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承载力中介下森林转型赋能区域生态宜居——作用路径与效应识别 被引量:2
1
作者 李超 朱震锋 邹成成 《林业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4-336,共13页
基于中国1999—2018年4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及相关统计数据,对中国31个省域(不含港澳台地区)的森林转型指数、环境承载力和生态宜居水平进行测评,然后借助中介效应模型探索森林转型赋能区域生态宜居的作用路径,并测度环境承载力对森林转... 基于中国1999—2018年4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及相关统计数据,对中国31个省域(不含港澳台地区)的森林转型指数、环境承载力和生态宜居水平进行测评,然后借助中介效应模型探索森林转型赋能区域生态宜居的作用路径,并测度环境承载力对森林转型赋能区域生态宜居水平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1999—2018年中国森林转型指数整体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但不同地区之间水平差异比较明显,西南、东北地区森林转型效果最为显著;中国环境承载力的“U型”曲线演变特征明显,其中西南、华南、华东地区环境承载力较强,华东、华中、华南、华北地区环境承载力在回升阶段表现突出,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环境承载力呈现下降趋势,突显出资源环境系统脆弱性;中国生态宜居水平总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其中西南、华北、华东地区上升态势最为明显;环境承载力在森林转型对区域生态宜居水平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森林转型通过提升环境承载力部分解释了其对区域生态宜居水平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宜居 森林转型 环境承载力 城镇化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森林转型向林业现代化跃升:新质生产力赋能的内在逻辑与推进机制
2
作者 朱震锋 邓雄 李微 《林草政策研究》 2024年第2期33-39,共7页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当前我国已经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森林转型,即从森林赤字转变为森林盈余;但在深化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新的总...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当前我国已经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森林转型,即从森林赤字转变为森林盈余;但在深化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新的总体格局下,也对森林转型提出了进一步的更高要求,即切实助推新时期林业现代化建设。以此为视角,文中以促进林业现代化建设为目标,围绕林业新质生产力赋能森林转型向林业现代化跃升的内在逻辑及推进机制展开研究:1)阐释林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2)阐明林业新质生产力赋能森林转型向林业现代化跃升的逻辑框架,包括创新驱动的动力逻辑、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融合协同的系统逻辑、绿色可持续的生态逻辑;3)详述林业新质生产力赋能森林转型向林业现代化跃升的赋能效应及推进机制,包括政策引导机制、技术创新驱动机制、产业融合促进机制、人才支撑机制和市场激励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新质生产力 森林转型 林业现代化 生态文明 绿色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转型、农地边际化与生态恢复 被引量:121
3
作者 李秀彬 赵宇鸾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1-95,共5页
中国20世纪80年代迎来了国家土地利用形态的转型,即代表自然生态空间的森林面积降至低谷后反转向上,代表人类干扰较强的耕地面积从扩张到收缩。这是生态状况从整体恶化向整体改善转变的最直接原因。森林转型对应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阶... 中国20世纪80年代迎来了国家土地利用形态的转型,即代表自然生态空间的森林面积降至低谷后反转向上,代表人类干扰较强的耕地面积从扩张到收缩。这是生态状况从整体恶化向整体改善转变的最直接原因。森林转型对应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演进过程,存在着必然性。其直接原因,是农林交错带的农业在与森林竞争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失去优势。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劳动力价格上升,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林木产品需求增加,是森林竞争力提高和农业竞争力下降的经济驱动力;而转型前农业扩张引起的生态退化,则是其政策驱动力。在中国森林转型初期,政策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口年龄结构向老年型转变,中国迎来了劳动力工资持续上涨的阶段。以坡耕地为代表的劳动力密集型农地利用方式,由于难以实现机械化,劳动生产率与平原区农业的差距将越来越大,被"边际化"的可能性越来越高。这给森林面积或自然生态空间的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转型 农地边际化 劳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的森林转型:时空格局与动态模拟 被引量:6
4
作者 苏永莉 阎建忠 周洪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2-91,共10页
以重庆市宏观、动态的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基于RS和GIS技术,以林地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角度对重庆市的森林转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重庆市2020年和2030年的森林转型分布进行预测.研究表明:1重庆市林地面积呈增加趋势,重庆市正... 以重庆市宏观、动态的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基于RS和GIS技术,以林地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角度对重庆市的森林转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重庆市2020年和2030年的森林转型分布进行预测.研究表明:1重庆市林地面积呈增加趋势,重庆市正处于森林转型的第二个阶段——林地面积净增加阶段,且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显著.2由于各区域和各区县发展重点不同,森林转型的程度也各不相同.3随着各项林业政策的实施、林果业的不断发展,耕地、草地成为了林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林地的流失主要是流向耕地、草地、建设用地.4根据对重庆市2020年和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未来20年重庆市森林转型仍将继续.重庆市森林转型发展进程及其动态模拟研究,在为重庆市制定加快森林转型相关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的同时,也能为区域森林转型提供典型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市 林地 森林转型 动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转型——一个文献综述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凌超 刘金龙 许亮亮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8-103,共6页
以森林转型为主题,从环境Kuznets曲线、微观主体经济行为与制度技术3个方面,按照文献发展的基本脉络与逻辑关系,旨在系统梳理森林转型研究的理论变迁与内在逻辑,对森林转型的发生机制以及森林转型研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与概括。... 以森林转型为主题,从环境Kuznets曲线、微观主体经济行为与制度技术3个方面,按照文献发展的基本脉络与逻辑关系,旨在系统梳理森林转型研究的理论变迁与内在逻辑,对森林转型的发生机制以及森林转型研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与概括。基于文献评述,提出未来森林转型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转型 发生机制 理论逻辑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贵州山区森林转型路径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赵宇鸾 葛玉娟 +1 位作者 旷成华 张颖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1期1-7,共7页
探讨山区森林转型及其路径,为促进山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实现山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基于1975~2010年全国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和遥感解译数据,选取贵州省森林转型研究案例,构建乡村振兴战略下森林转型路径分析框架,探讨贵州省森林... 探讨山区森林转型及其路径,为促进山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实现山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基于1975~2010年全国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和遥感解译数据,选取贵州省森林转型研究案例,构建乡村振兴战略下森林转型路径分析框架,探讨贵州省森林转型及其路径,分析森林转型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研究发现:1)1975~2010年,贵州省森林转型呈现出U型曲线的形态,森林转型拐点为1984年;2)贵州经济林种植、人工造林等"森林短缺路径"对森林面积增长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但未来"经济增长路径"作用将越来越大,人口城乡迁移及其造成的农地边际化过程,对森林转型的驱动作用将更为重要;3)森林转型的两条路径对乡村植被恢复、景观优化乃至生态宜居环境建设都具有积极作用,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提高乡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生态宜居、产业发展和收入增加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森林转型将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转型 路径 乡村振兴.岩溶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策综合在森林转型中的作用——以福建长汀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凌超 董加云 刘金龙 《林业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2-288,共7页
森林转型的概念于1992年被首次提出,现已成为国际生态经济和自然资源管理领域讨论的前沿与热点问题。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森林转型,为全球固碳和气候变化减缓作出了重要贡献。政策因素被认为在中国森林转型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森林转型的概念于1992年被首次提出,现已成为国际生态经济和自然资源管理领域讨论的前沿与热点问题。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森林转型,为全球固碳和气候变化减缓作出了重要贡献。政策因素被认为在中国森林转型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中国森林转型的典型地区福建长汀为例,构建植被恢复政策综合分析框架,从植被恢复政策的纵向综合与横向综合两方面对促进长汀森林转型的政策综合进行分析,对长汀植被恢复政策取得成功的原因进行探索,以丰富森林转型的政策路径理论的讨论。研究认为,植被恢复横向政策综合是长汀森林转型相关政策取得成功的关键,长汀的植被恢复政策体系对其他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转型 植被恢复 环境政策综合 长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转型理论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李凌超 刘金龙 +1 位作者 孙伟娜 程宝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54-58,共5页
森林转型是一国或地区森林面积由减少到增加的趋势变化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受到持续关注,森林转型的研究理论与方法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追逐的前沿与热点问题。以森林转型为主题,在介绍森林... 森林转型是一国或地区森林面积由减少到增加的趋势变化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受到持续关注,森林转型的研究理论与方法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追逐的前沿与热点问题。以森林转型为主题,在介绍森林转型研究缘起的基础上,沿着森林转型研究的发展脉络与内在逻辑,从森林环境库兹涅兹曲线、森林转型路径研究等方面梳理森林转型理论的研究进展,总结与概括森林转型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经济全球化对森林转型的影响、研究单元的细化以及对森林质量转型的分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转型 森林面积 毁林 森林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策与经济因素在森林转型中的作用——以福建长汀为例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凌超 刘金龙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0-104,共5页
文章利用官方统计资料构建长汀的面板数据集,基于森林转型路径理论,采用面板数据模型的广义可行最小二乘法与随机效应估计方法研究长汀实现森林转型的主要影响因素,探索长汀森林转型所遵循的路径。研究表明,长汀的森林转型遵循经济增长... 文章利用官方统计资料构建长汀的面板数据集,基于森林转型路径理论,采用面板数据模型的广义可行最小二乘法与随机效应估计方法研究长汀实现森林转型的主要影响因素,探索长汀森林转型所遵循的路径。研究表明,长汀的森林转型遵循经济增长与政策路径,促进植被恢复的政策如水土保持治理,直接促进了森林面积的增长,而经济发展则减轻了林农生活和生计对森林资源的依赖,为森林的恢复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良好的外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转型 森林恢复 转型路径 长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森林转型的“质和量”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来自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证据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梅 朱臻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0年第1期39-45,共7页
从森林数量和质量变化出发,分析目前森林转型所处阶段、经济增长状况和如何推动森林资源变化。基于EKC假说,利用我国近25年30个省区的750个森林清查面板数据,以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人均林分面积为因变量,以GDP为自变量,加入自然、人口... 从森林数量和质量变化出发,分析目前森林转型所处阶段、经济增长状况和如何推动森林资源变化。基于EKC假说,利用我国近25年30个省区的750个森林清查面板数据,以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人均林分面积为因变量,以GDP为自变量,加入自然、人口、政策等7个控制变量进行检验,再分别对东、中、西部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我国总体还未实现经济与森林资源双增长的森林转型;质量上东部地区拟合结果不可靠,中部地区完成一次森林转型,西部地区完成两次森林转型;数量上东、中、西部地区均完成一次森林转型的结论。基于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转型 数量和质量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蓄积量 人均林分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典型山区森林转型的时空格局及模拟——以贵州省合肥市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宇鸾 董顺舟 旷成华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42,49,共7页
为了探讨长江上游典型山区森林转型过程,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背景下,以贵州省合肥市为研究区,分析了城镇化加速时期森林转型时空过程,并采用Logistic-CA-Markov耦合模型对2025年森林转型空间格局进行预测。研究表明:2000—2010年间遵... 为了探讨长江上游典型山区森林转型过程,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背景下,以贵州省合肥市为研究区,分析了城镇化加速时期森林转型时空过程,并采用Logistic-CA-Markov耦合模型对2025年森林转型空间格局进行预测。研究表明:2000—2010年间合肥市森林转型特征显著,10 a间林地面积增加113033.98 hm2;林地变化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看,新增林地来源主要是耕地,林地减少主要是由于水域和建设用地占用,林地的土地利用图谱变化以前期变化型和后期变化型为主;利用Logistic-CA-Markov耦合模型对2025年林地空间格局进行模拟,保持当前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下,未来15 a森林恢复仍将持续,但恢复速度趋缓。研究成果对指导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及科学认识山区城镇建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转型 时空格局 动态模拟 山区 合肥市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森林转型与森林扰动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萍 卢远 +1 位作者 王丹媛 刘斌涛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8-128,共11页
近20年来由于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和人工乔木林的大面积种植,广西森林面积大幅增加,正在经历深刻的森林转型,森林转型过程中农林交错带和森林内部的结构重组都给生态系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扰动。本文基于2000—2016年MODIS-EVI影像数据、1... 近20年来由于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和人工乔木林的大面积种植,广西森林面积大幅增加,正在经历深刻的森林转型,森林转型过程中农林交错带和森林内部的结构重组都给生态系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扰动。本文基于2000—2016年MODIS-EVI影像数据、1∶100万地貌图和4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变化矢量法和Sen+Mann-Kendall对广西进行森林转型背景下的森林转型路径和森林内部扰动特征分析。研究表明:自2000年以来广西森林的EVI变化强度以无变化和低变化类型为主,总体EVI上升趋势略大于下降趋势,EVI显著下降主要分布于十万大山、大瑶山、海洋山和越城岭等山地区域和桂西北的百色水利枢纽和龙滩水利枢纽周围,显著上升部分主要集中于桂中南的左江-邕江-郁江流域平原丘陵区、桂西南喀斯特区和桂东北山地区地势低平的河谷地带。广西森林面积增加的土地来源于耕地和草地,森林转型路径表现为"经济增长型"和"森林短缺型"两种路径并存,或者存在更为复杂的复合型路径。广西森林内部扰动的减少型和扰动型分布于桂西北喀斯特和桂东北山地起伏度较大的陡坡区域,增加型分布于桂中南的平原丘陵地区。由于山地陡坡区域和喀斯特地区的生态敏感性,应更多关注扰动型和减少型在桂西北和桂东北地区的集中分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Sen+Mann-Kendall 变化矢量法 森林转型 森林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转型问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3
作者 梁文远 李凌超 +1 位作者 刘金龙 龙贺兴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7-112,共6页
森林转型是指一国森林面积由减少到增加的现象。在全球森林总体持续减少的今天,有必要理解为什么一些国家实现了森林面积的增长。为了总结国际上20多年的森林转型研究的成果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文章梳理了森林转型国家历史经验证据、森... 森林转型是指一国森林面积由减少到增加的现象。在全球森林总体持续减少的今天,有必要理解为什么一些国家实现了森林面积的增长。为了总结国际上20多年的森林转型研究的成果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文章梳理了森林转型国家历史经验证据、森林转型产生的路径和目前一般化的理论解释框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探讨了森林转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转型 产生路径 理论解释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转型”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9
14
作者 卢龙辉 许月卿 +3 位作者 黄安 黄玲 刘超 王惠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73-384,共12页
通过分析有关"森林转型"的文献,归纳总结"森林转型"的概念与内涵、理论发展、分析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影响因素,提出"森林转型"未来的研究重点,为森林保护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 通过分析有关"森林转型"的文献,归纳总结"森林转型"的概念与内涵、理论发展、分析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影响因素,提出"森林转型"未来的研究重点,为森林保护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森林转型"指森林面积由减少至增多的趋势性逆转,是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相互适应的结果,是土地利用的综合反映,主要核心问题是趋势逆转的驱动因素与内在机理;2)"森林转型"具有特殊性、偶发性和并发性,具有非线性动态、明显转折和多维的特征;3)"森林转型"具有多种路径(经济发展路径、森林稀缺路径、全球化路径、国家森林政策路径和农户土地利用集约化路径),目前主要通过林地利用的相对地租、土地质量调整和社会生态反馈来解释"森林转型"发生机制;4)需要在更加综合的整体分析框架下,集成多源数据与方法,按照"概念-过程-机制-效应-应用"的思路研究"森林转型",注重系统性的尺度综合与异质性,扩展案例研究范围,加深跨学科研究,并加强政策应用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转型 土地利用变化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宁市大王滩水库流域森林转型环境下污染物空间格局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波 覃冬 +1 位作者 李必团 韦高杨 《环保科技》 2019年第6期10-17,共8页
基于RS与GIS技术,分析南宁市大王滩水库流域2000-2015年以桉树为主导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采用输出系数模型,探讨森林转型造成的TN、TP污染物的分布空间、负荷量和来源差异。结果表明:2000-2015年桉树种植是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的主... 基于RS与GIS技术,分析南宁市大王滩水库流域2000-2015年以桉树为主导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采用输出系数模型,探讨森林转型造成的TN、TP污染物的分布空间、负荷量和来源差异。结果表明:2000-2015年桉树种植是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与2000年相比较,种植面积增加了128. 77 km^2,占变化总量的28. 58%,超过90%的桉树种植来源于林地的开垦,15年间,林地减少了50. 87%。流域内种植造成的污染负荷量TN与TP,2000年分别为140. 24 t和11. 38 t,2015年为319. 02 t和26. 08 t。桉树施肥及扰动带来的土壤侵蚀,是造成污染物的转移和污染物增加的主要原因,其产生的TN、TP污染量在2015年污染总量中分别占33. 24%和18. 45%,2015年污染风险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森林转型 输出系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转型的微观机制——以重庆市山区为例 被引量:35
16
作者 何威风 阎建忠 +1 位作者 周洪 李秀彬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2-113,共12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森林转型阶段。系统认识森林转型的微观机制,有利于提出针对性的促进森林面积增长的措施,而已有研究未做深入分析。利用重庆市"两翼"地区的1 015份农户调查数据,论文从农户尺度分析了森林转型的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森林转型阶段。系统认识森林转型的微观机制,有利于提出针对性的促进森林面积增长的措施,而已有研究未做深入分析。利用重庆市"两翼"地区的1 015份农户调查数据,论文从农户尺度分析了森林转型的微观机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农户尺度上,森林转型的微观机制有薪柴替代、耕地撂荒、牲畜养殖数量减少及林果种植。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就业转移能够加快薪柴替代、林果业发展,同时也能造成耕地撂荒、牲畜养殖数量减少。此外,提高煤炭等替代能源的可获得性及加快政府沼气政策的实施和普及能加快薪柴替代;耕作半径、劣质地及野猪破坏会造成耕地撂荒,而地质灾害隐患和缺少灌溉及其他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等也对耕地撂荒具有一定影响;地方鼓励政策会加快林果业发展。最后,提出了加快森林植被恢复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转型 微观机制 非农就业 重庆市山区
原文传递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中国森林转型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李凌超 李心斐 +1 位作者 程宝栋 刘金龙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61,共6页
文中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一研究工具,试图厘清经济增长与森林转型之间的内在关联,探明影响中国森林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及作用机制。基于中国28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不... 文中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一研究工具,试图厘清经济增长与森林转型之间的内在关联,探明影响中国森林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及作用机制。基于中国28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不同,中国存在"U"型森林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即经济增长有助于森林面积的恢复,但并非持续推动我国森林面积增长的原因。文中进一步验证了作为政府行为的林业财政投资与造林项目实施在我国森林面积恢复与增长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面积 经济增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林业财政投资 森林转型 中国
原文传递
森林认证对森林转型的影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凌超 程宝栋 +1 位作者 魏思宜 陈娇娇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6-91,共6页
森林转型理论总结了长期以来各国实现森林恢复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森林认证作为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市场机制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展开。文中基于1990-2010年76个发展中国家的面板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定量分析... 森林转型理论总结了长期以来各国实现森林恢复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森林认证作为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市场机制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展开。文中基于1990-2010年76个发展中国家的面板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定量分析森林认证对森林转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森林认证对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森林资源相对缺乏的发展中国家影响更大;研究还发现,人口密度和人均GDP对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造林面积、林产品进口额以及非初级产品出口比重等对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认证 森林转型 发展中国家 森林增长 分位数回归
原文传递
中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的森林转型及其解释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宏 阎建忠 李惠莲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53-1267,共15页
利用MODIS土地覆盖数据,分析了2002-2013年中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森林转型的特点,探明了连片特困地区林地变化的趋势及其空间异质性。在此基础上,选择空间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探究林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得出连片特困地区森林转型所... 利用MODIS土地覆盖数据,分析了2002-2013年中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森林转型的特点,探明了连片特困地区林地变化的趋势及其空间异质性。在此基础上,选择空间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探究林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得出连片特困地区森林转型所遵循的路径。结果表明,2002-2013年间,中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林地面积净增加106554.75 km2,增长率为11.93%,森林进入转型后期,即森林面积净增加阶段;秦巴山区、武陵山区、西藏地区东南部、四省藏区东部、燕山—太行山区东部是林地增长的热点区域,而林地增长冷点区域则主要分布在800 mm等降水量线以北的广大区域、大别山区和滇桂黔石漠化区东部;非农人口的增加以及林业工程的实施都对林地面积的增加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中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的森林转型主要遵循着经济发展路径和国家森林政策路径。在连片特困地区,应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同时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国家森林政策方面,应将连片特困地区作为生态建设重点区域,切实保护中国的森林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片特困地区 森林转型 冷热点 非农人口增加 国家森林政策
原文传递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森林转型特征(英文) 被引量:5
20
作者 翟德利 许建初 戴志聪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3-98,共6页
森林转型是指森林覆盖率由净减少到净增加的过程。中国森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进入了转型期,然而,中国热带地区的总森林覆盖率虽呈增长趋势,但依旧存在着天然林大量被毁的现象。鉴于天然林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加入... 森林转型是指森林覆盖率由净减少到净增加的过程。中国森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进入了转型期,然而,中国热带地区的总森林覆盖率虽呈增长趋势,但依旧存在着天然林大量被毁的现象。鉴于天然林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加入森林类型分类的内容,以西双版纳为例探讨其森林转型的真实特征。结果表明:森林转型理论单纯以"总森林"覆盖率为研究对象,忽视了其他森林类型的动态变化,甚至掩盖了"天然林"的真实动态变化。西双版纳的森林转型主要是人工种植林的扩张所致,只是树木数量统计上的转型。事实上,自1988年以来,西双版纳的天然林一直在锐减。所以建议未来关于森林转型的研究应将"森林"区分成不同的森林类型加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森林转型 森林类型 毁林 橡胶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