变化趋势,通过分析矿区及对应缓冲区生长季NDVI(GNDVI)的相关性,揭示如下规律:(1)30年间,呼盟和锡盟绿度减少的区域分别为59.16%和73.13%;(2)呼盟植被绿度减少的像元散落在呼盟各个方位,增加的像元主要分布在东北部;锡盟植被绿度减少的像元分布在锡盟东部和西南部,植被绿度增加的像元分布在锡盟西北部;(3)矿区及缓冲区的GNDVI整体呈下降趋势,且锡盟的下降速度更快;(4)不管煤矿露天还是井工开采,对矿区及周边植被绿度都有影响,矿区及缓冲区GNDVI两组变量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5)GNDVI能反映植被复垦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MMSAVHRR NDVI 3G 植被绿度 东部草原 煤矿开采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E的黄土高原植被绿度线推移变化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谢佩君 宋小燕 +2 位作者 孙文义 穆兴民 高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518-6529,共12页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和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及其植被绿度线作为指标,分析了1987~2020年黄土高原生长季植被绿度以及植被绿度线推移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7~2020年黄...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和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及其植被绿度线作为指标,分析了1987~2020年黄土高原生长季植被绿度以及植被绿度线推移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7~2020年黄土高原生长季NDVI和EVI年均增速分别为0.0042a^(-1)(P<0.01)和0.0023a^(-1)(P<0.01),2000年后的平均增速是2000年前的3~4倍;空间分布上,NDVI和EVI变化趋势以显著上升和极显著上升为主,面积占比分别为78.78%和69.21%;1987~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绿度线VGLNDVI和VGLEVI分别以5.52和4.59km/a的速率向北推移;1987~2020年VGLNDVI和VGLEVI分别平均北移173.93和131.62km,北移量变化主要发生在2005~2010年,北移量最大区域分布在陕西榆林和延安地区、山西西北部、内蒙古中南部等黄土高原中北部区域,最大北移距离分别达到532.12和471.57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指数 植被绿度线 GEE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2020年东北森林带植被绿度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宇 余振 +3 位作者 栾军伟 王一 叶晓丹 刘世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670-6681,共12页
植被绿度变化(绿化或褐化)的时空格局研究有助于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系统管理政策。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过去40a间东北森林带植被绿度如何变化仍不清楚。基于气象再分析数据分析了1982—2020... 植被绿度变化(绿化或褐化)的时空格局研究有助于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系统管理政策。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过去40a间东北森林带植被绿度如何变化仍不清楚。基于气象再分析数据分析了1982—2020年来东北森林带的气候变化趋势,以叶面积指数(LAI)作为植被绿度的衡量指标分析了东北森林带中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植被绿度的时空变化格局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982—2020年东北森林带气候趋势呈现“暖干化”特征。研究区植被绿度总体呈绿化趋势,但2000年后植被绿度变化呈降低趋势的区域增加了7.23倍,主要位于大兴安岭西北部。影响因素分析表明,1982—2000年温度和土壤水分是植被绿度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而2000年之后,区域内植被绿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土壤水分的增加,降雨和相对湿度降低引起的水分胁迫导致大兴安岭西北部植被褐化加剧。研究结果为揭示东北森林带固碳能力变化、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林业管理对策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森林带 植被绿度 降雨 相对湿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巴山地植被绿度特征及其对地表水热的响应 被引量:6
11
作者 董庆栋 陈超男 +2 位作者 殷浩然 周源珂 朱连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90-1101,共12页
地表水热通过影响土壤和大气间的水分交换以及植被生长用水对植被格局起关键作用。使用2000—2020年MODIS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作为秦巴山地植被绿度的评价指标,基于遥感技术获取同时段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 地表水热通过影响土壤和大气间的水分交换以及植被生长用水对植被格局起关键作用。使用2000—2020年MODIS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作为秦巴山地植被绿度的评价指标,基于遥感技术获取同时段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和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ought index,TVDI),用于指示地表水热状况。结合坡向和海拔等地形因素,使用均值和趋势法分析了秦巴山地植被绿度的时空特征;采用时滞相关性分析、主导因素分析探究了植被绿度与地表水热的相关关系,以及影响植被绿度变化的主导因素;借助广义可加模型,结合植被类型探讨了植被绿度与地表水热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1)秦巴山地LAI集中在1—5之间,LAI均值随海拔先增后减,不同坡向LAI差异较大,表现为大巴山北坡>大巴山南坡>秦岭南坡>秦岭北坡>西秦岭。秦巴山地LAI高值区与地表水热较好的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LAI低值区与LST低值区或TVDI高值区较为一致。(2)秦巴山地LAI以由增变减趋势为主,变化趋势的海拔分异大于坡向分异。在LAI由增变减区,地表水热以由增变减为主,其次是持续增加。(3)秦巴山地LAI与LST主要为显著正相关,与TVDI主要为显著负相关。LAI对地表水热的时滞响应不明显,LAI受TVDI的影响较受LST的影响面积广。(4)除LST增加导致落叶阔叶林和混交林LAI单调递增外,地表水热对各植被类型LAI均为非线性影响,即存在一定阈值,阈值两侧LAI的响应规律不同,不同植被类型对地表水热响应的阈值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绿度 地表水热 时滞效应 非线性 秦巴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坝上地区2000-2019年植被绿度动态及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归因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彦芳 裴宏伟 赵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45-352,共8页
[目的]分析河北坝上地区植被绿度变化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旨在为区域生态建设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建设提供科学参考,为土地合理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方法]以MODIS MOD13Q1 NDVI遥感数据为数据源,结合Landsat土地利... [目的]分析河北坝上地区植被绿度变化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旨在为区域生态建设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建设提供科学参考,为土地合理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方法]以MODIS MOD13Q1 NDVI遥感数据为数据源,结合Landsat土地利用数据,使用线性倾向估计分析了2000—2019年坝上地区植被绿度的年际变化趋势,并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其的影响。[结果]①河北坝上地区主要生长季(4—10月)多年平均植被绿度整体上呈现坝东高,坝西低的空间格局,且林地>草地>耕地;②研究时段坝上地区生长季NDVI最大值和平均值均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速率分别为0.063/10 a和0.044/10 a,植被绿度显著提升区域比例为60%~83%;③结合土地利用变化定量解析植被绿度年际变化发现,研究时段,坝上地区植被绿度变化量中,耕地的贡献率为50.51%~57.22%,其次,林地和草地的贡献率分别为21.73%~28.62%和14.41%~15.07%,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总贡献率在6%左右。[结论]2000—2019年,坝上地区植被绿度增加趋势中耕地的贡献最大,但贡献率呈下降趋势,林地和草地的贡献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上地区 MODIS 植被绿度 NDVI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巴山地植被绿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归因
13
作者 白萌 黎明 +4 位作者 莫淑红 郭玲霞 刘梦 李晓华 董莉丽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36-44,共9页
秦岭—大巴山是中国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重要地段,兼具两种气候带的自然地理特征,区域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典型性。基于MODIS-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及贡献分析等方法,对秦巴山地2000—2020年以来植被绿度的时空变... 秦岭—大巴山是中国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重要地段,兼具两种气候带的自然地理特征,区域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典型性。基于MODIS-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及贡献分析等方法,对秦巴山地2000—2020年以来植被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揭示研究区不同区域植被绿度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秦巴山地NDVI呈显著上升趋势,增速为2.6%/10 a,空间上呈“秦岭东段和西段低、中段高,大巴山北坡高、南坡相对较低”的分布格局。(2)秦巴山地NDVI表现出显著的垂直分带特征。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NDVI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特征,峰值出现在海拔1 500 m附近。(3)气候因子对NDVI的作用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以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为主导驱动因素的区域分别占42.78%、27.06%和29.76%。(4)人类活动对NDVI的影响以正向作用为主,秦巴山地67.85%的区域属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主导NDVI上升。(5)秦巴山地NDVI变化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其中气候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地 植被绿度 MODIS-NDVI 偏相关分析 贡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植被绿度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 被引量:27
14
作者 谢舒笛 莫兴国 +1 位作者 胡实 陈学娟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2-165,共14页
探究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植被绿度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可为该区植被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0-2015年的MODIS 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通径分析法分析了不同生长阶段气温和降水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植被绿度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发现:生... 探究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植被绿度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可为该区植被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0-2015年的MODIS 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通径分析法分析了不同生长阶段气温和降水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植被绿度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发现:生长季多年平均植被绿度整体上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格局,且林地>耕地>草地;生长季植被绿度呈现增长趋势,植被覆盖状况得到改善,其中耕地植被增长趋势最大。生长季升温抑制植被生长,降水量增加促进植被生长,降水量是影响三北防护林工程区生长季植被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在不考虑降水变化影响时,升温促进植被生长,但生长季温度升高带来的降水量减少使得升温对植被生长表现为抑制作用。生长季不同时期降水量增加对植被生长均是促进作用,表现为末期>中期>初期;而气温的影响则表现为生长季初期升温促进植被生长,中期和末期升温不利于植被生长。生长季末期升温对植被生长的负效应以直接作用为主,而中期主要通过降水量变化的间接作用体现。识别生长季不同时段气温和降水对植被绿度影响的差异性,有助于全面认识和评估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 气候变化 植被绿度 响应 通径分析法
原文传递
氮沉降对植被和水文特征的影响
15
作者 李筱笛 《环境保护前沿》 2024年第5期1132-1140,共9页
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氮沉降急剧增加,氮沉降促进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本文利用来自CMIP6模型的数据,将1pctCO2与1pctCO2Ndep气候情景进行比较,来量化氮沉降对植被以及水文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氮沉降增加导致植被变绿,间接影响水文特征... 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氮沉降急剧增加,氮沉降促进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本文利用来自CMIP6模型的数据,将1pctCO2与1pctCO2Ndep气候情景进行比较,来量化氮沉降对植被以及水文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氮沉降增加导致植被变绿,间接影响水文特征。结构方程模型表明,氮沉降增加通过促进植被生长来增加植被蒸腾。植被通过冠层截留作用直接减少降水量,以及通过提高蒸腾间接增加降水。植被变绿对径流的影响则因地区的干旱程度而异。植被冠层截留的降水也能通过蒸发补充土壤水分。这些发现提高了我们对陆地生态系统水文特征对氮沉降响应的理解,并为评估氮沉降对植被以及水文特征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Human activities have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upsurge in global nitrogen deposition, and such nitrogen deposition has facilitated the carbon sink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This study utilizes data from CMIP6 models to compare the 1pctCO2 and 1pctCO2Ndep climate scenarios, aiming to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nitrogen deposition on vegetation and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elevated nitrogen deposition leads to enhanced vegetation greenness, which subsequently affects hydrological properti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reveals that enhanced nitrogen deposition fosters vegetation growth, thereby increasing vegetation transpiration. Vegetation directly reduces precipitation through canopy interception and indirectly increases it by enhancing transpiration. The influence of enhanced vegetation greenness on runoff is contingent upon regional aridity levels. Moreover, precipitation that is intercepted by the vegetation canopy has the potential to replenish soil moisture via the process of evaporation. These findings contribute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ponses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o nitrogen deposition and offer new insights for evaluating the impacts of nitrogen deposition on vegetation and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植被绿度 水文特征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北方荒漠草原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142
16
作者 李晓兵 陈云浩 +3 位作者 张云霞 范一大 周涛 谢锋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54-261,共8页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反馈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之一。利用气候变量实现对遥感植被指数所表示的植被绿度信息的模拟 ,可以尝试作为表达生物圈过去和未来状态的一种途径。利用 196 1— 2 0 0 0年的气温、降水和 1983— 1999...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反馈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之一。利用气候变量实现对遥感植被指数所表示的植被绿度信息的模拟 ,可以尝试作为表达生物圈过去和未来状态的一种途径。利用 196 1— 2 0 0 0年的气温、降水和 1983— 1999年的NOAA/AVHRR资料 ,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带性植被类型荒漠草原植被分布区的短尺度气候的年际和季节变化 ,及其对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 ,过去 4 0年中该区域年际气候变化表现为增温和降水波动。年NDVI的最大值 (NDVImax)可以较好地反映气候的变化 ,过去 17年中NDVImax出现的时间略有提前。综合分析NDVI、植被盖度、NPP、区域蒸散量、土壤含水量及其气候的年际变化 ,表明增温加剧了土壤干旱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植被绿度信息 土壤干旱化 气候变化 荒漠草原 陆地生态系统 植被 中国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侯小丽 张丽 +2 位作者 张炳华 周宇 梁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7期230-235,244,共7页
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和调节器,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备受关注。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的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以及植被的响应特征,对于推进该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不少该方面的研究报道,但大多局限于对个别气候... 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和调节器,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备受关注。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的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以及植被的响应特征,对于推进该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不少该方面的研究报道,但大多局限于对个别气候因素或个别植被响应的描述,缺乏对多种气候因素的综合概括和对植被响应区域差异方面的系统概括。该研究首先总结了青藏高原多个气候参数(气温、降水、积雪、日照辐射、水热通量等)的变化特征;然后归纳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原植被特征参数(绿度、物候、生产力、碳源/汇)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规律;最后针对4个环境脆弱区,包括藏北、三江源、环青海湖、林芝,进行了植被变化气候响应特征的讨论。基于以上概述,分析了青藏高原植被气候变化响应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植被系统 植被绿度 物候 植被生产力 碳源/汇 蒸散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在稀土矿区植被污染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8
作者 雷国静 刘少峰 程三友 《江西有色金属》 2006年第2期1-5,共5页
采用高分辨率快鸟遥感数据对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周围植被长势进行了调查。运用了归一化植被指数密度分割方法和通过旋转二维散点图获得植被绿度方法来提取植被污染信息,并对以上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和分析。从而对矿区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采用高分辨率快鸟遥感数据对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周围植被长势进行了调查。运用了归一化植被指数密度分割方法和通过旋转二维散点图获得植被绿度方法来提取植被污染信息,并对以上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和分析。从而对矿区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缓解的方式和建议。这为遥感技术运用到其他矿山植被污染信息调查提供了较为可行的工作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植被指数 分割 植被绿度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植被动态对气象干旱的响应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卢洪健 朱冰 +1 位作者 胡智丹 李岩 《人民珠江》 2018年第3期26-30,共5页
干旱是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的驱动因子之一,但不同植被类型对干旱的敏感性差异明显,因此解析植被动态对干旱的响应模式及其潜在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东北地区1982—2012年NDVI和不同时间尺度SPI/SPEI数据,分析植被绿度年... 干旱是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的驱动因子之一,但不同植被类型对干旱的敏感性差异明显,因此解析植被动态对干旱的响应模式及其潜在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东北地区1982—2012年NDVI和不同时间尺度SPI/SPEI数据,分析植被绿度年际波动对气象干旱时间尺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在东北地区,与森林相比,草地和农田对干旱更为敏感;(2)植被绿度变化对长期干旱的响应更明显,但空间差异很大;(3)植被对干旱最敏感的时段通常为6—7月,草地在9月份受干旱的影响也很明显。年降水量是东北地区植被干旱脆弱性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森林干旱脆弱性与年降水量呈非线性关系,降水量700 mm的地区森林干旱脆弱性最高,各植被类型干旱脆弱性均随海拔升高而加重。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干旱规划以及抗旱措施的制订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绿度 干旱 时间尺 干旱脆弱性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大宝山矿区植被污染信息的遥感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铁兰 王耿明 +1 位作者 李文胜 朱俊凤 《地质学刊》 CAS 2014年第2期284-288,共5页
为了探索遥感技术识别矿山植被污染信息的有效方法,基于ASTER和QuickBird 2种数据源,采用植被指数法和植被绿度法2种方法,对广东大宝山矿区的植被污染信息进行了识别研究。通过不同数据源、不同识别方法的对比分析,为遥感技术识别矿山... 为了探索遥感技术识别矿山植被污染信息的有效方法,基于ASTER和QuickBird 2种数据源,采用植被指数法和植被绿度法2种方法,对广东大宝山矿区的植被污染信息进行了识别研究。通过不同数据源、不同识别方法的对比分析,为遥感技术识别矿山植被污染信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工作思路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环境 植被污染 遥感 植被指数 植被绿度 广东韶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