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茶年限对冰岛老寨茶园土壤酶活性和茶叶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罗义菊 赵陈龙 +2 位作者 浦滇 陶燕蓝 蓝增全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199,共9页
探讨不同植茶年限冰岛老寨茶园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与茶叶品质的关系,为冰岛老寨茶园的土壤管理提供参考。采集不同植茶年限(0、10、40、80、100年)的0~20 cm土层土壤,分析4种土壤酶活性、茶叶品质随植茶年限的演变特征,并对4个不同植... 探讨不同植茶年限冰岛老寨茶园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与茶叶品质的关系,为冰岛老寨茶园的土壤管理提供参考。采集不同植茶年限(0、10、40、80、100年)的0~20 cm土层土壤,分析4种土壤酶活性、茶叶品质随植茶年限的演变特征,并对4个不同植茶年限的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和茶叶品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茶园土壤酶活性受植茶年限影响显著,随着植茶年限的延长,过氧化氢酶活性先增后减,脲酶、蔗糖酶活性先增后减再增,植茶80年的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林地土壤及其他植茶年限的;不同年限的茶样内含成分具有差异性,茶多酚含量表现为40年>80年>10年>100年,游离氨基酸的总量随植茶年限的延长而增加,茶多糖含量随植茶年限的延长而降低;植茶年限越长,茶叶感官审评的综合得分也越高;由电子鼻分析可知,不同植茶年限的茶叶香气特征差距较大;茶叶感官审评得分随植茶年限的增加而升高;11个土壤指标都与茶叶特征性成分有一定的相关性,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蔗糖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氨基酸含量呈正相关,全磷含量、速效磷含量和pH值与茶多糖含量呈正相关,速效钾含量与咖啡碱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茶多酚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与茶多酚含量呈负相关,全磷含量、速效磷含量与氨基酸含量呈负相关;全钾、有机质含量与茶多糖含量呈负相关。植茶时间对茶园土壤和茶叶品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不同植茶年限可改变茶园土壤酶活性、茶叶理化性质和茶叶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茶年限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茶叶品质 茶叶挥发性香气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茶园土壤活性铝形态分布与土壤pH和植茶年限的关系 被引量:35
2
作者 苏有健 廖万有 +4 位作者 王烨军 张永利 吴新荣 胡善国 孙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21-728,共8页
通过采集皖南3个典型茶园土壤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了在不同植茶年限下茶园土壤pH和活性铝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茶园土壤中活性铝的形态主要有交换态铝Al3+、单聚体羟基铝A(lOH)2+A(lOH)+2、胶体态铝A(lOH)03和腐植酸铝Al-HA,总体上随... 通过采集皖南3个典型茶园土壤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了在不同植茶年限下茶园土壤pH和活性铝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茶园土壤中活性铝的形态主要有交换态铝Al3+、单聚体羟基铝A(lOH)2+A(lOH)+2、胶体态铝A(lOH)03和腐植酸铝Al-HA,总体上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Al-HA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而Al3+呈稳步上升趋势,单聚体羟基铝A(lOH)2+A(lOH)+2呈缓慢下降。0~20cm层土壤pH值与Al3+、植茶年限呈极显著负相关(-0.819、-0.952,P<0.01),与A(lOH)2+A(lOH)+2呈显著正相关(0.658,P<0.05),与Al-HA呈极显著正相关(0.929,P<0.01),20~40cm层土壤pH与各形态活性铝及植茶年限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Al-pH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在0.281~0.659之间,都明显偏离了三水铝石模型,而方程的决定系数都在0.90以上,表明茶园土壤中Al3+活度对土壤pH的影响还是很显著的。与自然土相比,植茶促进交换态铝在茶园土壤中的累积,土壤种茶后趋于酸化,种茶时间越长酸化越严重,而茶园土壤pH与土壤活性铝总量是呈负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活性铝 形态分布 PH 植茶年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70
3
作者 李玮 郑子成 +1 位作者 李廷轩 刘敏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6326-6336,共11页
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和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团聚体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均有重要影响。试验选取了雅安市名山区中峰乡生态茶园区12—15a、20—22a、30—33a和>50a的茶园,研究其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总量、储量和... 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和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团聚体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均有重要影响。试验选取了雅安市名山区中峰乡生态茶园区12—15a、20—22a、30—33a和>50a的茶园,研究其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总量、储量和活性组分的分布特征,探究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以>2 mm粒级团聚体为主,约为70%—80%,且在0—20 cm土层植茶20—22a土壤团聚体含量最高;(2)茶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团聚体粒级的减小而增加,最大值出现在<0.25 mm粒级团聚体,且在植茶>50a时达最高值,0—20 cm土层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高于20—40 cm,土壤团聚体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随植茶年限的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植茶30—33a时含量最高,且小粒级团聚体水溶性有机碳含量较高而微生物量碳较低;(3)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约有70%来自>2 mm粒级团聚体,团聚体有机碳储量随植茶年限延长呈增加的趋势,不同植茶年限0—2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均高于20—40 cm土层,且以<0.25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最高。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可为改善区域土壤质量及实施退耕还茶工程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茶年限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有机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碳氮养分及胞外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11
4
作者 赵杏 钟一铭 +2 位作者 杨京平 吕亚敏 王小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87-394,共8页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夏季干旱事件频发影响茶园生态系统生产力,而茶叶是我国南方主要的经济作物,因此研究干旱条件下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养分、生态酶活性及微生物生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杭州市余杭区径山茶园3种不同植茶年限(10a、...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夏季干旱事件频发影响茶园生态系统生产力,而茶叶是我国南方主要的经济作物,因此研究干旱条件下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养分、生态酶活性及微生物生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杭州市余杭区径山茶园3种不同植茶年限(10a、30a和50a)土壤和邻近的荒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水分(干旱组30%WFPS(water-filled pore space)和对照组55% WFPS)处理前、第7天和第14天的土壤碳氮养分(可溶性有机碳DOC,总有机碳TOC,微生物碳MBC,微生物氮MB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和胞外酶活性(涉碳胞外酶:β-N萄糖苷酶BG,涉氮胞外酶: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NAG+LAP)变化探讨不同水分对不同植茶年限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土壤碳库及涉碳、涉氮胞外酶活性随着植茶年限增加先升高后降低(30a最高);土壤氮库养分随着植茶年限增加而增加。干旱处理增加了土壤TOC、NH_4-N、NO_3-N含量而降低了土壤MBC含量、BG和NAG+LAP活性。处理前后植茶年限30a土壤DOC、MBN、NO_3-N和涉碳、涉氮胞外酶含量最高且其干旱组土壤DOC、TOC、MBC、MBN含量与对照组比变幅相对较小,可推断植茶年限30a左右的土壤微生态环境丰富,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抵抗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植茶年限 土壤养分 胞外酶活性 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氮、磷、钾含量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6
5
作者 王晟强 郑子成 李廷轩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93-1402,共10页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氮、磷、钾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团聚体速效钾含量随粒径的减小先升高后降低,在0.5 0.25 mm粒径中较高,为38.52 70.32mg/kg;全磷、全钾和碱解氮含量在各粒径...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氮、磷、钾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团聚体速效钾含量随粒径的减小先升高后降低,在0.5 0.25 mm粒径中较高,为38.52 70.32mg/kg;全磷、全钾和碱解氮含量在各粒径中分布较均匀,其变异系数分别为2.77%11.58%、0.82%3.72%和5.98%10.62%;而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则集中在<0.25 mm粒径的团聚体中,分别为0.40 0.98 g/kg和8.53 29.32 mg/kg。2)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各粒径团聚体全氮、碱解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逐渐升高,而速效钾含量则有所降低,全钾含量变化不明显。3)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对土壤氮、磷、钾含量的贡献率有45%72%来自>5 mm的团聚体,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5 mm的团聚体对土壤养分的贡献率先升高后降低,在植茶23年和31年时较高,为60%72%。不同粒径团聚体对土壤氮、磷、钾的保持和供应能力存在明显差异,长期植茶有利于土壤团聚体全氮、碱解氮、全磷和有效磷的积累,但速效钾含量却逐年降低,故在茶园的生产管理中,需平衡施用氮、钾肥,植茶23年后应增施有机肥料,以促进土壤大团聚体含量的增加,提高茶园土壤的保肥和供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茶年限 土壤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7
6
作者 刘敏英 郑子成 李廷轩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02-410,共9页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分析对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植茶年限的土壤团聚体数量,在于筛处理下总体呈现出随粒径的减小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而湿筛处理下,总体呈现随粒径...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分析对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植茶年限的土壤团聚体数量,在于筛处理下总体呈现出随粒径的减小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而湿筛处理下,总体呈现随粒径的减小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再增加的趋势;微团聚体则总体呈现随粒径的减小而减小的趋势;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大小分布状况无显著影响;(2)风干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中〉5mm粒径团聚体含量均随植茶年限增加呈现先增加再减小的趋势,其中植茶20~22年时最大,而〈5mm粒径分布则相反;(3)不同植茶年限,风干团聚体与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值均为植茶20~22年时最大,而分形维D值则最小,且MWD、GMD及D值在不同植茶年限下多呈显著差异,表明植茶年限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茶年限 土壤团聚体 组成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的物理性状及渗透性能 被引量:13
7
作者 陈玉真 王峰 +4 位作者 尤志明 吴志丹 江福英 张文锦 翁伯琦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8-45,共8页
利用环刀法、主成分分析法及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闽东丘陵山地不同植茶年限茶园(撂荒地为对照)土壤物理性状及渗透性能进行了研究,并评价了4种常用入渗模型的适宜性。结果表明:1)与撂荒地处理相比,新垦3 a茶园土壤容重显著增加,土壤总... 利用环刀法、主成分分析法及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闽东丘陵山地不同植茶年限茶园(撂荒地为对照)土壤物理性状及渗透性能进行了研究,并评价了4种常用入渗模型的适宜性。结果表明:1)与撂荒地处理相比,新垦3 a茶园土壤容重显著增加,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显著降低,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均有所改善。2)不同处理均表现为初始渗透速率>平均渗透速率>稳定渗透速率,与撂荒地处理相比,新垦茶园显著降低了土壤渗透性能,成龄茶园(10 a、30 a和50 a)茶园土壤渗透性能高于撂荒地,改植换种茶园渗透性能与撂荒地接近;主成分分析评价的土壤入渗能力排序为50 a茶园>10 a茶园>30 a茶园>撂荒地>改制换种2 a茶园>新垦3 a茶园。3)Horton模型对各处理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度最高,其模拟值与实测值接近。4)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土壤渗透性能与土壤容重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总孔隙度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其他指标相关性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新垦茶园显著降低了土壤物理性状和渗透性能,成龄茶园(10 a、30 a和50 a)有助于改善土壤渗透性能,Horton模型对于丘陵山地茶园土壤入渗过程具有较高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山地 植茶年限 土壤渗透性能 拟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8
作者 郑子成 刘敏英 李廷轩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827-1836,共10页
【目的】探索和了解茶园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及碳固持能力。【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植茶年限为15 a、22 a、30 a和50 a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结果】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团聚体总有机碳、活性... 【目的】探索和了解茶园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及碳固持能力。【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植茶年限为15 a、22 a、30 a和50 a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结果】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团聚体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颗粒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碳含量增加,最大值主要集中于<0.25 mm、0.5—0.25 mm团聚体中,而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含量则随粒径减小而先增加再减小,最大值分布于5—2 mm团聚体中,团聚体中各组分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随团聚体粒径减小而减小;随植茶年限的延长,团聚体中总有机碳含量增加,活性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先降低再增加,植茶22 a时含量最低,而水溶性有机碳、可矿化碳和微生物量碳则呈现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植茶30 a时含量最高,且团聚体中各组分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均随着植茶年限的延长呈现下降的趋势;土壤团聚体总有机碳以及各个碳组分含量均为0—20 cm土层大于20—40 cm土层,而土壤团聚体各组分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均为20—40 cm土层大于0—20 cm土层。【结论】较小粒径团聚体有机碳稳定性较强,土壤有机碳固持能力存在临界植茶年限;0—20 cm土层碳汇效应较20—40 cm土层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茶年限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3
9
作者 王晟强 郑子成 +1 位作者 李廷轩 李彦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13-1020,共8页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团聚体交换性K+含量随粒径的减小先升高后降低;交换性Mg2+含量在各粒径中分布较均匀;而交换性Na+、Ca2+...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团聚体交换性K+含量随粒径的减小先升高后降低;交换性Mg2+含量在各粒径中分布较均匀;而交换性Na+、Ca2+含量和交换性盐基总量(TEB)随粒径的减小而升高。各粒径团聚体交换性盐基离子平均含量表现为Ca2+〉 Mg2+〉 K+〉 Na+;(2)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各粒径团聚体交换性K+、Na+含量逐渐降低;交换性Ca2+、Mg2+含量和TEB先升高后降低,且均在植茶23 a和31 a含量较高。其中,0~20 cm土层较20~40 cm土层的变化幅度更明显;(3)土壤团聚体(K++Na+)/(Ca2++Mg2+)含量比值随粒径的减小先升高后降低;而团聚体含量随粒径的减小则先降低再升高最后降低。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各粒径团聚体(K++Na+)/(Ca2++Mg2+)含量比值先降低后升高,植茶23 a和31 a含量比值较低,这与〉5 mm团聚体含量的变化规律相反,0~20 cm土层表现更明显。不同粒径团聚体对交换性盐基离子的保持和供应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各粒径团聚体交换性K+、Na+含量逐年降低,交换性Ca2+、Mg2+含量在植茶23 a和31 a较高,其后有所降低。因此,在茶园管理中需平衡施用氮、钾肥,植茶23 a后应增施有机肥料,加强水土保持,防止土壤严重酸化以减少Ca2+、Mg2+淋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茶年限 土壤团聚体 盐基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全铝和交换态铝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殷佳丽 郑子成 李廷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91-896,共6页
为阐明土壤团聚体全铝和交换态铝含量对植茶年限的响应特征,给茶园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植茶16、23、31、53 a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全铝和交换态铝的分布特征研究。... 为阐明土壤团聚体全铝和交换态铝含量对植茶年限的响应特征,给茶园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植茶16、23、31、53 a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全铝和交换态铝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全铝和交换态铝含量均随粒径的减小而升高,且主要分布于<0.25 mm粒径团聚体,分别为86.11~98.35 g·kg-1和62.78~228.85 mg·kg-1;随植茶年限的延长,各粒径团聚体全铝含量逐渐降低;但交换态铝含量有所升高,且在植茶23 a后增幅较大;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交换态铝表聚现象明显;不同粒径团聚体对土壤全铝和交换态铝的保持和供应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全铝和交换态铝有向小粒径团聚体富集的趋势;土壤团聚体对全铝和交换态铝的贡献率分别有49%~79%和44%~73%来自>5 mm粒径团聚体,且在植茶23 a时最高。因此,应注意植茶23 a后0~20 cm土层交换态铝含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茶年限 土壤团聚体 全铝 交换态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全氟和水溶态氟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殷佳丽 郑子成 李廷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54-1760,共7页
为弄清土壤团聚体全氟和水溶态氟含量对植茶年限的响应特征,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植茶16、23、31、53 a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全氟和水溶态氟含量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全氟和水溶态... 为弄清土壤团聚体全氟和水溶态氟含量对植茶年限的响应特征,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植茶16、23、31、53 a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全氟和水溶态氟含量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全氟和水溶态氟含量均随粒径的减小而升高,且主要分布于<0.25 mm粒径团聚体,分别为444.40~566.98 mg·kg-1和0.80~1.22 mg·kg-1;随植茶年限的延长,各粒径团聚体全氟和水溶态氟含量均逐渐升高,且0~20 cm土层高于2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对全氟和水溶态氟的贡献率分别有48%~73%和46%~70%来自>5 mm粒径团聚体。随植茶年限的延长,>5 mm粒径团聚体对土壤全氟和水溶态氟的贡献率均先升高后降低,且在植茶23 a时最高,可达68%~73%,而其他粒径团聚体则呈相反的趋势。不同粒径团聚体对土壤全氟和水溶态氟的保持和供应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全氟和水溶态氟有向小粒径团聚体富集的趋势。随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团聚体全氟和水溶态氟逐渐增加呈表聚特征,其中<5 mm粒径团聚体对土壤全氟和水溶态氟的累积作用在植茶23 a后更为明显。因此,在茶园生产管理上,应注意植茶23 a后茶园0~20 cm土层水溶态氟含量的变化,以降低土壤氟进入茶叶的风险,服务于茶叶产品质量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植茶年限 全氟 水溶态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茶年限对土壤酸度及其团聚体交换性酸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何淑勤 吴雯 +1 位作者 郑子成 李廷轩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7-323,共7页
为明晰土壤酸度与团聚体交换性酸对植茶年限的响应特征,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植茶16、23、31和53 a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植茶年限对土壤酸度及其团聚体交换性酸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植茶年限的延长,土... 为明晰土壤酸度与团聚体交换性酸对植茶年限的响应特征,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植茶16、23、31和53 a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植茶年限对土壤酸度及其团聚体交换性酸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p H逐渐降低,交换性氢、交换性铝和交换性酸含量均呈升高的趋势.各植茶年限土壤0~20 cm土层p H均低于>20~40cm土层,而交换性氢、交换性铝和交换性酸含量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且交换性氢含量在植茶23 a后的增幅可达21. 29%.(2)土壤交换性氢、交换性铝和交换性酸含量均随团聚体粒径的减小而升高,各粒径团聚体交换性氢、交换性铝和交换性酸含量随植茶年限的延长而逐渐升高.(3)各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交换性氢的分配比例均远低于交换性铝.随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各植茶年限交换性氢的分配比例均呈升高的趋势,而交换性铝的分配比例则呈降低趋势. 0~20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交换性氢的分配比例均以植茶53 a时较高,为17. 97%~19. 69%;>20~40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交换性氢的分配比例以植茶16 a时较高,为19. 51%~22. 77%,而各粒径团聚体交换性铝的分配比例则呈相反的趋势.研究显示,长期植茶会导致土壤酸化,随着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p H逐渐降低,交换性氢、交换性铝和交换性酸含量均升高,不同粒径团聚体对交换性酸的保持能力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茶年限 土壤团聚体 土壤酸度 交换性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拔高度和植茶年限对茶园土壤肥力和酸度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颜明娟 林诚 +1 位作者 陈子聪 吴一群 《茶叶学报》 2019年第1期27-31,共5页
为探讨不同海拔高度和植茶年限对茶园土壤肥力和酸化状况的影响,通过采集闽南和闽北茶叶主产区11个代表性茶园土壤及其对照自然土壤,进行实验室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和植茶年限对土壤养分肥力有重要的影响;植茶土壤明显提高了土... 为探讨不同海拔高度和植茶年限对茶园土壤肥力和酸化状况的影响,通过采集闽南和闽北茶叶主产区11个代表性茶园土壤及其对照自然土壤,进行实验室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和植茶年限对土壤养分肥力有重要的影响;植茶土壤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含量,尤其是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平均是对照土壤的5.2倍和1.5倍。植茶土壤pH为4.36±0.34,比对照土壤pH值下降了8.8%;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土壤pH下降程度减缓,但随着植茶年限增加,加剧土壤pH下降幅度。茶园土壤交换性铝含量与pH值呈现显著水平的线性负相关;随着植茶年限增加,土壤交换性铝含量呈现线性增加,促进了土壤酸化和降低了土壤肥力。研究结果为制定具有较好针对性的茶园土壤培肥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海拔 植茶年限 酸化 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茶年限对土壤pH值、有机质与酚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14
作者 母媛 袁大刚 +3 位作者 兰永生 田伟 张俊思 王昌全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4-48,共5页
土壤pH值和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土壤中的酚酸类物质也是一类重要的有机物质,与pH值和有机质关系复杂。本文以四川省名山区茶园土壤为对象,研究植茶年限对土壤pH值、有机质和酚酸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 土壤pH值和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土壤中的酚酸类物质也是一类重要的有机物质,与pH值和有机质关系复杂。本文以四川省名山区茶园土壤为对象,研究植茶年限对土壤pH值、有机质和酚酸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随着植茶年限的延长,各土层土壤的pH值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即植茶10年〈植茶7年〈植茶5年〈植茶3年〈水稻土,表层土壤酸化明显;随着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有机质、总酚和水溶性酚含量均呈增加趋势。相关分析表明,0-10 cm土层土壤中,总酚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10-20和30-40 cm土层土壤中,水溶性酚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10-20cm土层土壤中,总酚与土壤有机质呈正相关;在10-20、20-30和30-40 cm土层土壤中,水溶性酚与土壤有机质呈正相关。说明植茶土壤酚酸含量的增加是影响土壤pH值下降和有机质含量升高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茶年限 PH值 有机质 总酚 水溶性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特征
15
作者 李森 涂卫国 +1 位作者 罗勇 滕连泽 《四川农业科技》 2023年第3期99-102,共4页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植茶年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茶年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粒径减小均呈降低—增加—降低—增加的变化趋势,其中粒径>2mm和<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占...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植茶年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茶年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粒径减小均呈降低—增加—降低—增加的变化趋势,其中粒径>2mm和<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占主要比重,粒径1~2mm的水稳性团聚体占比最小。植茶5年和10年的土壤中,>2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0.25mm含量(P<0.05),植茶30年的土壤中,>2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则显著低于<0.25mm的含量(P<0.05)。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几何平均直径和平均重量直径均随植茶年限增加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不同植茶年限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的值在0~20cm土层表现为:植茶5年>植茶10年>植茶15年>植茶30年;在20~40cm土层则表现为:植茶30年>植茶15年>植茶5年>植茶10年。表明长期植茶会明显破坏老冲积黄壤的团粒结构,导致较大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逐渐向较小粒级转化,团聚体水稳性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茶年限 土壤团聚体 组成 稳定性 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茶年限茶树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许广 王梦姣 +1 位作者 邓百万 郭苗苗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4-132,共9页
运用传统培养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植茶年限(5年、10年、20年)茶树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结构和组成,并分析茶树土壤理化性质与细菌群落的相关性,为改善茶树的土壤和提高茶树产量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指出不同植茶年限... 运用传统培养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植茶年限(5年、10年、20年)茶树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结构和组成,并分析茶树土壤理化性质与细菌群落的相关性,为改善茶树的土壤和提高茶树产量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指出不同植茶年限下的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5年和10年茶树细菌多样性显著高于20年茶树细菌;培养法得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优势门属,高通量测序技术得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Candidatus_Udaeobacter属为优势门属;总氮(TN)、总钾(TK)、总磷(TP)、pH是影响茶树细菌群落的关键理化因子;随着植茶年限增加,要采取措施防止土壤酸化,适当增施氮肥和磷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茶年限 根际土壤 细菌多样性 培养法和高通量测序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有效营养元素分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小琴 赵华富 +4 位作者 姜艳艳 杨婷 周国兰 周顺珍 王家伦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226-2231,共6页
为了解不同植茶年限下土壤有效营养元素的变化情况,以凤冈县不同种植年限的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0~20 cm和20~40 cm两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基本理化特性、土壤有效态大量营养元素和土壤有效态微量营养元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植茶... 为了解不同植茶年限下土壤有效营养元素的变化情况,以凤冈县不同种植年限的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0~20 cm和20~40 cm两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基本理化特性、土壤有效态大量营养元素和土壤有效态微量营养元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植茶使茶园土壤呈酸化趋势,且逐渐低于优质高产高效茶园土壤p H的最低标准;土壤有机质、全氮随植茶年限的增加而极显著增加,且逐渐达到并超过优质高产高效茶园土壤的最低标准;土壤有效磷有先增后减的趋势,但仍远低于优质高产高效茶园土壤有效磷的最低标准;土壤交换钾随植茶年限的增加而极显著增加,但仍处于贫乏状态;土壤有效硫、有效硼、有效锌和有效铁随植茶年限的增加极显著增加;土壤有效镁、有效铜和有效锰随植茶年限的变化不显著。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土壤酸化,合理控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茶年限 土壤营养元素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茶年限下四球茶茶园土壤性状及茶叶品质特征 被引量:6
18
作者 卢青 何季 +2 位作者 吴传美 向仰州 刘鸿雁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8-175,共8页
为探索贵州普安珍稀四球茶茶园在不同种植年限下的土壤肥力及茶叶品质特征,应用实地研究和室内分析结合的试验方法,以普安县不同植茶年限(5年、15年、25年及40年)四球茶为研究对象,开展土壤特性、茶叶品质以及两者之间关联性的研究。结... 为探索贵州普安珍稀四球茶茶园在不同种植年限下的土壤肥力及茶叶品质特征,应用实地研究和室内分析结合的试验方法,以普安县不同植茶年限(5年、15年、25年及40年)四球茶为研究对象,开展土壤特性、茶叶品质以及两者之间关联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四球茶茶园土壤的pH值在4.49~5.07之间,有机质含量在植茶25年达到最高,CEC值、容重在植茶40年时达到最高,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在植茶40年最低,有效磷含量在植茶15年达到最高。且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在茶园土壤分级标准中属于Ⅰ级标准,土壤pH值属于Ⅱ级标准,而有效磷含量属于Ⅲ级标准。(2)不同植茶年限下咖啡碱、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及酚氨比有显著差异,茶多酚差异不显著,咖啡碱及可溶性糖含量为植茶15年和25年时较高,游离氨基酸总量为植茶5年和15年时较高,酚氨比随植茶年限的增加逐渐增加。(3)CEC值、速效钾、土壤pH值是茶树新稍叶片主要生化成分的重要影响因素。综上,人工种植四球茶时,应适当补充磷肥或者增施有机肥提高有效磷含量。此外,四球茶品质在植茶15年时较佳,种植前期(植茶25年之前)适合制作绿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球茶 植茶年限 茶叶品质 通径分析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南茶园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对植茶年限的响应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晟强 张喆 叶绍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532-6541,共10页
揭示桂南茶园土壤团聚体碳氮磷循环相关酶活性对植茶年限的响应机制,可为广西茶园提升土壤肥力、保障土壤健康以及促进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理论基础。以植茶年限分别8年、17年、25年和43年的南山白毛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在0-20 cm土... 揭示桂南茶园土壤团聚体碳氮磷循环相关酶活性对植茶年限的响应机制,可为广西茶园提升土壤肥力、保障土壤健康以及促进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理论基础。以植茶年限分别8年、17年、25年和43年的南山白毛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在0-20 cm土层采集原状土样,通过改良干筛法将土样分为>2 mm、1-2 mm、0.25-1 mm和<0.25 mm粒径团聚体,并测定各粒径团聚体β-葡萄糖苷酶、蔗糖酶、脲酶、蛋白酶以及酸性磷酸酶活性。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组成以>2 mm粒径团聚体为主,其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粒径团聚体,平均值为52.57%。随着植茶年限的延长,>2 mm粒径团聚体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植茶17年时处于较高水平。茶园土壤β-葡萄糖苷酶、蔗糖酶、脲酶和蛋白酶主要分布在>2 mm粒径团聚体中,其活性分别为213.09-302.18 mg kg^-1 h^-1、512.39-651.03 mg kg^-1 h^-1、47.36-58.96 mg kg^-1 h^-1和74.49-94.45 mg kg^-1 h^-1;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受团聚体粒径变化的影响较小。随着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β-葡萄糖苷酶、蔗糖酶、脲酶以及蛋白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植茶17年时处于较高水平,其值分别为337.07、719.48、69.67 mg kg^-1 h^-1和112.01 mg kg^-1 h^-1;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则逐年升高。在团聚体分级过程中,各类酶活性有不同程度损失。不同植茶年限土壤β-葡萄糖苷酶、蔗糖酶、脲酶、蛋白酶以及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0.72%、83.53%、80.13%、78.55%以及84.60%。作为土壤酶的主要载体,>2 mm粒径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对于促进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在茶园管理中,植茶17年以后应重视土壤>2 mm粒径团聚体的崩解与破坏问题,以保障土壤质量及维持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茶年限 土壤团聚体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茶年限对珍稀“四球茶”茶园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卢青 吴传美 +4 位作者 刘鸿雁 黄春艳 杨谨铭 甘正刚 何季 《茶叶学报》 2021年第1期16-21,共6页
为探索和了解普安珍稀四球茶茶园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稳定性,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测定普安四球茶茶园植茶年限为5年、15年、25年和40年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研究不同植茶年限下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稳定性。结... 为探索和了解普安珍稀四球茶茶园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稳定性,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测定普安四球茶茶园植茶年限为5年、15年、25年和40年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研究不同植茶年限下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1)茶园主要以>2 mm粒级团聚体为主,占总体的40.92%~65.02%,在植茶15和25年时最大,植茶40年时最小。(2)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最多,<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最少。2~5 mm粒级团聚体与其他粒级团聚体呈显著差异(P<0.05)。(3)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R0.25的值均在植茶40年时有所减低;分形维数(D)在植茶40年时最大,土壤稳定性最差。综上,种植年限对茶园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植茶40年时稳定性较差,其抗蚀性、保肥性也相对较差,应适当施有机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球茶 土壤团聚体 植茶年限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