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棱果沙棘物种形成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廉永善 陈学林 +1 位作者 刘艳玲 马瑞君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7年第4期42-51,共10页
从形态解剖性状、种子蛋白质谱带、核型分析、地理分布、开花授粉、大小孢子发育、胚胎发育和种子萌发等方面,对棱果沙棘(Hippophaegoniocarpa)及近缘类群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了棱果沙棘的物种形成.其种子蛋白... 从形态解剖性状、种子蛋白质谱带、核型分析、地理分布、开花授粉、大小孢子发育、胚胎发育和种子萌发等方面,对棱果沙棘(Hippophaegoniocarpa)及近缘类群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了棱果沙棘的物种形成.其种子蛋白质谱带迁移率的比较、种间染色体数目相同(2n=24)和结构差异的存在、类群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替代特点以及雌雄花发育进程和其细胞学特征等,都表明棱果沙棘的物种形成方式系地理式物种形成式样,即异地形成模式.其祖种最大可能是中国沙棘或云南沙棘,而且是分布于较低纬度地区(川滇藏接触地区,即康滇古陆区)的较高海拔地带(2600~3500m)的特化的边缘居群.从遗传角度而言,其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易位、倒位或兼而有之)和分化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生殖隔离的形成,可能与许多雌雄异株植物的遗传机制相一致,即其边缘居群中的“建立者”通过正选型交配而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棱果沙棘 中国沙棘 边缘居群 物种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倍体杂交种棱果沙棘双向杂交起源及其母本主要来源于中国沙棘的分子证据 被引量:6
2
作者 蒋严妃 严容 +2 位作者 苏雪 陈纹 孙坤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2-36,共5页
棱果沙棘为同域分布的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同倍化自然杂交形成的。本文利用母系遗传的cpDNA trnS-G序列检测青海祁连棱果沙棘及其亲本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同域分布的两个地区(拱北湾、八宝河滩)共93个个体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棱果沙棘及... 棱果沙棘为同域分布的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同倍化自然杂交形成的。本文利用母系遗传的cpDNA trnS-G序列检测青海祁连棱果沙棘及其亲本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同域分布的两个地区(拱北湾、八宝河滩)共93个个体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棱果沙棘及其亲本在拱北湾和八宝河滩分别有12个和7个单倍型,两地区的棱果沙棘都与其亲本共享单倍型,其中拱北湾棱果沙棘共36个个体中有28个与中国沙棘共享3个单倍型(H2,H4,H5),有2个个体与肋果沙棘共享单倍型(H11),八宝河滩的棱果沙棘共10个个体中有7个与中国沙棘共享一个单倍型(H4),3个与肋果沙棘共享单倍型(H7)。应用最大简约法(MP)分别对两地区的棱果沙棘及其亲本trnS-G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棱果沙棘的大部分个体都与中国沙棘聚在一起,另外,棱果沙棘4种特有单倍型(H3、H7、H8、H9)的6个个体在系统树上也与中国沙棘聚为一支。以上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二倍体自然杂交种棱果沙棘为双向杂交起源,但其主要母本来源应为中国沙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倍化自然杂交 中国沙棘 肋果沙棘 棱果沙棘 trnS-G 母本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棱果沙棘性别相关的RAPD标记 被引量:7
3
作者 董莉娜 孙坤 +3 位作者 苏雪 张黎 丁松爽 马瑞君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3-76,共4页
应用RAPD技术筛选与棱果沙棘性别相关的分子标记,对棱果沙棘雌雄株的基因组DNA进行混合分组分析(BSA),在194条随机引物中有50条引物能够在雌雄DNA反应池间形成多态性条带,应用这50条引物分别对棱果沙棘雌雄个体(雌雄个体各选取5个)进行R... 应用RAPD技术筛选与棱果沙棘性别相关的分子标记,对棱果沙棘雌雄株的基因组DNA进行混合分组分析(BSA),在194条随机引物中有50条引物能够在雌雄DNA反应池间形成多态性条带,应用这50条引物分别对棱果沙棘雌雄个体(雌雄个体各选取5个)进行RAPD分析,其中引物S10扩增得到1个约为1030bp的与雌性相关的RAPD标记。该标记的获得进一步表明棱果沙棘雌雄株间存在基因水平的差异,为棱果沙棘的性别研究提供分子依据。进一步利用该雌性特异位点设计出更加稳定的SCAR标记,可望用于棱果沙棘的早期性别的准确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 混合分组分析 棱果沙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棱果沙棘及其亲本cpDNA trnS-G片段的序列变异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严容 张辉 +4 位作者 苏雪 陈纹 温江波 唐洁涓 孙坤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4-97,共4页
对自然杂交种棱果沙棘(Hippophae goniocarpa)及其亲本中国沙棘(H.rhamnoides ssp.sinensis)和肋果沙棘(H.neurocarpa)的共6个个体的叶绿体基因组的trnS-G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所测样品序列长度为646~654 bp,排序后为656 bp.所测序列共... 对自然杂交种棱果沙棘(Hippophae goniocarpa)及其亲本中国沙棘(H.rhamnoides ssp.sinensis)和肋果沙棘(H.neurocarpa)的共6个个体的叶绿体基因组的trnS-G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所测样品序列长度为646~654 bp,排序后为656 bp.所测序列共有51个变异位点,占整个序列长度的7.77%,其中有14个变异位点属于碱基的插入或缺失类型,37个变异位点属于碱基的替换类型,各占变异位点总数的27%、73%和序列总长度的2.13%、5.64%.分析序列结果表明,所测样品在trnS-G间隔区序列长度变化不大,但提供了较多的变异位点,并且碱基变换类型丰富,碱基变异位点来源于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的种间序列的差异.棱果沙棘的2个个体分别与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的其中1个个体的序列完全一致,说明在自然杂交种棱果沙棘的起源中,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均可作为母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棱果沙棘 中国沙棘 肋果沙棘 trnS-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棱果沙棘等三种三亚种的同工酶比较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艳玲 廉永善 +2 位作者 陈学林 于玲 王峰 《沙棘》 1998年第1期12-17,共6页
利用聚丙烯凝胶酶电泳技术对棱果沙棘等三种三亚种的酯酶(EST)、苹果酸酶(ME)、苹果酸脱氢酶(MDH)和过氧化物酶(PER)等四种酶的同工酶进行了检测,并进行了相似性分析和二维排序。结果表明:1)同种内不同亚种之间相似系数最高、排序距离最... 利用聚丙烯凝胶酶电泳技术对棱果沙棘等三种三亚种的酯酶(EST)、苹果酸酶(ME)、苹果酸脱氢酶(MDH)和过氧化物酶(PER)等四种酶的同工酶进行了检测,并进行了相似性分析和二维排序。结果表明:1)同种内不同亚种之间相似系数最高、排序距离最近,说明其类群划分自然合理。2)同种内亚种之间的相似系数随着种的进化水平逐渐降低的事实,似乎说明进化过程也是遗传趋异加大的过程。3)棱果沙棘及其亚种与其它类群的相似系数比较表明棱果沙棘在进化进程中的桥梁作用。4)四种同工酶酶谱谱带分析,不支持棱果沙棘是通过杂交起源的观点。5)云南沙棘有可能是棱果沙棘的祖种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棱果沙棘 肋果沙棘 中国沙棘 云南沙棘 同工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沙棘×肋果沙棘自然杂交带的形态学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杜玉娟 王云瑾 +2 位作者 杨洁 张辉 孙坤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3期73-77,共5页
对青海祁连境内中国沙棘×肋果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ssp.sinensis×H.neurocarpassp.neurocarpa.)自然杂交带的形态变异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主成分分析表明,杂交带内个体在营养性状上具有中国沙棘到肋果沙棘的过渡性.Ander... 对青海祁连境内中国沙棘×肋果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ssp.sinensis×H.neurocarpassp.neurocarpa.)自然杂交带的形态变异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主成分分析表明,杂交带内个体在营养性状上具有中国沙棘到肋果沙棘的过渡性.Anderson"杂种指数"研究发现,其遗传组成比较复杂,在棱果沙棘杂交起源过程中由于深度杂交引起双亲基因渗入的可能性极大,而不是以往认为的仅是由F1代强势主导的自然杂交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肋果沙棘 棱果沙棘 渐渗杂交 杂交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沙棘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马瑞君 周爱玲 +1 位作者 王静 王莱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3-99,共7页
4种沙棘雄配子体的形成过程较一致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 ,具有两种类型的绒毡层 ,这种现象很可能与种间的演化顺序有关 .温度是影响沙棘雄配子体发育进程的重要因素 .在自然条件下 ,4个种发育进程区分明显 ,但在水培... 4种沙棘雄配子体的形成过程较一致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 ,具有两种类型的绒毡层 ,这种现象很可能与种间的演化顺序有关 .温度是影响沙棘雄配子体发育进程的重要因素 .在自然条件下 ,4个种发育进程区分明显 ,但在水培条件下 ,随着温度的升高 ,发育进程加快 ,种间差异缩小 ,最终趋于一致 ,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该属的同源性 .雄花外部形态与内部发育阶段有较高的一致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雄配子体 发育 中国沙棘 棱果沙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BA1/MERIT40 在3种沙棘中的适应性分化研究——兼论二代测序技术在杂种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孙坤 丁雪洋 +4 位作者 张辉 李雪丽 汪颖 王娟 刘本立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48-658,共11页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从“组学”水平研究适应性进化分子机制成为进化生物学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沙棘属的中国沙棘、肋果沙棘及二者的同倍化杂交物种棱果沙棘为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出了受到正选择(w>1)的BRCA1-A&BRIS...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从“组学”水平研究适应性进化分子机制成为进化生物学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沙棘属的中国沙棘、肋果沙棘及二者的同倍化杂交物种棱果沙棘为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出了受到正选择(w>1)的BRCA1-A&BRISC复合体亚基NBA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NBA1基因在3种沙棘中编码区全长为771 bp,共编码256个氨基酸,为核定位的亲水性蛋白。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中NBA1的氨基酸序列在218与236位存在差异,中国沙棘中靠近结合位点的218位突变为甲硫氨酸,不同于肋果沙棘及其他陆生植物中NBA1亚基VWA结构域中保守的亮氨酸,导致二者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且使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中该蛋白结合位点的空间排布产生显著差异。综上,推测二者的NBA1亚基在结合其他亚基方面有所不同,主要导致了BRCA1-A复合体修复紫外辐射引起的DNA损伤修复功能方面出现差异,这可能与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对不同海拔环境的适应有关。此外,Sanger测序验证了二代测序结果的准确性,证明该基因在亲本种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中是纯合的单拷贝,在杂种棱果沙棘中以共显性的杂合方式存在。进一步分析发现第二代测序数据不适用于在个体水平鉴定杂种,但群体内多个个体的平行测序一定程度上可随机反映杂种的亲本来源。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沙棘属植物对不同海拔的适应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数据,同时为利用转录组测序方法鉴定杂交物种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A1 中国沙棘 肋果沙棘 棱果沙棘 适应性分化 杂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